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评课稿

安塞腰鼓评课稿
安塞腰鼓评课稿

第一部分:《安塞腰鼓》课例点评

这篇课文是《安塞腰鼓》,写的是百十号人一起捶打安塞腰鼓的壮观景象,想象丰富,表达夸张。这样的课文该怎么教学呢我曾听过一堂课,教师不停地播放多媒体,先播放图片,展现安塞腰鼓;再播放MTV,边唱歌边用安塞腰鼓配乐;后播放音频朗诵,全文朗诵《安塞腰鼓》,以多媒体欣赏代替了语言学习。学生也不是学习的主人,只是一个旁观者、旁听者。但这位执教公开课的翁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走在语文的路上。

这位翁老师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理解排比、反复、短句的作用。虽然行为动词“理解”用得不科学,行为不可观察,效果不可评价;但学习方向是正确的。

翁老师先播放了腰鼓表演片段。这里有一个问题可供思考:是不是一定要先播放腰鼓表演视频,再学习课文我认为不一定,还是先学习语言,获得个性的体验和多样的想象,再去看真实的安塞腰鼓视频,可能更语文学习的顺序,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而播放的视频选取得也不是很好,安塞腰鼓捶打得形式单调,学生看了反而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之后教师问学生:“换成文字会不会别有一番风味呢”其实有些学生已经不会觉得安塞腰鼓“不好玩”,没有什么风味了。这样就影响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之后,这位老师播放背景音乐,自己范读课文。教师的朗读还可以,语气和语调基本可以,但朗读的美感不明显。背景音乐有时显得嘈杂,与朗读不协调。教师把全文都读一遍,也值得商榷,变成教师在学习,而不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朗读后,学生拼命鼓掌,也说明了学生只是旁观者。可能有人要问:那教师就不能朗读吗不是要求教师能示范朗读吗因此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可供大家思考:教师是否要先示范朗读课文我认为,教师可以读,但不要走在学生前面读,更不要代替学生读。即使读,也只是示例,而不是示范。而且要脱稿读,要背诵式朗读,不能拿着课本读。

教师朗读后,问学生这是一个怎样的腰鼓。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可供思考: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这节课上,学生的回答很多样,教师却明确为一个答案:这是一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为什么一定是这三个词教师没有引导,没有解释。而这三个词,是从课文现有的一句话中取出来的。如果这么简单,那似乎也没必要问这么多学生,理解也没必这么多样化。可问题还在于,教师板书了这三个词后,还要点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的也不是教师黑板上写的三个词。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在课文中划出“震撼你的句子”。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震撼你的句子”问得科学不科学应该说问得不太科学,因为这是在学语文,在学语言,应该是表现有活力的句子,或表现力特别强的句子之类的。总之要以客观效果为标准,不宜以主观感受为标准。

之后,这位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短句、反复、排比的特点和作用。这里也不妨思考一下:学习这些修辞手法,最基本的方式是什么应该是诵读和比较,在比较中诵读,在诵读中比较。这位老师把这两种方法都用起来了。首先,他找出典型的语句,集短句、反复、排比于一身的语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领头的那句话,把改为“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领头,让学生揣摩比较。比较之后,让学生齐读,并让男生和女生交错着齐读。学习修辞发法,最忌讳教师静态地理性地说,说得单调又枯燥,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好。

然后这位老师转向探求安塞腰鼓背后的生命意义。文章由鼓声写到锤鼓的人,转换自然。这位老师转换得还比较自然。之后亮出了一段郝雪琴对安塞腰鼓文化现象的评论文字。这里不妨思考:这个环节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应该不是可有可无的,这时亮出来给学生看,水到渠成,起到了促进理解、提升学习的作用。

学完课文后,这位翁老师由北方的腰鼓转到了南方的越剧。并特地邀请一位女老师上来演唱越剧《貂蝉拜月》,让学生观察并描写刚才老师的表演。怎么看待这个安排虽然风格上与课文截然相反,很不协调,但突出了地域文化,既让学生运用了语言,也感受到了地域文化,一举两得。只是教师没有先提醒学生观察表演,而是在表演结束后才亮出写作任务,而亮出的任务却也不是一定要写刚才看到的,而是“描写一个你喜欢的曲艺形式”。这就有些脱节。

