初二数学公式大全新编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全集打印版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全集打印版1、平方差公式:a²-b²=(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²+2ab+b²=(a+b)²。
3、立方和公式:a³+b³=(a+b)(a²-ab+b²)。
4、立方差公式:a³-b³=(a-b)(a²+ab+b²)。
5、完全立方和公式:a³+3a²b+3ab²+b³=(a+b)³。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大全因式分解常用公式1、平方差公式:a²-b²=(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²+2ab+b²=(a+b)²。
3、立方和公式:a³+b³=(a+b)(a²-ab+b²)。
4、立方差公式:a³-b³=(a-b)(a²+ab+b²)。
5、完全立方和公式:a³+3a²b+3ab²+b³=(a+b)³。
6、完全立方差公式:a³-3a²b+3ab²-b³=(a-b)³。
7、三项完全平方公式:a²+b²+c²+2ab+2bc+2ac=(a+b+c)²。
8、三项立方和公式:a³+b³+c³-3abc=(a+b+c)(a²+b²+c²-ab-bc-ac)。
初中数学解方程所有公式行程问题:(1)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2)相遇问题:快路程+慢路程=原距离速度和×时间=路程(3)追及问题:快路程-慢路程=原距离(快车先跑又折返遇到慢车时候用)速度差×时间=路程(4)航行问题:顺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逆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顺水(风)路程=顺水(风)速度×顺水(风)时间逆水(风)路程=顺水(风)速度×顺水(风)时间水(风)速=(顺水(风)速度-逆风(水)速度)÷2(5)列车过桥问题:(桥长+列车长)÷速度=过桥时间工程问题中的:(1)工作效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2)工程问题的基本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3)总工作量在未知的情况下可以看作“1”(4)合作的效率:各效率之和(5)各部分工作量之和=工作总量调配问题(配套问题):(1)例如课本中:1个螺钉要配2个螺母,即螺钉/螺母=1/2 得到:1×螺母=2×螺钉(2)例如甲乙两种零件分别取3个、2个才能配成一套。
初二数学公式(5篇)
初二数学公式(5篇)第一篇:初二数学公式1、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向式。
2、单向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向式的系数。
3、一个单向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向式的次数。
4、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5、一般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例如(X²+3X³)这是一个多项式里面的3X³中的3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7、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8、吧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即把它们的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而字母部分不变,叫做合并同类项。
9、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吧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然后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10、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同。
1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1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13、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14、单向式与单向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向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因式。
15、单向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6、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7、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这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18、两数和(或差)的平方=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积的2倍。
这两个公式叫做(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
19、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20、同底数幂相加,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21、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22、单向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公式梳理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公式梳理1. 整数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0组成的数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整数公式:- 加法公式:整数加法符合交换律和结合律。
例如:$a + b = b + a$- 减法公式:整数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例如:$a - b = a + (-b)$- 乘法公式:整数乘法符合交换律和结合律。
例如:$a \times b = b \times a$- 除法公式:整数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和减法。
例如:$\frac{a}{b} = a \div b = a \times \frac{1}{b}$2. 分数分数是整数和整数的比值,通常表示为$\frac{a}{b}$的形式,其中$a$为分子,$b$为分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分数公式:- 加法公式:分数加法需要分母相同。
例如:$\frac{a}{b} +\frac{c}{b} = \frac{a+c}{b}$- 减法公式:分数减法需要分母相同。
例如:$\frac{a}{b} -\frac{c}{b} = \frac{a-c}{b}$- 乘法公式:分数乘法只需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例如:$\frac{a}{b} \times \frac{c}{d} = \frac{a \times c}{b \times d}$ - 除法公式: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
