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课程编码:1201300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时数:54学分数:2.5考核方式:考试制订日期:2004年执笔者:谢献春《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球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Earth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其中:实验/实践学时:9学时先修课程:无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根据全国高师或综合大学《地球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的,结合中学教学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参照现行的高中地理课本的教学内容,介绍现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成就,包括、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以及宇宙学、天体起源、地外文明等内容,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本课程授课一学期,每周3学时, 总计为54学时。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及其宇宙环境;使学生理解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运动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
并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通过学习了解开展天文活动的方式、方法;掌握组织野外天象观测方法和技能。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采用CAI课件、录象、VCD、幻灯、投影等电化设备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感性认识,结合较大量的实验实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后续课程主要有: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等(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简明天文学教程》作者:余明等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教学参考书:《地球概论教程》作者:刘南等科学出版社《地球概论》作者:金祖孟高等教育出版社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地球与天球第一节地球坐标\地球自转与地理坐标二、地球是的方向和距离第二节天体与天球坐标、天体和天体系统:天休概念及主要天体简介;天休系统概念和主要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开课学期:1学时/学分:60/3 (其中实验学时:14)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专业:地质学、地理科学、测绘工程选用教材:吴泰然何国琦等编著,《普通地质学》,2003.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汪新文等,地球科学概论,1999,地质出版社。
2、陶世龙,万天丰,程捷,地球科学概论,1999,地质出版社。
3、张宝政、陈琦,地质学原理,1983,地质出版社。
4、李亚美等,地质学基础,1994,地质出版社。
5、刘本培、蔡运龙,地球科学导论,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
6、夏邦栋等,普通地质学,1995,地质出版社。
执笔人:叶茂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地球科学概论》是地球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起着构筑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框架的作用。
课程的目的是以新世纪地球科学面临的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为出发点,采用宏观人——地系统论和行星地球观,使学生对地球各层圈的特点;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特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地球表层和人类的影响有所了解。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如下内容:现代宇宙形成的基本论点及事实根据;太阳系和地球起源的假说及证据;地球物质组成和地质记年方法;地球层圈结构和地球物理性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以及风化、风、河流、地下水、海洋、冰川等外动力地质作用;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岩石特征和岩浆、变质、构造、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动力系统;地球科学在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基本要求《地球科学概论》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双重任务。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行星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掌握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地质工作方法,为后续系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球概论大纲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地球概论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阐述宇宙中各种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同地球环境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习其它地球科学的课程提供地球整体的知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地球概论》的学习,掌握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它们对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的重要意义。
掌握一般天象的形成原理和观测一般天象的基本技能,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四)教学方式讲授及视频资料演示(五)考核要求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实行闭卷考试。
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课后作业20%,讨论10%,考勤10%)2.考题设计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都是考题的重点,试题覆盖到每一章,适当的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二、本文第一章地球坐标与天球坐标教学要点:地理坐标、天球坐标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理坐标(2学时)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地球上的方向和距离;经度和纬度;地理坐标。
