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课程:脾胃系病证[南开大学]

合集下载

中医脾胃系病证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胃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痛的辨证论治(1/2)·胃痛的辨证论治(2/2)·胃痛的转归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化肝煎合保和丸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C.香苏散合良附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藿朴夏苓汤B.理中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香苏散合良附丸『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基础】中医助理-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发病特点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清泄心脾积热;虚火——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西医治疗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预防与调护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

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闲难,应立即处理。

历年考点治疗鹅口疮心脾积热证,应首选A.凉膈散B.泻黄散C.清热泻脾散D.泻心导赤散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六)模拟题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六)模拟题

[模拟]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六)X型题由一个题干和A、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

要求考生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第1题:痞满的症状表现包括A.心下痞塞B.胸膈胀满C.触之无形D.按之柔软E.压之无痛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第2题:以下何项为《内经》对呃逆叙述的内容A.病因为"寒气"B.病机为胃气上逆C.病危的征兆D.与胃、肺有关E.提出3种简易治疗方法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第3题:《丹溪心法》对痞满与胀满鉴别描述为A."满而不痛者此为痞"B."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C."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D."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E."满者,胀满不行之谓"参考答案:BD答案解析:第4题:关于呕吐与噎膈,不正确的是A.均有呕吐症状B.呕吐进食顺畅、吐无定时C.噎膈进食不顺、或食不得入D.均病情轻、病程短、预后好E.均病情重、病程长、预后欠佳参考答案:DE答案解析:第5题:呃逆的主症为A.喉间呃呃连声B.声短而频C.难以自制D.有声有物E.嗳气,善太息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第6题:呕吐最常见于何病A.急性胃炎B.心源性呕吐C.幽门梗阻D.尿毒症E.颅脑疾病参考答案:AC答案解析:第7题:腹痛所涉及器官经络包括A.肝、胆、脾、肾B.大小肠、膀胱C.胃、三焦D.足三阴、足阳明经E.足少阳经,冲、任带脉参考答案:ABDE答案解析:第8题:胃脘痛治疗属于广义"通"法的包括A.散寒、消食、泄热B.理气、化瘀C.温运脾阳D.益胃养阴E.通因通用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第9题:以下何项与噎膈发生关系较疏A.外感时邪B.饮食不节C.七情内伤D.久病年老E.劳力过度参考答案:AE答案解析:第10题:腹痛实证常见何证型A.寒邪内阻B.湿热壅滞C.饮食积滞D.肝郁气滞E.瘀血内阻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第11题:张仲景把呃逆分为3种分别是A.实证B.虚证C.寒证D.热证E.虚热证参考答案:ACE答案解析:第12题:下列何病证日久可致噎膈A.胃痛B.痞满C.呕吐D.呃逆E.腹痛参考答案:AC答案解析:第13题:痞满的特点包括A.病变部位在胃脘B.按之柔软,触之无形C.病发于腹,按之腹皮绷急D.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E.心下痞塞,满闷不舒,外无胀形参考答案:ABE答案解析:第14题:下列何项不是痞满的常见病因A.感受外邪B.内伤饮食C.情志失调D.年老体虚E.禀赋不足参考答案:DE答案解析:第15题:噎膈病变与何脏有关A.心B.肝C.脾D.肺E.肾参考答案:BCE答案解析:第16题:哪项不是胃阴亏耗胃痛的特点A.暴痛B.胀痛C.灼痛D.刺痛E.隐痛参考答案:ABD答案解析:第17题:哪些原因可引起胃脘痛A.外邪犯胃B.饮食伤胃C.情志不畅D.久病年老E.素体脾虚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第18题:西医何病不宜参照噎膈辨证论治A.食道癌、贲门癌B.贲门痉挛、食管憩室C.食道狭窄D.急、慢性胃炎E.咽异物感参考答案:DE答案解析:第19题:以下何项不是内科腹痛的特点A.先发热后腹痛B.先腹痛、后发热C.疼痛剧烈D.痛处固定E.压痛明显、拒按参考答案:BCDE答案解析:第20题:关于噎膈,不正确的是A.噎与膈常单独出现B.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C.噎即噎塞,指吞咽时哽噎不顺D.膈指病位在膈E.临床常噎膈并称参考答案:AD答案解析:第21题:痞满在《内经》中称为A.痞B.痞塞C.心下痞D.吉胸E.痞隔参考答案:ABE答案解析:第22题:以下何项不符合胃脘痛的特点A.