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

安徽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节日、传统饮食等方面。

以下是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文介绍:1. 安徽黄梅戏:安徽黄梅戏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黄梅县,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

安徽黄梅戏以唱腔悠扬、表演细腻、情感真挚、内容丰富而著称。

2. 安徽晋剧:安徽晋剧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宣城市。

安徽晋剧唱腔响亮明快,表演风格热烈动感,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3. 安徽池州麻将:安徽池州麻将是中国四大麻将之一,源于安徽省池州市。

安徽池州麻将的特点是牌面制作精美、玩法丰富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4. 安徽芜湖皮影:安徽芜湖皮影是一种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源于安徽省芜湖市。

安徽芜湖皮影制作工艺精湛,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独具传统文化艺术价值。

5. 安徽黄山翡翠雕刻:安徽黄山翡翠雕刻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源于安徽省黄山市。

安徽黄山翡翠雕刻精细玲珑,艺术效果生动传神,深受人们喜爱。

6. 安徽琴台大鼓:安徽琴台大鼓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源于安徽省宿州市琴台县。

安徽琴台大鼓音乐旋律高亢激昂,歌词丰富通俗,是广大民众喜爱的传统音乐艺术。

7. 安徽安庆山歌:安徽安庆山歌是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之一,源于安徽省安庆市。

安徽安庆山歌音乐轻快欢乐,歌词朴素质朴,是安徽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

9. 安徽婺剧:安徽婺剧是中国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金寨县。

安徽婺剧以其唱腔优美、表演生动、音乐节奏明快,成为安徽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

10. 安徽池州花鼓戏:安徽池州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于安徽省池州市。

其唱腔婉转动听、表演技巧高超、歌舞美观优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

总结: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民俗艺术、手工艺制作等方面,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特色。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省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传承和保护。

追溯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

追溯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

追溯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安徽是一个位于中国东部的省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古典文化。

追溯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可以深入了解这个地区的传统艺术、历史名人、传统建筑等方面的瑰宝。

一、安徽的传统艺术安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传统艺术在这里得到了精心培育和传承。

其中,安徽工艺品以皖南木雕、芜湖剪纸、徽墨、宣纸、徽锦、徽剧等著称,深受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皖南木雕是安徽省典型的传统工艺,以龙型家具和山水雕刻为主要特点,雕刻精细、造型独特,让人流连忘返。

芜湖剪纸是安徽省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芜湖剪纸以剪琴、剪人物、剪花鸟等各类图案为主,工艺精湛,色彩鲜艳,是一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徽墨是安徽省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徽墨以其品质优良、色泽饱满而闻名于世,是书法和绘画必不可少的一种材料。

宣纸是中国最早的纸张之一,也是安徽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色泽洁白、触感柔和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徽锦是安徽省的传统丝织品,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手工艺而闻名。

徽锦以其纹样繁复、丝线密集而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徽剧是安徽省的地方剧种,是中国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徽剧以其细腻的表演技巧、华服艳丽的戏服和强烈的地方特色而备受赞赏。

二、安徽的历史名人安徽是一个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的地方,他们的辉煌事迹和杰出贡献,铸就了安徽的历史古典文化。

在政治、军事方面,安徽出了一大批重要历史名人。

比如,叶挺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元帅之一,他在革命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徐向前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以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出色的指挥才能赢得了革命胜利。

在文学、艺术方面,安徽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历史名人。

比如,淮海戏剧作家郭沫若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家冰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才华而广受赞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发行。

安徽这29道美食,已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这29道美食,已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这29道美食,已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淮南牛肉汤二、临涣酱培包瓜淮北市濉溪县的特产。

三、符离集烧鸡符离集烧鸡是安徽省宿州市的特色美食。

四、观音豆腐腐婢树叶特制而成的。

五、五城豆腐干黄山市特产。

六、皖南火腿皖南火腿产于黄山市。

七、顶雪贡糕顶雪贡糕是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特产。

八、颍州枕头馍是安徽阜阳的传统小吃。

九、公和堂狮子头是安徽庐阳的传统名点。

十、一品玉带糕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传统糕点十一、耿福兴传统小吃安徽芜湖市美食。

十二、无为板鸭无为板鸭是安徽省芜湖市的一道特色美食十三、水东蜜枣安徽省宣城市特产十四、胡玉美蚕豆辣酱胡玉美蚕豆酱是安庆名产。

十五、徽州顶市酥十六、徽州烧饼十七、丫山藕糖芜湖南陵县特产。

十八、涡阳苔干十九、姚村闷酱宣城郎溪县特产。

二十、正兴隆酱菜宣城泾县特产。

二十一、乌江霸王酥马鞍山和县特产。

二十二、阚疃大块板鸡毫州市利辛县特产。

二十三、嵌字豆糖黄山市祁门县特色小吃。

二十四、甘露饼天长市传统糕点。

二十五、蒙城油酥烧饼毫州市特色小吃。

二十六、王魁知麻花毫州特产。

二十七、一闻香糕点一闻香糕点的棉香酥、舌头酥、寸金糖、麻片享有亳州“四大名点”的美誉。

二十八、绩溪挞粿宣城市特色小吃。

二十九、四季春传统小吃芜湖市镜湖区境内。

四季春传统系列小吃主要有荷香烧麦、松针蟹黄汤包和方糕等。

安徽美食文化历史悠久,以上这29道美食的制作技艺,已被录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夹弦
亳州市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
823
Ⅵ-51
马戏(埇桥马戏)
宿州市埇桥区
七、传统美术(民间美术)
870
Ⅶ-94
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
歙县
八、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910
Ⅷ-127
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
黄山市屯溪区
912
Ⅷ-129
纸笺加工技艺
巢湖市
913
Ⅷ-130
宣笔制作技艺
徽剧
黄山市
201
Ⅳ—57
庐剧
合肥市、六安市
204
Ⅳ—60
黄梅戏
安庆市
206
Ⅳ—62
泗州戏
宿州市、蚌埠市
231
Ⅳ—87
目连戏(徽州目连戏)
祁门县
233
Ⅳ—89
傩戏(池州傩戏)
池州市
五、曲艺
272
Ⅴ—36
凤阳花鼓
凤阳县
七、民间美术
336
Ⅶ—37
徽州三雕
黄山市
八、传统手工技艺
352
Ⅷ—2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界首市
大别山民歌
六安市
577
Ⅱ-78
徽州民歌
黄山市
638
Ⅱ-139
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
休宁县
三、传统舞蹈(民间舞蹈)
642
Ⅲ-45
灯舞(东至花灯舞)
东至县
645
698
Ⅳ-97
坠子戏
宿州市
712
Ⅳ-111
文南词
宿松县
713
Ⅳ-112
花鼓戏
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