例如:$\frac{a}{b}\div \frac{c}{d} = \frac{a}{b} \times \frac{d}{c} = \frac{a \times d}{b \times c}$3. 均值均值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计算方法是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均值公式:- 算术均值:将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个数。
例如:$\bar{x} = \frac{a_1 + a_2 + \dots + a_n}{n}$- 加权均值:将每个数据乘以相应的权重后相加,然后除以权重总和。
例如:$\bar{x} = \frac{a_1 \times w_1 + a_2 \times w_2 + \dots + a_n \times w_n}{w_1 + w_2 + \dots + w_n}$以上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公式的梳理。
初二数学公式大全总结
初二数学公式大全总结数学公式有很多,如果我们不能灵活运用这些公式,我们是没办法学好数学的!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初二数学公式大全总结,一起来看看吧!初二数学公式大全总结【1】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
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1)式子: a2-b2=(a+b)(a-b)(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a2+2ab+b2 =(a+b)2 a2-2ab+b2 =(a-b)2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①项数:三项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3.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八年级数学公式总结归纳大全
八年级数学公式总结归纳大全八年级数学公式总结归纳大全如下:
1. 平均数公式:
平均数 = 总和 / 个数
2. 百分数与小数的转换公式:
百分数 = 小数× 100
小数 = 百分数 / 100
3. 百分数之间的转换公式:
百分数A = 百分数B ×百分数C
4. 分数与百分数的转换公式:
百分数 = 分数× 100
分数 = 百分数 / 100
5. 速度公式:
速度 = 路程 / 时间
6. 面积公式:
矩形的面积 = 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边长
三角形的面积 = 底边×高 / 2
圆的面积 = π×半径×半径
7. 周长公式:
矩形的周长 = (长 + 宽) × 2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4
三角形的周长 = 边1 + 边2 + 边3
圆的周长 = 2 ×π×半径
8. 三角形内角和公式:
三角形内角和 = 180°
9. 相似三角形的边长比例公式: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的比例 =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高度比例 =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例 =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例
10.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公式:
a² + b² = c²
11.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海伦公式):
三角形面积 = √(s × (s - a) × (s - b) × (s - c))
(其中,s为三角形的半周长,a、b、c为三角形的边长)
这些是八年级数学常用的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二八年级公式大全
(一)运用公式法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a2-b2=(a+b)(a-b)a2+2ab+b2=(a+b)2a2-2ab+b2=(a-b)2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二)平方差公式1.平方差公式(1)式子: a2-b2=(a+b)(a-b)(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三)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四)完全平方公式(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a2+2ab+b2 =(a+b)2a2-2ab+b2 =(a-b)2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①项数:三项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五)分组分解法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原式=(am +an)+(bm+ bn)=a(m+ n)+b(m +n)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原式=(am +an)+(bm+ bn)=a(m+ n)+b(m+ n)=(m +n)•(a +b).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六)提公因式法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七)分式的乘除法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八)分数的加减法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 ≠0)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选我吧。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整理打印版)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初中数学定理、公式汇编一、数与代数1. 数与式(1) 实数实数的性质:①实数a 的相反数是—a ,实数a 的倒数是a1(a ≠0); ②实数a 的绝对值: ⎪⎩⎪⎨⎧<-=>=)0()0(0)0(a a a a a a③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二次根式:①积与商的方根的运算性质:b a ab ⋅=(a ≥0,b ≥0);b a b a =(a ≥0,b >0);②二次根式的性质:⎩⎨⎧<-≥==)0()0(2a a a a a a (2)整式与分式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n m n m a a a +=⋅(m 、n 为正整数);②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nm n m a a a -=÷(a ≠0,m 、n 为正整数,m>n );③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n n n b a ab =)((n 为正整数);④零指数:10=a (a ≠0);⑤负整数指数:n n aa 1=-(a ≠0,n 为正整数); ⑥平方差公式: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即22))((b a b a b a -=-+;⑦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2222)(b ab a b a +±=±;分式①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m b m a b a ⨯⨯=;mb m a b a ÷÷=,其中m 是不等于零的代数式; ②分式的乘法法则:bdac d c b a =⋅; ③分式的除法法则:)0(≠=⋅=÷c bcad c d b a d c b a ; ④分式的乘方法则:n nn ba b a =)((n 为正整数); ⑤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cb ac b c a ±=±; ⑥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则:bccd ab b d c a ±=±; 2. 