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实施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解读

东北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解读为了使每位免费师范生详细了解我校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思路和过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做如下说明:一、培养思路师范生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学位层次,只是规格不同,各有侧重。
师范生教育硕士具有在职攻读、本硕连读和职前职后贯通式培养的性质。
基于此,我们在设计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了与本科课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采取“网络学习与指导”和“集中面授与研讨”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且通过课程设计和环节控制使两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注重使用案例教学、行动研究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侧重对本科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掌握;始终强调将研究生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实践研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期望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研究能力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流程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流程参见下图。
教育硕士培养流程由课程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三个主要培养环节构成。
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等环节并行而非继时地展开,即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贯穿于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基本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使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更好地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主要培养环节1.关于师生互选师生互选即导师和硕士生通过相互选择确定指导和被指导关系。
免费师范毕业生取得研究生学籍后一个月内需在网上完成师生互选。
具体步骤:师范生教育硕士登陆网络学习平台,查看各个专业指导教师的详细信息,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两名导师。
在选择时系统会提示每位研究生可选导师的人数和每位导师学生已选择的人数。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完整版)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小学教育)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在入学三个月内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
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
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
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国语(2学分)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3.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专题(3学分)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专题(3学分)3.课堂管理艺术(2学分)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现代教育技术学(2学分)2.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3.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学分)4.小学数学学习心理(2学分)5.小学语文学习心理(2学分)6.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1学分)7.小学教学基本技能(1学分)8.小学教育管理(1学分)9.小学科学教育专题(1学分)10.小学课外活动研究(1学分)(三),小学教育(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1,学位公共课程18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3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4)教育心理学3学分(5)儿童发展心理学3学分(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0学分(1)德育论(小学道德教育) 2学分(2)课程论(小学课程) 2学分(3)教学论(小学教育2学分(4)教育管理(小学管理) 2学分(5)教育史(学校发展史) 2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8学分(1)教育法规与政策研究2学分(2)学校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2学分(3)学校教育评价研究2学分(4)学校环境与文化建设研究2学分(5)学校教育资源集聚与辐射研究2学分(6)校本教育研究2学分(7)学校儿童工作研究2学分(8)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研究2学分(9)教育伦理研究2学分(10)小学语文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11)小学数学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12)小学英语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的研究生须补修3门课程,不记学分;跨专业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课程,不记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小学教育)培养方案【模板】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小学教育)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较高理论素养、较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小学教师。
基本规格要求如下:(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能正确理解并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热爱教育管理事业,勇于改革和开拓,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二)具有扎实的语文、数学或科学学科的学识修养和专业基础,了解相应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学会使用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小学教育方向的外文资料。
(四)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小学教育实践问题,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招收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且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二)入学考试1.入学考试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外语、教育综合、小学教育概论。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一)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
(二)教育硕士的培养由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教育硕士必须修完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同时撰写学位论文和完成答辩。
(三)教育硕士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其中基础教育一线的导师1人),并成立该方向导师组,利用导师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在大学里完成,实践教学在实践导师所在中小学里完成。
“教育管理研究专题”由学生提出具体选题并与导师研究确定。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一年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分为学位基五、教学方式(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
教育硕士实行“双校籍”制,即他们既是大学学生,又是其教育实践能力训练学校的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个月。开题报告须公开进行。 4.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须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报告的次数不少于 3 次,形式和
范围由指导教师自行确定。 5.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经导师同意,提出毕业申请,进入论文评阅环节,论文评阅由三位专家
128000MX002 外国语课
60
3
80
4
开课 学期
Ⅱ
Ⅰ、Ⅱ
备注
学科 基础课
232000MX001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 232000MX002 中外教育思想史专题
232000MX003 教育研究方法
60
3
60
3
Ⅰ
教育学一级学
Ⅰ
科学生必修
80
4 Ⅰ、Ⅱ
专业 主干课
232000MX314 教育史前沿问题研究 232000MX315 中外教育名著研读 232000MX316 中外教育比较史专题
Ⅰ
教育学 一级学科
603ⅠFra bibliotek学生必修
80 4 Ⅰ、Ⅱ
专业 主干课
232000MX308 232000MX309
课程论专题研究 教学论专题研究
232000MX310 社会科学的数据分析
60
3
Ⅱ
课程与 教学论专
60
3
Ⅰ
业必修
40
2
Ⅱ
232000MX618 课程设计与评价
40
2
Ⅲ
232000MX619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附录一:课程设置 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东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6)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的技能与方法,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在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1.高等教育理论2.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3.教师教育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高校公民与道德教育三、修业年限硕士生修业年限为2-3年,基本修业年限为2年。
