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_马玉龙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目前临床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绞痛患者并不少见,冠脉血管功能性病变尤其是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在此类病例中占有很大比例。

冠脉造影中通过侵入性手段检测冠脉微循环功能是目前CMD诊断的金标准。

由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CMD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并预后不良,因此对于CMD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此文对近年来CMD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治疗进展在冠脉造影中发现没有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胸痛患者至少占到了10~30%[1],被认为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亦称微血管心绞痛,这首次被Cannon等人被提出来[2]。

CMD通常被定义为小动脉的血管扩张受损,导致从舒张到收缩时血流不足。

CMD患者预后不良,在无CAD胸痛患者随访1个月后其死亡或心肌梗死风险为2%,这些患者是有多种不同病理生理过程引起的[3-4],其中突出的是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5]。

传统的侵入性血管造影不能直视微循环,但其侵入性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或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分析心肌灌注储备(myocardial perfusion reserve,MPR)能够直接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CMD患者普遍见于女性并预后较差[6]。

目前治疗CMD患者的药物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心绞痛和心肌缺血治疗以及包括催眠和脊髓電刺激等其他治疗[7-8]。

1 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药物1.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II抑制剂可能改善内皮功能,但持续治疗可能发生“醛固酮逃逸”。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疾病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定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通常也称为心绞痛微血管病变,是指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微循环血流受限所导致的。

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包括内皮功能异常、炎症反应增加、血管收缩功能异常等多方面的因素。

1. 内皮功能异常:内皮细胞在调节血管张力和血流动力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皮功能异常会导致血管张力的失衡,使得血管舒张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液流动。

2. 炎症反应增加: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炎症反应的增加会导致血管壁的破坏和血管内膜的增生,从而影响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的流动。

目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脏负荷试验等综合手段。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确诊也需要通过心脏造影和血流动力学检测等专业检查来进行。

1. 药物治疗:目前,对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

包括舒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抗血小板聚集等方面的药物。

ACEI、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手段。

2. 血运重建:对于一些严重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还可以考虑通过介入手术或搭桥手术等方法进行血运重建,以恢复心肌的供血功能。

3. 生活方式干预: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

包括戒烟、减肥、适度运动等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VD)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心脏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或心肌缺血,但并不伴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对心脏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CMVD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使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

本文将对CMV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医学界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CMVD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CMVD的病理生理机制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MVD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内皮细胞是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主要构成细胞,它们在血管壁内形成连续的内皮单层,并通过释放多种血管调节因子调节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参与调节血管舒缩和维持血液流动。

内皮功能异常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受损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导致心肌缺血。

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也被认为是CMV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进而诱发CMVD。

针对内皮功能异常、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行干预治疗,已成为当前CMVD研究的热点方向。

二、CMVD的临床诊断方法研究CMVD的临床诊断一直是医学界的难点和热点。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和内皮功能检测等手段,但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CMVD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很多研究致力于寻找更准确、更简便的诊断方法。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测定心肌对乳酸的代谢情况可以判断冠状动脉微循环是否受损,从而实现对CMVD的早期诊断。

还有研究利用心肌灌注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等方法,实现对CMVD的精准诊断。

这些新的诊断方法有望为CMVD的早期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针对CMVD的治疗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但这些方法对CMVD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且存在不少副作用。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1134投稿邮箱:zuixinyixue@·综述·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宋仁义(广西桂东人民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1)0 引言冠脉微循环是参与冠状动脉血流调节的微循环系统,在心肌细胞供氧、供血中意义重大。

若构成冠脉微循环的微血管出现病变,就会引起冠脉微循环障碍,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表现为胸闷、心慌、胸痛等[1]。

《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中强调,冠脉微循环障碍是冠心病形成的基本机制,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合并存在,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

因冠脉微循环障碍病变部位为微血管,难以被常规冠脉心脏造影检出,仅有少数患者能够获得正确的治疗,需引起临床重视。

1 病理机制冠脉微循环系统主要由微动脉、微静脉和心肌毛细血管构成,是心肌内血液流通的网络结构,是冠状动脉主要的阻力血管床,是血液与心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控制心肌血液及代谢[3]。

研究发现[4-5],冠脉微循环障碍与内皮功能紊乱、血管重构改变、炎症反应、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微血管痉挛等相关,以上表现均会引起冠脉储备功能减退,形成冠脉微循环障碍,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是导致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

