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合集下载

安吉白茶强制性标准(上)

安吉白茶强制性标准(上)

安吉白茶强制性标准(上)本标准正文及附录A为强制性内容。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而制定。

本标准代替并废止DB33/T 377.1-.4-2002《安吉白茶》。

本标准与DB33/T 377-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按照GB 17924-1999对标准文本结构作了调整和修改。

——正文及附录A为强制性条文。

——将DB33/T 377.1-2002、DB33/T 377.3-2002两部分标准内容简化后与DB33/T 377.4-2002合并成本标准,DB33/T 377.2-2002改为资料性附录。

——增加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要求。

——修改了“安吉白茶定义”,增加“白叶一号”“精品”“龙形”“凤形”的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产品的分类,蒋产品分为龙形、凤形两类。

——产品分级改为精品、特级、一级、二级四个等级,同时相应增加了感官品质指标。

——理化指标中水分、水浸出物分别修改为≤6.5%、≥32%。

——取消原标准卫生指标中“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氰戊菊酯”的限量要求。

——增加了感官品质审评、方法、判定规则、包装容器和材料的具体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吉县农业局、安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赖建红、官树春、张乐琴、杨美红、陈有才。

本标准所代替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3/T 377-200 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安吉白茶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围、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78号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安吉白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茶叶初制厂(建设、优化改造)基本技术条件

茶叶初制厂(建设、优化改造)基本技术条件

茶叶初制厂(建设、优化改造)基本技术条件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之一,也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品种之一。

茶叶的生产过程主要分为采摘、初制、加工和贮存等环节,其中初制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因此,在茶叶初制厂的建设和优化改造中,正确掌握基本技术条件非常关键。

本文主要介绍茶叶初制厂的基本技术条件,包括建设条件、设备条件、工艺条件和环保条件等。

一、建设条件1.选址条件茶叶初制厂应选址在离茶园近、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茶叶的采摘和运输。

同时,应选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以确保茶叶品质的稳定和提高。

2.厂房布局厂房布局应按照生产流程和安全要求进行设计,连续的生产线设置最好不超过四条,每条生产线由不超过30个工人组成。

3.厂房面积茶叶初制厂的厂房面积应根据生产能力而定,一般按照500平方米/万斤茶叶为标准计算。

4.生产工具除了必要的生产设备外,还需要包括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生产设施。

二、设备条件茶叶初制厂的生产设备应包括以下基本设备:1.采摘机械质量优良的采茶机和其他辅助机械,能够实现快速且无损地采摘茶叶。

2.初制设备初制设备应包括茶叶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这些设备的功能组合可以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配套设施还需要配套的压缩空气设备、给水设备、热水设备、电器设备和仓储物流设施等,以支撑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4.检测设备建议配置质量检测设备,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并及时发现问题。

三、工艺条件茶叶初制厂的生产工艺应按照国家规定和行业标准进行,重点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杀青杀青是茶叶初制中的第一步,目的是停止茶叶的氧化,避免茶叶过度发酵,影响茶叶风味。

杀青的方式有炒、蒸、烘等多种方法。

2.揉捻揉捻是茶叶制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揉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品质。

揉捻时应严格控制温度、时间和力度,以保持茶叶的滋味和香气。

3.烘干烘干是茶叶制作中的最后一道工序。

烘干时需控制温度、湿度和时间,使茶叶的质量更为稳定和提高。

DB33T 469.2-2004 蒸青煎茶 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doc

DB33T 469.2-2004 蒸青煎茶 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doc

ICS 67.140.10 X 55备案号:14967-2004DB33蒸青煎茶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Zhengqing fry teaPart 1: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of fresh leaf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前言DB33/T 469-2004《蒸青煎茶》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茶园栽培——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第3部分:商品茶本部分为DB33/T 469-2004的第2部分。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杭州市余杭区特产技术推广总站、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蒸青茶协会。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屠水根、庞英华、金启明、胡剑光、汪圣华。

蒸青煎茶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蒸青煎茶的加工场所、鲜叶管理和工艺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蒸青煎茶鲜叶管理与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5009.57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4 茶水份测定GB 9679 茶叶卫生标准农业部《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3 加工场所3.1 加工场所按农业部《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规定执行3.2 工厂用水按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

3.3 空气质量按GB 3095标准执行。

4 鲜叶管理4. 1 贮青4.1.1 贮青要求分级堆放、分批及时付制,贮青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一般先进厂鲜叶先付制,后进厂鲜叶后付制。

应注意已付制部分透气板要防止漏气。

可用木板或其他物件盖住。

4.1.2 为了保证鲜叶的净度,应剔除混杂其中的枯枝残叶,杂草杂物和劣变红梗红叶等。

茶叶加工场所(初精制加工厂)基本技术条件

茶叶加工场所(初精制加工厂)基本技术条件

茶叶加工场所(初精制加工厂)基本技术条件茶叶加工场所对于茶叶的品质保障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防止细菌对茶叶的破坏,也能维持一定的温度适宜茶叶的发酵。

1、加工厂选址环境要求加工厂应选择地势干燥、交通方便的地方,远离污染源,茶叶加工场所对于茶叶的品质保障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防止细菌对茶叶的破坏,也能维持一定的温度适宜茶叶的发酵。

1、加工厂选址环境要求加工厂应选择地势干燥、交通方便的地方,远离污染源,离开交通主干道20m以上。

离开经常喷洒农药的农田100m以上。

加工厂所处的大气环境和水源要符合国家要求。

2、厂区布局厂区应根据加工要求合理布局,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

加工厂的设计和建筑符合国家标准。

厂区应整洁,干净,无异味,道路硬化,排水通畅,厂区绿化。

厂房和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和生产规模相适应,能满足生产工艺、质量和卫生要求。

厂房选择合理,朝向,锅炉房,厕所等处于生产车间下风口。

厂房布局防止毗邻车间相互干扰。

3、生产车间一般贮青间、加工间、包装间等相对独立设置,车间面积根据生产规模和设备占地面积等确定。

地面坚固,平整,光洁,墙壁浅色,砌1.5m高白色瓷砖墙裙。

生产车间有足够面积的原料、辅料、米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

大型加工设备的烧火口(炉灶)、垫风炉、燃料堆放场应置于车间墙外,有压锅炉另设锅炉房。

车间的照明、通风、除尘、排湿、噪声控制和门窗设置等均需符合相关要求。

4、加工设备直接接触茶叶的设备和用具用无毒、无异味,不污染茶叶的材料制成。

5、卫生管理和加工人员要求加工厂应有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制定并明示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

