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典故亲仁的故事

合集下载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精选18篇)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精选18篇)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精选18篇)《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弟子规里面的故事,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2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3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4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

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

《弟子规》释义及相关故事

《弟子规》释义及相关故事

《弟子规》原文及解说〈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说: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弟子规-亲仁

弟子规-亲仁

亲仁“不亲仁,无限害。

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

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

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

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

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品,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

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

”“有缺坏,就補之。

”“非圣书,屏勿视。

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可驯致。

”结果年轻人气盛想要行刺,但是没有能够成功,结果就逃跑了,跑到了现在江苏省这个地方。

有一天在桥上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个老者见到张良,老者是个高人,看到张良来了,故意把鞋就踢到了桥下的水里,就跟张良很不客气的说,年轻人,你来把我这个鞋子捡上来。

张良看到这个老者这样说话,也很同情他,哎,一个老人嘛,他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吧。

你看古人因为有孝道的根基,他就能够尊敬老人,于是张良就下了河水、河边,把鞋子捡上来。

捡上来以后老人就把脚一伸说,你给我穿上。

张良一看这老人家这样真够跋扈的。

又想想,对老人要有恭敬心,不要见怪,于是就给他很好的穿上鞋子。

结果老人看了张良这种举动很满意,他说,孺子可教也。

这个年轻人还是可教的,受教。

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恭敬心。

于是就跟他讲说,我有一个大法传给你,你五天以后,咱们在这个桥上等候,天亮的时候,你一定得到。

五天以后,张良天刚亮就来到了桥边,发现老人已经在那等候,老人很生气的对张良说,你怎么跟老人家约会都迟到,今天不能够传给你了,五天以后咱们再在这个桥边再见面。

于是五天以后,这个时候张良就天没亮就来了,来了以后一看,老人家又已经在那边等了。

结果老人家又要把他撵回去。

说五天以后你再来,结果五天以后,张良干脆晚上就不睡觉了,半夜就到了桥边在那儿等,结果等了一段时间,天没有亮,老人就来了,这个时候,老人家点头说,好吧,我现在就传一部《太公兵法》给你。

《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

《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

《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弟子规》基本为三字一句,每句押韵,十二字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全文三百六十句,共九十行一千零八十字,内容浅显易懂,很快流传开来,且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这本不起眼的“儿童普及读物”,成就了李毓秀的文名。

下面是关于《弟子规》中蕴含的小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故事】“融四岁,能让梨。

”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易解】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

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故事】重义轻财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

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

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

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易解】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1. 范式守信莫忘父训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zhāngshào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 扇枕温衾拒收坩��冬则温,夏则�酰�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弟子规「亲仁」篇

弟子规「亲仁」篇

弟子规「亲仁」篇弟子规「亲仁」篇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译文] 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品行一般的俗人多,品行高尚的仁者少。

[小故事] 三国时有一个叫王烈的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威望。

有一个人偷了别人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

偷牛的人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你怎么罚我都行,只求你不要告诉王烈。

”这话传到王烈听了,他立即托人赠给偷牛人一匹布。

有人不理解,王烈解释道:“做了贼而不愿让我知道,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布给他是为了激励他改过自新。

”后来,这个曾经偷牛的人果然金盘洗手,而且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人。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译文] 真正品行高尚的'人,大家都敬重他;这样的人说话没有忌讳,也不去谄媚讨好别人。

[小故事] 萧衍是我国历史上南朝的一位皇帝。

在萧衍即将当皇帝的时候,人们见了他都歌功颂德,萧衍自己也志得意满,十分高兴。

但这时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见了萧衍即不恭维,也不拘束,给萧衍行礼后,转身就走。

萧衍见此情景,沉默了好大一会儿,然后问旁边的官员:“这位年轻人是谁?”手下人告诉他这个人叫谢览。

萧衍记住了这个名字。

他对这位年轻人不卑不亢、坦然自若的样子很赞赏,决定重用他。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译文] 能够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好处,道德品质会一天天提高,过错会一天天减少。