2 诊断冠脉微循环障碍属于微血管病变,构成冠脉微循环血管直径较小,微动脉、微静脉直径不超过500 µm ,心肌毛细血管平均直径仅为8 µm 左右,常规冠脉造影基本无法显现。

目前的诊断技术尚不能直接观察微血管,不利于冠脉微循环障碍诊断及治疗,临床多通过测定心肌血流量、冠脉血流量等方法间接评估冠脉微循环系统情况。

2.1 微循环阻力指数。

微循环阻力指数是反映微循环阻力的特异性指标,临床可通过温度稀释法对冠脉血流及微循环两端压力差进行测定,压力差除以冠脉血流得到的数值即微循环阻力指数,微循环阻力指数低于25属于正常,超过30则怀疑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通过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定义、病因、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研究前景的详细介绍,对该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

本文还探讨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在临床上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概念、病因、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研究前景、展望、临床意义。

1. 引言1.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影响心脏微循环的疾病,常见于冠心病患者。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注也逐渐增加。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都在不断地得到进展和完善。

目前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病因的探讨,包括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基因变异、代谢异常等因素对微循环的影响;其次是关于诊断方法的改进,利用心脏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显像等技术来精准诊断微循环障碍;接着是治疗策略的不断创新,如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方法的应用;最后是关于研究前景和临床意义的展望,希望通过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深入研究,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为心血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2. 正文2.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定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系统中微循环血管的功能异常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等症状。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绞痛不同,其独立于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而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定义还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目前一般认为,该疾病主要特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轻微异常、微血管功能异常、心肌内皮功能异常、微血管再灌注异常等。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或微血管痉挛等原因导致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足,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等症状。

近年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依据。

本文将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 临床表现和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

传统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舒张试验,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微循环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心脏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临床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手段。

2.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内皮功能异常、炎症因子释放、微血管痉挛、微血栓形成等因素都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遗传、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也被认为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

3. 治疗策略针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目前主要的治疗策略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扩张微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代谢等。

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抗氧化剂、ACEI/ARB等。

微创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手术治疗也适用于某些患者。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讨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以提高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1.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相关的基因变异、表达谱和信号通路,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诊治及其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诊治及其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诊治及其研究进展沈伟【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7(038)005【摘要】中国冠心病患者目前总数在逐年上升,全国每年死于冠心病已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大约每5例死亡患者中,就有2例死于冠心病.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的成熟,解决了大部分患者的临床问题,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但仍有部分患者临床开通罪犯血管后,造影结果提示出现无复流、慢血流,或者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未见冠状动脉大血管狭窄或狭窄<50%,提示可能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检查方法及治疗做一综述.%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hina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and the annual death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accounted for the first cause of death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about every 5 cases of death,2 cases died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the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stent implantation and oth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ma-ture,to solve the clinical problems of most patients,greatly reducing the mortality rate,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atients after the clinical open-ing of criminals blood vessels,angiography results suggest no flow,slow blood flow,or coronary angiography or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no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or stenosis less than 50% ,suggesting that there may be coronarymicrocircul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thophysiology,examination method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总页数】5页(P566-570)【作者】沈伟【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安徽合肥 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J], 安军钰;黄晏;李万鹏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J], 欧洋;沈伟;施海明3.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发生机制和诊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J], 段天兵4.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冠心病诊治领域的黑洞? [J], 黄进宇5.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冠心病诊治领域的黑洞? [J], 黄进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大连市中心医院“登峰计划”院内自主立项(2022ZZ228)通信作者:郑晓群,E mail:drxiaoqun@163.com;惠慧,E mail:friendahui@qq.com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进展杜明亮1 王泊然2 惠慧1 郑晓群1(1.大连市中心医院冠心病科,辽宁大连116032;2.大连市中心医院病案室,辽宁大连116032)【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个复杂的组成部分,随着基础研究及诊断技术的发展,该疾病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现就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最新观点做一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识别和管理。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血流储备【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3 08 007ClinicalResearchProgressofCoronaryMicrocircularDysfunctionDUMingliang1,WANGBoran2,HUIHui1,ZHENGXiaoqun1(1.DepartmentofCoronaryHeartDisease,DalianCentralHospital,Dalian116032,Liaoning,China;2.MedicalRecordRoom,DalianCentralHospital,Dalian116032,Liaoning,China)【Abstract】Coronarymicrocirculardysfunctionisacomplexcomponentofischemicheartdisease.Withthedevelopmentofbasicresearchanddiagnostictechniques,thisdiseasehasattractedmoreandmoreclinicians’attention.Thispaperreviewsthelatestviewsonthepathogenesis,diagnosisandtreatmentofthisdisease,aimingatimprovingtherecognitionandmanagementofthisdiseasebyclinicians.【Keywords】Coronarymicrocirculation;Endothelialdysfunction;Coronaryflowreserve 目前缺血性心脏病仍是全球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为您介绍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在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接着,探讨了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诊断方法、治疗进展、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新技术研究,全面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文章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研究的未来展望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内容,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影响因素、诊断方法、治疗进展、病理生理机制、新技术研究、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概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在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方面,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对冠状动脉微循环产生影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显像等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新的治疗技术也在不断研究和推广,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新技术研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深入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可以为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新技术的引入,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和治疗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涉及多个方面,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正文2.1 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因素可以分为多个方面,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指的是冠状动脉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存在功能异常,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一种病理状态。