第二节天球坐标(6学时)天球和天穹;天球的视运动;天球上的圆、点、方向和距离;球面和地平坐标系。
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了解四大天球坐标系的内涵及相互联系。
考核要求:1.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的相关概念(理解)2.经度、纬度和各种坐标系的内涵及地理意义(掌握)3.各种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区别(了解)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要点: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恒星和星系(4+2学时)恒星及其自行;恒星的发光和光谱;多普勒效应;恒星的亮度和光度;恒星的多样性;恒星的演化;银河与银河系;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河外星系;宇宙和天文新发现。
成信工《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球科学概论》是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有关地球科学知识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知识课,也是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在大气科学专业属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介绍行星地球的基本天文知识,固体地球圈层结构及基本知识,包围地球的圈层知识,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基本知识,作为人类发展基础的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基本知识等,不仅拓展了学生饿知识视野,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背景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有关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本科专业。
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一)从内容上,应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科学的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宇宙,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掌握生物进化及地质年表;掌握地球五大圈层的结构,功能,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特征;建构各种系统科学得理念及系统研究思想;了解地球环境及变迁中的重要规律;了解自然资源及稀缺和可持续利用的知识;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征和影响,建立防灾减灾的系统工程的观点。
(二)从能力方面,应使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地球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系统分析,辩证关系,整体思维的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建立系统的思维观念。
(三)从教学方法上,应用多媒体的教学工具,运用大量的图片,图表及最新的网络信息,着重理解各种系统如圈层的联系,各种知识的联系,以及当前某些重大问题和地域问题的地球科学理解。
三、相关课程及关系本课程属于基础知识课程,不需先修课程。
但本课程是地球科学和环境专业的多种专业课程的必备的背景基础理论。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32学时(一)地球科学概论:2学时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2、地球科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3、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认识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方法(二)地球的地位,起源和演化:4学时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3、银河系和宇宙起源学说4、恒星演化与太阳系形成5、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存在的环境:太阳系的结构,能量和行星系;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理解大爆炸学说与宇宙起源问题;了解太阳系形成假说;掌握地球起源和圈层分异,地球年龄,生命起源,生物进化及地质年表等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地质学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12编写人:肖传桃审订人:李建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在地质学专业课程中,《地球科学概论》属于专业基础课,其作用与任务是: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科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地质学分析、推断问题的思维能力(或地质思维)和资源环境意识;并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一般工作方法;为后续课程诸如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普通岩石学、古生物与地史学等打下一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地质学发展简史与趋势。
第一篇地球的物质组成与内部构造第一章地球 1.5学时地球的形态、大小、表面形态;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章地壳 1.5学时地壳的结构和类型;地壳均衡概念;地壳的物质组成。
第二篇地球的历史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3学时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地层系统。
第三篇地质作用第五章地质作用概述2学时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
第六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4学时风化作用概念及类型和特征;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剥蚀作用的类型和特征,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剥蚀作用。
第七章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4学时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第八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2学时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概念;岩浆的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岩浆的侵入作用;岩浆的演化及岩浆活动基本规律;岩浆岩。
变质作用概念;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方式;变质作用的类型与强度;变质岩。