方程与不等式 ①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a ≠0)的求根公式:)04(2422≥--+-=ac b aac b b x 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ac b 4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a ≠0)的根的判别式:⇔>∆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方程没有实数根;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1x 、2x 是方程02=++c bx ax (a ≠0)的两个根,那么1x +2x =a b -,1x 2x =ac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①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3. 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函数y=kx+b(k 、b 是常数,k ≠0)的图象是过点(0,b )且与直线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一次函数的性质:设y=kx+b (k ≠0),则当k>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0, 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函数kx y =的图象是过原点及点(1,k )的一条直线。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必背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必背1.代数公式:-a²-b²=(a+b)(a-b)- (a + b)² = a² + 2ab + b²- (a - b)² = a² - 2ab + b²-(a+b)(a-b)=a²-b²- (a + b)³ = a³ + 3a²b + 3ab² + b³- (a - b)³ = a³ - 3a²b + 3ab² - b³2.分式运算:- 分式乘法:a/b × c/d = ac/bd- 分式除法:a/b ÷ c/d = ad/bc- 分式加法:a/b + c/d = (ad + bc)/bd- 分式减法:a/b - c/d = (ad - bc)/bd3.百分比:-百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百分数/100=小数-小数与百分数的关系:小数×100=百分数-两个数相加、相减的百分比:(a±b)×百分数=a×百分数±b×百分数4.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km) = 1000米(m)- 1米(m) = 100厘米(cm)- 1米(m) = 1000毫米(mm)5.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米(m²) = 100平方分米(dm²)- 1平方分米(dm²) = 100平方厘米(cm²)- 1平方米(m²) = 10,000平方厘米(cm²)6.体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m³) = 1000立方分米(dm³)- 1立方分米(dm³) = 1000立方厘米(cm³)7.数学几何公式:-三角形的面积:S=(1/2)×底×高-直角三角形的斜边:c²=a²+b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底×高-梯形的面积:S=(上底+下底)×高÷2-圆的周长:C=2πr或C=πd-圆的面积:S=πr²8.初中代数方程公式:- 一元一次方程:ax + b = 0 的根为 x = -b/a- 一元二次方程:ax² + bx + c = 0 的根通过公式 x = (-b ±√(b² - 4ac)) / 2a 求解9.统计学公式:-平均数:平均数=总和÷数据个数-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极差:最大值-最小值-方差: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值的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正平方根以上是初中数学涉及的一些常用公式,背诵并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将有助于你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中八年级数学公式整理
初中八年级数学公式整理考试如此多焦,无数考生尽通宵,唐宗宋祖,不得不抄。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把白卷交。
批完乎,数风流人物,全部重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数学公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八年级数学公式:方程不等式公式1、方程与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一元二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最高系数为2的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大家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即抛物线)了,对他也有很深的了解,好像解法,在图象中表示等等,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用二次函数来表示,其实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当Y的0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元二次方程了。
那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就是二次函数中,图象与X轴的交点。
也就是该方程的解了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大家知道,二次函数有顶点式(-b/2a,4ac-b2/4a),这大家要记住,很重要,因为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所以他也有自己的一个解法,利用他可以求出所有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1)配方法利用配方,使方程变为完全平方公式,在用直接开平方法去求出解(2)分解因式法提取公因式,套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也一样,利用这点,把方程化为几个乘积的形式去解(3)公式法这方法也可以是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方法了,方程的根X1={-b+√[b2-4ac)]}/2a,X2={-b-√[b2-4ac)]}/2a3)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配方法的步骤: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2)分解因式法的步骤:把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看看是否能用提取公因式,公式法(这里指的是分解因式中的公式法)或十字相乘,如果可以,就可以化为乘积的形式(3)公式法就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分别代入,这里二次项的系数为a,一次项的系数为b,常数项的系数为c4)韦达定理利用韦达定理去了解,韦达定理就是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根之和=-b/a,二根之积=c/a也可以表示为x1+x2=-b/a,x1x2=c/a。
