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讲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

汉语简论——张志公

一、汉语的特点

讲汉语,首先要讲到汉语的特点。因为,汉语的语音、文字、语汇、语法,以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都与其特点密不可分。汉语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

第一,汉语是非形态语言。世界语言总的说有三类:一类是非形态语言,像汉语;一类是形态语言,像印欧语系的诸语言;还有一类是介乎形态语言和非形态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汉语在各种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其非形态的特征影响到语音、语汇、语法以及文字、应用等各个方面;但是,人们一直没有把这一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来研究。我国的现代语言学是从引进西方语言学开始的,而西方语言学是以形态语言为基础产生的,根本没有把汉语考虑在内。有的西方语言学家的著作里偶尔提到汉语,往往是带有猎奇性质的,而且常常出错。我国不少语言学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很想探求汉语的特点,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值得我们敬重、学习,并加以发展。可惜往往由于受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太深,摆脱不了西方语言学的制约(这里有学术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因而有许多问题和矛盾一直解决不了。为什么汉语没有形态而西方语言有形态,同时又有介乎二者之间的语言呢?形态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说汉语的民族没有利用形态而汉语照样成为一种良好的工具呢?这些问题,值得语言工作者下点功夫去研究。

第二,汉语有“三大”:使用范围大(地域广),人数大(人口多),年岁大(历史久)。在世界现存的各种语言中,汉语生存的时间最长。它是自产生以来到现在一直使用的一种活语言,因而具有“三大”的特点。这“三大”给汉语带来一些有利的因素,语汇越来越丰富,语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国际文

化交流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也带来一些麻烦,比如方言多,有些方言间差距大,方言互相影响的情况复杂,古今语言交错的情况复杂等。对汉语应该全面认识,不能搞片面化;或者认为汉语太复杂,不如形态语言好,失去自信,妄自菲薄;或者认为汉语最伟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好的语言,妄自尊大。其实,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有形态也好,没有形态也好,都不影响交际的实际效能,都能很好地为本民族的全体成员服务。因此,应该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考察各种语言,可以互相比较,但不要较量长短。

以上总说汉语的特点,下边分别说说汉语的各个组成部分。

二、汉语语音

汉语语音,主要指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它有两个特点:

第一,汉语语音以元音为主体,开音节(以元音结尾的音节)很多,可以说大量的都是开音节(有的方言里保留着入声,入声是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但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没有)。现在惟一的以辅音结尾的是鼻音,如“n,ng”;但鼻音本身是浊辅音,带有元音性,又不独立使用,大都是与某些元音一起构成一个成分(韵母),如“ɑn,en,in,un,ɑng,eng,ing,ong”等,非常像开音节。汉语发音响亮,中国人多的地方声音往往比较高,大概就是开音节(特别是用前开元音结尾的音节,声音非常响亮)多的缘故。其他语言的语音很多是闭音节(以辅音结尾的音节),因此,声音似乎比较轻、低(当然这里也有某些风习问题)。

第二,汉语是声调语言,语素和词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语义的作用。这是外国人或外族人学汉语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就连我们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互相学方言,语音方面除少数音素难于模仿得很像之外,一般不难,最困难的也是声调。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些方言声调比较多,最多的甚至多到八九个、十来个;有些方言虽然也是四个声调,但调值不同,似

是而非,互相学起来也有困难。声调再加上语言里的语调,使得汉语说起来富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有的外国人说中国人说起话来像唱歌一样,原因也就在此。声调不仅区别语义,而且两个平声调子高,上声和去声调子偏低,高、低、升、降的不同也给人以不同的语感或色彩。

汉语语音不复杂,元音和辅音拼合起来,只有400多个音节,加上声调的变化,总共有1000多个音节,这其中的难点是声调。了解了语音的这两个特点,就要运用它。口头语言且不说,就连书面语言,无论诗歌、散文,也应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当刚者刚,当柔者柔,当扬者扬,当抑者抑。这就要求音素、声调、语调,配合协调得当。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两个特点和难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汉语语汇

汉语语汇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汉语语汇丰富。其所以丰富,与汉语的两个主要特点有密切关系。

首先,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汇单位的形成不受形态的束缚,非常灵活、方便。语素组合成词,词组合成短语、俗语等,非常容易。汉语中很多小的语言成分,尤其是语素和词,它们的界限很难划分,这是语汇不受形态限制的反映。汉语中像“子”“儿”“头”这类语素,不像形态语言中的形素,能决定语法类别。有了它们不一定是名词,如“好好儿”就不是名词。这也是汉语组合不受形态约束的反映。不受形态约束,组合起来就很方便、灵活;方便、灵活的组合,产生了大量的语汇,使得汉语语汇非常丰富。所谓丰富,不是说固定的语汇数目很大,而是说可能产生的词语很多很多。

汉语语汇的各种成分中,成分越小,多义性越大,与不同的成分组合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意思。这也是汉语语汇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也恰恰是汉

语没有形态变化的结果。语汇的各个部分都有多义性,从语素、词,到短语,一直到成语、俗语都是这样,成分越小,多义现象越突出。比如“打”,《现代汉语词典》列举了24个义项之多(还不一定全,俞敏先生写了一篇题为“打雅”的论文,意思是一个“打”字就可以编成一部“雅”书),是个地地道道的多义词。把它组合成短语,如“打鼓”“打电话”“打草稿”等,多义性就大大减少了;但也不是没有,放到一定的语境中,仍然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在下边这两句话中,“打鼓”的意思就不一样:“外边敲锣打鼓,热闹极了”,“他理由讲得虽然很充足,但说完之后心里还是在不停地打鼓,不知道能不能说服大家”。成语、俗语也是这样,虽然语素多了,可以互为语境,表达一个比较明确的意思;但它本身再有了语境,仍然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不到黄河不死心”,指好事还是坏事?必须有了一定的语境才能明确。有的成语、俗语,按原来的观点已经成为一个句子了,但仍然不能自足。如“刘备摔孩子”,表面上有一层意思,内里还有另一层意思,而这内里的意思仅仅靠语言本身来理解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刘备摔孩子时的特定背景。因此,可以说,汉语从语素到词,到短语的多义性,也是汉语语汇丰富的一个突出表现。

其次,汉语的“三大”,使语言发展纵横交错,语汇越来越丰富。现在,有一部分同志准备编《汉语成语俗语辞海》,预计收录条目上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就是汉语从历史到今天,从普通话到各种方言纵横交错,不断融合、不断互相影响的结果。

汉语语汇的第二个特点是:变化快,发展迅速。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同语音特别是语法相比较,语汇的变化最迅速、最频繁。这是因为,语汇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最快、最敏感,它随着社会生活(包括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科学生活等)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别的语言语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