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受力分析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课件:受力分析

初中物理课件:受力分析

01
03
答案解析: 物体向左运动时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和 未知方向的拉力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的大小和方向。
04
C.加速度大小为15m/s²,方向向右 D.加速度大小为 15m/s²,方向向左
THANKS
感谢观看
进阶练习题
01
题目3
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放在粗 糙的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水平 向右的拉力F=10N的作用而做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已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 擦因数为0.2,求物体运动的加 速度大小。
02 答案解析
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拉力 和摩擦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 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重力概念
总结词
掌握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方向和大小。
详细描述
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 小。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即G=mg。
弹力概念
总结词
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掌握弹 力的方向和大小。
详细描述
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产生的力 ,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大小与形变 程度有关。弹力的大小与施加外力的 大小、物体的材料、温度等因素有关 。
答案解析
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根据牛 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综合练习题
题目6: 一个质量为4kg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向 左运动,已知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20N,方
向向右,则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可能为( )
输标02入题
A.加速度大小为5m/s²,方向向右 B.加速度大小为 5m/s²,方向向左
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
总结词
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需要考虑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同时要特别注意重力在斜面上 的分力。

初中物理力教案及反思

初中物理力教案及反思

教案:初中物理《力》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力量和猜测假设力量。

- 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变量的讨论方法。

- 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测、方案设计等的争论,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力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四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学问。

- 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力量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测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斜面,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争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2节。

板书设计:第四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滑动摩擦力1.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

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 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媒体课件展示摩擦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四周与摩擦相关的物理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摩擦?摩擦有哪些类型?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5分钟)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 学生分组讨论,猜测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3. 各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材料进行实验。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三、实践活动: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

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思想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把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原则,通过观察弹簧,弯曲的木棍,气球,橡皮泥等,来认识形变以及形变的种类。

着重在演示微小形变和推断弹力方向。

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需要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胡克定律,探究过程设计简洁,快速可完成。

再次让学生体会用图处理数据的好处。

二、学习任务分析1.学生凭借生活阅历,已经知道弹力是一种与重力产生缘由不同的力。

本节课通过学生体验形变;观察并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可以加深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例题点面接触,面面接触,点点接触,知道分析弹力的方向的方法。

通过学生对杆的练习,知道杆的弹力不肯定沿着杆。

三、学习者分析1.学生学完力和重力的概念,并且了解弹力的存在。

强调受弹力的物体,缘由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

2.胡克定律本身并不难把握,但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简单误将弹簧长度理解为形变量。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弹性形变和裂变。

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不怜悯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

知道常见的形变,能识别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通过试验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通过试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知道胡克定律;把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放大了的微小形变”,让学生知道把微小变化量进行放大,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试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过程中,熬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体会物理是一门试验学科。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教案

《1.力》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三、教学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于生产、生活。

人们对力的认识也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

那么,什么是力?它又是如何作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认识力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

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

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师做实验:(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

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

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

其他也是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

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初中物理小球弹跳教案

初中物理小球弹跳教案

初中物理小球弹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球弹跳的物理原理,包括受力分析、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球弹跳的受力分析:地球引力、弹力等。

2.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动能转化为势能,势能转化为动能。

3. 小球弹跳高度的影响因素:重量、直径、材料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小球弹跳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小球弹跳的受力分析,包括地球引力和弹力。

解释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原理,以及小球弹跳过程中能量的消耗。

3. 实验演示:进行一系列小球弹跳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小球弹跳的高度、速度等数据。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球弹跳高度与重量、直径、材料等因素的关系。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总结小球弹跳的物理原理,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球弹跳的物理原理和受力分析。

2. 实验法:进行小球弹跳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数据。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思考和拓展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小球弹跳实验器材:小球、测量工具等。

2. 教学课件:讲解小球弹跳的物理原理和受力分析。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初中物理水中受力分析教案

初中物理水中受力分析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水中受力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中物体的受力情况,掌握水中的浮力和重力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分析水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水中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水中物体的受力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水中浮力的大小计算。

2. 水中物体受力分析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物模型或图片。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 提问:水中物体受到哪些力?它们的方向如何?二、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10分钟)1. 讲解浮力的概念:浮力是指水对物体向上的推力,大小等于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2. 演示浮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存在。

3. 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F浮 = G排,其中G排为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三、水中物体的受力分析(10分钟)1. 讲解水中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在水中受到重力、浮力和其他力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先画出物体的受力图,然后标出各个力的方向和大小。

3. 举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水中受力分析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水中受力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水中受力分析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