新编初中数理化公式定理手册
新编初中数理化公式定理手册
一、数学部分
1.数字的平方和差公式
a²+b²=(a+b)(a-b)
2.求根公式
如果ax² + bx + c = 0,则x = (-b ± √(b² - 4ac)) / 2a
3.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a²+b²=c²
4.圆的面积公式
S=πr²
5.四边形的周长公式
P=a+b+c+d
二、物理部分
1.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静止时,保持静止;物体运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受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F = ma
3.功的定义
功 = 力×距离× cosθ
4.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v=Δs/Δt
5.动能定理
物体的动能等于其动能变化的功。
K = 1/2mv²
6.引力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
F=G(m₁m₂/r²)
三、化学部分
1.电价和化合价的和为零
化合价指的是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正电价与负电价的和为零。
2.前置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反应物放在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放在右侧。
3.单质的原子量
单质是指只包含一个元素的物质,原子量是指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是指一个元素的摩尔质量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
5.电解质的导电性
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具有很好的导电性。
八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总结
八年级数学公式大全总结
以下是一些八年级数学中常用的公式总结:
1.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a² + b² = c²,其中a、b为直角边的长度,c为斜边的长度。
2.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 = 1/2 * 底边长 * 高,其中底边长为三角形底边的长度,高为从底边到顶点的垂直距离。
3. 等边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等边三角形的周长 = 3 * 边长,面积 = (边长² * √3) / 4。
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边长 * 高,其中底边长为平行四边形底边的长度,高为从底边到另一边的垂直距离。
5. 矩形的周长和面积:矩形周长 = 2 * (长 + 宽),面积 = 长 * 宽。
6. 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正方形周长 = 4 * 边长,面积 = 边长²。
7. 圆的周长和面积:圆的周长 = 2 * π * 半径,面积 = π * 半径²,其中π为圆周率,约等于3.14。
8. 余弦定理:c² = a² + b² - 2ab * cos(C),其中a、b为直角边的长度,c为斜边的长度,C为斜边与直角边夹角的度数。
9. 正弦定理:a / sin(A) = b / sin(B) = c / sin(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A、
B、C为对应边的夹角。
以上是一些八年级数学中常用的公式,但还有更多公式可以用于特定的问题和情况。
要记住这些公式,需要多练习和应用它们,以加深理解和提高运用能力。
八年级数学公式总结归纳大全
八年级数学公式总结归纳大全数学公式是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物与物之间时发现的一些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数学公式总结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八年级上册数学公式法总结二次函数抛物线顶点式&顶点坐标顶点式:y=a(x-h)^2+k(a≠0,k为常数,x≠h)顶点坐标公式顶点坐标:(-b/2a),(4ac-b^2)/4a)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如下表:解析式y=ax2y=a(x-h)2y=a(x-h)2+ky=ax2+bx+c顶点坐标[0,0][h,0][h,k][-b/2a,(4ac-b2)/4a]对称轴x=0x=hx=hx=-b/2a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 个单位得到,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 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因此,研究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4ac-b2)/4a]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b/2a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4.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1,0)和B(x2,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2-x1|=.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当△<0.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 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0),则当x=时,y 最小(大)值=.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解析式为一般形式:y=ax2+bx+c(a≠0).(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2+k(a≠0).(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y=a(x-x₁)(x-x2)(a≠0).7.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与其它知识综合应用,而形成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
八年级数学公式总结归纳大全
八年级数学公式总结归纳大全下面是我为你总结的一些八年级数学常用公式:
1. 一元一次方程求解公式:ax + b = 0,x = -b/a
2. 相反数:-a + a = 0
3. 倍数与因数:a · b = b · a
