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的人类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一:史前时期的人类:1、原始人类的出现:(1)、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出土于非洲。
(2)、南方古猿是人类巳知的直系祖先。
(3)、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4)、最早的猿人化石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化石。
2、三大人种的形成:(1)、世界三大人种是: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2)三大人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那种"白种人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的观点是错误的。
3、氏族社会:(1)、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进入氏族社会。
(2)、氏族社会分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人们的血缘按母亲来维系,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3)、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使妇女在生产中取代男子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原始社会走向解体。
二: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1、金字塔:(1)、亚非上古四大文明: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
(2)、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出现于前3100年,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之一.....初三历史知识点更多内容,九年级世界历史资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开始的标志: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4)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_专制统治。
(5)《权利法案》目的: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时间:1689年,机构:英国议会。
意义:《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6)意义:见课本。
二、美国的诞生(1)独立战争的起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前时期知识点总结

史前时期知识点总结史前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时期,大约从人类开始有文字记载前到约公元前3000年前。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人类尚未开始写作,社会组织形态也比较原始,但人类开始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本文将对史前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早期人类早期人类主要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他们是狩猎采集的部落社会,居住在山洞或屋内,生活方式很原始。
直到约7000年前,人类开始驯化动物、农耕和定居,开始了农业时代的开始。
2. 早期农业和定居从约7000年前开始,人类逐渐开始了农业生产,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开始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生产方式。
这也意味着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社会组织逐渐进入了定居社会。
3. 陶器的发明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手工业生产,也与农业定居时期的开始有关。
陶器的产生也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新的途径。
4. 金属工具的发明金属工具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开始,金属工具的使用显著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大大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5. 社会组织在史前时期,人类社会主要是部落社会和氏族社会,君主制和奴隶制等形式不是很明显。
人类主要依靠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组成氏族社会,部落之间往往有一定的纷争和冲突。
6. 宗教在史前时期,人类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一些原始的自然崇拜、山水崇拜和物神崇拜。
这些宗教信仰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界和社会世界方面的认识水平。
7. 艺术在史前时期,人类开始了原始的美术和雕塑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世界的认识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8. 语言在史前时期,人类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和一些原始的符号来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
这种口头语言的交流方式也反映了史前人类的交流和社会组织状态。
总的来说,史前时期是人类发展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社会生产逐渐开始了农业定居时代,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也逐渐开始,社会组织也逐渐进入了氏族社会。
史前人类的进化与迁徙

史前人类的进化与迁徙史前时期是人类的早期历史阶段,我们对史前人类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考古学的研究和发现。
在这个时期,史前人类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和迁徙过程,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类的雏形。
本文将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史前人类的进化与迁徙历程。
一、史前人类的进化历程1. 原始人类的起源根据科学研究,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洲约20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直立人。
直立人是一类外貌和现代人类相似但脑容量较小的早期人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直立人逐渐演化为人类的祖先——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
2. 祖先的演化与工具使用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共同祖先的一大特征是石器工具的使用。
这种早期人类通过打磨石器使其更加锋利,用于狩猎和生活。
这一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智力的提升,为后来的文化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气候变迁与迁徙气候变迁是史前人类迁徙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随着冰河期的到来,气候寒冷干燥,史前人类逐渐离开非洲向其他地区迁徙。
他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并逐渐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亚种。
二、史前人类的迁徙历程1. 亚洲迁徙最早的迁徙可以追溯到约100万年前,当时的人类离开非洲,通过中东地区来到亚洲。
在亚洲,人类适应了更加多样的环境,分化为多个亚种。
这些亚种在不同地区繁衍生息,并逐渐形成亚洲各地的土著人种。
2. 欧洲迁徙距离亚洲迁徙不久后,部分早期人类又迁徙到欧洲。
尼安德特人是史前时期欧洲地区的一支重要人种,并在那里繁衍生息。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尼安德特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人类。
3. 大洋洲与美洲迁徙史前人类的迁徙不仅局限于亚欧非大陆,还涉及到大洋洲和美洲。
在史前时期,某些早期人类通过海洋或陆地桥梁来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区。
而美洲的原住民则是经过过去已经消失的白令陆桥进入美洲的。
三、史前人类的进化与迁徙的影响1. 文化的发展史前人类的进化与迁徙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不同环境下的人类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多样性。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
掌握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文化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史前时期的人类遗址、遗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运用比较法,使学生了解史前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概述史前时期人类的定义、时间范围。
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2. 第二课时: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遗物。
3. 第三课时: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遗物。
4. 第四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文化成就史前时期的人类艺术:壁画、雕塑、陶器等。
史前时期的人类科技: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等。
5. 第五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社会变革史前时期的人类社会制度:家族、部落、联盟等。
史前时期的人类社会变革:私有财产、阶级分化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史前时期人类的知识。
2. 运用直观教学法,展示史前时期的人类遗址、遗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史前时期人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生产状况。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史前时期人类特点和发展趋势时的表现。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前时期的人类》相关章节。
2. 课件:史前时期的人类图片、遗址、遗物等。
3. 视频资料:关于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生产的纪录片。
4. 网络资源:相关史前时期人类的学术文章、研究报告。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成就(上)史前时期的人类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谈谈:当今世界三大人种在地球上 的主要分布范围如何?
