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原理(经典由简入深)精编版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浅析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浅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它通过利用原子核自旋进动的物理现象,结合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得到具有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从而提供详细的人体内部结构信息。
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介绍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核自旋角动量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导致的能级分裂。
在磁场作用下,原子核自旋会在原子核周围形成一个微小的磁场,该磁场受到外加磁场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的进动称为Larmor进动,其频率称为Larmor频率。
2. MRI成像过程及关键步骤MRI成像的主要过程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2.1. 建立静态基磁场MRI成像需要建立一个极强的静态基磁场,通常使用超导磁体产生几特斯拉甚至更高强度的恒定磁场。
2.2. 加入梯度磁场为了能够定位不同位置的信号源,需要在静态基磁场中加入线圈产生的梯度磁场。
这些梯度磁场可以使得不同位置的原子核产生不同Larmor频率的进动。
2.3. 应用射频脉冲在已建立静态基磁场和梯度磁场的情况下,通过应用射频脉冲(RF Pulse)来干扰系统,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2.4. 感应信号采集与处理当射频能量停止后,原子核自旋会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并向周围发出一种特定频率的电磁波(MR信号)。
采集这些信号并经过处理后即可得到MRI图像。
3. MRI图像构建与解释MRI图像是通过采集大量MR信号并进行处理得到的。
这些图像通常由各种对比机制构成,如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等。
3.1. T1加权图像与解释T1加权图像主要反映组织对长T1弛豫时间敏感的特性,它提供了优秀的组织分辨率和较好的对比效果。
常见应用包括解剖学分析、结构损伤评估等。
3.2. T2加权图像与解释T2加权图像则是根据组织对长T2弛豫时间敏感性来构造出来的。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振现象,产生高分辨率的内部结构图像。
本文将介绍MRI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一、概述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一种成像技术,通过在物体中引入强磁场和射频脉冲,观察磁共振响应而获得图像。
MRI具有无辐射、高分辨率、多平面观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领域。
二、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吸收或发射能量的现象。
当被放置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与外加射频脉冲发生共振时,会吸收射频能量并发生能级跃迁。
这种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原子核会发出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即磁共振信号。
利用这种信号,可以推测出原子核所在位置的信息。
三、磁场和射频波MRI的关键部分是强大的静态磁场和可控的射频脉冲。
静态磁场会对体内的原子核进行定向,使其呈现特定的能级分布。
射频脉冲则用于激发原子核发生能级跃迁,产生磁共振信号。
四、磁共振成像过程1. 准备阶段:患者进入机器前,需要清除金属物品,以免干扰磁场和射频波。
患者躺入机器中央,头部或身体部位需要进入磁共振扫描区域。
2. 信号激发:在静态磁场的作用下,使用射频脉冲激发体内的原子核,使其达到共振状态。
3. 信号接收:激发后的原子核会发出磁共振信号,感应线圈将这些信号捕获并转化为电信号。
4. 数据采集:电信号被传送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算机将信号转化为图像数据,并对其进行整合和重建,生成可视化的图像。
五、影像结果1. 结构图像:通过磁共振成像,我们可以获得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结构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疾病,如肿瘤、损伤和器官异常等。
2. 功能图像:除了结构图像,MRI还可以生成功能图像,用于研究人体组织的功能性变化。
例如,可以观察大脑在特定任务下的活动变化,探索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
六、应用领域MRI在医学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PPT文档)
z
z
z
m =1/2
m =1
m =2
B0
Hale Waihona Puke m =1m =0mm==0-1
m =-1/2
m = -1
m = -2
I=1/2
I=1
I=2
E2=+ μ B0 E= E2 — E1 = 2μ B0 E1=— μ B0
受限下的核运动
原子核运动=自旋+回旋 (拉摩尔进动) —自旋:绕自旋轴(感应磁场轴)旋转 —回旋:绕回旋轴(外加磁场轴)旋转 进动频率=表征不同原子核的进动情况
类似电流线圈 产生磁场 右手定则
原子核自旋情况,用自旋量子数(I)表征。 I的取值由原子核的质子数和种子数决定:
