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老庄与道家文化
第03讲中国哲学[二]:老庄与道家..
3.2.3.3修养工夫
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 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16) 损的工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 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 守柔。“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 常。”(42)“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 处下,柔弱处上。”(76) 自由生命的存在特性与状态 不争。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 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 语?故成全而归之。[2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
3.2.3.2对自我的看法
形躯我、认知我、德性我的否定: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 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1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忙兮其未央! 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 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若海,漂 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 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情意我”:肯定一善摄生者。“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 遇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④道家与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 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大教派。 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 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 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 炼气,出家修真”,道士蓄发留须, 守斋出家,不婚配。两派虽在形式和 要求上有不少区别,但基本主张是完 全一致的,都讲求“修道”、“积 德”、“清静”、“无为”。
《道德经》高居第二。
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庄子)
庄子 [人物档案] 姓 名:庄周,字子林 出 生:约公元前369年 逝 世:公元前286年 祖 籍:宋国蒙邑 主要身份: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主要著作:《庄子》 曾任职务:漆园吏 荣誉称号:逍遥游仙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晚年在陈国居住, 后出关赴秦讲学,不 知所踪。老子是“中 国哲学之父”,遗留 下来的著作仅有《五 千文》,即《老子》, 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 1 “道”——宇宙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 (1)“道”是万物的本原。 (2)“道”生万物 (3) 道法自然 2 “道”——万物变化的原因 (1)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性 (2)矛盾对立面会相互转换 (3)弱者道之用 3 为学与为道——认识世界的方式 4 “小国寡民”——社会的理想形态 ;无为政治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 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义》
“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严复
道家文化
武 当 皇 城
三、自然之道
道法自然 虚静其心 神乎技
1,道法自然
法,效法,以……为法则。 自然,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 和副词;不是指“自然外物”, 而是指“本来如此,自然而然, 顺其自然”,指一种最好的状 态和方式。
《老子》十七章: 悠兮其贵言(宝重其言,不轻 易出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 自然”。
《老子》二十三章: 希言(少说话,不施加政令,行 不言之教)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 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 久,而况于人?
自然与无为
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 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 的活动状况而说的。“自然” 是对天地(道)的写状,“无 为”的观念是对“自然”一词 的写状。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当“道”独立而在时,它是某 种精神、某种神奇的力量,而 当它存在于事物之中时,又成 了支配物质世界和现实事物运 动变化的规律。
逍遥自适的人生观
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 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庄子说: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 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 殉名。”
“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 死之外,进入“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 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逍 遥游。因此,要获得自由,人 们就必须从“有待”进入“无 待”。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一种处事的态 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 “无为”所产生的效果。以 “无为”的态度去“为”,也 就是以“自然”的态度去 “为”,所谓“为而不恃”、 “为而不争” 。
自然之道与推崇个性
崇尚自然,强调人性的自然存在方 式,这必然导向提倡独立人格的保 持,个体价值的实现。 道家抨击 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反对 家、国观念,力促个体摆脱这些观 念对人性自然的束缚。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②黄老道学 黄老之学在汉初发挥了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的明显作
用,在思想领域获得了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 其自身的理论建设也发展到了盛极一时的状态,突出地 表现于《淮南子》一书。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 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朝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概论——
老庄与道家思想
2016年11月13日
主要内容
一
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
二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三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
道家与儒家的对比
五
道家学说的现代意义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道家的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道家学说的 其他部分都是围绕着“道”而逐层展开的。
“道”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合于道” 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道家各派对于道的描述存 有一定的差异, 但“道”有几个 基本的特征却是 各派所公认的。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三、道效法自然的品格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曰:道“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德”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四、道是无形的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庄子一方面认为,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 上古而不为先。” 一方面又认为,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产生与背景)
1、原始母系社会的遗风。贵柔、守雌、 水德,用温柔、慈爱的方式统治社会, 由女性崇拜、生殖崇拜演化到对生命的 重视和对生命起源的探求。 2、对宇宙时空的形而上思考。陆九渊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那 么,宇宙空间的中心是什么?宇宙时间 的起点又是什么?老子说是“道”。