茶叶加工及有关人员应持有效的健康检查证书。

加工厂配有相应的更衣、盥洗设施和污水排放、垃圾及废弃物存放等设施。

加工人员进入车间应换工作装、戴工作帽,净手,换鞋。

精制、包装车间工作人员还要求戴口罩上岗。

茶叶标准目录

茶叶标准目录

茶叶标准目录国家标准(77项)GB 2762-2005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2005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T 5009.57-2003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7718-2004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2002 茶取样GB/T 8303-2002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4-2002 茶水分测定GB/T 8305-2002 茶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6-2002 茶总灰分测定GB/T 8307-2002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8-2002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GB/T 8309-2002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GB/T 8310-2002 茶粗纤维测定GB/T 8311-2002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 8312-2002 茶咖啡碱测定GB/T 8313-200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4-2002 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GB/T 9833.1-2002 紧压茶花砖茶GB/T 9833.2-2002 紧压茶黑砖茶GB/T 9833.3-2002 紧压茶茯砖茶GB/T 9833.4-2002 紧压茶康砖茶GB/T 9833.5-2002 紧压茶沱茶GB/T 9833.6-2002 紧压茶紧茶GB/T 9833.7-2002 紧压茶金尖茶GB/T 9833.8-2002 紧压茶米砖茶GB/T 9833.9-2002 紧压茶青砖茶GB 11767- 2003 茶树种苗GB/T 13738.1-2008 红茶第1部分:红碎茶GB/T 13738.2-2008 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GB/T 14456.1-2008 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 14456.2-2008 绿茶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GB/T 14487-2008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 18526.1-2001 速溶茶辐照杀菌工艺GB/T 18625-2002 茶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GB/T 1865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GB/T 18665-2008 地理标志产品蒙山茶GB/T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GB/T 18795-2002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GB/T 18797-2002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GB/T 18798.1-2008 固态速溶茶第1部分:取样GB/T 18798.2-2008 固态速溶茶第2部分:总灰分测定GB/T 18798.3-2008 固态速溶茶第3部分:水分测定GB/T 18957-2008 地理标志产品洞庭(山)碧螺春茶GB 19296-2003 茶饮料卫生标准GB/T 19460-2008 地理标志产品黄山毛峰茶GB/T 19598-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GB/T 19691-2008 地理标志产品狗牯脑茶GB/T 19698-2008 地理标志产品太平猴魁茶GB 19965-2005 砖茶含氟量GB/T 20014.12-2008 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 20354-2006 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GB/T 20360-2006 地理标志产品乌牛早茶GB/T 20605-2006 地理标志产品雨花茶GB/T 21003-2007 地理标志产品庐山云雾茶GB/Z 21722-2008 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GB/T 21726-2008 黄茶GB/T 21727-2008 固态速溶茶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8-2008 砖茶含氟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29-2008 茶叶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1733-2008 茶饮料GB/T 21824-2008 地理标志产品永春佛手GB/T 22109-2008 地理标志产品政和白茶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 22290-2008 茶叶中稀土元素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GB/T 22291-2008 白茶GB/T 22292-2008 茉莉花茶GB/T 22737-2008 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GB/T 23193-2008 茶叶中茶氨酸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199-2008 茶叶中稀土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GB/T 23204-2008 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205-2008 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2009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4614-2009 紧压茶原料要求GB/T 24615-2009 紧压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GB/T 24690-2009 袋泡茶行业标准一、商业部(23项)GH/T016-1983 屯婺遂舒杭温平七套初制炒青绿茶SB/T 10034-1992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SB/T 10035-1992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SB/T 10036-1992 紧压茶运输包装SB/T 10037-1992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SB/T 10094-1992 毛茶运输包装SB/T 10095-1992 茶叶储藏养护通用技术条件SB/T 10099-1992 茶叶皮带运输机和斗式提升机形式与主参数SB/T 10100-1992 紧压茶筛、切机形式与主参数SB/T 10101-1992 茶叶平面圆筛机技术条件SB/T 10102-1992 茶叶均堆机形式与参数SB/T 10103-1992 茶叶风选机SB/T 10153-1993 茶叶拣梗机技术条件SB/T 10154-1993 茶叶抖筛机SB/T 10155-1993 齿辊切茶机SB/T 10156-1993 茶叶加工除尘系统形式与主参数SB/T 10157-1993 茶叶感官评审方法SB/T 10167-1993 祁门工夫红茶SB/T 10168-1993 闽烘青绿茶SB/T 10185-1993 茶叶加工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SB/T 10186-1993 茶叶平面圆筛机形式与参数SB/T 10187-1993 茶叶拣梗机形式与参数SB/T 10188-1993 紧压茶压制机形式与参数二、农业部(39项)NY/T 84-1988 茶尺蠖防治标准NY/T 225-1994 机械化采茶技术规程NY/T 288-2002 绿色食品茶叶NY/T 456-2001 茉莉花茶NY/T 482-2002 敬亭绿雪茶NY/T 600-2002 富硒茶NY 659-2003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NY 660-2003茶叶中甲萘威、丁硫克百威、多菌灵、残杀威和抗蚜威的最大残留限量NY 661-2003茶叶中氟氯氰菊酯和氟氰戊菊酯的最大残留限量NY/T 779-2004 普洱茶NY/T 780-2004 红茶NY/T 781-2004六安瓜片茶NY/T 782-2004 黄山毛峰茶NY/T 783-2004洞庭春茶NY/T 784-2004 紫笋茶NY/T 787-2004 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NY/T 838-2004 茶叶中氟含量测定方法(氟离子选择电极法)NY/T 853-2004 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863-2004碧螺春茶NY/T 1206-2006茶叶辐照杀菌工艺NY/T 1312-2007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茶树NY/T 1391-2007珠兰花茶加工技术规程NY 1500.15.4-2007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甲氰菊酯茶叶(成茶)NY 1500.5.10-2007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吡虫啉茶叶(成茶)NY 1500.17.7-2007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氯氟氰菊酯茶叶(成茶)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9-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NY 5020-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 5122-2002 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NY 5123-2003 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产地环境条件NY /T 5124-2003 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生产技术规程NY 5196-2002有机茶NY/T 5197-2002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NY/T 5198-2002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NY 5199-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 5244-2004 无公害食品茶叶NY/T 5245-2004 无公害食品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程NY/T 5337-2006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管理规范NY/T 5344.5-2006 无公害食品产品抽样规范第5部分;茶叶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5项)SN 0147-1992 出口茶叶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检验方法SN 0339-1995 出口茶叶中黄曲霉素B1残留量检验方法SN 0348.1-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SN 0348.2-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方法液相色谱法SN 0497-1995 出口茶叶中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检验方法SN 0711-1997 出口茶叶中代森锌类农药总残留量检验方法SN/T 0737-1997 出口乌龙茶品质感官审评评分方法SN/T 0797-1999 出口保健茶检验通测SN/T 0911-2000 进出口茶叶感官审评室条件SN/T 0912-2000 进出口茶叶包装检验方法SN/T 0913-2000 进出口茶叶粗纤维检验方法SN/T 