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如何转化为学习资源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位翁老师有现场应变并积极生成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比如一位男生把“忘情了,没命了”错读为“忘了情,没了命”,教师马上问他哪个好。可惜没有转而问大家,让大家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一起聚焦思考。

教师的板书写的是楷书,和大多数初中语文老师一样。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写楷书吗答案是明确的:不应该。因为,初一的学生就要求转换字体,由写楷书转向写行书(特指行楷)了,这是课标明确提出的,教师自然应该率先垂范,走在前面。而这位老师写的还不是美观的楷书,只是以楷书为底子的并不专业的自然体,书写速度慢,美观程度差。现在的老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老师,写字呈现越来越弱的趋势,必须引起每位老师的高度重视。要主动练字,主动补课,练就一手流畅的美观的行书。

这位翁老师的板书布局值得肯定,构成了捶棒和腰鼓的图案,比较巧妙;只是太像草稿了。课件方面,也做得过于朴素,基本上是白底黑字。

在仪态上,这位教师走动太多,手势也偏多,太闹。衣着也过于朴素,没有体现出教师穿戴的优雅。

最后一个问题:点学生发言应采用怎样的方式是点举手的吗不对,应该先随机点,从离自己最远的后桌的或角落的弱势的学生先说,了解他们的真实学习情况,他们是班级学习的底限。如果回答不正确,再点举手的优势的学生说。这位老师点学生发言时,也总是点举手的发言,面向少数。这个普遍性的问题要引起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其实这是教学最不公平的表现。

第二部分:这类课文怎么上的教学建议

《安塞腰鼓》这种语言夸张非常态的课文不太具有典型性,在初中教材中不多见。但从容易上成媒体播放课的角度说,它又是有典型性的。因为现在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了,智慧教室在有些学校也有普及化的趋势了。

因此,要说该怎么上,那自然是:不要上成多媒体播放课,而要上成语言学习课。即采取语文学习的方式,而不是采取多媒体欣赏的反语文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我不妨用三个“语”字来贯穿:语感、语料、语用。即: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背诵中积累语料,在练习中训练语用。

第一步,朗读。说到朗读,可能有人会觉得不是每人都能朗读,只有播音员才能朗读;像《安塞腰鼓》这样的文章,更不适合普通人读,只适合播音员等专业人士朗读。其实不是,让每个学生读,并不是要达到播音员的水平,不是达不到播音员的水平就自惭形秽,不能开口了。其实,不管什么人,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还能获得语言美的感染和情感美的熏染。比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就运用了大量短句,并在短句中运用了反复和排比,读来朗朗上口,节奏铿锵,而且特别有感染力,能把读者的情绪带动起来,并把读者的想象力也激发出来。看视频,欣赏安塞腰鼓的模样和声音;或者听朗读音频,欣赏别人的朗读,那些都不是学语文的本来方式。学生只有直接接触到了语言,才能在语言中获得感受,获得成长。朗读的要求,这类课文不能沿用小学通用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三级要求,而要提升为读出气势美、音韵美和情感美。为此要让学生懂得朗读的语气和语调,其中的语调包括重音和停顿。比如这篇课文中的句子:“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并边读边想象画面,眼前能浮现出落日映照大旗,马声嘶鸣、狂风萧萧的景象;浮现出雷声响彻天际,闪电照亮天空的壮阔景象。此外还要边朗读边体验其中的感情,读出对生命的赞颂和黄土地的赞美。

第二步,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对优美的语段甚至全文要自然成诵,积累语料,进而内化为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语文课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课堂上教师占用大量的时间理性地乏味地分析课文,却偏偏舍不得时间让学生背诵积累。没有背诵积累,那就难以打下语言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