4.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a^m / a^n = a^(m-n)
5. 乘法公式:(a + b) · c = a · c + b · c
6. 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
7. 二次根式:√a ·√a = √(a · a) = a
8. 四则运算法则:a · b + a · c = a · (b + c)
9. 平方差公式:(a + b) · (a - b) = a^2 - b^2
10. 平方根的性质:√(a · b) = √a ·√b
11. 单位换算公式:1 km = 1000 m,1 m = 100 cm,1 cm = 10 mm
12. 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a^2 + b^2 = c^2
13.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14. 两角和公式:sin(A + B) = sinA · cosB + cosA · sinB
15. 两角差公式:sin(A - B) = sinA · cosB - cosA · sinB
以上是八年级数学中常见的公式总结,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如有需要,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数学公式,您只需要告诉我需要的领域即可。
初二数学公式大全总结
初二数学公式大全总结数学公式是数学中重要的工具和基础,它们帮助我们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在初中数学中,有许多公式需要我们掌握和应用。
下面是对初二数学公式的大全总结:1. 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对于二次方程ax²+bx+c=0,求根公式为x=(-b±√(b²-4ac))/(2a)。
2. 三角函数:正弦函数(sin)、余弦函数(cos)、正切函数(tan)等是三角函数的基本函数,它们的值可以通过三角函数表或计算器查找。
3. 同位角公式:同位角是指两条平行线与一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对应角,同位角之间有许多重要的关系:对于同位角a和b,有a+b = 180°,a和b互补,a和b互余。
4.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不同的公式来计算,包括海伦公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
5.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指的是一个数列中,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值都相等。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₁*r^(n-1),其中a₁为首项,r为公比,n为项数。
6. 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即角A+角B+角C=180°,其中角A、角B和角C分别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7.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之和的平方,即a²+b²=c²,其中a、b为直角边,c 为斜边。
8.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和高的乘积来计算,即S=b×h,其中b为底的长度,h为对应底的高。
9. 四边形内角和公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即角A+角B+角C+角D=360°,其中角A、角B、角C和角D分别是四边形的四个内角。
10. 正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正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n-2),其中n为边数。
11. 两点间距离公式: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两点的坐标计算,即d=√((x₁-x₂)²+(y₁-y₂)²),其中(x₁,y₁)和(x₂,y₂)分别为两点的坐标。
新编初中数理化公式定理手册
新编初中数理化公式定理手册一、数学公式:1.二次根式:若a≥0,则√a的值为±√a。
2. 平方差公式:(a+b)²=a²+2ab+b²。
3. 平方差公式的推广:(a-b)²=a²-2ab+b²。
4. 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对于ax²+bx+c=0,其根的公式为x=(-b±√(b²-4ac))/(2a)。
5.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正弦函数(sin):sinθ=对边/斜边。
- 余弦函数(cos):cosθ=邻边/斜边。
- 正切函数(tan):tanθ=对边/邻边。
二、物理公式:1. 牛顿第二定律:F=ma。
其中,F代表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2.万有引力定律:F=G((m₁m₂)/r²)。
其中,F代表物体间的引力,m₁和m₂代表物体的质量,r代表物体间的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数。
3. 动能公式:Ek=(1/2)mv²。
其中,E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速度。
4.功公式:W=Fs。
其中,W表示力所做的功,F表示作用力,s表示力的作用距离。
5. 焦耳定律:Q=mcΔt。
其中,Q表示物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体的比热容,Δt表示温度的变化。
三、化学公式和定理:1.摩尔质量:M=m/n。
其中,M表示物质的摩尔质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n表示物质的摩尔数。
2.摩尔比:n₁/n₂=(m₁/M₁)/(m₂/M₂)。
其中,n₁和n₂分别表示两种物质的摩尔数,m₁和m₂分别表示两种物质的质量,M₁和M₂分别表示两种物质的摩尔质量。
3.动态平衡定律: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反应速率与浓度成正比,反应速率与浓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4.摩尔浓度:c=n/V。
其中,c表示摩尔浓度,n表示物质的摩尔数,V表示溶液的体积。
5.晶体结构:晶体由晶粒组成,晶粒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排列有序的微小晶体单元构成。
新编初中数理化公式定理手册
新编初中数理化公式定理手册初中数学公式定理手册1. 二次方程求解公式:对于方程$ax^2+bx+c=0$,$a\neq 0$,则$x=\frac{-b\pm\sqrt{b^2-4ac}}{2a}$。
2. 勾股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即$c^2=a^2+b^2$。
3. 平方差公式:$(a+b)^2=a^2+2ab+b^2$,$(a-b)^2=a^2-2ab+b^2$。
4. 因式分解公式:$(a+b)^2-a^2-b^2=2ab$$a^2-b^2=(a+b)(a-b)$5. 相似三角形定理:两个三角形相似,当且仅当它们的各相角相等(AA),或者它们的各边成比例(SSS)。
6. 三角函数定义:(1) $\sin\theta=\frac{\text{对边}}{\text{斜边}}$;(2) $\cos\theta=\frac{\text{邻边}}{\text{斜边}}$;(3) $\tan\theta=\frac{\text{对边}}{\text{邻边}}$。
