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篇上.ppt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

这在文言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因为那时词汇 不太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 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
词性活用分类
• 名词的活用 • 动词的活用 • 形容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小结
名 词
一 般 动 词
使 动 用 法 , 有 “ 使 -------为 ” 意 思
意 动 用 法 , 有 “ 以 ------为 ” 意 思
直 接 作 状 语
非 能 水 也
先 破 秦 入 咸 阳 者 王 之
宾 客 其 父
卒 廷 见 相 如
练习之一
• • • • • • 1. 二月草已芽 2. 范增数目项王 3. 操军破,必北还 4. 吾得兄事之 5. 孔子师郯子、苌弘…… 6.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 行……
发芽, 一般动词
使眼色,一般动词 向北, 状语 以待兄之礼,状语 以------为师,意动
一.活用为名词 二.活用为一般动词 三.活用为使动词 四美具,二难并。 山多石,少土。 大王必欲急臣……
四.活用为意动
且庸人尚羞之。
练习之三
• 根据下面各句划线的词的用 法连线 •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 • 2、成以其小,劣之。 • 3、卒不忍独善其身。 •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5、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 活用为: a.一般动词 b.使动词 c.意动词 d.名词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古代汉语》(词法)ppt课件

《古代汉语》(词法)ppt课件

表示对象
如“与、为、对、关于”等,用于引进动作 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表示原因
如“因、由于、为”等,用于引进动作行为 发生的原因或理由。
副词与介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副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等意义。
介词在句子中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必须与名词或代词等 组成介词短语,才能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定语或补语等成分 。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 或句末。
动词与形容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作谓语
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谓语,表示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 。例如:“他走了。”、“这朵花很美。”
作定语
形容词可以在句子中作定语,修饰名词。例如:“美丽的花朵”、“ 高大的建筑”。
作状语
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状语,修饰谓语或其他成分。例如: “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她慢慢地走出了房间。”
古今词法对比
01
通过比较古代汉语词法与现代汉语词法的异同,揭示语言发展
的内在规律。
古代汉语词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
02
探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法现象,如一词多义、
虚词用法等。
古代汉语词法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03
分析古代汉语词法对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影响,彰显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THANK YOU
连接从句的词,如“之”、“ 其”等。
名词与代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主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表示动作的 执行者或状态的主体。
定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定语,修饰或限制 名词或代词的意义或范围。
宾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宾语,表示动作的 对象或结果。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课件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①荘公寤生,驚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③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句中“积”“卫”“出”“入”都是动词,在句子中都充当宾语,其前面有结构助词“之”,用以表示修饰关系,这些动词都临时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在翻译中,要将动词译为一个与这个动作有关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以上四个词语分别译为“粮食”“保卫工作”“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二)形容词的活用
词类活用的条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 ③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 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
四、为动用法
凡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既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不能用“使动”或“意动”去解释,而是要在动词和宾语间加进一个适当的介词,和宾语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才能正确理解该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主语为宾语发出动词表示的动作,即主语为宾语而动。 ①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②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吕氏春秋·疑似)
形容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用作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用作使动和意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比如: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①中“曲”是形容词,意为“弯曲”,在句子中作动词“中”的主语,临时充当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曲度”; ②中“高”是形容词,意为“高的”,在句子中作动词“登”的宾语,临时充当名词的语法功能,意为“高处”。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性和流畅性。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汉语(语法部分)

