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统控制技术的综述
微机电系统文献综述
![微机电系统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0a8631b866fb84ae45c8def.png)
基于Galerkin法分析微梁的动态响应一、课题研究背景1.MEMS的概念MEMS是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的英文缩写,是指将微结构的传感技术、致动技术和微电子控制技术集成于一体,形成同时具有“传感-计算(控制)-执行”功能的智能微型装置或微型系统[1]。
随着技术的兴起和发展,MEMS已成为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在微尺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次革命。
MEMS通过力、电、磁等能量的转换来实现自身的特有功能,涉及多种物理场的互相耦合,因此它是一个多能量域耦合作用的极其复杂的系统。
2.MEMS的特点一般地说MEMS具有以下几个非约束性的特征:(1)MEMS器件体积小、重量轻、耗能低、惯性小、谐振频率高、响应时间短。
尺寸在毫米到微米范围之内,区别于一般宏(Macro),即传统的、大于1cm 尺度的“机械”,并非进入物理上的微观层次。
(2)以硅为主要材料,机械电器性能优良:硅的强度、硬度和杨氏模量与铁相当,密度类似于铝,热传导率接近钼和钨。
基于(但不限于)硅微加工技术制造。
(3)批量生产大大降低了MEMS 产品成本。
用硅微加工工艺在一片硅片上同时可制造出成百上千个微型机电装置或完整的MEMS,批量生产使性能价格比比之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大幅度地提高。
(4)集成化。
可以把不同功能、不同敏感方向的多个传感器或执行器集成于一体,或形成微传感器阵列、微执行器阵列,甚至把多种功能器件集成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微系统。
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微电子器件集成在一起可制造成可靠性、稳定性很高的MEMS。
3.MEMS的研究领域作为一门交叉学科,MEMS的研究和开发更是为了在微观领域探索新原理、开发新功能、制造新器件。
由于MEMS具有体系小、重量轻、能耗低、集成度高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一系列优点,MEMS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微电子学密切相关,而且还广泛涉及到机械、材料、光学、流体、化学、热学、声学、磁学、自动控制、仿真学等学科,技术影响遍及包括各种传感器件、医疗、生物芯片、通信、机器人、能源、武器、航空航天等领域[2-5],所以MEMS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
机电设备综述课件
![机电设备综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028d9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c.png)
CHAPTER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
故障诊断方法
直接观察法
通过检查设备外观、听设备运行声音、触摸关键部位等方式,初 步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故障。
仪表检测法
使用各种仪表测量设备的电压、电流、电阻、电容等参数,分析 设备的工作状态,判断是否存在故障。
程序诊断法
根据设备制造商提供的诊断程序,对设备进行故障诊断。
机电设备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
绿色环保
微型化与集成化
网络化与信息化
CHAPTER
机电设备组成与原理
机械部分
机械结构
机械传动
机械润滑
电控部分
电气系统
控制电路 传感器与执行器
气动部分
气源系统
包括空气压缩机、空气干燥器、 油雾器等,为设备提供压缩空气。
气动控制阀
控制气流的流向和压力,实现设 备的动作控制。
常见故障排除流程
故障定位
更换部件
初步检查
拆卸检查
调试与测试
故障排除注意事 项
安全第一 由简到难 记录与分析
CHAPTER
机电设备安全使用与规范操 作
安全操作规程
操作前准备
1
操作步骤
2
操作后检查
3
安全防护措施
防护装置
01
定期维护
02
安全距离
03
应急处理措施
应急预案 应急处置 事后处理
CHAPTER
机电设备综述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机电设备概述 • 机电设备组成与原理 • 机电设备维护与保养 •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排除 • 机电设备安全使用与规范操作 • 机电设备案例分析
CHAPTER
电动车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综述
![电动车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ca5fec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8.png)
电动车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综述摘要:简述了电动车驱动系统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并比较了电动车要紧电气驱动系统,着重介绍了一种深埋式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操纵系统,最后简要概述了电动车电气驱动系统的进展方向。
1 概述电动车是一种安全、经济、清洁的绿色交通工具,不仅在能源、环境方面有其特殊的优越性与竞争力,而且能够更方便地使用现代操纵技术实现其机电一体化的目标,因而具有广阔的进展前景。
现有电动车大致能够分为下列几个要紧部分:蓄电池、电池管理、充电系统、驱动系统、整车管理系统及车体等。
驱动系统为电动车提供所需的动力,负责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
不管何种电动车的驱动系统,均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都能够分成能源供给子系统、电气驱动子系统、机械传动子系统三部分,其中电气驱动子系统是电动车的心脏,要紧包含电动机、功率电子元器件及操纵部分。
如图1所示。
其中,电动车驱动系统均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2 电动车电气驱动系统比较电动机的类型对电气驱动系统与电动车整体性能影响非常大,评价电动车的电气驱动系统实质上要紧就是对不一致电动机及其操纵方式进行比较与分析。
目前正在应用或者开发的电动车电动机要紧有直流电动机、感应电动机、永磁无刷电动机、开关磁阻电动机四类。
由这四类电动机所构成的驱动系统,其总体比较如下表所示。
电动车电气驱动系统用电动机比较表下面分别对这几种电气驱动系统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与阐述。
2.1 直流驱动系统直流电动机结构简单,具有优良的电磁转矩操纵特性,因此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仍是国内外的要紧研发对象。
而且,目前国内用于电动车的绝大多数是直流驱动系统。
但普通直流电动机的机械换向结构易产生电火花,不宜在多尘、潮湿、易燃易爆环境中使用,其换向器保护困难,很难向大容量、高速度进展。
此外,电火花产生的电磁干扰,对高度电子化的电动汽车来说将是致命的。
此外,直流电动机价格高、体积与重量大。
随着操纵理论与电力电子技术的进展,直流驱动系统与其它驱动系统相比,已大大处于劣势。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技术与智能控制研究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技术与智能控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7ee109c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0.png)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技术与智能控制研究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技术和智能控制的应用。
