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各村村名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年县各村村名来历

东杨庄、西杨庄——据传,宋、金时代,就有杨姓大户在此居住。据西杨庄玉皇庙碑文记述,明万历十九年,这两个村分别叫东杨二庄和西杨二庄,以方位及姓氏命名。后来简称东杨庄和西杨庄。

故城——《地理志韵编》与《后汉书·注》云:广年古城在今永年县(城关)西北。据一九七六年故城地裂现象考证,故城村即汉代广年县城,县志亦称古城。前汉置广年县,属广平国,后汉属距鹿郡,魏郡属广平郡,永嘉后废。北齐时,曲梁并入广平县,并移治曲梁城(即今之永年城关),此遂为广年县故城。

前党庄、后党庄——永乐年间,党、赵姓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党姓为大户,故冠以党姓命村名党家庄。光绪三年县志上还记载为党家庄,后来分治,按位置称前党庄、后当庄。

冯庄——明初,冯姓奉诏迁此占产立庄,1965年曾改名四新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恢复原村名冯庄。

康庄——据康氏家谱记载:该村原名犁耙庄,传说曾为曲陌大户耕地放犁耙的地方。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康氏七世祖由鸡泽县康马昌迁此居住。更名为康庄。

韩庄——据查明嘉靖年间,由四户韩姓人家从大阎胡寨迁此定居。以姓氏为冠命村名韩庄

席庄——据查,原名薛庄,明永乐年间,有席、苗、路等姓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席姓为大户,冠以姓该村名席庄。

赵庄——据查,明永乐年间,赵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赵氏命村名赵庄。

南庄——1963年席庄一部分宅基被淹,有四十户居民迁往席庄村南居住,称南庄。

杨庄——宋元时代,有杨姓大户居于此而命村名杨庄。

张杨庄---明初,张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因东、西杨庄是这里的老村,便以杨庄为基础,又以姓命村名张杨庄。

东陈甫----传说宋元时代,有陈、甫二姓氏在此地居住。故按姓氏命村名陈甫。明初从山西迁来居民,未更村名。后人丁繁衍,发展为东西两个村庄,该村在东,称东陈甫。

冯杨庄——明初,冯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因东、西杨庄是这里的老村。便以杨庄为基础,冠以冯氏命村名冯杨庄。

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为此当时屯田之地。明初移民在此占产立庄,称村名屯庄。

郅家寨——清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叫郅家寨,以郅姓最早在此居住而命名。

东小屯——清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叫东小屯。因为该村正南有大屯,位置又在辛庄堡之东,故叫东小屯。

库官营——相传宋金时代,曾在此建兵营,屯粮草,为库官居住地,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居住于此,称村名为库官营。

前、后司郭庄——明代该村只有司、郭两姓氏,所以叫司郭庄。后来形成前后两个村,故名后司郭庄和前司郭庄。

西七急——据传,梵语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浮屠亦作浮图、佛塔之义)。村名叫七级之变体,为七级佛塔之义。所以说明该村古代曾建有七级浮塔,随朝代的更替,时间久远,对村名来历已经失传。此论是否正确,待考证。

冀窑——明崇祯元年碑文记载,燕王扫北后,有冀姓人家在此烧盆为业,渐成村落,称冀家窑,简称冀窑。

李沟——据查,元代已有陈氏在此居住。明初,王、常、李等姓氏奉诏来此定居,以王、常两姓命村名王常窑。李姓李姓家族发展较快,渐成村中大户,于明朝中期更名李家沟,简称李沟。

吴庄——由寿国公中书右丞鼎墓和赵国公史部尚书元圭墓可证,元代就有吴氏大家族在此居住,称吴庄。

庄沟——据查,明初有翟氏从外地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沟壑地带,命村名翟庄沟。1958年公社化以后,群众习惯称庄沟。