界首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界首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界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文化,记录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于民间、具有口耳相承、无形无质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深入,很多地方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安徽省界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谓是别具一格,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界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概述安徽省界首市位于皖南山区,素有“皖南明珠”之称。

该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界首就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市从2011年开始编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收录了36个项目。

二、精品亮相1、古琴制作技艺:该技艺源于春秋时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界首古琴制作技艺,其制作工艺复杂精湛,琴面雕刻美观精细,琴音清脆悦耳,被誉为“天籁之音”。

2、南京弦子舞:该舞蹈是安徽省的传统舞蹈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南京弦子舞动作矫健利落,舞者身姿优美,曲调悠扬,是一项集舞蹈、音乐、文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

3、柘皮编织技艺:柘皮是一种生长在草地上的植物,柘皮编织技艺是利用柘皮制作各种生活实用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柘皮编织技艺的传承,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三、文化保护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编制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进而促进界首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针对一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市积极推动文化传承,组织专业人员、传统工艺大师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制定保护计划,进行技艺传承培训,为后继者提供保障。

四、未来展望界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编制,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对界首文化的肯定和推广。

今后,界首市将继续秉承“发扬传统、创新发展”的文化理念,发掘更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让界首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黄山市:民间文学:徽州民谣(黄山市)徽州楹联匾额(黄山市)传统音乐:徽州民歌(黄山市国家名录)齐云山道教音乐(黄山市休宁县国家名录)传统舞蹈:祁门傩舞(黄山市祁门县国家名录)黎阳仗鼓(黄山市屯溪区)徽州板凳龙(黄山市休宁县、徽州区)采茶扑蝶舞(黄山市祁门县)跳钟馗(黄山市徽州区)传统戏剧:徽剧(安徽省徽剧团、黄山市国家名录)徽州目连戏(黄山市国家名录)杂技与竞技:三阳打秋千(黄山市歙县)民间美术:徽州“三雕”(黄山市国家名录)徽州根雕(黄山市)徽州竹编(黄山市黄山区)徽州竹雕(黄山市徽州区)徽州竹编(黄山市屯溪区)徽州篆刻、黟县彩绘壁画(黄山市黟县)徽派版画(黄山市歙县)传统手工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黄山市休宁县国家名录)徽墨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屯溪区)歙砚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国家名录)徽州漆器制作技艺(黄山市屯溪区国家名录)徽州建筑技艺(黄山市国家名录)徽派盆景技艺(黄山市歙县国家名录)祁门红茶制作技艺(黄山市祁门县国家名录)绿茶制作技艺之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市国家名录)绿茶制作技艺之屯溪绿茶、徽州毛笔制作技艺(黄山市屯溪区)火腿腌制技艺(黄山市黄山区)顶谷大方制作技艺、观音豆腐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五城米酒酿制技艺、五城豆腐干制作技艺、兰花火腿腌制技艺、松萝茶(黄山市休宁县)汤口利源手工制麻技艺、余香石笛制作技艺(黄山市黟县)传统医药:张一贴内科、新安医学(黄山市)西园喉科(黄山市歙县)祁门胡氏骨伤科(黄山市祁门县)民俗:程大位珠算法(黄山市国家名录)徽州祠祭(黄山市祁门县、黟县)隆阜抬阁(黄山市屯溪区)轩辕车会、徽菜、上九庙会、婆溪河灯、五福神会(黄山市)齐云山道场表演(黄山市休宁县)2.宣城市:民间文学:徽州民谣(绩溪民歌民谣)(绩溪县)传统音乐:云梯畲族民歌(宣城市宁国市)大小锣鼓(宣城市郎溪县)传统舞蹈:云舞(宣城市郎溪县)舞徊、火狮舞、手龙舞、火马舞(宣城市绩溪县)传统戏剧:皖南花鼓戏(宣城市国家名录)皖南皮影戏(宣城市宣州区)徽剧(徽戏童子班)(宣城市绩溪县)杂技与竞技:叶村叠罗汉(黄山市歙县)游龙舟、抬五帝、跳旗(宣城市绩溪县)民间美术:剪纸、皖南木雕(宣城市宣州区)传统手工技艺:宣纸制作技艺(宣城市泾县国家名录)徽墨制作技艺(宣城市绩溪县国家名录)宣笔制作技艺(宣城市宣州区、泾县国家名录)宣酒纪氏古法酿造技艺(宣城市)绿茶制作技艺之涌溪火青(宣城市泾县)徽墨制作技艺宣城市(宣城市旌德县)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宣城市郎溪县)民俗:小马灯、跳五猖(宣城市郎溪县)安苗节、赛琼碗、花车转阁、花车转阁、徽菜、祭社、湖村抬阁(宣城市绩溪县)畲族婚嫁习俗(宣城市宁国市)3.安庆市:民间文学:桐城歌(安庆市桐城市国家名录)六尺巷传说(安庆市桐城市)小孤山传说(安庆市宿松县)孔雀东南飞传说(潜山县、怀宁县)传统音乐:潜山弹腔(安庆市潜山县)断丝弦锣鼓(安庆市宿松县)传统舞蹈:十二月花神(安庆市潜山县)花梆舞(安庆市太湖县)莲湘舞(安庆市望江县)传统戏剧:黄梅戏(安庆市国家名录)岳西高腔(安庆市岳西县国家名录)文南词(安庆市宿松县国家名录)曲子戏(安庆市太湖县)木偶戏(安庆市潜山县)杂技与竞技:东乡武术(安庆市枞阳县)民间美术:望江挑花(安庆市望江县国家名录)竹编(安庆市潜山县)传统手工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国家名录)秋石制作技艺、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安庆市桐城市)痘姆陶器手工制作艺(安庆市潜山县)顶雪贡糕制作技艺(安庆市怀宁县)绿茶制作技艺之岳西翠兰(安庆市岳西县)民俗:王圩灯会(安庆市桐城市)4.