4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偶数, I=0 (12C, 16O,32S, 28Si)---无自旋,无NMR
4质子数和中子数一个为奇数,一个为偶数,I为半整数, I=1/2 (1H,13C ,19F,31P)---自旋情况简单,
当外来射频辐射能量(hv0)等于△E时,则原 子核吸收电磁辐射能量,发生核能级的跃迁----产
生所谓NMR现象。即:
h
E
h 2
B0
h0
0
2
B0
磁旋比—原子核特征常数 外加磁场强度-单位为特斯拉
也就是说,当外来射频(T辐) 射的频率满足上式时就会
引起能级跃迁并产生吸收。—— 核磁共振条件
总之,自旋量子数 I ≠ 0的原子核在磁场 中都将发生分裂,可以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而发 生能级跃迁,发生核磁共振。
0
2
B0
—— 核磁共振条件
例:许多现代NMR仪器所使用的磁场强度 为4.69。请问在此磁场中,氢核可吸收多 大频率的辐射?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共40页文档
P I(I 1 ) gNN ; Ne2m P5 .05 1 0 2 0 8 J 7T 1
磁旋比,即核磁矩与自旋角动量的比值,不同的核具有不同的 磁旋比,它是磁核 一个特征(固定)值。 N为核磁子。
2020/5/12
(3) 与P方向平行。
1H2.79 217 C 3 0 0.7021 4:16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 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I=1/2的原子核(重要) 1H,13C,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 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机化 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2020/5/12
二、 核磁共振现象
8.34 8.29 8.27
7.52 7.51 7.36 7.35 7.33 7.30 7.28 7.27
4.93
3.94 3.79 3.33 3.33 3.33 3.08 3.06 3.05 3.03 2.92 2.91 2.89 2.88 2.86 2.82 2.78 2.33 2.31 2.08 2.07 2.07
300 800 3600 6000 9000 30000 30000
总结
(1)在相同 B0 下,不同的核,因磁旋比不同,发生共振的 频率不同,据此可以鉴别各种元素及同位素。
例如,在 2.3 T 的磁场中,1H 的共振频率为100 MHz , 13C 的为 25 MHz 只是氢核的1/4,而 133Cs 的仅仅是氢核的 1/8 左右。 (2)对同一种核, 一定,当B0 不变时,共振频率不变; 当B0 改变时,共振频率也随之而变。
2020/5/12
( 核磁共振现象)
两种取向不完全与外磁场平行,=54°24’ 和 125 °36’相互作用, 产生进动(拉莫进 动)进动频率 0; 角速度0;
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当我们去医院看病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我们做一项叫做核磁共振成像(MRI)的检查。
这个听起来有些复杂和神秘的技术,其实是基于一些相当有趣和重要的科学原理。
首先,我们要知道核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利用了原子核的特性。
在我们身体的各种组织中,都存在着氢原子。
氢原子的原子核就像一个小小的磁体,具有一定的磁性。
那么,这些小小的磁体是怎么在核磁共振成像中发挥作用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个叫做“磁场”的东西。
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中,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磁场。
当我们的身体被放入这个磁场中时,身体内氢原子核的磁体就会像指南针一样,沿着磁场的方向排列。
但是,仅仅让氢原子核排列还不够,还需要给它们一些额外的“刺激”。
这时候,就会通过设备发射一种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
这个无线电波的能量正好能够让氢原子核吸收,从而改变它们的排列状态。
当无线电波停止发射后,氢原子核就会逐渐恢复到原来在磁场中的排列状态。
在这个恢复的过程中,它们会释放出能量。
这些能量会被设备检测到,并转化为图像的信号。
可是,为什么不同的组织在核磁共振图像中会呈现出不同的亮度和对比度呢?这是因为不同组织中氢原子的含量和分布是不一样的。
比如,水含量较多的组织(如脑脊液)中氢原子就比较多,在图像中就会显得更亮;而脂肪组织中的氢原子含量相对较少,图像就会相对较暗。
另外,组织的特性也会影响信号的强度。
比如,健康的组织和病变的组织,由于细胞结构、水分含量等方面的差异,在核磁共振成像中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为了更准确地获取图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
比如,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获取图像,就像切面包一样,可以一层一层地观察身体内部的结构。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弛豫时间”。
它分为纵向弛豫时间(T1)和横向弛豫时间(T2)。
T1 反映了氢原子核恢复到原来纵向排列状态的速度,T2 则反映了氢原子核在横向方向上失去同步的速度。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的特性和磁场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的技术。
通过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的磁性特性,核磁共振可以为化学物质和生物体提供详细的结构信息。