论文从传感技术的原理和分类入手,探讨了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同时,本文深入分析了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改进方法。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总结,本文得出了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用传感技术和智能控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传感技术、智能控制、优势、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技术和智能控制是关键的技术支撑,其在系统的监测、控制和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感技术通过获取环境和系统状态的信息,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电信号,为系统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基础。
智能控制技术则利用传感技术提供的数据,通过算法和决策逻辑实现对系统的自动控制和优化。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技术和智能控制的应用,探讨其优势、挑战和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传感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传感技术是通过感知物理量或环境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的电信号的技术。
其原理基于感知元件的特性变化,如电阻、电容、电感、光电效应等。
传感技术可根据感知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进行分类,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
传感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监测和检测作用。
通过传感器获取系统各种物理量(如温度、压力、位移、速度等)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供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决策。
传感技术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传感器获取的实时信息可以用于控制系统的反馈,实现对系统的自动调节和优化。
传感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有助于故障诊断和预测维护。
通过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振动、声音、电流等信息,可以对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前发现潜在故障迹象,并进行预测性维护。
机电一体化技术毕业综述范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毕业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973f8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b.png)
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的多门技术学科在机电产品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性技术学科。
这里面包含了三重含义:首先,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学、电子学与信息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学科;其次,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早期的机电一体化就像其字面所表述的那样,主要强调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即将电子技术“溶入”到机械技术中而形成新的技术与产品。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即所谓的“3C”技术:Compu ter、Communication和 Control Technology)“渗透”到机械技术中,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的含义,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不仅仅指机械、电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还包括光(光学)机电一体化、机电气(气压)一体化、机电液(液压)一体化、机电仪(仪器仪表)一体化等;最后,机电一体化表达了技术之间相互结合的学术思想,强调各种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相互协调,以达到系统总体最优。
换句话说,机电一体化是多种技术学科有机结合的产物,而不是它们的简单叠加。
2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
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
因此,要了解机电一体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来提高其各项性能,满足更广的需求。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
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三)系统技术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综述
![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c1e84cb998fcc22bcd10d58.png)
德州学院机电工程系学科十一五建设规划机电工程系是德州学院重点建设的工科系之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各专业所属学科具有良好的研究、实验条件。
近几年来,我系在PLC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访真技术开发及应用和利用AUTOCAD2000二次开发电气CAD及机械设计CAD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依据“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我系主动与科研单位企业和学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积极多组课题研究,承担项目开发并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或市级项目多项,完成科研成果30项,其中包括与天津大学合作的86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在《仪器仪表学报》、《机械设计》等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2篇被EI收录,参编教材26部。
为响应学院十一五建设,机电工程系对本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所属的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一、本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机械电子工程是将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机械与电子、计算机以及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和新产品,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科技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本学科培养满足科技发展要求的机电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学、控制技术等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推动而发展。
