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较文学的两篇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在潍坊学院

汪延之

比较文学在潍坊学院经历了从原昌潍师专到潍坊学院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学院新领导班子到位不久,院党委以前瞻的眼光,超常规的思路研究决定:由原昌潍师专跨系组建的比较文学研究室提升为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聘任刘献彪教授和徐扬尚副教授为研究所负责人,同时承办“新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比较文学教程》首发式”的全国会议;特聘中国比较文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原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教授、潍坊市政府副市长姜绍华等为兼职教授,对其所属的中国比较文学资料研究中心进行专款充实,重新安排研究所、资料中心、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秘书处办公地点,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单独引进配备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人员,在中文系、外语系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由此可见院党委对学科建设的重视与高瞻远瞩。大家都说,“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的春天到来了”。

潍坊学院的比较文学曾经有过自己辉煌,也经历过深秋与寒冬。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之时,原昌潍师专是全国唯一的专科层次被邀请的发起单位,刘献彪老师被邀请参加成立大会。两年后,原昌潍师专成立了由中文系与外语系5位副教授组成的比较文学研究室,刘献彪教授任主任,随后开设比较文学选修课、讲座。不久,刘献彪教授被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1992年,从信阳师院引进徐扬尚老师来研究室,从事专职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次年,研究室与图书馆联合组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中心,由刘献彪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并得到前辈学者季羡林先生、吴富恒先生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先生等学者、专家的大力支持,带头向中心赠书、为中心题词;同时还得到潍坊市委的诸多关怀和支持。1994年,中文系比较文学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由徐扬尚老师主讲。同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由陈惇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廖鸿钧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刘献彪教授(山东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共同筹备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并由刘献彪教授具体筹办。1995年,刘献彪教授联合张承菊老师(烟台大学)、徐扬尚老师(原昌潍师专)筹办的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烟台胜利召开,得到了山东省委宋法棠副省长(现任黑龙江省省长)的亲切指导和关怀;同时也得到烟台市委、烟台大学和原昌潍师专的大力支持。大会选举刘献彪教授为研究会副会长,徐扬尚老师为研究会秘书长,秘书处设在原昌潍师专。会议期间,理事会决定:请刘献彪教授负责主编大专院校本、专科学生使用的比较文学教材,他联合全国有关专家共同协作,历时6载,三易其稿,到2000年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995年,研究室进行了改组,保留了跨系设置的特色,由徐扬尚老师任主任,刘献彪教授作顾问。

刘献彪教授作为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的开拓者,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参加了历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两次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成果甚丰,先后撰写、主编《鲁迅与中日文化交流》、《外国文学手册》、《比较文学及其在中国的兴起》、《比较文学自学手册》、《中国现代文学手册》、《中国翻译文学史稿》、《中国翻译词典》、《简明比较文学教程》、《比较文学与现代文学》、《比较文学教程》约计400万字(自己完成100多万字),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学习》、《学习与探索》、《齐鲁学刊》等刊物发表文章约计10余万字。曾先后被潍坊市委、市府授予“潍坊市优秀知识分子”、“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作为潍坊学院比较文学事业的承前启后者,徐扬尚以讷于言,敏于行,埋头苦干,勤于思考为前辈专家学者周汝昌先生、乐黛云先生、林秀清先生等所器重,得到同行们的认可。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被评为潍坊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6年来先后出版了个人专著6部:《〈红楼梦〉的精神分析与比较》、《中国比较文学源流》、《什么是比较文

学》、《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通俗文学》、《金庸破译》、《金庸解读》,约150万字;发表论文近60篇,其中14篇刊载或转载于,《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江汉论坛》、《学术交流》、《兰州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核心期刊,有的文章同时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社科信息集萃》、《齐鲁晚报》等报刊转载,形成了较大的学术反响。

刘献彪教授与徐扬尚副教授有着较强的学科意识,并长期致力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徐扬尚副教授的《中国比较文学源流》是截止目前较为完备的中国比较文学理论著作。刘献彪教授的《比较文学及其在中国的兴起》和他主编的《比较文学自学手册》、《简明比较文学教程》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和比较文学的普及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即将举行首发式,与广州大学刘介民教授共同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则是面向21世纪全国普通高校通用的比较文学教材,并得到乐黛云、林秀清、陈惇、孙景尧、卢康华、饶芃子、谢天振、孟华、周发祥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资料积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们早在九十年代初在原昌潍师专创建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中心”。社会科学的应用价值在于对世人的影响和传播,基于这样一种观念,他们在积极开展比较文学教学的同时,特别重视并致力于比较文学大众化研究、学科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从而确立了潍坊学院比较文学致力于中国比较文学史、中国比较文学理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及其大众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比较文学在潍坊学院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被有识之士描述为“三次浪潮”历史。第一次浪潮是指1985年前后,原昌潍师专作为全国唯一的师专层次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发起单位之一,建立比较文学研究室,开设比较文学课,跻身于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行列,并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第二次浪潮是指1985年前后,1993年在原昌潍师专建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中心,1994年根据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由陈惇教授,廖鸿钧教授、刘献彪教授共同筹备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1995年刘献彪教授联合张承菊、徐扬尚具体操办了在烟台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比较文学教学教材建设学术研讨会”,原昌潍师专成为秘书处所在地,比较文学课程成为必选课,学科建设步入新的阶段;第三次浪潮是指潍坊学院成立后的2001年春,潍坊学院党委把比较文学定位为学院的重点学科,给以重点支持,优先发展,比较文学研究室改为研究所,重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中心,比较文学必选课成为必修课,并且积极承办“新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比较文学教程》首发式”的全国性的大会。与此同时,得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界乐黛云、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曹顺庆、孟华、严绍璗、周发祥等专家、学者、教授的大力支持,因此人们说“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的三次浪潮正是一浪高过一浪”。

比较文学在潍坊学院,从八十年代初到今天,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二十年在人类历史上只不过短暂的一瞬,但对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而言,它却令人难忘、深思和鼓舞。她每一次向前跨越一步,都是各级领导积极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专家、学者积极奋斗的结果。潍坊学院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既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潍坊学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潍坊市委、市府一直关心、支持比较文学发展。市委副书记郑金兰和已故原副市长李惠信一贯支持、副市长姜绍华直接参与;潍坊学院党委书记程清钧、院长李庆芝亲自决策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建构和五月份全国性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新成立的比较文学研究所,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正以积极奋发、知难而进、团结协作的精神开展工作。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比较文学在潍坊学院的明天将更加辉煌灿烂。

09级汉语言文学1班

学生:刘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