这种病理状态并不是由于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引起的,而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冠状动脉内通道异常或冠状动脉小动脉收缩异常等原因引起的。

目前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目前,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方法。

近年来,氩气X射线灌注超声心动图、磁共振心血管造影和心肌灌注显像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2.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研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冠状动脉内通道异常、冠状动脉小动脉收缩异常、冠状动脉血流自动调节异常、炎症反应和血液黏稠度异常等。

3.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目前,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等,可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改善心肌血供。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心脏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4.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存在相互关联。

研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诊断方法的改进、发病机制的研究、治疗手段的探索以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等方面。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对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临床治疗将会更加精准和有效。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困难。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就当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定义及病因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指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者仅见轻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且心肌缺血证据明显,但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病变。

其病因可能包括内皮功能异常、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异常、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

二、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因素1.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内皮细胞是冠状动脉血管壁内一层细胞,它能够分泌一系列的血管舒缩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当内皮功能异常时,血管舒缩物质的平衡将被打破,从而引起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2.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病因素会对冠状动脉微循环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3. 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异常: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异常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会导致血管的舒缩功能异常,从而影响血流的供应。

4. 代谢异常:体内代谢异常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例如血脂异常、血糖异常等。

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常常发生在安静或者轻微运动时。

诊断主要依赖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肌灌注显像等检查手段,但这些检查并不总能明确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因此如何准确诊断该病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目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代谢水平等多方面措施。

药物治疗也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主要手段,包括血管扩张剂、钙通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五、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机制研究: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内皮功能异常、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因素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作者:刘晴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第09期【摘要】临床工作中常发现有约50%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无明确狭窄。

研究表明,这一部分患者的发病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

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视,逐渐发现其多种发病机制,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评估诊断方法,现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发病机制;诊断【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9..02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致死率不断升高,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临床中常发现有约50%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这给诊疗工作带来不少困惑。

研究认为这类疾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引起。

1 CMD的发生机制冠状动脉微循环主要由直径0.1~0.5 mm的小动脉和0.1 mm以下的微动脉构成,多项研究显示CMD是多因素所致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最终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1]。

1.1 血管内皮功能研究发现CMD可能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紧密相关。

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释放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起到舒张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Zhang等[2]发现微循环障碍区的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的肿胀和完整性的缺失,血管活性物质合成和分泌的异常使阻力小血管舒缩异常,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损伤。

1.2 炎症反应多项研究证实炎症反应可导致CMD。

Tong等[3]通过研究患者微血管阻力指数、炎症指标及心肌损伤三者的相关性,发现在CMD与心肌损伤的发展中炎症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针对慢性炎症患者的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等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明显下降[4],炎症影响了这些患者的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并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疾病,以往对其了解较少,临床上也鲜有相关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涌现出不少有益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希望。

本文将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一、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指在冠状动脉正常的血管造影图像上未见明显狭窄,但患者临床表现出典型心绞痛症状,如胸痛、心悸、气短等。

而传统的冠状动脉疾病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血管狭窄所引起的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并不易被诊断出来,因为它并不会在常规心电图、运动试验或者心肌灌注造影中显示出异常。

在诊断该病的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可能引起的心绞痛,如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炎、肺动脉高压症等。

目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肌灌注显像以及冠状动脉的微循环影像等综合评估来进行诊断。

而治疗方面主要以改善症状、预防心肌梗死或者心衰为主要目标,包括服用药物、改变生活方式等。

1. 病因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痉挛、炎症反应、纤溶功能异常以及代谢性因素等。