池州市、铜陵市:传统音乐:牛歌(铜陵市)贵池民歌(池州市贵池区)石台唱曲(池州市石台县)九华山佛教音乐(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传统舞蹈:东至花灯(池州市东至县国家名录)竹马灯(铜陵市铜陵县)平安草龙灯(池州市东至县)戏剧:青阳腔(池州市青阳县国家名录)贵池傩戏(池州市国家名录)石台目连戏(池州市石台县)文南词、鸡公调(池州市东至县)曲艺:酉华唱经锣鼓(池州市青阳县)民间美术:青阳农民画(池州市青阳县)传统手工技艺:铜陵白姜制作技艺、中国传统失蜡法(铜陵市)石台油坊榨制技艺(池州市石台县)红茶制作技艺(池州市东至县)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制作技艺(池州市青阳县)民俗:九华山庙会(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5.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传统音乐:当涂民歌(马鞍山市当涂县国家名录)繁昌民歌(芜湖市繁昌县)丰收锣鼓(滁州市明光市)凤阳民歌(滁州市凤阳县)凉亭锣鼓(滁州市定远县)传统舞蹈:采石跳和合(马鞍山市雨山区)流星赶月(滁州明光市)凤阳花鼓戏(滁州市凤阳县)秧歌灯、手狮灯(滁州市来安县)二龙戏蛛(滁州市定远县)十兽灯(芜湖市南陵县)戏剧:梨簧戏(芜湖市)南陵目连戏(芜湖市南陵县)洪山戏(滁州市来安县)曲艺:凤阳花鼓(滁州市凤阳县国家名录)端鼓(滁州市明光市)白曲(滁州市来安县)杂技与竞技:湖阳打水浒(马鞍山市当涂县)民间美术:天官画(滁州市天长市)凤画(滁州凤阳县)传统手工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芜湖市国家名录)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芜湖市镜湖区)滁菊制作技艺(滁州市)博望打铁工艺、太平府铜壶技艺(马鞍山市当涂县)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芜湖市南陵县)民俗:琅琊山初九庙会(滁州市琅琊区)天长孝文化(滁州市天长市)走太平(滁州市全椒县)广济寺庙会(芜湖市镜湖区)八社神灯(芜湖市芜湖县)繁昌县中分村徐姓祭祖习俗、群龙朝神山、九连麒麟灯会(芜湖市繁昌县)送春(芜湖市南陵县)6.阜阳市、亳州市:民间文学:老子传说故事、捻军歌谣(亳州市涡阳县)管仲的传说(阜阳市颍上县)传统音乐:淮河锣鼓(阜阳市颍上县)传统舞蹈:肘歌抬歌(阜阳市临泉县国家名录)棒鼓舞(亳州市涡阳县)太和狮子灯(阜阳市太和县)花鼓灯(阜阳市颍上县)传统戏剧:淮北梆子戏(阜阳市)泗州戏(拉魂腔)(亳州市利辛县)推剧(阜阳市颍上县)嗨子戏(阜阳市阜南县)亳州二夹弦(亳州市谯城区)曲艺:清音(阜阳市太和县)清音、清音戏(亳州市利辛县)淮北大鼓(亳州市利辛县)淮河琴书(阜阳市阜南县)扁担戏、渔鼓(阜阳市界首市)杂技与竞技:华佗五禽戏、晰扬掌(亳州市)鲖城火叉、火鞭、民间杂技马戏(阜阳市临泉县)民间美术:民间剪纸(阜阳市、国家名录)剪纸(亳州市谯城区)传统手工技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阜阳市界首市、国家名录)千年古井贡酒酿造工艺(亳州市)临泉毛笔制作技艺(阜阳市临泉县)河柳编工艺(阜阳市阜南县)阜阳刺绣(阜阳市太和县、界首市)颍州枕头馍制作技艺(阜阳市颍州区)杜氏刻铜技艺(阜阳市)传统医药:武氏手诊手疗医术(阜阳市颍东区)民俗:界首苗湖书会(阜阳市界首市国家名录)九曲黄河阵(亳州市利辛县)大班会(亳州市谯城区)大黄庙会(阜阳市界首市)7.淮北市、宿州市:民间文学:鞭打芦花、皇藏峪的传说(宿州市萧县)传统音乐:砀山唢呐(宿州市砀山县)灵璧菠林喇叭(宿州市灵璧县)传统戏剧:泗州戏(宿州市国家名录)坠子戏(宿州市国家名录)淮北花鼓戏(宿州市埇桥区、淮北市国家名录)淮北梆子戏(宿州市)灵璧皮影戏(宿州市灵璧县)砀山四平调(宿州市砀山县)曲艺:淮北大鼓(淮北市濉溪县)花腔渔鼓、萧县坠子(宿州市萧县)灵璧琴书(宿州市灵璧县)杂技与竞技:民间杂技马戏(宿州市埇桥区国家名录)民间美术:砀山年画(宿州市砀山县)萧县农民画、剪纸、萧县石刻(宿州市萧县)灵璧磬石雕刻、灵璧钟馗画(宿州市灵璧县)传统手工技艺: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宿州市)口子窖酒酿造技艺、临涣酱培包瓜制作工艺(淮北市)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宿州市埇桥区)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宿州市泗县)传统医药:王氏接骨膏药(宿州市砀山县)8.蚌埠市、淮南市:民间文学:涂山大禹传说(蚌埠市怀远县)垓下民间传说(蚌埠市固镇县)传统音乐:五河民歌(蚌埠市五河县国家名录)谢郢锣鼓(淮南市凤台县)传统舞蹈:花鼓灯(蚌埠、淮南凤台县国家名录)火老虎(淮南市凤台县国家名录)卫调花鼓(蚌埠市龙子湖区)临北狮子舞、钱杆舞、旱船舞(蚌埠市五河县)马戏灯(淮南市毛集区)采莲灯(淮南市潘集区)藤牌对马(淮南市田家庵区)传统戏剧:泗州戏(蚌埠市国家名录)推剧(淮南市凤台县)余家皮影戏(蚌埠市禹会区)曲艺:淮河琴书(蚌埠市)端公腔(蚌埠市怀远县)清明庙会(蚌埠市五河县)杂技与竞技:六洲棋、永京拳(淮南市)民间美术:杨氏微雕(蚌埠市)传统手工技艺:紫金砚制作技艺、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淮南市)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淮南市八公山区、大通区)传统医药:石良道膏药(蚌埠市怀远县)民俗:涂山禹王庙会(蚌埠市怀远县)9.合肥市、六安市:民间文学:包公故事(合肥市)刘铭传故事(合肥市肥西县)伍子胥过昭关的传说(巢湖市含山县)白牡丹的传说(巢湖市居巢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六安市舒城县)安丰塘的传说(六安市寿县)传统音乐:巢湖民歌(巢湖市国家名录)大别山民歌(六安市国家名录)寿州锣鼓(六安市寿县)金寨古碑丝弦锣鼓、思帝乡锣鼓(六安市金寨县)无为民歌(巢湖市无为县)传统舞蹈:肘歌抬歌(六安市寿县国家名录)无为鱼灯(巢湖市无为县)抛头狮(肥市蜀山区)传统戏剧:庐剧(合肥市、六安市国家名录)东路庐剧(巢湖市和县)含弓戏(巢湖市含山县)曲艺:门歌(合肥市包河区)锣鼓书(六安市金安区)庐州大鼓(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小调胡琴书(六安市舒城县)四弦书(六安市霍山县)寿州大鼓、淮词(六安市寿县)民间美术:火笔画(合肥市)剪纸(巢湖市和县)吴山铁字(合肥市长丰县)葫芦烙画(合肥市瑶海区)民间扎彩(合肥市包河区、巢湖市含山县)羽毛画(巢湖市和县)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巢湖市国家名录)舒席制作技艺(六安市舒城县国家名录)绿茶制作技艺之六安瓜片(六安市裕安区、国家名录)无为剔墨纱灯技艺(巢湖市无为县)绿茶制作技艺之舒城小兰花(六安市舒城县)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紫金砚制作技艺、大救驾制作工艺(六安市寿县)迎驾酒传统酿造技艺、石斛泡制技艺、绿茶制作技艺之霍山黄芽(六安市霍山县)霍邱柳编(六安市霍邱县)“公和堂”狮子头制作技艺(合肥市肥东县)庐江小红头制作技艺、传统钾明矾制作技艺(巢湖市庐江县)一品玉带糕制作技艺(巢湖市居巢区)民俗:洋蛇灯(合肥市肥东县国家名录)邀大岭(六安市金安区)紫蓬山庙会(合肥市肥西县)霸王祠三月三庙会(巢湖市和县)四顶山庙会(六安市寿县)。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安徽是一个非常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其中包含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活动,如下:
1. 安徽皮影戏——安徽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安徽皮影戏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手工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2. 安徽花灯——安徽花灯是一种采用彩灯、蜡烛和竹布等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精湛的工艺享有盛名。

