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地球科学概论
课程名称(英文):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
课程类型:必修
任课教员:吴泰然、焦维新、黄清华、李培军等职称:
总学分:6 总学时:90
一、课程简介
“地球科学概论”涵盖了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引导学生进入地球科学之门的基础课程,也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 通过授课和课内实习(包括野外实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空间与行星地球、地球的结构构造、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内外动力过程、地球的基本物理特征、对地观测技术等地球科学基本概念。
2. 地球科学以其研究对象之庞大和历史之漫长为特色,而学生在中学时代又缺乏对地球科学的整体了解。因此需要通过《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球科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认识地球科学的思维特点,学会使用规范的地球科学语言,为地球科学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 使学生对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全貌和学科前沿研究动态有所了解,初步了解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基本内容,认识各专业及后续课程的相互之间的联系,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地球科学内涵,同时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要求和考试方式
无先修要求
考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满分100分。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1.1 地球概述
1.1.2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
1.1.3 地球科学的研究任务
1.2 地球科学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
1.2.1 地球科学的特点
1.2.2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1.3 地球科学的现状
1.3.1 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现状
1.3.2 地球科学的发展和未来
第二章地球的演化历史(4学时)
2.1 宇宙、太阳系与地球
2.1.1宇宙的起源
2.1.2太阳系的起源
2.1.3行星及其他天体
2.2 地球的早期演化
2.2.1 陨石冲击事件与地球的形成
2.2.2 地球外圈的形成
2.2.3 地球内圈的形成
2.3 地质年代学
2.3.1 相对地质年代学
2.3.2 绝对地质年代学
2.3.3 地球的年龄与地质年代表2.4 地质历史中生命的演进
2.4.1 生命的起源
2.4.2 前寒武纪生物演进
2.4.3 生物爆发与古生代生物演进
2.4.4 中生代生物演进与恐龙灭绝
2.4.5 新生代生物演进与人类诞生
(参观自然博物馆)
第三章地球的现状(7学时)
3.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2 地球的受力状态
3.2.1 万有引力
3.2.2 旋转离心力和科氏力
3.2.3 引潮力
3.3 地球的能量系统
3.3.1 太阳能
3.3.2 放射能
3.3.3 其它能量
3.4 地球的物质系统
3.4.1 地球的物质组成
3.4.2 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3.4.3 地球物质的赋存方式
3.4.4 地球物质的运动形式
3.5 地质作用概述
3.5.1 地质作用三重概念
3.5.2 地质作用的方式
3.5.3 几个基本术语
3.6 课内矿物实习(常见的造岩矿物)
(参观地质博物馆)
第二篇地球的外部系统
第四章风化作用(2学时)
4.1 物理风化
4.1.1 物理风化的方式及过程
4.1.2 影响物理风化作用的因素4.2 化学风化
4.2.1 化学风化的方式及过程
4.2.2 影响化学风化作用的因素
4.2.3 酸雨的形成及破坏过程
4.3 岩石性质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4.3.1 结构构造对风化作用的影响
4.3.2 物质成分对风化作用的影响4.4 风化作用的产物
4.4.1 风化壳
4.4.2 风化作用的相关矿产
4.4.3 土壤
第五章大气圈(3学时)
5.1 大气圈的结构、成分及运动特征
5.1.1 大气圈的结构
5.1.2 大气圈的成分
5.1.3 大气环流
5.2 风的作用
5.2.1 风的破坏作用
5.2.2 风的搬运作用
5.2.3 风成堆积
5.2.4 风成地貌
5.3 荒漠化过程及对策
5.3.1 荒漠化过程
5.3.2 影响荒漠化过程的因素
5.3.3 荒漠化的对策
第六章水圈(9学时)
6.1 河流
6.1.1 暂时性水流的地质作用
6.1.2 河流的地质作用
6.1.3 河谷形态和冲积物的形成 6.1.4 河谷发育的趋势和循环性 6.1.5 河系的发育与分水岭的迁移6.2 地下水
6.2.1 岩石中水的类型
6.2.2 地下水的成因及赋存方式 6.2.3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6.2.4 岩溶作用
6.3 冰和冰水流
6.3.1 冰川的类型
6.3.2 冰川体系
6.3.3 冰川和冰水流的地质作用
6.3.4 地质历史中的冰川与环境效应 6.3.5 冻土带
6.4 海洋
6.4.1 大洋地貌和物理化学特征
6.4.2 海水的运动
6.4.3 海洋的地质作用
6.4.4 海洋矿产资源
6.4.5 海平面变迁
6.5 湖和沼泽
6.5.1湖盆的形成
6.5.2湖的地质作用
6.5.3 沼泽的形成及分类
6.6 课内沉积岩实习
(参观石花洞地质公园)
第三篇地球的内部系统
第七章构造运动与地壳变形(4学时)
7.1 板块构造学说
7.1.1 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
7.1.2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7.1.3 威尔逊旋回
7.1.4 板块动力学
7.2褶皱变动
7.2.1 褶皱要素
7.2.2褶皱形态与分类
7.2.3褶皱的判别
7.3 断裂变动
7.3.1 节理
7.3.2 断层
7.3.3 断层的判别
第八章岩浆作用(4学时)
8.1 火山作用
8.1.1 火山作用过程
8.1.2 火山喷发的产物
8.1.3 火山的地理分布
8.1.4 火山灾害与环境
8.2 侵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