第九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6学时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现代及新构造运动表现;地史时期构造运动的表现;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构造运动的规律、地震作用(概念、成因类型、地震地质作用、地震带的分布)。
611 地球科学概论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参考用书:《地球科学概论》汪新文主编,地质出版社,1999绪论重点掌握与理解“历史比较法”(现实主义原理)的思想和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
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重点掌握大地水准面、黄道面、白道面的概念。
理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征及海底地貌单元的构成。
了解地球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结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开普勒三定律;地球的基本参数和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含义(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物质组成及组分的分类,大气运动的动力、大气环流及其成因;水的类型(按存在形式、所处的环境)。
理解大气圈的分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掌握海水运动的形式及定义;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冰川的形成与冰川的类型。
重点掌握科里奥利力、河流、洪流、片流、潮汐、引潮力、透水层、隔水层、包气带水、潜水、潜水面、承压水等概念。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状态特点及组成;地球内部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场的特征;矿物的肉眼鉴定依据;按化学成分划分的矿物类型;重力异常与重力均衡;三大岩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概念;地磁场的组成(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
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划分依据;地壳类型(大洋地壳、大陆地壳)及其分层结构。
掌握莫霍面、古登堡面、软流圈、岩石圈、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矿物、岩石、解理、硬度、岩石结构、岩石构造等概念。
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了解地质作用的类型,即可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内部地质作用可分为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原理。
理解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地质年代单位的划分及其依据。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地球概论》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Theory of Earth 课程代码:0707012021总学时数:64 其中讲课学时: 48 实验学时:16 总学分数:4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地理科学类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教学目的、任务《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先行的基础课程。
地理科学专业有一系列地学课程,《地球概论》要为其它地学课程提供地球整体知识,即提供关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提供同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和变化以及与地球运动参数有关的天文知识。
着重阐述地球的整体知识,为以后将要学习的课程奠定基础;培养本科生能够胜任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地球概论》是地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地球的形状大小,内外结构以及它的物理性质。
从而掌握有关地球的整体知识(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外部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表面能量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规律性。
使学生确立科学地宇宙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地球概论》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历法和时间的知识,日、月食和天文潮汐的知识。
《地球概论》的课外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下的基本技能,即认识主要星座,并且在其中识别行星,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面和行星,从而为中学地理课程提供地球整体知识,同时使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带好中学的第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通过对日月星辰的位置变化观察,来帮助学生理解天体运行的状况,特别是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状况,通过对月相圆缺的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日、月、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现象的成因。
要求学生养成细心观察、逻辑判断、正确结论的学习习惯。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86902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s课程类别:通识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生考核方式:开卷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教学内容设置是在涵盖“地球科学概论”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导入近年来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并将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灾害等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系统讲述。
该课程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物理性质、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第三部分对地球四大圈层分别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第四部分则对地球环境变迁、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自然灾害等作了较为系统的概述。