其工作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磁化过程:将待测的样品放入强磁场中,如常用的是超导磁铁产生的静态磁场。
这个静态磁场会使样品中原子核的磁矩有方向性地分布起来,使得样品整体具有一个总的磁化强度。
2. 辐射吸收过程:通过适当的方法施加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通常是射频波),使得其频率与样品中原子核的回旋频率匹配(所谓的共振频率)。
这样,外界电磁波会被样品中的原子核吸收。
3. 回旋过程:被吸收的能量会激发样品中的原子核,使得它们的磁矩从初始的方向开始进动,即回旋。
回旋频率与原子核固有的磁共振频率相匹配。
4. 检测信号过程:在回旋过程中,原子核的磁矩会影响探测线圈中的感应电压。
这个感应电压可以被检测和记录下来,从而得到一个与样品中原子核回旋情况有关的信号。
5. 数据处理与图像构建:通过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数学处理和谱线解析,可以得到原子核的特征参数和相应的峰图。
这些参数和图像可以提供关于样品分子结构和动力学特性等信息。
总之,核磁共振技术利用样品中原子核的特性和外加磁场的相互作用,通过回旋过程和检测信号,能够提供详细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在化学、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它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的高分辨率影像。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是指原子核在特定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的过程,这种现象是由原子核的自旋引起的。
核磁共振现象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此旋转称为自旋。
原子核带正电荷,因此具有磁矩,这使得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具有一个旋转磁矩。
在没有外磁场的情况下,原子核的旋转方向是随机的,但是当外加一个静磁场时,原子核的旋转将在静磁场的磁感应线方向附近产生一个特定的角动量,自旋基数状态将在漂移的过程中产生相干现象。
当外加一个射频脉冲时,原子核将吸收能量并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个过程叫做共振吸收,原子核在高能级停留的时间很短,不到微秒级别,然后原子核会放出吸收的能量,回到低能级状态。
在原子核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的过程中,会发出一个特定频率的信号,这个信号被称为核磁共振信号。
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就可以得到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的性质和环境,从而获取到影像信息。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原子核的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组织的信息,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在外加不同频率的射频脉冲下会产生不同的信号,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组织进行区分。
而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在于其对软组织有很好的分辨能力,可以提供清晰的组织结构和病变信息,对于脑部、胸部、腹部和骨骼等部位的疾病诊断有着独特的优势。
除了在医学影像领域应用广泛以外,磁共振技术还被广泛应用在其他领域,如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等领域。
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利益与帮助。
第二篇示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通过利用人体自身核磁共振信号来获取影像信息的高端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MRI基本原理精品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54
= .B
:进动频率
Larmor 频率
:磁旋比
42.5兆赫 / T
B:主磁场场强
55
高能与低能状态质子的进动
由于在主磁场中质子进动,每个氢质子均 产生纵向和横向磁化分矢量,那么人体进 入主磁场后到底处于何种核磁状态?
91
5、磁共振“加权成像”
T1WI
PD
T2WI
92
何为加权???
• 所谓的加权就是“重点突出”
的意思
–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 (纵向弛豫)差别
–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 (横向弛豫)差别
–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突出组织氢质 子含量差别
93
低能量
宏观效应
中等能量
高能量
69
90度脉冲继发后产生的宏观和微观效应
低能的超出部分的氢质子有一半获得能量进入高能状态, 高能和低能质子数相等,纵向磁化矢量相互抵消而等于零
使质子处于同相位,质子的微观横向磁化矢量相加,产生 宏观横向磁化矢量
70
氢质子多 氢质子少
90度脉冲激发使质子发生共振,产生最大的旋转 横向磁化矢量,这种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切割接 收线圈,MR仪可以检测到。
N
S
MR不能检测到纵向磁化矢量,但能检测到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
62
如何才能产生横向宏观磁化矢量?