黄种人:亚洲;
黑种人:非洲;
白种人:欧洲。
人种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影响人种形 成的主要因素。各人种毛发、肤色等体貌 特征的差异,就是他们适应各自环境演化 的结果。 注意:各人种只有外表上的差异,决无智 商高低、种族优劣之区分,各种族经济文 化水平的不同是后天因素决定的,种族歧 视是决无道理的反文明行为。
1、原始社会主要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 么? 石器
2、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织是 什么?氏族
3、人类社会先经历 母 系氏族,后经 历 系父 氏族。
母系氏族社会
1. 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①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②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稳定的集团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2、传说:该亚的故事
生活在中国云南丽江的摩梭人,依然是 母系社会
1、最早原始人类出现的时间、地 点、名称?
▪ 大约300多万年前 非洲 南方 古猿
2、“南方古猿” 有什么特点?
南方古猿的头骨要 比人类的短,其脑容量 也要比人类的小,但脑 结构已与人类相近。他 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并使用天然工具。直立 行走,是向人类进化过 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一步。
《南方古猿复原像》
(
)
▪ A、类人猿阶段
B、直立人阶段
▪ C、智人阶段
D、有色人种阶段
▪ 3、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对妇女的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 B、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 C、在氏族内部,掌握政治、经济大权
▪ D、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信
▪ 4、从古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结束的标志 ____________。
南方古猿头骨化石
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
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 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 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 约,于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 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 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 曼的祖先。 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 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 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 牛变的。
提示(1)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是人类早期出 现的社会组织,大体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 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 公社向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相当于考古 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2) 地位: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 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 承;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婚姻由 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妻子从夫而居,辈 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妇女的地位为什么衰落?
答案见课本第5页。
比一比: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有哪些相同点与 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都以 血缘为纽 带;
都实 行财产、 分配的公 有制。
母系氏族社会以妇女为主导,父系 氏族社会以男子为主导地位;
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 其父”,在父系氏族社会人们“既知其 母,又知其父”;
三、神话传说中的社会
1.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 2.什么是氏族 氏族是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基本社 会组织。 3.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 4.氏族社会的解体
神话传说
夸父逐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导引飞升图 (此画将世界 日月神像 分为地下人间 图(中国 天上 民间流传 汉 湖南长沙 的日月神 马王堆出土) 画像) 嫦娥奔月图(汉 河南南阳出土)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ppt课件

意义
北京人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
距今约70 北京西南周口 万—20万年 店龙骨山上
用打制石器;采集 狩猎;使用火,会 保存火种;过群居
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 直立人遗址,为人类起 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
生活
证据。
1929年,中国学者裴文中发 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
壹·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1.外貌特征:
①前额低平 ②眉脊粗大 ③颧(quán)骨突出 ④鼻骨扁平 ⑤嘴部前伸 ⑥脑容量少
(1)生活状况: 采集、狩猎
观察图片,想一想北京人怎样获得食物呢?