In arranging teaching content, this lesson covered the main part of An introduction of Earth Sciences, and introduced most important and advanced developing about earth science to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integrates resource absence,environment degradation,disaster important environment problem. The entitle lesson were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d research aim, research content and object of earth science to students. The origin and evolvement,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 of earth's layer system were emphasiz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four layer system of the earth were discussed in the third part. The fourth part focused on environmental transfer of the earth, nature resource and its utilities, nature disaster, etc.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阶级”必须对地球环境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应成为国民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31305【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地质学专业【学分】:4【总学时】:64【先修课程】:无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诸专业(包括资源勘查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专业)的入门课或基础课。
主要任务是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主要成就、基本知识和时空观念,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技能,启发学生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苦乐观,同时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绪论(一)教学要求讲授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授课计划等。
要求学生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将今论古等基本原理和本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意义,引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内容提要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3. 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4. 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三)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科学”基本概念“将今论古”原理2. 难点:地球科学的特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要求讲授地质学研究对象。
要求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学习研究方法。
(二)内容提要1、地质学研究对象2、地质学研究任务3、地质学的研究内容4、地质作用、它的特点及研究方法(三)重点、难点1、重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2、难点:地质作用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矿物(一)教学要求通过元素、矿物的基本概念及矿物基本性质讲授,要求学生掌握矿物、晶体、矿物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以及集合体形态等基础知识,为肉眼认识、鉴定常见矿物奠定基础。
(二)内容提要1、元素2、矿物3、矿物的基本性质4、认识常见矿物(三)重点、难点1、重点:矿物的基本性质。
2、难点:通过矿物的基本性质识别矿物。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教学大纲主讲曾承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地球概论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地理科学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程5、总学时:60学时6、总学分:47、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目标《地球概论》是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关于行星地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以及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并通过现代宇航工业发展中一些典型案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状况,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国际主义精神,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为世界宇航事业发展出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能判读地球经纬度和第一、第二赤道坐标。
重点: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的判读;难点:天球坐标的判读。
第一节地理坐标1、经线和纬线2、经度和纬度第二节天球坐标1、天球2、天球坐标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1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能识别常见天体。
重点:星系、太阳系、地月系;难点:星系。
第三节恒星与星系1、恒星2、星系第四节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2、太阳系第五节月球和地月系1、月球2、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运动(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规律和后果。
重点: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后果;难点:地球运动的后果。
第六节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及其证明2、地球自转的规律性3、地球自转的后果第七节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及其证明2、地球公转的规律性3、地球公转的后果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四季、五带、历法和时间。
重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点:历法和时间。
