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孔子》的反思与评价
影片《孔子》观后感1000字
影片《孔子》观后感1000字影片《孔子》观后感1000字一、影片结构与情节影片《孔子》以春秋时期的鲁国为背景,讲述了孔子从年轻时的奋斗到成为一代贤者的经历。
孔子自幼聪明且好学,但家境不佳,曾经历过流浪和挫折,但凭着不屈的精神和卓越的才智,终于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
影片中,孔子带领弟子讨论礼义道德,与君王进行政治斗争,在不断地实践和磨砺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和一系列思想准则,成为后世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代表。
二、对影片的理解、感受与评价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传记片,《孔子》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价值。
影片中,孔子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实践道义、弘扬民智,始终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良品质和文化传统。
同时,影片也通过孔子一生中的许多生动场景,让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在影片的镜头与音乐上,设色精彩,画面细腻,场景细致,为影片营造了恬静、庄重的氛围。
电影开篇,背景巨大的成语书法、肃穆的古琴以及两位学子争辩的场景,彰显出古代中国的“学究精神”。
孔子学贯中西,既擅长其他国家的经典,也大量创造了原创思想以及与当时社会风俗相关的修身之道。
不仅让人感受到一个真正有思想和行动力的人理解“仁”的深刻内涵,并将之付诸现实中,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三、引用元素影片《孔子》中有许多经典场景,其中之一是孔子与弟子谈论“仁”的场景。
这个场景的语言特别简洁而精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引用这个句子时,最后还加入了对“仁”的解释:“得仁者多助,失仁者寡助”,表达了孔子对仁义道德的坚定信念。
此外,在电影中,还有一首名为《离骚》的古曲,引出的是孔子的真情流露和至深至远的卓越智慧。
它是闻名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著名作品之一。
而这首曲子也通常作为背景音乐在被许多伟大作品中引用。
四、学习与启发通过观看《孔子》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感受到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重要意义。
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孔子》是一部_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周迅.陈建斌领衔主演,任泉.陆毅.姚橹等主演,于_年1月_日全国上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1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他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他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第一个情节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他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他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他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他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他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第二个情节是孔子他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他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他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内心和执着.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他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第四个情节是孔子他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在这个片子,孔子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2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3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色欲,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4〝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现在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距头,受距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5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孔子周游列国_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
看《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心得
看《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心得最近我看了一部叫做《孔子》的电影,这部电影主要是讲述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一生经历和他对世界的看法。
我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深受启发,对孔子的思想和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下是我个人的观后感心得。
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影片中详细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的一些概念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例如:仁、礼、诚、信,这些是孔子希望人们能够遵循的道德规范,而他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也让人们对于道德和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孔子还提倡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这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
这种“反己”的理念与西方的“Golden Rule(黄金 Rule)”非常的相似,它们都强调了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尽可能地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此外,孔子还非常关注教育问题,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一批有品质的人,这个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和思想文化影响非常深刻。
电影的制作水平《孔子》的制作水平非常出色,影片制作的考据非常严谨,各种场景和服饰都非常地符合历史背景。
尤其是配乐,非常符合电影的氛围,使人在电影中更加沉浸。
当然,电影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孔子像是在一张“会见表演示范看台”的舞台上,甚至有时候,有些剧情显得有些生硬。
不过这些问题并未对整部电影的观感产生太大的影响,整体上来说,《孔子》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
对自己的反思通过这部电影,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哲学进行了反思。
孔子的思想告诉我们:重视人生的道德和品质,才能真正拥有美好的人生。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时常遭遇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遵循我们心中的原则,不放弃自己的道德和品质。
同时,尊重他人,自省自律,也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总结《孔子》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这部电影通过讲述孔子的生平和他的思想,呈现了一个追求道德和品质的完整人生。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对我们自己的道德和品质进行反省和观察。
