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专题探究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朝花夕拾》简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简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包含了作者对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回忆。

通过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及其性格特点。

2. 人物分析: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阿长、藤野先生等,理解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3. 艺术特色:欣赏《朝花夕拾》中的优美文字,了解其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讽刺手法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通过阅读《朝花夕拾》,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欣赏《朝花夕拾》中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手法、讽刺手法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了解文本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思考。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鲁迅先生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完成课后习题,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鲁迅先生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进生策略1. 关注后进生: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举例解释:
-在解读《二十四孝图》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鲁迅如何通过批判封建孝道,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学习《狗·猫·鼠》时,难点在于使学生领会鲁迅运用寓言手法,对人性进行深刻剖析的技巧。
-在探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如何在描绘童年记忆的同时,反映出对教育现状的批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练习等,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文化背景: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举例解释:
-在学习《狗·猫·鼠》时,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对三种动物的描述,隐喻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性特点。
-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强调鲁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绘童年世界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虚伪。
-在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时,着重讲解鲁迅如何通过阿长这个角色,表达对民间文化传承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中运用动物形象的基本概念。散文中的动物形象是作者用来隐喻和讽刺人性的手法。它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狗·猫·鼠》这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对比狗、猫、鼠的行为和性格,来揭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鲁迅运用的比喻和讽刺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分析狗的忠诚与猫的狡猾如何映射现实人物。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动物形象相关的社会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鲁迅的手法,创作一个小故事,运用动物形象来表达某种社会观点。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专题探究ppt课件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专题探究ppt课件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 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 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 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 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 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人物形象简析3
范爱农——一位觉醒 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 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 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 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 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 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 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人物形象简析4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 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 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 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 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 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 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 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 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 烈的爱。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专题探究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 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 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 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 品作深入的了解。
4、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 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 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 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 厚、仁慈的美德。
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 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 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文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朝花夕拾》的导课教案

《朝花夕拾》的导课教案

《朝花夕拾》的导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朝花夕拾》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单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朝花夕拾》。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学习《朝花夕拾》。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对鲁迅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3.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朝花夕拾》的主题和价值。

第二章:作者鲁迅简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使学生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2. 分析鲁迅的思想特点和文学风格。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

2. 通过分析鲁迅的作品,使学生了解鲁迅的思想特点和文学风格。

第三章:《朝花夕拾》的故事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故事背景。

2. 使学生对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朝花夕拾》的故事背景。

2. 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朝花夕拾》的故事背景。

2.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使学生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第四章:《朝花夕拾》的主要人物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主要人物。

2. 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1. 介绍《朝花夕拾》的主要人物。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朝花夕拾》的主要人物。

2. 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使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第五章:《朝花夕拾》的文学价值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文学价值。

2. 使学生对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影响有所了解。

教学内容:1. 分析《朝花夕拾》的文学价值。

2. 讨论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朝花夕拾》的文学价值。

2. 通过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影响和价值。

初中语文《鲁迅笔下的人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鲁迅笔下的人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鲁迅笔下的人物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流利朗读文本;2、学习、借鉴作家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中找出描写人物的笔法并作点评和分析;2、在品读中体会鲁迅笔下的凡人凡事以及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鲁迅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精辟阐释,探究鲁迅对人性的剖析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3、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4、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读书有方法,开卷见朝花——《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读书有方法,开卷见朝花——《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读书有方法,开卷见朝花——《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阅读整本书的门径。

2.通过阅读书中精彩片段,感知本书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3.初步了解精读、略读、浏览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解读整本书的门径。

2.感知本书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目录和《小引》,找到解读整本书的门径。

教学准备1.《朝花夕拾》读本。

2.浏览目录,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阅读《小引》,画记有感触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大家还记得他吗?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明确: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是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他见多识广,会捕鸟、会刺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有很多念念不忘的人和事,伴随着他的成长岁月——多年后,他把其中最有趣的、总让他回忆的人和事写进了一本书——《朝花夕拾》。

二、课堂活动读前热身:了解“整本书阅读”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语文课上接触到读“整本书”,为什么要读整本的书?要读哪些整本的书?要怎样来读整本的书呢?我们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1.为什么要读整本书?读一篇课文和读整本有什么区别?仅仅是篇幅的差距吗?课本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

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

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

——叶圣陶读整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2.初中时期我们将要读哪些书呢?你了解这些书吗?跟同学简单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

3.了解整本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材的“阅读指导”部分,理解归纳精读、略读、浏览各自的特点、具体方法。

群文阅读《鲁迅笔下的人物》教学设计教案(含反思)

群文阅读《鲁迅笔下的人物》教学设计教案(含反思)

