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气象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1.气温直减率: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称气温垂直梯度。
(P13)2.行星边界层:在对流层内,顶部为1~2km高度的摩擦层也叫行星边界层。
(P14)3.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P21)4.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暖作用或温室效应。
(P46)5.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P46)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P46)7.干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
(P59)8.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P66)9.冰晶效应: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P82)10.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P113)11.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P114)12.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P120)13.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P121)14.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P153)15.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
(P159)16.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

气象学名词解释30个1、天气: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大气状态、大气特征及其变化的总称。
2、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多年综合大气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3、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4、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5、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局部、甚至全球范围的大气成分发生对生物界有害的变化成为大气污染。
6、气温直减率:又称气温垂直梯度,指单位高度内气温的变化值。
7、太阳常数:是指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8、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9、地面有效辐射:是指地面辐射和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0、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1、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摄氏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2、导热率: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13、导温率:单位容积的物质,通过热传导,由垂直方向获得或失去y焦耳的热量时,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导温率,也称热扩散率。
1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
15、温度绝对年较差:一年中极端最高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的差值。
16、大气静力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在垂直方向上受到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17、干绝热直减率:在大气静力条件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做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空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18、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空气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时空气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标准大气压0摄氏度、45度纬度、海平面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3Hpa 3湿度:表征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4绝对湿度a: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5实际水汽压e:实际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强6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单位体积空气可达到的最大水汽含量所产生的压强7相对湿度f: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百分比)8饱和差d: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9露点温度地面辐射冷却使得气温也随之下降,当空气中水汽压等于饱和水汽压时,水汽开始出现凝结现象,此时的温度即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10露:当露点>0℃时,水汽凝结成小的水滴,附着在地面或地物上称为露。
11霜:当露点<0℃时,水汽直接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12雾凇①概念:形成于树枝上、电线上或其它地物迎风面上的白色疏松的微小冰晶或冰粒。
②晶状雾凇▲形成:往往在有雾、微风或静稳以及温度低于-15℃时出现。
是由过冷却雾滴不断蒸发变成水汽再凝华在物体表面上形成。
▲特征:晶体与霜相似,结构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13雨凇①概念:形成在地面或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或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
②形成:主要由过冷却雨滴降到低于0℃的地面或地物上冻结而成。
如果雨滴不是过冷却雨滴,所形成的雨凇很薄且寿命短。
③特征:破坏性很大,能压断电线、折损树木,对交通运输、电讯、输电以及农业生产都有很大影响。
14降水:从云中降到地面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统称为降水。
15云滴:云中半径小于100微米的水滴,标准云滴半径为10微米。
16雨滴:半径大于100微米的水滴,标准雨滴的半径为1000微米。
17气压梯度:垂直于两等压面之间的气压差与其间的垂直距离的比值18气压: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19辐射与辐射能: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绝对0度,它都会时刻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这种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气象学名词解释

74、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75、大气环流——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及其随时空的变化过程。
76、焚风——当气流跨越山脊时,背风面发生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称为焚风。
77、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78、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5、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6、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7、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9、水平气压梯度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70、湿绝热变化——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湿绝热变化。
71、湿绝热直减率——饱和的湿空气每升降单位高度的温度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用γm表示。
72、天气过程——各种天气系统相互配合,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过程。
73、蒸散——农田中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之和。
32、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33、电磁波谱——将各种不同辐射波的波长(或频率)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成一个谱.
