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知识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散曲: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符合民众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说话:说话指讲故事,其中,“话”为口传故事。
唐代已有其名,至宋元而成为一种职业,极为繁荣。
当时说话,有所谓“四家”之分,即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各有门庭,自成路数。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为主。
合声是以演出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2.话本:指说话人的底本,即文字记录的口传故事。
也包括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它故事文本。
3.拟话本:由于宋元话本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因而也引起文人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开始搜集和创作,明代变出现了许多文人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不为说话所用,而专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拟话本”。
在内容上,保留着宋元话本表现市民生活与情趣的特点,但由于文人的介入,在品味和境界上又有所提高。
4.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
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
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5.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梦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陆釴、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6.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一个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7.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1.【行hánɡ院】1.妓院。
亦借指妓女;2.同行, 行帮;3.元、明时代对戏剧演员的俗称。
亦借称戏班。
2.【參cā.軍】1.官名.东.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
简称“參軍”..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沿.. .,兼为郡官.. .称经略为参军。
2.. .时“參軍戲”的脚色名.3.参加军队。
4.猿和猪的别名。
3、【參軍戲】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
原称“弄參軍”。
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 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
渊源于秦汉的俳优, 宋时也称为杂剧, 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晚唐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
所谓参军, 便是戏中的正角, 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 两者相互问答, 其作用则调谑讽刺, 兼而有之。
”4.【元杂剧】融说、唱、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形式, 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少数剧目是多本的如《西厢记》, 共五本二十一折)5、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 并一韵到底。
因此,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6.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 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楔子可以没有, 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它的篇幅比较短小, 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 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 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 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7、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1、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剧。
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
2、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是在(永嘉)一带流行的地戏“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最早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到南宋末期。
3、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特征: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4、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5、派:明末清初,在出现的以玉为首的平民剧作家,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众疾苦,以当时的社会时事为主要题材,创作了一出出感人肺腑、慷慨激昂的传奇剧目。
戏曲史上称他们为作家群或派。
6、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特色: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7、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等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
8、世情小说: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
虽然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人情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但明请时代的世情小说则是以婚姻家庭为主要题材的章回小说。
从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称之为世情小说。
9、“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10、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士奇、荣、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11、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重点题目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问答题1、《西厢记》通过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崔、张、红娘等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之间尖锐的冲突,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势力的残酷性与虚伪性,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尤其是作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更是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1)王实甫对真挚的爱情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
他认为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2)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
