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1a4699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52.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在阅读文学理论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文学深邃世界的大门。
书中对于文学的本质、形式、创作方法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文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文学理论首先让我思考的是文学的本质。
文学究竟是什么?是对现实的反映,还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抒发?书中提到,文学既是对客观世界的描绘,也是作者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它通过语言这一独特的媒介,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艺术的形式,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文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有其特点。
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小说则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画卷;戏剧凭借舞台表演的张力,将冲突和矛盾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散文则以自由灵活的笔触,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的多彩世界。
文学创作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过程。
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底。
观察力让作者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为创作提供素材;想象力则让作者能够突破现实的束缚,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情节;而语言功底则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它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和感染力。
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文学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简单记录,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批判。
它可以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引起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会对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孕育出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文学作品。
文学与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化是文学的土壤,文学是文化的结晶。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特定时期和地域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书中还提到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4b6adb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8.png)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在阅读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著作时,仿佛走进了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宝库。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文学视野,也让我对文学的本质、价值以及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韦勒克强调了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区分。
他认为,“内部研究”关注的是文学作品自身的形式、结构、语言等要素,这是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核心所在。
而“外部研究”则侧重于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系。
他并非完全否定外部研究的价值,而是指出在研究文学时,应当首先立足于内部研究,深入剖析作品的内在特质。
在探讨文学作品的形式时,韦勒克提出了形式具有“决定性”的观点。
形式不是内容的附庸,而是与内容相互交融、共同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
他以诗歌为例,说明诗歌的韵律、节奏等形式要素并非只是装饰,而是直接影响着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传达。
这让我认识到,在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时,不能忽视形式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韦勒克对于文学批评的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好的文学批评应当既具有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又能够运用严谨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批评家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喜好和直觉来评价作品,而应当有扎实的文学知识和系统的批评方法。
同时,他也强调了批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批评家应当尽量避免主观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充分理解和阐释作品。
在韦勒克的理论中,文学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思潮,而这些变化又受到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他提醒我们,在研究文学历史时,不能简单地进行线性的描述,而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复杂原因和内在逻辑。
此外,韦勒克对于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对比不同国家或文化的文学作品,而是要通过比较揭示文学的普遍规律和人类文学的共同本质。
这使我明白,比较文学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拓展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a2da07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2.png)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读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就像是走进了一座藏满珍宝的神秘古堡。
起初,我带着好奇和期待,小心翼翼地推开那扇厚重的大门,却没想到,门后的世界如此广阔而深邃。
韦勒克在书中对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可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思想盛宴。
就拿他对文学本质的论述来说吧。
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复杂而独特的人类活动,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作者情感、思想和经验的凝聚。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阅读体验。
那是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
我随手拿起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平凡的世界》。
起初,我只是想随便翻翻,打发一下时间。
但没想到,我很快就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吸引住了。
我仿佛看到了孙少安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希望。
我能感受到他对家庭的责任,对土地的热爱,那种质朴而深沉的情感,就像是从书页中渗透出来,直接钻进了我的心里。
还有孙少平,那个怀揣着梦想,不甘心被命运束缚的年轻人。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求学,在矿井下辛苦工作,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他的坚韧和勇敢让我既敬佩又感动。
我读着读着,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我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
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韦勒克所说的文学的本质。
文学不是简单的故事讲述,而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让人在别人的生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命运。
再来说说韦勒克关于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观点。