贰·北京人 2.生产生活:
砍砸器
狩猎、劈砍木材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称为“旧石器时代”。
刮削器
刮削木棒
尖状器
剥兽皮
(2)生产状况: 熟练地使用打制石器
贰·北京人 2.生产生活: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厚40多米。 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燃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量 的树籽。
能制造工具, 知道用火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 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用打制石器;采集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
距今约70 北京西南周口 狩猎;使用火,会 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
万—20万年 店龙骨山上 保存火种;过群居 直立人遗址,为人类起
生活
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
证据。
距今约3 万年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顶部
掌握钻孔技术和磨 制技术,有了审美 观念,会人工取火
①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②下肢较上肢略长 ③能直立行走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贰·北京人 2.生产生活:
(1)生活状况: 群居生活,共同劳动
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的 动物化石复原图片
第1课_史前时期的人类

A
B
C
思考题: 西方国家某些人认为白种人 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 古猿和猿人;白色人种是天然的 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 劣等民族。你同意这பைடு நூலகம்观点吗? 为什么?
二、母系氏族社会
1. 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及特点
形成: ①生产工具的进步 ②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特点: ①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②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稳定的集团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森林古猿生存年代距今 大约3000多万年
南方古猿非洲种
南 方 古 猿 阿 法 种
“露西少女”距今约 340万年,体态已具有人的 特征。
一、人类的起源
1. 南方古猿——人类的起始
攀树的猿群 正在形成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
人与猿的根 南方古猿与 本区别是什么? 人类有何区别?
制 造 工 具
一、人类的起源
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 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
中国人说
民俗 ,说 女天 娲地 抟开 黄辟 土, 做未 人有 人
•
西方人说
神 说 要 有 光 。 ” 就 有 了 《光 圣。
经 》
• :“
——
•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2. 该亚的故事
希腊神话
你知道 该亚的故事 吗?
象征地球的神—该亚
三、父系氏族社会
1. 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及特点
形成: 特点: 男子在生产和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稳定的集团 生产力发展
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2. 厄瑞斯忒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什么现象?
厄瑞斯忒的故事
史前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

史前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人类在很久以前便开始了解和利用自然资源,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之中,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即是史前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仍未掌握文字,也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制度。
然而,史前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也很值得我们的探究。
本文将就史前时代人类社会的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居住方式的变化在早期的史前时代,人类居住在自然环境中,没有固定的居所。
这阶段被称作原始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仅仅利用自然的材料制作简单的棚屋或者是洞穴等,来遮风避雨,防止野兽入侵。
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开始选择一个特定的区域来居住,逐渐过渡到部落生活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开始建造简单的房屋,使用简单工具耕种土地,集聚在一起开始发展出一定的社会组织,有了一些简单的部落领袖,也形成了一定的贸易和交换。
二、工具使用的变化在史前时代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工具的使用。
人类从偶然的石头等物品的使用,逐渐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工具,这些工具对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具的不断改进,也催生了农业、手工业、采矿业、渔业、狩猎等各行各业的发展。
在工具使用的这个阶段中,人类发现不同的材料可以制作出适用于不同目的的工具,最常见的就是石器和木器。
三、社会组织的建立随着人类聚居在一起,特定区域内的人类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来维持秩序,于是也产生了部落和族群等组织。
最初的组织是由家庭成员所组成的,之后在部落中形成了以部落领袖为核心的领袖制度。
随着生产劳动的分工,人们开始形成各种职业,从而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一阶段中,人们学会了使用柴火灶、石头磨、缝制工具等简单工具。
社会组织的建立,也为人类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更为多样的文化和传统。
四、外部交流和决策制度的产生随着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参加外部部落的贝叶签、国王的封疆大吏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交流系统和规则,例如踢鼓相通或者是敲木鱼等音乐系统等,以及相应的礼仪规范。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精品课件)

①前额低平
②眉骨粗大 ③颧骨突出
④鼻骨扁平 ⑤吻部前伸
⑥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①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②下肢较上肢略长
头部——像猿
北京人脑容量 现代人脑容量 平均为1088ml 平均为1400ml
四肢——像人
北京人的头部还保留着许③多能古直猿立的特行征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够直立行走
