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与交换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路由与交换技术教学大纲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制订教学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制定,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适用范围本教学大纲适用于信息工程系网络技术专业及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交换机和路由器是构建大中型网络最核心、最重要的网络设备,这些设备必须根据网络应用的需求,进行合理正确的配置才能使用。
在组建网络时,除综合布线外,最重要的是对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配置,在日常的使用和管理维护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进行调整。
这就要求网络管理人员必须充分熟悉和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和管理技术,以及将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当作防火墙或代理服务器的配置技术。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及信息安全专业必修的专业课。
旨在让学生了解常用网络设备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工作方式、技术指标和参数,所遵循的网络标准,在网络层中所使用的协议。
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基础上,对当前计算机网络设备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掌握如何使用配置网卡、网线、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
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本方法。
尽快熟悉并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技术。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1.前导课程及主要知识:《计算机调试技术》、《计算机网络》、《专业英语》等。
2.后续课程及主要知识:《网络工程》、《网络安全》及相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熟练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设计和解答与网络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掌握: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的所学内容。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设本课程文字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媒体,着重反映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形式上要便于学生自学。
路由与交换基础(CCNA)教学大纲
《路由与交换基础》教学大纲文件状态:[]草稿[]正式[]修改[√]草稿文件[]正式文件[]修改正式文件文件标识:审核:当前版本:1.0批准:编制:南湖教务标一阶段编号:完成日期:2004年9月课时:72课时授课方式:理论课(36)+实践课(36)课程名称:路由与交换基础目录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3)二、课程的目的 (3)三、学员对象及要求 (3)五、学习资料 (3)第二部分教学进度 (3)一、学时分配 (3)二、分班、授课场地及设备建议 (4)第三部分教学内容 (5)第四部分考核与实践 (8)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思科公司的职业认证体系的第一步(CCNA、CCNP、CCIE),它对网络的各个方面提供了详尽的阐述与讨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网际互联的原理,路由器、交换机的组成与运作,各类网络协议的讨论,交换技术和虚拟局域网的应用、安全信息的设置以及广域网的各类技术等。
二、课程的目的本课程主要针对欲从事网络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学完本课程后,学员应能够独立完成网络管理员的日常工作(网络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分析、排除网络常见故障的能力)。
三、学员对象及要求。
双N标准一学期的学员及短期CCNA的学员。
五、学习资料《C C N A学习指南(中文版)(640-801)》及相关学员手册等第二部分教学进度一、学时分配本课程共需36个学时。
课时分配如下表:学时章节理论课所需设备1-3 1 ×4-6 1-2 ×7-9 2 ×10-12 3 ×13-15 4 ×路由器16-18 5 ×路由器19-21 6 ×路由器22-24 7 ×交换机25-27 8 ×交换机和路由器(2611型) 28-30 9 ×路由器31-33 10 ×路由器34-36 11 ×二、分班、授课场地及设备建议1、每班学员人数应以30人为标准。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标准
《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及学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三年制专科)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90 学时总学分数:5.5学分编制人:谢昌荣审定人:易永红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本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以及我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路由交换技术”的课程编制。
二.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路由交换技术》是我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必修课程,是在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网络管理员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化(社会、企业、毕业生)的调研与分析,采用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所形成的一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路由交换技术》是与思科、华为3COM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行业认证课程平台。
根据企业对网络管理员职业岗位工作的人才需求,课程定位于中小企业网络的组建、设备的选型、设备的调试、管理维护以及技术支持等职业岗位任务。
学生必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局域网组网技术、路由交换技术等的应用开发、调试和维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熟练运用路由交换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使学生获得“路由交换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应用问题以及应用路由交换技术的能力,为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后从事网络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路由交换技术”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中小企业网络的组建、设备的选型、设备的调试、管理维护以及技术支持等职业岗位技能。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达到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路由与交换》课程标准
《路由与交换》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路由与交换》课程隶属工学类下的电气信息一级学科下的网络工程专业二级学科,是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系列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理念《路由与交换》是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原理之后的一门对网络知识进行实践的一门课程,课程主要从计算机网络中的核心设备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使用和配置的角度出发,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的基本构建方法、熟练掌握交换和路由设备的使用和配置。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领域的相关工作,具备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1、课程所属学科分析及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和社会生产实际中的地位及作用。
《路由与交换》所属学科为电气信息类网络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属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主要介绍实现一个局域网或者广域网需要的基础网络知识,重点介绍了组成网络的路由器、交换机的连接和配置方法,路由协议的原理和应用以及访问控制列表的实质和设计方法。
该课程的侧重点是解决局域网和广域网(LAN和WAN)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多协议安装和配置,提供一级故障排除服务并改善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