他强调既要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等内部元素,也要考虑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对文学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读《红楼梦》的经历。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被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优美的诗词所吸引。
那些细腻的描写,巧妙的情节安排,让我惊叹不已。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思考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韦勒克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韦勒克](https://img.taocdn.com/s3/m/f69eb66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8.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韦勒克在接触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之前,我对于文学的理解,还停留在那些让人陶醉的诗歌、扣人心弦的小说和发人深省的散文上。
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一个充满了思考、辨析和探索的世界。
韦勒克在书中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阐述,让我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创作过程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的论述严谨且富有逻辑,却又不失生动和活泼。
比如说,在谈到文学的类型时,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类型,而是通过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让那些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于文学作品内部结构的剖析。
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文字和情节,更有着深层次的结构和意义。
就好像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真正庞大而复杂的部分隐藏在水下。
他以《哈姆雷特》为例,详细地分析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让我明白了一部伟大的作品是如何在各个层面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变成了一个侦探,在韦勒克的引领下,一点点地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秘密。
这种感觉真的太奇妙了!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新的观点而兴奋不已,忍不住放下书,自己思考上好一会儿。
还有啊,韦勒克对于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
他说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连。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读过的一些经典作品,比如《骆驼祥子》。
以前读的时候,只是为祥子的命运感到悲哀,而现在通过韦勒克的理论,我明白了这部作品背后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另外,韦勒克对于文学批评的看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强调批评应该是客观、公正的,但同时也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这让我明白了,当我们评价一部作品时,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喜好,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文学的洗礼。
以前对于文学那些模糊的、感性的认识,现在变得更加清晰和理性。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af8c03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0.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读文学理论,这可真是一场奇妙的头脑冒险!起初,我以为这会是枯燥乏味的学术之旅,没想到,越深入其中,越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的神秘花园。
就拿其中关于“文学形象”的部分来说吧。
以前读小说、看故事,只知道被情节吸引,跟着主人公或哭或笑。
可通过这次的研读,我才真正明白了文学形象背后的玄机。
比如说《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作者曹雪芹把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她就站在你面前,叉着腰,扯着嗓子说话。
书中描写她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瞬间就让人感受到了她的泼辣和张扬。
她身上穿着的五彩斑斓的华服,头上戴着的金光闪闪的首饰,每一处细节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个在贾府中呼风唤雨、权势滔天的女人。
还有她的神态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简单的几个字,就把她的精明和厉害劲儿给勾勒了出来。
她笑起来的时候,让人觉得热情似火,可那笑容背后,又似乎藏着无数的心机。
她对待下人的严厉,对待贾母的讨好,对待竞争对手的算计,每一种态度的转变,都那么自然,那么生动。
再比如说《水浒传》里的鲁智深。
他那大大咧咧、豪爽仗义的形象,简直深入人心。
“拳打镇关西”那一段,鲁智深听了金翠莲的遭遇,二话不说就要去替她报仇。
他瞪圆了眼睛,挽起了袖子,那股子愤怒和正义感简直要从书里冲出来。
他去找镇关西的时候,故意刁难,让镇关西切了好几回肉,把镇关西气得够呛。
最后三拳下去,打得镇关西一命呜呼。
这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把鲁智深的急性子和嫉恶如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了这些文学形象的描写,我才发现,原来一个好的作家就像是一个高明的画师,用文字一笔一笔地勾勒出人物的轮廓、性格和灵魂。
他们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这个人是怎样的,而是通过一个个细节,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去体会。
而且,文学形象不仅仅局限于人物,还可以是一个场景、一种氛围。
就像鲁迅笔下的《社戏》,那江南水乡的夜晚,月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544a17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5.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文学理论的书籍,让我对文学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重要议题,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文学理论中一个核心的问题。
书中指出,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方式。
它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可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文学的创作过程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作者认为,创作并非简单地将想法转化为文字,而是一个需要灵感、想象力和技巧的复杂过程。
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瞬间的感悟或者长期的积累。
而想象力则让作者能够突破现实的束缚,创造出独特的文学世界。
技巧则包括对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安排和情节的设计等方面,这些都需要作者不断地学习和磨练。
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文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文学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一方面,文学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阅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另一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启发和教育的作用,能够引导人们思考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
审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形式美,如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更在于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和情感力量。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我们产生共鸣,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体验到人生的喜怒哀乐。
同时,我也思考了文学批评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文学批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文学发展的引导和推动。
通过批评,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促进作者不断提高创作水平。
而且,文学批评还能够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