0914-2000 进出口茶叶粉末和碎茶含量的测定方法SN/T 0915-2000 进出口茶叶咖啡碱测定方法SN/T 0916-2000进出口茶叶磨碎试样干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SN/T 0917-2000进出口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方法SN/T 0918-2000进出口茶叶抽样方法SN/T 0919-2000进出口茶叶水分测定方法SN/T 0920-2000进出口茶叶水浸出物测定方法SN/T 0921-2000进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方法SN/T 0922-2000进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方法SN/T 0923-2000进出口茶叶酸不溶灰分测定方法SN/T 0924-2000进出口茶叶重量鉴定方法SN/T 0925-2000进出口茶叶总灰分测定方法SN/T 0926-2000进出口茶叶中硒的检验方法荧光光度法SN/T 1117-2008进出口食品中多种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490-2004 进出口茶叶检疫规程SN/T 1541-2005 出口茶叶中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总残留量检验方法SN/T 1591-2005 进出口茶叶中9种有机杂环类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方法SN/T 1594-2005 进出口茶叶中噻嗪酮残留量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747-2006 出口茶叶中多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774-2006 进出口茶叶中八氯二丙醚残留量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852-2006 出口茶皂素中皂甙含量的测定SN/T 1950-2007 进出口茶叶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2056-2008进出口茶叶中铅、砷、镉、铜、铁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SN/T 2072-2008 进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砜残留量的测定四、其他(轻工、机械)(21项)QB/T 1458-2005 非热封型茶叶滤纸QB/T 2595-2003 热封型茶叶滤纸QB 2154-1995食品添加剂茶多酚LY/T 1170-1995 茶叶包装箱用胶合板JB/T 5674-2007茶树修剪机JB/T 5676-2007 茶叶抖筛机JB/T 6281-2007 采茶机JB/T 6670-2007 切茶机JB/T 6674-2007 茶叶烘干机JB/T 7321-2007 茶叶风选机JB/T 7863-2007 茶叶机械术语JB/T 8575-2007 茶叶炒干机JB/T 9810-2007 转子式茶叶揉切机JB/T 9811-2007 茶叶平面圆筛机JB/T 9812-2007 茶叶滚筒杀青机JB/T 9813-2007 阶梯式茶叶拣梗机JB/T 9814-2007 茶叶揉捻机JB/T 10748-2007 扁形茶炒制机JB/T 10808-2007 茶叶加工成套设备JB/T 10809-2007 茶叶微波杀青干燥设备JB/T 10810-2007 茶叶蒸青机部分地方标准(90项)1.DB33/T 225-2010 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2.DB33 225.1-2004 开化龙顶茶第1部分:苗木3.DB33/T 225.2-2004 开化龙顶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4.DB33/T 225.3-2004 开化龙顶茶第3部分:栽培与加工5.DB33 225.4-2004 开化龙顶茶第4部分:质量安全要求6.DB33/T 228.1-1998 大佛龙井茶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7.DB33 228.2-1998 大佛龙井茶第2部分:苗木8.DB33/T 228.3-1998 大佛龙井茶第3部分:栽培管理9.DB33/T 228.4-1998 大佛龙井茶第4部分:采摘与加工10.DB33/T 228.5-1998 大佛龙井茶第5部分:商品茶11.DB33 236.1-2004 平阳早香茶第1部分:苗木12.DB33/T 236.2-2004 平阳早香茶第2部分: 短穗扦插13.DB33/T 236.3-2004 平阳早香茶第3部分:栽培14.DB33/T 236.4-2004 平阳早香茶第4部分:鲜叶与加工15.DB33/T 236.5-2004 平阳早香茶第5部分:商品茶16.DB33/T 239-1999 龙井茶机制工艺技术规程17.DB33 245.1-2003 江山绿牡丹茶第1部分:苗木18.DB33/T 245.2-2003 江山绿牡丹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19.DB33/T 245.3-2003 江山绿牡丹茶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20.DB33/T 245.4-2003 江山绿牡丹茶第4部分:商品茶21.DB33/T 253.1-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1部分:产地环境22.DB33/T 253.2-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2部分:茶树良种繁育23.DB33 253.3-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3部分:苗木24.DB33/T 253.4-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4部分:栽培管理25.DB33/T 253.5-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5部分:采摘与加工26.DB33 253.6-2005 无公害绿剑茶第6部分:质量安全要求27.DB33/T 257.1-2005 径山茶第1部分:栽培技术规程28.DB33/T 257.2-2005 径山茶第2部分:加工技术规程29.DB33 257.3-2005 径山茶第3部分:质量安全要求30.DB33 258.1-2000 越乡茶第1部分:苗木31.DB33/T 258.2-2000 越乡茶第2部分:栽培管理32.DB33/T 258.3-2000 越乡茶第3部分:采摘与加工33.DB33/T 258.4-2000 越乡茶第4部分:商品茶34.DB33/T 286.1-2000 珠茶第1部分:茶树良种繁育35.DB33 286.2-2000 珠茶第2部分:苗木36.DB33/T 286.3-2000 珠茶第3部分:栽培管理37.DB33/T 286.4-2000 珠茶第4部分:采摘与初加工38.DB33/T 286.5-2000 珠茶第5部分:精加工39.DB33/T 286.6-2000 珠茶第6部分:商品茶40.DB33 294.1-2000 长兴紫笋茶第1部分:苗木41.DB33/T 294.2-2000 长兴紫笋茶第2部分:栽培管理42.DB33/T 294.3-2000 长兴紫笋茶第3部分:鲜叶与加工43.DB33/T 294.4-2000 长兴紫笋茶第4部分:商品茶44.DB33/T 303-2001 优质茶评选技术规范45.DB33 325.1-2001 普陀佛茶第1部分:苗木46.DB33/T 325.2-2001 普陀佛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47.DB33/T 325.3-2001 普陀佛茶第3部分:加工技术48.DB33/T 325.4-2001 普陀佛茶第4部分:商品茶49.DB33/ 377-2005 地理标志产品安吉白茶50.DB33/T 388-2002 青砖茶51.DB33/T 389-2002 茯砖茶52.DB33 404.2-2003乌牛早茶第2部分:苗木53.DB33/T 404.3-2003 乌牛早茶第3部分:茶树良种繁育54.DB33/T 404.4-2003 乌牛早茶第4部分:栽培管理55.DB33/T 404.5-2003 乌牛早茶第5部分:鲜叶与加工技术56.DB33 407.1-2007 无公害苦丁茶第1部分:种子57.DB33/T 407.2-2007 无公害苦丁茶第2部分: 苗木繁育58.DB33/T 407.3-2007 无公害苦丁茶第3部分: 栽培技术59.DB33/T 407.4-2007 无公害苦丁茶第4部分:加工技术60.DB33 407.5-2007 无公害苦丁茶第5部分:质量安全要求61.DB33/T 418-2003 出口蒸青茶检验规程62.DB33/T 431-2003 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验细则63.DB33/T 460.1-2003 无公害玉露茶第1部分:栽培技术64.DB33/T 460.2-2003 无公害玉露茶第2部分:加工65.DB33/T 460.3-2003 无公害玉露茶第3部分:商品茶66.DB33/T 469.1-2004 蒸青煎茶第1部分:茶园栽培67.DB33/T 469.2-2004 蒸青煎茶第2部分:鲜叶管理与加工68.DB33/T 469.3-2004 蒸青煎茶第3部分:商品茶69.DB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70.DB33/T 483-2004 茶树品种翠峰71.DB33/T 484-2004 茶树品种迎霜72.DB33/T 485-2004 茶树品种劲峰73.DB33/T 486-2004 茶树品种青峰74.DB33/T 506-2004 出口茶叶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75.DB33 551-2008 扁形茶炒制机质量安全要求76.DB33/T 604-2006 地理标志产品乌牛早茶77.DB33/T 627-2007 茶叶生产企业场所与设备条件78.DB33/T 672-2007 茶叶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79.DB33/T 675-2008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80.DB33/T 729-2009 地理标志产品建德苞茶81.DB33/T 733-2009 浙江绿茶82.DB33/T 739-2009 地理标志产品松阳茶83.DB33/T 740.1-2009 金观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苗木培育84.DB33/T 740.2-2009 金观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栽培85.DB33/T 740.3-2009 金观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第3部分:加工86.DB31/T 215.1-1998 茶叶的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和包装、运输、贮存87.DB31/T 215.2-1998 特种绿茶88.DB31/T 215.3-1998 红茶89.DB31/T 215.4-1998 乌龙茶(青茶)90.DB31/T 215.5-1998 茉莉花茶ISO标准(23项)ISO 1572:1980 茶已知干物质含量的磨碎样制备ISO 1573:1980 茶 103℃时质量损失测定水分测定ISO 1575:1987 茶总灰分测定ISO 1576:1988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ISO 1577:1987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ISO 1578:1975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ISO 1839:1980 茶取样ISO 3103:1980 茶感官审评茶汤制备ISO 3720:1992 红茶定义和基本要求ISO 6078:1982 红茶术语ISO 6079:1990 固态速溶茶规范ISO 6770:1982 固态速溶茶松散容重与压紧容重的测定ISO 7513:1990 固态速溶茶水分测定ISO 7514:1990 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测定ISO 7516:1984 固态速溶茶取样ISO 9768:1998 茶水浸出物的测定ISO 9884.1:1994 茶叶规范袋第1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的标准袋ISO 9884.2:1999 茶叶规范袋第2部分:托盘和集装箱运输茶叶用袋的性能规范ISO 10727:2002 茶和固态速溶茶咖啡碱测定(液相色谱法)ISO 11286:2004 茶按颗粒大小分级分等ISO 15598:1999 茶粗纤维测定ISO 14502.1:2005绿茶和红茶中特征物质的测定第1部分:福林酚(Folin-Ciocalteu)试剂比色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总量ISO 14502.2:2005绿茶和红茶中特征物质的测定第2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茶中儿茶素。