34、对流——流体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35、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36、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40、气候——指某一地区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概念和关系气候与气象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两个词,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很多人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和关系的角度,深入探讨气候与气象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气象。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的是短期的天气现象,如降雨、温度、湿度、风向等。
气象学家通过观测、记录和分析大气层的各种参数,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气象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气候则是长期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气候通常以年为单位来进行统计和比较。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海洋环流、地形等。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从极地的寒冷到热带的酷热,都是气候的不同表现。
气象和气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气象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气象的统计结果。
气象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气候的形成和演变。
例如,气象学家通过观测和分析天气现象,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另外,气候的长期变化也会影响到气象的表现。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干旱等,都是气候变化对气象的影响。
气候和气象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人类的工业化、城市化等活动会对气候和气象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气象的表现。
另外,城市的建设和人口的增加也会改变气象条件,如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气候和气象的变化,积极采取行动来减少对气候和气象的不良影响。
总结起来,气候和气象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现象的科学,而气候则是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气候和气象之间的关系密切,气象是气候的基础,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气象的表现。
此外,气候和气象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关注气候和气象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保护环境,减少对气候和气象的不良影响。
气象名词解释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象名词及其解释: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温度是影响天气、气候和气候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7. 风:指空气的流动,风通常由气压梯度引起的。
不同类型的风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如飓风、龙卷风、强风等。
8. 降水: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落地形成降水形式。
降水是影响人类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洪水、暴雨、雪灾等。
气象名词解释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学科。
在气象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气象名词,这些名词描述了不同的天气、气候和气象现象。
1. 天气:指空气中的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以及云、雨、雪等降水形式的出现和分布。
2. 气候:指一年中大气中水汽和液态分子的浓度、温度、湿度、风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
气候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活动。
3. 气象现象:指天气、气候和气候因素引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风暴、暴雨、雷雨、冰雹、台风、龙卷风等。
4. 云:指漂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和冰晶,可以是降水形式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天气现象的一种表现。
5. 湿度:指空气中的水汽浓度,湿度高通常意味着空气潮湿,人们容易感到潮湿和闷热。
6. 温度:指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所需要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来表示。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

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气候和气象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预防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气候与气象的定义、区别以及相关的基本要素和现象。
一、气候的定义与特征气候是指某个地区在长时间内(通常是30年)的天气状况的统计。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风向和降水等方面的特征。
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气候的特征主要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和海拔。
纬度越低的地区通常气候较热,而纬度越高的地区则偏寒冷。
海拔的影响也很显著,海拔越高的地区气温偏低,气候也会更加湿润。
二、气象的定义与作用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短时间内(通常是几小时到几天)的天气变化。
气象研究的对象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力、云量和降水等。
了解气象有助于进行天气预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
气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有关联。
通过气象观测和气象学的分析,人们可以对天气进行预测和解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和安全。
三、气候要素和现象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基本知识,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气候要素和气候现象。
1. 温度: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气温受纬度、海拔、太阳辐射、地形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温存在明显差异。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湿度通常通过相对湿度来衡量,反映了空气的湿润程度。
3. 风力:风力是指空气运动的强弱程度。
风的方向和速度受地球自转、气压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对地面上的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4. 云量:云量描述了天空中云层的覆盖程度,包括晴朗、多云、阴天等不同状态。
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后下降到地面的过程,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气候要素和气候现象的变化,以及听取气象预报来更好地应对天气的变化。
重庆师范大学气象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时间内大气中的大气状态(气温、气压、温度)和大气现象(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是瞬时的、多变的、不稳定的。
2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的水汽压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在一定的温度下,如果水汽压增大到某一个极限值,空气中水汽就达到饱和,空气达到此限度时为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饱和水汽压,即最大水汽压。
3、地面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
地表面这种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
4露: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有水汽的凝结物,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度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5.、地方性风:因地表受热不均和地形动力(局部环境差异)作用产生的地方性气流运动称为局地环流或地方性风。
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中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7、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8、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9绝热过程:大气中所进行的各种过程,通常伴有不同形式的能量转换。