本学科主要研究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流体传动及控制,近代机电控制技术(包括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等),探测与控制技术,系统安全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机器人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微机电系统设计与集成,机电仿真系统,状态监测与诊断等。
根据德州区域经济的需要和我系本学科人员的特长,特别在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及应用、机械CAD/CAM 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确定主攻目标,扩大产业化应用范围,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微机电系统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微机电系统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195713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5.png)
微机电系统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微机电系统工程(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是一门融合微电子技术、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的跨学科领域,涉及微米到毫米尺度的微型传感器、执行器和其他微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
在过去几十年里,MEMS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
本文以微机电系统工程为主题,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从技术发展、应用领域和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技术发展1.1 MEMS的起源与发展最早的MEMS设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电子器件尺寸不断缩小,人们开始探索制造微小的机械结构。
逐渐发展出一系列MEMS工艺,包括光刻、湿法腐蚀、离子刻蚀等,为MEMS器件的制造提供了基础。
1.2 MEMS传感器与执行器MEMS传感器是MEMS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广泛应用于惯性导航、气体和液体压力测量、加速度测量等领域。
MEMS执行器通过微机电系统技术实现微米尺度的运动和控制,如微型血液泵、微型变焦镜头等。
2. 应用领域2.1 生物医学应用MEMS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微流控分析系统、药物释放系统和生物传感器等。
这些应用使得医学诊断、药物研发和治疗等方面得以取得重大突破。
2.2 通信与信息技术MEMS技术在通信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光学MEMS 器件和微型谐振器等方面。
光学MEMS器件可用于光纤通信系统的调制和光谱分析,微型谐振器可用于无线通信中的滤波和频率稳定。
2.3 汽车与航空航天MEMS传感器在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汽车中的MEMS传感器可以实现对车辆行为(如加速度、转向等)进行检测和控制。
在航空航天领域,MEMS技术可以用于姿态、压力和温度传感器等。
3. 制造工艺3.1 光刻技术光刻技术是MEMS器件制造的基础工艺之一。
通过使用光刻胶和遮罩板,可以在硅片上制造出微米级的结构和图案。
3.2 干法腐蚀技术干法腐蚀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微米级硅腐蚀方法。
机电系统控制技术的综述_New
![机电系统控制技术的综述_New](https://img.taocdn.com/s3/m/0444ef79ff00bed5b8f31d07.png)
机电系统控制技术的综述机电系统控制技术的综述机自1101班孙镍波现代机电控制系统正在向着智能化,精确化,学科交叉化的发展方向发展,电子信息和控制技术将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革命。
新型机电控制技术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 机电系统的感知器件任何机电系统都需要从外界获取信息,类似于人的五官,传感器是获取信息的源头。
传感器种类繁多,性能各异,针对不同的控制系统,需要对传感器作出不同的选择。
传感器简介:传感器是机电控制的基础,是系统对外感知的基本器件,没有传感器就没有外界信号的准确输入。
传感器将感知量转换成另一种便于测量和输出的物理量,其中主要以电学量为主,从而大大降低信号分析的难度。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大部分组成。
传感器作为一个完整的器件,绝大部分都是把转换电路及必要的辅助电源单元与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一起做成一体化的冲信号,即将转过固定角度。
通过控制脉冲个数从而控制角位移量,因此步进电机的调速比直流电机更为精确。
3 机电系统控制中心单元控制单元是机电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存储、计算、分析,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度和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进行运转。
3.1 单片机单片机是将CPU、RAM、ROM、I/O接口等单元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它在的控制单元中可以说是最小的,但是其重要性却是其他控制单元无法比拟的。
单片机数量庞大,小到计算器,大到各种精密控制系统,它实际已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处理器。
单片机的学习和开发充满无穷的魅力,造就了一批智能化控制的技术人才。
由于单片机的超低功耗、其强大的处理能力以及丰富的片上外围模块和方便高效的开发环境,它已经成功吸引了人们对单片机的发展和开发,单片机的功能甚至在逐步逼近传统的计算机,目前已经发展到32位300M的高速单片机,可以预见单片机的发展前景是无可估量的。
3.2 PLCPLC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简称,它是利用计算机原理为顺序控制专门设计的、通用的、使用方便的装置。
机电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怎么写范文
![机电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怎么写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5dafb6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4.png)
机电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怎么写范文机电专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机电技术被广泛应用。
因此,对机电专业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机电专业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水平等方面。
一、研究方向。
机电专业的研究方向涉及到机械、电力、自动化等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制造技术。
2.机械工程设计。
3.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4.自动化技术。
5.机器人技术。
6.精密加工技术。
7.液压传动技术。
8.动力机械与发电设备技术。
二、研究内容。
国内外机电专业的研究内容也多样,其中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结构设计和优化。