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以及非全日制硕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0学分。
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1.硕士生培养中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
2.每位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通过阅读本专业的必读文献,夯实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第2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3.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应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4.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六、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士生培养实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3.考核方式(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
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学科基础课除一门课程将在学期末实行闭卷考试之外,其他主要以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制订公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制订公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宽厚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并具备较高专业发展意愿与能力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1.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拥有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具备宽厚的理论素养和多角度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深刻理解与掌握执教学科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法,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4.深刻理解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具有较强的育人意识和能力。
5.熟练掌握与运用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研究能力。
6.勤于反思,善于合作,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和一定的教育领导能力。
二、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并实行弹性学制,最低不少于2年,最长不超过4年。
三、培养过程1.师生互选:公费师范毕业生可在拟入学年度的4月1日至15日期间向各学院提出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申请(正式入学的时间与毕业时间的间隔不得少于一年)。
经审核合格,于当年7月10日前办理入学手续,并在一个月内经过师生互选确定导师。
2.学习与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生在选定导师时应与导师协商制定学习与研究的初步计划,并在入学三个月内将学习与研究计划提交各学院备案。
3.课程学习:研究生自申请入学年度的9月份开始网络课程学习。
建议课程学习集中在前三个学期及假期进行。
4.教育实践研究:研究生除了进行课程学习以外,还要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研究。
教育实践研究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5.学位论文的开题:学位论文必须以开题报告的形式进行论文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
学位论文的开题应尽早进行,建议开题报告安排在研究生入学一年后的暑期集中学习期间进行。
开题报告时间与论文答辩时间间隔不得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研究与撰写。
6.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全日制教育硕士(小学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四、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分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
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
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
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学科基础课,不计学分。
0451153304 教育政策与规划Education policy and planning
0451153305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Research on Basic education
reform
0451153306 中外教育简史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0451153302 小学数学学科专题Maths discipline project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0451153303 小学科学学科专题Science discipline project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0451153312 小学科学教育专题Prim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project
0451153313 小学活动课程研究Primary school activities
curriculum research
(四)实践教学
0451153401 专业实践Study on the spot
0451003101 教育学原理
2 36 1 考试
专业 0451003102 课程与教学论 2 36
东北师范大学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1.培养年限
“4+2”硕士生培养年限为 2 年半,其中前半年为研究生预备期, 与本科第八学期交叉学习。
2.课程计划
4+2 硕士生,在继续完成本科第八学期本专业学士学位要求的学 分和学士学位论文的同时,修读本专业研究生部分学位课程。进入研 究生阶段后,再用两年时间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具体课程 计划见表 1。
√ √ √ √
学科教学案例分析
1
√
专业外语
2
√
注研究生预备期为本科第八学期。
教学研究的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教学案例分析等。学位论文的开题
报告、答辩等其他具体要求参照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文件执 行。
学位论文由 4+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由教育 学导师、学科教学论导师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或管理者组成指 导教师组。通过师生互选的方式,每个学生确定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其 学位论文的具体指导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 4+2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
(经 2004 年 4 月 7 日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
校发字 2004 第 21 号
为进一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调整人才结构和提高学历 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基础教育高质量的新型人才和提高基础教育 水平,我校决定在部分专业实行 4+2 培养模式,即在 4 年本科师范专 业学习基础上,通过推荐、择优选拔部分本科生再进行 2 年的研究生 教育学专业学习。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
开设学期注
分 预备期 一 二 三 四
马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专题 2
克 必修课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题 2 √
思 (8) 高级教育研究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解读-计算机 (2)

2013●2
一、政策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
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
发【2007】34号)中提出:“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
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
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
3.《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 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
4.《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
一、政策制度
200关于制订公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2.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管理 办法》
三、培养流程
4.毕业资格审核。毕业资格审核由系统自动检测完成,对 于不符合资格的学生,系统自动限制将不能参加学位授予 工作。
5.学位论文。论文可以是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教材分析 等形式。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0字。学位论文内容应 是基于基础教育需要,依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以解决教 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主旨的实践研究。
网络+集中 秋季
2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网络+集中 秋季
2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网络+集中 秋季
2
综合学习与教育
实践研究