此外,书中关于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7e84650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c.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些文学理论的书籍,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以前总觉得文学就是看看书、写写字,哪有那么多讲究。
但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就拿作品与作者的关系来说吧。
以前我总认为,作品就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直接表达,作者想啥就写啥呗。
但现在我知道,这可没那么简单。
作者的经历、性格、价值观等等,都会影响作品的创作,但作品有时候也不完全是作者个人的写照。
比如说,有些作者在生活中可能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但在作品中却能塑造出英勇无畏的角色。
这就好像一个平时连蟑螂都害怕的人,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却能让主人公勇斗恶龙,拯救世界。
你说奇怪不奇怪?还有啊,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以前我看书,就是觉得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很简单粗暴的划分。
但现在明白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极其复杂的。
就拿《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来说吧。
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她厉害、泼辣,心还挺狠。
可细细琢磨,又觉得她也有自己的无奈和悲哀。
她在那个大家族里拼命地想要站稳脚跟,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用尽了各种手段。
有时候她的狠辣,也是被环境所逼出来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讨论《红楼梦》里的人物。
朋友说王熙凤就是个坏女人,我就跟他争论起来。
我说:“你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她呀,你得想想她所处的环境,她要面对的那些勾心斗角。
她要是不厉害点儿,早就被别人欺负了。
”朋友听了,还是不太理解。
我就接着给他举例,说王熙凤操持着那么大一个家族的事务,每天要应付各种麻烦,还得讨好长辈,管理下人。
她一个女人,容易吗?说着说着,我自己都激动起来了,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个大家族中,亲眼目睹了王熙凤的种种艰辛。
再说说文学作品的结构吧。
以前看书,就只关注故事好不好看,情节紧不紧张。
现在才知道,结构对于一部作品来说,那也是至关重要的。
就像盖房子一样,结构就是那个框架。
如果框架搭得不好,就算里面的装饰再漂亮,也可能会摇摇欲坠。
有些作品,开头引人入胜,中间却变得拖沓冗长,结尾又草草收场,这就像是盖房子时地基没打好,上面再怎么努力也白搭。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6d0bfe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4.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些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文学这个奇妙的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关于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部分。
以前看书,就是单纯地看个热闹,看个情节,从来没想过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那可是下了大功夫的。
就拿《红楼梦》来说吧,里面那么多人物,个个都活灵活现,仿佛就站在你面前一样。
比如说王熙凤,一出场那可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作者通过描写她爽朗的笑声,一下子就把她泼辣、精明的性格特点给展现了出来。
再看看她的穿着打扮,“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这一连串的描写,多细致啊!从头上戴的到身上穿的,每一样都写得清清楚楚,让你一下子就能想象出她的富贵和奢华。
而且通过这些描写,也能反映出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她爱出风头的性格。
还有林黛玉,作者描写她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她的神态和心理入手。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哪是在写人啊,简直就是在画一幅精美的画。
她的忧愁、她的敏感、她的聪明,都在这细腻的描写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在想,作者得有多么敏锐的观察力和多么细腻的心思,才能把一个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
除了人物塑造,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也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就像《边城》里的湘西小镇,“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样的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置身于那个美丽宁静的小镇之中,能听到溪水潺潺的声音,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4dae64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3.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在阅读文学理论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世界深层奥秘的大门。
这扇门背后,是对文学的全新认知和深刻洞察。
文学理论,它并非仅仅是关于文字的堆砌和故事的讲述,而是对文学这一复杂而多元现象的系统性剖析与理解。
它引导我们思考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产生作用,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书中首先强调了文学的本质。
文学并非简单地记录现实,而是通过作者的创造性表达,对现实进行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它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人性的探索,也可以是对美好情感的抒发。
比如,鲁迅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和挣扎;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则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淳朴,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
文学语言是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它不同于日常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优秀的文学语言往往能够打破常规,运用比喻、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赋予文字更丰富的内涵和韵味。
像张爱玲的文字,细腻而富有韵味,“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生活的繁华与不堪。
文学作品的结构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部分。
一个好的结构能够使作品层次分明,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比如《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多条线索的交织,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其结构之精巧令人赞叹。
在阅读中,我还了解到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思想观念。
同时,文学也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它将一个民族的智慧、价值观和传统代代相传。
例如,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不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书中还提到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赋予作品新的意义。
不同的读者由于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
(完整版)《文学理论》读书笔记韦勒克
![(完整版)《文学理论》读书笔记韦勒克](https://img.taocdn.com/s3/m/77fcdfd3312b3169a451a4b2.png)
文学理论----韦勒克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区分----两种说法1.是一种“再创造”:是不必要的复述,不可能比原作好2.怀疑论:文学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将研究和鉴赏分开两者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采用了科学研究方法。
但是认为科学本身就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甚至早于科学方法,他们其实可以起着很大的作用的。
如何弄清这些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是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的东西而人文研究是找出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价值例如研究莎士比亚,因为文学是不存在着文学法则的。
