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公共决策
《公共政策》课堂笔记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和功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什么是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的内涵: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1、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1)美国:公共政策=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2)中国:公共政策=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1)党的政策:成为公共政策的形式:(1)直接的形式;(2)间接的形式:党的领导是政治的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
将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1)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方案。
(2)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国家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按照法定程序通过。
(3)政府决策以党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
(2)人大决策:人大决策主要采取的形式:(1)宪法;(2)基本法律;(3)法律;(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5)人大决定: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那些行为。
2)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3)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3)行政决策: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1)行政法规;(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3)部门规章;(4)地方性规章;(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2、纵向结构: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3、中国:1)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其目标、方向和行为规范为中央政策所决定,所以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 公共决策
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的 一种,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体制。
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序
一、问题界定 二、目标确立 三、方案设计 四、后果预测 五、方案抉择
一、问 题 界 定
1、行政决策问题的界定的基本环节: • (1)症结分析 、 • (2)原因分析、 • (3)确切表述 。
四、后 果 预 测
• 后果预测的基本步骤:
第一,收集资料 第二,确定方法 第三,计算和分析 第四,评审结果
• 后果预测的主要方法:
(1)德尔斐法(见后图) (2)会议法 (3)时间序列法 (4)回归分析法 (5)趋势外推法。
五、方 案 抉 择
• 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 (1)确定标准 (2)可行性分析 (3)合法化。
2、决策的价值前提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诸多价 值因素构成的价值系统决定的,这个价值体系内部既有一 致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方面。
3、价值判断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重新确立具有指导性的 价值前提是决策活动中常有的现象。
4、价值判断常常表现为价值目标的选择。
5、事实前提的特点 • 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
3.决断子系统
(1)界定政策问题 (2)确立政策目标 (3)设计政策方案 (4)选择政策方案。
4.监控子系统
(1)防止决策者滥用决策权 (2)促使政策内容切合实际 (3)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
三、行政决策体制
1、独裁制
(1)宗教领袖型 (2)君主亲政型 (3)军人独裁型
2、议会制
(1)议会一总统制 (2)议会一内阁制 (3)议会一委员会制
• 方案抉择的主要方法: (1)经验判断法 (2)“决策树”技术(见后图) (3)试验法 (4)模拟法。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1.政策行为与政策系统2.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的关系3.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教学时数:4课时主要内容:一、公共政策系统(一)公共政策系统——P181 一个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政策系统构成要素有:P182①政策主体系统。
它有三个子系统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的执行系统和间接主体系统。
②政策支持系统。
它包括四个子系统即:信息传播或沟通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咨询系统和政策评估系统。
③反馈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1)主体——直接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直接主体:代议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其他直接主体(执政党组织及某些领袖人物)间接主体: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如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共舆论、社会政治运动、公民;跨国政策行为者,如跨国公司、多国公司、欧洲联盟、美洲国家组织、阿拉伯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如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绿色和平组织、国际港口协会等。
(2)主体系统——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各系统的功能P185【案例分析】聚焦水价上调听证会材料一:2009年12月16日,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举行了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做了听证会总结。
第一,关于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调整标准。
听证会参加人25位,其中有一位采取了书面表达的方式,总共25位中一共有22位参加人同意每立方米调整0.9元的方案,有2位参加人不赞成调价方案,有1位赞成调价,但是希望采取阶梯水价的方式和制定新的方案。
这是关于整个调价方案的情况。
第二,关于调价时间安排。
在22位赞成调价方案的代表中,有21位同意方案二,同意充分考虑市民的承受能力,分三年调整到位,有1位建议一步调整到位。