63
3、什么叫共振,怎样产生磁共振?
• 共振:能量从一个震动着的物体传递到另一
个物体,而后者以前者相同的频率震动。
64
共振
核磁共振运行原理
核磁共振运行原理
核磁共振就是利用原子核的磁效应,在外加磁场中通过原子核共振发生的。
当施加在原子核上的电场消失,原子核就会获得一个自旋,这个自旋称为弛豫时间。
根据质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知道它们之间的距离,从而求出它们的磁化强度。
然后利用一个核磁共振系统就可以检测出这种距离。
如果把核磁共振系统放入一个磁场中,并把一个物体放在磁铁和该物体之间,那么当它受到外界磁场的作用时,就会产生共振。
同样,在外加磁场中将一个物体放在磁铁和该物体之间也会产生共振。
实验证明,在磁共振系统中只要有一定强度的外加磁场存在,就能使系统产生共振并检测出这种运动。
当有一个物体靠近磁场时,该物体受到的磁场力就会使得自旋发生改变。
如果施加在这个物体上的电场强度足够大,那么当磁场消失时这个物体就会吸收这种电场而发生弛豫。
如果把这个物体移开一段距离,那么它被再次施加在这个场强较低的地方时又会重新吸收这种电场。
这就是共振现象。
—— 1 —1 —。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 (NMR) 是一种用于分析和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技术。
它基于原子核的磁性性质和电子自旋的相互作用。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原子核的磁性性质:物质中的原子核具有自旋,类似于地球的自转。
这些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会产生一个磁矩,类似于地球的磁场。
2. 感受外部磁场:当物质处于外部磁场中时,原子核的磁矩会以与自旋方向相反的方式排列。
这个排列方向可以用两个状态来表示,即平行和反平行。
3. 吸收和释放能量:当物质处于外部磁场中时,可以通过施加特定的射频脉冲来改变原子核的自旋状态。
这将导致能级的变化,使得原子核吸收或释放能量。
4. 共振条件:当施加的射频脉冲的频率与物质中原子核的
共振频率匹配时,吸收能量的现象将发生。
这个共振频率
是由原子核的特性和外部磁场强度确定的。
5. 探测和分析:通过测量物质吸收或释放的能量,并以此
绘制能量与射频脉冲频率的关系曲线,可以获得关于物质
的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核磁共振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如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用于分析和研究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核磁共振原理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强外磁场内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即1H),在特定射频(RF)脉冲作用下弛豫时间不同。
1、人体1H在强外磁场内产生纵向磁矢量和1H进动:1H在绕自身轴旋转的同时,还围绕外磁场方向做锥形运动,称为进动,进动的频率与外磁场场强呈正比。
2、发射特定的RF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向强外磁场内的人体发射特定频率的RF脉冲,1H吸收能量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3、停止RF脉冲后1H恢复至原有状态并产生信号:停止发射RF脉冲后,1H迅速恢复至原有的平衡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弛豫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弛豫时间。
纵向磁矢量恢复的时间为纵向弛豫时间,亦称T1弛豫时间;横向磁矢量的衰减和消失时间为横向弛豫时间,亦称T2弛豫时间。
4、采集、处理MR信号并重建为MRI图像:对于反映人体组织结构T1值和T2值的MR信号经采集、编码、计算等一系列复杂处理,即可重建为MRI灰阶图像。
MRI图像上的黑白灰度对比,反映的是组织间弛豫时间的差异。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核磁共振这个超酷的东西的基本原理。
咱先来说说原子核这小玩意儿。
原子核啊,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粒子球,它们在原子的中心待着呢。
这些原子核啊,本身就带有电荷,而且还会像小陀螺一样自转,这个自转就叫做自旋。
不同的原子核,自旋的情况还不太一样呢。
有些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是整数,有些则是半整数。
就像不同性格的小娃娃,各有各的特点。
那这个自旋和核磁共振有啥关系呢?这就有趣啦。
当原子核自旋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小小的磁场,就像它自己带着一个小磁棒一样。
在没有外界磁场干扰的时候,这些原子核的自旋方向是杂乱无章的,就像一群调皮的小孩子在操场上乱跑,没有什么规律。
可是啊,一旦把这些原子核放到一个强大的外磁场中,就像是给这些调皮的小孩子划了一个跑道,它们就会乖乖听话,按照外磁场的方向排列起来。