多见于老年B.当胸而痛,动则加剧C.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D.伴心悸,气短E.伴恶心,嘈杂,泛酸参考答案:ABD答案解析:第23题:哪项不是吐酸的常见证型A.实证B.虚证C.寒证D.热证E.虚实错杂证参考答案:ABE答案解析:第24题:脾胃病与何脏关系最密切A.心B.肝C.肾D.肺E.膀胱参考答案:BC答案解析:第25题:噎膈常见何证型A.痰气交阻B.瘀血内结C.津亏热结D.痰饮内阻E.气虚阳微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第26题:胃脘痛虚证不包括A.胃阴亏耗B.胃中冷痛C.脾胃虚寒D.肾阳虚衰E.津亏热结参考答案:BDE答案解析:第27题:与呕吐病证关系最密切的内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参考答案:BC答案解析:第28题:以下哪项不是痞满的特点A.满闷不适B.多有压痛C.可累及胸膈D.以疼痛为主,起病多急E.起病缓慢,无压痛感参考答案:BD答案解析:第29题:胃脘痛应注意哪些A.忌暴饮暴食B.不宜食油腻食物C.尽量避免浓茶、咖啡、辛辣D.慎用水杨酸、激素类药物E.保持精神乐观,避免过劳参考答案:ACDE答案解析:第30题:嘈杂常见证型不包括A.气虚证B.血虚证C.阳虚证D.胃热证E.胃虚证参考答案:AC答案解析:第31题:关于噎膈与梅核气,不正确的是A.均有吞咽困难B.均有食入即吐C.均有咽中梗塞不舒D.噎膈为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E.梅核气系气逆痰阻于咽喉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第32题:关于呕吐与反胃描述不正确的是A.同属胃部病变B.均为脾胃虚寒所致C.呕吐以有声有物为特征D.病机均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E.均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特征参考答案:BE答案解析:第33题:胃脘痛与何脏关系最密切A.心B.肝C.脾D.肺E.肾参考答案:BC答案解析:第34题:痞满与何脏关系不密切A.心B.肝C.脾D.肺E.肾参考答案:ADE答案解析:第35题:肝胃不和痞满的特点是A.脘腹痞满,进食尤甚B.脘腹痞闷,喜温喜按C.脘腹痞闷,饥不欲食D.脘腹痞闷,胸胁胀痛E.善太息,嗳气,脉弦参考答案:DE答案解析:第36题:灼热疼痛不见于何证型A.寒邪客胃B.饮食伤胃C.肝气犯胃D.湿热中阻E.胃阴亏耗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第37题:西医何病疼痛属中医胃脘痛的辨证范畴A.急、慢性胃炎B.胃、十二指肠溃疡C.胃黏膜脱垂症D.急、慢性胆囊炎E.急性胰腺炎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第38题:常见胃脘痛实证的证型有A.寒邪客胃B.饮食伤胃C.肝气犯胃D.湿热中阻E.瘀血内停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第39题:对于呕吐不止的病人服药时应A.以热饮为宜B.少量、频服C.服药时可加少量姜汁D.尽早鼻饲给药E.尽量选择刺激气味小的药物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第40题:关于干呕与呃逆,正确的是A.都是胃部病变B.呕吐古名为"哕"C.呕以吐有声有物为特征D.病机均有"胃气上逆"E.均可见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参考答案:CD答案解析:第41题:《医学真传》治疗胃脘痛的"通法"包括A.下逆者使之上行B.中结者使之旁行C.虚者助之D.寒者温之E.调气以和血,和血以调气参考答案:ABCDE答案解析:第42题:《内经》认为痞满的病因包括A.饮食不节B.情志失调C.起居不适D.素体脾虚E.寒气参考答案:ACE答案解析:第43题:腹痛所涉及器官不包括A.肝、胆、脾、肾B.大肠、小肠、膀胱C.胃、三焦D.足三阴经E.手少阳经参考答案:CE答案解析:第44题:呃逆实证不包括A.胃中寒冷B.胃火上逆C.气机郁滞D.寒湿内盛E.湿热伤中参考答案:DE答案解析:第45题:下列何项是内科腹痛的特点A.先发热后腹痛B.痛无定处C.压痛不明显D.疼痛一般不剧E.与经、带、胎产有关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第46题:以下何项是胃脘痛的特点A.多发于中青年B.胁部疼痛为主C.伴发热、恶寒D.伴目黄,皮肤黄E.伴嘈杂,泛酸,嗳气参考答案:AE答案解析:第47题:导致胃痛呕血黑便的病理机制有A.胃热迫血妄行B.瘀血阻滞C.胃阴不足D.肝火上炎E.脾虚不能统血参考答案:ABE答案解析:第48题:下列何病所致腹痛一般不属中医"腹痛"论治范畴A.消化系疾病B.泌尿系疾病C.痢疾、积聚D.外科疾病E.妇科疾病参考答案:CDE答案解析:第49题:以下何项易致噎膈A.嗜酒、饮食过热B.过食肥甘辛香燥热C.食物粗糙D.素食、水果E.发霉食物参考答案:ABCE答案解析:第50题:嘈杂证的表现为A.胃中空虚,时作时止B.似饥非饥,似痛非痛C.似辣非辣,莫可名状D.胸膈胀满,触之无形E.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第51题:胃痛日久可导致何病证A.腹痛B.呕吐C.反胃D.胁痛E.噎膈参考答案:BCE答案解析:第52题:对于胃脘痛,西医诊断依据意义较大的检查是A.胃镜检查B.B超C.上消化道钡餐D.CTE.粪化验参考答案:AC答案解析:第53题:西医何病常可出现"痞满"证A.慢性胃炎B.消化道穿孔C.功能性消化不良D.膈肌痉挛E.胃下垂参考答案:ACE答案解析:第54题:按部位痞满可以分为A.痞满B.嘈杂C.胸痞D.吉胸E.心下痞参考答案:CE答案解析:第55题:以下哪项不是引起呃逆的常见病因A.感受外邪B.饮食不当C.情志不遂D.体虚病后E.劳逸过度参考答案:AE答案解析:第56题:呃逆虚证常见A.脾胃阳虚B.胃阴不足C.脾肾两虚D.肝肾阴虚E.心脾两虚参考答案:AB答案解析:第57题:关于噎膈与反胃的表现,不正确的是A.皆有呕吐症状B.均有吞咽困难,阻塞不下C.反胃饮食能入,但经久复出D.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E.均有咽中似异物,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参考答案:BE答案解析:第58题:呕吐虚证不包括A.脾胃阳虚B.脾胃气虚C.脾肾两虚D.脾肺气虚E.胃阴不足参考答案:CD答案解析:。