[小故事] 孟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小的时候,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

最早,孟轲家住在一片墓地附近,孟轲经常模仿出殡的场景。

孟母怕孟轲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了人多的集市上,孟轲又开始学着隔壁的商人杀猪卖肉。

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了一个学堂附近。

从此,孟轲就跟着私塾里的先生专心学习礼仪,学业不断长进,孟母终于满意了,便长期定居下来。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译文] 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对自己有莫大的坏处;如果品质恶劣的小人接近你,不管什么事都会办坏。

弟子规-亲仁的故事

弟子规-亲仁的故事
两袖清风,胸怀大仁,行走世间,必然无碍。 我们做人做事,都要以这样的仁人为榜样,只有 这样,犯过错的机会才会越来越少,道德品行才 会日见增长。
仁者不俗
萧衍是南朝一位皇帝,待人亲和,大臣都为他 歌功颂德,想尽办法供养萧衍。只有一个年轻人, 官职卑微,但从来不在皇上面前谄媚供养,见面 也只是行君臣礼就默默离开。一天,萧衍跟这个 年轻人照面之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就向众人打 问他的名字和官职,得知此人名为谢览,从此, 萧衍就很器重这个年轻人,当然谢览也没有让皇 上失望,在自己的任职范围内做出了卓越的业绩, 官至吏部上书。
仁者之仁,一般人都很难想像的到,所以他们的 造诣和德化也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
仁者无畏
狄仁杰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很有威望,一位 宅心仁厚的宰相。有一次,武则天对狄仁杰说: “有人说你办事有失公允,还说你不配做宰相, 你想知道他是谁吗?”狄仁杰回复说:“如果我 真的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对,还请陛下您明察,臣 愿意接受处分。但如果经您查证之后,臣并没有 这位所说的错误,希望陛下您不要轻信谗言。鉴 此,也不必追究那些话是谁说的了!”武则天听 后对其赞叹有加。
“流俗众,仁者稀”,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 己很独特的一面,都有人性里最有价值的一面, 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追寻,守住自己内心最 美的一道风景,会有人欣赏你!
宽怀之仁
刘宽是东汉时期一位很有名望的丞相,以宽厚 待人扬名于世,不仅对待同朝官员,就是对待一 位陌生人、犯错误的人都不轻易发脾气。他和夫 人刚成婚时,夫人想考验刘宽,看他是否真的宽 厚无私,就安排家里的丫鬟在刘宽穿戴整齐准备 上朝时端汤进房间,进门的一刹那故意失手将整 碗汤撞在刘宽身上,汤水撒在刘宽整洁的官服上, 丫鬟惊呆了,一边帮他擦拭,一边低头准备挨骂, 然而刘宽没有说一句气话,反而问丫鬟是否被烫 伤,丫鬟很受感动,夫人也深深的被他的涵养和 德行感动。刘宽温和的性格、宽宏的气度,一度 传为佳话。

弟子规亲仁篇

弟子规亲仁篇

弟子规亲仁篇弟子规亲仁篇《弟子规》的亲仁篇,主要是讲什么的?教育孩子们如何做呢?【解】“亲仁”,亲是亲近、学习的意思,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有人生境界、有情操的人,这是讲择师。

一个人的学问要有成就,有两个先决要素:一个是好老师,一个是好同学。

好老师帮我们指路,把很重要的教诲告诉我们,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好同学能够彼此互相提携、互相提醒。

只有这样,我们一生才能够得到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乃至敬德修业成就圣贤的人品。

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就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每天接触的都是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会提升。

但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假如每天身旁都是狐群狗党,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变得愈来愈粗俗、低级、下流。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良师益友的提携。

只有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增长我们的智慧,人生有智慧才会下对抉择,人生才会愈走愈轻松,假如没有做对抉择,那人生会愈走愈沉重,所以“亲仁”非常重要。

中国古人说:“天地君亲师。

”这是因为人伦大道,必靠师而传承,无师则人道衰,故师的作用等同于天地。

友以辅仁,亲近良师益友,才能学有所成。

人应当有博爱之心,爱一切人,但首先是亲近有仁德之人。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近,百事坏。