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空气的状态要发生改变。
在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绝热过程。
10、气团:气团是指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匀均匀的大块空气。
在同一气团中,各地气象要素的重点分布几乎相同,天气现象也大致一样。
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公里,垂直高度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
气象学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简史1.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含义气象: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称为气象。
天气: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长时间内,大气状态和现象的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态。
2.广义的气象学和狭义的气象学:广义的气象学:所有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学科统称为气象学。
狭义的气象学:仅研究大气中大气现象的学科称为狭义气象学。
3.大气的主要组成成份氮、氧、氩、 CO2、氖、氦、甲烷、氪、氧化氮、氙、臭氧、氡等。
前四个的含量分别是78.08、20.95、0.93、0.03,累加值 99.03、99.96、99.99。
大气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的多种固体和液体微粒,统称为大气气溶胶粒子。
4.大气的质量随高度的变化大气总质量约5.3×1015吨。
50%在5.5公里以下;75%在11公里以下;25%在11公里—100公里;1% 在36公里—100公里;5. 大气上界有两种划分方法一是大气中出现物理现象的最高高度:极光,1200千米,大气的物理上界;另一种着眼于大气密度与星际气体密度接近的高度:大约2000—3000千米。
6. 大气的垂直分层⑴对流层高度:平均高度10—12公里,赤道平均高17—18公里,极地平均高8—9公里。
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而言:气温直减率γ=0.65℃/100米②盛行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分布不均;⑵平流层自对流层顶—55km。
温度最初随高度增加不显著,30 km以上显著升高。
气流比较平稳,空气的对流运动很弱。
对流层中水汽含量少,大多数时间天空是晴朗的。
在20 km以上高空,可在早晚观测到贝母云。
⑶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 km左右为中间层。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几乎无云出现,有时能看到薄、银白色的夜光云。
有一个白天出现的电离层,叫做D层。
高度60—90公里。
⑷暖层高度自85公里到250或500 km。
又称热成层或暖层。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大气圈: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
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的大气圈。
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对流层: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为平流层。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为中间层。
热层(热成层、暖层):位于中间层顶以上。
散逸层(外层):大气的最高层。
气压:大气的压强。
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的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降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
云量: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辐射。
辐射能: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总辐射:位水平表面上接受的直接太阳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量。
气候与气象的关系

气候与气象的关系气候和气象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条件,而气象则更专注于短期天气现象的观测和预测。
虽然它们在定义上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将探讨气候与气象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气候是一个地区的平均天气状况,通常是通过长期观测得出的。
它涵盖了很多因素,如平均气温、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海洋循环、地形等。
例如,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往往具有热带气候,而高海拔地区则往往呈现温带气候或寒带气候。
而气象则更注重于近期天气现象的测量和预测,例如今天的温度、明天的降雨概率等。
气象观测与研究是理解气候变化的关键。
通过对气象要素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和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进而对气候做出一定的判断。
气象学家使用气象工具,如气象卫星、气象雷达和气象观测站等来收集数据,对气象现象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这些数据被用于制作天气预报和进一步研究气候模式。
因此,气象是为气候研究提供数据和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象与气候的关系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1. 数据收集与分析:气象观测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量、风力等。
这些数据用于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天气状况,进而得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统计和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季节、年份之间的气候变化。
2. 气候模式研究:气象学家利用气象数据和数学模型来研究气候的变化规律。
他们可以根据过去的气象数据,利用数学和物理模型进行气候预测,以判断未来的气候趋势。
通过气象与气候模式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3. 灾害预防与应对:气象观测和气候研究对于灾害预防和应对至关重要。
通过及时监测气象条件,我们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暴雨、台风等。
这使得人们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灾害的影响。
此外,气象信息也有助于制定紧急情况下的应对策略,以保障人民的安全。
综上所述,气候与气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气候与气象学

气候与气象学气候和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系统的重要分支学科。
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向和风速等多种因素;而气象学则更专注于短期的天气变化和天气预测。
一、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较长时间范围内的天气状况。
气候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包括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和海拔高度等。
气候的主要特征有:1. 年平均气温:不同纬度的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同,其平均气温也不同。
例如,赤道地区气温较高,而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
2. 季节变化:大多数地区的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
四季分明的地区,气温和降水量会随着不同季节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以雨、雪、露、霜等形式沉降到地面上。
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有的地区年降水量丰富,有的地区则干燥。
4. 风向和风速:风是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的水平空气运动。
风的方向和风速也是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会受到地形、海洋和纬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二、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较短时间范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天气现象的观测、分析和预测。
1. 天气现象:天气现象包括降水、温度、湿度、云量等多个方面。
气象学家通过观测这些天气现象,可以了解当前天气的状况和变化情况。
2. 天气预测:天气预测是气象学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使用气象卫星、气象雷达和各种气象观测仪器,结合气象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对未来几天的天气进行预测。
3. 气象灾害:气象学也研究和预测各种气象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暴雨和大雪等。
对于受灾地区,及时准确地预测和警报可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4. 气候变化:气象学家也研究气候长期变化的趋势,如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气候和气象学是互相关联的学科,它们关注的对象和时间尺度略有不同。
气候描述的是长期的天气状况,而气象学更注重短期天气变化的观测、分析和预测。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 气象大气中存在冷热、干湿、气压高低等矛盾斗争的结果产生了风、云、雨、雪、雾、露、霜、雷、闪电;增温和冷却;蒸发和凝结的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3. 天气学研究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科学。