公共管理-公共决策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公共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含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伊斯顿和拉斯韦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层面上;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阿利森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决策的基本特征:预见性;主观性(决策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选择性(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决策的内容:目标选择;方案选择1.决策中的价值与事实因素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2 决策的价值前提决策的价值前提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诸多价值因素构成的价值系统决定的。
在价值系统内部,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方面。
价值判断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重新确立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前提是决策活动中常见的现象。
价值判断经常表现为价值目标的选择。
价值目标与决策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决策目标包含价值目标,但又不等同于价值目标。
3 决策的事实前提事实前提主要表现在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三个方面。
4 决策的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
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从需不需要,值不值的角度,主要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事实前提(从能不能、可不可以的角度,主要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2)认识形成的依据不同:事实前提依赖于客观标准,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依赖于价值体系,往往引起冲突和矛盾。
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事实前提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第二节行政决策体制一、行政决策的含义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它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
行政决策的特点:决策主体的特定性(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决策内容的广泛性(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务);决策的权威性(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以行政方式作用于社会,具有强制力。
第三章公共决策思维导图
行行行政决策程序是指行行行政决策过 程中的逻辑顺序和基本步骤
公共决策
决策的基本问题 行行行政决策体制
预⻅见性: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 验进行行行科学的预测
一一般特征
选择性: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 选择的过程。
决策的含义:决策是一一个过 程,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 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 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一个行行行 动计划的过程。
层次性:由总目目标、子子目目标、 一一般目目标,分目目标、总目目标之 间构成一一个层层节制的目目标系 统。
多样性:由经济目目标、政治目目 标;宏观目目标、微观目目标;单 目目标、多目目标;⻓长期目目标、近 期目目标;主要目目标、次要目目 标。
பைடு நூலகம்
特征
从属性:各种具体目目标要从属 于总目目标。并根据总目目标进行行行 调整,修订。
人人⺠民代表大大会:是属于⺠民主集 中制决策体制的一一种。是一一种 中国特色色的⺠民主决策体制。我 国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方政府实 行行行行行行政首首⻓长负责制。
职能或作用用
收集信息 加工工处理理信息 传递
行行行政决策系统:是由参与决策 的机构和人人员所组成的一一种组 织体系。
每一一个决策系统内部划分
参谋子子系统:由掌握各⻔门类知 识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实务 人人员组成的,⻚页数决断子子系统 的辅助机构。(官方方、半官 方方、跨国、⺠民间)
决断子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力力力 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 构,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 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非 确定型决策:根据自自然状态的 可控程度分类。
决策类型
个人人决策与群体决策:根据决 策权限的制度安排分类。
原始决策是指根据决策目目标对 行行行动方方案进行行行初始选择的决 策。
财政学第三章 公共决策解析
3.3.4 官僚动机及行为
• 官僚与决策主体的区别 • 官僚的信息优势与自身利益最大化
– 特权、声誉、官职 – 预算规模最大化;财政资金年度使用最大化
3.2.3 互投赞成票
• 投票交易 案例:国美电器的黄陈之争、澳大利亚2010年选举
3.2.4 中间投票人定理
• 中间人投票定理的基本内涵 • 经典案例题:
– 2010年9月28日国美之争的中间投票人定理的 体现 – 黄光裕与陈晓之争陈晓胜出的原理分析 – 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夺冠分析
3.2.5 阿罗不可能定理
• 为人民服务意识的主体意识与官僚自身利 益主体的统一
3.3.5 媒体与专家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 • • • 咨询机构 专家顾问团队 专家学术争鸣 公共媒介宣传
– 酒后驾车处罚的推行
• • • • • • 六条件 (1)无论选民偏好是什么,都能选出一种决策; (2)能对所有可能结果排序; (3)必须对个人偏好做出反应; (4)前后一致(满足传递性); (5)独立性:社会对A和B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 A 和B的排序,与其他方案无关; • (6)没有独裁:社会选择不能只体现单个人的偏好。
第三章
财政活动中的公共决策问题
3.1 公共决策特征与公共决策要素
• 3.1.1 公共决策与私人决策
– 公共决策特征
• “一人一票”原则 ;公共产品特征 ;结果的强制性
• 3.1.2 公共决策要素
– 谁?(who):决策主体 – 怎样?(what):决策效原则 – 案例欣赏:2010年世界杯误判
公共政策分析精品课第三章公共政策决策体制
行政机关遵从党的意志去管理行政事务;
司法机关遵从党的意志,一方面监督民众,另一方面 监督政府。
.
24
讨论3:人民代表大会“橡皮图章”?
宪法已经赋予人民、人大足够的权利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个“有效率的决策能否出台不是取决于经济 学家和政治家的智慧,而是取决于决策规则”。
公共决策体制与政治制度密切相连,尤其表现在决
策权力分配制度上;
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决策权力分配。
.
6பைடு நூலகம்
3.2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 二、历史上出现的基本决策类型 三、几种主要的决策体制类型
.
12
问题: ➢ 为什么我国历史上一直是政治上的单一制? ➢ 我国经济上的分权可能的好处是什么,可能
的问题是什么?