因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两个极端的解答方法1.将科学研究与历史研究视为一途,仅限于收集事实,或是建立法则2.否认该学科,坚持文学是无法研究的。
需要知道的是每一文学作品都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
结论:人文科学就是要基于文学理论并使用通行的术语来说明它的特性,文学理论是必须的。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什么是文学研究:1.一切与文明的历史有关的研究,事实上这些都排挤在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研究,这个实际上等于否定了文学研究具有特定的领域和方法。
2.“名著”,只注意出色的文字表达形式不管其题材如何。
根据美学价值和一般学术名声。
仅仅阅读名著会失去对文学产生的环境因素的清晰的认识而且也无法了解其连续性、类型的演化和创作过程的本质。
3.限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的文学。
但是文学有带有语言的色彩,故必须要弄清文学的、日常的、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科学语言趋向于使用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种标志系统。
文学语言则是有很多歧义的即高度内涵的,还有表现情感的一面,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
而这种区分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又有不同程度之分。
日常语言在量上和实际意义上与文学语言相区别。
文学的本质显现于其所涉猎的范畴中:是虚构的世界,想象的世界。
但是想象性的文学也不必一定要使用意象。
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39a9f5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png)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读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就像是在文学的茂密丛林里展开了一场奇妙的探险。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就感觉自己仿佛踏入了一个神秘而又深邃的文学世界。
韦勒克的论述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思考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
在书中,韦勒克对于文学的本质、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强调文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艺术形式,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定义。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读一本小说的经历。
那是一本在书架角落里毫不起眼的书,书的封面有些磨损,甚至书名都有点模糊不清。
可当我随手翻开它,就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
那本小说讲的是一个小镇上的故事。
小镇不大,人们彼此熟悉,生活看似平静如水。
但在这平静的表象下,却隐藏着各种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情感纠葛。
主角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有着大大的眼睛和倔强的性格。
她梦想着走出这个小镇,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她只能每天在小镇的杂货店帮忙。
杂货店的老板是个脾气古怪的老头,总是对她吹毛求疵。
但女孩从不抱怨,默默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陌生人,他穿着整洁的西装,举止优雅。
女孩在与他的短暂交流中,仿佛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影子。
从那以后,女孩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渴望改变的种子。
韦勒克说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声音层面、意义层面等等。
在这个小镇的故事里,那些细腻的描写,比如小镇街道上的尘土在阳光下飞舞的样子,杂货店陈旧的货架上摆放的物品,都是声音层面的展现,让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个场景。
而女孩内心的渴望和挣扎,则是意义层面的核心,让我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再深入读下去,韦勒克谈到了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他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历史相互影响。
这又让我想起了那本小说中的情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家工厂要在小镇边上建厂,这给小镇带来了一些工作机会,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3f1098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f.png)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在阅读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著作时,仿佛置身于一个深邃且广阔的文学世界。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为我们理解文学的本质、价值以及文学研究的方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韦勒克强调了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区别。
他认为,“内部研究”关注的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结构、语言和风格等要素,这是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核心所在。
而“外部研究”则侧重于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因素。
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外部研究的价值,而是认为内部研究应当处于文学研究的核心地位。
在探讨文学作品的形式时,韦勒克指出形式并非是一种外在的框架,而是与内容紧密融合、不可分割的。
形式是作品的内在结构,它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比如诗歌的韵律、小说的叙事结构,都是作品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形式的精心构建,作者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思想和主题。
韦勒克对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也令人印象深刻。
他认为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
文学语言往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隐喻和象征意义。
通过巧妙运用语言,作家能够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韦勒克还关注了文学的类型和体裁。
他认为不同的文学类型和体裁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例如,诗歌以其凝练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见长,而小说则能够通过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了解不同类型和体裁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在韦勒克的理论中,文学的发展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文化传统相互关联。
文学作品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具有永恒的价值。
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
韦勒克对于文学批评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文学批评应当是客观、公正、富有洞察力的。
批评家不仅要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还要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同时,批评家应当尊重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避免将个人的主观偏见强加于作品之上。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26ed2d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13.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文学理论的书籍,让我对文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拓展。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以及文学的接受与批评等方面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
文学,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表达形式,其内涵丰富而多元。
在书中,作者首先探讨了文学的本质。
文学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艺术形式。
它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提炼与升华。
