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_0

合集下载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 1 ] 孙学玲 ; 赵 玉. 浅谈女性曼年期综合征 的临床表现及 中医护理措施 [ J ] . 求 医问药 ( 下半月) . 2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3 , 1 1 ( 0 7 ) 1 2 9 —1 2 0 [ 2 ] 李咏梅 ; 刘婷婷 ; 胡兵. 中医观念健康教 育在糖 尿病 眼病 筛查 中的应用体 会[ J ] . 中国 中医药现代 远程教育. 2 0 1 0 , 8 ( O 2 ) 1 2 2 [ 3 ] 陈汝文 ; 周庆云 ; 包小琼. 中医护理健康 教育对 妇女更年 期综合征 的影 响[ J ] . 护 理 实践与研 究. 2 0 0 9 , 6 ( 1 9 )1 2 6— 1 2 7 [ 4 ] 刘润梅. 妇女更年期 综合征 的中医护理体会[ J ] . 中国医学创新. 2 0 1 0 , 2 ( 3 2 )1 1 2
2 0 1 5 年第 3 期
3 0 — 5 0 分钟服 药。养心安神药应睡前一小 时左 右服药 。失 眠病人 不能 以茶 代水服 药。 另外 , 服 药期间应 注意饮食与药物 的禁忌 , 如服蜂蜜忌食葱 , 服补气药忌食 萝 等等 。 在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 、 粘腻 、 腥臭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中药 的副作用少但有 些药
参考文献
单 的 自我按 摩知识 教育 , 如振耳 、 搓手浴 面、 头顶热敷等等。
4 、 讨论
通过 两组对更 年期综合症 知识 的掌握情况 比较显示 : 更年期综 合症病 因、 病机 和症 状 的基本掌握 ) , 饮食调护的基本掌握从 , 心理疏 导的作息 的基本掌 握。我们 总结有 以 下几点 : ①更年期综合症的中医健康教育是中医治疗 更年期综合症 的基础 , 是 减轻更 年
物也可以引起不 良反应 , 如果服药后 出现剧烈腹痛 、 腹 泻不止 、 大汗淋漓 、 心悸气促 等中 毒现象 , 应及时报告 医护人员采取解救措施 3。 2 . 7特殊指导 教会 患者相关 自我护理的知识与技 能, 有 助于病人 主动配合 治疗 与护理。 中医的 物理治疗 如针灸 、 耳针 、 梅花针、 理疗 、 推拿 、 按摩 等疗法 , 可改 善血液循 环、 调节植物 神 经功能。对针灸治疗的病人 . 应指导患者起针后休 息 1 0分 钟, 6小时 内不要洗 浴, 以防 针孔感染 。敷 贴膏药的病人 对膏药的保护方 法, 对 按摩推拿 的病人 也可 以进 行一些 简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的儿科病房内,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感染了新的病原体。

院内感染在儿科病房内尤为重要,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抵抗力低,容易受到感染的侵害。

本文将对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1.医务人员感染:医务人员是患者接触最多的人群,他们可能通过双手、工具、衣物等媒介将病原体传播给患者。

2.患者本身因素:儿科患者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患者更容易感染院内病原体。

4.病房环境:病房环境的清洁度和空气流通程度也会影响院内感染的风险。

如果病房环境不干净,空气流通不畅,容易滋生和传播各种病原体。

二、对策:1.手卫生的完善:医务人员应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如勤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消毒剂等,避免将病原体传播给患者。

2.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和隔离措施:医务人员在病房内工作时应穿戴适当的工作服,并做好手术口罩、帽子、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将病原体带入病房。

3.消毒和清洁措施:病房内的器械、设备和各种表面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4.环境改善: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和空气流通,定期通风、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5.患者分类管理:将不同感染风险的患者分开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对高危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或者分配专门的治疗区域。

6.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加强对院内感染防控规范的培训,确保操作规范和消毒措施的执行。

7.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如正确的手卫生、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等,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总之,医疗机构的儿科病房内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预防和控制。

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工作服和隔离措施的加强,消毒和清洁措施的完善,病房环境的改善,患者分类管理,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的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儿科病房内的院内感染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关键词】母婴同室;感染因素;分析;对策doi:10.3969/j.issn.1004-7484.2014.04.476文章编号:1004-7484-04-2182-01母婴同室是指产后将母亲和新生儿24h同处于一个房间里,治疗和护理母婴分离的时间每天不超过1h母婴同室可以从各方面满足新生儿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保证按需哺乳,增进母子感情,对新生儿的身心发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为预防交叉感染,降低母婴同室感染发病率,保障医疗安全。