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
6
(6学分)
四、课程设置一览表(计算机)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授课方式
专 业 必 修 课
(10学分)
学科基础与发展前沿 学科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 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开课时间 秋季 春季 秋季 春季 春季 春季 秋季 秋季 春季 春季 秋季
大学全日制专硕培养方案-小学教育

大学全日制专硕培养方案-小学教育一、培养目标我们要明确小学教育的全日制专硕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备扎实教育理论基础、丰富教育实践经验、良好教育素养的高素质小学教师。
让他们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能够胜任小学各学科教学,具备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领导力。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伦理学、心理学基础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伦理观念。
2.专业课程:包括小学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技术学、教育评价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
3.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育研究等,让学生在实际教育环境中锻炼教学技能,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4.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设置相关选修课程,如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培养过程1.第一学期:重点是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小学教育有全面的认识。
2.第二学期:开始实践课程的学习,同时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找到平衡。
3.第三学期:进行教育实习,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检验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4.第四学期: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让学生了解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第五学期:进行教育研究,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四、师资队伍1.教师队伍:聘请具有丰富教育经验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3.实践导师:聘请小学一线教师担任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五、培养评价1.过程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
2.成果评价: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教育实习等进行评价,检验培养效果。
3.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程成绩、实践表现、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六、就业方向1.小学教师:毕业生可在小学从事各学科教学工作。
2.教育管理者:毕业生可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
最新-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版)

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数学)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具有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
5.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1.数学学科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计划采用基于教学实践平台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即实行全过程到中学的培养方式,采用“体验-理论提升-实践-反思”的教学方式,将实践体验和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硕士整个培养过程。
2.实行大学和中学双导师制度,在中学聘请优秀的数学教学名师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并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
大学导师参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侧重对学生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指导。
3. 规范论文写作要求及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将教学体验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以调查研究或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4.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的作用,在确定硕士生录取名单后,尽早将其选择专业方向的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发给录取的每位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在开题报告之前做至少两次公开的读书报告,并上交两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三、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38学分。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15)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高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小学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熟练掌握所从事学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三)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小学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善于总结提升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
五、教学方式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
论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大学全日制专硕培养方案小学教育

大学全日制专硕培养方案小学教育一、培养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为小学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全日制专硕研究生。
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
二、课程设置1.理论课程:涵盖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法律法规等,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打下坚实基础。
2.实践课程:包括小学各学科教学法、班级管理、教育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教育教学能力。
3.个性化课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国际化课程: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拓宽视野。
三、师资队伍1.选拔优秀教授、副教授、讲师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2.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座、研讨,丰富学生的学术视野。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学术交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育实习1.实习时间: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2.实习内容:涵盖小学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辅导等,全面锻炼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3.实习评价: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学校、导师共同评价学生的实习表现,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毕业论文1.论文题目:结合小学教育实际,自选题目,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
2.论文指导: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确保论文质量。
3.论文评审:邀请校内外专家组成评审团,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审。
六、培养过程管理1.建立健全的培养过程管理体系,确保培养质量。
2.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教育实习评价、毕业论文评审,全面了解学生的培养情况。
3.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术成绩、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作为毕业资格的重要依据。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长,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七、就业与发展1.毕业生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从事教育管理、教育研究、教育咨询等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实施方案————————————————————————————————作者:————————————————————————————————日期: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小学教育)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的小学教师或教育管理者。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形成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养成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二、培养方式1.研究生在选定导师后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在入学三个月内提交学院研究生秘书处备案。