第三讲老子及道家思想PPT课件
老子及道家思想
1、老庄简介 2、道家思想体系及核心
——“道”、朴素辨证法 3、道家价值观 4、道家审美特质 5、天人合一、中和之美
一、老庄简介:
1、老子:(前571—?) 李耳,字聃,世称老聃,楚国(安
徽涡阳县)人,与孔子同时略早。孔子曾 问礼于他。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史”, 约50岁左右离开东周去秦国,过函谷关写 下《道德经》。
五、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
(一)天人合一
天:天道,天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人:人道,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
“天”包含着“地”,“人”和与人相对应的 “天地”是统一的一体。
1、《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 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2、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 我为一”。
3、儒学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天人相 副”“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
3、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
“无待”、“无己”
庄子追求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要想获得 真正的自由,必须使自己处于很高的层次。
三、道家价值观
注重天道、自然,轻视人事。追求 出世,独善其身,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 命。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志, 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 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 彼取此。 (十五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追求意境的含蓄、朦胧、飘渺
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讲究的 是一种"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 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 的影响。
《中华文化》第三讲 道家
第三讲道家、道教与中华文化一、“道家”与道家文化1、关于“道家”先秦没有“道家”的说法,第一次提出“道家”这个名称,是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旨要》。
汉初的道家,汲收了儒、墨、阴阳、名、法诸家的思想,是黄老思想的分支,与老子、庄子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道家的主要思想无疑又来源于老、庄,故后代学术界又称老、庄为道家,并成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
不过“道家”虽创始于老子,但却经后代学者的进一步发挥,故道学思想并不完全等于老子思想。
或者说,“道家”与道家文化,指老、庄思想以及由老庄思想衍生的文化体系。
2、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1)、老子老子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楚之苦县(今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
在世年代略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礼”的问题。
现传《老子》一书,可能有后人的增补。
从1993年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看,最迟在公元前三百年,该书就已流传。
老子思想的精髓:A、提出“道”的形而上学宇宙观及“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用“道”表达其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它发展的途径,而这种途径比较抽象,一般人不易理解,于是他就用具体的“道路”来比喻抽象的“途径”,故称之为“道”,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赋予“道”的,是最原初的、先天存在的、最无知无欲的、脱离了人的意识的纯自然的东西。
因此,“道”成了宇宙万物的根源。
老子是我国形而上哲学的开创者。
作为既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人,只能适应“道”,而不能违背它。
于是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念,他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就是“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即取法天然、本然。
道家文化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4
(2)无味
《老子》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老子》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
为目,故去彼取此。
2020年9月28日
15
(3)无用
《老子》四十一章:
第三章 道家文化
老庄 玄学与道教
自然之道
2020年9月28日
渔 樵 问 答
1
一、老子与庄子
2020年9月28日
2
1,老子其人其书
《史记》中的三个“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周守 藏室之史,孔子之前;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
太史儋,后于孔子129年。
《老子》八十一章,五千言。
2020年9月28日
3
2020年9月28日
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
从而提出了相对主义的理论观
点:齐物论。
2020年9月28日
30
二、玄学与道教
2020年9月28日
31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 的哲学思潮。
三玄:老、庄、易
三期:正始/竹林/元康
2020年9月28日
32
正始玄学:何晏、王弼
正始玄学,讨论有无本末问题, 将“贵无”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 以无(自然)为本,以有(名教) 为用,名教出于自然;
宇宙万物。
2020年9月28日
12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 李名耳,字聃(dān) 。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 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 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东汉末期,道家 思想发展成道教,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唐代,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 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人 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 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
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
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LOGO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 尽年。 《庄子· 养生主》
LOGO
五、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 -公元
前286年):名周,字子休。
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
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学
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
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
家。
七、《庄子》
《庄子》,又名为《南华真经》。计五十二篇,今存《庄子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名篇主要有 哲学的文学”。《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LOGO
六、《庄子》的主要思想
1、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 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 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庄与道家思想道家与老庄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
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
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是《道德经》,庄是庄子,代表作就是《庄子》这本书,后来道教也称为《南华经》。
这两位人物的经历都很传奇,甚至很神奇,我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庄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先来说说老子这个人。