2.机械工艺设计和改进。
3.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及控制。
4.电机系统设计、控制、应用和测试。
5.自动化系统设计、仿真及应用。
6.机器人系统结构、控制、运动规划及应用。
7.精密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8.液压传动系统设计、分析及控制。
9.动力机械及发电设备的结构设计、故障诊断、性能分析等。
三、研究水平。
中国机电专业的研究水平在不断提升,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特别是在机械工程设计和精密加工技术等方面,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创新和突破。
国外的机电专业的研究水平也居世界前列,特别在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动力机械及发电设备技术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总之,机电专业在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研究成果也对推动工业发展和提升国家经济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国内外的机电专业研究者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机电专业科研的发展,为社会和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综述机电控制系统控制方式
![综述机电控制系统控制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1fa49c08c8d376eeafaa3183.png)
综述机电控制系统控制方式引言完善并强化机电控制系统控制方式,是当前机电控制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何实现机电控制系统控制,要求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不断推动机电控制系统自动化进程,要求系统受控值的设定范围,遵循稳定性、快速性以及精确性等基本原则。
笔者通过对机电控制系统的三种基本控制方式进行论述,对实现机电控制系统控制的基本要求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确保机电控制方式在认识上的推广和应用。
1.机电控制系统中的基本控制方式机电控制技术是一种基础性控制技术,其基础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目的是如何采取有效控制方式使被控制对象到控制指标能够达到设想的标准值。
机电控制系统控制在实际操作时,需要依靠专业的机电传感器装置进行监督。
具体控制方式如下:(1)开环式控制方式开环式控制方式又可称为外环控制系统,其基础是机电控制系统的控制通道,是通过该通道而实现了一种机电控制方式。
在此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中,直接参与控制活动的信息通道主要有给定值、干扰变量与受控值3条。
而经过信息通过的两支信息则成为系统开展控制活动的基本依据。
开环是通过将系统的控制装置和系统的手控对象有机联系起来,形成顺向作用,使得通道中的给定值与受控值作用方向为单向传递的方向。
开环式控制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控制系统的输出量,降低了系统遭受负面影响作用的风险。
(2)反馈式控制方式反控制式控制方式属于机电控制系统中比较基本,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一种系统控制模式。
在这种系统中,控制装置往往容易对受控制的装置给予较为显著的控制作用。
而在这个过程中受控对象的受控值是关键的反馈信息,系统通过不断调整受控制出现的偏差,以强化对受控对象的控制作用。
反馈式控制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人体活动规律相同,人在进行日常活动时,会在心中先对相关信息进行判断,通过对反馈而来的信息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不断修正出现偏差的信息,直接将偏差消除[1]。
(3)复合式控制方式复合式控制方式较前两种控制方式而言更为复杂。
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文献综述
![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fc4380e03d8ce2f0066235c.png)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4)电动机出力高:该电动机在体积和最高工作转速相同时,较异步电动机输出功率提高30%。
5)适应性强:电源电压偏离额定值+10%或-15%,环境温度相差40K以及负载转矩从0-100%额定转矩波动时,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实际转速与设定转速的稳态偏差,不大于设定转速的±1%。
6)无刷直流电动机是一种自控式调速系统,它无需像普通同步电动机那样需要启动绕组;在负载突变时,不会产生振荡和失步。
8)无刷直流电动机适合长期低速运转、频繁启动的场合,这是变频调速器拖动Y系列电动机不可能实现的。
四、无刷直流电动机系统的组成无刷直流电动机基本上有二种方案。
其中一种方案:由受控制的变换器和同步电动机并用,它由变换器、同步电动机、转子位置传感器和逻辑电路组成。
同步电动机是指多相(三、四、五相等)电枢绕组定子和永磁体转子。
定子可采用与传统直流电机转子非常相似的方式绕成,绕组原应接于换向器升高片的位置现由晶体管开关所代替,应用转子位置传感器和相关的逻辑电路,开关可依次接通和关断,以仿效换向器的作用,并在定子内产生了跳跃式的磁场,使永磁转子跟着旋转。
故无刷直流电动机和传统直流电动机有相同的工作原理。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简图如下图所示。
图I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简图1无刷直流电动机(BLDCM)由电动机本体和驱动器构成,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2 电动机的定子绕组多做成三相对称星形接法,同三相异步电动机十分相似。
电动机转子由钕铁硼等永磁材料构成。
在定转子形成的气隙中产生N-S极相间的方波磁场,所以也把这种电动机称为“方波电动机”。
为了使电动机绕组准确换向,在电动机内装有位置传感器,。
机电传动控制PPT(冯清秀)总结综述
![机电传动控制PPT(冯清秀)总结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9dcb1e850e2524de5187ef1.png)
第四章 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基本结构
定子 转子
工作原理 旋转磁场的旋转速度 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 转子的旋转速度 三相交流电动机的额定参数 定子绕组的连接方法 额定参数 连接方法的选用
60 f n0 p
n0 n S n0
Ra U n T 2 K e K e K M
固有机械特性 人为机械特性 Ra U n T 2 K e K e K M
U E I a Ra
E K en TM K mI a
P T 9.55 n
P
直流他励电动机的启动特性
电动机固有的启动特性
启动电流大 启动转矩大 启动方法 电枢串电阻启动的方法 启动电阻的选择 直流他励电动机的调速特性 调速方法 特点 电枢串电阻 恒转矩调速特性 电枢外加电压 恒功率调速特性 励磁磁通
直流他励电动机的制动特性
反馈制动产生的原因、制动过程与特点 反接制动产生的原因、制动过程与特点 能耗制动作用与特点
第六章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基本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 内部元件的作用与使用 扫描工作方式与扫描周期 基本指令 程序的表达方式与相互间的转换 基本指令的意义与使用 简单应用程用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
第七章 电力电子学-晶闸管及其基本电路
第八章 直流传动控制系统