浅谈初中物理受力分析初中阶段学生接触了常见的几种力,分别是重力、摩擦力、弹力与浮力等等。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常常遇到力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而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尤其是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的分析,学生往往感觉很困难,对受力分析没有好的方法而导致问题的错误解答。

受力分析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下面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浅谈初中受力分析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一一对应”原则解决力学作图问题对于力学作图(作出物体受力示意图),学生常常出现多画了力或少画了力,原因是学生根据习题内容凭经验或感觉作图,或者有“也许就这样画”的想法而没有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导致作图时出现错解。

例1.1.作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力(图1);2.作出踢出去正沿着斜面向上滚的足球所受的力(图2)。

对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物体受到一个沿斜面向下的下滑力,错解为如(图3),沿斜面向上滚的足球则错误地认为受到一个沿斜面向上的力,错解为如(图4)。

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受力分析,教学中我让学生掌握“一一对应”的原则来对这类习题进行受力分析,即一个力对应一个施力物体。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物体受到的每一个力都必然对应着一个施力物体。

作图时要求学生每画一个力就找出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如果找不到则这个力就不存在。

例如图1,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这三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地球和斜面,而沿斜面向下的力f就找不到施力物体,所以这个力不存在。

同理,图2中足球受到重力、斜面对足球的支持力与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的力就找不到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沿斜面向上的力f,足球沿斜面向上滚是由于惯性。

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多画或者少画力了,这个原则还可以应用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向空中抛出去的篮球与在行驶中的汽车发动机突然熄火等等的受力分析。

学生掌握“一一对应”原则后,在作图时就不会多画力或少画力了。

初中物理底部受力分析教案

初中物理底部受力分析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底部受力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底部受力的概念,掌握底部受力分析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受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底部受力的概念。

2. 底部受力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底部受力分析的技巧。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物模型。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底部受力的例子,如桌子、椅子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保持平衡的?二、探究底部受力的概念(10分钟)1. 介绍底部受力的概念: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的作用,使得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讲解底部受力的条件:物体必须放在水平面上,重力与支持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底部受力分析的方法(10分钟)1. 讲解受力分析的方法:a. 画出物体的示意图。

b. 标出物体的重力。

c. 找出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

d. 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示范受力分析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四、底部受力分析的技巧(10分钟)1. 讲解受力分析的技巧:a. 先画重力。

b. 再找支持力。

c. 最后判断平衡状态。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受力分析的技巧。

五、实际问题的解决(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如: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桌子对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少?2. 引导学生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解决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2.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深入探究底部受力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底部受力现象,掌握底部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的思路和技巧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的思路和技巧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的思路和技巧
一、受力分析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求谁对谁受力分析,一般不对墙、地面分析)
2.确定研究对象运动状态
3.找力:一重二弹(推拉支压)三摩擦(也可先按顺序标出已知力,根据平衡状态F合=0求解未知力)
例1.受力分析
例2.摩擦力反向
二、受力分析进阶
例1.传送带问题
传送带问题:物体刚放到传送带上的时候,摩擦力提供动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当物体与传送带相对静止时(物体与传送带共速),物体的摩擦力变为0。

传送带以2m/s速度顺时针匀速转动:物块从a静止释放,到b与传送带同速
ab:受水平向右滑动摩擦力,加速
bc:不受摩擦力,匀速
例2.夹砖问题
总结:奇数块砖:最中间那块砖,左右两侧分别受到向上的f=0.5G
偶数块砖:最中间的两块砖之间无f
例3.叠放问题
刚学的时候,很难理解,重点看懂下面几幅图即可(详细的受力分析)。

(1)隔离法。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方法和步骤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方法和步骤

受力分析一、几个概念要弄懂1、平衡力、相互作用力、平衡状态平衡力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两个力的受力物体是同一个产生的效果互相抵消,合力为零。

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力的受力物体是两个。

产生的效果不能互相抵消。

平衡状态:不受力或者所受合力为零。

处于平衡状态受力一定是成对的。

一个力的效果必定有另一个力与之相抵消。

2、摩擦力、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物体间相互接触;物体间有相互挤压作用;物体接触面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②、静摩擦力等于其方向上的拉力或重力。

动摩擦力等于拉力、重力或其和差(一定要在平衡状态下分析)。

二、受力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 明确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前,要先弄清受力的对象。

我们常说的“隔离法”、“整体法”,指的是受力的对象是单个物体,还是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对于连接体,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要变换几次研究对象之后才能解决问题。

有时候,选取所求力的受力物体为研究对象,却很难求出这个力,这时可以转移对象,选取这个力的施力物体为研究对象,求出它的反作用力,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求出所求力。

2. 有序地分析受力养成按一定的步骤进行受力分析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漏力或添力。