2008公共管理基础:第3章 公共决策
2008公共管理基础:第三章公共决策主要内容:(一)决策的基本问题(二)行政决策体制(三)行政决策程序(四)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提示:投票、表决、拍板(修机场,“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一、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含义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理查德·施奈德:“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说明了决策的特征:(P44,末行)(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特征:(1)预见性;(2)选择性;(3)主观性(因此要求增加科学性,可靠性)。
★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
如韩信的“背水之战”。
管理上有一条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说明:决策是方案选择即择优的过程。
★模拟题(单项选择)(07试题):在下列选择行为中,符合“霍布森选择”原理的是()A.赵高的“指鹿为马”B.韩信的“背水之战”C.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D.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答案:B(二)决策类型1.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把非程序性转换为程序性)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程序性决策亦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化决策或重复性决策。
它是为了解决经常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可按固定步骤和常规方法处理。
非程序性决策要处理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规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有创造性思维。
2.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决策可以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
★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根据决策条件(或称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公共政策学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A.利益集团B.公民个人C.大众传媒D.代议机关【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政策制定系统B.政策执行系统C.间接主体系统D.政策反馈系统【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制定系统的地位。
政策主体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其中,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
3.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评估系统【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信息传播系统的地位。
政策支持系统一般由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其中,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4.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的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评估系统D.政策监控系统【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监控系统。
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由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
政策监控系统的任务是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
5.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典型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解析】B6.强调权威的多元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双向互动的理论是A.新公共管理理论B.科学管理理论C.治理理论D.精英理论【解析】C7.将决策权的配置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依据是A.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B.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C.上级决策机关对下级的指挥控制方式D.决策系统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决策权的配置类型。
第3章 公共决策
3.3.3 方案设计
1.方案设计的含义 决策方案是指为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决策目标而设
计的行动准则、步骤、途径和方法。 2.方案设计的主要步骤
决策方案的设计一般可分为轮廓构想和细部设计两 个具体步骤:(1)轮廓构想,(2)细部设计。 3.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方案设计阶段所运用的一些基本 方法主要有:(1)头脑风暴法,(2)对演法,(3)综摄法。
7
公共管理概论(第二版)
3.3 行政决策程序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3.1 问题界定
所谓问题就是预期、需要与实际满足状态之间的差距 。任何决策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行政决策所针对的问题 是被行政主体所认知并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公 共问题。任何公共问题都不会孤立、静态地存在,而是与 其他问题相联系并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2
公共管理概论(第二版)
3.1 决策概述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1.2 决策的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
根据西蒙等人的看法,决策无非是根据前提引申出 结论,这类前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价值因素 和事实因素。
所谓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如一 个人在决定上班带不带伞时要考虑天气情况,在这里天 气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实因素。但决策的依据不仅仅 是事实因素,还包括价值因素。所谓价值因素是指决策 者的个人好恶,仍以上述的简单决策为例,如果天下雨 ,带伞可以遮雨;但如果天不下雨,雨伞就成了累赘。
14
公共管理概论(第二版)
3.4 公共决策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3.4.1 群体决策及其利弊分析
群体决策的优势在于: • 第一,群体决策能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中更多 、更全面的知识、技能和信息。 • 第二,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伴随着满意度的增加 会表现出对决策的支持,从而使之易于执行。 • 第三,群体决策是组织中很重要的沟通形式,通过群 体决策可以加强组织中不同人员的沟通。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3章:公共决策
第三章公共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定义与特征1、决策的定义理查德·施耐德将决策界定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了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伊斯顿、拉斯韦尔——将决策概念带到互动、正式和非正式关系层面上;▲西蒙——从理性、非理性的心理层面考察决策;▲林德布罗姆——又加上了渐进主义的解释,在批判传统理性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模型,主张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阿利森——则将决策附着于官僚体系及其政治运作的模式。
2、决策的特征①预见性。
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由面向未来的活动。
决策要根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预测。
②主观性。
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所以决策更多地体现出主观性特征,是一种主观性选择。
③选择性。
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性之一,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人们习惯上把只的一种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一种霍布森选择。
二、决策的内容选择性是决策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策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
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行动方案的确定,二者都离不开选择,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完全可以简化为这两个方面的选择:1、目标选择。
决策目标就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所能取得的结果的判断。
①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具体,不能含混不清。
一般来说,越是近期的目标,越要求明确具体,远期目标则允许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②目标的确定要力求恰当,防止目标偏高或偏低。