调速系统的性能指标 静态指标 动态指标 调速系统的主要任务 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 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调速的实现 稳速的实现 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性能比较 电压负反馈、电流正反馈系统 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实现转速负反馈特性的途径
机电类文献综述范文
![机电类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14e7ebb8f67c1cfbd6b806.png)
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基于音乐喷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0 前言为了使设计更具有合理性、前沿性、实践性,我参考了音乐喷泉系统控制、音乐喷泉历史形态以及其相关的部件等一大批相关资料。
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喷泉相关的系统控制有了一定意义上的了解,从中去糟取精,从而对我所查阅的文献资料作出了如下的概述与总结。
1 主题假山、楼阁、喷泉自古以来就是园林景观中的经典,喷泉跟音乐的结合,也就是音乐喷泉,它的出现更是园林学上的一大进步,声、光、水、色的完美结合,从形、色、韵、感等多方面展示了它的独特魅力,刺激了人们的感光,丰富了人们的美感,特别是彩色音乐喷泉。
音乐喷泉主要用于建造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以营造气氛为目的,广泛适用于大型商场、星级宾馆、音乐厅等室内外,它不仅可以增加周围空气湿度,减少空气中尘埃,降低空气温度,更为人们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同时喷泉的细小水珠同空气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有益于改善城市面貌和增进居民身心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美化,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中,人们对休闲场所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种休闲广场、公园的建设也越来越美化,其中音乐喷泉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大中城市已争相建设音乐喷泉、并向中小城市发展。
目前很多广场和公园等也采用音乐喷泉美观设计,各类花样的喷泉、色彩的灯光和优美的音乐形成了一幅宜人的夜景而吸引着人们,使得音乐喷泉系统日渐被推广应用。
音乐喷泉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利用喷泉来表现音乐的美,令人赏心悦目,早期的音乐喷泉其音乐和喷泉并无密切关系,目前发展趋势是喷泉随着音乐变化改变其形态,每支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喷泉的花型变化也应不同。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音乐喷泉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殊的功能,愈来愈成为城市休闲娱乐产业中一项重要产品。
喷泉控制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一个音乐喷泉的表演效果。
目前,国内的喷泉项目逐渐向智能化、分散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从而也对喷泉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机电系统综述
![微机电系统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71f3c1d55270722192ef720.png)
微机电系统综述摘要:微机电系统(MEMS)是在微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兴起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集中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许多尖端成果,在汽车电子、航空航天、信息通讯、生物医学、自动控制、国防军工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1]。
本文介绍了微机电系统起源及研究发展的背景,综述了微机电系统所涉及的器件设计、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封装与测试等关键技术,介绍了微机电系统在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微机器人、微飞行器、微动力能源系统、微型生物芯片等方面的典型应用,大量先进的MEMS器件有望在未来几十年中从实验室推向实用化和产业化。
关键词:MEMS;微机械加工;封装;测试;应用Abstract;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microelectronics,is a scientific research frontier of multidiscipline and assimilates the most advanced achievements in curr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EMS extends into various fields with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such as automotive electronics,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biomedicine,auto-control and defense industry,and so 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 of MEMS development and its background.Summarizes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MEMS such as device design,fabricating material, machining processes ,micro-packaging and testing.Further more,the typical applications and latest development in fields including micro-sensor,micro-actuator,micro-robot,micro air vehicle,micro-power energy system,micro biological chip are discussed.A plenty of advanced MEMS devices would be put into practicality and industrialization from laboratory in recent decades.Keyword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icro -machining; package; testing; usage1 引言微机电系统简称为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是利用微米/纳米技术,以微细加工为基础,将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和电子电路、微能源等组合在一起的微机电器件、装置或系统。
机械电子工程综述
![机械电子工程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ad1268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c.png)
机械电子工程综述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水平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来自机电产品,这为机械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
并且条件良好,机电工程在该国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经济的增长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居住和经商的欢迎。