3. 安徽龙船——安徽龙船是安徽历史文化的一大瑰宝,古老的龙船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4. 安徽太极拳——安徽太极拳是中国富有盛誉的文化遗产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全民性的体育和文化活动。

5. 安徽蜗牛灯——安徽蜗牛灯是安徽徽州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是一种手工制作的文化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6. 安徽芦花鼓——安徽芦花鼓是一种有着广泛人气的传统民间乐艺,以其卓越的表演技巧和精湛的艺术独特性而在安徽乃至全国范围内广
受欢迎。

7. 安徽花香——安徽花香是由睢宁大地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民间艺术传统,以其特有的演奏和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吸引众多人的关注。

8. 安徽小吃——安徽的小吃文化是安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安徽名气最大的小吃有桂花糕、松饼、细麻花等,它们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美味,成为了安徽美食的代表。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歙砚因生产于歙县而得名, 是砚中的上乘珍品。唐代 开元年间,歙砚之名始传, 并流行全国,历经唐、宋、 元、明、清等朝而不衰。 “石质坚韧、温润莹洁、 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 扣之似金石”是歙砚的特 点。歙砚雕刻精湛,造型 浑朴,刀法挺秀有力,美 观实用大方,历来被文人 墨客誉之为罕世珍宝。
歙砚石质美如碧玉,腻如 肌肤,暗含锋芒,缜涩发 墨,油润生辉,具有下墨 快,不损笔锋,墨水不干 等特点。因此有“龙尾歙 砚天下冠”之说。歙砚雕 刻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 即浑厚朴实,美观大方, 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它 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 新安风光、小桥流水或神 话传说、名人逸事等。
高山出名茶 黄山自古以来就是名优茶的生产基地。
早在明清年代,就有僧人采制高山野茶,就被山民接受,手工制作 了历史名茶北源茶、紫霞茶和黄山云雾茶。由于“白毫披身,芽尖 似峰”故先取名“毛峰”。“毛峰”运到上海被英国茶商称赞,名 扬上海,并打通外销渠道,成为“名震欧洲”的佳品。后来“毛峰” 产地扩展及整个黄山南北麓,“毛峰”也改名为“黄山毛峰”。解 放后,黄山毛峰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 名茶之一黄山毛峰制作工艺的价值在于其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包 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黄山毛峰自创制至今已有1百 多年的历史,它超群的自然品质和精堪的手工制作工艺使黄山毛峰 逐步成为烘青绿茶中的佼佼者。它的制作工艺对后期烘青类绿茶的 研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为徽州人独特的茶礼、茶仪、茶艺、 茶会、茶德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山区茶农的重要经济来 源。
•明末清初,徽戏形成于安庆石牌、枞阳、桐城一 带,其基础是青阳腔、昆山腔和俗曲。 •嘉靖年间,青阳腔即已兴起。外来的昆山腔在徽 州地方和安庆形成两股势力,时称“新安曲派”和 “皖上曲派”,并和青阳腔相辅相成,以其“时调 青·昆”、“昆·池雅调”著称。 •多年来,徽剧先后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第八届文华奖·新剧目奖、中国曹禺戏剧·剧目奖、 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剧本奖、中国首届戏曲“红梅 奖”大奖等多种国家级奖项,并赴上海、北京、香 港、澳门、日本、台北、西班牙等地演出,受到各 界人士的好评。

