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二章 审美论2(康德:判断力批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审美论

第二节康德美学对审美的理论提升:《判断力批判》一、康德的理论体系

以下引自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1. 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苏格拉底从当时自然哲学的宇宙本体论,转向研究理性本身,即受特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和阿那柯萨哥拉“心”的原则的启发,从起着主导能动作用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理性及理性原则把握对

象的可能性,并且突出强调了实践理性的主导地位,将理念看成是从功能的角度对对象的把握,将善视为理性的运用。

他毕生的使命就是寻求真理,并且以此来将雅典的公民从一种麻木的状态中唤醒,引导他们去思索生活的意义和他们自身最高的善。……

康德曾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指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从主体理性和思维本身的角度去建构哲学体系,确实不是康德的发明,但是,康德的主体性原则并不是直接来自于苏格拉底,也不是他同时代学者的现成的成果,否则他就不会如此自负地将他的方法论上的变动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了。

如果说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只是指研究对象的转换,而且还进一步指理性中的先天法则的话,那么这个法则乃是直接受惠于笛卡尔及受其影响的莱布尼茨等人。

如果说从理性本身出发去建构哲学是源于苏格拉底的话,继起的柏拉图包含着神秘主义的先验思想,尤其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其中也包含着柏拉图的深刻影响)将它割断了,而亚里士多德弘扬理性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展开。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才再度恢复了对人类理性的重视,将人类理性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教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且研究理性自身的自律性原则,使人类获得重新运用自己理性的勇气与信心。理性再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乃是启蒙的宗旨。而笛卡尔正是开辟道路的先锋。正因如此,笛卡尔才被视为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2. 先天法则的形成

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正是近代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在前批

判时期,康德的学术思想处于自然哲学阶段,他的许多思想是以对象为视角立论的

。尽管此时他已经把空间当作物质世界空间直观概念的条件,但直到1768年……康德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从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出发的。……

但即使如此,他已经看出,存在与认识、因果与逻辑不是完全统一的。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理性主义将存在基础与认识基础浑然视为一体

的看法。

康德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前提条件便是思维的独立性。思维本身是独立于客观对象的,主体的心灵不是一块白板,不是与对象完全统一的。只有将感性的、偶然的现象界(经验性对象)与思维尤其是逻辑观念相分离,审美判断才有可能。如果思维只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思维与现实是统一的,那么,我们对现实世界就只有消极的反映论的关系,而没有审美关系可言了。因此,强调思维的独立性,是康德前期批判时期的重要思想萌芽。……

审美的出现条件:思维的独立性——思维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反映。

主体的心灵不是一块白板,不是与对象完全统一的。只有将感性的、偶然的现象界(经验性对象)与思维尤其是逻辑观念相分离,审美判断才有可能。

既然人的思维是独立的,思维与对象不是完全统一的,感性、具体的对象往往有着相当的偶然性,不能体现出必然性和普遍性,那么,思维要想把握对象,就必须运用主体思维的先天感性形式或理性观念。这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是与生俱来、人人共有的。它们都是一些人们普遍认同的永恒的真理。这就是笛卡尔的态度。笛卡尔由怀疑论走向对自我的发现,肯定和确立了人的理性,确立人的理性的主导地位,这便是启蒙运动的任务(让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黑格尔曾把近代哲学称为“新世界的哲学”,并认为这种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从笛卡尔起,我们踏进了一种独立的哲学,这种哲学明白:它自己是独立地从理性而来的,自我意识是真理的环节。”……

笛卡尔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只有从天赋观念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演,才能获得知识。因此,他提出“我思故我在”等这样一些命题。把知识看成纯主观的东西,只存在于观念之中,与客观对象无任何瓜葛。这种思想到了莱布尼茨得到了一定的修正。莱布尼茨认为,天赋

观念实际上只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它“永远伴随着与它相适应的、常常感觉不到的现实作用。”

审美建立的基础:天赋理性的观念

1.理性在认识中占主导地位;理性独立于客观世界而存在;理性是先天的、天赋的;

2.人对世界(对象)的认识是建立在先天感性形式和理性原则的基础上的。

而康德只是将先验作为知识的来源之一,即先天时空直观形式和十二知性范畴作为知识的可靠性来源。将这种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形式加之于经验材料,才使知识有了可能。

感觉+先天感性形式:时间、空间

感性+范畴

知性——经验知识以有限事物为对象

理性理论理性以无限者为对象,如

实践理性上帝、自由等

外在的感觉(红、颜色、坚硬)

感觉

内在的感觉(正义感、愤怒、爱情、恐惧、舒适、宗教

边)。

感觉的内容或者是彼此相近,或者是彼此相续,把这些相近或相续加以孤立或抽象,我们就得到空间和时间。这种纯直观就是直观的形式。因此,时间和空间是感性事物本身的共相,即康德所谓的感性的先天形式。

空间和时间就它们的直接的性质说,并不属于感觉本身。

我们有这个或那个感觉,这感觉永远是个别的;作为共相的空间和时间只属于先天的感性。

康德把这种批判的研究叫做先验的直观学。

直观学(Aesthetik)这个名词现在专用来指美学。在康德这里,这名词表示关于直观的学说,它研究直观中的普遍成分,即存在于主体之中、属于主体的部分,亦即空间和时间。

知性:

知性:即思维的能动性,是“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

但是知性只有思想没有内容,因此知性从感性那里获得素材,获得经验的和先天的素材时间和空间。它思维着这个素材,但是它的思想是和这个素材完全不同的东西。或者说,知性是另外一种特殊的能力;

只有当两方面都具备了,感性供给了材料,知性把它的思想与这材

单一性、

杂多性、

全体性;

第二类是质的范畴:实在性、

否定性、

限制性;

第三类是关系或联系的范畴:

实体性的关系,实体和偶性

因果的关系,原因和作用的关系

交互作用;

第四类是样式的范畴(对象对我们的思维的关系):

可能性、

特定存在(现实性)、

必然性。

内容是从感性、知觉、直观、感觉等给予我们的。这个内容作为多样性的材料按照知性自己的方式得到联结,通过自我的先验摄觉得到综合。这就是知识,这就是经验。

对知觉、直观材料的这样的连接或范畴现在就是经验的实质。知觉还不是经验。经验是被知觉、被感觉的东西之从属于范畴的规定。

理性:是根据原则来认识的能力,通过概念在普遍中认识特殊。

理性是根据原则来认识的能力,通过概念在普遍中认识特殊。知性便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