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课件【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小学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课件【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
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感悟故事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获得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理解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会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难点:针对文中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诵读法、归纳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讲述《元方善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
出课题。
(设计说明:用故事激趣,渲染气氛,使其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二、出示课题,简介作者作品
1、出示课题
2、简介作者作品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
苏州市)人,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秉性
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还
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说和文集,但已散失。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
的一些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这部书不但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作品,丰富语文知识面)
三、指导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文言文学习必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
1、读:读准字词、停顿准确、响亮流畅
2、译:掌握译法、参看注释、结合语境
3、赏:体会意境、探究写法、培养水平
(设计说明:实行学法指导,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
四、朗读练习,培养语感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准确
2、根据提示,再读课文
3、请两位同学当代表,给大家范读课文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采用自主学习,在诵读中扫清字词障碍,掌
握朗读节奏,培养语感,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五、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鲁教版小学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二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目标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和《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体会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教学流程】
情境创设——学法引导——组织探究——总结升华
【教学方法】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教具、课件]
一、故事《狼来了》和《曾子杀猪》
二、图片、多媒体、朗读录音MP3等辅助手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放《狼来了》和《曾子杀猪》
2、讨论:这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三)组织探究
(利用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期(qī)行尊君在否(fǒu)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鲁教版小学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水平: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使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如下:
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个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理解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因为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极大的要求。
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