关于老子,我个人最早是从中学课本里得知的,老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
当然,中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印象。
真正对老子、对道家有印象,都是因为高中时看了一篇小说,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做《出关》,收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
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集,其文学价值不在其代表作《呐喊》《彷徨》之下。
只不过一直以来,很多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们都以所谓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这一套东西来评论文学,结果都忽视了《故事新编》。
很多人谈到鲁迅的时候,要么开口就是《呐喊》《彷徨》,要么就是鲁迅杂文多么了不起,但都没有谈到这部相当优秀的小说集。
《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经典的小说,写得也非常有趣、非常精彩。
《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就是《出关》,写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
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老子在图书馆干了很多年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周朝也很衰弱了,周天子的号令也没人听了。
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天下将乱,自己不想在乱世中生活,想找个地方隐居。
于是老子就离休,辞职不干了。
辞职之前,老子的弟子也问过他说:“老师啊,您经常教导我们说,柔弱胜刚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刚强的人,力气大的、勇猛的人肯定可以战胜小个子、没有力气的人。
怎么会柔弱胜刚强呢?老子就对学生说:“你说,是牙齿刚强,还是舌头刚强呢?”学生说:“当然是牙齿啊!”老子就把嘴张开给他看。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讲:道法自然:老子、庄子的文艺思想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是一种极度痴 迷的状态,一种最高的境界,凝聚着神的气息。 亦即老子所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
中国文学批评史· 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3.以天合天
《达生》篇还有一个“梓庆削木为锯(鐻, 用木头做的琴)”的寓言: 梓庆削木为锯,锯成,见者惊犹鬼神。鲁 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臣将为锯,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 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 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 无公朝,其巧专(技艺专一)而外滑消(外部的 干扰全部消失);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 矣,然后成见锯,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 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中国文学批评史· 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离形”即“堕肢体”,“去知”即“黜 聪明”。离形去知之后,才能同于大道,这就 是“坐忘”。庄子用这种形象的说法,是要告 诉人们;“坐忘”的过程就是一个忘掉功名利 禄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忘掉人的生物性的过程。 实际上,这就是“心斋”的过程,是虚静的过 程。 因为道是语言无法直接把握的东西,是语 言无法到达的东西。联系到艺术创作,艺术之 道作为一种审美的东西,其本质应该是超功利 的。因此,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心斋坐忘” 即是创作的最佳心境,创作的最佳审美态度。
中国文学批评史· 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第三讲
道法自然: 《老子》、《庄子》 的文艺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 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 右),姓李名耳,又称老聃,字伯阳。 《史记》载为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人, 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河南鹿邑太清人, 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在传说中, 老子一生下来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 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 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 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 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重要的神仙,被 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 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 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 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 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 形。汉代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 作为仙道之祖。
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下)
道家思想与老庄智慧(下)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宽容我下面要跟各位讲的第三个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宽容。
刚刚写这两个字的时候其实我是有一点点感觉的,什么感觉呢?我说自己的感觉,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是比较缺乏宽容的这一种态度。
这不是我们的过错,也许他可以归结为我们的一种基因,特别是儒家所奠定的这种精神基因,我这样说的意思也并不是说儒家反对宽容,它也有宽容的东西,但是儒家有先天的那么一种优越感,那么这种优越感变成宽容是很重要的一个障碍,那么这种优越感是说我是最好的,也因此你应该要跟我保持一致,如果你不跟我保持一致你就是野蛮人,你就不是人。
各位,因此在这个时候你的优越感就会出现一种排斥性的这个一种甚至有时候暴力,我觉得暴力不仅仅限于那种手屠的暴力就是我们有形的暴力,有一种精神的暴力。
那么孟子是一个棱角非常鲜明的一个人,因性利人(音),动不动骂人,骂别的人,说你不是人,你不是人,你是禽兽,这个话不是我们现在也骂的,孟子那时候骂得最厉害,有时候也会跟圣人联系在一起,那这个真的就是这个样子,我看他说的话,这个活着宽容,实际上我是想跟另外一个词做对比,哪个词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词,“爱”。
当然我写爱的时候各位我经常习惯性地把它写成这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的繁体字,不是简体字,我之所以习惯写成这个字的话跟我对哲学的哲看法是一样的,这个爱是有心的,如果没有心那个爱不叫爱,那是方便面。
这个所以我特别会写这样一点,那如果这一点的话我是把这个宽容这个观点提出来。
(一)爱和宽容是儒家和道家的一个对话所以这一主题的话我们可以把它作为爱和宽容,各位,爱和宽容是什么?爱和宽容是儒家和道家之间的一个对话。
1、儒家哲学用一个字来概括——“仁”(1)“仁”就是“爱”儒家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就像我前面跟各位提到的一样,如果我们用一个字表达儒家哲学的话,那这个字是“仁”,而仁是什么?仁就是爱,所以那么当孔子的学生向孔子提问,老师,什么是仁?然后孔子说,“仁者爱人”。
老庄与道家思想课件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一生淡泊名利,隐居山林。
详细描述
庄子出生于贵族之家,但因家道中落, 故而选择隐居。他一生著作颇丰,包 括《庄子》一书,该书成为道家学派 的经典之一。
庄子的哲学思想
总结词
庄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详细描述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最终归结于“道”。 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过度的人为干预,认为人 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庄子的文学成就
总结词
庄子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上。
详细描述
庄子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他的作品不仅传达了深刻的哲学 思想,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04
道家思想的应用与实践
道家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
顺应自然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反对过 度干预,认为管理者应该遵循自 然规律,让员工自由发挥,而不
