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岭千秋雪全诗
《绝句》的诗意

绝句的诗意《绝句》诗意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诗歌。
全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绝句 其一

绝句(其一)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先原籍湖北襄阳,后来迁居汉南巩县。
与李白相识合称“大李杜”。
曾任校检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社会变化,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被称为“诗史”。
注释
鸣:叫。
含:包含泊:停泊。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枝条间叫,
一行白色的鹭鸶飞上了晴朗的蓝天。
从窗口向外望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这美景像镶嵌在窗口一样,
门前停泊着东吴万里而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四川成都草堂时,描绘草堂四周美丽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全诗有动有静,写黄鹂、白鹭,生机勃勃。
接着写静景。
“含”字用得十分
精当,使远处雪山景色像是一幅图画。
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春的赞美,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杜甫《绝句四首》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绝句四首唐·杜甫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注释行椒:成行的椒树。
朱老、阮生:杜甫在成都结识的朋友,喻指普普通通的邻里朋友;后世常用,“阮生朱老”或“朱老阮生”作为咏知交的典故。
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一种设施,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置于河流中。
但因为这里的水势险恶(“青溪先有蛟龙窟”),所以有“竹石如山不敢安”之说。
青溪:碧绿的溪水;黄鹂:黄莺。
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窗含。
是说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日窗含。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
这是想象之词。
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
成都水路通长江,故云长江万里船。
药条、药甲:指种植的药材。
王嗣爽《杜臆》说:“公常多病,所至必种药,故有“种药扶衰病”之句。
棕亭、草亭:言药圃之大。
杜甫患多种疾病。
故所到之处需种药以疗疾。
隙地:千裂的土地。
成形:指药材之根所成的形状,如人参成人形,茯苓成禽兽形,等等。
翻译厅堂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都挡住了门头,堑北种的行椒也郁郁葱葱长成一行却隔开了邻村。
看到园中即将熟的梅子,便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
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的雨声如此凄寒。
也许这青溪里面早有蛟龙居住,筑堤用的竹石虽堆积如山也不敢再去冒险。
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
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
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
“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唐·杜甫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诗意: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
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绝句杜甫古诗

绝句杜甫古诗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绝句杜甫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绝句作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鉴赏: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垸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整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整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整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全诗原文如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成双成对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唱。
一行白鹭直冲向一望无际的碧空。
草堂窗虽不大,却将这西岭千年雪峰的天然图画尽收眼前。
从门望去,停泊着远赴东吴、扬帆万里的多条渔船!
这首绝句是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写的,同组绝句共四首,这是第三首。
赏析:
草堂外,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唱,一行白鹭在高高的蓝天上飞翔。
这里用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构成了一幅色彩明快的风景画,显得淡雅脱俗,余韵绵绵。
此外,这四种景物说明此时正值春天,一切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诗人已不禁被这美好的景物所感染,心情是悠闲愉悦的。
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在草堂内凭窗远眺,看到西岭上长年不化的积雪,向门外看去,门前停
靠着从遥远的东吴驶来的船只。
这里“含”字用得极妙,因作者隔窗向外望,由于近大远小的关系,绵延的远山尽收眼底,但视野毕竟狭小,因而仿佛是窗户包含着窗外的景色,逼真而含蓄。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出自《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名句。
【全诗如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唐代)好朋友网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赏析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解释】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
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2、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词语解释】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能够看到的意思。
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
泛指?在江苏、浙江一?。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赏析一】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情绪个性好,应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一行白鹭上青天全诗讲解

一行白鹭上青天全诗《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 1、鸣鸣叫 2、白鹭鹭鸶 3、青天蔚蓝色的天空诗意一对黄鹂在绿柳间鸣唱,一行白鹭直上如洗的蓝天。
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
赏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安史之乱发生,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
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
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
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
《五言绝句》诗意_杜甫

《五言绝句》诗意_杜甫
【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今译】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
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
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
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
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
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
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
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注词释义】
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
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赏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
两个黄鹂鸣翠柳古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
全诗内容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通过诗意,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诗人坐在草堂内,向窗外望去,屋外杨柳青青,苍翠欲滴;两只黄鹂在柳枝上相互跳跃追逐,展示美妙的歌喉,表达对美好春天的欢迎。
天空蔚蓝,一行白鹭冲向蓝天,振翅翱翔。
远远的西岭上还有堆积的积雪,门前还停泊着东吴来的船只。
一句“万里船”到处了距离的遥远。
此诗写于杜甫晚年,他居住在成都草堂中。
春意盎然之时,闲居草堂内,向窗外望去,看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四句诗,28字,却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整首诗

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整首诗
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整首诗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全诗内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绝句 古诗的意思

《绝句》这首诗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全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诗歌的一二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此句“窗”与“雪”,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最后一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创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为“诗圣”。
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
绝句 古诗的意思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四行诗,全诗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在蓝天中飞翔。诗人在窗边看到了西岭千秋雪的美景,也看到了门口停泊着的万里船,这些景象使他感到无限的怀想和遐思。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所作,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人生、历史和未来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诵不衰。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全诗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全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绝句》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翻译】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
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
抬头一看,许多只又白又可爱的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齐向蔚蓝的天飞去,样子真是令人喜爱。
从小小的窗户里望出去,西边的山岭依然被白雪所覆盖,那洁白的雪,好像是永远溶化不掉的样子,一直罩在山顶上。
接着,我打开门,望着远远的湖泊,看着那正要远征的东吴战舰,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条条水中的蛟龙啊。
【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而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原文、赏析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公元762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杜甫《绝句》唐诗译文及赏析

杜甫《绝句》唐诗译文及赏析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
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
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里面的诗意

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里面的诗意“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唐朝杜甫的《绝句》,诗歌以自然美景,透露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绝句》全诗翻译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绝句》全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这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

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唐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西岭:岷山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万里船:万里开来的船意思:两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鉴赏: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安史之乱发生,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窗含西岭千秋雪全诗
导读: 窗含西岭千秋雪全诗
《绝句》
作者:杜甫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诗意: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
松的情调氛围。
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
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
另外,诗人从
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
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
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
“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
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
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
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
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
这是
第一层含义。
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
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
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
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
因为它们来自“东吴”。
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
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
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
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
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
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