中医临床课程:积聚[南开大学]

中医临床课程:积聚[南开大学]
疸。
Ø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Ø 肺之积名曰息贲, 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
咳发肺壅。
Ø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久
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3、张仲景设立积聚篇,创治疗积聚名方
n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并脉证并治》:“积者,脏病业, 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11
【病机】
1、基本病机:气机郁滞、瘀血内结
寒邪 湿热 痰浊 食滞 虫积
影响气血运行
气机阻滞 瘀血内结
聚证 积证
12
2、病位:主要在肝、脾,久病也可及肾
Ø腹腔内脏腑颇多,本篇所讲主要与肝脾有关,久病及肾 Ø肝主疏泄、主藏血——气滞、血瘀 Ø脾主运化、主统血——食滞、痰湿浊瘀郁滞
3、病性:初起多实,日久则虚实错杂
Ø该案诊断为积证的依据如何? Ø病机分析“肝肾阴伤,湿热瘀郁”的依据如何? Ø周仲瑛教授处方用药的依据如何?
n 2011年3月12日二诊。复查肝纤维化指标示:Ⅲ型前胶原肽
140.26ug/L、Ⅳ型胶原87.62ug/L、透明质酸130.2mg/L、层黏
蛋白正常范围,B超示:慢性肝损害,肝左叶强回声结节,胆
辨 标本 缓急
19
出现血热妄行,气不摄血或瘀血内积而吐血、便血;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剧烈呕吐; 因肝胆郁滞,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等。
2、治疗原则
聚证:重在调气,以行气散结为基本治则; 积证:重在活血,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
邪实
邪实正虚 正虚
《医宗必读·积聚》:“初 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 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 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 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 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 消残,则任受补。”

中医内科学----痢疾

中医内科学----痢疾
3.治 法: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4.代 表 方: 芍药汤加减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1
(二)疫毒痢
1.症 状: 主症: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 烈,后重感特著;
兼症: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 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 欲绝。
2.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3.治 法: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4.代 表 方: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8
对迁延不愈之久痢,因病情复杂,正气 已虚,而余邪积滞又未尽,若单纯补涩,则 积滞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此 时治宜兼顾,于补益之中,佐以清肠导下祛 积,扶正祛邪,权衡运用。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9
方 义: 本方具有调气行血,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赤多白 少,肛门灼热之下痢。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痢疾
【概述】
一、定义
定义: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 重,
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 肠道
传染病。 特点:1、季节性——夏秋季
2、传染性——肠道传染(粪口),或疫 疠患者接处史。
2020/1/24
中医内科学
2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和临床表现:
1.《内经》称本病为“肠澼”、“赤沃”。 2.《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有赤白痢、脓血痢、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
3.诱因:多有饮食不洁史,或疫疠患者接触史。
4.发病时间: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则四季皆可发生。
5.实验室粪便检查对本病诊断确立,非常重要。主要是大便涂片镜检和
细菌培养等项目。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中内讲稿-脾胃系病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概述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生理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

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生理特点:胃主纳,脾主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生化气血脾喜燥而恶湿,为太阴湿土之脏胃喜润而恶燥,为多气多血之腑二、脾胃的病理特征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病多虚,胃病多实。

脾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水湿内停→湿、痰、饮→泄泻→胃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肾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滋养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肝生理: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病理: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胃痛、腹痛四、治疗要点1.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组方遣药常用甘凉滋润之剂①生理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病理燥热易伤胃阴慎用辛香燥热之药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湿易伤脾——多用醒脾化湿之剂少用甘润滋腻之品②生理脾气主升——脾以升为健病理常用健脾益气升提之品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多用和中、益胃、降逆之药③实则阳明——胃病多实、多热——多用消导、和胃、泄热之品虚则太阴——脾病多虚、多寒——常用健脾、行气温中之品④六腑以通为用,传化物而不藏——治疗胃肠病证,常以通为主法2.久病注意活血通络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脘腹久痛、噎膈——注意活血通络、散结消瘀3.注意整体治疗由他脏病变引起之脾胃病证——全面考虑,注意整体治疗肝郁克脾——疏肝扶脾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脾胃有病也可波及其它脏腑,见于其它系统疾病第一节胃痛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3.诱发因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医学课件
8
二、病症鉴别:
1.痞满与胃痛
痞满 胃痛
相同
主症
病位同在胃 满闷不适
脘部
以疼痛为主
不同 病势 较缓