电影孔子观后感(通用21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电影孔子观后感(通用21篇)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孔子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孔子观后感篇1第一处是孔子厄于陈蔡,影片设计了一个师徒众人分一碗马肉汤的情节,这一情节属于电影的常用桥段,感人度并不高。
但当我看到师徒众人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联想及此,我才恍然,原来这马肉汤和师徒狂舞的情节正是从这句话中来的。
第二处是子路结缨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里出了个小纰漏,不太符合《史记》的记载。
电影里说的是,子路是为了保护卫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实在子路赶到之前卫出公早就已经流-亡到鲁国了,子路是去讨一个说法的。
但我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小纰漏,因为电影中的这一幕勾起了我对子路之死的怆痛之情。
孔子曾经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君子死义,这一句评语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们看到儒家士人的刚烈一面。
第三处是颜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没有说清楚颜回的死因,只是说他英年早逝。
于是,电影就利用了这样的史实空白,为颜回找到了一个死因,就是为抢救圣人竹书而冻死于冰河之中。
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我以为,此时应当出现那句著名的“天丧予!天丧予!”了,但并没有,孔子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
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诗经·黍离》中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毛诗说《黍离》是闵宗周之衰,三家诗却说是悼亡诗。
)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而在影片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几捆竹简死去活来。
文献专业出身的人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易,有时就是靠那几捆竹简来存亡继绝。
电影孔子读后感
电影孔子读后感电影《孔子》是一部以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题材的历史片。
该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演员表演,展现了孔子的一生和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
在观影过程中,我深受启发,颇有感悟。
首先,电影《孔子》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绘,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为外界所动摇。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在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上树立了典范。
他的坚守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电影《孔子》通过对孔子与弟子们相处的情节,展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关怀。
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倡导“仁爱”、“礼义”的教育理念,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他与学生们的相处之道,让我深刻理解了教育的真谛,懂得了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最后,电影《孔子》通过对孔子与社会风云的交融,展现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对国家的忠诚。
孔子在乱世之中,不仅致力于教育事业,更是为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他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为后世政治家们树立了榜样。
他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智慧,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应该是如何与时代共命运,为国家为民族谋福祉。
在观影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和深远,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孔子所倡导的“仁爱”、“礼义”、“仁政”等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了解儒家思想,也会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电影《孔子》是一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影片,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绘和儒家思想的展示,让观众深受触动,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影片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会激励更多的人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去学习孔子的思想,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
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电影《孔子》观后感15篇电影《孔子》观后感1根据学校的推荐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的陪同下,再次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电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
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
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
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
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
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电影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
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
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 1能无不为’”。
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
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
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
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
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
孔子观后感影评3篇对孔子的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影评3篇对孔子的观后感我在爸爸得伴随下,再次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电影《孔子》在前局部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得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得顺当。
然而,在后局部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头里颠沛流离得苦难生活,最终到老得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
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胜利。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得成就和“仁义礼治”得思想,只是从一个很一般得视角来描述孔子得一生。
片子得前半局部和孔子得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得平和。
然而,前半局部也为孔子得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局部实际上是危机四伏。
同样得,平和得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受得苦痛以及在苦痛中体验得境地和对信念得执着。
这部电影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得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得对话。