我院加强了病房管理和消毒管理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母婴同室医院可能的感染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分析如下:1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1.1新生儿洗澡间及游泳池的交叉感染新生儿洗澡间及游泳池是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集中的场所,沐浴操作流程及沐浴用物、游泳池用水等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新生儿皮肤感染交叉传播的一个主要原因。

1.2医护人员手的污染医护人员的手是交叉感染的传播重要媒介,如果医护人员在查房、治疗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按规范洗手或手消毒,则病原微生物有可能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而传播给新生儿以及产妇。

1.3空气污染受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产妇在产后不敢开窗通风,加之产妇恶露、出汗及大小便的异味常导致,空气十分污浊,尤其在夜间。

同时,母婴同室病房人员流动量大,加之空调机的使用,门窗紧闭易造成空气污染。

1.4母婴同室探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母婴同室探视比例高,而且探视者大多有未洗手就触摸新生儿的习惯。

1.5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认识不足医护人员对产妇、陪护、探视人员院感知识宣教不到位。

2管理对策2.1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母婴同室病房成立以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及监测员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督促各种措施的实施与落实,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院感科和护理部定期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2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自觉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熟悉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必须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已有关,树立杜绝医院感染的高度责任感。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近年来,母婴同室已成为许多医院的常见实践。

尽管母婴同室可以促进母子互动、提高产妇护理品质、缩短母婴分离时间等优点,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院内感染。

一、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1.环境因素新生儿在发育阶段,免疫力较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而一些环境异物,如空气、水、土地、细菌、真菌、病毒等,都会带来感染风险。

2.医疗因素母婴同室新生儿与产妇在同一个病房内,与其他患者接触的机会较高,加之有多次插管留置等操作,极易引起细菌传播。

此外,因为新生儿身体娇弱,可能会经过多次血常规等检查,随之衍生了更多的感染机会。

3.人为因素新妈妈的个人卫生和护理水平也会影响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感染情况。

产妇的手部清洁不当、哺乳器具的清洁不彻底等,都会导致对新生儿的感染。

二、护理对策1.医护人员加强卫生管理医护人员要加强病区卫生管理,保持清洁整洁,避免在病区内任意乱丢废弃物品。

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卫生保护意识及培训,预防内外传染。

同时,医护人员要遵从无菌流程,对各种医疗设备、装备进行定期清洗、消毒或更换。

2.双重手消毒产妇和家属进入病区前,应先用双氧水消毒手部。

进入病房后,再用80%的乙醇或75%的酒精搓手消毒。

手消毒时间至少15秒,并保持双手干燥,避免手部潮湿。

3.加强室内通风病区应保持空气新鲜、空气流通。

可以开窗通风,定时清洁空调过滤器和换气口,协调好病人和护士的睡眠时间,以免因半夜开灯或谈话导致病房通风不良。

4.提高新妈妈个人卫生的意识产后6小时内,应洗漱、更换干净衣物。

支持新妈妈随孩子同房,但也要注意隔离和保洁措施。

要教育新妈妈正确使用母乳泵、奶瓶及消毒器械等,并定期更换乳垫纸,保持乳头和乳晕干燥。

综上所述,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问题既存在又比较棘手,需要产妇、新生儿、医务人员及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环境消毒,改善感染预防意识,加强个人清洁,提高医护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努力,定能遏制院内感染,提高母婴同室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安全性。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是儿科医院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容易造成儿童患者的二次传染和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原因包括医护人员和家长的手部卫生不达标、患儿病情严重导致免疫力下降等。

院内感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和带来心理负担等方面。

预防机制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加强空气清洁和消毒工作等。

应急处理要及时隔离和治疗感染患儿,通报相关部门并开展排查。

加强院内感染管理需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制度和质控体系,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意识提升。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全面有效的措施,才能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关键词】引言: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 重要性正文: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 原因, 危害, 预防措施, 应对紧急处理,管理结论: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 防控工作, 重要性1. 引言1.1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引言》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是指在儿科病房内发生的与治疗过程或环境有关的感染。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

对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医护人员和家属必须充分了解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危害性,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患儿能在安全、清洁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只有通过加强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管理和防控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患儿的健康和安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风险,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正文2.1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1. 医护人员不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时未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或隔离衣等防护用具,导致病原体传播。