人们.机电工程行业要想创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环境,就必须与时俱进,顺应商业行业的变化和发展,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机电工程;机械引言机电工程的生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生产,它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技术、传感器工程、信息工程等多种技术产业。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电工程向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已转变为机电工程的生产经营类型。
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智能已经成为机电工程中的一个隐形因素,这也因某种原因引起了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士的兴趣。
为了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提高竞争力水平,机电产品制造商必须意识到技术的广泛影响。
机电工程的计算机,因此选择计算机专家。
计算机科学可以将计算带入机械和电气工程。
1机电一体化工程概述机电工程其实是最早的机械工程,主要形式是手工制作,生产能力很弱。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机械工程的种类迅速扩大,现在,机电一体化。
工程曾经是制造,享受现代建筑。
机电工程的优势可以实现产品的质量,实现工程项目的信息交流,促进机电工程质量的发展,促进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2我国机电工程发展现状2.1机电工程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机电一体化和真正智能化的工具。
科技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便捷、更舒适的服务,使我国机电工程产业迅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贸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家自身的技术发展对全球竞争力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恢复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项重要业务。
2.2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电气工程和电气工程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产业,它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朝阳,主要国家的机电工程都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机电设备综述课件
![机电设备综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a4156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5.png)
软件部分的设计和开发水平直接影响设备的性能和智能化程度
03 。
03
机电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日常维护
01
02
03
每日检查
检查设备外观、紧固件、 润滑情况等,确保设备正 常运转。
清洁保养
定期清洁设备表面,保持 设备整洁,避免灰尘、污 垢对设备造成损害。
运行记录
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如 温度、压力、电流等参数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定期保养
定期更换润滑油
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定期 更换润滑油,保证设备正 常运转。
检查紧固件
定期检查设备的紧固件, 如螺丝、轴承等,确保设 备稳定可靠。
清洗设备内部
定期清洗设备内部,清除 积垢、杂物,保证设备性 能。
常见故障排除
机械故障
检查设备机械部分,如轴承、齿轮等,确保无磨损、 松动等现象。
电气故障
02
机电设备的组成与功能
机械部分
机械部分是机电设备的物理基础 ,负责实现设备的运动和操作。
它通常包括各种传动机构、工作 机构和辅助机构,如齿轮、轴承
、链条、皮带等。
机械部分的设计和制造质量直接 影响设备的性能、精度和使用寿
命。
电子部分
电子部分是机电设备的神经系 统,负责信号的接收、处理和
传输。
机电设备综述课件
目录
• 机电设备概述 • 机电设备的组成与功能 • 机电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 机电设备的应用领域
01
机电设备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机电设备是指将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 换,或者同时实现机械能和电能转换 的机械设备和装置。
分类
按照功能和应用领域,机电设备可以 分为多种类型,如电机、发电机、变 压器、减速器、泵、阀门等。
机电一体化文献综述【范本模板】
![机电一体化文献综述【范本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f1a8af0866fb84ae55c8d53.png)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文献综述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工业技术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有广阔的机电一体化应用空间.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和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于一体,其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学科技术领域综合交叉,用以解决综合性工程问题的技术,能设计出更好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或设备。
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值,给开发生产者和用户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技术一、机电一体化涵义[1]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形式,是微电子技术向机械技术领域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机电一体化"含有“技术”与“产品”两个方面内容:首先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指其技术原理,即使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
其次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该“产品”主要是机械系统(或部件)与微电子系统(与部件)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新的“系统",且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性能的新一代产品。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阶段[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也可称为“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至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
机电专业文献总结范文