db33-t 672-2019 茶叶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

db33-t 672-2019 茶叶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

db33-t 672-2019 茶叶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X04前言本标准以DB33/T456-2003《食品企业良好作业规范》为依据,参照《出口茶叶生产企业注册卫生规范》〔国认注[2004]47号〕有关内容,结合浙江省茶叶加工企业实际制订。

本标准由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浙江省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大学、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新昌诚茂实业有限公司、浙江新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杭州嘉盛茶业有限公司、浙江骆驼茶叶质量检验服务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施建强、王兵、王金贤、陆德彪、杨秀芳、王岳飞、俞仁贤、胡迪钧、宣以巍、尹晓民、石利华、吴建明、俞苗良。

茶叶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茶叶加工企业的厂区环境、厂房及设施、设备、管理机构与人员、卫生管理、生产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标识与标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考核等方面的良好作业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茶叶加工企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那么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4881-1994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DB33/T627-2007茶叶生产企业场所与设备条件3 厂区环境按DB33/T627-2007相关规定执行。

4 厂房及设施4.1设计新建、扩建、改建的茶叶加工厂、加工作业场所〔车间〕等宜按本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茶叶初制厂基本技术条件

茶叶初制厂基本技术条件

茶叶初制厂基本技术条件1.地理环境:茶叶初制厂应选择在气候适宜、植被丰富、湿度适中的地区建设。

同时,要远离工业污染源,确保生产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2.厂房和设备:茶叶初制厂的厂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光线充足的环境。

厂房内应设置洗涤区、萎凋区、杀青区、揉捻区等工作区域,并配置相应的设备,如洗涤机、萎凋机、杀青机、揉捻机等。

3.水源供应:茶叶初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清洁水源。

厂区应配备稳定的饮用水供应,以及清洁茶叶所需的水源。

水源的质量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确保不对茶叶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4.人员素质:茶叶初制厂的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茶叶加工知识和技能。

他们需要了解茶叶收购、储存、初制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能够熟练地操作茶叶初制设备,并且具备一定的茶叶品质鉴定能力。

