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水文水资源工程中的水循环研究进展
水文水资源工程中的水循环研究进展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而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水的动态循环过程,对于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水文水资源工程领域,对水循环的研究一直是核心课题之一,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水循环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多个环节。
蒸发是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降水则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重新回到地面的过程;地表径流是降水在地表形成的水流,最终汇入江河湖海;地下径流则是水在地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流动。
在过去,对水循环的研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观测手段和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雨量站、水文站等观测站点,收集降水、径流等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和计算。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观测站点分布不均匀、观测数据有限等问题,难以全面准确地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水循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遥感技术可以大面积、同步地获取地表的信息,包括土壤湿度、植被覆盖、水面蒸发等,大大提高了对水循环过程的监测能力。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可以获取大范围的降水分布信息,弥补了地面观测站点的不足。
除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也在水循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GIS 可以将各种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构建水循环的模型。
通过输入地形、土壤、植被等数据,模拟水循环的过程,预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
同时,GIS 还可以与其他模型进行集成,实现更加复杂和精确的模拟。
在水循环的研究中,对蒸发过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过去,对蒸发的计算通常采用经验公式,精度较低。
现在,基于能量平衡和水汽扩散原理的物理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更加准确地计算蒸发量。
而且,对于不同下垫面(如水面、陆地、植被等)的蒸发特性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降水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对降水的模拟和预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不断改进,对降水的预报精度有了显著提高。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源可特 接蕾 理概 台 的基础 上 .埭 进 7固态 外 水背 滩可特 接 管理研 究的进展 . 并对 目前 存 在问 题逢 行 了旁轩 和 晨 望
发 展足 』 娄永恒 的 丰题 , 是 凡娄满 、 足 自身需要的 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辛部 过程和结 。如果人 活动超过地球的嗽 曲最裁 力,就必然会导致 几楚生存条件的 恶他甚 史 2 纪 中期以来阳 i 1 0 ~9 、 技 生 T 霉起 … T水 质罂 化 导致 的 琥 事 故
黼豳即嚣醴幽蠕驷 -.
殳 : 人 獒 柯能 他 发艟 一持 续 址 f ,f 一 l _ r 证
1 ,人1 } I 门对水质管理重要性的 哄辖尝艰 快赶上水量管理 。 阿使 水质 与 “ 如 水量 统一管理是 ・ 个十打重要的研究 渫题 。 ( )由水引盐的国家问 ,地区间 ,行 3 政区之间的争端将会越来越普遍 由 下流 域 自然 分界 与行政分{ 的不完垒 一 致性 . 导致 厂上 、下游为水而争 如埃及与苏 游 丹的 娃罗河水源之争 . 色列与巴勒斯坦 的水凉争夺 ,我巨I 黄河 』 、下游省份之间 : 的水债源之争等 =
维普资讯
中国科技 信息 20 年第 8 06 期 C i CEC N EH O O Y I O M TO p 21  ̄N S I E A D TC N L G N R A I A t 1 A N F N 3  ̄
水资源
可持 续 管 理 研 究 进 展 综 述
如何 碍 究可特 绩 发墓 目标 下的 枣资 菲管 理闸
惹 . 已垃提 刮 十 争童 垂 的地 位 .井 迮 崭 形
成 丁可特 续 乖 资源 管理 的概念 。 在提 出承 骨
满足 当代 凡的需 求.而 、 以拟害后代^满 垃 其 自身 需 求 的 能 力 为 代 价
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管理的研究进展摘要: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进展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水资源管理学内涵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
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
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
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
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
城市再生水利用调查研究
城市再生水利用调查研究引言随着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压力。
城市再生水利用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城市再生水利用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应用现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定义城市再生水利用是指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用于城市的供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用途。
它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还可以达到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应用现状国内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再生水利用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方面,政府对城市再生水利用的推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另一方面,多个城市开展了再生水利用项目,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项目不仅在供水、灌溉和工业用水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还为城市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国际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应用案例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推进城市再生水利用。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再生水利用系统已经成为该市的重要水资源补充方式,能够满足该市1/3的市区用水需求。
美国加州洛杉矶市的再生水利用项目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这些案例表明,城市再生水利用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城市再生水利用的挑战虽然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技术挑战城市再生水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推动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关键。
目前,再生水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然而,这些技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高能耗和高成本等。
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是城市再生水利用面临的主要挑战。
社会认知挑战一些人对再生水存在着偏见和误解,认为再生水不干净、不安全。