群文阅读《鲁迅笔下的人物》教学设计【授课年级】七年级【议题】鲁迅笔下的人物【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多篇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文本中提取关键词,品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运用自由阅读,比较猜读等方式,深化学生对不同人物的感知和理解。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判断、思考,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课外阅读期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取和品味文本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特色。

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课外阅读期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静心观读,回忆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1.观察图片(少年闰土形象)2.读文感受少年闰土的形象。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问题设置:1.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从哪些语句看出来?2.介绍作者及笔下的一些经典人物形象。

过渡:闰土选自鲁迅的《故乡》。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在他平淡的语言下的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例如:成年后的闰土、阿Q、孔乙己、祥林嫂……【设计意图】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已知,通过回忆已学课文内容,感受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知识,从而引出课文的作者和出处,让学生明白,许多课文是根据教材需要经过删减和改动的,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索的欲望。

学生是否对一本书产生兴趣,除了内容上的吸引外还有作者本身对学生的吸引,通过介绍鲁迅的文学造诣来吸引学生。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笔下的人物。

二、对比默读,理解鲁迅笔下“同一个人物不同的形象”(阅读材料一)问题设置:1.中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2.对比体会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的形象变化。

过渡语:儿时的玩伴多年后再见竟然这副模样,所以鲁迅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反馈并板书。

经典阅读《朝花夕拾》活动课——《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教学设计

经典阅读《朝花夕拾》活动课——《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教学设计

经典阅读《朝花夕拾》活动课——《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教学设计祁集中学曹桂颖教学目标:1、通过精读和范读相结合的方式,熟悉《朝花夕拾》的内容2、熟知作品中的一些人物3、运用课内阅读分析人物的方法,分析作品中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从中领会作品的主题4、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人物性格的分析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方法:1、活动法2、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用具:班班通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流行歌曲《中华民谣》导入: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有许多熠熠生辉的文字,也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坎坷的人生和悲凉的命运总会牵动我们的思绪,去思考人生,去思考命运,去获得深深的启迪,受到有益的教育。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来感受经典的魅力。

二、活动过程(一)话说出处(请同学们说出下列文字的出处)第一组: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

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第二组: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第三组:迎神时候的无常,可和演剧上的有些不同了。

他只有动作,没有言语,跟定了一个捧着一盘饭菜的小丑似的角色走,他要去吃;他却不给他。

()第四组: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

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

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二)故事会(将全班分成六组,说出作品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先组内说,再全班说。

看谁说得最精彩,看哪组说得最精彩。

全班评出故事大王两名。

)(二)齐话人物1、《朝花夕拾》中,出现了一些典型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识了其中的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出自于哪部作品?同学们可能会作出下面的回答:(1)“我”、长妈妈、我的父亲、活无常、死有分、寿镜吾老先生、衍太太、藤野先生、范爱农等等。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教案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

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思想,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2.用跳读、圈点勾画法,探究鲁迅的童年生活。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联系课文,导入专题师: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初读名著,整体感知1.名著题解师:你怎样理解“朝花夕拾”这个题目?预设“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内容概述师: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阅读《朝花夕拾》了,说一说,这本书中有哪些文章,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师指名回答)预设课件出示:(1)《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发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时代的中国儿童的悲惨处境。

(4)《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的中国人民对黑暗社会的绝望,对人世不平的愤慨。

初中语文《鲁迅笔下的人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语文《鲁迅笔下的人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鲁迅笔下的人物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流利朗读文本;2、学习、借鉴作家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中找出描写人物的笔法并作点评和分析;2、在品读中体会鲁迅笔下的凡人凡事以及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鲁迅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精辟阐释,探究鲁迅对人性的剖析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3、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4、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

部编七上语文三单元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名师教案)

部编七上语文三单元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名师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

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思想,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2.用跳读、圈点勾画法,探究鲁迅的童年生活。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联系课文,导入专题师: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初读名著,整体感知1.名著题解师:你怎样理解“朝花夕拾”这个题目?预设“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内容概述师: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阅读《朝花夕拾》了,说一说,这本书中有哪些文章,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师指名回答)预设课件出示:(1)《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发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时代的中国儿童的悲惨处境。

(4)《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的中国人民对黑暗社会的绝望,对人世不平的愤慨。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探究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探究

鲁迅的一生共创作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 回忆散文1部,书信收集到的现有1400多封,还有1912年5月5 日至1936年10月18日的日记,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总共400万字。他还翻译了14个国家将 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印成33部单行本,共 250万字以上。此外,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共100 余万字。
“早” 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
探讨人物形象:鲁迅的塾师寿镜吾
鲁迅的私塾先生,是一位 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思想却 比较开明,对孩子们不严加 斥责,也常用戒尺和罚跪惩 治学生。读书入神时,非常 可爱。
寿镜吾先生大声朗读 古诗时“微笑起来,而 且将头仰起,摇着,向 后面拗过去。”一个旧 学老先生的形象跃然纸 上。
戴着眼镜

