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艺术,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化名人。
在这些文化名人中,孔子、墨子、庄子、老子、孟子等被尊为思想文化的奠基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古代与现代的交融中,中国的思想文化又经历了新的发展。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介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1.儒家思想的传承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提倡“仁”的概念。
孔子认为“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治国必先治家,治家必先修身”,这些思想深厚、朴实,又包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承,成为了主流思想。
2.道家思想的传承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人应当追求自然的态度和内心的平和。
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并认为“和大怨者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这些思想虽然寡淡、深奥,但将人的思想从外在转向内在,给了人以深刻的启示。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也有广泛的传承。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创新1.佛教的传入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思想体系。
佛教认为“众生皆苦”,主张离世诸暇,追求涅盘。
佛教的理念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更加丰富,开拓了人们的心灵世界,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文化创新之一。
它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公平、公正的机会,也为古代社会贡献了巨大的人才。
科举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三部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1.现代中国哲学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哲学的传承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对于时代的要求,更是要求哲学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解决当代存在问题的方法。
现代中国哲学家不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还开始关注现实问题,为中国的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如一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通过书籍、教育、家庭传统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墨家思想等等,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表现在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方面。
例如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象征。
中国的传统民俗习惯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祭祀祖先等风俗习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过去的产物,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首先,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多的方式传播给世界。
互联网的兴起,为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
现在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延续发展。
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尊师重教的思想、孝道观念的传承等。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艺术、文学、电影等领域中有所呈现,不断吸引着年轻一代的关注。
三、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使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西方文化冲击的情况。
同时,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认同程度有所不同。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机遇。
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涵,使其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寄托和指引。
中国文化概论历史沿革与传承
中国文化概论历史沿革与传承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深厚的文化之一。
它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铸就了今天的多元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沿革和传承进行概述。
一、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制度和思想传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祭祀仪式以及社会礼仪等方面。
商朝的兴衰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背景。
周朝的建立,则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封建社会的文化繁荣自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极为繁荣。
诗经、楚辞等经典文献的创作和流传,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家思想的推崇,以及独具特色的汉字书法等各个方面都为中国文化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唐宋时期的文化繁盛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唐朝的盛世文化、宋朝的科技进步以及文人墨客的繁荣,都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奠定了基础。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赤壁赋》等文学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四、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中国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元朝的建立带来了外族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出现了一定的异化。
明朝时期,程朱理学的兴起使中国文化发展出新的思想体系。
清朝时期,康雍乾盛世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更稳定的环境,并且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五、现代时期的文化发展从19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现代化进程,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
这一时期,包括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在内的重大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
然而,中国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并未停滞不前,诸如中国画、京剧、中医药等传统艺术和文化形式传承至今,并逐渐在国际间赢得了声誉。
六、当代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当代,中国文化不再是封闭的,它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
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生机。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融入了深厚的哲学底蕴、道德准则、艺术表达等。
在当代社会,如何传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对其中的一些代表性元素进行介绍与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将古代的思想、价值观念、艺术形式等传递给后代,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有效地继承与发扬。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首先,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可以通过设立相关课程,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趣。
其次,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比如传统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通过举办庆祝活动,使人们亲身参与其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认同感。
再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
各级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推动相关的研究与传承工作。
此外,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舞台剧等形式,向公众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应用,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并继续发展壮大。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首先,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的发展与创新。
传统京剧、书法、中国画等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家们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加强技术培训等方式,使传统艺术更好地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应用。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疗效。
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使其在现代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研究与推广。
儒家、道家、佛教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都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人文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古代文化。