二、直立人:北京人
史 料 分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 类
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 入,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研究化石可以推测 出亿万年来生物发展的过程。
文献史料(文字材料) 口述史料(口头讲述)
按价值分为: 第一手史料(当时当世) 第二手史料(后人研究)
我国学者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人类是由古
”(距今约300万年前 ~距今约1万年前)
二、直立人:北京人
4.生产生活:②社会组织:群居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
兽虫蛇。
——韩非子
1.生存环境的险恶 2.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
狩猎
平极端采低集下
过着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群居生活
采集
群居
二、直立人:北京人
4.生产生活: ③会使用天然火,长时间保存火种
距今约 5300— 4300年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学习目标:了通过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的活动,的 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重 要依据。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1.人类起源
亚当与夏娃
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
——单元大概念: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第一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一课史前时期的人类知识点一人类的起源1、早期人类——南方古猿(1)年代:大约300多万年前(2)地点:非洲(3)特点:①头骨比人类的短;②脑容量比人类的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相近;③能够直立行走,使用天然工具。
2、古猿演变成真正的人: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3、现代人的形成原因:脑力和生产活动能力不断增强。
4、世界三大人种:①分类依据: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②人种分类: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5、差异原因:不同的自然条件首期影响的结果。
知识点二母亲氏族社会1、氏族形成的原因: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最初的石器只是简单特制的砍砸器。
在当时险恶的自然条件下,个人单独无法生存,只能维持群体的生活。
2、定义:母亲氏族社会是以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的稳固的集团。
、3、特点:妇女在生活贴据着主导地位。
“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名”。
4、生活状况:一方面,能主动使用火,能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从采取天然食物、猎取动物发展到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人类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另一方面,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剥削和压道。
知识点三父系氏族社会1、定义: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固定集团。
2、形成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男子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3、特点: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社会财富增多,并日益集中到私人手中,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第二课亚非文明古国一、古代埃及位置:北非发源地:泥罗河流域统一:约公元前3100年二、古巴比伦王国位置:西亚发源地:两河流域统一:公元前18世纪,汉漠拉比《汉漠拉比法典》内容: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地位: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灭亡:公元前16世纪初被外族所灭三、古代印度位置及范围: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部大陆发源地:印度河、恒河流域种姓制度:①制定者:雅利安人;②形成时间:从公元前1500年到前600年的吠陀时代;③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④实质:严格的等级制度。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ppt课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 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
问题二: 找到我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早期 智人、晚期智人化石的遗址
问题三: 找到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 石的地点
➱任务一:读图学史
问题一: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
①数量众多;
②分布范围广泛;
郧
县 人
③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
➱任务一:读图学史
制作石器技术 比较成熟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会使用火 并保存火种
人工取火
群居生活
群居生活 审美观念
课后活动
名称 北京人
类型 生活年代 脑容量 制作工具 用火情况
直立人
旧石器时代
平均1088 毫升
使用天然火 打制石器 保存火种
山顶洞人
晚期智人 旧石器器 磨光钻孔
人工取火
真题演练
➱任务三:知道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为什么说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烧烤
防寒
照明
驱兽
①学会用火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改善了远古人类
的生存条件;
②促进了远古人类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是人类进化史
上的里程碑。
➱任务三:梳理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4.北京人遗址发现火的重要意义:
从前的考古学者认为,人类发明用火开始于二三十万年以前的尼 安德特人,这是由于在欧洲还没有发现尼安德特人以前的人类化石和 遗物,仅在尼安德特人所居住的山洞中发现火的痕迹……北京人用火的 发现,至少可以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早到四五十万年以前。这不仅在 考古学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也给予了相 当大的影响。
郧 县 人
➱任务一:读图学史
1.1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课件-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郧县人 元谋人
数量众多,分布范 围广,我国是世界 上发现古人类遗址 最多的国家之一。
学习任务一
观察左图并思 考:我国境内 的古人类分布 有何特点?