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

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
13
Ⅱ—25
云梯畲族民歌
宣城市宁国市
14
Ⅱ—26
大小锣鼓
宣城市郎溪县
三、传统舞蹈(9项)
15
Ⅲ—28
莲湘舞
安庆市望江县
16
Ⅲ—29
二龙戏蛛
滁州市定远县
17
Ⅲ—30
流星赶月
滁州市明光市
18
Ⅲ—31
抛头狮
合肥市蜀山区
19
Ⅲ—32
采莲灯
淮南市潘集区
20
Ⅲ—33
藤牌对马
淮南市田家庵区
21
Ⅲ—34
手龙舞
宣城市绩溪县
Ⅷ—54
杜氏刻铜技艺
阜阳市
53
Ⅷ—55
石斛泡制技艺
六安市霍山县
九、传统医药(空缺)
十、民俗(13项)
54
Ⅹ—26
王圩灯会
安庆市桐城市
55
Ⅹ—27
畲族婚嫁习俗
宣城市宁国市
56
Ⅹ—28
祭社
宣城市绩溪县
57
Ⅹ—29
小马灯
宣城市郎溪县
58
Ⅹ—30
八社神灯
芜湖市芜湖县
59
Ⅹ—31
九连麒麟灯会
芜湖市繁昌县
60
Ⅹ—32
宿州市泗县
45
Ⅷ—47
中国传统失蜡法
铜陵市
46
Ⅷ—48
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
宣城市郎溪县
47
Ⅷ—49
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
芜湖市南陵县
48
Ⅷ—50
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芜湖市镜湖区
49
Ⅷ—51
徽州毛笔制作技艺
黄山市屯溪区

安徽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一、民间文学(计1项)1 Ⅰ—1 桐城歌安庆市桐城市二、传统音乐(计6项)2 Ⅰ—1 当涂民歌马鞍山市当涂县3 Ⅰ—2 巢湖民歌巢湖市4 Ⅱ—3 五河民歌蚌埠市五河县5 Ⅱ—4 徽州民歌黄山市6 Ⅱ—5 大别山民歌六安市7 Ⅱ—6 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黄山市休宁县三、传统舞蹈(计4项)8 Ⅱ—1 花鼓灯蚌埠市、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9 Ⅲ—2 火老虎淮南市凤台县10 Ⅲ—3 灯舞(东至花灯舞)池州市东至县11 Ⅲ—4 傩舞(祁门傩舞)黄山市祁门县四、传统戏剧(12项)12 Ⅲ—1 徽剧安徽省徽剧团、黄山市13 Ⅲ—2 黄梅戏安庆市14 Ⅲ—3 庐剧合肥市、六安市15 Ⅲ—4 泗州戏宿州市、蚌埠市16 Ⅲ—5 青阳腔池州市青阳县17 Ⅲ—6 岳西高腔安庆市岳西县18 Ⅲ—7 徽州目连戏黄山市19 Ⅲ—8 贵池傩戏池州市20 Ⅳ—9 文南词安庆市宿松县21 Ⅳ—10 坠子戏宿州市22 Ⅳ—11 花鼓戏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23 Ⅳ—12 二夹弦亳州市五、曲艺(1项)24 Ⅳ—1 凤阳花鼓滁州市凤阳县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计1项)25 Ⅵ—1 马戏(墉桥马戏)宿州市埇桥区七、传统美术(计4项)26 Ⅶ—1 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黄山市歙县27 Ⅶ—2 阜阳剪纸阜阳市28 Ⅶ—3 挑花(望江挑花)安庆市望江县29 Ⅶ—4 竹编(舒席)六安市舒城县八、传统技艺(计14项)30 Ⅴ—1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阜阳市界首市31 Ⅴ—2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芜湖市32 Ⅴ—3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黄山市休宁县33 Ⅴ—4 宣纸制作技艺宣城市泾县34 Ⅴ—5 徽墨制作技艺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35 Ⅴ—6 歙砚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36 Ⅴ—7 徽州三雕黄山市37 Ⅷ—8 漆器髹饰技艺黄山市屯溪区38 Ⅷ—9 纸笺加工技艺巢湖市39 Ⅷ—10 红茶制作技艺黄山市祁门县40 Ⅷ—11 宣笔制作技艺宣城市41 Ⅷ—12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六安市裕安区42 Ⅷ—13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黄山市43 Ⅷ—14 桑皮纸制作技艺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九、传统医药(无)十、民俗(计4项)44 Ⅹ—1 珠算黄山市屯溪区、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程大位珠算法、珠算文化)45 Ⅹ—2 界首书会阜阳市界首市46 Ⅹ—3 抬阁(肘阁抬阁)六安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47 Ⅹ—4 肥东洋蛇灯合肥市肥东县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类)四、传统戏剧(一)梨簧戏申报单位:芜湖市芜湖梨簧戏,具有近三百年的悠久历史,是芜湖人十分喜爱的“草根戏”。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演形式
洋蛇灯表演时,舞者手持蛇形灯具 ,模仿蛇的蠕动、盘旋等动作,形 成独特的舞蹈韵律。
传承与保护
肥东洋蛇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当地政府通过组织培训班、 资助演出等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程大位珠算法
起源与历史
程大位珠算法起源于明代数学家程大位所创的珠算方法,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算法特点
徽剧
01
起源与传承
徽剧是安徽省的古老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徽州地区(今 黄山市一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徽剧以唱为主,声 腔优美动听,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
02 03
艺术特色
徽剧的表演风格庄重典雅,唱腔高亢激昂与婉转低回相间 。其剧目内容广泛涉及历史、神话、传说等领域。徽剧的 服饰、道具等也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汇报人:XX
•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庙会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表演艺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 传统手工艺技能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与保护
01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03
国际交流与合作
安徽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 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和传播 ,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庙会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华山庙会
要点一
起源与历史
九华山庙会是源于唐代的传统节日活 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七 月三十日,九华山地区都会举行盛大 的庙会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和信众前来参加。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下是一些安徽省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徽剧(徽班):徽剧是中国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安徽,被誉为“百戏之祖”。