古代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1.1 文字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始于文字的发展。
早在商朝时期,中国人民就已经创造了象形文字,通过刻画各种事物的形状来表达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更加简化的形式,形成了汉字。
汉字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使得古代人们能够进行记录和交流。
1.2 儒家思想的传承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朱熹,儒家思想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并深入人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教育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3 传统艺术的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例如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音乐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至今仍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艺术得以保持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2.1 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上,中国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的国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也通过东亚的文化传播与周边国家进行了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化不仅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也将自身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2.2 科技与思想的创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与科技和思想的创新息息相关。
在古代,中国人民发明了众多的科学技术,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这些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古代中国也孕育了众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老子、庄子和墨子等,他们的思想成果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文化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观影响着世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不断的传承与演变,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
这一文化以尊崇天地、注重礼仪的特点而闻名,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
其核心价值观强调和谐、平衡和秩序,成为后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例如,周朝崇尚礼乐之邦,齐国提倡兵马威武,唐朝则以诗词歌赋而享誉天下。
这些朝代所形成的文化传统,通过教育、文化机构等途径得以传承下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此外,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还体现在家庭教育中。
家庭是传承文化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传授给子女,使他们能够接受和继承古代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中的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注重道德伦理等价值观也通过这种方式代代相传。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国古代文化也经历了演变和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内在变革的推动。
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化逐渐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
例如,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佛教文化就是以此为媒介传入中国的。
佛教文化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此外,元朝时期的蒙元文化也对中国古代文化演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蒙古族的征服给中国带来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蒙古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
元代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国文化与蒙古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互动和融合,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观。
在内在变革的推动下,中国古代文化也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完善和革新。
例如,康乾盛世的清朝时期,通过科举制度以及钦差大臣的选拔,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文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革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革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古代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礼仪制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时间里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层面。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他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给孩子传授家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各种节日的庆祝和传统风俗等。
在学校方面,中小学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如中国传统文化日、古诗词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社会层面,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广泛和深入。
社会各个领域都在积极地推广传统文化,如文化节、历史遗迹保护、书法展览、陶艺比赛等活动不断涌现。
在国家层面,中国政府也把文化传承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任务。
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大了支持力度,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建设,推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变革和演变。
传统文化在变革中不断更新和升华,反映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和其他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比如,现代流行音乐中融入了传统乐器的元素,新年晚会中加入了传统舞蹈、民乐演出等。
二、传统文化的重建。
传统文化不断地被重新解读和重建,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比如,《论语》在现代重新被注释和解读,成为现代领袖的经典读物。
三、传统文化的创新。
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被创新,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比如,漫画、动画等形式的文化创新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了新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四、传统文化的开放性。
传统文化的开放性表示传统文化不再固守自己的文化边界,而是加入到全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沉淀和积累,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价值。
在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浅谈。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传承、学校传承、社会传承以及网络传承。
不同传承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
1.家庭传承家庭传承是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一种传承方式。
从小接受家庭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个性塑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具有实际性强、有效性高、亲情感人等优点。
但家庭传承往往受到场景和家庭个性的限制,也容易造成地域文化多元性问题。
2.学校传承学校传承是在家庭传承之后较为重要的一种传承方式。
学校具有社会化教育的特点,可以推翻家庭个性的限制,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学校传承虽然比家庭传承具有社会化的特点,但泛滥着过多的功利化因素,教育的取向狭窄,显得机械、缺乏灵活性、创新性。
3.社会传承社会传承是自由度最大而最灵活的一种传承方式,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化,并适应了现代生活的步伐。
社会传承可以在比学校传承更高的社会层面,开展各种形式的传承。
社会传承的成功,除了传统文化内在的优越性之外,也需要传承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者,好的传承活动可以深化文化的传承,提高文化的外在价值。
4.网络传承网络传承是现代时代的新媒介,其特点在于便捷、快速、广泛和低廉,同时它通过互联网传播文化,为传统文化的重振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网络传承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大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观念,积极塑造了新时代文化意识形态.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指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路径和基础成果,包括文化理论、文化领导、文化实践和文化创新等多方面。
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融合现代文化,方便新时代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认同和传承。
1.文化理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中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和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民俗、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由上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使其代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众多。