因为关、白的良好祝愿,还是针对已婚的夫妇而言,而王实甫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
他希望所有恋人能够如愿以偿,等于不把“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放在眼内,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2、《西厢记》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剧中的具体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
⏹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女子形象之一。
作品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崔莺莺思想性格不同的侧面,层次分明地写出了崔莺莺由青春觉醒到对情爱自主的衷心企盼、再由朦胧抗争到自觉地走上叛逆道路的曲折历程。
⏹张生是一个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志诚种”,他敢于冲破门第悬殊的世俗偏见去追求相国小姐;他为了爱情甚至可以抛弃功名。
白马寺解围,又表现出他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美好品质。
⏹红娘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
她心地善良,机智泼辣,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有主见。
极富正义感和乐于成人之美。
在她身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德。
1、《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的完美统一。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纤毫毕现,这样就大大开掘了人物隐秘奥妙的内心世界。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剑》。
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踏摇娘: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
并未载入正史。
又作“踏谣娘”。
取材于民间故事。
据《教坊记》、《乐府杂录》记载:北齐时(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苏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这些词曲在传唱中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增加伴奏音乐,逐渐形成歌舞表演。
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篡整理的小说话本。
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
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通过典籍、史传、诗歌、绘画、小说等文艺形式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生态的文学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八大演变阶段,形成了以儒、释、道、佛四家文学结构的格局。
• 元明清考点(一)元代元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立起国家名号的朝代,下辖于民族政权的顺治,和以军事政权为主的金朝为中心,元朝以人文素养卓尔不群、尊崇自然为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化,弘扬了三教合一、法令纲纪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掘激发了文化发展的活力,蕴含着相当的古代精神文化气质,也为历史上学者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明元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段篇章。
(二)明代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立国家名号和民族政权的朝代,持续了十九个世纪,明代的政治体系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最高的高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辉煌的一个阶段,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探讨以及反映当世社会生活的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文人运用文字力量宣扬文武之道,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因而积极抒写历史经历,受到宫廷雍容龙虎山韵之气的影响,家国情怀在文学中被抒发得淋漓尽致,演绎出桥莎莎、胡三尧等故事,受到普遍认可,也对推动明代文学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清代清代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里程碑式的重要一段,人们所谓的清代文学,大多现象是文学艺术融合,以把文进融于艺出,文融艺凝而存在。
清代文学贴近人物生活,山水物语等抒发家国情怀,特别是散文类小说,用文艺复兴的文学法拟人化天,猜忌未知的趋势,隐于古今的艺术,使得散文小说成为清代文学的主流。
其新古老的文风,不八面漆,领先于当世潮流,以细腻的艺术表达视角,反映清代的文化习俗气息,呈现出清画古风的淳朴雅韵,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发展的灵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9故称。
古代文学_元明清_考试重点

元明清复习提要一、文史知识元代1、北方戏曲圈及其代表作家元代的戏剧活动,实际上形成为两个戏剧圈: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1)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杰出的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等(2)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南戏产生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又被称为“永嘉杂剧”。
作家有曾瑞、施惠、乔吉、秦简夫、萧德祥等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3、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4、曲状元: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5、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又称“永嘉杂剧”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琵琶记》。
6、元代散曲代表作家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散曲作家分三类:一是书会才人作家,关汉卿《不伏老》、王和卿《咏大蝴蝶》;二是平民及胥吏作家,白朴《渔夫》、马致远《秋思》(曲状元、秋思之祖);三是达官显宦作家,卢挚、姚燧。
元前期比较著名的散曲作家,还有杜仁杰、杨果、冯子振、陈英等人后期比较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养浩、睢景臣和刘时中后期较有成就的散曲作家还有贯云石与徐再思7、元散曲后期最有成就作家:张可久(《苏堤渔唱》、《小山乐府》)乔吉,有“曲中李杜”之誉。
《两丗姻缘》,《渔夫词》8、旦本与末本及代表作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元杂剧体制一般是一本四折一个楔子。
元杂剧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两部分组成。
剧本根据角色分旦本和末本两大类,全剧只能有正末和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代表作:《汉宫秋》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代表作:《望江亭》9、关汉卿代表作历史剧:《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绯衣梦》社会剧:《拜月亭》《望江亭》《谢天香》《救风尘》《调风月》《金线池》《玉镜台》(其中主要《窦娥冤》《救风尘》《调风月》)10、《永乐大典》三种戏文:《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张协状元》11、元代两部悲剧:关汉卿《窦娥冤》和纪君祥《赵氏孤儿》(其他两部《汉宫秋》《梧桐雨》)12、元末南戏四大传奇:荆、刘、拜、杀《荆钗记》(柯丹邱)《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施惠)《杀狗记》(徐)13、三大传奇:14、元代水浒戏专家: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和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元代水浒戏双臂)15、元代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散曲散曲之所以称“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元明清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华版(DOC)