【亲仁】我们想到这一生每一个人都希望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所交往往来的朋友当中,都希望是仁慈、有品德、道德涵养都很高的人,这是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的希求。

有这样的希求,我们就要有动作去寻觅这样良好的好朋友。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品质要逐渐地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在的涵养也要随着人生的阅历来增高。

所以,此地讲“亲仁”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好师长。

我们晓得当今要找这样好的人很难,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效法孟子。

怎么说?孟子出生之后,孔子老早就已经不在人间了,相差有几百年的时间。

亲仁—《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亲仁—《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亲仁—《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

受社会潮流风气影响的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

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

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弟子规全文及故事

弟子规全文及故事

弟子规全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故事“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弟子规全文及故事

弟子规全文及故事

弟子规全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弟子规故事“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 1. 范式守信莫忘父训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zh āng 劭sh ào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 扇枕温衾拒收坩鲊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弟子规——故事典故讲述讲解(共5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讲述讲解(共5篇)

弟子规——故事典故讲述讲解(共5篇)第一篇:弟子规——故事典故讲述讲解总叙【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

但这本书距离我们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总叙: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

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

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

“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故事】孔子讲学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

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

弟子规之亲仁的意思

弟子规之亲仁的意思

弟子规之亲仁的意思篇一:解读弟子规20亲仁解读弟子规20亲仁同期声:解读《弟子规》第二十集“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而《弟子规》作为儒家启蒙教育读本,更是将这一思想贯穿其中,把“亲仁”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编排。

从今天开始钱文忠老师将为我们讲述《弟子规亲仁》篇。

“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也就是说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要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来做朋友,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志士仁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怎样分辨好朋友与坏朋友呢?敬请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二十集“亲仁”。

钱文忠:最一般通行的划分是把《弟子规》划成八个大部分,那么从今天开始《弟子规》就进入了第七个部分叫“亲仁”,要亲近仁义道德、要亲近讲仁义的人。

这个第七部分非常有意思,从篇幅上看,这一部分非常简短,简短到什么地步呢?一共只有16句,48个字。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亲仁”这个部分就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个部分尽管简短,但是非常重要。

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仁”是儒家传统一个核心的观念,或者我们说是最核心的价值。

不过通常认为《弟子规》在“亲仁”的部分讲的这个“仁”字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指非常具体的人。

什么样的人呢?有仁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在品德方面具备了“仁”这样一个核心价值的人物。

《弟子规》认为,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特别要为孩子从小有意识地营造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孩子从小的交朋友的情况,小朋友从小跟哪些长辈玩、和哪些同辈交往、游戏,这是非常重要的。

《弟子规》认为应该和那些有人的人来交往。

所以,《弟子规》在“亲仁”部分首先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大家都是人,但是类不齐,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人,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

弟子规-亲仁

弟子规-亲仁
亲仁
这是学生主修的第六门课。亲是亲近,仁 者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 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 仁者无敌。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跟着 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又仁德的人却 很稀少。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对于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都会心存敬 畏。因为仁者说话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 奉承。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能够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得到无限 的好处。与仁者亲近,德行就会一天比一 天增进,而过失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不亲仁Fra bibliotek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有无限的害 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接近,很多事 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

弟子规历史小故事

弟⼦规历史⼩故事 我们来看看古⼈是如何⾏孝道,以古为鉴,孝顺⽗母,为⼦⼥树⽴榜样。

⼩编在此整理了⼤历史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家。

弟⼦规历史⼩故事⼀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 ⼈们常说:“久病床前⽆孝⼦”,但古时候的⼀位皇帝却能侍奉母亲三年之久毫⽆怨⾔,他就是汉⽂帝。