古汉语(语法部分)
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有时候是 追究原因。例如: 自是君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杜甫诗) 我不是不会,就是未谙得(明高僧传卷六) 由承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如: 奴才说是说了,还得太太告诉老太太,想个万全 的主意总好。(红楼梦第九十六回) 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他的谢礼,可不许瞒我的。 (同上第二十八回)
·结构主义语法:结构主义语法的创始人是瑞士语言学家
德·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他的讲学内容被 整理为《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他被称为“西方现代语 言学之父”。
·转换生成语法:创始人是乔姆斯基(1923—Chomsky),
它不像结构主义语法那样着重语言的描写,而着重于对人 类语言能力的解释。
二 使动用法
•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 所谓“使动用法”
语怎么样的意思,即以动宾结构表达递系 的结构的内容。 • (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见教材
• (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四)名词的使动用法
三 意动用法
•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描写语法学:对某一语言或方言的某一断面作静态的
描写说明(历史语法学是作动态的分析),目的在于 建立语法体系。
(二)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传统语法学:传统语法学源于拉丁语法,它根据词的形态
变化归纳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规定出词类和句法成分 之间的关系,从而告知人们应该怎么写、怎么说。
者说具有形式上的标记。古代汉语中就有概念上 的被动句。第一种是“ 的被动句。第一种是“可”字句及其类似的结构。 例如: 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强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 也。(墨子尚同)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 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引言
❖古代汉语语法是古汉语不可缺少的内 容。从古至今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 并不像词汇那么大,所以主要讲古今 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法一般分成词法和句法 两大类,先看句法:
一、句法
一)判断句 1、判断句含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 判断句。 我是教师。 今天是星期一。
注意: 这里讲的判断与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不同, 后者需要条件,属于逻辑推理,而古汉语中是指 人主观上对事物的一种判断,不一定需要条件。
5、数量成分的位置
量词有两种:名量词和动量词(二者都 表单位)
名量词与名词配合,如丈、尺、张、头 等。
动量词与动词配合,如次、遍、回等。
现代汉语动量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作补语)
1)表示名量的数词可置于名词后面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 公十五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古汉语句子成分位置问题,主要有几种 情况:
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
成宾语前置
4)代词“是”宾语前置 5)介词“以”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规律,无论作 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要前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 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形式:见+及物动词(与被子句很相似)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预览(2024)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预览(2024)

古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 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在线课程资源
2024/1/30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பைடு நூலகம்
27
讲解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音韵的分类 、音韵的演变等。
2024/1/30
8
词汇与语法
2024/1/30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分析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的变化及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汉语语法概述
阐述古代汉语的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
探讨古代汉语虚词的种类、用法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遗存。
1 2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
古代汉语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等,有助于更准 确地理解文意。
注意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一些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 现代汉语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注意区分。
3
避免望文生义
在阅读古代汉语时,不能仅凭字面意思理解,需 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避免望文生义。
古代汉语课件ppt文档全文 预览
2024/1/30
1
contents
目录
2024/1/30
• 古代汉语概述 •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 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理解 • 古代汉语的翻译与注释 • 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 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建议
2
01 古代汉语概述
2024/1/30
3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
互补关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表 达上各有优势,可以相互 补充,共同丰富汉语的表 达能力。
6
02 古代汉语基础知 识
2024/1/30
7
文字与音韵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高考复习古代汉语语法实词部分 PPT课件

高考复习古代汉语语法实词部分 PPT课件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工师得大木,则王
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人的认识 意 动
变化者: 用 主语 法
人的行动 使 动
变化者: 用 宾语 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 状态,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草具。”(草,粗恶;具,馔具,指饭食)“食以
草具”即“食之以草具”,意为“用粗恶的饭
食让他(冯谖)吃”。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使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经常用作使动。
《战国策·赵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
为动词,使动用法,给……吃,活用。现代表示 这个意思的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
于词兼类。 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 寝忘食”;“多食蔬菜少食肉”。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 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绝江河。”水,游水。
《左传·成公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
德,感谢……的恩德。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君,
符合国君之道,以国君之道行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
之。”手,用手提着。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
而见之。”衣冠,穿衣戴帽。 《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
书牙帝纪》)中是形容词,作急速讲。“疾”同 时兼有名、动、形三种词性,不是临时运用的结 果,是“疾”本身固有的经常存在的现象,不是 偶然发生的现象,所以不是活用而是兼类。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PPT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PPT课件


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49、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

50、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不是无知,而是对无知的无知,才是知的死亡。

51、对于最有能力的领航人风浪总是格外的汹涌。
19、就算生活让你再蛋疼,也要笑着学会忍。

20、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21、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22、糊涂一点就会快乐一点。有的人有的事,想得太多会疼,想不通会头疼,想通了会心痛。

2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4、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关乎命运。

32、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33、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34、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

35、生命可以不轰轰烈烈,但应掷地有声。

36、每临大事,心必静心,静则神明,豁然冰释。

37、别人认识你是你的面容和躯体,人们定义你是你的头脑和心灵。

38、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25、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