从《周礼》、《礼记》到《四书五经》,从《孙子兵法》到《论语》,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哲学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道德和人性修养。
孝顺、忠诚、正直等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历史的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历史的回溯和思考,不仅仅关注过去,更要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为人们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取向。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审美的追求。
从古代诗词、书画到传统建筑等方方面面,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审美价值的追求。
这种审美观念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境,但同时也展现出了迎接变革的活力和韧性。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中不断发展。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教育领域,学校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外部文化的接触中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与周边国家和其他国家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这种交流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瑰宝。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关键内容。
本文将从诸子百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种思想家和学派。
这些思想迥异但又相互影响,共同贡献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系统归纳和介绍这些思想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并深入探讨它们在古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通过儒家经典的传承和家庭教育的方式,深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习俗。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儒家经典的主要内容,如《论语》、《大学》等,以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君主统治和科举制度中的表现和影响。
三、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道家思想以“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为核心观念,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自由和安宁。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医学、养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等,以及道家思想在古代养生保健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四、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成就辉煌,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高中历史教育应当介绍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以及古代文学和艺术方面的代表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和中国古代戏曲等。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罢
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黜 百 家
独 尊 儒
儒
家
董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 仲 尊儒术”
舒Leabharlann 新“君权神受”“天人合一”“天 人感应”
思 想 成 为 正
儒
统
学 “三纲五常”
思
术”
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额建议,加强中央集权
自秦朝到汉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治国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 化?儒家思想为何能成为正统思想?
墨家
墨子的思想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百家争鸣中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学派 代表
主张
孔子 “仁”与“礼”、有教无类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性本恶
道家 老子 “道” 、无为而治、辩证法 庄子 “齐物论”、崇尚精神自由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尚贤”“节俭”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可以相互转化。
庄子的思想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
倾向。
法家
韩非子的思想:法家集大成者。 1、以法治国:主张君主以法治国,利用权术
驾 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阿里威慑臣民,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把君主的权利提高到极点,迎合大一统 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仁想”:与 “礼”
核心:“仁”(含义: 即“爱人”,“仁者爱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别人)
实现“仁” 的方式
“克已复礼”(对自己)
2、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3、教育思教想育:方式:首创私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这种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气质与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一.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人秉持着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礼仪和道德。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君子”观念,成为中国人主张的道德行为准则,并深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人形成了讲究礼仪的风俗习惯,诸如对长辈的尊敬、对师长的敬意等等。
二. 文化的演变与背后的社会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社会变革是相互联系的。
历朝历代,中国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巨变,这些变革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唐代,文人墨客们追求自由、开放的心态,崇尚自然与宇宙的和谐,形成了以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为代表的文化繁荣;而在宋代,社会的繁荣和富裕催生了新的商业文化,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有密切关系。
古代中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外国之间有了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
四.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冲击,传承与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政策,鼓励学校和社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以确保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
同时,各界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例如影视作品的创作、文物的修复等等。
五.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瑰宝,更是当代社会中的宝贵财富。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引导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它仍然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提出一些促进其发展的措施。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漫长时间的传承与发展。
它包含了许多方面,如文学、哲学、艺术、音乐、戏剧等。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教育体系、家族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来实现的。
在教育体系中,学校课程中普遍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哲学思想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其在心中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家族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员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后代。
例如,春节期间的家庭团聚、对长辈的尊重都是传统文化在家族中的传承。
社会各个方面也在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节庆活动、博物馆、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都是社会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
二、传统文化的发展虽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它仍然在不断发展。
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首先,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在现代艺术中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京剧、山东快书等传统戏曲在不断改编和创新中凭借其独特的韵味吸引了广大观众。
其次,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传统医药、农业技术等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得以发展和应用。