一、名词解释:1、“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2、“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3、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
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4、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5、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6、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时期)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时期)复习资料选择题1. 《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B)。
A. 宇文虚中B. 董解元C. 元好问D. 党怀英2. 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是(D)。
A. 萧观音B. 党怀英C. 董解元D. 元好问3. 白朴所写的著名历史剧是(B)。
A. 《墙头马上》B. 《梧桐雨》C. 《赵氏孤儿》D. 《李逵负荆》4. 白朴所写的《墙头马上》是一部(A)。
A. 爱情喜剧B. 历史剧C. 神仙道化剧D. 讽刺喜剧5. 元初在梨园享有盛誉、被称为“曲状元”的剧作家是(C)。
A. 王实甫B. 关汉卿C. 马致远D. 白朴6.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C)。
A. 《陈抟高卧》B. 《青衫泪》C. 《汉宫秋》D. 《墙头马上》7. 在“元曲四家”中,擅写神仙道化剧的是(D)。
A. 关汉卿B. 王实甫C. 白朴D. 马致远8. 《柳毅传书》的作者是(B)。
A. 高文秀B. 尚仲贤C. 纪君祥D. 李好古9. 《双献功》的作者是(D)。
A. 尚仲贤B. 李好古C. 纪君祥D. 高文秀10. 《李逵负荆》的作者是(A)。
A. 康进之B. 李好古C. 高文秀D. 尚仲贤11. 《西厢记》共有(D)。
A. 一本四折B. 五本二十折C. 四本十六折D. 五本二十一折12. 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是(C)。
A. 王实甫B. 马致远C. 关汉卿D. 白朴13. 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A)。
A.《单刀会》 B. 《窦娥冤》C. 《救风尘》D. 《望江亭》14. 关汉卿的《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均属于(B)。
A. 历史剧B. 爱情风月剧C. 神仙道化剧D. 公案剧15. 关汉卿公案剧的代表作是(B)。
A. 《鲁斋郎》B. 《窦娥冤》C. 《蝴蝶梦》D. 《绯衣梦》16.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C)。
A. 乔吉B. 郑光祖C. 钟嗣成D. 宫天挺17. 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代表作是(A)。
A. 《倩女离魂》B. 《梅香》C. 《两世姻缘》D. 《杨州梦》18. “元曲四大家”是(C)。
古代文学史考点归纳 元明清部分

②在人物塑造上,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结合,或者说传奇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英雄性、生活化,真实可信背景的真实(市井社会、市井街头)心理的真实(合乎人之常情)如:拳打镇关西武松“景阳冈打虎”上山之前“喝酒”壮胆添力、“英雄本色”上山之中胆大与胆怯“方知真有虎时”侥幸心理③善于处理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做到同而不同处有辩叶昼:“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众人,都是急性的,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金圣叹:“鲁达粗鲁时性急,史进性急是少年任性,李逵粗鲁时蛮,武松粗鲁时豪杰不受拘勒”2.纯粹的白话艺术第十章,天生我才必有用,成仙成佛路悠悠《西游记》和“唐僧取经”群众创作与文人创造相结合①唐宋时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②元代时期,《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平话》③明代时期,《西游记》西游记的主要观点①幻中有理儒释道谢肇喇:求放心说,西游记曼衔虚池,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口之神,以猪为意②幻中有趣③幻中有实钟婴:“毕生为众生的事业奋斗,完成这样的事业,个人也就到了至善的精神境界,”杨义::“西行取经的艰难历程,当做是对人的信仰,意志和心境的挑战以及应战的升华来解读”西游记的思想内容:①对《西游记》的基本构架和整体结构来看,作品无疑宣扬了儒佛道相溶的新学,蕴含修心特性,以心说法的寓意。
②从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内涵来看,作品又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肯定,显示出明代中叶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③《西游记》就是一部诙谐幽默的“游戏之作”,又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讽刺当时的世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孙悟空“大闹天宫”:对天地权威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强烈追求。
孙悟空无所畏惧,敢于冲破一切的战斗精神。
包括两个方面:①名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追求自由、爱挣脱一切个性的束缚,以及意气风发的气概和对等级制度的不满和反抗。
②又是明中叶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孙悟空身上体现出来的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幽默等品格,无疑反映出我们名族性格中的精神,孙悟空的形象是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披着神话外衣的市井英雄形象,反映抨击社会现实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精讲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 1.高利贷残酷剥削。
⏹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古代文学史复习(元明清部分)

犬吠集续集Malar欠拧babySunny向泥马狗娘无名氏406工作室填空选择1.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2.说话四家:一.小说二讲史三讲经四合生3.话本:从唐代民间讲说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宣和遗事》,具备了《水浒传》一些主要情节《全相平话五中》包括《三国志平话》将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4,.《西厢记诸宫调》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董解元5.北方戏曲——杂剧南方戏曲——南戏6.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一出误会式喜剧7.四大爱情戏:关汉卿《拜月亭》女:王瑞兰男:蒋世隆、白朴《墙头马上》女:李千金男:裴少俊、王实甫《西厢记》女:张生男:崔莺莺、郑祖光《倩女离魂》女:张倩女男:王文举8.元代戏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9.王国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冤》《赵氏孤儿》10.白朴通过《梧桐雨》传达盛衰兴亡的深沉感叹11.马致远《黄粱梦》,属神仙道话剧,“万花丛里马神仙”前期最重要的散曲作家,享有“曲壮元”美称,《双调夜行船.秋思》12.散曲有两种形式:小令和套数13.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14.高明的《琵琶记》是元代南戏的冠冕,有“南曲之宗,词曲之祖”美称15.“毛本”,毛氏父子整理的《三国志演义》评点本16.《三国志演义》“尊刘贬曹”倾向独特语言风格,“文不甚深,言不甚俗”17.简本系统,一般都有平田虎,王庆的内容18.“开国文臣之首”宋濂19.《楚有养狙以为生者》出自《郁离子》《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20.高启被誉为明朝开国诗人之“冠冕”,作品《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21.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22.明朝的“台阁体”“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23.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潸然泪下,悲歌数十过不休”24.后七子:王世贞主盟文坛时间最长,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25.后七子:谢榛26.前七子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27.李攀龙文学理论:“文自西京,持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doc