这些早期人类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哪些?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蓝田人 • 距今时间:约160万年
• 发现地点:陕西蓝田
• 考古发现:一个下颌骨和已一经个头能盖够骨化制石作和使用• 工距具今时间: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导读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文字)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 文明的起源:生活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的先民
第一单元 原 始 社 会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郧县人
百万北年京人的、人蓝类田史人
学习任务三
剑齿虎头骨化石
根据北京人遗址出 土动物化石,推测 北京人的生活环境。
鱼化石
洞熊骨架化石
水牛下颌骨化石
生活环境:
有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常有动物出没
猕猴头骨化石
二、北京人
5.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依据材料推断,北京人应该如何生活下去呢?请说明原因。
郧县人
元谋人
约110万年
• 距今时间:约170万年 •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 考古发现:两颗门齿化石和粗糙的石器
• 发现地点:
湖北郧阳
• 考古发现:
3个头骨化石
• 历史地位: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什么是化石?
九上1史前时期的人类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劳动
D.语言的产生
【解析】选C。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在从猿到人
转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6.《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规定,任何国家、 机关、团体或个人不得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的理由,在 人权与基本自由方面对人、对人群或对机关的待遇有任何 一种歧视。世界三大人种是( ) ①棕色人种 ②白色人种 ③黄色人种 ④黑色人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能力。根据人的 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人、 白种人和黑种人。故正确答案为B项。
历史赛课一等奖课件
人类是由古猿经过长期的进化和劳动发展而来的,南 方古猿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大约300多万年。在人 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阶段。原始 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社会两个时期。氏族社会先后经 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段。在父系氏族 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在父亲面前撒娇。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哪一时
期( )
A.原始人群时期
B.母系氏族时期
C.父系氏族时期
D.奴隶社会时期
【解析】选C。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提炼为“一个既知其父,
又知其母的原始社会的小孩”,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0.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图三中的人物分别属于哪一人种? (2)形成不同人种的原因是什么? (3)不同人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4)18世纪时,法国人乔治·路易·布丰认为白人是最健全 的人种,是“世界的国王”;有色人种则是最退化、最低 劣的人种。人种之间有优劣之分吗?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7.“石斧凿流荒,弓箭穿林莽”反映的是下列哪一社会的
第1 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 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项目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距今年代约170
万年
约110万
—80 万
年
约100万
—50 万
年
约70 万—20 万年约3 万年
发现地点云南
元谋
湖北
郧阳
陕西
蓝田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
山上
北京周口店龙骨
山顶部的洞穴里
生产生活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旧石
器时代);群居生活;
已经会使用火
使用打制石器;
开始制作骨器;
掌握了磨光和钻
孔技术;可能已经
知道人工取火;有
爱美意识;与其他
的原始人群交往,
过着集体生活
(遗址)地位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
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
知世界上内涵最丰
富、材料最齐全的直
立人遗址之一
相关
图片
元谋人上门齿化石北京人使北京人复
用的石器原头像
山顶洞人
复原头像
易误警示
1.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不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2.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
3.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世界史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一课:史前时期的人类田华建编著趣味情境导入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探索:人类是从哪里来呢?古代的人们凭借想象,创造出许多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如我国的“女娲抟土造人”、西方的“神创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起源的奥秘被揭开: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远古人类经历艰难曲折,在追求生存和发展的顽强拼搏中日渐进化成现代人。
那么,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在哪里?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是什么?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目标1.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人种的形成。
2.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理解掌握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3.通过对人类形成的学习,掌握人类出现、发展的几个价段,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4.通过对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的学习,培养比较分析能力,找出两个时期的异同点,并能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更替的原因。
学习关键1.重点: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难点: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及原因。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有各种不同的传说,但这些传说都是不科学的。
考古证明,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古猿发展而来的。
人类经历的第一个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
知识点一:人类的起源1.早期人类:南方古猿(1)年代:大约300多万年前(2)地点:非洲(3)特点:①头骨比人类短。
②脑容量比人类小,但脑结构已与人类近似。
③能够直立行走,使用天然工具。
2.古猿演变成真正的人: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思维延伸]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①劳动促使古猿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手脚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满足劳动的需要。
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举,动物不会制造工具。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区别。
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3.现代人的形成原因:脑力和生产活动能力不断增强。
4.世界三大人种:①分类依据: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
1.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一单元人类起源与上古文明
第一课史前时期的人类(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一.原始人群
1.起源: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类人猿
2.历程:
①古猿: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地点:非洲特点:直立行走…
②晚期猿人:爪哇直立人最早发现的猿人化石,地点:印度尼西亚特点:开始使用人工打制的工具