而这些因素之间可能相互影响并导致微循环障碍的发生。

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炎症反应的干预可能有望成为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心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特别是内皮素、一氧化氮的异常产生也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这也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2. 诊断技术的进步:在诊断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可以用于辅助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如心肌灌注显像、心肌负荷试验等。

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心肌的血流情况,对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冠状动脉的微循环影像技术也在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准确性。

3. 治疗方法的创新:在治疗方面,针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药物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已有不少新的药物用于改善微循环功能和缓解心绞痛症状。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近年来,随着对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病机制及诊疗手段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仅解决心外膜冠脉血管的病变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CHD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随之冠脉微循环障碍(CMD) 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但CMD目前尚缺乏完全可靠的检查手段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因而对其检查方法的重视与完善便显得尤为紧迫。

下面笔者便就CMD现有的检查手段作一综述。

1 CMD 的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CMD是指冠状前小动脉、微小动脉等共同组成的冠脉微循环系统受到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影响后,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最终出现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

前小动脉直径为100~500 μm,微小动脉直径<100 μm,其在冠脉造影时均不能显示。

按其发生的临床基础可分为四种类型:无心肌疾病和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心肌疾病的CMD;医源性CMD,包括PCI术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及心脏移植术后等[1]。

2017年我国学者在CMD专家共识中将之分为三种类型:不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 及其他类型CMD[3]。

目前,虽然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观察小冠脉,但因其有高度侵入性,且对微循环不能进行功能评估而难以在临床应用,所以现多以测量冠脉血流量( CBF) 和冠脉血流储备(CFR)来评估冠脉微循环。

对于CHD患者,心外膜动脉阻塞性疾病常常与CMD共存[4]。

而CFR 降低在没有心外膜阻塞性狭窄的情况下,作为CMD的标志才比较可靠。

这是因为CFR是通过静脉注射半衰期短的腺苷、双嘧达莫、乙酰胆碱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5],对心外膜大动脉和冠脉微循环实现最大血管舒张时,对其流量进行综合测量而获得的CBF 或心肌血流量(MBF)与基线时相应指标的比值。

但临床中,很难区别这两种情况对心肌灌注的影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第23卷第4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 年 4 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3 No. 4 A p r.,2021DOI :10.13194/j .issn. 1673-842x.2021.04.034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张娟,薛一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 )摘要: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普及,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具有可行性,该文通过对中西医关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简述目前西医的治疗措施,重点综述近年来对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中医治疗最新研究成果,进而从益气活血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液治疗)、祛痰通络法、补肾活血法三个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病因病机;益气活血;祛痰通络;补肾活血中图分类号:R54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2021) 04-0153-04R esearch P rogress in T ra d itio n a l C hinese M edicine T re a tm e n tof C o ro n ary M icro circu latio n D iso rd ersZ H A N G J u a n,X U E Y i tao(Affiliated Hospital of S h a n d o n 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J i nan 250011 ,S h a n d o n g,C h i n a)A b stra c t: In recent y e a r s,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 o r o n a i y a n g i o g r a p h y,m o r e a n d m o r e patients withc o r o n a r y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 are f o u nd h y contrast i m a g i n g.Traditional C h i ne s e m e d i c i n e is feasibleto treat c o r o n a r y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R e c o g n i z e a n d briefly d e s c r i b e the current t r e a t m e n t m e a s u r e sof W e s t e r n m e d i c i n e,f o c u s i n g o n the latest r e s e a r c h results of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t r e a t m e n t ofc o r o n a r y mirrocirculation disorders in the past 6 years n o u r i s h i n g Q i a nd activating b l o o d me t h o d,expellingp h l e g m a n d d r e d g i n g collaterals m e t h o d a n d n o u r i s h i n g k i d n e y a n d activating b l o o d m e t h o d to e x p l o r ethe r e s earch m e t h o d s of traditiona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in treating c o r o n a r y microcirculation d i s o r d e r s,a n d provide clinical re f e r e n c e.K e y w o rd s:c o r o n a r y microcirculation d i s o r d e r;etiology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n o u r i s h i n g Q i a n d activatingb l o o d;expelling p h l e g m a n d d r e d g i n g collaterals;no u r i s h i n g k i d n e y a n d activating b l o o d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 o r o n a r y m i c r o v a s c u l a rd i se a s e,C M D )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冠状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m。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领域备受关注。