这导致了公众的抵触情绪,限制了城市再生水利用的推广和应用。
因此,加强对于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宣传和教育是城市再生水利用发展的关键。
城市再生水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推动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改善措施
3、水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2019年《中 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水质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污 染。水污染不仅影响供水安全,还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二、中国水资源改善措施
1、开源措施
(1)建设水利工程
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水资 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加强地方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当地水资源调控 能力。
2、未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和 方向
为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未来需要从多个方面制定策略和措施。首 先,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水资源 需求。其次,要加大节水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等多种手段,提高水资 源利用效率。此外,还需强化水污染治理,提升水质,保障供水安全。最后,要 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再生水技术,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促进再生水利用
加快再生水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将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次利用,提高水 资源利用效率。
2、节流措施
(1)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使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节约用 水。
(2)加强水资源管理
制定更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取水、用水和排水等环节的监管, 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在技术方面,中国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新型 钻井技术的出现使得地下水的开采更加方便、高效。例如,超深井钻探技术的应 用已经成功地开采了地下深层水资源。其次,水质净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污废 水的处理更加环保、节能。目前,中国已经研发出多种高效、环保的水质净化技 术,如膜分离技术、臭氧氧化技术等。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预警系统研究进展
( . ui s col f o a U i r t,aj g2 9 , hn ; 1B s esSho o h i nv sy N ni 10 8 C ia n H ei n 0
则必将导致水资源的危机 , 并最终影响到水资源的
安全。
导致 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引起 的后 果 同时涉及到主观 因素和客观 因素两方面。人 口
增 长必 然给予 水 资源更 大 的压力 , 之地 球洁净 水 加
资源量的有限性 , 构成 了客观因素 的主要方面 ; 主
观因素主要表现为 : 人类对水资源系统和水资源开 发 利用行 为导 致 的后果 认识 不 足 , 而导 致种种 水 从
Th o r s n o p c fS u y o h u t i a l y e Pr g e sa d Pr s e to t d n t e S san b i l Utl a in Fo e r y tm fRe i n lW a e s ur e i z to r wa n S se o go a i t r Re o c s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 的 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 济资源 ,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 发展极为重要 的保证 。与水资源弥足珍 贵对应 的
是 水资 源匮 缺 、 用 、 滥 污染和 不够 理性 的 开发现 状 , 局 部 区域 已经 证 明 , 些现状 如 不能得 到有效改 善 这
Ab ta t n od rt e l e s s ia l s frgo a ae eo re ,i i o mp r n e t t d sr c :I re orai u t n beu e o e in lw trrsu c s t s fi ot c o s y z a a u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进展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进展第一章: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各国纷纷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本文将针对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给予读者更深刻的认识和启发。
第二章:水资源保护的研究进展2.1 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一种从源头上控制水污染物的排放,以便降低治理成本的技术手段。
在源头控制的领域中,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治理是重要的环节。
在源头减排控制技术方面,有一些先进技术被应用于水处理,如环保型螺旋压滤机、反渗透、生物膜和光氧化等。
2.2 水污染防治法规和政策制定针对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各国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来保障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例如,欧盟通过了《水框架指令》等法规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通过《水污染防治法》和《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来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3 水质监测和评价水质监测和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水系统的现状、掌握水体质量的动态变化、评价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和基于环境水质要求进行水污染治理的前提。
当前,国内外先进的水质监测技术逐渐成熟,自动化水质监测系统、遥感水质监测、传感器网络水质监测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操作。
第三章:水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3.1 水循环利用水循环利用可以将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次利用,节约水资源,减轻生态压力。
目前,在国内外范围内发展了众多废水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还涌现了反渗透、超声波、电化学、光化学等先进处理技术。
3.2 农业水资源利用农业是水资源消耗的最大领域之一,高效利用农业灌溉水资源已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农业节水技术,如滴灌、喷灌、埋管滴灌等。
3.3 工业用水研究工业用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大量工业活动会消耗巨量的水资源,加重水资源的利用压力。
降低工业水需求和水排放量,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利用研究
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利用研究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舒适度的建筑形式。
在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利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因此,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至关重要。
水资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利用不仅仅是指建筑物内部的供水和排水系统,还包括雨水的收集利用、废水的处理再利用等方面。