道家思想在汉代以后逐渐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格局。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 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干预自然,让事 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柔弱胜刚强”
道家认为柔弱的事物具有生命力,能够战胜刚 强的对手。
灵感与直觉
道家思想认为艺术创作需 要灵感和直觉,强调创作 者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 自由,以激发创作灵感。
05
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பைடு நூலகம்
倡导自然与人的和谐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人所特有的智慧和文明。
无论是他深邃而隽永的智慧,抑或是他旷达而任真的品性,都启示过各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向往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庄子哲学与老子哲学一起构架成了古代哲学史上深具影响力的道家哲学,从而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庄思想道家中国文化绪言佯倘于中国文化的世界,你就不难发现,关于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在这片屹立在东海岸上,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的文明古国,在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的不断更新与磨合下,却始终不曾割断璀璨耀眼的辉煌文化。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几千年未曾断绝并推陈出新的文明,而成就了这一文明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论文正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就曾一度兴盛,以致达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思想高潮。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一个非常的微妙的过渡阶段,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时局,各国也都千方百计地谋求富国强兵之路,但是正是这种社会的变革促使文化走向民间,进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舆论状态。
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著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又抑或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
不过,在诸子百家的诸多理论中,每一种都能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但其中有两种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最深的,那就是儒家和道家。
儒教主“仁”,道家主“道”与“逍遥”,但两者相对而言,只有道家思想,才能突出经世治世之能用的学风。
道家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这当然也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以道为核心,把合于道作为终极追求目标的道家学派,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并以“道”作为该学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 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 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 头送白骨,令宵红绢帐底卧鸳鸯——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 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 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 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以义 誉之,不亦远乎!”
……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 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 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 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 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 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庄子》的思想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第二阶段。庄子继承了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但庄子的“道”多游走在 人的精神层面,强调“道”的独立、无所依恃和精 神的逍遥。
庄子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成心”,
去掉这个“成心”,以物观物,物与我无所区别,
是与非没有什么不同(《齐物论》)。去掉“成
心”,人就处在一种“忘我”、“坐忘”的状态
《道德经》(节选)
1.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 抱阳,冲气以为和。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 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味:酸、甜、苦、辣、咸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伪弃辩,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欲。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
《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 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 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 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 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 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 等。
(《大宗师》)。这种状态是一种无所羁绊的精神
绝对自由,它与“道”的境界也就相仿佛了。
《人间世》(节选)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 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 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 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 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 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 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 能若是之寿。”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 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 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 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 荒唐,到头来,都只为他人作嫁衣裳!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 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自定。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 周。汉族,宋国蒙(今河 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 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 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 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 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 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 “老庄”,他们的哲学思 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 为“老庄哲学”,
第三讲 老庄与道家文化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 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 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 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 “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