2. 医疗设备和器械不洁净:儿科病房使用的设备和器械未经过彻底清洁、消毒或灭菌,成为病原体传播的渠道。

3. 患儿家属不遵守感染控制规定:患儿家属在病房内未洗手、未正确佩戴口罩或在探视患儿时带入可能带菌的物品,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a p e e o d c e sn o o o M n e t n r t . M eh d T e d t f 9 5 1 a e fn o aa o o o a n e t n r m p ma h s t e r a i g n s e mi if ci a e o t o h aa o 8 e s s o e n tl n s c mil if c o s fo i
d v l p d i if ci n , e e o e w t n e t s h o w t a ae f . 1 . i h r t o 1 0 % T e ah g nc a t r c u ig o o o a i fc o wee h p t o e i b c e a a sn n s c mil ne t n i i r man y il
20 0 5年 ~2 0 0 7年 95 1 8 例母婴 同
对 20 0 5年 一20 0 7年本 院母婴 同室新 生儿 医院感染 监测资料进行 回顾性 分析 。 结果
室新生儿 发生感染 9 7例 , 染率 为 1 1 其 中 2 0 感 . %, 0 05年 3 、0 6年 3 7例 2 0 2例 、0 7年 2 例 。引起 医院感染 的病原菌 主要 20 8 以表皮 葡萄球菌为主 ; 感染 部位 以呼吸道 占首位 , 5 . %。 结论 占 60 7 [ 关键词 ] 母 婴 同室 ;新生儿 ;医院感染 [ 中图分 类号 ] R 7 .2 4 37 [ 献标识码 ] A 文 [ 文章 编号 ] 17 — 2 3 2 0 )4 0 0 — 3 6 1 8 8 ( 09 0 — 04 0 预防与控 制母 婴同室新生儿 医院感染 , 需加强母 婴同
drc ro igi ( R ) d r g20 n 0 7w r e op cvl a a zd R sl O e95 D I ae , 9 ae i t omn — e n D I u n 0 5ad2 0 e rt setey nl e . eut i e r i y s f h 8 R ss t 1 c 7 css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分析与控制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分析与控制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分析与控制背景新生儿病房作为一个重要的医疗场所,针对新生儿疾病提供综合治疗服务。

然而,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其易感性较高,因此新生儿病房内的医院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院内感染不仅会加重患儿病情,还可能造成其他患儿的感染和传染。

对新生儿病房内院感的控制和治疗,一直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原因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主要原因如下:1. 湿度和温度不合适新生儿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较为敏感。

如果新生儿病房的温湿度不适宜,就容易造成新生儿感染。

2. 医护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医护人员是新生儿病房的主要从业人员,对环境和器械的消毒和清洁等规范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新生儿感染率的高低。

3. 治疗设备的维护及管理不良新生儿病房内的治疗设备和器械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之一,如果其维护和管理不佳,就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导致感染。

4. 病房内其他患儿的传染新生儿病房内患病婴儿和管理机构的不规范管理,如不及时击退传染源,不足的人员限制等,也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析对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问题的分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特殊人群新生儿是一个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不强,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

因此在病房中,医务人员需要注意新生儿的隔离、环境消毒、病房温湿度等条件的控制,以防范新生儿在病房内感染。

2. 器械和设备管理新生儿病房内的器械和设备管理需要严格执行医疗设备管理规定,通过定期检查、保养、消毒等措施,保证器械完好、易清洗,并且避免交叉感染。

3. 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应规范操作、认真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

在新生儿病房中,医务工作者应该注意与幼儿保持一定距离、不要与患儿直接接触感染点、手部清洁和消毒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减少新生儿病房内感染的发生率。

4. 实行多项检查及咨询在新生儿病房内,医院管理者与业务人员可以通过实行多项检查、快速检测和咨询等措施,来评估病房感染的风险、提高幼儿保健质量、打击感染和广泛传播源头。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儿科病房作为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科室,为患有各种疾病的儿童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

然而,由于患儿抵抗力较弱、免疫力不足等因素,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率较高,给患儿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带来了风险和隐患。

本文将分析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对策。

1、医务人员感染:医务人员作为儿科病房中的主要接触者,容易感染各类病菌,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载体。

2、患者感染:儿科患者大多来自不同区域,病情各异,且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类病菌。

3、道具器械传染:儿科病房中使用的各类器械、道具、药品等,容易成为各类病菌的繁殖和传播的场所和途径。

4、病房环境卫生不佳:病房内人员较多,加之患儿大小便不良、呕吐等生理反应导致的床品、衣物等脏污,使病房环境卫生状况不佳,进一步促进了各类病菌的滋生和扩散。

二、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强化医务人员的卫生防护意识: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应培养良好的卫生防护意识,包括经常洗手、佩戴口罩、戴手套及穿工作服等,从而减少患儿和医务人员之间的感染交叉。

2、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病房内应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对患儿的病历记录、护理计划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接触患儿的医护人员实施健康监测,以及采用红外线体温计等设备为患儿体温监测等。