在绿色建筑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和自然水源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再利用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利用现状目前,我国在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些先进的绿色建筑项目已经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
比如,一些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了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通过建造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厕所、浇灌植物等,减少了对自来水的依赖。
此外,一些建筑物还通过废水处理再利用系统,将废水处理成可再利用的水资源,用于冲洗、灌溉等用途。
然而,目前我国在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设计阶段对水资源的利用考虑不够充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是在建设和使用阶段,一些绿色建筑项目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废水处理再利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导致一些项目并未充分利用水资源。
三是在和法规方面,我国对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利用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导致一些项目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法律风险。
二、现状目前,国内外对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体系,通过、技术和市场手段,推动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比如,一些国家通过立法和,要求建筑物在设计和建设阶段考虑水资源的再利用,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技术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废水处理再利用系统等,提高了水资源的再利用率。
在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也对绿色建筑中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
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
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全球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1.1 水资源利用的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然而,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一些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困境。
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也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造成资源供需的严重不平衡。
1.2 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等活动所排放的废水,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程度。
水污染不仅影响水源的安全性和可用性,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目前,在中国一些地区,许多河流和湖泊已经面临着“水草不生、鱼虾不存”的局面,水资源的质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紧迫。
二、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研究方向2.1 水资源科学与技术研究水资源科学与技术研究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水源的地质、水文地理和水文气象等基础信息,开展水资源评价和管理的科学研究,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开发新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和设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2 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研究农业是水资源利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水资源浪费的主要领域。
因此,研究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方法,对提高农业水利用率、减少灌溉用水量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利用滴灌、微喷灌等技术,实现农业灌溉的节水效果。
2.3 城市水资源保护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污水处理和雨水收集利用等,都是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重点研究方向。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水资源,实现城市用水的科学调配和城市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2.4 水资源政策与法律法规的研究水资源问题涉及广泛的利益关系,需要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生态学领域的新研究进展
生态学领域的新研究进展近年来,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迅猛,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水资源管理、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生态学领域的新研究进展。
一、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生态学的研究中,水资源管理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这个领域,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们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导致降水分布不均、降水量减少、蒸散发增加等,这些都会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带来挑战。
2.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水资源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研究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水资源的分配水资源的分配必须建立在科学和公正的基础上,同时,决策者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因素。
(2)水资源的储存水资源的储存可以通过水库、蓄水池等方式实现,这样可以增加水资源的供应并减少因气候变化等原因而带来的影响。
(3)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这需要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污染和消耗。
二、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领域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和改变。
1.森林系统森林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类型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演变规律研究者们通过对森林演变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其演变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森林碳排放森林作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储存库,森林碳排放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关键性影响。
研究者们通过对森林的碳排放行为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森林在大气中的作用。