一般分三步走:先分析重力;然后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分析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等;最后分析电场力、磁场力等。

3.确定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有三个常用的方法:(1)假设法;(2)根据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3)用牛顿第三定律。

4.具体方法(1)、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在力学中,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对象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外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内力)。

分析整体周围其他物体对整体的作用。

而不画整体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隔离法:隔离法是指对物理问题中的单个物体或单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在力学中,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体系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只分析该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对该对象的作用力。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受力分析教案初中物理

受力分析教案初中物理

受力分析教案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了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 能够正确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4. 能够根据受力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2.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 受力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1. 受力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的运用;2. 受力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教学道具或模型;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力的作用和效果;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物体受到的力?。

二、受力分析的概念和意义(10分钟)1. 讲解受力分析的概念:受力分析是指对物体受到的力进行分析,了解力的来源、方向和大小;2. 讲解受力分析的意义: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效果;3. 举例说明受力分析的应用。

三、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0分钟)1. 讲解受力分析的方法:居家法、整体法;2. 讲解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考虑重力、考虑弹性力、考虑摩擦力、画出受力示意图、检验;3. 举例说明受力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的运用。

四、受力示意图的画法(10分钟)1. 讲解受力示意图的画法:画出物体的轮廓,标出受力的方向和大小;2. 讲解受力示意图的注意事项:力的箭头要标清楚、受力的大小要标明、力的作用点要标准确;3. 举例说明受力示意图的画法。

五、练习题(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讲解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3.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

六、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受力分析的概念、意义、方法和步骤;2. 布置作业:画出给定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并写出受力的分析和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受力分析的概念、意义、方法和步骤,能够正确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材分析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材分析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教材分析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目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与反馈01教材分析第七章力是初中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后续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知识的基础。

地位通过对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用教材地位与作用教材首先介绍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等基础知识。

教材编写特点重视基础知识教材中设置了多个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基本原理和运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突出实践应用教材中注重科学方法的介绍,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强调科学方法教材内容结构分析介绍了力的概念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引言详细介绍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等核心知识点。

重点内容对摩擦力、浮力等较为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知识。

难点内容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和计算题等,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巩固练习02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等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力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重点内容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力的定义、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方向等。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和原理,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平衡掌握平衡状态、平衡力等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特点。

理解力的方向性和矢量性,掌握向量表示方法。

力的矢量性共点力的平衡非共点力的平衡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中力的平衡问题。

2019年初高中物理衔接精品课程专题12 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解析版)

2019年初高中物理衔接精品课程专题12 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解析版)

专题12 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功之一。

因受力分析的不完全或错误常常是造成解题错误的原因。

因为这一基本功掌握不好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从而形成对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受力分析是这一大难点恰恰给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首先遇到了。

因此,克服这一难点就成为顺利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之一。

那么,形成这一难点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一难点?一、难点形成的原因1.受力分析涉及的知识面广受力分析的过程涉及的不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由许多个知识板块构成的知识群。

每一种力都可以因其成因和特点的不同,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

这些不同的知识板块从力学一直贯穿整个高中物理课程。

力学中涉及的重力、弹力、摩擦力就是一些基本的板块。

在实际应用中,为解决某个物理问题进行的受力分析,至少要涉及两个以上的力,甚至更多。

学生在单独认识它们时已感不易,当那么多的力杂合在一起,要求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2.各个知识板块的难度在高中阶段跃升很大。

如摩擦力,在初中阶段只定性地涉及,其作用一般也只限于阻碍物体运动.而到了高中则要求定量地分析。

尤其是静摩擦力,它的存在、大小和方向都可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更进一步,还有摩擦力方向跟运动方向同向和反向的问题。

知识的难度跃升很大,学生感到很难掌握。

3.初中阶段不完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形成的不利的思维定势。

如弹力,在初中除了弹簧的弹力外,其余所有的弹力都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而且都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分析,分别把它们叫作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等,而不涉及其产生的原因,也不明确地把它们归入弹力范畴。

在当时,这主要是为了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适合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让学生易于接受掌握。

但这却给高中阶段受力分析留下了隐患,形成一种不利的思维定势。

如分析在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受力,学生往往会多出一个“下滑力”来。

其实这是重力的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是它具有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作用效果,但我们不能根据这个作用效果,臆造出一个“下滑力”来。