3、加强病房环境卫生管理:病房的环境卫生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中之重,病房内应设立垃圾桶和卫生间、手卫生洗手间,并加强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等管理。

4、有针对性地使用药品:药品不当使用,容易导致药品耐药性增强,严重影响病人治疗效果。

因此,医生应准确诊断、规范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品。

5、合理规划病房布局:病房的布局设计应尽量减少病菌的繁殖,布局应合理,给每个患儿配备相应的床铺、医疗器械等,避免有效的交叉感染。

最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控制需要全体医工人员、患儿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以上预防和控制措施必须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才能保障患儿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产科母婴同室病房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母婴同室病房的特殊性,感染因素相对较多,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

本文将对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感染因素分析1. 细菌感染:细菌是导致母婴同室病房感染的主要原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空气、水源、医疗器械等途径传播,导致新生儿和产妇感染。

2. 病毒感染:病毒也是导致母婴同室病房感染的重要原因,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这些病毒可以通过飞沫、血液等途径传播,对母婴健康造成威胁。

3.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在母婴同室病房中较少见,但仍然存在,如白色念珠菌等。

真菌可以通过土壤、水源、医疗器械等途径传播,导致新生儿和产妇感染。

4. 医疗器械污染:医疗器械是母婴同室病房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如胎心仪、血压计、注射器等。

如果医疗器械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容易导致细菌、病毒和真菌的传播。

5. 人为因素: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隔离措施等都是影响母婴同室病房感染的重要因素。

如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合格、环境清洁不彻底、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等,都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

二、对策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对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管理,确保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

2. 严格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进入母婴同室病房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确保双手清洁。

同时,应加强手卫生设施的配置,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3. 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定期对母婴同室病房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病毒和真菌的传播。

4. 严格医疗器械管理:对母婴同室病房内的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防止感染的发生。

5. 加强患者教育:向产妇和家属普及感染预防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感染的发生。

6. 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作者单位:523270 广东省东莞市高埗医院通讯作者:杨西萍目的了解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现状与原因,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临床特点,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2009年1月~12月笔者所在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

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 1.12%,其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

早产儿、低体重儿、娩出时窒息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

结论早产儿、低体重儿易发生院内感染。

建立院内感染监控网络,加强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能有效防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标签: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新生儿室有效的管理对降低新生儿室院内感染率,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为了进一步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笔者对2009年1月~12月在本院住院的1875例母婴同室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产科2009年1月~12月住院分娩母婴同室的187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查阅每份原始记录,填写统计表格,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新生儿院内感染诊断参考文献[2]诊断标准。

2 结果2.1 新生儿感染情况1875例新生儿有21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1.12%,其中呼吸道感染1例,占4.76%;皮肤脓疱疮18例,占85.71%;脐部感染2例,占9.53%。

2.2 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21例院内感染的新生儿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大肠希氏菌。

2.3 新生儿出生时一般情况与感染关系见表1。

表1结果显示,孕周28~37周,阿氏评分在0~7分及低体重的新生儿其感染率相对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3.1 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情况分析本组住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1.12%,明显低于文献[3]报道,这可能与胎儿周期较足,医护人员操作较规范,健康教育的开展,病室环境卫生较佳等因素有关。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是指在医院的儿科病房内发生的感染事件。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对于儿科病房来说,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十分常见。

下面将对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病房环境卫生不达标:儿科病房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如果卫生不达标,会导致病原体在空气、表面、物品等多个路径上传播,增加感染风险。

2.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卫生习惯不良: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卫生习惯直接影响到院内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在处理感染病例时未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患者及家属未按规定进行手卫生等。

3.医疗器械和设备的不洁:在儿科病房中,各种医疗器械和设备使用频繁,如果经过不洁处理或未及时更换,会引发交叉感染。

1.加强病房环境卫生管理:加强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对儿科病房进行消毒处理,特别是对床位、桌面、门把手等易受污染的部位进行注意。

并设立专门的清洁消毒岗位及清洁消毒制度。

2.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教育培训: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卫生习惯培养和宣教工作,教育医务人员要正确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对于患者及家属,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其卫生意识。

3.加强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管理:对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定期消毒和维护,确保其洁净度达标。

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期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建立感染监测和控制机制:建立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对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院内感染事件。

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如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患者隔离等。

5.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其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确保医务人员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合理运用消毒、隔离等措施。

儿科病房是儿童治疗、康复的重要场所,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院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应共同努力,加强感染控制工作,提高儿科病房的卫生水平,确保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母婴同室病房产妇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母婴同室病房产妇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母婴同室病房产妇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措施母婴同室病房是现代医院为了方便照顾产妇和新生儿而采取的一种住院方式。