第三步,运用。在课文熟读背诵、感知积累的基础上,实践操作,模仿运用,边运用边比较,边运用边反思。学习这类课文后,让学生看一段或节奏明快的舞蹈(如踢踏舞)或节奏舒缓的拳术(如太极拳)的视频,或本地的某种艺术形式。然后用语言展现场景,运用或短或长的句式和排比反复或比喻拟人的修辞,发挥自己的想象,并融入对生命或人生的思考,写成段或篇。

当然,学习本文,也要让学生思考:课文的语言表达是不是特别夸张平时在写作中能不能普遍运用还有:作者的语言表达是不是每处都很规范总之,学习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形成主见的过程,从而走向自主成长的过程。

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教师不要以教代学,自己分析课文,自己朗读课文。变成自己在学习,自己在表演,而不是学生在学习,学生在表现。

第二,学生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的适度,不要过头。不然就变成拿腔拿调,装腔作势了。

安塞腰鼓介绍

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苏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概述 安塞腰鼓,沉重、强烈的鼓声,欢快、健美的舞姿,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坦荡炽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

宋代,多用于边关。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宁夏)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1] 安塞腰鼓- 历史发展

《安塞腰鼓》说课稿(区一等奖)

遵循认知规律追寻美的脚步 ——《安塞腰鼓》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板书)。 【说教材】 本文位于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之中,学生通过学习“领略豪放粗犷的西北文化,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这既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本文是选入七年级下册的,面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该教什么呢?新课标第三学段有个重要目标:“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鉴于此,我将“从关键句段入手,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说教学法】 这篇像诗一样的散文被称为“奇文”,六年级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我将运用情境教学、对比阅读、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对安塞腰鼓有感觉,再对课文有感觉,对语句有感觉,最后,对表达有感觉。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默读、批注、交流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说过程】 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对腰鼓有感觉 本节课我将以安塞腰鼓的视频作为导入,舞姿飞扬,鼓声阵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对课文有感觉 接着,检查预习情况,一查写字,二查读文。先全班听写黑板上这些词语(贴词),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段来朗读。读书展示完毕,请学生用文中的话再来谈谈: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从而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三、文本细读——对词句有感觉 文本细读的环节包含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将围绕一句话,抓住一个词,紧扣一个“读”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1.提纲挈领——围绕一句话展开讨论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板书)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默读6——17段,边读边做批注,扣住“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展开探究。 你听,安塞腰鼓好在他的“鼓声响”(第9——11段)(板书):这鼓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读好“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这句话,感受鼓声的震耳欲聋,体会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妙处。 你看,安塞腰鼓好在他的“舞姿”(第15——16段)(板书:舞姿):欣赏一段江南舞蹈,与安塞腰鼓对比。江南舞蹈优美,安塞腰鼓奇丽;江南舞蹈雅致,安塞腰鼓奇伟。奇丽、奇伟,安塞腰鼓好在一个“奇”字!(板书:奇)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品味语句,学习写法。 2、过程与方法:预读—听读—析读--赏读—学法—运用。 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听读与朗读相结合。教师启发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品味赏析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对生命和力量的赞颂,加深对祖国文化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语句,学习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课堂流程 (一)、情境导入------知鼓史 教师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片段,学生观看视频。 视频配音滚动字条:“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它历史悠久。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学生初步感受安塞腰鼓表演气氛。 教师激情导入新课:在厚重的黄土高原上,有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他们舞蹈出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学生进入情境。 (二)、检查预习------夯基础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及作者情况,学生识记字音词义作者。 (三)、 1、听读感知------听鼓声 教师播放wmv文件,学生听读课文,观看视频画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特点,体会全文朗读时语速、语调的变化。 听后抢答: 安塞腰鼓的特点: 朗读时语速语调的变化: 1—4段:语速________,语调________,表现腰鼓表演前________的特点。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安塞腰鼓》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就收入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这一单元选是的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既有表现乡村戏剧和民间传统艺术的《社戏》、《口技》;又有表现中外舞蹈艺术的《安塞腰鼓》、《观舞记》;还有表现绘画艺术的《竹影》。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更主要的是对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同时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的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也