7. 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2\theta+\cos^2\theta=1$$\tan\theta=\frac{\sin\theta}{\cos\theta}$$\cot\theta=\frac{\cos\theta}{\sin\theta}$8. 三角函数周期性:$\sin(\theta+2n\pi)=\sin\theta$$\cos(\theta+2n\pi)=\cos\theta$$\tan(\theta+n\pi)=\tan\theta$9.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bh$,其中$b$为底边长,$h$为高。
10. 圆的面积公式:$S=\pi r^2$,其中$r$为半径。
11. 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sum\limits_{i=1}^{n-2}\alpha_i=(n-2)\cdot 180^{\circ}$,其中$n$为正多边形的边数。
初二数学公式大全
初二数学公式大全一、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 同底数幂的乘法。
- 公式:a^m· a^n=a^m + n(m、n都是正整数)。
- 例如:2^3×2^4=2^3 + 4=2^7。
2. 幂的乘方。
- 公式:(a^m)^n=a^mn(m、n都是正整数)。
- 例如:(3^2)^3=3^2×3=3^6。
3. 积的乘方。
- 公式:(ab)^n=a^nb^n(n是正整数)。
- 例如:(2×3)^2=2^2×3^2=4×9 = 36。
4. 整式的乘法。
-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 例如:2x^2·3x^3=(2×3)(x^2· x^3) = 6x^5。
-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m(a + b+c)=ma+mb + mc。
- 例如:2x(x + 3)=2x^2+6x。
-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a + b)(m + n)=am+an+bm+bn。
- 例如:(x + 2)(x+3)=x^2+3x+2x + 6=x^2+5x+6。
5. 平方差公式。
- 公式:(a + b)(a - b)=a^2-b^2。
- 例如:(3 + 2)(3 - 2)=3^2-2^2=9 - 4 = 5。
6. 完全平方公式。
- (a± b)^2=a^2±2ab + b^2。
- 例如:(x+1)^2=x^2+2x + 1,(x - 1)^2=x^2-2x + 1。
7. 因式分解。
- 提公因式法:ma+mb+mc=m(a + b + c)。
- 例如:3x^2+6x=3x(x + 2)。
- 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a^2-b^2=(a + b)(a - b)。
- 例如:x^2-4=(x + 2)(x - 2)。
- 完全平方公式:a^2±2ab + b^2=(a± b)^2。
数学公式初中大全
数学公式初中大全一、代数部分。
1. 有理数。
- 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例如:3 + 5=8,( - 3)+(-5)=-(3 + 5)=-8。
-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例如:3+( - 5)=-(5 - 3)=-2,( - 3)+5 = 5-3 = 2。
-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如a+0 = a。
-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 - b=a+( - b)。
- 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例如:3×5 = 15,( - 3)×(-5)=15,3×(-5)=-15。
-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即a×0 = 0。
- 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即a÷ b=a×(1)/(b)(b≠0)。
-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2. 整式。
- 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做单项式。
例如:3x,-5,a等。
-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例如:在单项式3x中,系数是3;在单项式-5a^2b中,系数是-5。
-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例如:单项式3x^2的次数是2,单项式-5a^2b的次数是2 + 1=3。
-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例如:2x+3y,x^2-2x + 1等。
- 多项式的项: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例如:在多项式x^2-2x+1中,x^2、-2x、1都是它的项,1是常数项。
-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数学公式大全一.几何类(1)直线,线段,角部分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三角形部分15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四边形部分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二.数类正数:正数大于0负数:负数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负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有理数包括:整数,分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数轴: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任何一个有理数(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点和数是一一对应的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的相反数;两个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就是0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两侧,且与原点距离相等数轴上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绝对值: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相加,不变符号,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得0;不等,符合和绝对值大的相同,绝对值相减一个数加0,仍是这个数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 + (B+C)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的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 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0没有倒数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 (BC)乘法分配律:A (B+C) =AB+AC有理数除法法则: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的负,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不能做除数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结果叫幂;a是底数;n是指数;an读作a的n次幂有理数混和运算法则:先算乘方,再乘除,后加减;括号里的先算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有正负之分。