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乂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T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
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散曲: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乂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Illi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特歌形式——散曲。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贝少则十儿回、儿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 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符合民众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该派反对前后七了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占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 三国7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 “历史演义小说” :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 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4. “演义”:“据史实,演大义” ,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 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纪实 +艺术的创造)5. “章回体”: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 “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 .“拟话本”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 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 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 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 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 ”,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 :1. “剪灯三话” :瞿佑《剪灯新话》 李昌褀《剪灯馀话》 邵景詹《觅灯因话》2. “三言二拍” :冯梦龙《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看重。
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4. “苏州派”: 花魁》和《清忠谱》 。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 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 其弟子梁辰鱼的 《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昆山腔谱曲并演出。
)5. “昆山派”:以梁辰鱼为代表。
语文考试必备元明清文学常识.doc

语文考试必备元明清文学常识
对于广大小学生朋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
提供了元明清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学好语文有所帮助。
(一)元
1.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
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
2.王实甫,名德信。
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五本二十一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郑光祖,字德辉。
主要作品是《倩女离魂》。
3.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元曲四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结为《东篱乐府》元散曲。
中国文学史 元明清复习

中国文学史元明部分1、杂剧(北曲杂剧):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2、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
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3、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此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也叫散曲小令为街市小令、叶儿。
4、铁崖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杨氏有意不蹈袭前人法则,句法长短疾徐,用语瑰丽险怪,甚至多用辙语僻词,些人之所不敢写,言人之所不敢言,自成一体,一时名震东南,又称“铁体”。
5、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
“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6、元曲四大家:中国历史上的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他们也是历史公认的元曲四大家。
奠定他们在曲坛地位的代表作为: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幽魂》。
7、《董西厢》:“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官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
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1、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一本四折”。
“折”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的一个单元。
四折成为一本,许多剧本还有楔子。
(2)剧本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考试

第六编元代文学1、“宗唐得古”:指的是元代许多诗人在创作上,以唐诗和魏晋古诗为皈依,这是由于他们不满意宋代以文为诗、以理入诗的倾向,要求注重诗歌的形象性。
他们善于捕捉自然界中声色的细微变化,捕捉审美主体内心世界的细微律动,并用流畅的语言和韵律表达出来。
2、孔三传,首创诸宫调。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3、关汉卿,戏剧语言以“本色当行”著称。
代表作《窦娥冤》。
窦娥的形象:窦娥是一个善良而多难的女性。
首先,她孝顺婆婆,细心照料。
其次,她坚贞不渝,从一而终,对于张驴儿的逼迫,她坚意不从。
再次,她的反抗精神是最可贵的,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