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心脏内最小的动脉和血管,是心脏供血的主要部分。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指在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或局部原因的情况下,患者表现为心肌缺血症状,如胸痛、心绞痛等。

这一现象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其在心脏疾病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揭示了其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微循环介导的冠状动脉疾病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我们不断拓展了对这一领域的认识。

心肌再灌注损伤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以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因素与诊断方法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这一临床难题。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这一领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2. 正文2.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内层,对冠状动脉微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时,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进而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正常运行。

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

血管内皮功能不良会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增加,微血管痉挛,血液流动减慢等情况。

这些情况进一步影响心肌的供血和氧合,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甚至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对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至关重要。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手段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以有效减轻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带来的不良影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microvascular coronary dysfunction,MCD)指冠状动脉壁内直径小于400微米的微小血管内膜和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血流受限,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和病变。

MC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尤其多见于女性和年龄较大的患者,常伴有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MCD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以下是具体的介绍:1. 病理机制MC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表明,MCD的发生与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有关,如内皮细胞的代谢功能障碍、一氧化氮释放减少、血管紧张素产生过多等。

此外,免疫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也对MCD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诊断和评估MCD的诊断和评估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多种生化检查方法。

其中,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都可以用来评估冠状动脉的微循环功能。

此外,通过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定量评估心肌灌注储备和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

3. 治疗方法目前,MCD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扩张微血管、改善血流灌注,减轻冠状动脉收缩等。

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等,但介入治疗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

4. 未来发展方向MCD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未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研究MCD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内皮细胞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其次,发展新的检测和评估方法,比如基于磁共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显像技术;最后,进一步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

总之,MCD是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研究,不断改进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40•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8 年 1 月第 39 卷第 1 期C arcase Z)& Jayizm/r 2018,V W. 39,7V o. 1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孙秋愿1综述邹亚男^审校(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150086)【摘要】临床上发现10% ~30%的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但是冠状动脉造影时常没有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

现认为此类 现象是由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引起的,且发现冠状动冰微循环功能障碍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随着人们对冠状动 路微循环功能障碍的重视,逐渐发现了冠状动琢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多种发病机制,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评估诊断方法及药物治疗手 段,现就冠状动路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冠状动膝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循证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发病机制;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A【DOI】 10_16806/j_cnki_issn_1004-3934.2018.01.010Research Progress of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SUN Qiuyuan1,Z0U Yanan1,2(1.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9 Harbin 1500S6, Heilongjiang 9 China ;2.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9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S6,Heilongjiang, China)【Abstract 】Angina without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has substantial morbidity rates and is present in 10% to 30% of patients undergoing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It is believed that,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without obstructive CAD have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 Patients with CMD have a poor prognosis,and increased rates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recent years, CMD is a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condition that multiple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assess microvascular function, and various substances have been studi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MD.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ummarize the current knowledge and to provide the next steps for developing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CMD.【Key w ords】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Pathogenesis;Pharmacotherapy冠心病严重危及人类的身心健康,长久以来认为 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病变是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发 病机制。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
周清龙;高健;王福军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
【年(卷),期】2024(14)6
【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特殊类型,它是导致人们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高,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