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得到滋养。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自己的认识。不要划一地要求学生理解某种文化现象。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文化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热烈赞颂了中国人民“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这是对改革开放炽烈的、深层次的理性思索的结晶。 综合学生意见,依据课标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排比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安塞腰鼓知识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年轻的生命,不做作不招摇,就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 1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破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犷、豪迈、开放的。 2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的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鼓声巨大,似乎已敲到人们心里,引起人们内心的震动,激起共鸣。 3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陕北农民的那种需求甚少,奉献给人的却那么的多。看似平凡的身躯,却蕴涵无限生命的力量。 4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说明安塞腰鼓气势磅礴,只有辽阔而坚强的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出如此粗犷而雄浑的力量。 5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对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6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安塞腰鼓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回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7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8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9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10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11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12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13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14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15 《安塞腰鼓》复习 发表时间:2011-06-21 18:03:58 [查看原文] 一、字词部分 亢kàng奋晦huì暗羁绊jī bàn 蓦然mò rán 冗杂rǒng zá 烧灼shāo zhuó叹为wéi观止戛jiá然而止大彻chè大悟 二、解释部分 亢奋kàng:极度兴奋。恬静tián:安静。 晦暗huì:昏暗。羁绊jī: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然mò:突然。冗杂rǒng:繁杂。 元气淋漓lín 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战栗:战抖,发抖。 震撼zhèn hàn:震动,摇撼。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jiá:声音突然中止。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三、文学常识 《安塞腰鼓》一文的作者是刘成章,陕西延安人。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不仅表现了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特点,而且反映了陕北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六年级语文上册 安塞腰鼓练习 苏教版

安塞腰鼓 一、形近字组词。 梁()捶()博()粟()瀑() 粱()锤()搏()栗()爆() 二、联系上下文,完成练习。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震撼 ..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解释加点字的意思)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照样子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老水牛 我家养了一头又高又大的老水牛,它的头上长着一对弯弯的大角,一双又明又亮的大眼睛,灰墨色的瞳仁能照出人的影子来。它那一对小蒲扇似的大耳朵和长长的尾巴,赶起蚊蝇来更是有趣儿,特别招人喜爱。 夏天,老水牛爱在水里洗澡。它在水里常常甩动着那条粗长的尾巴,扇动着那两只肥大的耳朵驱赶着蚊、蝇。有时闭着眼睛,不时喘着粗气,好像在水塘里睡着了。这时,它仿佛在对我说:?小主人,瞧‘我’多舒服。?我用绳子打了它一下,它生气似的一下子把水塘中的泥水弄了我一身。这下,我更生气了,狠狠地用细荆条抽它,它好像后悔似的说:?‘我’的小主人,‘我’错了,对不起,请原谅,以后再也不敢了。?我只好放下?武器?爱怜地看着它。 老水牛最喜欢吃的是青草,一来到青草地,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还不时地抬起头来看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说课人:张林林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情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分析这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散文家刘成章先生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传达出勃发的生命激情,是对我们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教学本文,宜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阳刚美、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并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4)、重点、难点: 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语文源于生活,最终也必将要融入生活,所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教法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 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根据本 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本课教学我将采用自读感悟式,指导学生以“朗 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 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 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在安塞看腰鼓阅读答案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在安塞看腰鼓阅读答 案 安塞腰鼓 一 ①好一个安塞腰鼓! 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着,大起大 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 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 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 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 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④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⑤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好一个安塞腰鼓!”能否改为“安塞腰鼓好啊!”为什么? 3.第②段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 词语形容后生们擂鼓的动作,突出的是后生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运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1)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 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使用,有何表达作用? 7.“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画“ ”的形成三组反义词,有何作用?