汉⽂帝虽然贵为天⼦,⼀⼈之下万⼈之上,但对母亲⼗分孝顺,不管每天公务多么繁忙,都不忘去给母亲请安。

⼀次,母亲病了,汉⽂帝⽇夜精⼼服侍,⼀步也不曾离开,从未睡过⼀个安稳觉。

每天母亲的药,他都要亲⼝尝尝,唯恐太苦,太烫。

三年如⼀⽇的精⼼照顾,被传为千古佳话。

反观现代⼈恐怕很难做到亲⾃服侍年迈有疾的⽗母了,在医院⼀般是请护⼯照顾,如果⾃⼰照顾估计还得抱怨⽗母耽误了⼯作。

记得之前看过⼀个报道,⼀个在外打⼯的⼉⼦请假回家,看望病危的⽗亲。

两三天过去,发现⽗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就问⽗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都算进来的。

” ⽼⼈随后⾃杀,⼉⼦赶在⼀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

这样的事例看起来像是杜撰的段⼦,却是真实存在的案例,令⼈⼼寒。

弟⼦规历史⼩故事⼆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绝 古时候,⽗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居住⼒求简朴,禁绝酒⾁、情欲等事宜。

东汉末年⼤⽂学家蔡邕,在母亲⽣病后,⽆⼼学习,⾐服也不换洗,整⽇在母亲床前殷勤服侍,为母亲洗马桶也不厌其烦。

不久后,母亲病逝,蔡邕哭倒于坟前不愿回家。

仆⼈见此情境,⽆不潸然泪下。

之后,他叫仆⼈在坟墓边搭个⼩房⼦,他住在那⾥,继续守墓,以表爱母之⼼。

都说⽗母在,⼈⽣尚有来处,⽗母去,⼈⽣只剩归途。

⾝体发肤,受之⽗母,如果没有⽗母,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

⼈⽣仅此⼀辈⼦,莫⼤的缘分才成了⼀家⼈,我们渐渐长⼤,⽗母却⼀天天衰⽼。

终有⼀天,我们要挥⼿告别,何不趁⽗母尚在⼈间,多⼀些陪伴,多留⼀些美好的回忆,切莫等到“⼦欲孝⽽亲不待”的那天,空留遗憾和悲伤。

弟子规-亲仁的故事

弟子规-亲仁的故事

仁者不俗
萧衍是南朝一位皇帝,待人亲和, 萧衍是南朝一位皇帝,待人亲和,大臣都为 他歌功颂德,想尽办法供养萧衍。 他歌功颂德,想尽办法供养萧衍。只有一个年轻 官职卑微,但从来不在皇上面前谄媚供养, 人,官职卑微,但从来不在皇上面前谄媚供养, 见面也只是行君臣礼就默默离开。一天, 见面也只是行君臣礼就默默离开。一天,萧衍跟 这个年轻人照面之后,觉得他与众不同。 这个年轻人照面之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就向众 人打问他的名字和官职,得知此人名为谢览, 人打问他的名字和官职,得知此人名为谢览,从 萧衍就很器重这个年轻人, 此,萧衍就很器重这个年轻人,当然谢览也没有 让皇上失望, 让皇上失望,在自己的任职范围内做出了卓越的 业绩,官至吏部上书。 业绩,官至吏部上书。 流俗众,仁者稀” “流俗众,仁者稀”,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自己很独特的一面,都有人性里最有价值的一面, 自己很独特的一面,都有人性里最有价值的一面, 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追寻, 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追寻,守住自己内心最 美的一道风景,会有人欣赏你! 美的一道风景,会有人欣赏你!
亲仁
的故事
烈,在他所居 三国时期有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王烈, 住的家乡, 住的家乡,很多人听到王烈的名字都不禁升起敬畏之 有一天,一个人偷同村一户人家的牛, 情,有一天,一个人偷同村一户人家的牛,被揭发之 偷牛的贼对众人说: 你们怎么惩罚我都可以, 后,偷牛的贼对众人说:“你们怎么惩罚我都可以, 只是千万别告诉王烈先生。 只是千万别告诉王烈先生。”最终还是有人把他偷牛 的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托报信的人送给那个贼一匹布。 的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托报信的人送给那个贼一匹布。 很多人不明白王烈为什么责怪做贼的人, 很多人不明白王烈为什么责怪做贼的人,反而送他一 匹布,王烈就跟人们解释说: 匹布,王烈就跟人们解释说:“那个贼不想让我知道 他偷牛的事,说明他还有羞耻心, 他偷牛的事,说明他还有羞耻心,有羞耻的人肯定会 改过自新,浪子回头。 改过自新,浪子回头。”后来那个做贼的人果然金盆 洗手,不仅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还在乡里做了许多 洗手,不仅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 好事,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人。 好事,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人。 仁者之仁,一般人都很难想像的到, 仁者之仁,一般人都很难想像的到,所以他们的 造诣和德化也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 造诣和德化也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仁
的故事