压痛 无
压之可痛
医学课件
9
2.痞满与鼓胀
痞满 鼓胀
相同
不同
伴随症状
病位
自觉腹部胀 自觉满闷不舒 胃脘 满为主症 腹部胀大如鼓,大腹
皮色苍黄,脉 络暴露
触诊 按之柔软 腹皮绷紧
医学课件
10
3.痞满与胸痹
痞满 胸痹
主症
兼症
脘腹满闷不舒
偶有胸膈不适
胸中痞塞不通,致胸膺内外疼 脘腹不舒 痛,胸闷、胸痛、短气
医学课件
11
4.痞满与结胸
痞满 结胸
不同
相同
心下胃脘,满而不痛,手可按 病位皆在脘部 压,触之无形
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
医学课件
12
三、相关检查
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
4.胃肠动力检测: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6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相关检测可查是否
4.胃肠动力检测: 为HP感染
5.幽门螺旋杆菌:
6.B超、CT检查:
医学课件
17
三、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 : 2.病理 : 3.X线钡餐: 4.胃肠动力检测: 可鉴别肝胆疾 5.幽门螺旋杆菌: 病及腹水等 6.B超、CT检查:
无物无滞而痞 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1.寒邪客胃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A1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2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A1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2

"反胃"之名源于何书
A.《金匮要略》 B.《诸病源候论》 C.《太平圣惠方》 D.《丹溪心法》 E.《景岳全书》
【正确答案】:C
第 20 题:A1型题(本题1分)
瘀血停胃之胃痛、痛甚者常加何药
A.木香、陈皮 B.桃仁、红花 C.川楝子、元胡 D.三棱、莪术 E.元胡、木香、郁金
【正确答案】:E
第 21 题:A1型题(本题1分)
【正确答案】:E
中医医师
第 41 题:A1型题(本题1分)
某男,18岁。脘腹胀满,腹痛拒按,痛则欲泻,泻则痛减,嗳腐吞酸,厌食,苔厚腻,脉滑,最适宜方剂
A.保和丸加减 B.枳实导滞丸加减 C.越鞠丸加减 D.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E.柴胡疏肝散加减
【正确答案】:B
第 42 题:A1型题(本题1分)
患者,女,28岁,下腹部疼痛半年余,痛处固定,每于夜间加重,痛处拒按喜温,舌紫黯,脉涩。首选方剂为
"呃逆"病名是何人确定下来的
A.张仲景 B.巢元方 C.孙思邈 D.陈无择 E.张景岳
中医医师
【正确答案】:E
第 52 题:A1型题(本题1分)
痞满病名首见于
A.《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诸病源候论》 E.《丹溪心法》
【正确答案】:A
第 53 题:A1型题(本题1分)
湿热中阻之胃痛,伴恶心呕吐者,常加何药
【正确答案】:D
第 39 题:A1型题(本题1分)
何人最早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
A.张仲景 B.葛洪 C.华佗 D.孙思邈 E.刘完素
【正确答案】:A
第 40 题:A1型题(本题1分)
关于呕吐错误的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点:脾系病证第一节鹅口疮一、概念:以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名“鹅口疮”。

又因其色白如雪而称“雪口”。

二、发病特点:多见于初生儿,小婴儿。

久病体虚婴幼儿,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

三、西医:白色念珠菌感染外治法1、冰硼散或青黛散+少量蜂蜜调和外涂3次/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

(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 1—2次。

病变广泛者:制霉菌素局部涂抹 10 ~ 20 万 U/ml ,每日 2 ~ 3 次。

)2、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研末,一岁以内,每次3g,一岁以上增至5—10g,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

第二节口疮概念:是指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发生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

口疮发生于口唇两侧者,又称燕口疮; 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又称口糜。

★风热乘脾证候: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为主, +脾胃积热(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表证(伙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凉膈散外治法:冰硼散(口疮鹅口疮)吴朱萸(口疮鹅口疮)第三节呕吐证治分类1、伤食吐—呕吐酸臭,吐后觉舒。

2、胃热吐—食入即吐,吐物热臭。

3、虚寒吐—食后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吐物清冷。

4、肝气犯胃—呕吐酸苦,暖气频频。

5、虚火呕吐—呕吐反复,时作干呕。

第四节腹痛一、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再发性腹痛)(良性复发性腹痛)(1)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长,能自行缓解。

(2)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可轻可重,但腹部无明显体征。

(3)无(全身症状):发热、呕吐、咳喘、尿急痛等。

(4)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发作时症状相似。

第五节小儿腹泻脱水的性质液体补液疗法1.口服补液:适应症:适用于中度以下脱水,呕吐不严重.轻度累计损失量:50—80ml/kg;:中度累计损失量: 80—100ml/kg;继续损失量根据实际补给.频频喂给,8—12小时服完.2.静脉补液适用于严重呕吐、腹泻、伴中、重度脱水原则: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三先(先糖后盐、先浓后淡、先快后慢)两补(见尿补钾、见抽补钙)(1)定量:轻度90—120ml/kg 中度120—150ml/kg 重度150—180ml/kg(2)定性: 低渗性 2/3张等渗性 1/2张高渗性 1/3—1/5张(3)定速 : 总量1/2在头8—12h补完, 速度 8—12 ml/kg/ h;余量12—16h补完, 速度 5ml/kg /h;休克,首先扩容2:1液或1.4%NaCO3 10—20ml/kg于30—60分钟静脉注入.★1.湿热泻证候:起病急,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A3A4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1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A3A4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1