此外,工作人员还应具备优秀的卫生和安全意识,确保生产过程中不出现安全事故和污染。

5.生产规范:茶叶初制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生产规范和操作规程。

例如,要根据不同的茶叶品种和要求,严格控制萎凋、杀青、揉捻等工序的时间和温度。

此外,还需要对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的品质控制和检验,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6.卫生和安全:茶叶初制厂应建立健全的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完善的清洁消毒措施、建立茶叶检验室和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卫生培训等。

同时,还要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7.环保要求:茶叶初制厂应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如合理利用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采用低污染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废气、废水和噪音的排放。

茶叶初制厂的基本技术条件对于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在具备了上述的基本技术条件下,茶叶初制厂才能高效地进行茶叶的初制和加工,确保茶叶的新鲜度、香气和口感的优异。

同时,还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高茶叶初制的工艺水平和品质标准,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高品质茶叶的需求。

DB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pdf

DB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pdf

ICS 67.260X 09备案号:14987-2004DB33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Basic technical qualification of tea processing ground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前 言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浙江省茶叶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德彪、毛祖法、刘新。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茶叶加工场所的环境条件、厂区布局、生产车间、加工设备、卫生设施与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茶叶初制和精制加工场所。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1680 食品包装用纸卫生标准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 18204.21 公共场所照度测定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加工场所有固定的加工场地、加工设备和批量生产能力的茶叶加工厂。

4 要求4.1 环境条件4.1.1加工场所应选择地势干燥,交通方便的地方。

4.1.2加工场所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周围不得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离开经常喷洒农药的农田100m以上,离开交通主干道20m以上。

4.1.3加工场所所处的大气环境不低于GB 3095中规定的三级标准要求。

4.1.4水源清洁、充足。

茶叶加工用水应达到GB 5749的要求。

4.2 厂区布局4.2.1厂区应根据加工要求合理布局,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

4.2.2加工场所的设计和建筑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相关规定。

DB45T479-2008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

DB45T479-2008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

DB45T479-2008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ICS 67.140.10X55备案号:DB45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学会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朝赐、何志强、刘汉群、覃记昌、黄达勤。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六堡茶的加工要求,质量管理,产品标识、包装、运输、贮存等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六堡茶的初制和精制加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11680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NY/T5019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SB/T10035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SB/T10036紧压茶运输包装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89)第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5)第5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六堡茶毛茶以广西一定区域内适制六堡茶的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一系列工艺加工制成的毛茶。

3.2六堡茶精制茶以六堡茶毛茶为原料,在广西一定区域内经筛分、拣剔、拼配、渥堆、汽蒸、包装、陈化等工艺加工制成的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散茶和紧压茶。

3.3堆闷将揉捻后的叶子进行堆积和放置,同时保温和保湿,利用湿热作用促进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揉捻叶由暗绿变为黄铜色,青草气消失,发出浓醇的香气,滋味也由苦涩转为浓醇,以利于六堡茶特有品质特征的形成。

茶叶的QS认证对生产场所和设备的要求

茶叶的QS认证对生产场所和设备的要求

茶叶的QS认证对生产场所和设备的要求
1.对生产场所的要求
(1)生产场所应离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米以上,离开经常喷施农药的农田100米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

(2)厂房面积应不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

地面应硬实、平整、光洁(至少应该为水泥地面),墙面无污垢。

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每年茶季前清洗1次。

(3)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

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开放置,不得混放。

茶叶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味,不得堆放其他物品。

2.必备的生产设备
(1)绿茶生产必备杀青、揉捻、干燥设备(手工、半手工视生产工艺而定)。

(2)红茶生产必须具备揉切(红碎茶)、揉捻(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拣梗和干燥设备。

(3)乌龙茶生产必备做青(摇青)、杀青、揉捻(包揉)、干燥设备。

(4)黄茶生产必备杀青和干燥设备。

(5)白茶生产必备干燥设备。

(6)黑茶生产必备杀青、揉捻和干燥设备。

(7)花茶加工必须筛分和干燥设备。

(8)袋泡茶加工必备自动包装设备。

(9)紧压茶加工必备筛分、锅炉、压制、干燥设备。

(10)精制加工(毛茶加工至成品茶或花茶坯)必备筛分、风选、拣梗、干燥设备。

(11)分装企业必备称量、干燥、包装设备。

有机茶加工技术有机茶加工厂基本要求环境要求采下的茶树

有机茶加工技术有机茶加工厂基本要求环境要求采下的茶树

有机茶加工技术一、有机茶加工厂基本要求(一)环境要求采下的茶树鲜叶不能直接饮用,必须经过加工才能成为商品。

茶叶加工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影响茶叶品质的发挥,而且对茶叶的安全性指标影响甚大。

农业部行业标准NY/T5198—2002《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对有机茶加工厂的环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有机茶加工厂必须建在环境良好、无任何污染的地带,这里所指的环境主要指空气、水源和周边条件三个因素。

1、空气有机茶加工厂所处的大气环境应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二级标准要求。

这比通常的无公害茶叶加工厂高了一个级别(无公害茶叶加工厂为三级标准)。

据调查云南景谷、浙江松阳、江苏镇江南山风景区茶区环境空气质量均为一级、土壤质量也为一级。

以上可以看出,我国茶工大部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较好,因茶区多分布在无工业污染的山区,目前发展的有机茶园位于高山区和半山区,如果加工厂就近修建的话,一般环境空气无障碍。

2、水源有机茶加工厂属食品类加工,要求周边环境不能影响茶叶的质量,要求加工厂离开垃圾场、医院200m以上,离开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500以上。

除了这些硬性要求外,还要求在加工厂附近不能嗅到异味和臭味。

新建加工厂尽可能不要修建在居民区附近,避免生活和人为因素的污染。

此外加工厂周边不应有餐饮、汽车或拖拉机修理等服务设施。

加工废水和生活污水要有完善的收集、处理和排放系统,防止污染厂内外环境。

加工废弃物如茶灰、茶渣等要妥善处理,经无害化处理(高温发酵)可作茶园肥料。

(二)加工厂要求茶叶加工厂在设计时,首先应搞好加工厂的规划。

茶叶加工厂通常由加工区、办公区、生活区组成,规划时应合理布局各个功能区。

加工区是茶叶加工厂的核心区,为防止人群的污染,有效地组织加工生产,防止加工技术泄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加工区,加工区应与生活区完全隔离。