③智人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由直立人演化而来。
特点:
二.三大人种的形成
1.三大人种:黄种、白种、黑种
2.形成原因:受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特征:人种也叫种族,根据肤色、发色、眼色等
能够世代遗传的体质特征来区分
三.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
1.前期:母系氏族社会
特点: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亲戚关系以母亲计算
妇女的权力位于男子的权力之上
原因:妇女的采集业更稳定,男人狩猎靠运气
代表:古希腊神话大地女神该亚
2.后期:父系氏族社会
特点:男子的权力超过妇女的权力
原因:畜牧业出现后,男人体力优势显现
代表:古希腊神话中厄瑞斯忒的故事。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

《史前时期的人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2)掌握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文化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深入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的尊重和理解;(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2)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文化成就。
2. 教学难点:(1)史前时期人类文化特点的深入理解;(2)史前时期人类与现代人类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前时期人类的定义;(2)引导学生思考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2)学生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成就。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2)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2)讲解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2. 请学生思考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特点,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举例说明。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的文化成就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史前时期人类文化特点的深入理解程度;4. 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探讨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史前时期人类的生活和文化;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文化遗址和遗物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 结合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动画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前时期的人类
【内容标准】
(1)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积累本课基本史实,采用讨论教学方法,了解人类起源于进化论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地看待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起源的共性。
【教学要点】
(1)重点: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2)难点: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请看两段视频:《女娲造人》的神话动画短片和《人类起源》的视频介绍片。
对于人类是如何起源的,自古就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究竟哪一种才是真实的呢?学习本课后,你将会得到答案。
【新课探究】
一、人类的起源
1、非洲南方古猿(约 300 多万年前)——可能是人类已知的直系祖先,学生阅读课文,简介南方古猿的特点,并讨论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设想早期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教师强调: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二、三大人种的形成
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讨论:三大人种形成的原因?
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人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
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
当然人种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历史原因,世界上的人种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因人种间的通婚,还形成了混血人种。
教师强调: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主要是自然条件长期影响的结果,与体质、智力无关。
三、氏族社会
学生阅读材料: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
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
这时实行族外婚制,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
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
因此,所生子女仍知母不知父。
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
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
妇女在经济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于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
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产生。
这时的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
至此,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在形成,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在产生,人们随着贪富的不断分化,阶级在形成中。
【板书设计】
氏族社会简表
【引深探究】问题:发挥想象,就早期人类生活的一个场景画一幅想像图。
要求:自设图名,所画内容与图名匹配,与实际相符,可以是合作画,教师从网上下载早期人类生活想像图与学生图进行对比。
【总结巩固】学习本课,主要从原始人类的出现、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氏族社会三个方面去把握。
原始人类的出现重点掌握原始人类出现的时间、地点、早期人类的代表和早期人类生活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
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
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要学生知道三大主要人种的区别,掌握人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亲氏族公社,要求学生归纳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公社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
1、人类起源于() A、上帝的创造 B、类人猿 C、猩猩、猴类 D、亚当和夏娃
2、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发现于() A、非洲 B、欧洲 C、亚洲 D、美洲
3、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对妇女的社会地位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社会生产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B、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C、在氏族内部,掌握政治、经济大权 D、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信
4、“新石器时代”的意思是() A、指史前人类开始制造和使用粗糙石器的时代 B、指史前人类普遍制造和使用粗糙石器的时代 C、指史前人类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D、指史前人类普遍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二、材料解析
阅读材料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产品没有剩余,没有私有财产,人类也没有私有观念……从农业革命起,社会产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用心爱心专心氏族部落的首领和家族长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方便,把一些集体的财富据为已有。
材料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
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减轻自己的劳动……人们不再把战争中的俘虏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
回答问题:①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②上述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