第八节四季和五带1、太阳的回归运动2、昼夜长短3、太阳高度4、地球上的四季5、地球上的五带第九节历法1、历法概说2、阴历3、阴阳历4、阴历第十节时间1、时间和时间单位2、钟表时刻与量时天体3、钟表时刻与地方经度第五章地球和月球(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规律;掌握海洋天文潮汐的成因和规律及作用。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大纲课程学时:64学时(含实验12学时)学生对象:地质学专业学生一、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理念是瞄准国内外地学前沿,夯实地学专业基础。
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某些必备的基本技能。
课程较为详细地介绍宇宙与行星地质、地球的演化史与地质年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力与外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考虑到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地球科学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因此要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读图、作图与鉴别重要的矿物与岩石等需要加强。
为了避免实验与讲授脱节,将实验课并入到主讲课之中,实行讲授、实验和电化教学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法。
因此对教学标本和实验室的要求比较高。
为了实现本课程的长远目标一“两个双接轨”,即专业与语言双接轨、国内与国外双接轨,本课程实行双语教学。
主讲教师以英语授课为主,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适当加入中文注释或解释。
基于上述理由,本课程对主讲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和综合能力要求都很高。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宇宙与行星地质学(2学时)(一)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二)行星地质学第三章矿物(含实验,共6学时)(一)晶体与矿物的基本性质(二)常见矿物(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含氧岩)第四章岩浆岩(含实验,共4学时)(一)岩浆作用的类型(二)火山作用的规律性以及火山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三)侵入作用、岩浆分异、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四)常见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的识别第五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含实验,4学时)(一)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和方式(二)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三)常见沉积岩的识别第六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含实验,4学时)(一)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二)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和常见岩石第七章地质年代和地球的演化历史(4学时,含化石实验课)(一)相对地质年代(二)同位素地质年代(三)地球的演化史和地质年代表(四)最常见的生物化石的识别第八章地震和地球层圈(4学时)(一)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二)地震灾害、地震预报和防震措施(三)地球层圈的基本特征(四)地球的重力和地壳均衡第九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4学时)(一)地壳运动与岩石变形的关系(二)褶皱构造(三)断裂构造(四)地层的接触关系第十章大地构造学发展史与板块构造学(4学时)(一)水成论与火成论(二)渐变论与灾变论(三)固定论与活动论(四)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与现代技术发展(五)板块构造要点第十一章风化作用(2学时)(一)风化作用的类型(二)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三)风化作用的结果第十二章河流的地质作用(4)(一)概述(二)河流的侵蚀作用(三)河流的搬运作用(四)河流的沉积作用(五)河流的演化与地质构造第十三章冰川的地质作用(4)(一)概述(二)冰川的剥蚀作用(三)冰川的搬运作用(四)冰川的沉积作用(五)冰川发育与全球气候第十四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4)(一)概述(二)地下水的类型(三)地下水循环系统与地质作用(四)地下水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第十五章海洋的地质作用(4)(一)概述(二)海水运动的基本特征(三)海底沉积作用第十六章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2)(一)概述(二)湖泊的地质作用(三)沼泽的地质作用(四)湖泊和沼泽演化第十七章风的地质作用(2)(一)概述(二)风的剥蚀、搬运与沉积作用(三)沙漠化、黄土沉积与地表环境变迁第十八章块体剥蚀作用(2)(一)概述(二)块体剥蚀的类型(三)块体剥蚀与地表环境第十九章人类生存与地球环境(2)(一)问题列举(二)讨论三、考核方式笔试占70%—80%,实验课标本鉴定考试以及平时成绩占20%--30%°四、教科书、参考书(一)教科书1.uHongbo,2006,地球科学概论(AnOut1.ineofEarthSciences)(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用书)。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理科人才基地班一、教学思想根据教育部对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宏观要求,以及地球科学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针对西北大学地质系理科人才基地班制定《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授课对象为理科人才基地班本科生,计划学时为72学时,课程为专业基础课。
鉴于21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态势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地球科学概论》教学目标是:探索符合新型地球科学人才培养规律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21世纪地球科学系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地球科学人才;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的“地学”人才,以适应下个世纪地球科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力求使初涉地球科学领域的学员始于高起点,并且尽快地进入地学领域的前沿。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在涵盖“普通地质学”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导人“后地学革命以来”(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地学领域在基础地质学方面的重大进展,尝试以地球动力学为纲,有机地将传统“普通地质学”中相互孤立而纷杂的内容系统地连结起来。
具体讲,在教学环节中,力求在理论部分尽可能实现“新”和“深”的突破,在实践性教学部分最大程度地加强和提高学员对地质学基本技能的掌握,以与后续课程密切衔接。