4. 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5. 气候学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6. 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7.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结构、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及其它问题的科学,称为大气科学。
8. 气候系统指的是大气圈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9. 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 面积内,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用I0 表示。
10. 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由此可看出大气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
11.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Eg)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
12. 地面的辐射差额地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又以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而失去能量。
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
13. 冰晶效应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
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14. 凝结增长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
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
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地理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

地理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地理气候是指地球上各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特征,它是由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所决定的。
而气象则是研究大气的物理和动力过程,以及天气现象的学科。
本文将从地理气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基本概念地理气候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它以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为基础,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向风力等多个要素。
气象则是研究大气层的物理性质、运动规律以及气象现象的学科。
2. 形成原因地理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公转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地球各地区受到日照的不均匀分布;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导致地球不同季节的温度差异;此外,地形地貌、海陆分布等也会对地理气候的形成产生影响。
3. 影响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地理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包括纬度、海拔、地形以及洋流等。
纬度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太阳辐射量的不同,从而影响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海拔高度的不同导致温度和气压的变化,进而影响气候;地形可以影响气流流向和降水分布;洋流的存在使得沿海地区的气候与内陆地区有所不同。
4. 气候变化气候是一个长期的统计天气状况,但气候也有变化的趋势。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
气候变化可以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暴雨、干旱和风暴等。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需要全球行动,多个国家和机构已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计划。
总结:地理气候与气象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理气候研究的是地球不同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特征,而气象则研究大气的物理和动力过程。
地理气候的形成受到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地形地貌、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而气候变化则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问题。
通过深入了解地理气候与气象的基本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自然环境。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这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3HPa7、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8、辐射光谱曲线:根据一定温度下不同波长上该物体所放射出的辐射是通量密度绘出的一条连续的曲线称为辐射光谱曲线9、太阳常数(I。
):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²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10、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11、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12、辐射差额:物体收入辐射与支出辐射的差值13、14、热赤道:指连接每一条子午线上每个月最高温度的各点的一条线,热赤道上的平均温度1月和7月均高于24℃,并在5°N至20°N之间移动15、等温线:地面上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16、水平温度梯度:垂直于等温线,单位距离的温差17、大气稳定度: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18、干绝热直减率(γd):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19、湿绝热直减率(γm):湿空气或接近饱和的干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20、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能达到的最大水汽含量所产生的压强21、实际水汽压(e):实际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强22、饱和差(d):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d=E-e23、相对湿度(f):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24、贝吉龙过程(冰晶效应):在温度低于0℃且过冷水滴、冰晶、水汽三者共存的云区,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水面低,当云中的水汽压出于冰面和水面饱和值之间时,水滴会不断蒸发变小或成为水汽,而水汽在冰晶上凝华使冰晶不断增长,形成冰晶“夺取”水滴的水分和原来云中的冰水转化过程。
气象学

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2、天气:某一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3、气候:指某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变化4、小气候:是把局部地区受下垫面影响而与大气候不同的天气状态。
5、大气污染: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的把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一些物质和能量输入大气中,其数量和强度超出了大气的净化能力,以致造成伤害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6、气象要素:用来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
7、比温:一团湿空气中的水汽质量与湿空气的总质量之比。
8、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压强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是未饱和温度达到饱和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
9、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前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出目标或辨别的最大距离。
10、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其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都时刻不停地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11、辐射能: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1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为辐射通量密度。
即单位时间内通过或到达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13、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称为太阳常数。