东石山——明永乐年间,侯氏等人家奉诏迁此安居立业。因这里有小山坡,故命村名小石山,又因位于大石山之东,后更名为东石山。

陈义——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该村叫陈义。原居孟氏,明永乐年间有王禹从山西洪洞迁来居住。传说,燕王扫北时,村里的人将全部被杀尽,多亏阎王的大臣陈氏劝阻,少数人才得幸免。后来,村民为纪念陈氏的大恩大义,故将村名定为陈义

戴庄——据家谱记载:戴氏于明洪武十六(公元1383年)迁次占产立庄,故命村名戴家庄,后简称戴庄。

三塔——据查,唐贞观年间,这里建有洪福寺(清代改名安仁寺),寺内有三座塔。明永乐年间,周、武、宋

后六星——据碑文记载:该村原叫南斗村,明永乐年间,游、赵、王等姓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根据“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之说,更村名为六星。后来分成前后两村,该村在北称后六星。

马固——该村原名叫陈凹。明永乐年间,马氏迁此定居,更名为马固。

方头固——明永乐年间,杨氏奉诏由山西榆次县恢叫村迁来,占产立庄,以附近有方头固冢命村名方头固村。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该村有巨冢顶部呈平方形,名方头固冢,为潭水环绕,是永年西北一大名胜,所以称该村为方头固。

陈村——《县志》记载,明清以来,该村设有讯铺,称陈村铺,以陈姓最早在此定居而命名,随着讯铺的湮废,村名就改为陈村了。

姚村——根据村东南窑圪垯下发现的姚家坟可证,宋金时代,该村由姚氏所建,叫姚村,清代也写作腰村,后又恢复本义为姚村。

后六星——该村原名叫南斗村,明永乐年间,游、赵、王等姓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根据“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之说,更村名为六星。后来分成前后两村,该村在北称后六星。

冀窑——明崇祯元年碑文记载,燕王扫北后,有冀姓人家在此烧盆为业,渐成村落,称冀家窑,简称冀窑

李沟——据查,元代已有陈氏在此居住。明初,王、常、李等姓氏奉诏来此定居,以王、常两姓命村名王常窑。李姓李姓家族发展较快,渐成村中大户,于明朝中期更名李家沟,简称李沟。

吴庄——由寿国公中书右丞鼎墓和赵国公史部尚书元圭墓可证,元代就有吴氏大家族在此居住,称吴庄。

冯杨庄——明初,冯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因东、西杨庄是这里的老村。便以杨庄为基础,冠以冯氏命村名冯杨庄

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为此当时屯田之地。明初移民在此占产立庄,称村名屯庄。

豆下乡——这一带地势洼,是滏河在马军营决口的流经区域,所以称下乡。明初豆氏迁此占产立庄,命村名豆下乡,也称豆家乡。

夏堡店——该村建有普惠寺也叫夏堡寺,金天会年间自永年城迁建于万顷乡孝言村,中下二堡之间。何谓万顷乡?何谓孝言村,但已经说明夏堡村在宋金之前就已形成村落,称下堡,因普惠寺香烟极盛,香客云集,所以下堡村改名为下堡店,也写作夏堡店。

岳小寨——此处为宋金战场,留有安营扎寨遗址,从山西迁来岳氏在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岳小寨。

史屯——传说这一带为宋金作战屯兵之地,留有遗址,明永乐年间,史姓人家奉诏迁此占产立庄,冠以姓氏命村名史屯。

北卷子、西卷子、南卷子、李卷子、许卷子、曲卷子——明永乐年间,李、乔、教、曲、许、崔等姓氏奉诏迁此占产立庄,组成几个自然村。这一带处于洺河北岸,地势低洼。为防水患,便在村庄周围筑起堤圈。按位置命名的村名有北圈子、西圈子、南圈子,按姓氏命名的村名有李圈子、许圈子、曲圈子。后嫌“圈”字不雅,改称“卷子”。

田寨村——光绪三年县志记载,该村叫田寨,由田氏最早在此居住而得名。

谭庄——清代县志记载,该村叫坛庄。因村庄建在城南坛路旁而得名,后来在书写时转化为同音字谭,而成为现在的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