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研究
摘要: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城市建设理念正在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并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有关专家和基层政府部门人士建议,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无论从应对日益趋紧的国外压力和国内压力讲,还是从实现经济转型抢占产业制高点的角度看,都应尽快选择低碳城市建设发展战略,通过选择“低碳化”的城市发展路径,以此为主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低碳城市发展研究
一、发展低碳城市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我国从能源、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困境中“突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作为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政府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欲借此摆脱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之后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将低碳理念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化方向转型。
(二)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可持续“转型”。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主要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支撑,低碳城市建设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
新将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未来经济竞争力,抢占新一轮产业制高点。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着眼点是未来数十年国家经济实力的比拼,超前部署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主动。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中跻身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我们必须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引领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基础,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受访专家认为,低碳城市建设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大国负责形象的展示、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应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挑战、主动寻找机遇。
二、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有利条件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科学发展模式。根据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已在国内多个城市萌芽,不少城市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积极的探索。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研究和实践低碳城市建设的可行途径,实施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低碳城市建设,抢占发展先机。目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
向低碳转型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将低碳城市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已具备条件。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我国发展低碳城市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二)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正在快速提高,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正在我国电力、冶金、建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新的更有效的低碳技术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研发出来并进入产业化应用。据介绍,科技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已经进行了部署并加大了投入力度。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有助于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
(三)我国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体系的确立提供了参考依据。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方案明确提出,从2005年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将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四)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实际上已拉开了低碳城市建设序幕,积累了操作层面的宝贵经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过去3年中,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
10.1%,累计节能3亿吨左右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7.5亿吨。
三、突破发展瓶颈,建设低碳城市
(一)强化科技创新。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是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各地政府要随着经济发展,财政实力增强,不断增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确保财政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稳定增长。主要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依照国家产业和技术政策把握好信贷投放的重点,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为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和产品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和税费减免
力度,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积极性,不断提高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低碳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保障。
(二)建设绿色建筑。建筑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占其全社会总能耗的30%至40%,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预计今后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增加。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
亿平方米,今后我国每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16亿~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将达200多亿平方米。同时,随着经济的
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生活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对建筑面积、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等居住条件的要求逐渐提高,导致建筑能耗持续上升,并将成为未来20年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新建建筑遵循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标准,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自身发展的碳排放瓶颈问题,更能为缓解世界环境压力做出巨大贡献。
(三)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城镇交通领域的刚性碳排放同样不能忽视。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首先应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从能耗方面来看,火车每吨公里的能耗只有118千卡,大货车是696千卡,中小卡车(家用)达2298千卡。也就是说,同等货物通过铁路运输的碳排放仅为高速公路的5%至20%,而且单位运输用地可节约20倍至30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机动车占有率还不高,但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已开始严重困扰着城市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当在保持机动化能力的前提下,在大家还没有习惯使用小汽车之前,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等绿色出行方式。中国曾经是自行车大国,城市交通发展决不能挤占和压缩自行车行驶的空间。据测算,自行车作为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在城市有限空间内的交通通行能力是小汽车的20倍。此外,发展电动自行车符合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需要,而且可以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充电。这些简单的道理往往被一些城市的决策者忽视。在城市交通方面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