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沉默的螺旋”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引言:

赤壁之战前发生在东吴两次讨论会。

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 social con-census),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一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

但是,正如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舆论的作用也并不仅限十狭义的政治领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这正是社会心理学的视点。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我们便不能再谈论“民主”或“权利”之类的问题,而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从这个角度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的,是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一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 )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1、假说的提出

诺依曼最早注意到社会生活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在1965年。这一年联邦德国进行议会选举,主要竞选对手一方是社会民主党,另一方是基民盟和基

社盟的联合阵线。在整个竟选过程中,双方支持率一直处于不相上下的胶着状

态,但在最后投票之际却发生了选民的“雪崩现象”—后者以压倒优势战胜了前。诺依曼当时担任阿伦斯巴赫舆论研究所所长,为了找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她对选举期间追踪调查的全部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诺依曼发现,尽管双方的支持率一直未变,但对获胜者的“估计”却发生了明显的倾斜,即认为基督教两党阵线将会获胜的人不断增多,到投票前日变成了压倒多数。诺依曼认为,正是这种对“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了许多人最终改变了投票对象。此后,诺依曼又对“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了多次人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她的“沉默的螺旋”假说。

2、三个层面的命题

图12-2是这个理论假说的示意图。概括起来说,这个假说由以下三个命题构成。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的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行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是环境的压力转向“沉默”或附和。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诺依曼认为,任何“多数意见”、舆论乃至流

行或时尚的形成,其背后都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机制,社会生活中的“舆论一边倒”或“关键时刻的雪崩现象”,正是这一机制起作用的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她为舆论下了一个双重定义:

所谓舆论,即“围绕争论性问题,在没有孤立危险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表明的意见”;

是“为使自己不陷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的意见”。前者指的是围绕时事性问题的舆论,后者则侧重于指围绕社会传统、道德、行为规范的舆论。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赵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式的产物,在这里,“意见环境”是一个核心概念。那么意见环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诺依曼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状况(也就是“意见环境”的主要信息源泉有两个,一是所处的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而在超出人们直接感知范围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影响尤其强大。她在197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就写道:

大众传播一手承揽着向人们提供外部世界信息的活动,并且通过复数的渠道每日每时地、累积报道几乎相同的内容,这种状况不可能不对人们的意见乃至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

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高普及为特点的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

1、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

2、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或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累积效果”)

3、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这徉,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升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大众媒介对舆论产生的强势效果,还表现在人们通常通过它来确定“多数意见”,人们通过大众传媒对什么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对什么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对什么意见呆以公开发表而不会孤立形成印象。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

舆论(public opinion)通常称为“公众意见”或“公共意见”。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是政治哲学的观点,即把舆论看做是“公意”,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这种观点尤以卢梭为代表:

第二种是社会学的“有机体”概念,即认为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I而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库利关于舆论“不是100个人分别制造的100只船,而是100个人合作制造的1只大船”的观点是其代表。

第三种是行为科学的观点,它或多或少地把舆论看做是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其中的多数意见便被看做是“舆论”,这种观点较多地体现在现代舆论调查或“民意测验”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