专题5 受力分析(知识串讲)-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

专题5 受力分析(知识串讲)-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

专题5 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的概念把指定的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示意图,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如某个结点),也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研究对象的选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施加了力作用. (3)画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力逐一画出,准确标出力的方向及各力的符号(若题目给出力的大小或角度,则还应该标出力的大小和角度)(4)检查:画完力的示意图后还需回头检查,看是否漏力或者多力,每个力都应对应一个施力物体,不能找到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3.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初中阶段力学作图包括根据运动状态作图和指定力作图,若是根据运动状态作图,则一般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进行作图。

指定力作图则按照题目指定的力进行作图,不多画或少画。

(1)重力:地球上的宏观物体均受到重力作用,作用点为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2)弹力:围绕研究对象观察,看有几个接触点或接触面,再看是否有挤压或拉伸形变,判断有几个弹力以及各弹力的方向(3)摩擦力:有弹力的接触点或接触面,若接触面粗糙,且研究对象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则可确定有摩擦力,再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判断摩擦力的方向(4)已知力:“已知力”指的是题目中明确给出的外力,包括拉力、推力等,千万不可丢掉4.三点说明(1)弹力包括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细绳(弹簧)中弹力的方向沿着绳子(弹簧)且指向绳子(弹簧)恢复原状方向。

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或支持力)方向:垂直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2)弹力的有无可通过假设法进行判定。

(3)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定:①通过对两个相互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进行判定;①通过同一直线上受力平衡(合力为0)的方式进行判定。

5.注意事项(1)受力分析是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的力,而不是研究对象对外施加的力。

初二物理- 物体受力分析方法

初二物理- 物体受力分析方法

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件目录
首页
末页
全面有效 学习载体
如图4所示是两人乘坐双人动力滑翔伞正在空中水 平匀速直线飞行,设 O点为整个装置(包括人)的重心,图中已画出 整个装置所受重力,请在图中用力的示意图将整个装置所受的力 补画完整,并用相关字母表示出这些力。
图4
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件目录
首页
末页
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件目录
首页
末页
全面有效 学习载体
踢毽子是一项有益健康的体育活动。毽子踢出后竖直
上升又竖直下落的过程中,均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若毽子上升和
下落过程中受到的合力大小分别为F1、F2,则F1、F2的大小关系正
确的是
(A )
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确定
【解析】 毽子受到的重力方向始终竖直向下,而空气阻力的方
物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件目录
首页
末页
全面有效 学习载体
类型之三 多力平衡状态的受力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2页第4题
【思想方法】 初中阶段的多力平衡包括两种情况,其一,物 体受到四个力平衡,可以用某一方向的二力平衡方法来解决。例 如:在公路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此时汽车是受到四个力的作 用,这四个力可以分为两对平衡力,水平方向上汽车的动力和摩 擦力平衡,竖直方向上汽车的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其二,物体在 同一方向上,受到三个力平衡。这类问题可以利用共线力合成和 二力平衡的知识就可以解决。例如下面的例题变形3中,小车在水 平方向上受到三个力平衡,其所有向左的力之和等于所有向右的 力之和,利用此思路可以解答。

第2章——物体受力分析

第2章——物体受力分析
力分析 建筑力学
3、光滑圆柱铰链约束(简称铰约束,铰接)
光滑圆柱铰链约束的约束性质是限制物体平面移动(不 限制转动),其约束反力是互相垂直的两个力(本质上是 一个力),指向任意假设。
X
R
Y
第 2 章 结构计算简图 物体受力分析 建筑力学
4.链杆约束
链杆就是两端铰接而中间不受力的刚性直杆——二力杆,由此所 形成的约束称为链杆约束。这种约束只能限制物体沿链杆轴线方向上 的移动。链杆可以受拉或者是受压,但不能限制物体沿其他方向的运 动和转动,所以,链杆约束的约束反力沿着链杆的轴线,其指向假设。
第 1 章 绪论 引论——重温力的概念
建筑力学
高中物理: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物体由静变动、由动变静、由匀速到变速、由直线运动变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是“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明确地完善了力的概念。
力是矢量。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矢量(vector):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运算按照平行四边形矢量
建筑力学
Arm-wrestling
静力学公理——重温力的概念
建筑力学
FIRST SOLAR CAR RACES
Hans Tholstrup and Larry Perkins were the first solar car racers who completed a Solar Trek from Perth to Sydney, Australia in 1983.
Contact force is defined as the force exerted when two physical objects come in direct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Other forces, such as gravita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forces, can exert themselves even across the empty vacuum of spa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受力分析
学习重点: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a.确定研究对象(受力物体)、
b.有重力先画重力。

c.看被研究对象于哪几个物体相互接触,其中哪几个物体对它有拉力或压力或支持力等其他力。

d.看被研究对象与哪几个面接触,相互接触的表面处有无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来确定是否存在摩擦力。