孔子以一腔布满“仁义”得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
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假如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当‘无为方1能无不为’”。
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得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假如做不到便干脆放弃吧,这特别符合老子“无为”得思想。
老子得“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假如你真得做不到得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牵强硬来。
孔子眼见立刻得以胜利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得全部得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承受得。
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便利开头“仁义”得教育。
其次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得对话。
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或许简单理解夫子得苦痛,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苦痛中体会得意境”。
南子在电影消失得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学问知礼节得人,固然也是一个漂亮性感得女人。
同样得,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得对话中,你也会发觉,南子是一个聪明、做事强硬坚决得女强人。
孔子电影影评3篇观后感
孔子电影影评3篇观后感孔子电影影评1我是抱着一定期望去看《孔子》的。
孔子,万世之师,多好一题材,再(厚脸皮地)说,孔子是我老乡,都是齐鲁人氏,晚辈我应该去膜拜一下。
看之前心想,也不要求导演多超水平发挥,能达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对孔子的理解程度就行了。
让孔子那些美丽深邃的诗词,配合古典唯美的电影画面,再度绽放光芒。
没想到,没想到,拍的是如此之差,差的让人伤心。
活脱脱一主旋律片,还不是中规中矩无伤大雅的主旋律片,就是一拍失手了的三流主旋律片。
就算有发哥跟那儿苦苦撑着,也是hopeless。
看的我巨困无比,就在要昏睡过去的最后一刻,我以残存的一点意志力逼自己睁开眼睛,扭头一看旁边,我娘已经昏睡过去了,我碰她一下,“你还真睡着了啊”,我娘惊醒,不好意思地端正了一下坐姿,作正襟危坐若有所思状继续看。
后面我没注意,不知道她有没有再度睡过去。
连我娘这种一向宽容不怎么挑剔的人都觉得很差了,出了影厅就发出一连串感慨,“孔子还是个武林高手!能文能武啊。
”“孔子一辈子没干别的,就到处流浪了。
”没错,这就是问题所在,编剧太扯了。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讲学,传道授业。
可惜导演对这一点并不感兴趣,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表现孔子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其曾经意气风发然后悲惨动荡的后半生。
影片的前半部分孔子忙着和朝中大臣斗嘴忙着和敌国国君斗智斗勇,后半部分一直带着几个弟子on the road,走过一个村又一个店,走过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穷,战乱,没饭吃,弟子不是跟错了主子战死沙场就是为了捞竹简溺死冰河(看到这里老娘怒了,胡导您自己智商不够,就可以这么污蔑颜回么!复圣颜回是病死的,不是为了捞那几个竹简淹死的!再说了,你家竹子掉水里会沉啊,科盲到令人发指),最后好不容易回到鲁国了,跟鲁国国家领导人说他以后不参与政治了,要安心教书。
我心说,好,终于要讲一讲孔子是怎么为人师表弟子遍天下了,结果,导演根本没理这茬儿,给发哥化了个耄耋老妆,一袭白衣,倚在门口,身子一歪,over了,连个临别遗言都没来得及说。
电影孔子读后感
电影孔子读后感电影《孔子》读后感。
《孔子》是一部以孔子为主角的历史题材电影,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思想、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启发,对孔子的思想和人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孔子的博学多才。
孔子在电影中展现了他对于各种学问的渴求和追求,他不断地学习、钻研,力求掌握更多的知识。
他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对乐、礼、政、诗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
这种博学多才的品质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者。
其次,电影中展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
孔子对待人民和弟子都是充满慈爱和关怀的,他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分贵贱。
在电影中,孔子不仅关心自己的弟子,还关心那些困苦的人民,他用自己的智慧和仁爱之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帮助。
这种仁爱之心让我深受感动,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人,要有爱心,要关心他人,要乐于助人。
最后,电影中展现了孔子的坚持不懈。
孔子在一生中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无论是在逃亡时期,还是在为国家建设时期,孔子都展现了他的坚持不懈的品质,他不屈不挠,不畏艰难,一直坚持自己的道路。
这种坚持不懈的品质让我深受鼓舞,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观看电影《孔子》,我对孔子的思想和人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博学多才、仁爱之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学习、有爱心、坚持不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了解了孔子的一生,更让我受益匪浅,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看《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
看《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心得5篇看《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心得1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看《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心得2《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己的两个条件.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终于,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可以马上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终于支撑不住,被冻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知道,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他时刻不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知道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然人体会到深受教育,人们能在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得到知识.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看《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心得3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能够看.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说周润发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个有对有错,有血有肉,爱国爱家,疼老婆爱孩子的山东大汉.孔子穿得棉袍后现代,特软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么一灰面棉袍.到哪能买到棉花哈?比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英雄》诚恳万分,比陈凯歌的《无极》和《刺秦》智商高,比冯小刚的《夜宴》讲故事讲得明白,那帮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们猫一顿狗一顿的,没常性,人家她拍的历史剧一贯高水平,电影《孔子》比她的电视剧《雍正》要好得多.其实,咱有五千年历史,题材不缺,有故事着呢.可是俺没捞着看过啥像模像样的正剧电影,就算你带上近代史在内,也都没啥好看的.《甲午风云》和《武训传》是俺看过的电影里,应该还算讲明白点儿事儿的,其他真想不出来啥,谁还拍过好历史片?你们帮忙想想?兴许有,俺忘了?