《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具有自己独立体系的地质专业基础课,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质专业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任务。
通过教学,将逐步引导学生步人地质科学的殿堂,并将成为国家急需的栋梁之才和高、新、尖人才。
因此,教学中主要指导思想为:1.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学环节,并贯穿教学始终,为后续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创造良好条件。
2.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地质学是实践性强的科学,没有实践就等于没有地质学。
培养学生勇于实践,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
3.不失时机地注重该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随时更新课程结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注意新方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相关科学的互相渗透。
4.通过不同环节的教学,在注重学生专业成绩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四能),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为高新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名称(英文):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课程类型:必修任课教员:吴泰然、焦维新、黄清华、李培军等职称:总学分:6 总学时:90一、课程简介“地球科学概论”涵盖了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引导学生进入地球科学之门的基础课程,也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 通过授课和课内实习(包括野外实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空间与行星地球、地球的结构构造、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内外动力过程、地球的基本物理特征、对地观测技术等地球科学基本概念。
2. 地球科学以其研究对象之庞大和历史之漫长为特色,而学生在中学时代又缺乏对地球科学的整体了解。
因此需要通过《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球科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认识地球科学的思维特点,学会使用规范的地球科学语言,为地球科学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3. 使学生对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全貌和学科前沿研究动态有所了解,初步了解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基本内容,认识各专业及后续课程的相互之间的联系,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地球科学内涵,同时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要求和考试方式无先修要求考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满分100分。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2学时)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1.1 地球概述1.1.2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1.1.3 地球科学的研究任务1.2 地球科学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1.2.1 地球科学的特点1.2.2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1.3 地球科学的现状1.3.1 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现状1.3.2 地球科学的发展和未来第二章地球的演化历史(4学时)2.1 宇宙、太阳系与地球2.1.1宇宙的起源2.1.2太阳系的起源2.1.3行星及其他天体2.2 地球的早期演化2.2.1 陨石冲击事件与地球的形成2.2.2 地球外圈的形成2.2.3 地球内圈的形成2.3 地质年代学2.3.1 相对地质年代学2.3.2 绝对地质年代学2.3.3 地球的年龄与地质年代表2.4 地质历史中生命的演进2.4.1 生命的起源2.4.2 前寒武纪生物演进2.4.3 生物爆发与古生代生物演进2.4.4 中生代生物演进与恐龙灭绝2.4.5 新生代生物演进与人类诞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第三章地球的现状(7学时)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2 地球的受力状态3.2.1 万有引力3.2.2 旋转离心力和科氏力3.2.3 引潮力3.3 地球的能量系统3.3.1 太阳能3.3.2 放射能3.3.3 其它能量3.4 地球的物质系统3.4.1 地球的物质组成3.4.2 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3.4.3 地球物质的赋存方式3.4.4 地球物质的运动形式3.5 地质作用概述3.5.1 地质作用三重概念3.5.2 地质作用的方式3.5.3 几个基本术语3.6 课内矿物实习(常见的造岩矿物)(参观地质博物馆)第二篇地球的外部系统第四章风化作用(2学时)4.1 物理风化4.1.1 物理风化的方式及过程4.1.2 影响物理风化作用的因素4.2 化学风化4.2.1 化学风化的方式及过程4.2.2 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因素4.2.3 酸雨的形成及破坏过程4.3 岩石性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4.3.1 结构构造对风化作用的影响4.3.2 物质成分对风化作用的影响4.4 风化作用的产物4.4.1 风化壳4.4.2 风化作用的相关矿产4.4.3 土壤第五章大气圈(3学时)5.1 大气圈的结构、成分及运动特征5.1.1 大气圈的结构5.1.2 大气圈的成分5.1.3 大气环流5.2 风的作用5.2.1 风的破坏作用5.2.2 风的搬运作用5.2.3 风成堆积5.2.4 风成地貌5.3 荒漠化过程及对策5.3.1 荒漠化过程5.3.2 影响荒漠化过程的因素5.3.3 荒漠化的对策第六章水圈(9学时)6.1 河流6.1.1 暂时性水流的地质作用6.1.2 河流的地质作用6.1.3 河谷形态和冲积物的形成 6.1.4 河谷发育的趋势和循环性 6.1.5 河系的发育与分水岭的迁移6.2 地下水6.2.1 岩石中水的类型6.2.2 地下水的成因及赋存方式 6.2.3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6.2.4 岩溶作用6.3 冰和冰水流6.3.1 冰川的类型6.3.2 冰川体系6.3.3 冰川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6.3.4 地质历史中的冰川与环境效应 6.3.5 冻土带6.4 海洋6.4.1 大洋地貌和物理化学特征6.4.2 海水的运动6.4.3 海洋的地质作用6.4.4 海洋矿产资源6.4.5 海平面变迁6.5 湖和沼泽6.5.1湖盆的形成6.5.2湖的地质作用6.5.3 沼泽的形成及分类6.6 课内沉积岩实习(参观石花洞地质公园)第三篇地球的内部系统第七章构造运动与地壳变形(4学时)7.1 板块构造学说7.1.1 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7.1.2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7.1.3 