不过呢,它们可不是完全听话,而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顺着外磁场方向,一种是逆着外磁场方向。
这两种状态的能量可不一样哦,顺着的能量低,逆着的能量高。
就像在山坡上,在坡底的状态能量低,在坡顶的状态能量高。
这时候呢,如果再给这些原子核一个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
这个射频脉冲就像是一个魔法信号,当这个信号的频率刚好和原子核在两个能量状态之间跃迁所需要的频率一样的时候,原子核就像听到了最爱的音乐一样,开始从低能量状态跳到高能量状态。
这个过程就叫做共振啦,就像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振动了,另一个也跟着振动起来。
当原子核吸收了这个射频脉冲的能量跃迁之后呢,过一会儿它又会回到原来的低能量状态,这个过程就会释放出能量。
我们就是通过检测这个释放出来的能量,来得到关于原子核的各种信息的。
比如说这个原子核周围的化学环境啊之类的。
再说说这个核磁共振成像吧。
它就是利用不同组织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表现不一样来成像的。
咱们人体大部分都是水嘛,水里就有好多氢原子核。
不同的组织,像肌肉、脂肪、骨头这些,它们里面的氢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在磁场中的共振频率啊、弛豫时间啊这些就不一样。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一种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交变电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和发射的现象。
在外加静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会产生磁矩并取向,当外加交变电磁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同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
而在磁共振成像中,利用的就是这种原理。
其次,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通过对人体部位施加静磁场,使人体内的原子核产生磁矩,并用射频脉冲使原子核进入共振状态,然后检测原子核在共振状态下的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处理得到图像。
在施加静磁场的过程中,人体内的原子核会按照不同的组织类型和状态产生不同的信号,这些信号经过检测和处理后,就可以形成人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另外,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还涉及到梯度磁场的作用。
梯度磁场是在静磁场的基础上加上的一组可变磁场,它可以使得不同位置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从而可以确定原子核的位置。
通过对梯度磁场的调节,可以获得不同位置的信号,从而实现对人体内部结构的精确定位和成像。
总的来说,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和梯度磁场技术的结合,通过对人体内部原子核的共振信号进行检测和处理,最终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
这种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还可以避免X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伤,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和梯度磁场技术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对人体内部原子核的共振信号进行检测和处理,最终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
这种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诊断疾病和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对磁共振成像原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原理(经典由简入深)
90
180
回波
回波
90
180
TE
TR
TE:回波时间TR:重复时间
第二节 基本磁共振成像序列简述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
自旋回波信号(SE)
梯度回波信号(GrE)
0
较为常用的也是最早用以进行磁共振图像重建的信号,只是需要多施加一次1800RF脉冲,回波时间较长
较新的可大大缩短磁共振扫描时间的用以重建图像的信号,又称场回波
*
原子核总是绕着自身的轴旋转--自旋 ( Spin )
地球自转产生磁场 原子核总是不停地按一定频率绕着自身的轴发生自旋 ( Spin ) 原子核的质子带正电荷,其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核磁,因而以前把磁共振成像称为核磁共振成像(NMRI)。
自旋与核磁
何种原子核用于人体MR成像?