其表演形式独特,以唱、念、做、打的四综为主要表演手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 皖南花灯:皖南花灯起源于安徽皖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灯会之一。

这种灯具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常以庆祝节庆、宴会、喜庆之事。

3. 徽派建筑:安徽是中国四大古建筑文化省份之一,徽派建筑是徽州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代表性的有黄山市的宏村、西递等徽派古村落,以及黟县的黄山市徽州博物院等。

4. 徽墨制作技艺:徽墨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制墨技艺,以徽墨汉代产于歙县的墨为代表。

徽墨制作注重工艺,选用上等松烟、竹炭等材料,制作出质地均匀、色泽深重的墨。

5. 神秘的道教文化:安徽省有着丰富的道教文化传统,例如位于合肥市的长生殿、位于亳州市的天柱山,都是重要的道教圣地,传承了丰富的宗教文化。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反映了安徽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工艺技艺。

这些建筑、表演艺术、手工艺等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安徽人民对于历史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分布表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分布表
2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
4竹编(舒席)、大别山民歌、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抬阁1凤阳花鼓
高腔(岳西高腔)、黄梅戏、挑花(望江挑花)、桑皮纸制作技6
艺、桐城歌、文南词
4泗州戏、坠子戏、花鼓戏、马戏(埇桥马戏)
1二夹弦
4花鼓灯、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剪纸、界首书会
3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
2花鼓灯、火老虎
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分布表
区域市名
芜湖
马鞍山
池州
宣城
铜陵
皖南
黄山
合肥
巢湖
六安
皖中
滁州
安庆
宿州
亳州Biblioteka 阜阳皖北蚌埠淮南
淮北项目
项目名称
数量
1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1当涂民歌
3青阳腔、傩戏、灯舞(东至花灯舞)
4宣纸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花鼓戏、宣笔制作技艺0
徽剧、目连戏、徽州三雕、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歙砚制作技艺、傩舞、徽州民歌、道教音乐(齐云山道场音乐)、15盆景技艺(徽派盆景技艺)、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红茶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珠算(程大位珠算法)2庐剧、灯会(肥东洋蛇灯)
1花鼓戏

安徽省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70项,其中新入选项目65项,扩展项目5项)
新入选项目(65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一、民间文学(4项)
1
Ⅰ—19
庄子传说
亳州市蒙城县
2
Ⅰ—20
蒙城歌谣
亳州市蒙城县
3
Ⅰ—21
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
芜湖市镜湖区
4
Ⅰ—22
九井沟传说
宿松县
二、传统音乐(6项)
5
Ⅱ—27
宿州市砀山县
30
Ⅷ—61
埇桥唢呐制作技艺
宿州市埇桥区
31
Ⅷ—62
醉三秋酒传统酿造技艺
阜阳市
32
Ⅷ—63
文王贡酒酿造技艺
阜阳市临泉县
33
Ⅷ—64
运酒传统酿造技艺
马鞍山市含山县
34
Ⅷ—65
无为板鸭制作技艺
芜湖市无为县
35
Ⅷ—66
宁国龙窑制陶技艺
宣城市宁国市
36
Ⅷ—67
水东蜜枣制作技艺
宣城市宣州区
37
Ⅷ—68
花砖制作技艺
宣城市泾县
38
Ⅷ—69
宣纸制品加工技艺
宣城市泾县
39
Ⅷ—70
后山剪刀制作技艺
宣城市泾县
40
Ⅷ—71
榔桥木梳制作技艺
宣城市泾县
41
Ⅷ—72
皖南木榨油技艺
宣城市宣州区
42
Ⅷ—73
铜陵凤丹制作技艺
铜陵市铜陵县
43
Ⅷ—74
石台雾里青绿茶制作技艺
池州市石台县
44
Ⅷ—75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一览表
(共4批计409人,按省文化厅公布顺序排列)
序号
姓名
性别
申报地区或单位
项目名称
备注
一、民间文学
(共12人,其中第一批0人,第二批2人,第三批6人,第四批4人)
1
汪永言

宿州市萧县
鞭打芦花
第二批
2
吴云芳

安庆市桐城市
桐城歌
第二批
3
胡智

亳州市涡阳县
老子传说故事
第三批
4
任峰

亳州市涡阳县
捻军歌谣
第三批
5
王宝亮

宿州市灵璧县
垓下民间传说
第三批
6
冯传礼

阜阳市颍上县
管仲的传说
第三批
7
程联芳

宣城市绩溪县
徽州民谣
(绩溪民歌民谣)
第三批
8
李智海

安庆市怀宁县
孔雀东南飞
第三批
9
葛士静

蚌埠市怀远县
涂山大禹传说
第四批
10
时泽雨

巢湖市含山县
伍子胥过韶关传说
第四批
11
李曙海

六安市金寨县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
第二批
19
陶小妹

马鞍山市
当涂民歌
第二批
20
夏贵常

第二批
21
张善葆

第二批
22
王爱玉

第三批
23
陈月兰

第三批
24
彭声扬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地方。

安徽以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闻名,这些项目代表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徽剧 (Huìjù)徽剧是安徽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四大剧种之一。

徽剧以其细腻的表演方式和充满传统气息的音乐声著称。

其独特之处在于婉转悠扬的唱腔、优美的舞蹈和精湛的表演艺术。

徽剧在传承和发展中始终保持着其原汁原味的风格,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2. 安徽花灯(Huādēng)安徽花灯是一项流传已久的手工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花灯以其精巧细腻的制作工艺和艳丽多彩的外观而著称。