【5】如图甲所示,重量为
足够大的竖直磁性平板上处于静止状态,这时铁块受到的摩擦力大
小为 N;若对铁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拉=9N的作用,
铁块将沿着该平板匀速向上运动,如图乙所示,此时铁块受到的摩
擦力大小为 N。

【6】一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将小车放在光滑的
水平桌面上,两边分别用细线通过定滑轮与重物A、B相连,小车两边的细线在同一直线上且与水平桌面平行,如图所示。

当小车静止在桌面上时,A、B的物重G
A
和G
B
的关系为()
A、G
A
>G
B
B、G
A
<G
B
C、G
A
=G
B
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
【7】如图所示,小王在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实验中,他将物体M放在水平桌面上,两边用细线通过滑轮与吊盘相连.若在左盘中放重为G的砝码,右盘中放重为2G的砝码时,物体M能以速度v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左、右盘中的砝码不变,要让物体M能在水平
A

F1
A
C
【A、B A
B
C
D


如图所示:木块A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她在水平面上是否受摩擦力作用?
解析:因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没有改变。

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可判断物体在水平方向只能是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

如果它受摩擦力,那么在水平方向一定要有一个与摩擦力相平衡的力,然而找不到这样一个力。

因此,它没有受到摩擦力作用。

1、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学,当停止用力蹬脚踏时,自行车仍然能向前运动,这是由于自行车具有的缘故;但自行车运动会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这是由于自行车受到了的作用.
2、一个重为50N的物体沿水平路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需加10N的水平拉力,则它在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N;若将该物体用绳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绳对物体的拉力为
__________N;若使物体竖直向下匀速运动,则向上的拉力应为_______N。

3、用弹簧测力计拉着重200N的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速度为4m/s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N,若速度为1m/s时,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合力为______N,若将拉力增大,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30N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N,此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__N.
4、空降兵在降落伞打开后的一段时间力将匀速下落,它的体重为650N,伞重200N,若人受到的阻力忽略不计,则伞对人的拉力为 N,伞受到的阻力为 N。

5、物体受到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它们的合力方向向东,大小为20N,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60N,方向向西,则另一个力的大小是__________N,方向___________。

6、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甲、乙两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有一大小为10N的水平向
左的拉力F作用在乙物体上后,甲、乙两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

已知甲物体的质量
为4kg,乙物体的质量为6kg,则物体甲受到的水平作用力为 N;如果当拉力
F增大到20N时,物体甲和乙均以相同的速度沿地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
甲物体受到的水平作用力为 N。

7、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为0.4N时,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水平拉力增大为0.6N,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大小为()
A 0.4N
B 0.6N
C 0N
D 0.2N
8、如图所示,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当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向左的拉力F1、向右的拉力F2及摩擦力f的作用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若F1=4N,F2=10N,则()
A f=6N,方向向左
B F1与f合力的大小是4N,方向向左
C F2与f合力的大小是2N,方向向左
D 在物体上叠放一个重100N的物体,拉力不变,物体仍静止时,f将增大
9、物体A只受到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
1与F
2
的作用,对于
F
1

F
2
的合力F的大小以及物体
A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A 若F
1与F
2
方向相反,F一定为零,物体A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B 若F
1与F
2
方向相同,F一定不为零,物体A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C 若F
1与F
2
方向相反,F一定为零,物体A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 若F
1与F
2
方向相同,F一定不为零,物体A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10、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6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 0N
B 3N
C 6N
D 12N
11、判断下列说法中哪些是不正确的是()
A大小均为10N的两个力,它们的合力始终为零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D牛顿第一定律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想象而总结出来的
12、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同一木块,使它分别在水平桌面上和并排在桌面上的几根圆木棍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3N和1N.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这组实验可以比较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
B用这组实验研究摩擦力时要用到二力平衡的知识
C由这组实验可以得出接触面越光滑,滑动摩擦力越小的结论
D由这组实验可以得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3N和1N
13、用水平力F将一木块压在竖直墙上保持静止(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平力F与木块所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水平力F与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若水平力F增大,则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随着增大
D木块所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14、如图所示,物体M随水平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不考虑空
气阻力,则此过程中物体M()
A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B受到水平向前的摩擦力作用
C受到向前的惯性力作用 D所受的合力不为零
15、有些同学放学时骑自行车行驶太快,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这是由于().
A运动快所以惯性大,因此难停下来 B刹车时产生的惯性不够大,所以难停下来
C由于惯性,即使紧急刹车,也需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
D刹车时来不及克服惯性,所以难停下来
16、物体m重50N,物体M重80N,如图所示两物体都静止。

此时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是 N,物体M对地面的压力为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