![机电专业文献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a9929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8.png)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对近期机电专业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旨在梳理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文献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
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等学科有机融合,为制造业、交通运输、能源、环保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献总结。
二、文献总结1. 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研究文献[1]对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主要控制方法及其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文章指出,随着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2. 机电一体化机器人研究文献[2]对机电一体化机器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文章指出,机电一体化机器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
研究内容包括机器人结构设计、运动规划、控制策略等方面。
3. 机电一体化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文献[3]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
文章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逐步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4. 机电一体化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文献[4]总结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文章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船舶、航空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系统等。
5. 机电一体化在能源、环保领域的应用文献[5]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能源、环保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文章指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发展趋势1.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实现自适应、自学习、自优化等功能。
2. 网络化: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将使机电一体化设备实现远程监控、数据共享、协同作业等功能。
3. 集成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系统控制技术的综述机电系统控制技术的综述机自1101班孙镍波现代机电控制系统正在向着智能化,精确化,学科交叉化的发展方向发展,电子信息和控制技术将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革命。
新型机电控制技术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 机电系统的感知器件任何机电系统都需要从外界获取信息,类似于人的五官,传感器是获取信息的源头。
传感器种类繁多,性能各异,针对不同的控制系统,需要对传感器作出不同的选择。
传感器简介:传感器是机电控制的基础,是系统对外感知的基本器件,没有传感器就没有外界信号的准确输入。
传感器将感知量转换成另一种便于测量和输出的物理量,其中主要以电学量为主,从而大大降低信号分析的难度。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大部分组成。
传感器作为一个完整的器件,绝大部分都是把转换电路及必要的辅助电源单元与敏感元件、转换元件一起做成一体化的器件。
传感器通过敏感元件进行控制信息的收集,通过转换元件进行信号数据的转换。
可以说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检测和控制系统。
以现在的智能手机为例,重力感应器,加速传感器,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三轴陀螺仪都是传感器技术的实际应用,在传感器技术和接口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智能手机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
从广义上来讲,智能手机就是一个没有机械输出的小型而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2 机电系统驱动器及执行器机电系统在对外的感知下,经过中央处理单元之后需要通过驱动执行机构进行输出,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机电系统的各项功能。
2.1 继电器继电器在机电系统中应用非常广泛,从本质上讲继电器就是利用弱电控制强电的开关。
在电路中实现电动机或其它动力装置的启动、调速、停止,完成生产工艺对机械动作的要求和保护(自动和手动)。
继电器按照原理主要分为电磁继电器、固态继电器、时间继电器、温度继电器等。
其控制机理是当系统输入的某信号达到某一定值时,能使输出回路的被控制量跳跃式地由零变化到一定值(或由一定值突跳到零)。
2.2 电磁阀电磁阀是一种通过电力方式对机电系统的内部气路、水路、油路进行通断或控制流量的器件。
在液压和气压系统中,基本都有电磁阀的使用。
电磁阀由电磁线圈和磁芯组成,包含一个或多个孔,通过控制线圈的通断电带动磁芯的运转,使气流、水流流过或被切断,从而达到换向的目的。
电磁阀从原理上分为三大类,直动电磁式、分布直动式和先导式。
2.3 电机电机在现代机电系统中常常作为机械能的终端输出设备,配合相应设计的机械结构,可以达到转动,平动,摆动等输出。
电机种类很多,关于电机本身已形成电机学这门学科来进行专门研究。
常见的电机主要有直流电机、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等。
直流电机输出或输入为直流电能,能实现直流电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步进电机将电脉冲转化为角位移,当其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即将转过固定角度。
通过控制脉冲个数从而控制角位移量,因此步进电机的调速比直流电机更为精确。
3 机电系统控制中心单元控制单元是机电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存储、计算、分析,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度和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进行运转。
3.1 单片机单片机是将CPU、RAM、ROM、I/O接口等单元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它在的控制单元中可以说是最小的,但是其重要性却是其他控制单元无法比拟的。
单片机数量庞大,小到计算器,大到各种精密控制系统,它实际已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处理器。
单片机的学习和开发充满无穷的魅力,造就了一批智能化控制的技术人才。
由于单片机的超低功耗、其强大的处理能力以及丰富的片上外围模块和方便高效的开发环境,它已经成功吸引了人们对单片机的发展和开发,单片机的功能甚至在逐步逼近传统的计算机,目前已经发展到32位300M的高速单片机,可以预见单片机的发展前景是无可估量的。
3.2 PLCPLC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简称,它是利用计算机原理为顺序控制专门设计的、通用的、使用方便的装置。
PLC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
PLC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都应该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PLC通用性强,控制程序可变,使用方便,在工业自动化中控制中已成为主流。