③目标的确定应有可检验性,为实现总目标,应建立分段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具体指标,通过不断的检验,一步步向总目标迈进。
2、方案选择。
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求有效的途径,即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
决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要力争寻求更多的方案,摆脱惟一选择的困境,在多种方案中择优。
MPA公共管理基础重要考点-经典
MPA公共管理基础重要考点-经典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第一节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一、管理的含义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
管理的定义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具有六点基本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4、管理需要有效的动员和配臵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职能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他提出“五职能说”。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
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三、管理学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同时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史、管理环境和管理效率等问题。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学是科学知识体系,而科学知识体系创造性的运用就是艺术。
四、管理理论的演进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科学管理学派:美国、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2、组织管理学派:法国、亨利〃法约尔和德国、马克思〃韦伯行为科学阶段;霍桑实验。
乔治〃埃尔顿〃梅奥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济人。
2、在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从而激发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1)关于人口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动机的理论》《激励与个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保健和激励《工作的推力》《工作与人性》2)管理中的人性问题: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企业的人事方面》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个性与组织》注重自我管理3)人际关系问题:巴纳德、动态平衡理论;卢因、群体动力学理论。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 公共决策
2.公共决策
•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 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 的问题而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 选择的过程。
• 公共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 公共决策变化万千且复杂多样。
8
3.公共决策的特征
• 预见性: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 • 选择性: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 • 主观性:决策是一种主观性的选择
9
4.公共决策内容的简化
• 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 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 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 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10
(1)目标选择
• 确定目标是首要的。 • 决策目标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能取得的结果的判断。 • 确定目标的三个原则(具体—恰当—可检验)
为实现总目标,应建立分段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具体目标,通过不断的检验,一步步向 总目标迈进。
11
(2)方案选择
• 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 求有效的途径,即提出多种备选的行 动方案。
• “霍布森选择”——唯一选择。 • 管理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
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12
二、公共决策的类型
• 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 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 私人组织决策和公共组织决策 •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 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 长期决策、中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15
1.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
• 决策的依据既有价值因素又有事实因素 • 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 • 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 二者的区分大致相当于目标与手段的区
分
16
2.事实前提—有没有?
• 事实前提是决策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它是决策的客观基础。
第三章 公共决策体制习题[1页]
[思考题]1.什么是公共决策体制?它有哪些构成因素?2.公共决策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3.试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议会制、独裁制三种决策体制的异同。
4.为什么说民主集中制优于一般的代议民主制?5.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完善作为决策方式的民主集中制?6.结合以下案例,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岳阳选举出波折市长二选才通过”这一案例的?该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案例岳阳选举出波折市长二选才通过据《潇湘晨报》报道,2003年1月1日下午,湖南省岳阳市召开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
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岳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岳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和岳阳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在这一次选举中岳阳市市长没有产生。
在昨晚的第二次选举中罗碧升当选市长。
岳阳市召开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应到岳阳市人大代表432人,实到431人,符合法定人数。
下午3时20分,选举正式开始。
6时40分选举揭晓。
大会执行主席宣布了新一届岳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名单,同时公布了新当选的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岳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名单。
大会执行主席宣布的选举结果中惟一没有岳阳市市长当选人的名单。
据参加岳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相关人士透露,上届岳阳市市长罗碧升是这次选举中惟一的市长候选人。
在选举中,罗碧升的票数未能过半。
昨晚,岳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再次举行全体会议,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罗碧升同志为岳阳市市长。
昨晚7时,岳阳市人大代表依次走向投票箱,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本次大会应到代表432人,实到代表416人,符合法定人数。
共发出选票416张,收回416张,其中有效票415张,废票1张。
晚上8时10分,本次大会根据大会选举得票情况,宣布市长候选人罗碧升得选票335张,超过半数。
公共政策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一节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一、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政策系统是指一个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政策行为者,也称“政策参与者”,指直接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的组织和个人,如立法和行政机关、政党和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和舆论领袖、智库以及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和评估的政策分析人员等,也指受政策影响、反过来又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个人和组织,如公民个人、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等。