用于人体MRI的为1H(氢质子),原因有: 1H的磁化率很高; 1H占人体原子的绝大多数。 通常所指的MRI为氢质子的MR图像。
3、看其他结构 脑组织: T1WI:白质比灰质信号高 T2WI:白质比灰质信号低 腹部: T1WI:肝脏比脾脏信号高 T2WI:肝脏比脾脏信号低
T2WI
T1WI
T1WI
T2WI
*
名词解释
T1WI、T2WI、PDWI
何为加权
何为弛豫
MRI的成像基本过程
*
90°射频脉冲
RF脉冲的作用是在共振条件下激发质子使磁化强度矢量旋转,当磁化强度矢量绕射频场B1旋转90°时,该RF脉冲称为90°脉冲。
可获取的三种磁共振信号
*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自由衰减信号(free induction decay signal, FIR)指的是在探测线圈中感应出的自由进动,又叫自由进动衰减。FID是NMR的信号源。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人体进行影像诊断的先进医疗影像技术。
MRI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内部的水、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不同分布和不同磁性质进行成像,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详细结构信息。
本文将介绍MRI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MRI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利用强大的磁场和射频脉冲来激发并探测人体内部组织中的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是指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下发生自旋共振的现象。
在医学影像学中,最常用的核磁共振元素是氢核(即人体组织中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
MRI设备通常由主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系统组成。
主磁场是MRI成像的基础,它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高强度磁场,使得体内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产生指向磁场方向的自旋。
梯度磁场则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位置施加不同的磁场强度,用于定位体内的核磁共振信号的来源。
射频系统则用于通过射频脉冲激发核磁共振信号并探测信号。
在MRI成像过程中,首先通过加入主磁场使体内的氢原子核自旋朝向主磁场,然后施加射频脉冲,使一部分氢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
当射频脉冲停止时,这些氢原子核会释放出能量,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梯度磁场定位后被采集并加以处理,最终形成图像。
由于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氢原子核含量和环境不同,它们在磁共振成像中会产生不同的信号强度和特征。
通过对这些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可以形成代表不同组织结构的图像,从而实现对人体内部结构的精细分辨。
MRI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其无创伤、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和对软组织结构表现优异等特点,MRI成像可以用于大多数器官和组织的检查,包括脑部、脊柱、关节、胸腹部、盆腔等。
在神经科学、心血管病学、肿瘤学、骨科等领域,MRI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诊断手段。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讨论:
(1) I=1 或 I >0的原子核 I=1 :2H,14N I=3/2: 11B,35Cl,79Br,81Br I=5/2:17O,127I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
个椭圆体,电荷分布不均匀,共振吸收 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重要) (2)I=1/2的原子核 1H,13C,19F,31P
原子核
o P
I > 1/2
P: 原子核的角动量 : 磁矩 o: 拉默尔频率 : 磁旋比
2020/3/21
一、 原子核的自旋
atomic nuclear spin
(1)一些原子核像电子一样存在自
旋现象,因而有自旋角动量:
h
P = [I(I+1)]1/2
2
I 为自旋量子数
(2)由于原子核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故
2020/3/21
第二节、核磁共振波谱仪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
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 场,要求稳定性好,均匀, 不均匀性小于六千万分之 一。扫场线圈。 2 .射频振荡器:线圈垂 直于外磁场,发射一定频 率的电磁辐射信号。 60MHz或100MHz,…….