作者指出,文学具有审美性,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同时,文学还具有认识功能,让我们通过阅读不同的作品,了解到各种社会现象、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的演变。
在文学的创作过程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来源多种多样。
有的作者是为了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有的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还有的是受到某种特殊经历或文化传统的启发。
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
作者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文学形象和情节。
而且,创作还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只有经过反复琢磨,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
文学作品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
其中,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之一。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能够深入人心,让读者产生共鸣。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情节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情节的跌宕起伏能够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让读者欲罢不能。
环境描写则为人物和情节提供了背景和氛围,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而语言作为文学的载体,其风格和运用技巧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
优美、生动、准确的语言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学的接受与批评也是文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对作品进行理解和感受。
不同的读者可能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解读,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0bc074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7.png)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勒内·韦勒克是 20 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对于理解文学的本质、文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文学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关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他的相关理论著作后,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韦勒克强调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区分。
他认为,“内部研究”关注的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结构、语言等要素,而“外部研究”则侧重于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系。
这种区分并非是要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提醒我们在研究文学时,既要深入分析作品的内在特质,又不能忽视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在文学作品的形式方面,韦勒克指出形式不是一种外在的装饰,而是文学作品的本质所在。
形式与内容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
例如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小说中的叙事结构,都是构成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形式的精心构建,作家能够更有效地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韦勒克对于文学语言的探讨也十分深刻。
他认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
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性、隐喻性和象征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运用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打破常规的语言习惯,创造出新颖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效果。
在谈到文学的历史演变时,韦勒克主张不能简单地将文学发展视为线性的进步过程。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风格和特点的文学作品。
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去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韦勒克还关注到了文学批评的作用和方法。
他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是客观、公正的,要基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批评家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喜好或偏见来评价作品,而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
韦勒克的理论对于我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我们阅读一部作品时,不再仅仅关注故事情节,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形式美、语言特色以及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这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领略文学的魅力。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63a6d7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4.png)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勒内·韦勒克是 20 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界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理论观点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阅读他的相关著作后,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韦勒克强调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区分。
他认为,文学的“内部研究”关注的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结构、语言等元素,而“外部研究”则侧重于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系。
这种区分并非是要割裂两者,而是提醒我们在研究文学时,既要关注作品的内在特质,也要考虑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在作品的形式与结构方面,韦勒克指出,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形式和结构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赋予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
比如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小说中的情节架构、人物塑造,都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它们共同服务于作品的主题表达和艺术效果。
韦勒克对于文学语言的分析也十分精彩。
他认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文学语言往往更加富有表现力、多义性和隐喻性。
作者通过巧妙运用语言,创造出独特的意象和氛围,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在诗歌中,一个简单的词汇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象征意义,需要读者仔细品味和解读。
关于文学的类型和体裁,韦勒克认为不同的类型和体裁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悲剧、喜剧、史诗、抒情诗等各自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标准。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类型和体裁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韦勒克还探讨了文学的历史演变。
他认为文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同时,文学传统也会对后来的创作产生影响,形成一种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在韦勒克的理论中,文学批评的作用不可忽视。