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对现代科学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三、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2. 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弘扬这些价值观,如倡导孝道、讲究礼仪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现代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现代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哲学、道德、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博大精深的遗产,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现代发展。
一、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诸多派别,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
其中,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派。
从孔子的思想开始,儒家思想历经了近两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以至今日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而道家的核心思想则是“无为而治”,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
墨家强调“爱”和“非攻”,反对战争和仇恨,弘扬爱的精神,倡导和平。
法家则是讲究以法治国,强调坚定的法律制度和权威。
在现代社会,以上这些思想和观念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且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艺术文学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和文学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诗歌、戏曲、绘画和小说等。
诗歌作为最早的文学体裁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众多千古名篇。
而戏曲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包括京剧、豫剧、昆曲等。
这些戏曲是由民间传说、历史事件等演变而来,并不断在演出和创作中进行改进和完善。
现在,这些戏曲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喜爱。
除此以外,传统的国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也都有着千年不变的独特风格和内涵。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艺术也进行了数字化处理,现在我们可以在电脑上观赏到油画、国画等,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民俗传统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哲学思想和艺术文化外,民俗传统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使得中国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风情。
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意义和庆祝方式,并代代相传至今。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国家。
在漫长的时间中,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多次的传承与变迁。
这种传承与变迁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为世界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无数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等都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强调人伦道德、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它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道家文化讲究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它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佛教文化注重人性的觉醒和心灵的净化,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寄托。
二、中国文化的变迁与时代变革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变迁。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例如,在唐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文化与中亚、东亚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国际风貌。
而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开启了新的篇章。
尽管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未被完全替代,而是经历了一次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和融合。
三、中国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对现代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家国情怀和儒家伦理道德观依然在当代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这种家国情怀激发了人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与责任感,形成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哲学观念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启示。
例如,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表明中国古代智慧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为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艺术饗宴。
总之,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中国人民凭借其丰富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找到了平衡,并为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经验。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维系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独特标识,它延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风貌。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智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智慧等对于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1. 教育传承教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国学、经典诵读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将其融入到学科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家庭传承家庭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单位。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
在家庭中,可以通过讲述古代的历史故事、传统的民间艺术等方式,让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从而有机会深入了解和学习。
3. 社会传承社会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政府、社会组织、文化机构等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1. 科学性与现代性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在现代社会仍然需要与科学现代文明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从古代的祭祀活动、礼仪规范,到现代的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焕发着不同的魅力。
一、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从殷商的甲骨文、商周的礼仪典章,到秦汉的制度规范、唐宋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思想、艺术、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成就,具有举世闻名的文化价值。
古代中国人尊崇祖先,重视宗教信仰,祭祀、祈福、祝贺等活动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祭祀为先民习俗,以崇拜、感恩祖先为主体,提高人们对于先辈历史贡献的崇敬之情。
秉承祭祀活动传承至今的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庆日子。
二、现代的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古代的文化遗产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而且在现代文化产业中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形式。
从传统的戏剧、音乐、美术、书法,到现代舞蹈、电影、纪录片、小说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不断转型和更新。
当今世界许多优秀的电影、美术、文学、音乐作品,都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织,使得传统文化更具活力,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
三、互联网时代的传承现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文化作为当下主流的承载形式之一,日益成为中国文化的新践行者。
在国内,网上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涵盖了游戏、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重现和延续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和荣耀。
网络文化产品丰富、细分化、个性化的特点,让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渠道。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爱中国文化,网络众筹、网络音乐节、网络电影节等也为传统文化出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与变迁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与变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经历了繁荣与衰败、传承与变迁的过程。