举 止 —— 挟 着 一 叠 大 大 小 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目睹印象—— 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 生活俭朴
那些革人的艰代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 表作的声:呐里喊彷中徨,,我采们一听片清朝了花奋为进自的己声送音行!,你荷在一孤杆独长中戟呐向喊黑,暗你进在攻市!
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他就是我们中华 民族的骄子——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 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 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 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 起来的。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 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了。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朝花夕拾》专题研究ppt课件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朝花夕拾》专题研究ppt课件
再读《藤野先生》,让我们看到一位伟大教师高贵的灵魂,让我们体验 到跨越民族和肤色的师爱。公平,成就了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也让一 个学生有了一世的感动。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每当夜间疲倦, 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 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
——《朝花夕拾》专题研究
`.
1
一、阿长
2
1、人物介绍: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 绍兴东浦大门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 九,是做裁缝的,他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 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 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 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 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 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13
2、人物形象
(1)同乡会争执,初识爱农,表现他的 冷静、深刻。
“我”同范爱农在东京初识便产生了误会,觉得他“很可恶”, 甚至以为“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到辛亥革命 前一年,故乡重逢时,笑谈各自经历,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知道他回乡后,遭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以至 “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19
2、人物形象
(1) 尚气节,崇礼义,生活俭朴。
晚年,置一夏布长衫,挂于墙上,与两子换穿。每 逢春节,于学生拜年次日必回拜。客人来访,必整 衣冠相迎。清贫自守,不愿儿辈科举入仕,次子鹏 飞富才学,镜吾将其锁于楼房内,不令出而应试。 鹏飞缘绳而下,赴京得朝考一等第一名,授吉林宏 安知县,镜吾斥为不孝,拒收送来之银。书屋后有 丹桂一竿,时徘徊其下,有一亭名“自怡”,又于 对面墙上,书“寄傲”两字,以示傲然遗世,自得 其乐之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读书目《朝花夕拾》内容梳理+专题探究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读书目《朝花夕拾》内容梳理+专题探究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读书目《朝花夕拾》内容梳理+专题探究【作者简介】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品主题】本书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经历,追忆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派、守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

作品既饱含温情与童趣,又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艺术特色】①有的章节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具议论,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②作者擅用反讽手法,在叙事中反话正说,常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③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生动展现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状况与风气。

【篇目梳理】、目录、写作时间、《狗•猫・鼠》1926.2.21《阿长与山海经》1926.3.10《二十四孝图》1926.5.10《五猖会》1926.5.25《无常》1926.6.2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9.18《父亲的病》1926.10.7《琐记》1926.10.8《藤野先生》1926.10.12《范爱农》1926.11.18前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故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后3篇,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路上沉重的脚印。

二、各篇内容《狗•猫・鼠》1926.2.21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自己〃仇猫〃的原因:一是玩弄猎物;二是〃猫''与狮虎同族,却天生媚态;三是嗥叫声令人心烦泗是以为自己饲养的隐鼠被猫吃掉了(其实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的)。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学习目标:1.阅读全书内容,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用跳读、圈点勾画法,探究鲁迅的童年生活。

3.用跳读、圈点勾画法,探究青年鲁迅的爱国之情。

4.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1.阅读全书内容,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学习难点:2.用跳读、圈点勾画法,探究鲁迅的童年生活。

3.用跳读、圈点勾画法,探究青年鲁迅的爱国之情。

4.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二: 探究鲁迅笔下的人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刻画了使人印象深刻寿镜吾老先生,我们以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分析为例,探究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任务参考上面的探究分析,回顾《朝花夕拾》中的其他鲜活的形象,请你任选一个人物,仿照上面的人物形象分析表格,结合摘录的人物描写及事件,分析人物的特点。

阅读任务卡方法:1.阅读范围:①长妈妈(阿长):《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二十四孝图》;②藤野先生:《藤野先生》;③范爱农:《范爱农》;④父亲:《五猖会》《父亲的病》;⑤衍太太:《琐记》《父亲的病》。

2.各组任选一个人物形象,每人结合自己的读书笔记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卡。

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通过分析鲁迅先生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探究鲁迅先生对于他们的情感态度,认识出现在鲁迅先生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人物,以及鲁迅先生对人物深入独到的分析和看法,拓展学生阅历,积累人生经验。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几篇文章的关联阅读,分析人物的共同点,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预设答案 人物相关篇目典型事件 外貌及形象特征寿镜吾先生(老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①和蔼地答礼。