算数平方根: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则x是a的算数平方根,读作“根号a”0的算数平方根是0平方根: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a,即x2=a,则x是a的平方根(又叫:二次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是它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开平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a叫做被开方数立方根: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则x是a的立方根(又叫:三次方根)每个数只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是正数;0的是0;负数的是负数开立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a叫做被开方数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包括有理数,无理数。
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相同和有理数的。
实数的运算法则和有理数相同。
计算后出现带根号的无理数要化简,使被开方数不含分母和开得尽的因数三式类代数式:用基本运算符号连接数字或字母的式子;单独的数字或字母也是代数式单项式:数字和字母的积;单独的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叫常数项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多项的次数: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合并同类项时,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去括号运算符号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括号(一级运算)运算符号变多重括号,由里面的括号开始去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整式加减运算: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知道式子最简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如am?an=am+n(m、n 为正整数)幂的乘方: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如(am)n=amn(m、n为正整数)积的乘方:积的乘方等于积中每个因数乘方的积,如(ab)n=anbn(n为正整数)同底数幂的除法: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如am÷n=am-n(m、n 为正整数,a≠0,且m>n);a0=1(a≠0);a—p=1/ap(a≠0,p是正整数)整式的乘方:单项式与单项式,把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加,其余字母连同其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单项式与多项式,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成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积相加多项式与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的每一项,再把积相加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b-a)2=a2-2ab+b2(a+b)2=(-a-b)2=a2+2ab+b2整式除法: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商相加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公因式: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提公因式: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的乘积完全平方式:形如a2-2ab+b2和a2+2ab+b2的式子运用公式法:把乘法公式反过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统计和概率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字写成a*10n的形式的记数方法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的图扇形统计图: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扇形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在扇形统计图中,每个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与3600的比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确定事件包括:肯定会发生的必然事件(P=1)和一定不会发生的不可能事件(P =0)不确定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0<P<1);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同;不确定事件的概率:可用事件结果除以所以可能结果求得理论概率有效数字: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的数字游戏双方公平: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最常用,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中位数:数据按大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受极端值得影响较小,跟其他数据关系不大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普查:为了一定目的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调查;考察对象全体叫总体,每个考察对象叫个体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叫样本(有代表性)随机调查:按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调查,总体中每个个体被调查的概率相同频数:每次对象出现的次数频率:每次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级差: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计算公式s2=[(x1-x)2+ (x2-x)2+……+(xn-x)2]/n=(x12+x22+……+xn2-nx2)/n 标准方差: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一组数据的级差、方差、标准方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利用树状图或表格方便求出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两个对比图像中,坐标轴上同一单位长度表示的意义一致,纵坐标从0开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