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政策对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相关政策行为者频繁互动的结果。
2、政策系统又为政策行为者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设置了框架和平台。
政策系统是三大子系统即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构成的巨系统,并与其客体系统和环境有着频繁的互动和能量交换。
二、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指的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
(一)直接主体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掌握公共权力,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1、代议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
2、行政机关(行使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力)。
3、司法机关(在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属于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4、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二)间接主体:1、次国家政策行为者。
2、跨国政策行为者。
3、全球性政策行为者。
(三)主体系统:1、政策制定系统。
该系统居于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由拥有法定决策权的高层组织或个人组成,组织和领导整个决策过程。
基本功能:①认定政策问题;②确认政策目标;③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④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⑤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第三章 公共决策
公共决策决策的基本问题一、决策的含义决策是指人们就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即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作的行为设计及其抉择。
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指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决策具有:1、预见性2、选择性3、主观性。
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
二、决策的类型1、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2、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4、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5、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三、决策的前提决策是根据前提引申出结论,这类前提主要是指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也叫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
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2、认识形成的依据不同;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
行政决策体制一、行政决策的含义行政决策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
特点:1、决策主体的特定性。
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2、决策内容的广泛性。
行政决策的内容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务。
3、决策的权威性。
行政决策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利益。
二、行政决策系统系统内部可划分为四个子系统:1、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是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设备及有关工作程序组成的专门从事决策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储存等工作。
信息子系统的作用有:①收集信息;②加工处理信息;③传递信息。
2、参谋子系统:参谋子系统是由掌握各门类知识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实务人员组成的。
作用是:①协助决断子系统界定政策问题;②为决断子系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途径和方法;③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3、决断子系统决断子系统是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作用是:①界定政策问题;②确立政策目标;③设计政策方案;④选择政策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公共决策 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为重点标注第一节 公共决策一、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含义公共组织的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的问题,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选择的过程。
理查德·施奈德将决策定义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是指决策者为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各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决策的一般特征或属性①预见性,决策是一项立足现实却又面向未来的活动。
②选择性,决策过程实质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的重要特征之一。
③主观性,决策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对客观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项活动。
决策的内容可简化为两个方面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人们习惯上把只有一个方案可供选择、没有其他选择余地的选择称为“霍布森选择”“背水一战”二、决策的类型决策的类型①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 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前者亦称例行决策、常规决策、定型决策或重复决策。
它是为了解决那些经常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可按固定的步骤和常规方法处理,后者与前者相比,它通常要处理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规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创造性思维。
②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 可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③根据决策条件(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 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这里的自然状态指的是决策面临的未来环境和条件。
确定型决策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供选择预期结果相对明确。
因而方案之间的优劣选择不难。
风险型决策面临的是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未来会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事前虽然难到确定但却可以预测出现的概率。
决策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但决策对风险程度基本预知。
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条件相似,不同的只是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因而不确定因素更多,决策风险更大。
④按决策权限的安排 可分为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个人决策是决策权集中于个人,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心理、能力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决策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群体决策是决策权由集体共同掌握决策,受群体结构影响较大,在群体决策中,参与者既可能导致优势互补,也可能导致弱势叠加。
对此要客观分析。
⑤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 决策可分为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原始决策是根据决策目标对行动方案进行初始选择的决策。
而追踪决策则是指当原始决策的实施结果严重威胁决策目标时,对原始决策目标及其执行方案进行根本性修正的二次决策。
如果说原始决策一般是在对环境因素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话,追踪决策则是由于主观认识或客观条件发生很大变化而引起的。
追踪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原始决策进行内容的补充和修正,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障碍。