CMD的诊断方法大多数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临床中容易出现误诊。

目前,西医学界尚未确立CMD的确切治疗方案,临床上常常只能采用基于经验的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患者疗效未达到预期水平,但近年来中医治疗方式在该病治疗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CMD的诊断技术及中西医治疗进展,以期为探索更有效的诊疗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周清龙;高健;王福军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医学院;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内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2.不合并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治疗新进展
3.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冠状动脉
微循环功能障碍治疗新进展4.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疾病的中西医诊疗进展5.基于脉络营卫理论探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中医诊疗思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管内膜增生而致 的微血管功能障碍可引起左心室扩张、心功能障碍甚至猝死。 冠状动脉壁内小血管结构异常,包括内侧肥厚、内膜增生及 管腔面积减小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及肥厚型心肌病导
作者单位:050017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马玉龙,李树仁);河北省人民医院 心脏一科(李树仁) 作者简介:马玉龙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心血管病临床与科研工作 Email:15630450953@ 通讯作者:李树仁 lsr64@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14(2016)06-0619-03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6. 06.024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年 6 月 第 31 卷 第 6 期(总第 216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June,2016,Vol. 31 No.6(Serial No.216)
619
综述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马玉龙综述,李树仁审校
摘要 冠状动脉微循环对血流代谢性调节发挥重要作用,微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功能调节冠状动脉血流量,影响心 肌灌注。心外膜冠状动脉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心绞痛的发作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可见微血管在调 节心肌血流灌注中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 综述;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微循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目前,我们仅仅关注心外膜冠状 动脉,然而许多研究证实冠状动脉微循环在调节冠状动脉血 流量及心肌灌注中发挥重要作用 [4]。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斑块糜烂或裂隙与血栓形成有关 )与微循环(异常收缩 )之间 具有时间关联性,尚不能证实这两个事件具有因果关系。多 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心外膜冠状动 脉血流可恢复正常,但微血管阻塞及心肌坏死发生率仍很高。 选择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达 20%,这可能与远端斑块和血栓所致的微栓塞有关。冠状动 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一部分表现出稳定性心绞痛的症状。这
许多患者因胸痛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认为是心外膜冠 状动脉阻塞病变所致,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这可能与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相关。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一种偶 发现象,但有时在心血管疾病及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主导 作用,成为治疗的靶点。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主要分为 五种类型 [1]:(1)原发性暨无结构性心脏病存在;(2)存在心肌 病变( 左心室肥厚、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及心肌淀 粉样变 );(3)合并有阻塞性冠心病;(4)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 (5)心脏移植术后。 1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1.1 阻塞性冠心病
Niccoli 等 [21] 已 经 提 出 几 种 治 疗 方 案 包 括 硝 普 钠、 腺 苷、维拉帕米及其他血管扩张剂治疗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足。 Niccoli 等研究发现血管成形术前已经应用阿昔单抗的患者在 血栓抽吸后静脉注射高剂量的腺苷(不是硝普钠 )时,与安 慰剂组相比其可显著降低微血管闭塞(MVO)的发生率,但该 试验未进一步观察临床远期效果。而另一项研究指出随访 30 天后,血栓抽吸未能降低死亡率 [22]。随访 6 个月发现,急诊 PCI 术前进行血栓抽吸可显著降低 PCI 术后 IMR 值,(23.5 U vs 34.2 U, P = 0.018), 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指数 [23]。广 泛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从辅助治疗策略中受益,如进一步的血 栓抽吸或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GP Ⅱb/ Ⅲa)拮抗剂。 Kostic 等 [24] 研究证实急诊 PCI 术后 1 天应用尼可地尔可改 善微循环功能,降低 IMR,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储备,3 个月 后通过计算室壁运动指数(WMSI)发现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与可改善微循环功能的对照组或 其他药物进行比较且 3 个月的随访时间较短。传统的硝酸酯 类药物主要扩张大血管(心外膜血管 ),而尼可地尔也可影响 小的阻力血管(小动脉 ),因此具有心脏保护作用。Ito 等 [25] 纳入 60 例行急诊 PCI 的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交 叉实验设计方法评价硝酸甘油及尼可地尔对微循环功能(通 过 IMR 测量 )的效果,结果发现急诊 PCI 术后应用尼可地尔 更有效的降低了患者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3.2 心肌病
微血管阻力指数(IMR)作为一种简单、强大及可重现的 方法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状态。它可预测前壁心肌梗 死患者再灌注时的左心室重构。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 循环功能的状态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与心肌损伤后