2.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3.高度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
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单位完成。
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教育实践总结报告。
4.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的指导工作。
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三、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按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类别设置课程。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国语(2学分)2.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学分)3.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专题(3学分)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专题(3学分)3.课堂管理艺术(2学分)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现代教育技术学(2学分)2.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3.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学分)4.小学数学学习心理(2学分)5.小学语文学习心理(2学分)6.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1学分)7.小学教学基本技能(1学分)8.小学教育管理(1学分)9.小学科学教育专题(1学分)10.小学课外活动研究(1学分)(三),小学教育(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1,学位公共课程18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3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4)教育心理学3学分(5)儿童发展心理学3学分(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0学分(1)德育论(小学道德教育) 2学分(2)课程论(小学课程) 2学分(3)教学论(小学教育2学分(4)教育管理(小学管理) 2学分(5)教育史(学校发展史) 2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8学分(1)教育法规与政策研究2学分(2)学校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2学分(3)学校教育评价研究2学分(4)学校环境与文化建设研究2学分(5)学校教育资源集聚与辐射研究2学分(6)校本教育研究2学分(7)学校儿童工作研究2学分(8)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研究2学分(9)教育伦理研究2学分(10)小学语文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11)小学数学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12)小学英语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注:本科为非师范专业的研究生须补修3门课程,不记学分;跨专业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课程,不记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教育实习时间为8周,记6学分;其它实践环节为2学分。
教育见习:研究生入学后就应进入见习阶段,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见习基地,以观摩课堂教学以及班会、集体备课等学校各环节的具体工作为主要内容,见习次数不少于8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考核以学生的教学记录(见习学校指导教师签字并加盖见习学校公章)和教育调查报告为主要标准。
模拟教学:与“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以小组的形式,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微格教室进行,按照“教案的设计水平与授课实际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教育实习:在第三学期进行。
研究生在第三学期(每年9月和10月)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
实习期间,需完成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总结报告,并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搜集素材。
五、课程考核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获得学分。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课程的考试与考查要注重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提倡以要求研究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观摩教学反思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
六、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倡导实行讲授、研讨与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促进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七、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联系我国基础教育,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和教学案例设计等多种形式。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
1.研究计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各培养单位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报告的次数、形式和范围由各学科专业自行确定。
4.论文评阅与答辩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八、毕业与学位授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我校相关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具体办法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九、本方案自2009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实行。
本方案解释权归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基本规格如下:第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掌握某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中存在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胜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素质和水平;第三,掌握外国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信息交流和处理手段,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借助网络进行教育信息交流的能力;第四,身心健康.二,专业方向1.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2.学科教学(语文,历史,英语,思政,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美术,音乐)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培养方式.学习年限为2.5年到4年(一般要求三年).学员在校学习课程,修满课程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开题以后,回原单位边工作边撰写学位论文.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在校接受指导时间累计不少于2个月,论文撰写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四,课程设置(以当年开设的课程为准)(一),教育管理(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教育管理学3学分(3)比较教育行政3学分(4)教育政策与法规3学分(5)教育评价与测量3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学校管理心理学2学分(2)学校经营学2学分(3)教育改革前沿系列讲座3学分(4)学校发展规划1学分(5)心理健康教育1学分(6)校长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学分(7)专业外语1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二)现代教育技术学(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2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CAI理论与方法3学分(3)网络教育应用3学分(5)多媒体技术2学分(6)教育信息处理方法2学分(7)教育设计理论2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电视节目制作与编导2学分(2)教育信息处理方法2学分(3)高级软件应用2学分(4)多媒体课件制作2学分(5)专业外语1学分(三),小学教育(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1,学位公共课程18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3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4)教育心理学3学分(5)儿童发展心理学3学分(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0学分(1)德育论(小学道德教育) 2学分(2)课程论(小学课程) 2学分(3)教学论(小学教育2学分(4)教育管理(小学管理) 2学分(5)教育史(学校发展史) 