《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A社会冲突:①流氓横行②吏治腐败③高利贷盛行(窦娥悲剧的始作俑者);B道德冲突:①明镜高悬廉明道德与草菅人命、贪污昏庸的冲突②孝与不孝的冲突;C意志冲突:①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的冲突②不相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寄愿于天地鬼神③明知道德无用与不得不服从道德的矛盾。
4、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的女性形象: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
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
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西厢记》在语言上艺术特色:a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b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种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c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5、纪君祥,代表作《赵氏孤儿》。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知识

戏曲部分:一、元曲: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以《单刀总之,关汉卿的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表露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作家之一。
5、窦娥的形象分析(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
(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
(2)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
(3)语言特色: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
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
7、王实甫被称为“花间美人”,代表作除《西厢记》(代表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天下夺魁”)外,尚有《丽春堂》、《破窑记》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出自《西厢记·长亭送别》。
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改变了元杂剧一般一本戏曲一个脚色主唱到底的限制,根据剧情的需要,采用多角色司唱,大大丰富了元杂剧的表现手段。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双线复合结构。
此剧有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的两条线索。
正反面人物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等正面人物与老夫人、郑恒等反面人物的冲突,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卫道者的斗争;正面人物的误会性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因为身份、性格不同而产生的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互相交错。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精确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烘托渲染的手法刻画出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等概括性很强而个性又十分鲜明人物。
(四)文采派的语言特色。
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
(1)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名曲为第四本第三折《[正宫] 端正好》。
(2)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
(3)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部分:一、元曲4、《鲁斋郎》和《蝴蝶梦》为 :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以《单刀会》总之,关汉卿的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表露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作家之一。
5、窦娥的形象分析 (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
(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2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
(3语言特色: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
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 ]。
7、王实甫被称为“花间美人” ,代表作除《西厢记》 (代表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天下夺魁” 外,尚有《丽春堂》、《破窑记》等。
8、“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出自《西厢记·长亭送别》。
各有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改变了元杂剧一般一本戏曲一个脚色主唱到底的限制,根据剧情的需要,采用多角色司唱,大大丰富了元杂剧的表现手段。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双线复合结构。
此剧有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的两条线索。
正反面人物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等正面人物与老夫人、郑恒等反面人物的冲突,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卫道者的斗争;正面人物的误会性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因为身份、性格不同而产生的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互相交错。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精确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烘托渲染的手法刻画出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等概括性很强而个性又十分鲜明人物。
(四文采派的语言特色。
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 。
(1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名曲为第四本第三折《 [正宫 ] 端正好》。
(2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
(3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10、白朴《墙头马上》 (杂剧代表作与《梧桐雨》。
11、马致远有“曲状元” 、“万花丛里马神仙”等称誉,代表作《汉宫秋》 ,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元·施惠《拜月亭》 (又名《幽闺记》、元·徐的《杀狗记》 ,简称“荆刘拜杀” 。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 得以保存。
2、明清传奇:“传奇”一词,本是唐人小说的概称“唐传奇” ,后人借用它当作戏曲的名称。
明清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
“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4、《牡丹亭》的思想内容:(1标出了以情反理的时代主题。
作品中的情主要表现为男女主人公对自由爱情(包括正常情欲的追求,理主要表现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人们美好生活的束缚。
杜丽娘是剧中至情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以情反理的思想。
(2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牡丹亭》既是一部追求自由之爱的颂歌,也是一部鼓吹青春觉醒的颂歌。