中医医师第 1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根据上述患者的临床特征,按照中医辨证理论,此时辨证属于A.肝气犯胃B.肝胃郁热C.瘀血停滞D.饮食停滞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第 2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经治疗后未见好转,而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而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宜 A.柴胡疏肝散B.大柴胡汤加减C.逍遥散加减D.养胃汤加减E.化肝煎加减【正确答案】:E第 3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治疗后仍不见好转,症见吐血,面赤舌红,心烦便秘,脉弦数有力等,治疗宜A.黄土汤B.归脾汤C.泻心汤加减D.半夏泻心汤加减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第 4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此时治疗宜A.益胃汤B.理中汤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第 5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根据患者上述临床特征,此时患者中医辨证应诊断为A.痞满B.梅核气C.噎膈D.郁证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第 6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按照中医辨证理论,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此患者考虑辨证为A.痰气交阻B.津亏热结C.瘀血内结D.气虚阳微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第 7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如此,下列方剂中哪项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剂A.启膈散B.五汁安中饮C.通幽汤D.补气运脾汤E.右归丸【正确答案】:A第 8题:A3/A4型题(本题1分)贺××,男,56岁。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脾系病ppt课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脾系病ppt课件

3.肝郁气滞证
证候: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暖气或 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4.瘀血内停证 证候: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细目二 腹痛
概念 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1.外感时邪 外感风、寒、暑、热、湿邪,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风寒之邪直中 经脉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若伤于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 湿热壅滞,可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见腹痛。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 胃肠;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 痛。其他如饮食不洁,肠虫滋生,攻动窜扰,腑气不通则痛。 3.情志失调情志不遂,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 4.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亏虚,虚寒中生,渐致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馁而不能温养,
3.脾胃虚弱证 证候: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 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4.胃阴不足证 证候: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
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方药:益胃汤加减。
6.中虚脏寒证 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 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细目三 泄泻
概念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 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 泻。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00-8299-120
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E. 补中益气汤
400-8299-120
A. 枳实导滞丸 B. 保和丸 C. 越鞠丸合枳术丸 D. 二陈平胃散 E. 香砂六君子汤 • 3. 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 4. 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辨证
• • • • 7、脾胃虚寒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蓍建中汤
400-8299-120
证型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400-8299-120
主症
胃痛,暴作,喜暖,脉紧
方药
良附丸
胃痛,胀满,拒按,味腐臭 保和丸 胃痛,情绪变化,叹息 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脾胃病症—呕吐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2、诊断要点——物出于胃 3、病证鉴别 呕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反胃: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4、治则:和胃降逆
400-8299-120
辨证
• 一、脾胃病证
• 细目一:胃痛 细目二:痞满 细目三:呕吐 • 细目四:噎膈 细目五:呃逆 细目六:腹痛 • 细目七:泄泻 细目八:痢疾 细目九:便秘
400-8299-120
脾胃病证—胃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诊断要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3、病证鉴别 胃痛与腹痛:病位不同,相互影响 4、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以通为补” •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虚证:痛缓,痛处不定,喜按

中医内科学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中医内科学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

寒邪内阻
湿热壅滞
1、辨证依据 (1)腹部胀满疼痛,痞满拒按,大便秘结或 溏滞不爽。 (2)胸闷不舒,烦渴引饮,身热自汗,小便 短赤。 (3)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2、治法: 通腑泻热。 3、方药: 大承气汤。
中脏虚寒
1、辨证依据 (1)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 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 (2)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 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3)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3、方药: 小建中汤。
不 通 则 痛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热病、火郁、药物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损伤胃阴 胃失濡养 不 荣 则 痛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1 .主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 痛为特 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 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 .兼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4.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 有明显的诱因。
2018/7/18中医内Fra bibliotek学26
3.胃阴不足证 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 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 失司。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 胃阴;半夏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
2018/7/18
7.脾胃虚寒证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 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 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脾胃系疾病

脾胃系疾病

脾胃系疾病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一、名词解释1.痞满2.腹痛3.呕吐4.胃痛5.嘈杂6.反胃7.呃逆8.噎膈9.泄泻10.五更泻11.通因通用12.便秘13、痢疾一、填空题:1.胃痛,又称,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胃痛的治疗原则是。