周润发不负众望,孔子演得好,有时候他能化腐朽为神奇,你比如,磕头,多让人反感的动作,可是周润发演得实在,潇洒.哎哟,和他在一起演这场电影,对其他那些演员,像陈建斌周迅和任泉,来说绝对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俺这么笨猜啦,人家那几个心里可能还不服捏.看《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心得4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所以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所以,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看《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心得5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他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他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第一个情节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他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他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他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他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他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第二个情节是孔子他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他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他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内心和执着.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他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第四个情节是孔子他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在这个片子,孔子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看《孔子》电影的个人观后感心得。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电影《孔子》观后感1影片《孔子》,是在老师的推荐下看的,说实话,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很无聊很无趣,时间又长,很多情节都跳过了,看完之后,感觉跟没看过似的,没留下些什么,于是,又看了第二遍,这次用心的去看,发现有许多论语上经典的语录与故事。
印象中孔子是那种文文弱弱,很消瘦,长胡子,讲很多道理的学者,看完影片,我改观了,更全面地认识了孔子,这个“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
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
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
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
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
孔子一向崇尚周礼,很多的礼仪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消逝时,孔子依旧遵循着那些礼仪,在面见鲁君之前,孔子正要行礼,一侍从说,孔大夫,你可上堂再拜。
孔子听罢,继续行礼,而后才跟随侍从上堂拜见鲁君。
当鲁君夸奖孔子治理有道时,孔子答道,依周礼治国,三年可有小成,五年大成。
孔子时时刻刻把周礼挂在嘴上,也一直身体力行。
[孔子电影观后感]孔子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孔子观后感孔子观后感篇1:孔子观后感《孔子》观后感:伟大,不朽电影《孔子》应该是2010年开年的一部佳片,用电影语言描述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重量级的人物,是件很难的事。
我以为《孔子》为佳片,理由如下:1、演出了孔子性格的坚忍、宽厚和弘毅。
恢复周礼,推行仁治,这套主张本来就没有被诸侯心悦诚服地接受,而是囿于利益而权且依之,一旦利益受到威胁,立刻就会抛弃这套学说和孔子。
孔子呕心沥血辅助鲁公终遭抛弃,身心伤损,出走鲁国,流离颠沛,但志向不堕,气节不改,不能施政于国,即传道授业,坚守理想,贫贱不移。
鲁国有难,孔子不忘父母之邦,让弟子回国参战,季氏反省而悔过,孔子弃旧恶而就大义,返乡归国。
这是忍者的弘毅和宽厚。
2、演出了师者之道。
什么是师?传道授予业解惑足矣吗?非也。
为师,还需一种表率精神,永远不要把绝望带给弟子,身处险逆亦当坚持不屈,在学生面前奉献最后的光明和希望,因为学生的眼睛在最绝望的关头是望向他们的老师。
颜回说:“老师为形,弟子为影”,他对孔子不离不弃的追随不仅是崇拜老师的学术和见识,更是被老师坚持理想的人格所折服,师为师,则徒为徒,各在其位,各尽其事,彼此光耀,融为一体。
选择“师”职,就意味着在学生面前放弃了人性的软弱,这是“师”的职业操守,也是“师”为敬的原因,不能如此不为“师”。
3、演出了弟子之道。
什么是学生?师徒如父子,学生在老师处学得知识和操守,认同老师的品格,学生应当象敬爱父母一样敬爱他的老师。
敬爱是一种感情,感情是一种自觉行为,不可强求。
所以为徒者,你认同你的老师吗?有认同就有爱。
颜回认同孔子的人格,所以倾其一生自觉追随孔子,奉献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敬爱,颜回死时,孔子号地呼天,身心俱毁:“天丧予!天丧予!”这不仅仅是志同道合,也是一种血浓于水样的共存关系。
影片至此不必把颜回拍成抢救老师的经典死于非命,就依从历史让他病逝同样也足以打动观众,因为颜回与孔子的师生情在平淡中见深厚,早已不离不弃了。
孔子这部电影的观后感(精选11篇)
孔子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孔子这部电影的观后感(精选11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这部电影的观后感篇1近日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对孔夫子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而我却认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
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他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当孔子看到当权者只懂得用酷刑来统治人民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的危险依然提出了废除活人殉葬制度。
这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这不能不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
而当子路将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时,他表现的是那么镇定,没有一丝畏惧,这又是他大义的体现。
当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他第一站来到了卫国。
卫国南子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
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这时孔子无语,但是从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当中,我解读出了《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君子尊贤而容众,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南子又问: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么解释?孔子答曰:诗经三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思深深,但无邪念!面对孔子的圣德,最终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这样的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可见孔子的君子之礼是博大的。
不管对方是什么人。
在夹谷会盟上,孔子以不战而驱齐国数万之众,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
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
当季氏将亡之时,他终于明白了孔子的真确,他决定将孔子请回鲁国,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电影《孔子》观后感1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
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
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