同时其编程简单容易掌握,通过对技术人员进行短期的培训就能够很快学会梯形图编制控制程序。
由于PLC采用了软件存储逻辑取代继电器控制系统中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计数器等器件的接线逻辑,因此使控制柜的设计安装接线工作量大大减少。
另外PLC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和抗干扰能力强,因此是实u29616 .机电系统控制的理想控制设备。
3.3 ARMARM处理器及其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成为嵌入式系统微处理家庭中极其其重要的一员,而其在机电系统控制领域的应用只是其很小的一部分。
在移动通信领域超过85%的无线通信设备都采用了ARM技术。
ARM处理器有相当多的技术优势,采用哈佛结构的ARM9处理器执行效率较早期的ARM7处理器效率更高。
ARM处理器体积小、功耗低、低成本、高性能,寻址方式灵活简单,执行效率高,在工业控制领域已经占据很大份额。
从全球来看,ARM公司本身并不生产芯片,但是世界上各大半导体生产商都从ARM公司购买其CPU架构。
然后各生产商自行设计外围电路用于不同功能的使用。
就机电控制领域而言器ARM结构和移动通信领域的学ARM结构本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其外围电路却大相径庭。
由于ARM的诸多优势,ARM在机电控制领域的使用非常广泛。
4数控技术与系统数控机床综合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电机与拖动,电子和电力、精密测量、气液压及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数控机床的心脏。
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决定了今后发展数控机床是我国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的必由之路,是工厂自动化的基础。
目前,数控系统正在向电气化、电子化、高速化、精密化等方面高速发展,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4.1高精高速高效化速度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关键的性能指标,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
若采用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 控制系统、高分辨率检测元件、交流数字伺服系统、配套电主轴、直线电机等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今后的几年,超精密数控机床正在向精密化、高速化、智能化和纳米化发展,汇合而成的新一代数控机床。
4.2 柔性化数控系统采用新一代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更宽,可靠性更强,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同一群控系统能根据不同生产流程,自动进行信息流动态调整,发挥群控系统的功能。
4.3 多轴化多轴联动加工,零件在一台数控机床上一次装夹后,可进行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旋转工作台等操作,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4.4 软硬件开放化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数控系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用户的使用范围不再受生产商的制约。
4.5 实时智能化在数控技术领域,实时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正沿着: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学习控制、前馈控制等方面发展。
如编程专家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当系统出了故障时,诊断、维修等实现智能化5柔性生产系统与技术特点柔性制造系统是由计算机控制的、由若干半独立的工作站和一个物料传送系统所组成的、能高效率地制造多品种、中小批量零件的系统。
它包括5.1.机床加工的柔性系统中的机床通过配置相应的刀具、夹具、NC程序等,即可加工给定零件族中的零件。
5.2.加工工序的柔性对能每一种零件改变工序顺序。
5.3.零件流动路线的柔性系统在加工零件过程中出现局部故障时,能重新选择工件路径,并继续加工。
5.4.生产的柔性以多种流程、不成批生产的方式加工一组类型不同、材料不同的零件。
5.5.产品的柔性能够经济和迅速地转变生产的产品5.6.产量的柔性系统能够适应不同产量并具有好的经济效益。
具有在需要时能够容易地、模块化地扩展系统的能力。
随着社会对产品多样化、低制造成本及短制造周期等需求日趋迫切,FMS发展颇为迅速,而结合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械与控制设备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促使柔性制造技术日臻成熟。
80年代后,制造业自动化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即基于计算机的集成制造(CIMS)时代,FMS已成为各工业化国家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研制发展重点。
6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艺技术与系统广义上的CAD.CAM是指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系统辅助产品创建、修改、分析和优化的有关技术,包括设计各个环节中使用的多种技术,以及将计算机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计划、管理和控制生产作业的有关技术.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处理一些复杂设计中的大量计算复杂零件表面需要加工刀具进行多层次叠加的复合运动,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计算叠加后的运行轨迹。
对于某些特殊工艺,更是离不开计算机控制。
7 虚拟制造系统与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是以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为基础,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统一建模,在计算机上实现产品从设计、加工和装配、检验、使用整个生命周期的模拟和仿真。
主要应用于虚拟企业,虚拟产品设计、制造等,具有以下优点7.1提供关键的设计和管理决策对生产成本、周期和能力的影响信息,以便正确处理产品性能与制造成本、生产进度和风险之间的平衡,作出正确的决策;7.2提高生产过程开发的效率,可以按照产品的特点优化生产系统的设计;7.3通过生产计划的仿真,优化资源的利用,缩短生产周期,实现柔性制造和敏捷制造;7.4 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修改产品设计,及时作出报价和保证交货期。
通过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研究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研究过程进行全面的集成,通过协同工作缩短科研周期,增强科技成果的竞争力。
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能借助建模与仿真技术及时地、并行地、模拟出产品未来制造过程乃至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种活动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预测、检测、评价产品性能和产品的可制造性等等。
从而更加有效地、经济地、柔性地组织生产,增强决策与控制水平,有力地降低由于前期设计给后期制造带来的回溯更改,达到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成本最小化、产品设计质量的最优化、生产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