8.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表现了什么? 9.“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中“壮阔”“豪放”“火烈”各是从哪个方面来说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八个字组成的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对这群后生的两个比喻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美? 5.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情景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读了有何感受?请你将它改写 为一段较为朴实的场面描写,然后比较一下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1.赞美了黄土高原养育了有无穷无尽力量的劳动人民。2.不能,因为原句赞叹的语气强烈,有尽情赞美之意,而改句只是一般的说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9《安塞腰鼓》拓展知识安塞腰鼓简介素材冀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9《安塞腰鼓》拓展知识安塞腰鼓简 介素材冀教版 安塞位于陕北高原,那里的腰鼓历史悠久,格调古朴。人们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每次演出的阵容都很大,一般都有60名左右的鼓手。有时几个队连在一起,能拉开一两里路距离。腰鼓手们的装束一律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 安塞腰鼓场牌很丰富,花样变幻多端,较有代表性的有“童子拜观音”、“绵羊碰头”、“枣核掏心”等。腰鼓队过街表演时用鼓、锣、铙、钹和锁呐伴奏。领头的鼓手以哨子指挥,后面的鼓手们随其哨音变换动作。鼓点雄壮有力,扣人心弦。鼓手的动作强劲豪放,刚劲洒脱,时而散开,时而聚拢,穿插交替,犹如龙腾虎跃,粗犷狂舒,体现出北方人憨厚、朴实、热情、开朗和坚强的气质。尤其是鹞子翻身时凌空扬腿的动作,令人叫绝。 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有如猛虎扑食,更似大鹏展翅。所以一场腰鼓打下来,连气壮如牛的后生仔也有休克的。 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驱邪之意。后来发展为民间舞蹈。北方的冬日地冻天寒,打腰鼓本身就是抗寒,而看那沸腾场面,又何尝不是驱寒的好办法?因此,新年一过,冬闲的农民便以打腰鼓为乐,逐渐成为习俗,继而发展成为文艺表演了。 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多,他们总感到胳膊腿不能自如地配合。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4)、重点、难点 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由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在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本课教学我将采用自读感悟式,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

《安塞腰鼓》市一等奖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各位评委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安塞腰鼓》,作者是著名当代诗人、散文家刘成章先生。现在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在这里我将从课文特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课文特点 《安塞腰鼓》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位于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之中,学生通过学习“领略豪放粗犷的西北文化,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能够独立表达观点。但是对民俗当中蕴含的情感意味的体会还不易到位,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体味美。 鉴于以上课文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我们先来看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那么怎样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呢?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我们先来看一看本节课的教法。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法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的发挥,所以我采取以下教法进行本节课教学。 1、朗读教学法: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文章内涵。 2、情景问答法:在讲课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 课文的意境,情感产生共鸣。 3、互动点拨法:在这里主要是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说完教法让我们来看学法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结合本文特点,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段中优美的语句,以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良好习惯。 2、分组讨论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文,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3、质疑探究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发现中积极思考。

2021教师招聘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在教师招聘和资格证的考试中会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选取的《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是一篇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安塞腰鼓为写作对象的散文,全文层次分明,文笔奔放,情感浓烈,从内容到语言都堪称一篇佳作。教师之梦考试研究院为你们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气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气势。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ppt出示安塞腰鼓的完整视频,请学生注意观看。 2.补充安塞腰鼓的相关知识如下: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3.教师请学生分别描述安塞腰鼓的声音、舞姿、舞者是什么样的(稍作互动,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都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然后引题: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ppt出示生字词,教师泛读、范写,学生练习写,反复朗读文章中带有这些词的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一下文章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划出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主要了静—动—静的过程;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好一个安塞腰鼓!②愈演愈烈)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已经找出了全文的描写重点放在“动”这个部分,那么这部分的写作结构是如何的? (这部分的写作思路是总-分-总,一开始先对安塞腰鼓的舞者、鼓点、舞姿进行了融合性的描述;中间对几个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描写;最后对观看感受进行了总结。) 2.在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舞者、鼓点、舞姿进行了融合性的描述的语言中,有什么独特之处?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部分作者运用排比句式的比喻句,用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骤雨、乱蛙、斗虎的特点来描绘安塞腰鼓,生动形象;其次,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骤雨、乱蛙、斗虎都是生活中或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事物,这样描写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的想象更接近描写对象。) 3.结合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位置,来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在分说的部分,作者用“好一个安塞腰鼓!”进行分层,分别对安塞腰鼓的气势、声音、舞者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描写;在总结部分,用“愈演愈烈”升华情感,使情感抒发达到高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3《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安塞腰鼓》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4)、重点、难点 由于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而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词句,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由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要把感性的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在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同时,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设计思路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以让学生看、听、读、说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让个体的片面的认识趋于完整。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本课教学我将采用自读感悟式,指导