但在母婴同室病房中,由于产妇的分泌物以及新生儿免疫力较弱,很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在此种情况下,医院和家庭成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危险因素在母婴同室病房中,产妇和新生儿都是易感人群,可能受到的感染危险因素有:(一)医院环境因素在母婴同室病房中,洁净卫生是十分重要的。

母婴同室病房可能会被多种致病微生物污染,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如果病房里的清洁工作不做好,这些细菌便可能侵入患者体内,导致感染。

(二)护理工作因素护理是母婴同室病房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但是,由于人手紧张和护理质量不高等原因,可能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

如护士在护理其他患者之前,没有洗手或更换手套,或者在护理过程中没有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等,都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三)产后护理因素在母婴同室病房中,产妇需要进行伤口护理、产褥期护理等等,而这些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产妇感染的风险大小。

如果护理不得当或缺乏卫生意识,则很容易引发产妇感染。

(四)家庭因素产妇在产后常常需要家庭的照顾和协助。

但如果家庭成员不注意个人卫生,比如没有洗手或口罩没有戴好,就会给产妇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应对措施为了避免母婴同室病房中产妇和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家庭和医院都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医院应对措施1.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保证母婴同室病房的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2.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每一位护士都掌握正确的防感染知识,例如洗手方法、防护措施等等。

3.为产妇提供优质的产后护理服务,确保产妇的伤口和产褥期护理等等得到完善的处理。

4.为新生儿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包括定时清洁、喂养、察看体温等等。

5.加强医护人员的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医疗教育等等,确保感染的人员被及时发现和隔离。

(二)家庭应对措施1.加强个人卫生意识,比如洗手、做饭前后更换衣服、戴口罩等等。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4 预 防措 施
染管理预防措施 , 母婴 同室的新生 儿医 院感 染发病 率逐 年 使 下降。
14 医 院感 染 诊 断 标 准 参 照 卫 生 部 颁 布 的 《 院 感 染 诊 . 医 断标 准 》 进 行 诊 断 。
2 结 果
4 1 制定相关制度 . 20 05
应严格执行卫生部颁 布的《 医院感染管
齐鲁护理杂志 20 年第 l 08 4卷第 2 期 l

院 内感染 控 制 ・
母 婴 同室 新 生 儿 医院感 染 相 关 因素分 析 及 预 防措 施
刘 琴, 徐建梅 , 文莲 柴
( 山市人 民 医院 山 东 威海 2 4 0 ) 乳 650
20 05年 1 ~ 07年 1 月 20 2月 , 们对 母 婴 同室 新 生 儿 医 院 我 空 气 流 动而 飞扬 , 成 空 气 污 染 , 气 污染 是 引 起 母 婴 同 室 新 造 空
染 1 例 , 染 率 07 % 。20 3 感 .3 0 6年 医 院感 染 的发 病 率 明 显低 于 20 0 5年 , 者 之 间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0 0 ) 20 两 P< . 5 ,0 7年 医 院感 染
定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 目。由于制度健 全 , 责明确 , 职 使母
肤的屏 障功能脆弱 , 且皮肤 中含水量较 多 ,H值 较高 , 于病 p 利
原 菌生 长 。有 研 究 表 明 : 侵 袭 性 操 作 的 新 生 儿 感 染 率 高 有
于无侵袭性操作的新生儿 。由于侵袭性操作 ( 如气管插管 、 吸 痰 等) 可使 呼吸道 黏膜 屏 障功能 降低 , 在插 管过 程 中可把 鼻 腔、 喉部的细菌带到气管继而发生肺部感染 …。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儿科病房是医院内重要的部门之一,承担着婴幼儿和儿童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加之病房内孩子们的密集交往和家长的护理,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成为了一大隐患。

院内感染不仅对孩子们的健康造成威胁,也给医院的治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对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一、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1. 儿童免疫系统不健全: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抵抗能力较弱,容易感染。

2. 孩子们的密集交往:在儿科病房内,孩子们通常需要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治疗和休养,因此孩子们之间的密切接触容易造成病原体的传播。

3. 家长的护理:儿科病房内家长的陪护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家长们的护理也可能成为院内感染的原因,因为他们有可能携带病原体进入病房。

4. 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在照顾孩子们的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者,造成院内感染。

5. 设备和环境的不洁净:儿科病房内的设备和环境卫生状况也会影响院内感染的发生,如手术器械、诊疗设备、餐具等。

1. 强化院内环境的清洁卫生:加强对儿科病房内设备、餐具、地面、墙壁等的清洁消毒工作,确保院内环境的卫生。

2. 家长教育:对家长进行感染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家长们对院内感染的预防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3. 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提高他们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和对个人防护措施的重视。