制作花灯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手工雕刻和上色,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灯饰。

每年春节期间,安徽的街道都会挂满精美的花灯,照亮城市,给人们带来喜庆和享受。

3. 徽州木雕(Huīzhōu mùdiāo)徽州木雕是安徽的传统工艺之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精湛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徽州木雕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常常以人物、花鸟和传统建筑等题材为主题。

这些木雕作品栩栩如生,根据传统的工艺方法,手工雕刻而成。

徽州木雕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4. 安徽民间舞蹈(Mínjiān wǔdǎo)安徽的民间舞蹈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其中著名的有秧歌舞、花鼓舞等。

这些舞蹈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精彩的动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安徽的民间舞蹈通常以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和祈福为主题,既能展示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又能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5. 炒底锅(Chǎo dǐ guō)炒底锅是安徽传统的烹饪器具,用于制作当地著名的菜肴徽菜。

炒底锅由铁铸成,具有传热均匀、炖煮入味的特点。

在使用炒底锅烹饪徽菜时,锅底的油脂能够与食材充分交融,使菜肴更加美味,独具徽菜的风味。

总之,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具特色,代表着这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

安徽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霸王祠三月三 庙会
巢湖市和县
97 Ⅹ—6 九华山庙会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98 Ⅹ—7
跳五猖
宣城市郎溪县
99 Ⅹ—8
徽菜
宣城市绩溪县、黄山 市
100 Ⅹ—9 程大位珠算法
黄山市
101
Ⅹ— 10
102
Ⅹ— 11
徽州祠祭 轩辕车会
黄山市祁门县、黟县 黄山市黄山区
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90项)
90
Ⅹ— 25
婆溪河灯
黄山市黄山区
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76项 )
一、民间文学(11项)
1 Ⅰ—9 小孤山传说 2 Ⅰ—10 管仲的传说 3 Ⅰ—11 包公故事 4 Ⅰ—12 刘铭传故事 5 Ⅰ—13 捻军歌谣 6 Ⅰ—14 伍子胥过昭关的传说 7 Ⅰ—15 白牡丹的传说 8 Ⅰ—16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9 Ⅰ—17 皇藏峪的传说 10 Ⅰ—18 垓下民间传说 11 Ⅰ—19 安丰塘的传说
滁州市天长市
82
Ⅹ— 17
琅琊山初九庙会
滁州市琅琊区
83
Ⅹ— 18
四顶山庙会
六安市寿县
84
Ⅹ— 19
繁昌县中分村徐姓祭 祖习俗
芜湖市繁昌县
85
Ⅹ— 20
安苗节
宣城市绩溪县
86
Ⅹ— 21
赛琼碗
宣城市绩溪县
87
Ⅹ— 22
花车转阁
宣城市绩溪县
88
Ⅹ— 23
福主庙会
池州市东至县
89
Ⅹ— 24
上九庙会
黄山市徽州区
六安市舒城县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
43 Ⅵ—3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

安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
安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要属黄梅戏了,如果大家提到黄梅戏,那么一定就会联想到安徽。

那么黄梅戏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黄梅戏就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原来叫“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中期再皖、鄂、赣三省领地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黄梅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走进了世界;用戏曲之音乐精华,独特的风格推崇者艺术;将表演质的细致、真实和活泼呈现给了观众。

黄梅戏的出场人员丰富有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也有年龄大的人物正旦、老生、老丑等等。

黄梅戏的作品数量繁多,有大戏小戏之称,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则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黄梅戏的类别还有花腔和平词两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

如行云流水。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
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一、民间文学1.鞭打芦花萧县春秋时称“萧国”,秦始置县,历代均属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

传说萧县皇藏峪西北山顶,是孔子游此遇雨后的晒书场。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与老师同为鲁国人,后随父迁到萧国东南的乡村安家。

至今,萧县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

《鞭打芦花》就是其中的一则: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

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

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

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村就是萧县“车牛返”村),愤怒休妻。

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

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了具体言行,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一面镜子,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鞭打芦花》在基本故事不变的前提下,因地域、习俗、讲述人的不同,细节和语言都会有所变化,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孔雀东南飞传说东汉建安年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娶本地刘兰芝为妻,夫妻恩爱情深。

但兰芝为焦母不容,被遣回娘家。

焦、刘两人分手时发誓生死相爱,不复嫁娶。

兰芝回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走投无路投水身亡。

焦仲卿闻讯后也自缢于庭树,酿成了一出封建婚姻悲剧。

时人为怀念这对夫妇的忠贞爱情,作长诗《孔雀东南飞》以悼之。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叙事诗成熟的里程碑。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诗前小序记载了故事梗概、发生年代、地点、人物姓名、身份等,其时其人其事,真实可考。

男主角焦仲卿是潜山焦家畈人,女主角刘兰芝是怀宁县刘家山人,焦家畈与刘家山仅一河之隔。

潜山与怀宁在西汉至西晋时均隶属于庐江郡皖县。

故事历代流传,至今在方言里仍见端倪:比如将磨媳妇的婆婆喊作“焦八叉”,这是影射焦母的;将受折磨的媳妇叫做“苦芝子”,这是暗喻刘兰芝的;将懦弱无能的老好人称为“糯米官人”,这是怜惜焦仲卿的;将趋炎附势的人称为“刘大”,这是讽刺刘兰芝哥哥的;将能干要强的小姑娘称为“能小姑”,这是赞美焦仲卿妹妹的。

3.桐城歌桐城歌是源于桐城县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桐城歌类别分为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

早在明代以前桐城时兴歌(情歌)就流传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

以其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委婉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等艺术特色,广为传唱,乃至刊布成帙(《明代杂曲集》及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均收录桐城歌),不仅成为安徽歌谣盛行时期的主要本土歌谣,而且还影响到“湘、鄂、赣以及浙西地区”等更大空间,历史上形成了一种范围广泛的“桐城歌谣文化带”,对后来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因性孕育与塑造作用。

桐城歌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很多专家学者撰文给予高度评价,国家屡次编辑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亦作了充分肯定与介绍。