②摇头晃脑地读文章。

③对“我”提问“怪哉”有怒气。

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方正、质朴、博学、 严而不厉、 严而可亲的人人物 相关篇目典型事件外貌及形象特征人物 相关篇目 典型事件外貌及形象特征 阿长《阿长与〈山①夏天睡觉摆“大”字。

《朝花夕拾》专题探究之“鲁迅笔下的阿长”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专题探究之“鲁迅笔下的阿长”教学设计

《朝花夕拾》专题探究之“鲁迅笔下的阿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人物探究表,分析《朝花夕拾》各篇目中阿长的性格特点。

2.勾连《朝花夕拾》相关篇章里的情景和细节,通过还原和想象情景和细节,深入探究阿长身上折射出的“母亲”形象。

3.结合阿长形象和写作背景以及《小引》相关信息,思考鲁迅重拾阿长这朵“花”的意义。

【教学重点】借助人物探究表,分析《朝花夕拾》各篇目中阿长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勾连相关情景和细节,还原和想象情景和细节,深入探究阿长身上折射出的“母亲”形象。

结合阿长形象和《小引》相关内容,思考鲁迅重拾阿长这朵“花”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一、初识《朝花夕拾》里重要人物----阿长阿长是谁?1.暑假同学们已经初步阅读过《朝花夕拾》,请大家说说《朝花夕拾》书名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其中有一个人物,她几乎贯穿了《朝花夕拾》5篇文章,可以说是《朝花夕拾》里的第一女主角,是最芬芳的一朵“花”,她是谁呢?2.阿长(长妈妈)是谁?请在相关篇目里找出鲁迅对她的介绍。

预设:“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狗·猫·鼠》)“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长妈妈)是童年鲁迅的保姆。

二、借助人物探究表,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阿长是个怎样的人?教师提供人物探究表,学生结合表格,自主探究阿长的性格特点《朝花夕拾》阿长的人物探究表呈现探究结论:提供支架:《**》篇目,通过写阿长的事情,(或者写阿长的样子),我觉得阿长是个的人。

根据探究结论,形成读书笔记雏形,先口头交流提供支架:阿长既又。

例如 ,又如。

三、勾连相关情景和细节,还原想象情景和细节,深入探究阿长身上折射出的“母亲”形象阿长仅仅是鲁迅的保姆吗?阿长似谁?(一)陪伴1.游戏:“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勾连情景想象长妈妈和小鲁迅的心理,体会长妈妈背后的忧虑就是母亲对孩子深深地爱啊!2.讲故事: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熟悉《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通过圈点勾画法、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

(重点)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消除与经典之间的隔膜。

(难点)【教学过程】一、课文引路,导新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初次认识了鲁迅,了解了《朝花夕拾》。

这本散文集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和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二、知识速递,知常识1.作者名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

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

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

《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本书为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7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三、拨云见日,明内容1.题目解说“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晚上拾起早晨的花”,即“旧事重提”的意思。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判断,写出感受
精彩片段之—— 阿长与《山海经》
按照以下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 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 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 感情。
指导阅读 归纳手法
1.《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 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 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 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 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 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朝花夕拾》目录
小引 1、猫·狗·鼠 2、阿长和山海经 3、二十四孝图 4、五猖会 5、无常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父亲的病 8、琐记 9、藤野先生 10、范爱农 后记
联系作品,分析人物形象
找出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 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 物。
人物形象简析1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 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运动的 奠基人。
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且介亭杂文》等。



鲁 迅

作品简介
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多繁文 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 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 厚、仁慈的美德。
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 织安排材料的。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 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文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专题探究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 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 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 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 品作深入的了解。
4、 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 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三曰“评”。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深层探索 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理性的判断,写出评价性文 字,这是阅读能力的质的表现。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1.“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买<<山海经>>。(重点)
艺术手法归纳:
⑴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 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 “杂文笔法”
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 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 判和讽刺。
⑸运用对比手法。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 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 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 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 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 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人物形象简析2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 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 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 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 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 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 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 师的伟大之处。
读书方法介绍:
读 书 “三功
一曰“诵”。诵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 动起来,在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反复诵读几遍, 其意便能了然于心。
二曰“疑”。有道是“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 矣”。疑,可以消除误解,使真义得以从遮蔽中敞 亮起来。通过“疑”,透过表层文字,对文章的意 义作深层次的开拓,才能见人所未见,感人所未感。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 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 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 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 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 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人物形象简析3
范爱农——一位觉醒 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 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 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 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 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 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 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人物形象简析4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 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 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 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 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 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 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 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 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 烈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