4. 患儿隔离管理:对于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儿,采取隔离措施,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保护其他孩子和家长的健康。

5. 定期开展院内感染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院内感染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儿科病房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6. 鼓励科学洗手: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可定期进行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儿科病房内的患者前后一定要进行洗手。

7. 定期开展院内感染管理培训:对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进行院内感染管理方面的培训,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目的:通过了解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方法:对2009 ~2011 年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率1.02% ,其中皮肤脓疱疮占43%;呼吸道感染占37.5%;角膜炎占12.5%;脐部感染占6.25% 。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占50.9%;其次为大肠希氏菌,占33.3% ,萄球菌,占7.4% ,克雷伯菌.占2.8%。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低体重和早产儿、侵袭性操作、非母乳喂养,抗生素的应用。

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结论:新生儿感染以皮肤、呼吸道、角膜感染为主.所以在护理上应根据新生儿感染的特点,重视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完善管理措施,加强母婴同室的管理,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做好健康宣教,促进母乳喂养,加强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加强新生儿护理,尤其是加强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护理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针对各种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可减少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提高护理质量。

标签: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的问题也变得日趋严重和复杂。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同时也增加患者家长经济负担,影响预后。

而且对于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儿来讲同时给生命带来威胁,所以对新生儿医院感染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前瞻性的采取护理措施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新生儿免疫机能不全,本身各系统发育未成熟,抵抗力低,生活能力弱,细菌很容易从皮肤、粘膜、脐带残端、呼吸道、消化道等处侵入新生儿体内而易发生医院感染。

而且感染后不易局限,常扩散蔓延而发生败血症等,可造成严重后果。

我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我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我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了解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降低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方法。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46例,医院感染率为2.14%。

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34.78%),其次为眼部、皮肤软组织、胃肠道及口腔感染等(分别为17.39%、15.22%、15.22%和13.04%)。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

结论重视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新生儿护理工作,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neonat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from direct rooming-in(DR/)and explore approches to decreas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Methods The suve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newborn wards was made with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 our hospital.Results Nosocomial infection occured in 46 newborns and the infection rate was 2.14%.The major site was located at respiratory tract(34.78%),then were eyes,respiratory,gastorintestinal and nonnasality(each for:17.39%,15.22%,15.22% and 13.04%).The pathogenic bacteria causing nosocomial infetion were mainly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nd coliforms.Conclusion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erection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factors of newborn in maternal-neonatal unit.The medical staff should strictly follow asptic technigne,rationally use antibiotocs,stirctly follow disinfection system and streng the nursing of neonate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Key words】Direct rooming in;Newborn;Nosocomial infecdon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生各种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目的探讨新生儿在医院内发生感染的原因,并提出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方法对该院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从患者自身和治疗的方法以及科室进行探讨和分析。

最后总结分析院内感染的原因。

结果造成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主要有:病房的布局缺乏合理性、护理人员人数不够、患者自身免疫低下、防感染意识差等。

在对新生儿进行治疗时,由于侵入性操作过多,导致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过于频繁,另外还有抗生素的滥用等原因。

结论根据医院感染的特点,主要从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着手控制。

标签:新生儿;医院感染;应对策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仪器以及药物也在不断的改变[1]。

导致医院感染情况也在不断发生。

新生儿科是一门最近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主要是针对新生儿诊断和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由于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因此也使得新生儿成了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

为了能够更好的探讨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以及治疗,现就有关系情况做以下详细报道。

1 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1.1 患者自身的原因由于新生儿的免疫力系统还没有完全的发育成熟,功能还并不完善。

在其体内的白细胞的产生和储备都比较少[2]。

因此,一旦患者出现感染和较为严重性的疾病时,就会使得患者的白细胞的消耗出现增加,进行使得其的细菌吞噬和杀菌能力得到下降。

因此,患者很容易发生感染。

然而对于胎龄越小,体重越轻,其发生感染的几率就会越高,产生的病情也会越严重。

1.2 科室的原因1.2.1 病房布局缺乏合理性目前在我国,由于新生儿的病房比较少,并且密度非常高,仪器设备多,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

由于病房非常的拥挤,因而导致患者之间接触增多,再加上隔离措施非常差,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1.2.2 护理人员不足在我国,由于护理人员数量不够,特别是高素质专业的护理人员。

导致护理质量下降。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儿科病房的医疗水平也逐渐得到了提升,但是其院内感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给医学工作者、家长以及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分析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以及对策。