20世纪50年代搜集了大量桐城歌原生态资料,80至90年代相继整理出版《桐城歌谣》、《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先后举办六届桐城歌演唱会。

桐城歌是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值得注视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尚有很多原生态歌谣资料有待发掘,不少濒临失传的桐城歌曲调和吟唱表演形式,需要及时抢救与保护。

发掘、保护、研究桐城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

4.六尺巷传说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

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

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

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此巷在桐城市区西南隅,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巷南为旧时宰相,巷北为吴姓住宅,长约100米。

现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尺巷的故事,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至今传为美谈。

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主席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吟咏此诗。

六尺巷的故事,对桐城的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张英的谦虚礼让,给后人树立了一座道德典范的丰碑,人们纷纷仿效。

一时之间,桐城境内路不拾遗,秩序井然,邻里和睦,知书达理,蔚然成风。

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弘扬谦和礼让美德,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

5.徽州民谣徽州民谣是徽州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艺术,反映了古徽州人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珍宝。

徽州民谣从地域上来分,有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县民谣和祁门民谣等,并因方言不同有各自的特点;从内容上来分,有徽商民谣、生活民谣、劳动民谣、爱情民谣、时政民谣和游戏民谣等。

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的特点。

有些民谣在徽州境内广泛流传,但在不同县境有不同的流传“版本”。

如徽商民谣中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就有歙县、绩溪和祁门的3个“版本”。

徽商民谣,曾对徽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是徽商历史的形象写照,具有特别的认识价值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有些民谣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而发展。

像流传于黟县的《黟县妇女实苦怜》就有了现代版《黟县妇女生活甜》。

有些类型的民谣密切反映社会生活,如时政民谣中的《鸦片害人真不轻》、《抓壮丁》等。

徽州民谣是自宋代以来徽州社会民间生活的鲜活见证,从中可以真切地认识徽州人所具有的人生、婚姻、生活、教育、是非和审美观念,是认识徽州民间社会和人生的一把钥匙。

6.徽州楹联匾额明清两代徽商经济发展到顶峰。

致富以后的徽商在家乡大兴土木,营祠建房,墟落处处,亭台楼阁遍地。

由于徽商多为儒商,重教化,讲人伦,善与仕交往,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对联张布在建筑上。

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

依附建筑而生的徽州楹联匾额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丧嫁娶,开张营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

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老幼皆喜,妇孺能对,有联则雅,无联则俗。

徽州楹联匾额的普及,使它成为徽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

黟县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楹联匾额,便是其中的精华。

中国封建社会主体哲学思想以及崇尚自然的理念在徽州楹联中得到集中反映,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徽州楹联匾额的内容,使之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楹联匾额所具备的特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徽州楹联匾额不仅在读书人中间流传,而且在平民中间吟诵,且在徽州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文化韵味。

徽州楹联匾额所反映的明清几百年间人们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极其丰富且弥足珍贵的。

二、民间音乐1.五河民歌五河民歌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兼有独唱、对唱、说唱、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曲调委婉,欢快流畅。

五河,河湖纵横,素有“泽国”之称。

3万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文明,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

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是五河民歌蕴孕的土壤。

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3年(1370年)就已形成,经过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五河、蚌埠为核心,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

出现了《摘石榴》、《打菜苔》、《四季颂淮北》等一批优秀曲目,产生了马流柱、曹新云、张红曼、薛胜友等一批著名民歌手。

五河民歌有劳动号子、秧歌(田歌)、小调等类型,初步普查统计有70余首,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较多,也最具五河特色。

五河地处淮北、淮南、苏北交界之处,其语言、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渗透,其民歌风格、旋律,既包含着淮北那种侉腔侉调、粗犷豪迈的元素,又有着节奏平稳、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带有很强的抒情性,成为淮河中下游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

2.皖西大别山民歌在皖西,大别山纵横千里,淮河水穿境而过。

皖西大别山民歌以山而生、以水而传,山水相连,生生不息。

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秧歌、排歌、小调、劳动号子为主。

皖西大别山民歌在音乐上,传承了上古时期部落的民谣,在内容上,反映了古代时期的社会演化过程,体现了近现代时期的革命、劳动、生活等发展面貌。

如:有反映皋陶治法、大禹治水、楚汉之争,以及辛亥革命、红军起义等民谣民歌;有反映生活、生产的民歌;有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土、人情、民俗等民谣民歌。

红色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曾传唱全国。

在原汁原味本乡本土的皖西大别山民歌中,最有影响的是《挣颈红》、《慢赶牛》等曲调,在安徽和全国音乐界产生过巨大的反响。

主要特征有:①原生态特征;②明显的地域特征;③综合的艺术特殊。

主要价值有:①历史学价值;②美学价值;③社会学和艺术学价值。

皖西大别山民歌以山水相依的独特地域性,兼收通过水路流传来的其他不同形式民歌艺术特点,又不失自己本土山歌之特色,兼具沉稳、豪迈、厚实之特点和流畅、悠扬、灵动之风格,是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寿州锣鼓寿县,曾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都会。

楚文化积淀深厚,作为楚文化的一支奇葩——寿州锣鼓,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流域周边县、市,融进了淮河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双绞丝”、“小五番”等锣鼓谱精华,经过改编发展而成。

所用乐器,除通常的大筛锣、大腰鼓、大小钹、云锣、手锣之外,与众不同的是所用主锣称作“钢锣”,声音清脆、洪亮,声播数里,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在沿淮地区独一无二。

寿州锣鼓的演奏是以主锣手领头指挥,辅以鼓手指挥,形成鼓锣交替领头,动静结合,配合默契的表演局面。

因而寿州锣鼓演奏效果既具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十番锣鼓”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高亢、激昂的特点,素有“会说话的锣鼓”的美称。

寿州锣鼓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楚音乐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寿州锣鼓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寿州锣鼓应邀参加了历届安徽省花鼓灯会、安徽省建国45周年国庆晚会。

上海国际旅游节和上海全国农展会,并参加了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皖慰问演出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4.金寨古碑丝弦锣鼓金寨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面,为安徽省西通豫、鄂的门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