仁者待人
三国时期有一位声望很高的学者王烈,在他所居 住的家乡,很多人听到王烈的名字都不禁升起敬畏之 情,有一天,一个人偷同村一户人家的牛,被揭发之 后,偷牛的贼对众人说:“你们怎么惩罚我都可以, 只是千万别告诉王烈先生。”最终还是有人把他偷牛 的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托报信的人送给那个贼一匹布。 很多人不明白王烈为什么责怪做贼的人,反而送他一 匹布,王烈就跟人们解释说:“那个贼不想让我知道 他偷牛的事,说明他还有羞耻心,有羞耻的人肯定会 改过自新,浪子回头。”后来那个做贼的人果然金盆 洗手,不仅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还在乡里做了许多 好事,成为一个很受欢迎的人。 仁者之仁,一般人都很难想像的到,所以他们的 造诣和德化也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
仁者不俗
萧衍是南朝一位皇帝,待人亲和,大臣都为 他歌功颂德,想尽办法供养萧衍。只有一个年轻 人,官职卑微,但从来不在皇上面前谄媚供养, 见面也只是行君臣礼就默默离开。一天,萧衍跟 这个年轻人照面之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就向众 人打问他的名字和官职,得知此人名为谢览,从 此,萧衍就很器重这个年轻人,当然谢览也没有 让皇上失望,在自己的任职范围内做出了卓越的 业绩,官至吏部上书。 “流俗众,仁者稀”,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自己很独特的一面,都有人性里最有价值的一面, 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盲目追寻,守住自己内心最 美的一道风景,会有人欣赏你!
小人害命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 生活腐化,宠信坏人。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 方三人。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 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刁为了亲近桓公, 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桓公, 15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 次对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 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 的。”齐桓公却听不进去,任凭宠臣放肆。后 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病重的桓 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
宽怀之仁
刘宽是东汉时期一位很有名望的丞相,以宽 厚待人扬名于世,不仅对待同朝官员,就是对待 一位陌生人、犯错误的人都不轻易发脾气。他和 夫人刚成婚时,夫人想考验刘宽,看他是否真的 宽厚无私,就安排家里的丫鬟在刘宽穿戴整齐准 备上朝时端汤进房间,进门的一刹那故意失手将 整碗汤撞在刘宽身上,汤水撒在刘宽整洁的官服 上,丫鬟惊呆了,一边帮他擦拭,一边低头准备 挨骂,然而刘宽没有说一句气话,反而问丫鬟是 否被烫伤,丫鬟很受感动,夫人也深深的被他的 涵养和德行感动。刘宽温和的性格、宽宏的气度, 一度传为佳话。
仁者无畏
狄仁杰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很有威望,一 位宅心仁厚的宰相。有一次,武则天对狄仁杰说: “有人说你办事有失公允,还说你不配做宰相, 你想知道他是谁吗?”狄仁杰回复说:“如果我 真的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对,还请陛下您明察,臣 愿意接受处分。但如果经您查证之后,臣并没有 这位所说的错误,希望陛下您不要轻信谗言。鉴 此,也不必追究那些话是谁说的了!”武则天听 后对其赞叹有加。 两袖清风,胸怀大仁,行走世间,必然无碍。 我们做人做事,都要以这样的仁人为榜样,只有 这样,犯过错的机会才会越来越少,道德品行才 会日见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