威尔逊旋回7.1.4 板块动力学7.2褶皱变动7.2.1 褶皱要素7.2.2褶皱形态与分类7.2.3褶皱的判别7.3 断裂变动7.3.1 节理7.3.2 断层7.3.3 断层的判别第八章岩浆作用(4学时)8.1 火山作用8.1.1 火山作用过程8.1.2 火山喷发的产物8.1.3 火山的地理分布8.1.4 火山灾害与环境8.2 侵入作用8.2.1 侵入体的形态与物质组成8.2.2 侵入体的基本特征8.3 岩浆成因的多样性8.3.1 岩浆产生的多样性8.3.2 岩浆的分异8.3.3 岩浆的同化混染8.4 课内岩浆岩实习第九章岩石的变质作用(3学时)9.1 变质作用的特点9.2 接触变质作用9.3 动力变质作用9.4 区域变质作用9.5 课内变质岩实习第四篇固体地球物理学第十章地震学(6学时)10.1 天然地震10.1.1 地震、地震仪与地震图10.1.2 震源10.1.3 地震预测与防灾10.1.4 强地面运动与抗震10.2 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10.2.1 地震波传播10.2.2 地球内部结构10.3 地学层析成像10.3.1 地震层析成像10.3.2 电磁层析成像10.4 人工地震与勘探地震学第十一章地球内部物理学(8学时)11.1地电学11.1.1地电场11.1.2电阻率法11.1.3大地电磁测深11.1.4地电学的应用11.2地磁学11.2.1地磁场基础11.2.2基本磁场11.2.3变化磁场11.2.4地磁学的应用11.3古地磁学11.3.1岩石磁学基础11.3.2 古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11.3.3 古地磁场11.3.4 古地磁学的研究成果与应用11.4重力学11.4.1地球的重力场11.4.2重力测量与重力仪11.4.3重力异常及应用11.5地热学11.5.1地球的热源与温度分布11.5.2地热及其应用第五篇对地观测与地球信息学第十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2学时)12.1整体性规律12.1.1概述12.1.2整体性认识的发展12.1.3 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12.2时间演化规律(时间尺度)12.2.1周期性节律12.2.2旋回性节律12.2.3阶段性节律12.2.4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12.3空间分异规律12.3.1基本规律12.3.2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12.3.3垂直地带性12.3.4地方性12.3.5空间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12.4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的应用12.4.1土地类型12.4.2综合自然区划第十三章对地观测技术、方法与应用(8学时)13.1遥感概述13.1.1概念13.1.2发展简史及趋势13.1.3技术系统13.1.4对地观测计划13.2遥感的物理基础13.2.1电磁波谱与黑体辐射13.2.2大气窗口13.2.3地物的反射光谱13.2.4遥感光学基础13.3遥感技术系统13.3.1航空遥感13.3.2航天光学遥感13.3.3微波遥感13.4遥感图象处理与分析14.4.1数字图象处理基础13.4.2遥感图象目视判读13.5遥感应用实例第十四章卫星定位与导航系统(2学时)14.1 GPS组成14.2 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14.3 卫星定位基本原理14.4 卫星导航14.5 应用(大地控制测量、变形监测等)第十五章地球信息学与数字地球(7学时)15.1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及功能15.2地理空间数据基础15.2.1地理空间15.2.2空间数据模型与结构15.2.3元数据(Metadata)15.3空间数据处理15.3.1输入15.3.2地理空间数据库15.3.3可视化与空间查询15.4空间信息模型分析15.4.1空间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15.4.2数字高程模型15.4.3空间决策信息模型15.5地理信息系统应用15.6地球信息学15.7数字地球15.7.1数字地球综述15.7.2数字地球技术体系15.7.3数字地球发展战略15.7.4数字地球关键技术15.8数字城市15.8.1概述15.8.2技术架构15.8.3组织结构15.8.4关键技术15.8.5实施思路15.8.6工程实施框架体系第六篇地球空间与太阳系第十六章地球空间(4学时)16.1 地球空间概述16.1.1 什么是地球空间16.1.2 地球的大气层16.1.3 中层大气与臭氧16.1.4 热层16.2 电离层与电波传播16.2.1 电离层的形成和结构16.2.2电离层不均匀性16.2.3电离层扰动与电离层暴16.2.4电离层中的无线电波传播16.3 磁层与辐射带16.3.1磁层的结构16.3.2磁暴与亚暴16.3.3辐射带16.3.4极光第十七章日地空间(3学时)17.1 太阳17.1.1太阳的内部结构17.1.2太阳大气结构17.2 太阳的变化性17.2.1太阳耀斑17.2.2日冕物质抛射17.2.3 太阳能量粒子事件17.2.4太阳活动周期17.3 太阳风与行星际激波17.3.1太阳风17.3.2行星际磁场与激波17.3.3共转相互作用区第十八章太阳系(4学时)18.1太阳系概述18.1.1 太阳系的构成18.1.2 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18.2类地行星与月球18.2.1水星18.2.2金星18.2.3火星18.2.4月球18.3类木行星18.3.1类木行星概述18.3.2木星及其卫星18.3.3土星及其卫星18.3.4天王星与海王星18.4小天体及其撞击地球的可能性18.4.1小行星18.4.2彗星18.4.3流星体与流星雨18.4.4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第十九章太空探索(4学时)19.1太空飞行基础19.1.1运载火箭19.1.2航天器的轨道19.1.3 引力助推作用19.1.4拉格朗日点与晕轨道19.2地球空间探测19.2.1 地球空间探测概述19.2.2 星探测19.2.3 GPS掩星探测19.2.4 星座19.3 探索太阳系19.3.1行星探测的基本方式19.3.2月球探测19.3.3火星探测19.3.4外行星探测19.4探索宇宙和地外生命19.4.1空间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19.4.2典型的空间天文卫星19.4.3 探索地外生命19.4.4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第七篇人与地球第二十章人与环境(2学时)20.1 重力作用的灾害与防护20.1.1 崩塌与滑坡20.1.2 泥石流20.1.3 重力灾害的防护20.2 地球化学场与人类健康20.2.1 岩石中的元素与人类健康20.2.3 地球化学场与地方病防治20.3 环境污染及对策20.3.1 大气污染及其对策20.3.2 水污染及其对策20.3.3 固体污染及其对策20.3.4 放射性污染及其对策第二十一章人与地球(2学时)21.1 地球系统的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1.2 人类与地球系统的联系21.2.1 人类从地球系统中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21.2.2 人类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对地球系统的影响21.2.3 人类的农业活动21.3 人类对地球的作用21.3.1 破坏地球表层物质21.3.2 搬运被破坏产物21.3.3 改变物质和能量系统平衡21.3.4 发挥人类的能动性21.3.5 保护地球暑假野外实习线路1 虎峪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层实习线路2 下苇甸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河流实习线路3 灰峪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实习线路4 大灰厂构造实习线路5 周口店花岗岩与接触变质作用实习四、教学参考书讲义及教材在编写中,参考书:吴泰然、何国琦等编著,普通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