他强调批评家应该具备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深厚的学识修养,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批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简单赞美或批评,更是一种深入的解读和阐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b0a7ab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6.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文学充满了好奇和热爱。
那些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故事,总是能让我沉浸其中,感受着不一样的世界。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文学理论的书,这可真是给我带来了一场奇妙的知识之旅。
这本书开篇就讲到了文学的本质。
它说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经验的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本童话书——《安徒生童话》。
那时候,我每天晚上都会缠着妈妈给我读里面的故事。
我还记得,当妈妈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被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深深打动,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女孩,手里拿着那几根微弱的火柴,幻想着温暖的炉火和美味的食物。
安徒生用他细腻的笔触,把小女孩的孤独、无助和对温暖的渴望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小小的读者也能感同身受。
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吧,它能让我们跨越时空,去体会别人的喜怒哀乐。
书中还提到了文学的形式和结构。
作者说,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形式和严谨的结构,就像一座精心设计的建筑。
这让我想到了《红楼梦》。
这部巨著就像是一座宏伟的宫殿,里面的人物众多,情节错综复杂,但却丝毫不乱。
作者曹雪芹通过巧妙的布局,让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就与贾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而书中的诗词、对联、谜语等元素,更是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韵味。
每一次读《红楼梦》,我都能发现一些新的细节,新的惊喜,就像在这座宫殿里探索着一个又一个隐藏的宝藏。
说到文学的语言,这本书里也有很多有趣的观点。
它说文学语言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作品。
他的文字简洁有力,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他写道:“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句话简单明了,却让人不寒而栗,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本质。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49b729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6.png)
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在阅读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著作时,仿佛开启了一场深入文学本质与价值探寻的思想之旅。
他的观点独到且深刻,给我带来了诸多的启发与思考。
韦勒克对于文学的定义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的表达。
文学作品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的临摹,而是作者通过艺术的手法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和诠释。
这种诠释往往超越了表面的现象,深入到人类的情感、思想和精神层面。
在文学的内部研究方面,韦勒克强调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的分析。
他指出,作品的形式并非是外在的装饰,而是其内在意义的承载者。
比如诗歌的韵律、小说的叙事结构,都不仅仅是为了形式美,而是与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感紧密相连。
通过对形式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韦勒克还着重探讨了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系。
他认为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
社会的变迁、历史的进程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痕迹,而文学作品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而,他同时也强调不能过度强调外部因素而忽视了文学本身的艺术特性。
韦勒克对于文学批评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好的文学批评应当是客观、公正且具有洞察力的。
批评家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喜好或偏见来评价作品,而应当基于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对文学理论的扎实掌握。
批评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评判好坏,而是通过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在阅读韦勒克的著作时,我深深感受到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他的理论体系严谨而富有逻辑性,让我明白了文学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欣赏,而需要深入到作品的内核,去挖掘其中的深层意义。
同时,韦勒克的理论也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往对于文学的理解。
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关注作品的情节和表面的情感表达,而忽略了其形式和结构所蕴含的意义。
他让我认识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手法都可能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732dbe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8.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在阅读文学理论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奇妙世界。
文学理论,这门看似抽象却又与我们日常阅读、写作紧密相连的学科,让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书中首先探讨了文学的本质。
文学究竟是什么?是对现实的临摹,还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或者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不同的理论家有着不同的见解。
有的认为文学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有的则强调文学的虚构性,认为正是这种虚构让文学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在文学的功能方面,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娱乐和消遣,更重要的是能够启迪我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对人性、社会、历史有更深刻的洞察,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
谈到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语言无疑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
作者通过精心选择和组织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风格。
比如,简洁明快的语言能够传递出直接而强烈的情感,而委婉含蓄的语言则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形象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无论是人物形象、自然景象还是社会场景,都能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生动的画面。
这些形象不仅是作品的外在表现,更是承载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结构则像是作品的骨架,支撑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合理的结构能够使作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吸引读者一步步深入其中。
文学创作的过程充满了神秘和挑战。
灵感的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是生活中的一次偶遇,也可能是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积淀。
作者在创作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灵感转化为具体的文字。
在文学接受的环节,读者的作用不容忽视。
每个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大相径庭,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阅读期待等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解读。