办公区可以与加工区相连或相离,既方便管理人员组织生产、对品质进行监控,又能限制无关人员自由出入。

普洱茶加工技术与管理规范标准实施细则

普洱茶加工技术与管理规范标准实施细则

序 号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评价方法
合格
一般不 严重不 单项制 合格 合格 定结果
1、普洱茶产品包装上应标:产
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净含
普洱茶产品包装标识应符 量、产品标准号、卫生许可证
十 标志
合 GB7718-2004 、 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原产 查看包装标识
Q/SCQ01-2004 规定。 地、质量合格证明等。
检查文件,查看现场。
1、是否有工艺流程。
六*
加工工艺 要求
1、明确规定《普洱茶》产 品生产工艺。
2、按 Q/SCQ01-2004 规定 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
2、是否按 Q/SCQ01-2004 标准 规定进行生产操作。
3、原料质量是否符合 Q/SCQ01-2004 中第 3 章规定。 4、分级归堆、发酵、干燥、筛

技术文件 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 2、标准是否现行有效。
的情况。
要求 准、地方标准或企业标 3 、 DB53/T103-2003 、 2、检查企业工艺文件如工
准。
Q/SCQ01-2004 是否在企业宣 艺流程、设备操作规程等。
传并执行。
1、是否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包 装容器。

包装、贮 存、运输 要求
查看工艺流程图 现场查看生产过程
分拣剔、检验按标准规定操作。
合格
一般不 严重不 单项制 合格 合格 定结果
《普洱茶加工技术与管理规范》标准实施细则
序 号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要点
评价方法
合格
1、普洱茶产品出厂按产品 1、是否有出厂检验要求,出厂
七*
普洱茶产 品品质要 求

DB33T485-2004茶树品种劲峰

DB33T485-2004茶树品种劲峰

DB33 T 485-2004 茶树品种劲峰前言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杭州市农业局。

茶树品种劲峰1 范畴本标准规定了劲峰品种的术语和定义、形状特点、一芽二叶生化成分、生育特性、产量、适制性和品质特点、抗性、繁育力、栽培技术要点、鉴定方法和判定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劲峰品种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劲峰(Camellia sinensis cv. Jing feng)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1956年引进浙江省平阳县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种的自然杂交后代,在余杭石濑采纳系统选种法于1979年育成的无性繁育系茶树品种。

3 形状特点3.1 植株3.1.1小乔木型,分枝密度中等。

3.1.2树姿半开展,叶片水平状着生。

3.2 叶片3.2.1中叶类,叶长8.9 cm ±0.4cm,叶宽 3.7 cm ±0.3cm,叶脉7对~8对,叶面平滑,叶色绿。

3.2.2叶形椭圆,叶尖钝尖。

3.3 芽叶3.3.1浓绿微紫色,茸毛多。

3.3.2一芽三叶百芽重46 g ±5g,一芽三叶长 6.9 cm ±0.5cm。

3.4 叶片解剖结构叶厚322.5μm ±15μm,栅状组织为2层,厚138.8μm ±10μm,海绵组织厚138.8μm±10μm,栅/海为1.0。

3.5 花花冠直径 2.9 cm ±0.4 cm,花瓣6瓣~7瓣,柱头3裂~4裂,中部分叉,雌蕊高于雄蕊,子房茸毛多。

4 一芽二叶生化成分4.1 茶多酚春茶22%~24%,夏茶28%~30%,秋茶30%~32%。

4.2 氨基酸春茶3.5%~4.0%,夏茶1.5%~2.0%,秋茶2.0%~2.3%。

4.3 咖啡碱春茶3.5%~4.0%。

4.4 儿茶素总量春茶 11.5 %~12.0 %,夏茶 15.5 %~16.5 %,秋茶15.5 %~16.5 %。

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

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

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无公害加工厂的要求加工厂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m以上,离开经常喷洒农药的农田100m以上,离开交通主干道20m 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

要求水源清洁、充足、日照充分。

初制加工厂宜建在茶园中心或附近安全地带,兼顾交通、生活、通讯的便利。

加工厂应与生活区和办公区隔离,无关人员不宜进入生产区。

加工厂环境应整洁、干净,无异味。

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排水系统通畅,厂区环境需绿化。

地面要硬实、平整、光洁,墙壁无污垢。

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茶季前应全面清洗消毒一次。

茶叶仓库应具有密闭、防潮功能,有条件的用冷藏库贮存茶叶,保存温度5℃左右。

加工车间应用采光良好,灯光照度达到500lx以上。

加工厂应有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

加工设备的要求应选用环保型的名优茶加工机械设备,如多功能机、杀青机、整条机等。

大宗茶类加工设备的炉灶间、热风炉应设在加工车间墙外,新购设备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锈油。

每个茶季的开始,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洁、除锈和保养。

加工人员要求加工人员上岗前应经过生产培训,掌握加工技术和操作技能。

每年度均进行健康检查。

加工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场所应洗手、更衣、换鞋、带帽。

加工技术鲜叶应来自无公害茶园,不宜与其他来路不明的鲜叶混合。

鲜叶和毛茶严格按验收标准收购,不能收购掺假、含有非茶类物质以及品质劣变的鲜叶和茶叶进行加工。

鲜叶应合理贮青,地面贮青鲜叶堆放厚度不宜超过30cm,根据有关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加工条、扁、针、卷曲型名优茶和炒青、烘青茶。

按鲜叶品种、等级或原料情况,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质量正常。

加工过程中茶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

包装材料要符合食品要求农户加工要求应有专用场地加工茶叶,有阻止家禽、家畜出入加工场所的设施。

加工场地在加工期间不应存放其他杂物。

加工茶叶的锅、灶应专用,不应使用日常生活炊具加工茶叶。

加工过程中应保持茶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

炒制茶业前应用饮用水洗手,进入加工场地应换鞋,加工处不宜抽烟和随地吐痰。

DB33T无公害玉露茶第2部分加工

DB33T无公害玉露茶第2部分加工

DB33T无公害玉露茶第2部分加工前言DB33/ 460-2003《无公害玉露茶》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栽培技术——第2部分:加工——第3部分:商品茶本部分是DB33/ 460-2003的第2部分,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衢州市茶叶协会、衢州市衢江区大山茶叶、衢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衢江分局。

本部分要紧起草人:江才红、郑雪良、杨银山。

无公害玉露茶第2部分:加工1 范畴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玉露茶加工的定义、加工厂、农户加工、人员、鲜叶原料、工艺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玉露茶的加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1680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3 定义本标准采纳下列定义:3.1鲜叶从适制茶树品种上采下的幼嫩新梢。