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队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
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
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
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
电影孔子读后感
电影孔子读后感电影《孔子》是一部以孔子为主角的历史题材电影,该片以孔子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对他的生平和思想的描绘,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形象。
在影片中,孔子的一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故事和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影片对孔子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全面的刻画。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努力追求真理和道义。
影片中展现了孔子的坚韧和勇气,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始终保持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种精神力量令人钦佩。
其次,影片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教育和治国理政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片通过对孔子思想的展现,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内涵和其对后世的影响,这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影片通过对孔子的故事进行了生动的再现。
孔子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他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真理和道义。
影片通过对孔子的故事进行生动的再现,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和他的人生境遇,这对于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影片通过对孔子的一生和思想的展现,向观众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
孔子的一生是一个不懈追求真理和道义的过程,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教育和治国理政的宝贵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影片通过对孔子的一生和思想的展现,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对于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电影《孔子》通过对孔子的一生和思想的展现,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对于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孔子的人物形象、思想和故事进行了全面的展现和深入的探讨,这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伟大和他的思想内涵。
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电影孔子的观后感
电影孔子的观后感电影孔子的观后感(通用45篇)《孔子》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店铺整理的观后感,供参考!电影孔子的观后感篇1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
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
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孔子因此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
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
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
因此,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
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
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还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还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电影孔子的观后感篇2今天下班后,和坤儿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电影《孔子》拍得规规矩矩的,说不上超好,但是能够看。
里面故事都有影儿,既没被捧成孔圣人,也没贬成孔老二。
不像于丹,她说话太咋呼,搁她理解的论语里走出来的孔子,像个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连着,不大可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作为“人师”的孔子——对电影《孔子》的反思与评论孙艳飞摘要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热潮颇有方兴未艾之势。
乘着这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儒学热,影视界翻拍经典的高潮势不可挡。
其中电影《孔子》的推出具有一定代表性。
电影《孔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孔子的儒雅,孔子的气度和仁爱,特别是他作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精神世界,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解读一、介绍孔子,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之一,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古代,他被统治者尊为圣人,说他“前知千岁,后知万世”,“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到了近现代,他却变成了古代反动思想的集大成者,经过上个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再到“文革”中的批林批孔、批儒评法,孔子儒学被全面否定。
很显然,无论是古代的被尊崇还是近现代的被贬斥,孔子的形象均极度失真,并非其本来面目。
因此,客观真实地还原孔子的形象相当必要。
正如国学大师张岱年所说,盲目批判或盲目崇拜孔子的时代都过去了,现在是科学研究孔子的时代。
近10 年来,学术界对孔子的研究有深入的进展,对孔子的生平事迹和历史活动,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这些都成为电影《孔子》的创作底本和思想来源。
文献上的孔子是神,而影片中的孔子是人。
电影一开始就把调子定得很好,恢弘古朴的配音、高山宏宇的背景,老年的孔子感叹着世事变迁,思辨着伟大梦想与残酷时代之间的矛盾。
然后开始倒叙孔子的人生经历,跳过他的童年少年时期,他一出现就是一个成熟、宽容、具有大智慧的男人,在他的从政、领军、流放的过程中,穿插其著名语录,渗透其思想气度,孔子护主、重民、立国、立言、兴邦、传道、自爱、爱人等一系列细节都很有感染力。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师德高尚的一代宗师。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地域和民族等条件,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主张教育平等的第一人。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钳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使得文化下移,加快知识流动,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教无类”,即教育公平,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安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
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后,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开放性,具划时代意义,孔子之后的孟子又沈“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志,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唐宋以后兴起的书院制度,在教学中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若有名师来书院讲学,其他书院或外地书院的师生都可来听讲,而不受地域,贫富,年龄、学派的限制,也体现出儒家教育强想的“大教育观”。