2.草原系统草原是另外一种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近年来,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草原生态系统的演变草原生态系统的演变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们通过对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演变。
流域水环境的可恢复性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水 资 源 严 重 短 缺 与 水 环 境 日益 恶 化是 制 约 我 国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重 要 瓶 颈 , 特 别 是 由 于 污 染 造 成 的 水 质 型 缺 水 现 象 日益 显 现, 如何 有 效 地 遏 制 水 环 境 恶 化 趋 势 , 重 新 建 立 起 水 的 健 康 循 环, 恢 复 良好 的 水 环 境 , 是 当 前 水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与 人 类 永 续 发 展 的根 本 性 问 题 … 。 水 环 境 恢 复 及 其 可 持 续 利 用 是 多 学 科 交 叉的研究领域 , 当 前 其 主 要 研 究 领 域 包 括 恢 复 健 康 的 自然 水 循 环、 建 立健康 的社会水 循环 、 维持 流域生态 系统平衡 、 水 环 境 系 统 可 恢 复 性 和 人 类 活 动影 响 等 方 面 。 随 着 科 学 研 究 的 不 断 深 入 和越来越多水环境恢 复工程 的实施 , 由 于 人 们 对 人 类 与 自然 系 统 之 间 的关 系 、 人 类 活 动 对 水 环 境 系统 变 化 的 影 响 、 水 环 境 的 可 恢 复 性 机 理 等 方 面仍 然 缺 乏 深 入 的 理 解 , 无 法准确模拟 、 预 测 水 环 境 恢 复 的过 程 及 评 价 水 环 境 恢 复 的 结 果 , 使 得 很 多 水 环 境 恢 复缺乏全局观 , 恢 复 后 的 水 环 境 系 统 缺 乏 自持 续 性 , 无 法 达 到 通 过 水 环 境 系 统 的恢 复 , 实 现 水 环 境 可 持 续 利用 的 目的 。 在 查 阅 大 量 国 内外 文 献 的基 础 上 , 总 结 水 环 境 的 可 恢 复 性
摘 要 :总 结 了近 年 来 国 内外 水 环 境 恢 复及 其 可 持 续 利 用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 虽 然 在 水 污 染 治 理 和 水 环 境 恢 复
水资源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水资源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加剧,水资源成为了一种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水资源科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涌现出了大量的新进展。
一、水资源管理与调控技术的革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调控是保障水资源安全利用的关键所在。
在此方面,新型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例如,远程监测技术可以通过实时获取和处理水文数据,及时准确地掌握区域内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此外,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例如雨水收集、植物蒸腾等)也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当中,以解决日益加剧的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
二、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优化水环境污染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治理水环境污染也成为了近年来水资源科学研究的热点,不断出现新的治理技术。
例如,电化学水处理、吸附等技术,可以高效地净化水体,去除其中的污染物;生物纳米技术则可以利用微生物等特殊生物群体的代谢来降解水中有害物质。
同时,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全过程管理、综合污染防治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保障了环境生态的持续发展。
三、水资源利用的节能技术的创新水资源利用中,节能技术更好地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为科学使用水资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节水型灌溉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农田用水的浪费;水回用系统可以回收排放出来的废水,并再次利用,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全周期利用,比如污水处理后的水可以再次利用于化工工业、城市绿化等方面。
四、水资源数据智能化管理在近几年的水资源研究中,数据智能化管理成为了研究的一大热点。
智能化管理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预测水资源需求,以达到合理分配水资源的目的。
数据智能化技术还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决策效率,精确分析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最优化的决策方案,同时也可以实现水资源保护、节约利用等多种目标。
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生活、经济活动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深入研究。
一、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1)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
全球范围内,许多地区已经或即将面临水资源紧缺的困境。
同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仍然较低,大量水资源被浪费。
(2)农业用水效率低下。
农业用水是全球最大的用水部门,但由于传统灌溉方式的落后和管理不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农田盐碱化问题。
(3)工业用水排放污染严重。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原材料的淘汰和产品的制造都会对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二、水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1)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改良灌溉技术和管理模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精确灌溉,确保作物所需的水分得到合理供应,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2)开发可再生水资源。
利用雨水、蓄水、河流和湖泊的水源,加强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提高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开发再生水资源,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后供给重要用水的领域,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3)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通过政策引导、法规支撑和技术创新等手段,推动节水意识的培养和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用水优先”到“节水为主”的转变。
三、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1)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水库建设、水资源过度利用和水污染等因素导致了河流和湖泊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
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水资源供给、水质净化和洪涝调蓄等。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了严重破坏。
(3)水污染问题突出。
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废水排放、农业用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等导致了水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知识及研究进展