3.胃痛的基本病机为、、。

常与等脏腑有关。

4.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宜用。

5.痞满的基本病机是,。

6.痞满的基本病位在,与、的关系密切。

7.呕吐的基本病机为,治疗大法是。

8.呕吐一证当详辨。

9.保和丸治疗呕吐的目的为。

10.呃逆的主要病机是。

11.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以、为基本治法。

12.泄泻的发生外因与关系最大,内因则与关系最为密切。

13.泄泻的治疗大法为。

14.肝气乘脾泄泻的治疗主方为。

15.泄泻的病位在,但关键病变脏腑在,并与有关。

16.便秘的病位是,治疗当分。

17.噎膈临床上应与,鉴别。

18.噎膈病位在,属胃所主。

病变脏腑于三脏有关。

19.腹痛是,指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20.最早提出腹痛病名的著作是。

二、单项选择题:1.胃痛的病位在胃,其病理与……关系密切()A.肺脾B.心肺C.肝脾D.脾肾2.对于胃痛的治疗,何为临床常用之法()理气和胃止痛 B.活血理气止痛消食化积止痛 D.清热泻火止痛3.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证()胃脘胀痛、攻撑作痛B.脘痛连胁、嗳气频繁每因情感因素而痛作D.舌红苔黄、脉弦数4.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此属胃痛何型()肝气犯胃 B.饮食伤胃 C.湿热中阻 D.瘀血停胃5.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则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其最佳治法是()散寒止痛 B.行气止痛 C.疏风散寒 D.温中散寒6.肾阳不足,寒邪内侵时腹痛特点是()腹中冷痛 B.少腹拘急冷痛 C.脐中痛不可忍 D.腹中雷鸣切痛7.饮食内停型痞满最常见的症状是()A.心中烦热B.嗳腐吞酸C.头晕目眩D.喜长叹息8. 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临床课程:中医内科学--消渴[南开大学]

中医临床课程:中医内科学--消渴[南开大学]
消渴
【概述】
1、定义:
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 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临床特征:“三多一少”。
2、历史沿革:
《内经》:首载消渴之名,认为五脏虚弱, 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 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此 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 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高。
多奇渴狂饮,饮水不止, 一日断水可死亡;尿量多, 日排尿量少者2500ml,多者 可达10000ml以上;尿清如水, 尿比重在1.010以下,尿糖阴 性,血糖正常。
3、相关检查:
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 葡萄糖耐量试验 尿糖、尿比重 血尿素氮、肌酐 血酮 二氧化碳结合力 血钾、钠、钙、氯
【辨证论治】
治法:补肾养阴,益阳固摄。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
❖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 ❖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 ❖茯苓→健脾渗湿 ❖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加减:
❖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 金樱子等益肾收摄;
❖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黄精补 益正气;
[7 gaɪnɪ5k ɔləd ʒɪst] obstetrician [7ɔbste5triʃən]
眼科医生 眼科专家
耳鼻喉科医生
口腔科医生 牙科医生
eye doctor / oculist [5ɔkju:list]
ophthalmologist [7ɔfθæl5mɔlədʒist] ENT doctor otolaryngologist [7əutəu7læriŋ5ɡɔlədʒist] stomatologist [7stəumə5tɔlədʒist] dentist [ 5dentist]

中医内科脾胃系疾病

中医内科脾胃系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一、A型选择题1.胃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那些脏腑关系最密切?()A.肝肾 B.肝脾 C.胆肾 D.脾肾 E.心肺2.肝胃郁热胃痛的特点是()A.隐痛 B.灼痛 C.胀痛 D.暴痛 E.刺痛3.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A.胃失温养 B.胃失濡养 C.气机不畅 D.胃腑积滞 E.瘀血内停4.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方应首选()A.血府逐瘀汤B.桃红四物汤C.桃仁红花煎D.芍药甘草汤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5.周某某,男,18岁,前日因食过饱后即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苔厚腻,前医曾用保和丸不效,现胃脘痛而便闭,当用保和丸合下列何方治疗为最佳()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枳实导滞丸 D.小陷胸汤 E.理中汤6.胃痛病名在唐宋以前中医文献中最常与何病混淆()A.心痛 B.胃痞 C.胁痛 D.胆胀 E.腹痛7.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A.风邪 B.暑邪 C.寒邪 D.湿邪 E.热邪8.胃痛发病的关键病机是()A.气虚 B.气怯 C.气陷 D.气滞 E.气逆9.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胁痛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A.疼痛的部位B.疼痛的性质 C.疼痛的持续时间D.疼痛的兼症 E.疼痛的诱因10.患者张某,男,27岁,聚餐后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选用()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藿香正气丸D.半夏泻心汤 E.保和丸11胃脘疼痛,或有热感,口粘而苦,口干而不欲饮,小便黄色,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应辨证为()A.湿热中阻证B.瘀血停胃证C.脾胃虚寒证D.肝气犯胃证E.饮食伤胃证12.载有“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