14、大气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以后,又以辐射方式向外放出能量。
15、对流: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大规模的、有规则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
16、潜热转移:地面水分蒸发或升华时,要吸收地面一部分能量,当这部分水汽在空气中凝结或凝华时,又把潜热释放出来给大气,大气便间接地从地面获得了热量。
反之,当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或凝华时,地面获得了能量。
实际上从地面上蒸发出去的水分远多于在地面上凝结的水分,通过水的相变化,使潜热转移。
17、热容量:研究土壤温度时经常用土壤容积热容量,即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变化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
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
2、饱和差(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的水汽压之差。
D=E-e3、饱和水汽压:当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与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正好相等时,即系统内的水量和水汽分子含量都不再改变时,水和水汽之间就达到两相平衡,这种平衡称为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4、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5、冰晶效应:冰晶和过冷水滴共存的混合云中,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冰面饱和水汽压<过冷水面饱和水汽压,当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时,过冷水滴就会蒸发,水汽会转移凝华到冰晶上,使冰晶不断增大,过冷水滴不断减小。
这种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称冰晶效应。
P826、标准大气压:当选定维度为45°的海平面的温度为0℃作为标准时,海平面气压为1013.25hpa,相当于760mm的水银柱高,此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7、粗粒散射:也叫漫散射。
是太阳辐射遇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烟尘、水滴等比光的波长尺度大的粗粒时发生的散射。
散射质点愈大,偏对称的程度愈强,粗粒散射没有选择性。
8、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为高,在气温的空间分布上,城市气温高,好像一个“热岛”矗立在农较凉的“海洋”之上,这种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
9、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
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即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
10、大气上界:距地面2000-3000km高度。
11、大气环流:大气中各种气流的综合,称为大气环流。
12、大气透明度:其特征用透明系数(p)表示,它是指透过一个大气光学质量的辐射强度与进入该大气的辐射强度之比。
p=I /I013、大气稳定度:指气块受到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气象气候包括什么意思

气象气候包括什么意思1、气候是什么意思2、气候气温天气气象是什么意思?3、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不一样4、什么是气象学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主要侧重于天气预报。
气象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尽管气象学直到18世纪才取得重大进展。
19世纪,天气观测网络在广大地区形成后,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先前预测天气的尝试依赖于历史数据。
直到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定律得到阐明,尤其是计算机的发展,使得模拟天气的许多方程得以自动求解,天气预报才取得重大突破。
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海洋天气预报,因为它涉及海洋和沿海安全,其中天气影响还包括大气与大水体的相互作用。
气象现象是由气象学解释的可观测的天气事件。
气象现象通过地球大气的变量来描述和量化:温度、气压、水蒸气、质量流量,以及这些变量的变化和相互作用,还有它们如何随时间变化。
不同的空间尺度用于描述和预测当地、区域和全球的天气。
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和大气化学是大气科学的分支学科。
气象学和水文学构成了水文气象学的跨学科领域。
地球大气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海气耦合系统的一部分。
气象学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都有应用,如军事、能源生产、运输、农业和建筑。
meteorology 一词来自古希腊μετέωρος metéros (meteor流星)和 -λογία logia(-(o)logy)学科),意思是“对高空事物的研究”。
5、气候的定义是什么气候(Qihou)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某一地点或地区多年间经历的天气状况的总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指统计得出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其长期变化状况及其极值。
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
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干洁大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
2、太阳常数:地球在日地平均距离处与太阳光垂直的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接收太阳辐射的所有波长总能量。
3、相对湿度: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4、辐射雾:由于下垫面夜间辐射冷却,使空气降温水汽凝结形成的雾。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7、有效积温: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逐日累积值。
8、饱和水汽压(E):一定的温度和气压下,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
9、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由山谷吹向山顶的风,称“谷风”,夜间由山顶吹向山谷的风,称“山风”。
10、霜冻:在温暖时期,植物体的温度短时降到0℃以下,使处在生长状态的植株体内发生结冰而遭受伤害甚至枯死的现象。
11、辐射逆温: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辐射逆温。
12、逆温:在一定条件下,气温虽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叫逆温。
13、海陆风:由于海面和陆地之间的昼夜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由海面吹向陆地的风,称“海风”,夜间由陆地吹向海面的风,称“陆风”。
14、寒潮:冬半年大规模冷空气活动,常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常伴有雨、雪的天气。
15、气候异常:是指某些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常年平均二出现的极端值。
16、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有一部分向上进入宇宙空间,有一部分向下到达地面,这一部分逆辐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成为大气逆辐射。
17、降雨变率=降雨据平/多年平均降水X 100%
18、季风:盛行风向有明显季节性变化,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主要是潮湿程度)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着明显差异的风,叫做季风。
19、太阳总辐射: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的总和。
20、气温年较差:较差,是指一定周期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差,气温年较差用一年的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计算。
21、焚风: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面,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
22、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
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即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
23、积温:指高于某个农业界限温度持续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也称活动积温。
24、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5、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 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 气之差。
1、晴天的天空为什么是深蓝色的?
晴天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散射辐射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波长短的空分子,而蓝色紫色光波长短,辐射作用强,固天空常呈青蓝色。
2、大气环流模式:三圈环流 --- 低纬环流高纬环流中纬环流
3、我国气候特征表型为:季风性显著大陆性强烈
4、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宇宙地球物理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