古代中国的文化积淀丰厚,不仅影响了近代的中国社会,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一、政治制度对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影响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封建王朝的建立到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对文化传统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土壤。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层级分明,各级贵族和官僚阶层承担着对文化的传承和维护的责任。
例如,孔子所谓的君子文化就是在这种封建制度下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同时,政治制度的稳定也为文化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促使了政治中心的转移,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通过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风貌。
例如,随着周朝政权的建立,周文化逐渐取代了先前的商文化和西周文化,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主导文化。
二、思想文化对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影响除了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也对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面貌。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变迁的重要力量之一。
作为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伦理与道德观念,并且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此外,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也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渐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融合。
道教则通过追求自然、养生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习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科技发展对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一系列具有独特特点的文化体系。
这一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为核心,融合了众多的民间信仰、宗教信仰以及艺术形式。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第二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礼俗习惯等,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是一国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独特存在。
第三章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手段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后代,并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世经典、经典诵读、家庭教育、文化教育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
同时,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
第四章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形态。
例如,在传统工艺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建筑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等。
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保持其本来面貌,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鲜事物,保持活力。
第五章传统文化的挑战与保护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西方文化的冲击、快餐文化的盛行等。
因此,保护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应加强立法,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同时,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人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六章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节日,不仅要保持其传统风貌和庆祝习俗,更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让节日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
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
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
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
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
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
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
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3)季节、区域和民族的服饰差异。
这是由自然时空和人种不同形成的服饰类型。
因季节不同,人们将衣服分为春秋、夏、冬三类,并创造了不同的服装款式:单衣、夹衣、棉衣、皮衣。
佩戴装饰上季节差别则更明显。
如冬季围围巾、夏天摇扇子等。
4)、工艺上的服饰差别。
这是由制作方式带来服饰类型的不同。
无论是编织、印染、还是绣嵌、裁缝,这些技术上的因素不仅制约了各种服饰原料,而且构成了服饰的成品和款式。
B:食:(1)日常生活的饮食惯制。
这是从人体的生理出发,为恢复体力、维持生命的目的而形成的习惯。
它包括饮食的次数、主副食量的分配,以及饮食时间的规定。
(2)、节日礼仪的饮食惯制。
这是人们受到自然季节和社会关系影响确立的习俗。
(3)、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这是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在我国人民饮食生活中形成的惯制。
C:住:(1)宫殿古代称高大的房屋为殿。
(2)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D: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交通工具的国度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开始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
轿是古代独特的代步工具。
3.试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答:A:火药:(1)产生: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
(2)发展:三国时有个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
(3)传播:公元10世纪先传入蒙古,阿拉伯,13世纪传入欧洲。
B:指南针(1)产生: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
(2)发展:人们接触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并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和磁石的指向性。
经过多次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指南针。
(3)传播:约在12世纪,传播到了欧洲。
C:(1)产生: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
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造成的。
(2)发展: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3)传播:公元8世纪传至中东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至欧洲。
D:印刷术:(1)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
(2)发展: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
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传播:公元8世纪就传入日本,13至14世纪传至欧洲。
4.试论“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答:A:“东学西传”:东学西传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
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1)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2)造纸术的西传:8世纪中叶中国造纸术在传入巴格达、大马士革、摩洛哥。
12世纪中叶中国造纸术由摩尔人传入西班牙。
13世纪末叶中国造纸术传入意大利。
14世纪末叶中国造纸术传入法国、德国。
15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英国、荷兰、瑞士。
16世纪传入新大陆。
磁学的西传:中国宋代航海磁针在1180年左右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另有丝绸的西传、印刷术的西传(活版印刷术经俄罗斯莫斯科传入德国)、农业技术西传、茶叶西传等。
B: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明朝末年一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
生重大影响。
5.语言文字与风俗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很独特的文明。
文字也是最独特的。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因为地缘封闭而导致的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化传承,使“汉字”成为世界上较少的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
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
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
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
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
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文学来源于生活,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风俗习惯。
从古到今,风俗和文学都是密不可分的。
从有文学那天起,文学就是记载风俗的最佳档案。
风俗在传承中,会因为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别。
因此如果没有文学作品去记录,有些风俗我们当今已经完全不知道,光凭传承的话,风俗早就传变样了。
所以,冉正万说文学离不开风俗,风俗也离不开文学,它们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分不开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