此外,根据决策影响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决策、中期决策和短期决策;根据决策者所处的层级可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根据决策思维的方法不同可分为直觉决策、经验决策和推理决策;根据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可分为权力型决策、妥协型决策和博弈型决策(或竞争型决策);根据立法与执法的不同工作性质可分为国家决策和政府决策;根据经济和政治决策的性质差异可分为经济领域的决策和政治领域的决策;根据决策中可选方案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开关式决策和旋钮式决策;根据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三、决策的前提决策的前提的内容和含义西蒙认为决策的前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
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个人的好恶。
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决策的首要前提。
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的区别事实前提特点表现在客观性、可检验性和变动性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 价值前提是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作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事实前提则是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
因此,常有具备了价值前提却缺少事实前提或与之相反的情况出现,使决策活动难以进行。
第二、认识形成的依据不同 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可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的判断则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第三、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 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决定上;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一、行政决策的含义行政决策的含义行政决策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作出的决定。
行政决策具有不同于其他决策的特点(1)决策主体的特定性 与其他决策不同,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2)决策内容的广泛性 由于行政管理的范围和对象及其广泛,行政决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务(3)决策的权威性 行政决策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利益,是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而制定,以国家权力为后盾,以行政方式作用于社会,具有强制力。
二、行政决策系统行政决策主要包括的子系统以及各自的职能和作用行政决策主要包括:信息子系统;参谋子系统;决断子系统;监控子系统。
这四个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公共政策的制定。
信息子系统是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设备及有关工作程序组成的,专门从事决策的收集、加工、传递、储存等工作。
职能和作用:(1)收集信息 就是广泛收集有关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全面、准确,以完整地、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
(2)加工处理信息 把收集来的信心进行一番去粗取细、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分析、归纳、筛选出净化资料,剔除去多余的甚至是虚假的资料。
(3)传递信息 就是把加工处理好的新学习传递到决策者手中,为制定政策服务。
信息传递要求及时、快速。
参谋子系统是由掌握各门类只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实务人员组成的,它也是决断子系统的辅助机构。
职能和作用:(1)协助决断子系统界定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
(2)为决断子系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途径和方法。
(3)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跟踪反馈分析。
参谋子系统的组织形式有官方的、半官方的、民间的和跨国的四种。
参谋子系统具有集体性、科学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
决断子系统是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政策制定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职能和作用:(1)界定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的界定是政策制定的开始,它是首要环节。
抓住全局问题的关键,作为政策问题确定下来(2)确立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是否科学、正确、对整个政策过程具有决定作用。
所确立的目标必须切实可行,并留有余地。
(3)设计政策方案 决断子系统在此的职责是根据政策问题的性质,组织熟悉这类问题的专家,组成高水平的设计组,并为他们的设计工作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4)选择政策方案 决断子系统在这一环节的职责是建立方案选择的价值标准体系,对参谋子系统提供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平衡,最后拍板选定方案。
决断子系统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的特点。
监控子系统是指决断子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行政决策行为以及对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情况依法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内部监控体系是政权体系内部的上级部门以及横向的权力部门,如中国共产党的纪检委、人民政府的监察部门(决策系统内各部门也处于相互监督、制约之中)。
外部监控体系由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等组成。
人民群众是最有效也是最有力的监控力量。
职能和作用:(1)防止决策者滥用决策权 实行监控可有效地避免“部门权力化、权力利益化、利益政策化”的腐败倾向,保证决策权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统一规范内照章行使。
(2)促使决策内容切合实际 政策监控一方面要督促各子系统发挥作用,周密细致论证,科学慎重决策;另一方面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听证、审查,使政策方案切合实际,具有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的可行性。
(3)监督执行机构及其人员正确执行政策 通过监控,监督抵制者执行政策、监督拖延者立即执行、促使断章取义者全面执行,回护政策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三、行政决策体制行政决策体制主要的类型以及各类型的具体类型和表现形态当今世界各国的决策体制主要有:独裁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三种。
独裁制的特点是通过传统继承或政变等方式产生的权威人物享有最高决策权。
独裁制的具体类型有:(1)宗教领袖型,原伊朗、政教合一(达赖)(2)君主亲政型,约旦、原尼泊尔(3)军人独裁型,巴基斯坦穆萨拉夫、缅甸军政府议会制的含义,首先由公民选出认为能代表自己表达意愿的代表或议员,然后由代表或议员来代表公民直接或参与作出行政决策,维护自己的利益。
表现形态有三种:(1)议会-总统制:国会和总统都分别由选民选出,各自对选民负责;政府由总统组织,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事务决断权;国会有权弹劾总统,但总统无权解散国会,如美国。
(2)议会-内阁制: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国家行政权属内阁,国家元首是“虚位”;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
如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
(3)议会-委员制:议会至上,不仅具有立法权,而且掌握行政权;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主持日常行政事务,但委员会只是一个执行机关,委员会所作出的决策,须经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委员会主席或副主席的权限与其他委员的权限一样。
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的一种,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体制。
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序★行政决策程序是指行政决策过程中的逻辑顺序和基本步骤。
行政决策程序的五个五阶段(问题界定、目标确定、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一、问题界定★行政决策问题的界定要经过的环节(1)症结分析(2)原因分析(3)确切表述★行政决策问题的界定主要有哪几种方法?(1)类别分析法类别分析法是为了澄清、界定和区分问题情景而对问题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2)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建立若干类比的标准和模型。
(3)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是通过对决策问题相关因素尤其是相互冲突的因素的设定,然后进行创造性的综合,以期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4)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主要用于帮助认定问题的三种原因。
可能的原因是可能促使问题出现的原因;合理的原因是以可须研究或直接经验为基础而获得并可以信赖的原因;可行原因是可以用行动加以解决的原因。
二、目标确立★行政决策的目标确立的特征、遵循的原则 行政决策的目标是决策者希望通过决策实施所达到的状态。
行政决策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多样性、从属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