2、启发式教学思想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从孔子的《论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学生态度和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认真地回答,为了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他总是用浅显的道理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受益很深。
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是在告诉学生,做事要按道义,即不刻意强求,也不无故反对,不分远近,一视同仁。
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许多教师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
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
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
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3、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更是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
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
在因材施教方面,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
然后依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情况施以教育。
三、对孔子仁、义、礼、智、信的解读1、礼的解读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
在重礼方面,电影用的是很简洁的手法,孔子拜了三次,回国的时候是大拜:以特写方式展示了孔子见鲁国公时候的礼仪。
电影结尾,涵养风度极佳的孔子,终在晚年得以回国,在鲁国城外,仍循周朝古礼叩拜。
电影把对“礼”的阐释凝结于这几个点,突出了孔子的“敬”。
“敬”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情感和状态,是人性的自觉。
如《论语·八佾》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阳货》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八佾》中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这种不诉诸神而诉于人、不诉诸外在规约而诉之于内在情感,在影片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
2、义的解读电影开始和结束时,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捧着竹简昏昏欲睡,回忆自己波澜壮阔又悲凄孤独的一生:做过春风化雨的精神领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战场擂鼓应战。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条道跑到黑,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对当时“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切的感受,自认“斯文在我”,一生都在为恢复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而这也是电影导演乐于展现的部分。
一个怀才不遇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周游列国,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仍然保持高洁风骨;在饥饿困乏的绝境中,仍然弹琴作乐,弦声代饭。
而当他重回鲁国,面对城楼颤颤巍巍老泪纵横,一个充满悲情的孔子跃然而出。
《孔子》主创说:“孔子的一生今天看来是有美学意义的———那是一种凄楚的美、孤独的美,但他也是一名不屈的斗士、悲情的英雄。
孔子是圣人,但是很多时候大家都忽略他作为圣人时所需要承受的。
”孔子是作为那个黑暗时代的伟大思想者存在的,他也是作为那个时代的悲剧英雄而终结的,这是一个“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的儒者形象。
3、仁的解读鲁国实际上由当时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他们嚣张跋扈,为所欲为,与孔子所推崇的“仁者爱人”的礼仪之道相违背。
孔子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展现了极佳的辩论术。
论语中说,刚毅木讷近仁;克己复礼为仁。
“堕三都”这样剑走偏锋的决定,是孔子高瞻远瞩的“圣”,于风险处泰然自若,于争伐时不怒而威,于动荡中睥睨天下,一般人不敢轻举妄动。
同情弱小无辜的殉葬者,不惜以死相谏,却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都可以去做。
仁是一种事无巨细的生活态度,在这些戏中渗透了孔子的所追求的“爱人”(《论语·颜渊》)、“泛爱众”(《论语·学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仁由己”(《论语·颜渊》)等等仁学的诸要求。
4、智的解读孔子周游列国,依然未放弃他对仕途的理想,依然在游说国君。
但是到了鲁国人请他回去后,他就开始说不要拿政事来求我。
这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梦想接二连三破灭以后,回归到了自己心灵的深处。
这更多是一个个人的成长和个人自我救赎的过程。
”《孔子》选择了一个很难表现的题材,力求从中找到更多贴近现代人的东西,以孔子的悲剧折射现实,所以令现代人亦“心有戚戚焉”。
“孔子众门徒与孔子的关系”和“子见南子”是《孔子》的两大部分,无论是众门生还是南子,都是彼时为数不多的孔子的知音。
而惨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们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无一不以怅然落幕。
但他能够改变内心,用于应对世界的不公与纷乱,但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
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近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
但他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
”《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5、信的解读“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国君的一次重要的双边会谈,发生于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 年)的夏天。
其时孔子年52 岁,任鲁国司寇。
齐、鲁是邻国,当时已形成齐强鲁弱的态势。
鲁定公八年,陪臣阳虎劫持定公,攻打鲁国世卿三桓,事败出逃,第二年投奔晋执政赵简子,晋、鲁关系由是出现裂痕。
正是趁此机会,齐、鲁重新修睦,但双方互信度很差,齐国总摆出一幅持强凌弱的架势。
“夹谷之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孔子临危受命,担任鲁方的相礼。
他精通礼法,有勇有谋,不但面对强齐保全了鲁君和鲁国的名誉,而且收回了长期为齐国占有的汶阳之田。
“夹谷之会”中,孔子面对以强凌弱的齐国君臣,始终采取晓之以德、据理力争的方针。
齐人欲以莱兵劫鲁侯,孔子正告齐侯:你这样做,“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
齐侯节外生枝,要设享礼,孔子指出:这是“弃礼”。
礼,或者说,周礼,在周代是一种共同的准则,也是处于最上位的法律规范,诸侯国之间通过会盟来立誓立约,从实体到程序亦都应受到礼的约束,即要“合礼”。
春秋以降,礼坏乐崩。
春秋之世,没有人在公开场合,特别是在国与国的会盟与和谈那样的场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宣布毁弃周礼。
顾炎武有云:“春秋时犹尊礼重信”。
“犹尊礼重信”,是孔子在“夹谷之会”中据礼力争的前提。
四、总结综上所述,孔子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先河,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要从中获得启示,得到启迪,合理的吸收;对于其中还不成熟的过于保守的部分,我们要加以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
孔子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社会理想基础之上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孔子为实现其社会理想,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以教育为手段,传播其仁爱思想,最终达成人人受教育,社会高度文明,从而实现其理想社会目标的精神诉求。
《孔子》这部电影对孔子思想的合理解读。
这种解读传递了一种追思先贤、回归传统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重构价值体系和文化模式的契机。
用儒家思想的雨露来点化焦灼不安的心灵,就是孔子思想的再次发光。
参考文献[1]孔子.《论语》.[2]司马迁.《史记》.[4]于丹.《论语》心得.[5]《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