1.病人自身因素: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因感染能力较弱,易受感染;病人身上的长管道(如导尿管、呼吸机、胃肠道切口等)和损伤组织成为微生物易感染的通道和良好的滋生基地。

2.医护人员不规范操作: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不够或者操作不规范,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如在给患儿打针、输液、更换敷料等过程中,使用未经有效消毒的针头或器具。

3.医院环境不佳:医院环境存在着复杂的污染源,如灰尘、人员、食品、空气等。

孩子的免疫力弱,比成人更容易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感染。

4.家长常常在医院陪伴:家长为了照顾孩子,常年在医院内陪伴,而他们的卫生知识和习惯也不尽相同,这种交叉感染源也是一种影响因素。

1.医生护士规范操作: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规范消毒消毒操作,量化操作次数。

2.医院环境保持卫生:加强消毒措施,定期换空气、消毒地面。

3.患儿妈妈护理孩子须讲卫生:培训家长关于儿童卫生的知识及妈妈照顾宝宝的技能,隔离病人及家属,禁止前往患者区域的其他地方。

4.营养保持:孩子在治疗的过程中应保证营养充足,以提高免疫力和对抗病原菌侵袭。

5.制定感控制度:医院应建立健全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有人负责,有标准操作,有监督评估机制,对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与控制。

6.加大科普力度: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了解院内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提高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医院卫生水平,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分析目的: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并讨论有效的应对措施。

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母婴同室的10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感染情况、原因并讨论相应的应对策略。

结果:本组对象共有90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9.0%;感染类型主要是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另外是脐部感染和胃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足月儿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早产儿(P <0.05)。

结论:母婴同室容易诱发新生儿医院感染,加强消毒隔离及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是降低感染率的有效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se the reason of rooming-in newborn nosocomial infection,and discuss the effective coping strategies.Method:1000 newborns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0 to October 201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clinical data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summarizing infection status,causes and discussing the copoing strategies.Result:This object had a total of 90 cases of infection,infection rate was 9.0%.Infection type was mainly neonatal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nd the other was navel infec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a respiratory infec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mainly adenovirus,and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adenovirus,full term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remature infants(P<0.05).Conclusion:The Rooming-in easy to induce neonatal nosocomial infection,and strengthen the disinfection isolation and neona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management is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infection rates.[Key words] Rooming-in;Neonatal nosocomial infection;Reason;Coping strategies由于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及身体各器官都未成熟,与成人相比,新生儿抵抗病菌的能力很低,因此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1]。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交叉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交叉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交叉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引起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交叉感染的相关因素,控制或减少母婴同室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病率。

方法:制定母婴同室院内交叉感染的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实施。

结果:我院近三年来无一例因母婴同室造成交叉感染。

结论:母婴室要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关键在于要克服预防中的盲目性,积极认真仔细地寻找出引起院内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行之有效地实施预防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护理对策1引起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交叉感染的相关因素1.1新生儿本身的因素:新生儿本身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白细胞趋化、局限、吞噬、杀菌能力弱,因此防御机能特别低下,由于这一生理特点,所以抗病能力极差,容易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1.2母亲的因素:我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接收的产妇大多来自农村,卫生习惯极差,而母亲对新生儿既是直接的传染源,也是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产妇本身的带菌如沙门氏菌、霉菌、球菌、杆菌、病毒对新生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3医护人员的因素;医护人员对感染监控的认识不足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无菌观念淡漠,各项技术操作不正规或工作人员手的染菌问题明显,而洗手制度又不严,以工作人员的手为媒介是母婴室交叉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另外,医护人员患上呼吸道病,肠道疾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而未能及时换岗,也是引起母婴同室院内交叉感染又一危险因素。

1.4环境因素:生理母婴室与病理母婴室未能严格分开,探视制度不严,家属亲朋好友来往频繁,带菌机会增多,室内空气污染,母婴室床位过多,人员复杂等不良环境都是引起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

2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2.1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组织。

院领导将此项工作作为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成立了专门的院内感染监控小组,由分管业务的副院长直接领导,并培训专职人员上岗,从思想上、组织上、管理制度上、人员配备等方面入手,逐一落实,形成一条龙的监控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原因分析
及对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张永凤,杨美如,杨雪娇,楮桂芬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分析2003 ~2007 年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

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率1125% , 其中呼吸道感染占615% ; 皮肤脓疱疮占6716%; 角膜炎占1815% ; 脐部感染占714% 。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 占5019% ; 其次为大肠希氏菌, 占3313% , 萄球菌, 占714% 。