文学批评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价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视角。
通过文学批评,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ed5984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a.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在阅读文学理论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宝库。
文学理论并非只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引导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世界的一把钥匙。
文学理论首先让我对“文学”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排列,而是作者思想、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融。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的结晶。
它们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如象征、隐喻、对比等,传达出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就拿诗歌来说,它以凝练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抒发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承载着多重意义,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这一意象,既代表着天空中的自然之物,又象征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小说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其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故事情节和描绘社会环境,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
在《红楼梦》中,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林黛玉的敏感细腻、贾宝玉的叛逆多情,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复杂。
文学理论还探讨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都会对其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文学作品也会对社会产生反作用,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比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让人们看到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促使社会对贫困和不公进行反思和改革。
而在文学的接受过程中,读者的作用不可忽视。
每个读者都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来阅读作品,因此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评价和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方法和标准。
批评家们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如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这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84fa9b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b.png)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些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以前觉得文学嘛,不就是看看书,感受感受,哪有那么多说道。
现在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深得很呐!就拿“文学形象”这个概念来说吧。
以前看书,就是看个热闹,觉得故事有趣,人物生动。
可现在知道了,这生动的人物背后,有着一套复杂的理论支撑。
文学形象不是简单的人物描述,而是作者通过各种手法塑造出来的,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清晰“看到”并且产生共鸣的存在。
比如说《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那出场真是绝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瞬间就把她那泼辣、豪爽又精明的性格给展现了出来。
作者对她的服饰描写更是细致入微,什么“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这一连串的描写,让王熙凤的形象一下子就立在了读者眼前,仿佛她正站在那儿,满脸笑容地看着我们。
再说说“文学语言”。
以前看书,觉得文字就是用来传达意思的,能看懂就行。
现在才明白,文学语言那是有讲究的。
好的文学语言不仅仅是准确表达,更要有韵味、有节奏、有美感。
就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写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语言多美啊!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荷塘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读起来仿佛能闻到那荷花的香气,听到那微风的声音。
还有“文学主题”。
以前看书,就是看个故事,知道个大概。
现在才懂得,每个作品都有它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这就是主题。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表面上是在写一个“狂人”的疯言疯语,实际上是在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吃人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读书笔记本书总体分为四大部分:1.对文学理论术语的定义和区分,2. 文学研究前期的资料搜集和准备,3.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4. 文学的内部研究。
其中内部研究是本书的重点总的说来,作者的立场是坚持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注重文学的“文学性”和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
接下来是对每部分的细致解读:在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阐释了文学的本质、作用,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并对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文学和文学研究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而文学研究,是一门不能称为科学的知识或者学问。
作者认为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研究”是不应分割开来的。
真正的文学研究应是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具有“系统性”。
接下来便是如何对文学艺术做研究的问题。
之前有人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寻求文学创作的因果规律和客观性、确定性等。
但这样的研究方法仅适用于有限的文学研究。
随后,作者比较了“文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或者准确的说比较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同。
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学当然是符合上述特点的。
事实上,文学研究多是为了研究它的与众不同之处,研究它的个性与独到的价值。
所以,根据文学研究的“个性说”,那些试图建立文学普遍法则的努力注定要失败。
文学研究的方法,历史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将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是为一途,把文学研究仅限于搜集事实,或建立高度概括的历史“法则”。
一是极度前掉每一文学作品的“个性”,否认它同其他艺术的相通之处。
二种方法都是极端的、不正确的。
在我看来,文学研究应避免这两种极端,各取其长,兼用科学的与历史学的方法,既考虑作品的个性,也不忘总结它与其它作品的多种相通之处,让文学研究既是个体的、与众不同的,又是整体的、融于特定历史与社会的。
第二章探索了文学的性质。
“文学”一词从词源上讲,指手写的或印行的文献,当然完整的文学概念是不能少了“口头文学”的。
作者认为文学研究不同于对文明历史的研究,也不仅仅是对名著的研究。
于是作者从研究文学的基本要素——语言,来探究文学的本质。
同科学语言相比: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要求语言符号与对象之间的一致性,而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1、充满了歧义,而且其中还充满了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因此它是高度“内涵的”。
2、文学语言除了指称性以外,还能表情达意。
3、文学语言强调语言自身的意义,语词的声音象征,比如格律和声音模式等。
同日常语言相比:日常语言也能表情达意,也能注意到符号自身,但文学语言在语源的发掘和利用上更加用心,每种艺术品都能给与原有的材料以某种秩序、组织和统一性,文学就是使语言诗化,而且文学语言没有实际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现在文学所涉猎的范畴内,它们处理的是一个虚构的、想象的世界。