3.2嫩度衡量茶树组织老嫩的感官指标。

3.3匀度鲜叶芽叶组成平均一致程度的感官指标。

3.4净度鲜叶中夹杂物多少的感官指标。

3.5鲜度鲜叶保持原有理化特点程度的感官指标。

3.6摊青鲜叶采摘后,杀青前的摊放处理轻度失水的过程。

3.7杀青利用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促进内含物转化和水分散失的工艺过程。

3.8揉捻利用外力将杀青叶搓卷成条的过程。

3.9理条利用外力将部分卷曲的揉捻叶理直成条的过程。

3.10初烘茶叶干燥的前期工艺过程,以散失水分为要紧目的。

3.11复烘茶叶干燥的后期工艺过程,目的是发挥香气、味道,进一步散失水分,使茶叶达到足干。

3.12含水率鲜叶或在制品、成品中水分占总重的百分率。

4加工厂4.1 茶叶加工厂所处的大气环境不低于GB 3095中规定的三级标准要求。

茶叶标准

茶叶标准

一:查一下茶叶产业规划、水禽产业规划的标准二:查一下这两个产业目前、未来持续发展的脉络,也就是产业近期、中期、远期将会发展成什么样的状态国家范围吧,当然要考虑对雅安整体产业的带动同时涉及一部份灾后重建产业恢复这一块内容∙GB/T 24690-2009 袋泡茶∙LY/T 1328-1999 油茶丰产林∙DB33T 479-2004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DB33T 506-2004 出口茶叶类商品运输包装检验规程∙DB33T 627-2007 茶叶生产企业场所与设备条件∙DB33T 672-2007 茶叶加工企业良好操作规范∙DB440300T 22-2002 无公害茶叶∙DB33T 675-2008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DB34T 773-2008 清洁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DB34T 774-2008 清洁茶贮存运输技术规范∙DB51T 732-2007 毛峰茶加工技术规程∙∙DB11 621-2009 固态含茶制品卫生要求∙JB/T 7863-1999 茶叶机械术语∙DB51T 877-2009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茶叶∙DB34T 084-1993 茶园改造∙DB34T 238.1-2002 有机茶第一部分:茶园∙DB34T 238.2-2002 有机茶第2部分:鲜叶与加工∙DB34T 238.4-2002 有机茶第4部分:认证与管理∙DB34T 530-2005 茶园管理机械作业技术规程∙DB34T 531-2005 茶树修剪、采茶机械作业规程∙DB34T 532-2005 绿茶初制加工机械技术规程∙JB/T 8575-2007 茶叶炒干机∙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9-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程∙GB 11767-1989 茶树种子和苗木∙GB/T 9833.1-1988 紧压茶花砖茶∙LY/T 1328-2006 油茶栽培技术规程∙GB 7906-1987 油茶丰产林∙SN/T 0348.1-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SN/T 0348.2-1995 出口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检验…∙SN/T 0914-2000 进出口茶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方法∙SN/T 1591-2005 进出口茶叶中9种有机杂环类农药残留…∙SN/T 1852-2006 出口茶皂素中皂甙含量的测定∙SB/T 10099-1992 茶叶皮带输送机和斗式提升机型式与…∙SB/T 10101-1992 茶叶平面圆筛机技术条件∙SB/T 10102-1992 茶叶匀堆机型式与主参数∙SB/T 10103-1992 茶叶风选机∙SB/T 10185-1993 茶叶加工机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SB/T 10186-1993 茶叶平面圆筛机型式与参数∙SB/T 10187-1993 茶叶拣梗机型式与参数∙SB/T 10188-1993 紧压茶压制机型式与参数∙JB/T 10808-2007 茶叶加工成套设备∙JB/T 9812-2007 茶叶滚筒杀青机∙JB/T 9813-2007 阶梯式茶叶拣梗机∙GB/T 21726-2008 黄茶∙NY/T 1312-2007 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茶树∙JB/T 10810-2007 茶叶蒸青机∙JB/T 7863-2007 茶叶机械术语∙GB/T 21003-2007 地理标志产品庐山云雾茶∙NY 5020-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DB44T 466-2008 无公害茶叶农药使用规程∙GB/T 21727-2008 固态速溶茶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23376-2009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200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NY 5017-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

DB33T蒸青煎茶第1部分茶园栽培

DB33T蒸青煎茶第1部分茶园栽培

DB33T蒸青煎茶第1部分茶园栽培前言DB33/T 469-2004《蒸青煎茶》按部分公布,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茶园栽培——第2部分:鲜叶治理与加工——第3部分:商品茶本部分为DB33/T 469-2004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杭州市余杭区特产技术推广总站、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蒸青茶协会。

本部分要紧起草人:屠水根、庞英华、金启明、胡剑光、汪圣华。

蒸青煎茶第1部分:茶园栽培1 范畴本部分规定了蒸青煎茶茶园环境与规划、品种与种植、树冠治理、肥水治理、冻害及病虫害防治、茶园覆盖技术、鲜叶采摘。

本部分适用于蒸青煎茶的茶树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舞依照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T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GB 11767 茶树种子和苗木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NY/T 227 微生物肥料NY/T 5018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20 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3 茶园环境与规划3.1 茶园环境条件茶园环境应符合NY/T 5020规定。

3.2 坡度坡度应在25度以下。

3.3茶园规划3.3.1 基地规划应利于爱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爱护茶园生态平稳。

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化作业。

3.3.2 道路和水利系统,应依照基地规模、地势、地貌设置合理的道路,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地头道。