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此语出于何书?()A.《医学入门》B.《医学真传》C.《医学正传》D.《医学心悟》E.《医宗必读》13.下列哪一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证()A.胃痛隐隐 B.口燥咽干 C.口不渴 D.舌红少苔 E.脉弦细14.将胃痛与心痛分开始于哪个朝代()A.汉代 B.隋唐 C.宋代以后 D.清代以后 E.明代以后15.吐酸一证,虽有寒热之分,总以治何脏为根本()A.胃 B.肝 C.脾 D.肺 E.肾16.王某,女性,40岁,近4天来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频,舌苔薄白,脉弦。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  ppt课件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胃痛的概念,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痞满的概念,辨证 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呕吐与反胃的鉴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 治;呃逆的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噎膈的概念,与梅核气的鉴别,分证论 治;腹痛的病机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泄泻与痢疾、霍乱的鉴别, 病机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概念,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便秘的病机要点,分证论治。
PPT课件
8
第一节 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PPT课件
9
概述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为主症的病证。
PPT课件
10
胃痛源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 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唐宋以前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大陷胸汤主之。” 此处的心下痛,应属于胃脘痛。
3.情志不畅抑郁恼怒,气失条达,则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郁 滞,失于和降,而发胃痛。或思虑忧愁,气结不解,则肝失疏泄,脾失 健运,气滞湿阻,胃气不和,郁结不畅,则发胃痛。气滞日久或久痛入 络,可致胃络血瘀。
叶天士对温病学派的创立与奠基,人们多熟知,然作为内科临床大 家,叶氏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亦深为后世称道,对脾胃病,他补充了李东 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 肯协和”,主张柔养胃阴,并提出胃痛“久病入络”的新观点《临证指 南医案》是后人学习叶氏临床经验的重要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肢不温,腰膝 舌淡苔薄 酸冷,小便清长 脉沉迟
益气润肠 黄芪汤 养血润肠 润肠丸 滋阴润肠 增液汤
温阳通便 济川煎
常用中成药:越鞠保和丸、麻仁软胶囊、复方芦荟胶囊等。
小结
便秘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症状,一般指便次减少,排出困难,或 两者兼而有之,并伴有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口苦、肛门疼 痛、便血、心情烦躁等。其病因复杂。
小结
胃脘痛辨证首先应分清虚实、寒热,病变在气,在血。 为此抓住疼痛的特点、部位,发病时间及兼证是胃脘痛辨证 分析的关键。
临床多以发病时间辨虚实;疼痛性质辨气血。同时结 合病因,针对病理产物的不同,围绕理气和恢复胃肠通降之 特性的基本原则,采取与辨证相应的治法。实证当以祛邪为 急,虚证应以扶正为先。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please add your text here
概述
凡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排便 困难的病症均属便秘范畴。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肠胃, 也与肝胆、肺、脾、肾有关。多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津液不足,糟粕内停所引起。
概述
中医学
在古典医籍中,古人对此证的记载分类不一,有以病因分类,病 名分类,脏腑分类等,命名繁杂。如:《伤寒论》中,有“阳结”、 “阴结”及“脾约”之称,其后又有“风秘”、“气秘”、“热秘”、 “寒秘”、“湿秘”及“热燥”、“风燥”等之称。
兼证 喜热饮,遇寒加重 嗳腐,呕吐 嗳气,烦闷
舌苔脉象
苔薄白, 脉紧 苔厚腻, 脉滑 苔薄白, 脉弦
治法
方剂
(理气和胃)
温胃散寒
良附丸加 减
消食导滞
保和丸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
和胃

肝胃郁热 反复发作 烧灼痛而烦,痛及两胁
泛酸,烦躁
瘀血凝滞 脾胃虚寒
食后加剧
病程长, 反复发作
痛如针刺或如刀割,拒按痛有定 处
治疗原则
中医对痛证有“通则不痛”之说,
因此结合病因或通过审证求因,以温通、
理气、消导、活血、补益等法疏通胃肠气
机,以理气和胃为基本治疗原则。
证型 寒邪犯胃
发作时间 (主证)
暴作或急Βιβλιοθήκη 疼痛特征 (主证)绞痛,剧烈,得温减轻
饮食停滞 暴饮暴食 胀满,拒按,吐后痛减
肝气犯胃 因情志因 胀满攻窜作痛,牵及两胁 素而发
便秘的治疗以养血清热,急攻通下为基本治疗原则,意在恢复 大肠的传导功能。治疗方法,不外清热、润燥、顺气、益气、养血、 滋阴、温通等法。
病案分享
1.王某,女,53岁,2014年12月3日初诊。主诉:腹满10年,加重一月。现症:腹满大便秘结, 质干4-5日一行,进食后不消化感,口中异味,夜寐欠安,易醒,小便频偏黄,情绪不畅;舌 红,苔稍黄,脉沉缓。 辨证:热秘 治则:清热润肠通便 方剂:麻子仁丸+枳术汤+小柴胡汤 方药: 火麻仁30g 杏仁15g 白芍10g 熟军10g后下
02
便秘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please add your text here,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please add your text here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please add your text here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please add your text here
概述
胃脘痛简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胃脘部以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 症。因胃脘部与心脏部位相近,唐宋前多与心痛证混为一门。《素问》 将本证称为“胃脘当心痛”;《景岳全书》称为“心腹痛”。古代文 献中记载的心痛,心下痛等,也多泛指胃脘疼痛。至明清时期大量文 献将胃痛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论进行了 系统化阐述。
第三章 脾胃系病症
南开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田晶晶
目录
01 胃 脘 痛
02 便