通过同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比较,得出结论:文学具有虚构性、创造性和想像性。
而一部文学作品,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在谈到文学的作用的时候,作者认为,快感和有用性是学的两个主要作用,而二者不应是简单地共存,而是交汇在一起,给人一种更高级的快感。
另外,作者探讨了作家的特点和职能:作者认为小说家是善于揭示人物内心的,他们应该比心理学家懂得和表现更多的人性知识。
而且,作家不应是发现和传播知识,而是让人们通过作家的呈现而想象、思考和觉察到作品中的事物与思想。
另外,作家不应是真理的发现者,而是推行者。
本章遗留了一个问题:文学的作用到底是净化、宣泄感情的,还是激发感情的。
有待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探讨。
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所以衍生出“文学史”一词。
文学批评是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它的方式是静态的。
而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其中包括“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文学史”的理论。
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没有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的。
文学史对于文学批评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文学批评不能单凭个人好恶而作做主观的判断,若不知文学史,文学批评家便不知作品的历史传承和历史意义,从而会做出对作品错误的评判。
在此,作者提到了“透视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把文学作品看做一个整体,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横向、纵向的全方位透视、解读它——这是在用文学史的眼光来进行文学批评。
所以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第五章作者区分了三个概念: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
现在的比较文学多指对两种或者更多种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体文学的提出其实纠正了民族文学的谬误,民族文学容易导致狭隘的地方性观点,总体文学则是对诗学或者文学理论和原则的研究。
作者认为,虽然民族文学有自己的语言和文明,但是主题和形式、手法、文学类型等,是国际性的。
而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正是“文学的民族性”以及各个民族对这个总的文学进程做出的独特贡献。
最终,比较文学的目标就是去撰写一部综合的文学史,一部超越了民族界限的文学史。
所以三者也是相容相通、密切联系的。
文学与心理学:文学研究中,通常会提到创作时的灵感、创作过程的心理结构等心理学范畴的问题,可见文学与心理学是紧密相关的。
而在作者看来,只有当心理学上的真理增强了作品的连贯性和复杂性时,它才有一种艺术上的价值,才真正与文学联系到一起。
文学与社会:作者认为不能把文学纯粹地当作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或把文学当成是一种社会文献,。
只有了解了作品的艺术手法,及其它语言上和文学上的传统,而且能够具体而非空泛地说明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与其反映的社会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
由此可见,相对于文学外部研究来说,作者更注重对文学本身内部的研究。
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包括:1、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韵律。
2、意义单元,它决定了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规则,简言之,文体学。
3、意象和隐喻。
4、由叙述性小说投射出的世界所提出的诗的“神话”。
5、形式和技巧问题。
6、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
7、文学作品的评价问题、8、文学史。
第四部分就是按照这几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谐音、节奏和韵律: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体,只是声音层面的重要性因作品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作者认为,要使语言的声音变成艺术的事实,意义、上下文、语调、节奏这几个因素是必要的,而记者也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在整个作品的关系中它们才具有自身的意义。
所以要把声音、格律和意义一起作为艺术作品整体中的因素来进行研究。
文体和文体学: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文体有不同的分类:根据词汇与对其要表达的事物间关系,文体可分为:概念的、感觉的、沉静的、激昂的、纯朴的、修饰的等。
根据词汇间的关系,文体可分为紧凑的、松散的、淡素的、色彩斑斓的等。
而文体学是研究的是一切能够获得某种特别表达力的语言手段,所有能够使语言获得强调和清晰的手段都可以置于文体学的研究范畴。
对于文体风格的研究方法,作者推崇根据语言的原则,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另外作者认为,文学批评的过程是先将形式与内容、表达与文体暂时分离,最后再实现总的统一。
意象,隐喻,象征,神话: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有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
在心理学上,意象指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和回忆。
意象不仅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味觉、嗅觉的意象,热的意象,压力意象,静态意象,联觉意象等等默里认为意象包括“明喻”和“隐喻”,二者都是修辞学的形式分类范畴。
“象征”既是逻辑学术语、数学术语,也是语义学、符号学和认识论的术语。
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指“某一事物代表别的事物”。
“象征”有别于“意象”和“隐喻”,它具有重复和持续的意义。
神话意味着“情节”、“叙事性结构”“寓言故事”。
它是非理性的、直觉的。
作者认为文学的意义与功能主要呈现在隐喻和神话中,因为他们认为人类头脑中存在着隐喻式和神话式的思维。
在我看来,作家是通过隐喻式和神话式的思维,对各种感官意象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为人们可以感知的具体事物和事件,即为文学作品。
所以,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反映了文学创作的过程。
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叙述性小说的分析可分为情节、人物塑造和背景三部分。
情节可分为松散的、紧凑的,浪漫的现实的等等。
情节中包含各种冲突:人与自然人与人或人与自己之间的冲突。
人物塑造的方式有许多种,描写人物体貌特征、道德心理本性,举止习气、姿态言论等等。
人物塑造有静态型也有动态形或发展型的,有扁平的也有圆整的人物塑造方式。
背景即环境。
背景能够反映或烘托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学类型:作者认为文学分类应建立在两个根据之上:一是外在形式,如特殊的格律和结构等,另一是内在形式,如态度、情调以及读者范围等。
文学评价:作者主张形式主义的审美标准来评价文学。
他们的审美结构使作品包含“语言”、“行为经验”和“思想态度’三个层次。
该审美结构加之审美目的这一原动力构成了形式主义的文学评价审美标准。
另外,他们主张该标准应是具有包容性的,支持多样性的。
文学史:之前的文学史要么被写成了文明史,要么成了批评文章的汇集,前者不是艺术,后者不是史。
根据我的理解,作者主张这样的文学史创作方法:先是某资料的搜集,然后是严格的平行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对资料进行批判分析,最后统一整合,成为整体。
这样既保证了整体中组成部分的正确性,又保证了整体的统一性。
阅读全书之后,虽然对有些理论仍不是很理解,甚至在写上文的全书内容综述中,许多的作者认为,都是我对作者观点的理解,都未必正确,但现在我对作者的这一套文学理论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作者主张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主张文学的“文学性“”纯文学“。
重视文学的内部研究。
知道了文学研究这个大范畴里包括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
文学本身又包含着声音、意义、形式、创作技巧、后期评价等等因素。
从地域上讲,文学又包括整体文学、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相对比的文学—比较文学。
从学科上讲,文学又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样我得出的结论是:文学是一个具有着多层结构与联系的系统。
它具有着语言、作品、文学影响、【篇二:《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之读书笔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英国特雷.伊格尔顿著。
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一般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最新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出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
本书的目录是:序,导言,1、英国文学的兴起,2、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3、结构主义与符号学,4、后结构主义,5、精神分析,结论:政治批评,参考书目,中外人名对照表,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