结论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做好消毒隔离和健康宣教, 促进母乳喂养, 加强新生儿护理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母婴同室; 新生儿; 院内感染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and strategi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rooming in neonate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monitoring material concerning the hospital infection of rooming in newborn babies,
who were born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3 to 2007.Results The infection rate of rooming in newnates was 1.25%,and rate of respiritory infection,impetigo,keratitis and umbilical infection was 6.5%,67.6%,18.5% and 7.4%,respectively.The pathogenic bacteria included staphylococcus aureus(50.9%),Escherichia coli (33.3%)an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7.4%).Conclusion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event neonates infectio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by strictly executing of hospital policies,strict administration of isolation and disinfection,health education,promotion of breast feeding and strengthening neonatal care.
[Key words]rooming in;newnate;nosocomial infection
新生儿由于自身的特点,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不足,与成年人相比,新生儿的抵抗能力较弱,对细菌、病毒等院内感染不易局限,以上几个方面造成新生儿的易感性,执行母婴同室能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更好地促进婴儿健康成长[1]。

为了进一步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笔者自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对我院8 624例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选择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分娩母婴同室的8624例新生儿作为调查对象,其中阴道分娩7 098例,剖宫产1 526例。

查阅每份原始记录,填写统计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新生儿医院内感
染诊断按文献诊断标准[1]。

2 结果
2.1 新生儿感染情况8 624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108例,感染率为1.25%。

其中呼吸道感染7例,占6.5%;皮肤脓疱疮73例,占67.6%;角膜炎20例,占18.5%;脐部感染8例,占7.4%。

2.2 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108例院为感染新生儿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108例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从表1可见,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其次为大肠希氏菌。

3 讨论
3.1 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1)本组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1.09%,比文献报道[2]明显偏低,这可能与胎儿周数较足、医护人员操作较规范,健康教育的开展,病室环境卫生较佳等因素有关。

因为清洁卫生的病室环境可减少非侵入性交叉感染的机会;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可防止侵入性的医源性交叉感染,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产妇和家属掌握了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能给予母婴正确的护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充分的初乳喂养,提高新生儿的自身免疫能力[3]。

(2)本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皮肤脓疱疮,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4]一致,新生儿因体液免疫缺陷,防御机制未成熟,对一般致病菌亦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且新生儿无自理能力,日常护理全依赖医护人员及其母亲或家属,如不能及时更换尿布或更换尿布时消毒隔离不严,均易导致局部感染。

3.2 对策
3.2.1 注重产前产后的健康教育开设孕妇学校,凡到我院检查的孕妇必须接受3次母乳喂养知识及哺乳技巧,孕、产妇卫生常识的教育,包括如何做好个人卫生、如何进行手的清洁和消毒。

教会产妇接触婴儿前后自觉洗手,每个产妇在接受教育后均接受两次有关培训内容的考试,对于未在本院检查的孕妇,在产妇入院时由责任护士负责补课,产后由责任护士负责进行每天两次母乳喂养知识技巧指导及卫生宣教。

3.2.2 喂养护理每室安置1~3对母婴,正常分娩新生儿出生30 min内立即执行母婴皮肤接触,并帮助早吸吮,2 h后母婴同室。

剖宫产的新生儿母婴皮肤接触在产妇有应答后30 min后开始,术毕母婴同室,按需母乳喂养,取消奶瓶及配方喂养。

执行一婴一巾一盆一消毒,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新生儿进行口、眼、脐及臀部护理,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喂养及护理的指导,使其能正确掌握婴儿喂养及护理方法。

3.2.3 建立隔离病房凡母亲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如真菌性阴道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安排其住进相应的隔离病房,婴儿在隔离病房由责任护士到床边为其洗澡、护理,物品专用。

3.2.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产房每月对空气、敷料、器械、物品表面、工作人员的手及消毒液进行监测并记录,并不定期抽查、检测。

接产过程中均使用一次性产包、手术衣、手套、中单等,每个产妇分娩后,产房的物品、空气、产床均按终末消毒进行处理,并设有传染
病人专用的隔离待产室和产房,防止交感染。

所有物品严格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保持病房的空气清新,桌面、地面及用具用消毒液消毒。

加强新生儿的脐部、眼部和皮肤的护理,对脓疱疮、新生儿结膜炎等感染性较强的疾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医护人员在检查、治疗护理新生儿前后要进行有效的手清洁、消毒,使感染源及感染途径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2004,274.
2 黄艳.住院母婴医院感染136例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28(6):526-527.
3 黎梅芳,彭婉仪.产后强化健康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率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2005,4(4):6-8.
4 黄艳.住院母婴医院感染136例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28(6):526-5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