2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8学分(1)教育法规与政策研究2学分(2)学校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2学分(3)学校教育评价研究2学分(4)学校环境与文化建设研究2学分(5)学校教育资源集聚与辐射研究2学分(6)校本教育研究2学分(7)学校儿童工作研究2学分(8)儿童身心健康教育研究2学分(9)教育伦理研究2学分(10)小学语文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11)小学数学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12)小学英语教学专题与案例研究2学分(四),学科教学(语文)(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学科科学(语文1)(教育科学学院)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3学分(3)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3学分(4)中学语文教材研究3学分(5)语文教育心理学3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2)大众化传媒与语文课程2学分(3)祖国大陆与港台地区语文教育比较2学分(4)专业外语1学分●学科教学(语文2)(中文系)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中学语文教育学3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3)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3学分(4)语文教育思想方法研究3学分(5)语文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2学分(6)《语文课程标准》与新时期语文课程的转型1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国学概要2学分(2)文艺学2学分(3)中国现当代文学鉴赏与教学2学分(4)语言文学应用的规范与创新2学分(5)口语交际与语文教学2学分(五),学科教学(历史)(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史学研究前沿与中学历史教学3学分(3)历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3学分(4)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2学分(5)史学理论方法与中学历史教学2学分(6)历史教学模式的理论及其应用2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1)视听文化与中学历史教学2学分(2)中学历史双语教学研究2学分(3)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2学分(4)新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5)专业外语1学分(六),学科教学(英语)(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学科教学(英语1)(外语学院)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英语语言测试2学分(3)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学分(4)教育统计学2学分(5)应用语言学3学分(6)第二语言研究方法2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学术论文写作3学分(2)翻译理论与实践2学分(3)文学欣赏2学分(4)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教学2学分(5)英语修辞学2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6)心理语言学2学分(7)话语分析2学分(8)英语课程与教材开发2学分●学科教学(英语2)(教育科学学院)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英语教学论3学分(3)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3学分(4)外语课程设计3学分(5)语言学3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英语语言测试3学分(2)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2学分(3)外语教学心理学2学分(4)二语习得理论2学分(5)英语教材研究2学分(七),思想政治教育(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2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学分(3)德育原理3学分(4)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研究3学分(5)思想政治教学心理学3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当代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问题研究2学分(2)课程论2学分(3)中外教育史2学分(4)教育社会学2学分(5)社会应用知识讲座2学分(6)专业外语1学分(八),学科教学(数学)(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6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数学教育概论4学分(3)数学教育测试评估3学分(4)数学史与数学哲学3学分(5)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3学分3,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数学教育心理学3学分(2)数学教学课制作3学分(3)解题原理和数学竞赛3学分(4)数学教育研究案例3学分(5)数学思想方法研究3学分(6)专业外语1学分(九),学科教学(物理)(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普通物理专题研究3学分(3)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3学分(4)物理教学论3学分(5)物理教材分析3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1)现代教育理论3学分(2)教育信息处理3学分(3)教育测量与评价3学分(十),学科教学(化学)(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化学教学论专题3学分(3)化学课程研制与评价3学分(4)化学实验设计与研究3学分(5)高等无机化学3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3学分(2)计算机在化学中应用2学分(3)化学史与化学方法2学分(4)专业外语与化学文献2学分(十一),学科教学(生物)(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生命科学概论3学分(3)中学生物实验研究3学分(4)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研究3学分(5)生物统计计算机处理3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中学生物科技活动2学分(2)环境生物学2学分(3)生物学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4)社会生物学概论2学分(5)专业外语与生物文献检索2学分(十二),学科教学(地理)(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地理课程与教学论3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3)国外中学地理教育动态3学分(4)地理教学设计3学分(5)多媒体地理教学3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课程论2学分(2)中外教育史2学分(3)学习理论2学分(4)班级社会学2学分(5)地理教学类刊物编辑理论与实践3学分(十三),学科教学(美术)(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美学原理3学分(3)美术教育学原理3学分(4)学校美术课程及教学研究3学分(5)美术教育专题研究3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艺术心理学3学分(2)美术理论与实践(中国画或油画) 2学分(3)艺术设计学2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4)建筑艺术鉴赏2学分(5)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2学分(十四),学科教学(音乐)(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音乐教育研究与趋势2学分(3)音乐教育心理学专题研究3学分(4)音乐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3学分(5)中外音乐史论专题研究2学分(6)音乐曲式分析专题研究2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当代音乐教学法专题研究2学分(2)音乐教育测验与评价专题研究2学分(3)音乐教育史专题研究2学分(4)美学与课程2学分(5)幼儿与儿童音乐教育专题研究2学分(6)青少年音乐教育专题研究2学分(7)音乐美学2学分(8)钢琴伴奏2学分(9)音乐表演(声乐课,器乐课等) 2学分(10)跨学科修课2学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十五),学科教学(体育)(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1,学位公共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分(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学分(3)教育学原理3学分(4)教育心理学3学分(5)教育技术学(含计算机应用) 3学分(6)外语3学分2,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2)运动人体科学研究3学分(3)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3学分(4)学校体育研究3学分(5)运动训练研究3学分3,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1)体育社会学2学分(2)学校卫生学2学分(3)健康体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4)健身处方2学分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为主,重视案例教学.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联系,聘请教育实践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加强实践环节,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对已有一定教育实践经验的在职学生,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整体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六,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本职工作,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论文要有理论联系实际,形式不限,但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对论文的评价着重于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位论文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注重考察论文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对论文答辩,要求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要有一名教育实际部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方面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课程考试合格和论文通过答辩者,经审批,可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具体要求参照《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位论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