3.3.3 建立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领导小组二〇〇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编写委员会主任:甘士明副主任:王秀忠杨泽钊姜倩编写人员:哈益明张德权鲁成银陈爱云刘栩周洪杰李淑荣王锋编写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目录一、任务来源及基本情况 (4)二、我国茶叶发展历史沿革 (5)三、国内外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7)(一)国内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7)(二)国外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12)四、我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 (16)(一)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市场 (16)(二)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 (19)(三)我国茶叶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五、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状况 (22)(一)国际标准 (22)(二)国外标准 (27)六、茶叶进口国在茶叶标准方面设置的技术壁垒情况 (32)(一)农药残留限量指标种类多,同时指标的设置显著提升 (33)(二)指标涉及面广 (33)(三)对农药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不断更新 (34)七、我国茶叶及其制品标准现状及存在问题 (36)(一)标准现状 (36)(二)标准存在问题 (38)八、措施及建议 (39)(一)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指标的检测、研究能力,修改完善茶叶标准,加大标准宣贯力度 (39)(二)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替代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41)(三)加强对国际、国外标准的跟踪能力,建立产品出口预警机制 (42)(四)实施优势区域规划,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 (43)(五)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从本质上提高产品的质量 (43)(六)参与茶叶国际事务,开展茶叶名牌评定,培育中国茶叶品牌 (45)附录1 国际茶叶标准与国外茶叶标准目录 (46)附录2 我国茶叶国家标准目录 (53)附录3 我国茶叶行业和地方标准目录 (55)一、任务来源及基本情况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茶叶生产与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尤其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和国际食品安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我国茶叶出口阻力逐年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67.260
X 09
备案号:14987-2004
DB33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Basic technical qualification of tea processing ground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浙江省茶叶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德彪、毛祖法、刘新。

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叶加工场所的环境条件、厂区布局、生产车间、加工设备、卫生设施与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茶叶初制和精制加工场所。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1680 食品包装用纸卫生标准
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T 18204.21 公共场所照度测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加工场所
有固定的加工场地、加工设备和批量生产能力的茶叶加工厂。

4 要求
4.1 环境条件
4.1.1加工场所应选择地势干燥,交通方便的地方。

4.1.2加工场所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周围不得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离开经常喷洒农药的农田100m以上,离开交通主干道20m以上。

4.1.3加工场所所处的大气环境不低于GB 3095中规定的三级标准要求。

4.1.4水源清洁、充足。

茶叶加工用水应达到GB 5749的要求。

4.2 厂区布局
4.2.1厂区应根据加工要求合理布局,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

4.2.2加工场所的设计和建筑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相关规定。

建筑应符合工业或民用建筑要求。

4.2.3厂区应整洁、干净、无异味。

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排水系统通畅,地面无积水,厂区应绿化。

4.2.4厂房和设备布局应与工艺流程和生产规模相适应,能满足生产工艺、质量和卫生的要求。

4.2.5加工场所应根据当地地理位置选择合理的朝向。

锅炉房、厕所应处于生产车间的下风口。

4.2.6厂房和车间布置应考虑生产工艺对温度、湿度和其他工艺参数的要求,防止毗邻车间相互干扰。

4.3 生产车间
4.3.1初制生产车间一般由贮青间、加工间、包装间等组成,面积应与加工产品种类、数量相适应,地面应坚固、平整、光洁,便于清洁和清洗,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墙壁无污垢。

4.3.2贮青间应独立设置,贮青车间面积按大宗茶鲜叶堆放厚度不超过30cm(或按每100kg鲜叶需6m2~8m2)标准确定,设备贮青按设备作业效率确定。

4.3.3初、精制加工车间面积(不含辅助用房)应分别不少于设备占地总面积的8倍和10倍。

4.3.4机械包装车间面积应不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

手工包装10人以内按每人4m2确定车间面积,10人以上人均面积可酌减。

4.3.5加工厂应有足够面积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

茶叶成品仓库应设在干燥处,地面垫板高度不得低于15cm,并有防潮、防霉、防蝇、防虫和防鼠设施。

成品仓库面积按250kg/m2~300kg/m2计算确定。

宜使用冷藏库贮存茶叶,保存温度5℃左右。

4.3.6车间照明以不改变茶叶在制品的本色为宜,宜装置日光灯,光照度达到500lx以上。

测定按GB/T 18204.21规定执行。

4.3.7车间应通风、除尘良好。

精制车间和作业灰尘较大的车间宜安装换气风扇或除尘设备,室内粉尘最高允许浓度不得超过10mg/m3。

4.3.8车间墙壁应涂刷浅色无毒涂料或油漆。

宜用白色瓷砖砌成1.5m高的墙裙。

4.3.9车间门、窗安装纱门、纱窗或其他防蚊蝇设施。

车间出口及与外相连的排水、通风处装有防鼠、防蝇、防虫设施。

4.3.10杀青和干燥车间安装足够能力的排湿、排气设备。

4.3.11加工设备的各种炉火门不得直接开向车间,燃料及残渣应设有专门存放处,有压锅炉另设锅炉间。

4.3.12燃油设备的油箱、燃气设备的钢瓶和锅炉等易燃易爆设施与加工车间至少留有3m的安全距离。

4.3.13车间的噪声应控制在80分贝(dB)以下。

4.3.14车间层高不低于4m。

初制车间要多开门窗,精制车间则少开门多开窗。

开的门窗面积以占门窗所在墙的总面积35%~40%为宜。

4.4 加工设备
4.4.1直接接触茶叶的设备和用具应用无毒、无异味、不污染茶叶的材料制成。

不宜使用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黄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材料制造接触茶叶的加工零部件,允许使用竹子、藤条、无异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成的器具和工具。

4.4.2使用前,新设备必须清除表面的防锈油,旧设备进行机械除锈。

每个茶季开始和结束,应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洁和保养。

4.4.3定期润滑零部件,每次加油应适量,不得外溢。

4.5 卫生设施与管理
4.5.1车间进口处应设更衣室,配备足够数量的洗手、清毒、杀菌、干手设备或用品。

更衣室与车间设通道。

4.5.2有相应的盥洗、防蝇、防鼠、防蟑螂、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

厕所有化粪池,有冲水、洗手等设施,易于清洗并保持清洁。

4.5.3在加工、包装、贮存过程中,避免茶叶与地面直接接触。

与茶叶接触的物品与场地应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物品接触。

茶叶包装用纸应符合GB11680的规定。

4.5.4非加工茶叶用的物品不得放在加工车间内。

4.5.5加工废弃物应妥善处理,不污染环境。

4.5.6加工厂应制定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并明示。

4.5.7加工厂应按GB 14881要求,记录、保存各项原始记录。

4.6 加工人员要求
4.6.1加工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制茶技术和卫生知识的培训,掌握制茶的基本技能和卫生要求。

4.6.2加工及有关人员应持有卫生部门规定的有效的健康合格证书。

4.6.3进入车间应着工作装、戴工作帽、净手、换鞋。

离开工作现场应换下工作衣、帽和鞋,置于更衣室内。

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个人用品和饰物带入车间。

4.6.4加工及有关人员应按GB 14881的规定,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禁止在车间内吃食物、吸烟和随地吐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