低能态
•纵向驰豫也称自旋-晶格驰豫
处在高能级的核将能量以热能形式转移给周围分子骨架 (晶格)中的其它核,而回到低能级,这种释放能量的方式
称为纵向驰豫。
周围的粒子,对固体样品是指晶格,对液体样品指周围的 同类分子或溶剂分子。
横向驰豫也称自旋-自旋驰豫
自旋核之间进行内部的能量交换,高能态的核将能量转移 给低能级的核,使它变成高能态而自身返回低能态,这种释
第一节
四、核磁共振波谱仪
磁共振的基本原理之欧阳文创编
磁共振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的依据是与人体生理、生化有关的人体组织密度对核磁共振的反映不同。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核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的特性。
一、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吸收的宏观描述由力学中可知,发生共振的条件有二: 一是必须满足频率条件,二是要满足位相条件。
原子核是自旋的,它绕某个轴旋转(颇像个陀螺)。
旋转时产生一定的微弱磁场和磁矩。
将自旋的原子核放在一个均匀的静磁场中,受磁场作用,原子核的自旋轴会被强制定向,或与磁场方向相同,或与磁场方向相反。
重新定向的过程中,原子核的自旋轴将类似旋转陀螺般的发生进动。
不同类的原子核有不同的进动性质,这种性质就是旋转比(非零自旋的核具有特定的旋转比),用γ表示。
进动的角频率ω一方面同旋转比有关;另一方面同静磁场的磁场强度 B 有关。
其关系有拉莫尔(Larmor)公式(ω又称拉莫尔频率) :ω=γ·B(6-1)静磁场中的原子核自旋时形成一定的微弱势能。
当一个频率也为ω的交变电磁场作用到自旋的原子核时,自旋轴被强制倾倒,并带有较强的势能;当交变电磁场消除后,原子核的自旋轴将向原先的方向进动,并释放其势能。
这种现象就是核磁共振现象(换言之,当电磁辐射的圆频率和外磁场满足拉莫尔公式时,原子核就对电磁辐射发生共振吸收),这一过程也称为弛豫过程,释放势能所产生的电压信号就是核磁共振信号.也被称为衰减信号(FID)。
显然,核磁共振信号是一频率为ω的交变信号,其幅度随进动过程的减小而衰减。
图6-1表示几种原子核的共振频率与磁场强度的关系。
这欧阳文创编些频率是在电磁波谱的频带之内,这样的频率大大低于 X 线的频率,甚至低于可见光的频率。
可见它是无能力破坏生物系统的分子的。
在实际情况下,由于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由大量原子核组成的组合体,因此在转入讨论大量原子核在磁场中的集体行为时,有必要引人一个反映系统磁化程度的物理量来描述核系统的宏观特性及其运动规律。
这个物理量叫静磁化强度矢量,用 M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1、人体MR成像的物质基础
• 原子的结构
电子:负电荷
中子:无电荷
质子:正电荷
7
安培是电学领域里的牛顿
• 他想:既然通电的线圈类似一只磁铁,反过来,一 个天然磁体不是也像一只通电线圈吗?那么,天然 磁铁上的电流在哪里?安培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那就是把一条形磁体折为两段,结果变成了两个独 立的磁体,照此分下去,天然磁体的每一颗粉末也 都是独立的磁体,都有N极和S极 ;
观
使质子处于同相位,质子的微观横向磁化矢量相加,产生 效
宏观横向磁化矢量
应
26
90度脉冲激发使质子发生共振,产生最大的旋转 横向磁化矢量,这种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切割接 收线圈,MR仪可以检测到。
氢 质 子 多
氢 质 子 少
27
•非常重要
• 无线电波激发后,人体内宏观磁场偏 转了90度,MRI可以检测到人体发出 的信号
人体并不表现出宏观磁化矢量。
13
把人体放进大磁场
14
组进 织入 质主 子磁 的场 核前 磁后 状人 态体
15
• 进动(Precession)
• 质子在静磁场中以进动方式运动 • 这种运动类似于陀螺的运动
质 子 进 动
陀 螺 运 动
16
• 进动频率(Precession Frequency)
拉莫尔方程
•不同组织T1值不同
36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旋转横 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37
•重 要
提 示
• 不同组织有着不同
• 质子密度 • 横向(T2)弛豫速度 • 纵向(T1)弛豫速度
• 这是MRI显示解剖结 构和病变的基础
38
5、磁共振“加权成像”
T1WI
PD
T2WI
39
何为加权???
0 B0
其中:ω0 :进动的频率 (Hz或MHz) B0 :外磁场强度(单位T,特斯拉)。 γ :旋磁比;质子的为 42.5MHz / T。
17
18
•处于高能状态太费劲,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处于低能状态的略多一点 19
• 进入主磁场后人体被磁 化了,产生纵向宏观磁 化矢量
• 不同的组织由于氢质子 含量的不同,宏观磁化 矢量也不同
第一章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本章主要讲述内容: 磁共振信号的产生 磁共振信号的获取与傅立叶变换 像素位置信息的确定(梯度) 像素灰度信息(信号幅度)的确定 序列参数对图像权重的影响 磁共振成像序列
1
简述磁共振成像过程
1.