1.研究的角度不同。 2.两种观点对定义的不同理解,便产生不同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 系,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承载力阈值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人口数量,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水资源量等)。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生态环境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的极限且开发利用中不能超过这种极限,当达到水资 源承载能力时,意味着这一生态极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水资源承载力建立在水生态系 统的整体性上,应包括至少三个方面: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可更新水资源量 2) 水资源质量符合设定功能要求 3)满足生态系统安全性和生物多样性需求及区域宏观生 态环境的用水需求
研究背景
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过度增长等问题的出现,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水 危机”日前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怄的“瓶颈”,因而对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水资源承载力作为水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提上了研究的日程。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水资源承载的主体--水资源系统
目前,没有统一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都是依 据评价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便于资料收集的 部分指标构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DPSIR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驱动力 (Driving force)
响应 (Responses)
压力 (Pressure)
影响 (Impact)
提高水资源承载潜力的途径
基本途径 具体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水资源涵养 兴修水利工程设施 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减少水污染 提高水环境容量与水的自净能力 提高水能资源的利用率 水质方面 水量方面 备注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开展水电站(群)的多目标优化调度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设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重要 物质 基 础 , 是 社 会 可 持续 发展 必 不 可少 的 也 水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指 标 可 以 罗列 出 不 少 , 真 正 实 用 、 可 但 具 重 要 因 素 。依 据 可持 续 发 展 的基 本 理 论 , 域水 资源 可 持 续 利 用 操 作 性 的 指 标 不 多 。 现 有 的 指标 体 系有 的在 理 论 上 分 析 很 完 善 . 区 定 义 为 : 维持 水 的 持 续 性 和生 态 系 统 整 体 性 的 条 件 下 , 持 区 但 指 标 涉 及 到 的 数 据 资 料来 源却 很 困难 . 在 支 这将 导致 建 立 的评 价 指 域 人 口、 源 、 境 、 会 与 经 济 协 调 发展 和 满 足代 内 和代 际人 用 标 体 系 无 法 在 实 践 中得 以证 实 , 也 是 建 立 区 域水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资 环 社 这 水 需要 的全 部 过 程 。 1 水 资 源可 持 续 利 用评 价 指 标 体 系存 在 的 问题 、 用评 价指 标 体 系 中 很 难解 决 的一 个 问题 。 1 . 人 为 因素 影 响 较 大 5受 对水 资 源 可持 续 利 用 指 标 体 系 中指 标 的 选 择 , 人 为 主 观 因 受 素 的 影 响 较 大 。 由 于研 究 者 的知 识 水 平 , 水 资 源 可 持 续 利 用 概 对
tnt e s of t e ee r h fr u ti be h r sac o s sana l U ̄ ia o z f n o e i na w ae rs ure , The iu to a d p o lm s f r snt e e r h i f rgo l rr e o c s st ai ns n r b e o p e e r sa c
基于水资源循环经济理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基于水资源循环经济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摘要水资源作为一种具有经济和社会特征的自然资源,必须走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之路。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的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重要途径。
基于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理念,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模式,初步提出水资源循环经济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循环经济中图分类号 s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211-03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历程1.1 可持续概念的提出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先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术语。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中给出了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形成、演化的概念推向了行动。
1992年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其可持续性研究问题。
1994年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制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
从此,可持续发展概念陆续成为各国制订国民发展战略的中心议题和理论基点,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利用问题亦逐渐成为水问题研究的热点。
1.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有关组织和专家学者主要在概念和定性分析方面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简要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内涵;1997、1998年,冯尚友等提出了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与实践框架[1-2];2000年,王先甲等提出了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原理,并用数学模型作了初步描述[3],同年冯尚友所著的《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概念、内涵、原则和框架[4]。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望
我国地下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一种消耗性的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必须依据地下水的固有特性,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逐渐协调好地下水开采与保护的矛盾,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改善生态与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资源;地下水;生态与环境;开采量;可持续利用1 引言地下水是整个水资源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具有分布广、水量相对稳定、水质好、不易受污染、就地开采、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在供给居民生活用水、支撑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地下水开发不合理、供需紧张等问题的加剧,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下水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就是地下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满足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保护其不受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而导致的破坏和枯竭。