26、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27、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28、有时候,生活不免走向低谷,才能迎接你的下一个高点。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 通用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ppt1 通用
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 句中“积”“卫”“出”“入”都是动词, 在句子中都充当宾语,其前面有结构助词“ 之”,用以表示修饰关系,这些动词都临时 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在翻译中, 要将动词译为一个与这个动作有关的名词或 者名词性的短语。以上四个词语分别译为“ 粮食”“保卫工作”“出产的东西”“收入 的东西”。
❖ 从上例可以看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充当 主语时,我们除了关注它的位置关系与语法作用外, 通常情况下,它的前面会有一个修饰语“其”;如 果动词活用为名词不达意,在句子中充当宾语,有 的时候会用表示连接定语与中心语的结构助词 “之”。例如:
①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 之卫。《左传·崤之战》
❖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两 个特点:一是在句子中处于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上 ;一是具有名词的属性,充当名词的语法功能。例 如:
古代汉语语法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 一、古代汉语词的分类 ❖ 二、词类活用 ❖ 1、动词的词类活用 ❖ 2、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 3、名词的词类活用 ❖ 4、词类活用的条件
一、古代汉语词的分类
❖ 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 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 形容词、代词、数词
❖ 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 连词、语气词。
二 、 词类活用
1、词类活用的定义: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 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 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即由甲类词临时活 用为乙类詞,叫实詞活用(詞类活用)。
2、注意区别词类活用与兼类: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 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词本身固有的, 一个词的各种兼类用法都是固定的,经常 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

古代汉语教学PPT课件

古代汉语教学PPT课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等并称 “唐宋八大 家” 。
.
35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 成集。有《柳河东集》。
.
36
第三境也。”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8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9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
前 ❖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 象等问题。
古汉语从词汇语法修辞等角度来分析他的语言现象
.
15
(二)工具性。
是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
要系统地掌握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 修辞、古书注解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 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提高阅读古 籍史书的能力。
.
16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志传》
.
19
❖ 龙应台:
别人的不幸与你有关。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 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 取过、牺牲过。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 那么有一天不幸发生在你身上时,也没有人会在意。 我相信,唯一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承担 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危险中、恐惧中苟活。
.
27
例如《康熙字典》中对“奔”的解说:〔古文〕犇《唐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 记·项羽本纪》) “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
• 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 士》) “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 “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
续上页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 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 功能。
续上页
“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 “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 活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 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 用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 所以这只是活用。
二、使动用法
• 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 么样”的意思。换言之,使动用法就是 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 容。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 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 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 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 就叫“词类活用”。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 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 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 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续上页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 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 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 止 子 路 宿 , 杀 鸡 为 黍 而 食 之 。 ” —— “食”为 动 词 , 使 动 用 法 , 给 …… 吃 。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 于词兼类。
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
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
意动用法。
四、名词用如动词
•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 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 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 “名词用如动词”。
• 如: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 目:使眼 色。/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杀。/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蹄: 用蹄踢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 《过秦论》) “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 瓜州》》 “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 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六、词类活用的条件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 (一) 古代汉语的词分类 • (二)“词类活用”的内涵 • (三) 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一)古代汉语的词分类
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 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 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 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词类活用”的内涵
古代汉语
浙江万里学院 肖 萍
通论“语法篇”(上)
第一节 词类的活用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词序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第一节 词类的活用 (参见教材278-289页)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二、使动用法

三、意动用法

四、名词用如动词

五、名词用作状语
•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 粟疏》) “贵五谷”即“认为五谷重要”。 “贱金玉”即“认为金玉不重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 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 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 《封建论》) “君君”即“认为国君 是国君”。
讨论: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 表达的行为动作。
•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 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 “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 广 故数言欲亡,忿恚(hui4)尉。(《史记·陈涉 世家》)/“忿恚尉”即“使尉(军吏)忿恚 (生气)” 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 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 论》)/ “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 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续)
• 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 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如: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饮 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 yìn/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 语·子路从而后》)/ “食之”即“使之食 (吃)”,“食”破读为sì/ “见其二子”即 “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 为xiàn 。
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 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 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 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 纪》)东:向东进军/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 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
五、名词用作状语
• 讨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是怎样充当状语的?现代汉 语中的名词可不可以直接充当状语?
• 总结: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须靠介 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总结:相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 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
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
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