2
3
4
第一节 磁共振信号的产生
• 发电; • 磁带、录像带; • 磁盘; • 音响; • MRI的核心。
• 也称为T2 弛豫,简 单地说, T2弛豫就 是横向磁 化矢量减 少的过程。
33
•不同的组织横向弛豫速度不同
•不同的组织T2值不同
34
纵向弛豫
• 也称为T1弛豫,是指90度脉冲关闭后,在 主磁场的作用下,纵向磁化矢量开始恢复, 直至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90度 脉冲
35
•不同组织有不同的纵向弛豫速度
• 磁共振不能检测出纵向 磁化矢量
20
MR能检测到怎样的磁化矢量呢???
MR不能检测到纵向磁化矢量,但能检测到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
21
MR能检测到怎样的磁化矢量呢???
MR不能检测到纵向磁化矢量,但能检测到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
22
如何才能产生横向宏观磁化矢量?
23
3、什么叫共振,怎样产生磁共振?
–1、1H的磁化率很高; –2、1H占人体原子的绝大多数。
•通常所指的MRI为氢质子的MR图像。
11
•人体内有无数个氢质子(每毫升水含氢 质子3×1022) •每个氢质子都自旋产生核磁现象
•人体象一块大磁铁吗?
12
通常情况下人体内氢质子的核磁状态
通常情况下,尽管每个质子自旋均产生一个小的
磁场,但呈随机无序排列,磁化矢量相互抵消,
• 氢质子含量高的组织纵向磁化矢量大, 90度脉冲后偏转横向的磁场越强, MR信号强度越高。
• 此时的MR图像可区分质子密度不同 的两种组织
28
•非常重要
•检测到的仅仅是不同组织氢质 子含量的差别,对于临床诊断来 说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总是在90度脉冲关闭后过 一定时间才进行MR信号采集。
29
4、射频线圈关闭后发生了什么?
• 所谓的加权就是“重点突出”
的意思
•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 (纵向弛豫)差别
•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 (横向弛豫)差别
• 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突出组织氢质 子含量差别
40
T2加权成像 (T2WI)
反映组织 横向弛豫 的快慢!
• T2值小 横向磁化矢量减少快 MR信号低(黑) • T2值大 横向磁化矢量减少慢 MR信号高(白) • 水T2值约为3000毫秒 MR信号高 • 脑T2值约为100毫秒 MR信号低
30
无线电波激发使磁场偏转90度,关闭无线 电波后,磁场又慢慢回到平衡状态(纵向)
31
• 射频脉冲停止后,在主磁场的作用下, 横向宏观磁化矢量逐渐缩小到零,纵向 宏观磁化矢量从零逐渐回到平衡状态,
这个过程称为核磁弛豫。
• 核磁弛豫又可分解为两个部分: • 横向弛豫 • 纵向弛豫
32
90度脉冲
横向弛豫
• 共振:能量从一个震动着的物体传递到另一
个物体,而后者以前者相同的频率震来自。24体内进动的氢质子怎样才能发生共振呢?
给低能的氢质子能量,氢质子获得能 量进入高能状态,即核磁共振。
25
90
度
脉
冲
继
发
后
产
生
的
宏
观
低能的超出部分的氢质子有一半获得能量进入高能状态, 和
高能和低能质子数相等,纵向磁化矢量相互抵消而等于零 微
8
原子核总是绕着自身的轴旋转--自旋 ( Spin )
9
自旋与核磁
•地球自转产生磁场
•原子核总是不停地按一定频率绕着自身的
轴发生自旋 ( Spin )
•原子核的质子带正电荷,其自旋产生的磁
场称为核磁,因而以前把磁共振成像称为 核磁共振成像(NMRI)。
10
何种原子核用于人体MR成像?
•用于人体MRI的为1H(氢质子),原因有:
• 安培想:在原子、分子或分子团等物质微粒内部, 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后人也叫它“安培 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形成了一个微 小的磁体,环性的分子电流的磁场使它的两侧相当 于两个磁极。这两个磁极是跟分子电流不可分割地 联系在一起的。未磁化的物体分子电流的方向非常 紊乱,对外不显示磁性。磁化后,分子电流的方向 变得大致相同,于是对外显示出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