实际上,目前对地下水水资源的管理、优化和决策方面的研究,其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地下水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
具体来讲,未来的研究重点仍然包括水量和水质两个大的方面。
在水量方面,研究水资源的区域循环视律、进行水资源的评价、预测和管理。
其中采用人工方法对水资源进行调节以达到最优化是非常重要的,如利用人工补给地下水、流域间调水等措施来解决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问题等。
此外.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未来还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开展节水方法技术的研究工作。
在水质方面,应加强地下水污染的预防研究,如地下水脆弱性编图、地下水防护带等寄。
因为地下水一量遭受了污染,对其进行恢复治理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同时也要研究己污染地下水的恢复补救方法技术,此外,对大然劣质地下水的改良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我国地下水资源及研究现状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
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摘要: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系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 ,是世纪之交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可持续利用一、世界水资源及其发展趋势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但淡水只占2.5%,其中易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不足1%。
据专家最新估计,全球陆地上可更新的淡水资源约42.75万亿m3,其中易于使用的约12.5~14.5万亿m3。
按1995年人口统计,全球人均淡水资源约7450 m3,其中易于使用的淡水人均约2180 ~2440 m3。
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的需求随人口和经济发展而迅速增长。
从1940-1990年,在50年时间内,全球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
1995年全球用水总量已达36000亿m3,人均用水628 m3,约占易用淡水资源量的27~30%。
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
据联合国调查,全球约有4.6亿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国家或地区内,还有1/4人口即将面临严重用水紧张的局面。
自从1977年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水资源大会以来,水资源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目前已有26个联合国机构参与与水有关的事务。
近几年有数以百计的水问题国际会议召开。
其中影响较大的会议有: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峰会;1997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第一次世界水论坛;1998年巴黎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2000年海牙第二次世界水论坛等。
联合国环境署在2002年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
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
在2002年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城市再生水利用的研究进展
供 水量 的 一半 左右 ,其 中大 部分 工 业用 水 为 冷却 水 ,因此 污水 再 水 占 3%,用 于农业 的再 生水 占 6 %,用 于 市政 用水 的再 生水 占 l 0
的逐 步提 高 , 业化和城 市化 步伐 的加快 , 工 用水量 急剧增 加 , 污水排 放量 也相 应增加 , 剧 了淡水 资源 的短缺和 水环 境的 污染。 加 本 文针 对 国 家提 出再生 水 回用 的政 策 ,介 绍 了国 内外再 生水 回 用的情 况 ,以及 再生 水 回用 的途 径 ,并提 出城 市再生 水 回用的
首 先 ,全 球 经 济 排 名 第 一 的美 国 ,西 南 部 和 中 南部 是 其 水
生 过量 的生物 粘泥 ,具 有 稳定 的较 低 的水 温 。再 生 水还 可 以作 为 资源 较 为短 缺 的地 区 ,而 污水 回用 工 程也 主 要分 布在 这些 地 区。
艺水 和 锅炉 用水 ,说 ,美 国对 于再 生水 的水质 要 求是 比较 高 的 。其对 再生 水
城市再生水利用的研究进展
王
燕
李
华
城 市 再 生 水 利 用 的研 究进 展
王 燕 , 华 李
( 州市环境 保护 科 学研 究所 ,山 东 德 州 2 3 3 ) 德 504
摘要 :水环 境 污 染和水 资源 短 缺是 全球 淡 水资 源正 面 临的 两大 问题 。随 着我 国经济 的迅 速发展 ,人 口的增 加 ,人 民生 活水平
先 化 。据 统计 ,我 国一 年 用 于农 业 灌 溉 的水 约 为 6 亿 m ,这 个 了一个 较高 的水平 。 0 数 字比城 市用水 量地 两倍还 要多 。 农 业用 水 量如 此之 多 ,让 我们 不得 不 想 方设 法 寻求 农业 用 水 比起 位 于 相对 湿润 区 的美 国 和 日本 来 说 ,位 于 干旱 热 带 沙
我国矿井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问题和展望
我国矿井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问题和展望一、概述随着我国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矿井水产生量不断增加,对矿区生态环境和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严重威胁。
矿井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对于保障矿区生态安全、推动煤炭行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矿井水的基本特点,包括水质复杂、含盐量高、悬浮物多等,然后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在矿井水防控和资源化利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矿井水治理技术的创新、资源化利用途径的拓展等。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矿井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技术研发不足、政策支持不够、市场机制不完善等。
对未来矿井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强技术研发、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市场化运作等建议,以期为我国矿井水的有效防控与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1. 矿井水的定义和特性矿井水,亦称为矿山废水或矿坑水,主要来源于矿山的开采活动。
它包括了矿体疏干水、矿坑涌水、洗选废水、尾矿库溢流水以及矿山的生产、生活污水等。
这些水体通常含有悬浮物、重金属、有毒有害元素以及放射性物质等多种污染物,其成分和性质受到矿山地质条件、开采方式、矿石性质、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质复杂多变:由于矿井水的来源广泛,且受到地下矿体的多种因素影响,其水质变化较大,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描述。
污染物种类多:矿井水中可能含有多种污染物,如悬浮物、重金属、有毒有害元素和放射性物质等,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较大的危害。
处理难度大:由于矿井水的水质复杂多变,且污染物种类繁多,导致其处理难度较大,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处理。
矿井水的问题不仅在于其对环境的污染,更在于其资源的浪费。
研究和开发矿井水的防控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矿井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矿井水防控与资源化利用对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支撑能源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1 国外研究进展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
为了推动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研究,国际水资源学术界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讨论有关问题。