03 呕

04 泄

01
胃脘痛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please add your text here,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please add your text here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please add your text here ,
治疗原则
大肠传导失常是便秘发生的关键。津液不足,糟粕
内停是主要病理因素。所以治疗当以养血清热,通里攻
下为基本治疗原则。实秘以泻下为主,虚秘以补虚为主,
热秘以清热润肠为主,寒秘以温阳通便为主,气滞以顺
气导滞。夹食兼以消导,兼表辅以解表。张景岳又云:
“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
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泻后,多有病为燥结者,
茯神15g 炙甘草10g 半夏10g 陈皮6g 元参35g 生地30g 麦冬15g 7付水煎服。
枳实15g 厚朴10g 生白术30g 柴胡15g 黄芩10g 半夏10g 党参10g 炙草6g 生姜4片 大枣5枚 7付水煎服。
病案分享
2.杨某,男,62岁,2018.8.12初诊。主诉:胃胀三年余,加重两月余。患者自述无明 显诱因致胃脘痞满食后尤甚,无口干口苦,烧心,纳呆,寐欠佳,大便2日一行,质干 球形,小便调,多思虑,神疲乏力;舌暗红尖红苔少,脉沉弦细。 辨证:虚秘(阴虚) 治则:滋阴润肠通便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增液汤+枳术汤 方药: 枳实15g 生白术30g 木香10g 砂仁6g
中医认为,津液不足,糟粕内结,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是便秘发病 的关键。涉及脏腑为脾胃、肝胆,肺肾。病因多为素体阳盛、过食辛热 之物,情志不遂以及劳倦过度、年老、病后体弱所致。
小结
由于病因病机不同,故当分虚实。便秘辨证要点是大便的性状, 气味,病程,兼证,舌脉。要辨清虚实寒热,实秘不外热结和气滞, 虚秘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病因病机
外感寒邪 暴饮暴食 饮食不节
胃失和降
胃脘 不通则痛
恼怒紧张
肝气犯胃
里热积滞 瘀血凝滞
胃气郁滞
久病体虚 思虑过度 热病伤阴
脾气虚弱 胃失濡养
实证 胃失和降 气机郁滞
虚证 胃络失养 气血不畅
辨证要点
中医学认为气机不畅引发的胃脘痛,发病于气,受病于血。通 过四诊详细询问疼痛的特点、部位,发病时间及兼证,是辨别分析 胃脘痛证属虚实、寒热,病变过程属气分亦或血分的关键。 1.痛伴有胀,痛无定处,病在气分;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病 在血分。 2.脘胀痛牵及腹,气滞在脾;胀痛满闷牵及胸胁,气郁在肝。 3.新病,突发,饱食后痛甚,拒按者多属实;久病不愈,时做时止, 缠绵反复,绵绵作痛,多属虚。 4.胃脘痛得热则痛减,皆属寒证。胃脘灼痛,反酸烦热,皆属热证。
隐痛,绵绵不休
便血 畏寒,四末冷
胃阴不足
隐隐灼痛,干呕
口干
舌红苔黄, 疏肝泄热 脉弦数
舌紫暗, 活血化瘀 脉涩
舌淡苔薄 白,脉沉 细
温中健脾
舌红少苔 或无苔脉 沉细
养阴益胃
清中汤合 左金丸 膈下逐瘀 汤 黄芪建中 汤
麦门冬汤
常用中成药:舒肝丸、保和丸、沉香舒郁丸、附子理中丸等。
小结
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病症,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 为主要特征。胃脘痛的病因较多,但脾胃气机失调导致胃失 和降,气机郁滞,或胃络失于濡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不 通则痛是其主要病理机制。其中气机郁滞多为实证,胃络失 养多系虚证。
概述
中医学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升胃降,清升浊降, 气机调和,脾胃气机失调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是发生胃脘痛的主 要病理机制,胃气以降为和,结合病因通过温里、理气、消导、补益 等治疗方法,疏通胃肠气机是治疗胃脘痛的基本原则。
现代医 学
本证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胰 腺肝胆疾患,胃癌等。凡临床表现与胃脘痛特点相符者,可参照本 证辨证论治。
半夏10g 党参10g 炙草10g 枳实10g 白术30g 生姜4片 大枣5枚 7付水煎服。
病案分享
张某,女,45岁,2014年7月24日初诊。
主诉:胃脘胀满疼痛6月余,无明显原因致胃脘胀满疼痛,视之有形,晨起口干
欲饮,纳可,寐多梦,多思虑,大便日一行,质干,小便可,余无不适;舌淡红,
苔薄白,偏少,脉细滑。
其中,因胃肠燥热,或气机郁滞致便秘者,病属实证,气、血、津 液不足、阳虚所致的便秘者,病多属虚证。
无论虚实寒热,“传导失常”是便秘发生的关键。养血 清热,通里攻下以促进胃肠传导,是便秘基本治疗原则。《证 治汇补·秘结》曰:“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 大便,以苦泄之;阳结者清之;阴结者温之;气滞者疏导之; 津少者滋润之。大抵以养血清热为先,急攻通下为次。”等治 法,是调整胃肠传导的具体应用。
《诸病源侯论》提出,津液不足,糟粕内结,水不能行舟,是便秘 发生的主要病因。李东垣《兰室秘藏·结躁论》认为:大便秘结与饮食因 素有关,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 亏少,故大便秘结。《医学正传·秘结》:则提出“肾主五液,故肾实则 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燥结。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 饮食失节……,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导失常,渐成燥结之证。”
虚 秘 阴虚
阳虚
虽有便意 无力排出 大便干结 排出困难 大便秘结 如羊屎状
大便艰涩 排出困难
腹中胀痛 喜揉喜按 腹中隐痛 喜揉喜按 腹部无明 显不适
腹中冷痛 喜热恶冷
面色㿠白,神疲 舌淡嫰苔薄 气怯,便后乏力 脉虚
面色无华,头晕 舌嫩苔淡白
心悸
脉细
体形消瘦,头晕 舌红少苔, 耳鸣,心烦失眠, 脉细数 潮热盗汗腰酸膝 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