恢复及心脏功能改善密切相关。随访 6 个月发现,急诊 PCI 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下降、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增加,24 小时 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 [15]。Fearon 等 [16] 研究纳入了 253 例 患者,随访 12 个月发现急诊 PCI 术后 IMR 增加了 40% 后, 死亡率和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显著增加(17.1 vs 6.6,P=0.027)。 事实上,随访期间微循环阻力指数增加 40% 仅仅是死亡的独 立预测因素(HR=4.3,P=0.02)。一项纳入 139 例稳定性心绞 痛患者的研究,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心外膜冠状动脉动脉 无明显狭窄,但约 21% 的患者 IMR 增高(IMR ≥ 25 U),提 示微血管病变导致心绞痛症状的发生 [17]。同样,冠状动脉造 影正常而踏车运动试验阳性或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与对照组相 比 IMR 值增加(33.1 U vs 18.8 U; P<0.001)[18]。ST 段抬高型心 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可改善患者微循环功能, 降低 IMR。然而,三分之一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血运重 建过程中 IMR > 40 U,微循环功能发生障碍。然而,在另一 个亚组分析中显示 IMR > 40 U 或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 IMR 值 增加,与血栓体积增大密切相关 [19],再灌注时间与心肌出血 发生的关系是微血管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 。 [20]
因此,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测量 IMR 可预测心 肌梗死面积、心肌存活率及长期死亡率。稳定性冠状动脉疾 病患者,其可预测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但 IMR 在其他冠 状动脉疾病中的作用缺乏大量的研究证据,如在非 ST 段抬 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潜在效用。尽管如此,IMR 在 保护或挽救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治疗中仍有巨大潜能。 3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的治疗措施 3.1 阻塞性冠心病
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是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的一种特 殊现象,血浆内皮素 -1(ET-1)水平升高、一氧化氮(NO)水 平降低可能参与 CSF 的发病机制 [7]。此外,Freed 等 [8] 揭示 了人类冠状动脉微循环中血流介导舒张功能生化介质的可塑 性机制,他们经过一系列实验发现神经酰胺及鞘脂在冠状 动脉疾病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它起初主要通过 NO 随后 过渡为过氧化氢(H2O2)调节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Ohanian 等 [9] 发现羊微动脉中,与年龄相关的血管壁增厚与重构和 鞘磷脂酶活性增加、长链神经酰胺的积累密切相关。冠状 动脉疾病患者短期内抑制神经酰胺酶、中性鞘磷脂酶,恢 复冠状动脉微血管中 NO 调节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这为 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明了新的方向 。 [10] 贫血与不良预 后密切相关,如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死亡率增加、 慢性心力衰竭及急性心肌梗死 。 [11]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1)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 发生贫血后可导致 ST 段未能回落至基线水平;(2)ST 段抬 高型心肌梗死的贫血患者预后较差 。 [12] 由于心电图中 ST 段回落是心肌灌注重要指征,因此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 贫血患者,行 PCI 术后不仅应定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估 心外膜冠状动脉血流量,也应观察心电图中 ST 段是否回落。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是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 因素,因此我们应该使用药物和技术治疗患者的贫血。 1.2 心肌病
Hale Waihona Puke 620中国循环杂志 2016 年 6 月 第 31 卷 第 6 期(总第 216 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June,2016,Vol. 31 No.6(Serial No.216)
致的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可显示晚期 钆增强是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的特征性表现。最近一项 荟萃分析纳入 1 000 余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平均随访 3 年, 结果证实晚期钆增强与心力衰竭的进展、全因死亡率及心原 性死亡密切相关,同时它也是猝死的重要预测因素 。 [13]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诸备降 低的机制包括:(1)舒张期缩短使冠状动脉充盈受损;(2)左心 室充盈压及舒张期心肌内压增大导致心内膜下心肌灌注损 伤(;3)毛细血管密度降低;(4)冠状动脉灌注压较腔内压降 低;(5)收缩期心肌内压力增加及收缩末期心肌舒张延迟,进 一步降低冠状动脉充盈和灌注时间 [4]。当心内膜下心肌灌注 严重减少时,主动脉瓣区冠状动脉血流贮备降低,舒张期灌 注时间减少,左心室质量指数下降。 2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检测方法
些患者中大部分微血管功能异常,特别是微血管最大舒张容 量降低、收缩功能异常导致心肌缺血。WISE 研究纳入了 152 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而冠状动脉血流诸备减低的女性患者,发 现 5 年后心原性死亡、卒中及新发生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增加 了 24%[5]。Spoladore 等 [6] 研究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血流量变化, 特别是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包括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 )是 导致心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异常作为心 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
稳定性心绞痛: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约一半急性冠状动 脉综合征(ACS)患者以冠状动脉疾病为病理基础,行冠状动 脉造影时发现多支血管病变 [2]。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阻塞性 冠心病患者无明显症状是由于微血管功能正常,更为重要的 是即使存在阻塞性冠心病,但足够的侧支循环可防止心绞痛 的发作和缺血的发生。荟萃分析显示在相同的医疗背景下血 运重建可改善相应的症状,但 2~3 年后许多患者心绞痛的 症状再次出现,无法阻止其进展为心肌梗死甚至死亡 [3]。然 而,这些研究不能否认血运重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 疗效果,它可阻止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能否视为阻塞 性冠心病患者的最终治疗方案还有待证实。因此,当稳定性 心绞痛患者没有大面积心肌缺血的证据时,应针对心外膜冠 状动脉及冠状动脉微循环实施抗心绞痛治疗措施和危险因 素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