从这些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议的讨论内容中就能看出国际上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历程。
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挪威首相Brundiland夫人等所作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1,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1992年,在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ICWE),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性研究问题234。
1993年10月,在德国召开了第2届“国际水流情势的试验与网络资料(FRIEND)学术大会”,该次会议主要以不同时空尺度下水资源变化的相似性和变异性为目标,讨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及信息资料问题5。
1994年6月,在德国召开“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规划国际学术大会”,该次会议主要探讨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四个专题,即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探讨;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展望67。
1995年,在美国召开了第21届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学联合大会(IUGG),大会期间举办了“流域尺度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的模拟和管理”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可持续水库开发和管理准则”国际研究组。
该次会议出版了“可持续流域水资源系统的建模与管理”论文集8910。
1996年10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
会议专门讨论了流域尺度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践、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质水量的可持续模拟、水库水质水量监测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等问题11。
1997年4月,在摩洛哥召开了第5届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科学大会。
会议期间举办了“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性管理学术大会”,其中专门讨论了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问题。
1998 年 5 月,在中国武汉召开“国际水资源量与质可持续管理研讨会”,主要探讨了水质与水量耦合建模、水质水量统一管理等有关问题1213。
2001年9月,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针对区域尺度水资源管理的诸多科学问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从过去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2004 年 9 月,在巴西依瓜苏召开了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第 70届年会,大会期间召开的“大型水库规划与可持续管理”专题研讨会,专门讨论了水库建设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的作用,探讨了水库工程环境保护的方法,分析了水库大坝建设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方面的挑战,提出了要以可持续发展和管理要求,从流域角度对水库进行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分析研究141516。
总体来看,自1992年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会议后,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水资源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启发下,开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作用,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的作用,提出和初步形成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价值观和方法论,标志着水资源学科开始步入其初步成熟阶段。
2国内研究进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水利工作者就开展了大量的与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相关的研究工作。
冯尚友、张岳、梅亚东等学者较早地介绍了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并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工作。
夏军等学者广泛参与国际性研究与合作,并把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研究方法和进展等内容引入我国水文与水资源学术界,提出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方向1718192021。
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对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的研究内容愈加宽广、深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1999年,刘敏22对城市用水管理技术、经济措施和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2000年,中国工程院开展了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该项目从水资源评价和供需趋势、城市水源可持续利用、农业需水和高效节水、江河湖海防污与减灾、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水资源合理置与南水北调等多方面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战略进行了整体研究。
2001年,中国工程院又启动了“西部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对西北地区水资源及其供需发展趋势、生态环境需水量、农牧业发展和节水、城镇发展和水务对策、工矿资源开发及以及水资源重大工程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002年,陈晓宏23等以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作为技术支持,建立了东江流域水资源优化调配的实用模型和方法,并对该流域特枯年水资源量进行优化配置和供需平衡分析。
同年,柴国荣24等对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市场供求、成本收益等资源经济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利益分配机制。
2003年,李景波25用灰色系统模型等六种方法预测了滕州市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并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提出了滕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在中小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4年,尹云松26等引入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制度,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流域不同地区在水资源质量与数量分配方面的矛盾进行了分析,寻求实现流域各地区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分配合作均衡的有效途径。
同年,魏加华27等将自适应控制理论引入流域水量调度,建立了黄河流域水量调度模型,提出了自适应轨迹跟踪水量调度方法。
2005年,王慧敏28等创新性地提出在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配置与调度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通过签定“供水协议”,使整个系统处于“双赢”的平衡状态,以达到水资源配置与调度的目的。
同年,缪子梅29对城市需水量预测系统和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2006年,王浩30提出了基于集中分配机制和市场分配机制的二层规划分配模型,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水权管理制度,结合我国水权制度现状,详尽提出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构想。