剧本深刻地解剖了一个人性从压抑到苏醒、爱情从禁锢到解放的过程,反映了备受礼教摧残的广大女性要求主宰自己命运、要求实现生命价值的强烈呼声,显示出在新的时代思潮中的进步光华。
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与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情感历程,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杜丽娘终于能实现自己的爱情愿望,也显然是理想的胜利而不是现实的胜利。
另一方面,全剧用笔细腻、意脉曲致,在幻想中显示着细节之真,人性之真,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时代共鸣感和现实批判力,形成了亦真亦幻的艺术特征。
(2 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成就。
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 柳梦梅、杜宝、陈最良等人物也刻划得栩栩如生, 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涵。
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造诣,是因为作者不但善于在渐次推进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来揭示人物不断发展的性格;而且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抉发人物幽微细密的情感。
(3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是《牡丹亭》在艺术上的引人瞩目之处。
此剧是一部诗剧,也是一部剧诗, 作者善于通过诗与剧的谐美结合创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境,极具艺术感染力。
作者也历来被归为文采派,以语言的绮丽华艳、典雅蕴藉著称,此剧既继承了元杂剧当行本色语的传统,又熔铸进文人辞赋、古典诗词的清丽精工,锤炼出一种真切自然与华采空灵相结合的戏曲语言,使此剧成为案头之书与台上之曲两擅其美的典范。
5、汤沈之争” :指以沈璟为领头人的吴江派(“格律派” 曲学家群体与以汤显祖为楷模的临川派(“至情派” 剧作家的论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
6、徐渭(明杂剧最高成就者“狂人”的《四声猿》语出郦道元的《水经注》。
(《四声猿》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为明曲之第一” (王骥德《曲律》。
7、《四声猿》 :包括《渔阳弄》、《雌木兰》、《玉禅师》《女状元》等四部杂剧。
《牡丹亭》杜丽娘、杜梦梅的形象杜丽娘:性格是多方面的:深沉、温柔、矜持,但又不发坦率大胆,对爱情大胆追求,但又不失分寸。
她的大胆狂热,奔放的性格只存在梦中。
出身于名门贵族,从小接受封建教育,她的性格的基调是温顺, 稳重,驯良、矜持,腼腆的。
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由,为了爱情、勇于抗争,但却被封建社会摧残致死。
柳梦梅:痴情、才华横溢。
对杜丽娘爱情坚贞不渝,始终如一,为使杜丽娘复生,他敢于冒被斩首的危险“开馆见尸” ,敢于在战火纷飞之中,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去替杜探父,敢于在皇帝面前揭露和嘲笑位高权重的岳父,柳的刚强无畏的性格和杜的性格互相辉映。
四、清代戏曲:1、“南洪北孔”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
2、《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
(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
(三“情缘总归虚幻” ,点出全剧主旨。
(四对忠臣义士的赞美和对权贵奸佞的揭露和抨击。
3、《长生殿》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
(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彩。
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4、《桃花扇》主题(一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
(二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
(三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5、《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
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
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
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 “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 。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
6、李渔《闲情偶寄》包含有对戏曲的看法,批评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小说1《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23、《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书名由小说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的名字合成。
4、《三国演义》中“三绝” :“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5、《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最早的版本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最流行的是毛本的《三国志演义》。
6、《三国演义》主题概括:《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 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1明君贤臣理想(1政治上行“仁政”刘备——“仁君”典范:“理政新野” 当阳撤退兵进西川(2人格上重“忠义”诸葛亮——“忠”的楷模关云长——“义”的化身(3才能上尚“智勇”2“拥刘反曹”倾向具体表现:(1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2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3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 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3道德悲剧意识。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7、《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一描写战争。
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汉末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战争的规律, 作者着重表现了战争中策略和智慧的斗争,变化多端的战争场面,从而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
(1战争的多样化。
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2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
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3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 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
《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4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
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
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二塑造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作者在安排人物的出场,在刻划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人物的个性上都有创造和独到特色。
(三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
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