社戏安塞腰鼓复习资料(7)

《安塞腰鼓》《社戏》复习资料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①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②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便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2分) 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2分) 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3,'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单独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 4,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2分) ①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②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5,'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分) 用排比句能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6,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4分) 前: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宁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后: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7课文中在大量运用排比的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和短句,它们对描写场面、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 较好地渲染了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磅礴气势,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强烈的赞美之情。 8.文章以“热闹”开头,最后又归之为“静”,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反衬安塞腰鼓的气势和震撼力 9.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 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那舞动的身影,挥动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眼花缭乱,阳光也似乎被舞动得四处飞溅了,这句话写出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场面。 10、文中三个“使人想起”段,写的是人的联想。联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所联想到的事物都豪迈、壮烈、深沉,与浑厚的鼓声、深厚的高原相应,同时也给人以历史感,从更广阔的时空写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民族力量,以及作者对它无限神往。 11、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六年级上语文《安塞腰鼓》教学随笔

六年级上语文《安塞腰鼓》教学随笔 六年级上语文《安塞腰鼓》教学随笔 六年级上册语文《安塞腰鼓》教学 随笔 尖岭小学王有健 课文《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她以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她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了雄奇的诗意美;她又想象奇伟,意境雄浑。这篇课文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给我们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所以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首先让学生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朗读课文,赏析文中的语句来分析课文,进一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最后观看开发大西北的图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异变化,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文本意识、人文意识。语文是一门有着非常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在教学这一课时,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相关的语句。围绕课文,认真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喜欢的语句。这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要让我的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来感悟这篇的魅力,充分领略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让学生感受文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问题设计。如设计的问题: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就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就很明确了。因为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现存的,而是要让我们学生必须经过选择、独立思考,在通过组织语言陈述出来。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安塞腰鼓,朗读课文,图片,,教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是文化艺术方面的,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二、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最重要的是学到作者的以下几点: (一)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运用比喻,使看不到、听不到的舞蹈动作、音乐声音,以熟悉的形式呈现于我们眼前;运用排比,使那茂腾腾的舞动后生如在眼前,使那充满生命力的鼓声犹在耳边; 运用短句,使语言变得铿锵有力,使文章要表达的强大的生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把握,体会文章中呈现的阳刚之气,感受生命的律动。 (三)通过对全文的把握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容。 真正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美,对教学目标的其他两点也自然而然可以把握住。 三、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四、学情分析 针对我校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使用分组研讨式教学,或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探究来达到教学目标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仍是不可或缺的。 五、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丰富,需2—3个课时才能完成。 第一课时(40分钟) 第一步:(5—10分钟) 欣赏“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对其有个直观的印象,看完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安塞腰鼓时的感受。 第二步:(10—15分钟) 阅读这篇课文处理陌生字词,并同时感受文章中所描述的场景。让学生来描述,看完文章后在他脑中形成怎样的画面,可以借助课本中的原句,同学间相互补充说明。对比,与自己刚才对“安塞腰鼓”的描述哪个更好? 第三步:(10—15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短句的铿锵和排比的激昂,把文中的“茂腾腾”的气势读出来,把“后生”如日中天,光辉耀眼,沸腾的生命激情读出来,同时还有文章中展示的西北人的强大的力量读出来。再找学生多次练习、诵读。 第二课时(40分钟)主要是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第一步:(10—15分钟) 再阅读文章,分清结构层次,并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作者是用直白的语言来描述那些场景的吗?还是使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运用了哪些修辞?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再思考使用这些修辞有什么好处呢?)

安塞腰鼓的资料

安塞腰鼓的资料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它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具有队形多变,刚劲豪放的特点。今天安塞腰鼓已走出黄土高原,它以其粗犷奔放的形象传遍全国。“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