2008年,李静31采用线性回归法、灰色预测等方法对宝鸡市未来需水量进行预测并进行供需平衡分析,科学地评价了宝鸡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宝鸡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对策。
2010年,牟丽丽32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并针对三江平原水资源进行供需水平衡满意度分析,建立了适合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的系统模糊模式识别评价模型。
虽然在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上述诸多成就,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复杂,水资源问题涉及领域多,专门针对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决策研究多数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可持续管理的水文学、生态学、经济学基础研究仍待加强,多系统统一配置管理研究匮乏。
同时急需利用现代新理沦、新技术把水资源管理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结合,以适应现代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需要。
1BrundtlandGH,etal.Our common future,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3-15.2ICWE, The Dublin Statement and Report of the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lst Century.Dublin: 1992.3Bruce,J. R. Meteorology and Hydrology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No.769,Secretariat of the WMO ,1992.4 P1ate, E. 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 Challenge to Scienceand Engineering. Water International, 1993, 18(2).5Falkenmark, M. Possibil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apting the Desirabletothe Possible. Proceedings;Transboundary River Basi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IHP, UNESC0, 1993, 1.6Falkenmark M, Lundqvist J. Towards water security: political determination andhuman adaptation crucial [J].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1998, 21(1).7RiJiberman, etal. Deferent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of sustainable urban water system [J].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Review.2000,129(3).8Harris Jonathan M, etal.Carrying in agriculture globe and regional issue[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129(3).9Kuylenstierna J L, Bjorklund G, Najlis P. Sustainable water future with globalimplication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J].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1997, 21(3).10 McMahon T A, Arenas A D. Methods of computation of low stream flows[A].Paris, CNIJSCO Studies and reports in hydrology [C].1982, 36.11Bovee K D.A guide to stream habitat analysis using the in stream flowincremental methodology [A]. In stream flows Information[C]. Washington: CS Fishand Wildlife Service. 1982.12Sheail J.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etting compensation flows, inGustard[A].Cole A G, Marshall D, liaylissIi.A Study of Compensation Plows in the LK, Report 99 [C].Institute of Hydrology, WallingFord. Appendix(I),198413 Geoffrey E Petts. Water allocation to protect river ecosystems [J]. Regulated rivers:research and management, 1996, 12.14 Gore J A. Setting priorities for minimum flow assessments in SouthernAfrican [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989, 85.15 Dakota Sn, L zunov I, M andacrev D. Low flour the rivers ecosystem impacted byflow abstraction in a lame post minim areas [J]. Landscape and Planning, 2000, 51(2).16Willian Whipple.A proposed approach to coordination of water 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Resources Association, 1999, 35(4).17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若干热点及讨论[J].人民长江.1997(04).18冯尚友,梅亚东.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J].水科学进展.1998,(01).19冯尚友,刘国全.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框架[J].水科学进展.1997,(04).20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研究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1997,(04).21杨锐.大系统分解协调法互联电网水库群长期随机优化调度计算[J].电网技术,1990,(04).22刘敏.城市用水管理及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23陈晓宏,陈永勤,赖国友.东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2,(03).24柴国荣,冯家涛,周志星,张发民,张军.水资源跨流域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25李景波.滕州市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6尹云松,孟枫平,糜仲春.流域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分配双重冲突的博弈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1).27魏加华,王光谦,翁文斌,蔡治国,陈良程.流域水量调度自适应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E辑,2004,(S1).28王慧敏,朱九龙,胡震云,陶晓艳.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与调度[J].海河水利,2005,(03).29缪子梅.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2005.30王浩.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混合分配模式[M].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李静.宝鸡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M].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2牟丽丽. 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M].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