2、课程授课对象分析本课程开设在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第四学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已具备《大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等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语言编程基础、网络分层治理概念和自学能力。
3、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分析根据《路由与交换》教学大纲及指定教材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提炼出该课程、每章、每节的框架体系,从交换技术、虚拟局域网、STP协议、路由技术、路由协议、园区网安全、NAT等方面去组织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而不求面面俱到。
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预见学生会对哪些内容感到困难,在学习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课程学习要求的分析《路由与交换》是面向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是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我院网络工程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开设。
《路由与交换》教学大纲
《路由与交换》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路由与交换(Routing and Switching)课程代码:学分/总学时:4/80(48+32)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面向专业:网络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网络工程的专业核心必修课之一,涉及计算机网络领域的两项核心技术--路由与交换。
路由部分包括路由器的工作原理、路由协议、路由器配置和基本故障排除的知识和技能,交换部分包括交换机工作原理和基本配置、局域网交换技术、虚拟局域网的设计与配置。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1)掌握路由与交换的基本知识与原理;2)具有利用路由与交换技术进行网络互连的基本能力,并达到网络从业人员中的工程师水平;3)得到学习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得到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5)得到利用英语进行本专业技术资料阅读能力的培养;6)为后续计算机网络安全、无线与移动网技术、IP统一通信技术、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等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
二、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计算机网络三、学时分配*开放实践项目是课外、学生自主完成的实践项目,项目内容是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些延伸与扩展,采用不做强制要求的可选方式。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1、理论教学2、实验教学五、教学方法1、采用双语教学,即英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在线测试与期末考试、中文课堂讲解。
要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克服心理与语言上的困难,以快速适应双语教学。
2.采用多媒体方式,辅以黑板板书。
多媒体课件制作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特别是图形(像)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动画演示等技巧突出重点,辅助难点教学;黑板板书要注重与多媒体的有机对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按照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结合实践教学,设计相应的问题链与案例拓扑,以关键问题为主线,结合案例规划与配置,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对于一些重点与难点问题,借助实物、场景或仿真软件来辅助教学。
《路由与交换》课程标准
《路由与交换》课程标准课程代码:F02202建议课时数:80 学分:4.5 适用专业:计算机通信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通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设计、组建和维护中型园区网络的主要技能,包括中型园区网络结构设计、绘制网络拓扑图、规划网络地址、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配置、静态与动态路由配置、访问控制管理、虚拟局域网配置及基于三层交换的园区网实施等。
本课程以《小型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高级路由交换技术》、《园区网互联》课程的基础。
学好本课程可为将来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施工和维护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1.2设计思路计算机网络设计和构建能力是计算机通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而路由与交换则是让学生具备网络设计和构建能力的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计算机通信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
计算机网络按应用规模可以分为SOHO型网络、企业园区网络、广域网络。
本门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熟练熟悉企业园区网络组建过程中的需求调研、结构设计(拓扑图绘制)、设备连接、地址规划、网络设备的配置能力,同时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及网络通信的基本理论。
这些都是网络系统设计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在计算机通信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计算机通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网络项目实施”和“网络管理与维护”相关任务领域而设置的。
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依据分析会中行业专家对计算机通信专业工作领域的任务和技能分析,结合计算机通信专业课程分析会的结果。
本课程确定了以网络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一般步骤:用户网络需求分析、网络结构设计、网络物理连接、网络逻辑连接、设备配置等过程任务组织课程内容,首先摈弃了从概念、理论、定义入手的学科课程模式,代之以实际的网络工程施工过程为逻辑主线进行内容重构的工作任务型课程模式。
《路由与交换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项目1.2 网络通信数据处理过程分析
项目1.3 子网掩码计算
项目1.4 网络地址、广播地址及可用地址范围计算
2
路由器和交换机基本配置
1.了解路由器和交换机应用场合和区别。
2. 熟悉路由器和交换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3. 掌握设备模式及切换。
4. 熟练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基本配置。
项目2.1 路由器和交换机基本配置
三、课程目标
而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IP地址速算、能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构建一个单区域局域网络,并能较熟练通过VLAN配置实现网络隔离、通过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配置实现局域网内部的全网互联互通。具体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网络中数据包转发过程,掌握IP地址结构、子网掩码、子网等相关概念;
(2)熟悉路由器和交换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路由与交换基础》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该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衔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后续《路由与交换提高》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网络结构确定能力层次,任务驱动引领教学、全网互联互通终极目标导向等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1.了解冲突域、广播域和交换机交换等概念。
2.掌握虚拟局域网概念、作用及分类。
3.能熟练配置VLAN。
4.掌握VTP配置实现VLAN快速统一部署。
项目5.1 交换机VLAN配置
10
项目5.2 跨交换机VLAN配置—TRUNK
项目5.3 VLAN及VTP配置
6
VLAN间通信配置
1.了解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异同。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路由与交换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路由与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路由器的配置与调试方法,了解常见的路由协议及其特点;3. 学生能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掌握VLAN划分、Spanning Tree Protocol(STP)等基本配置;4. 学生了解网络故障排除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网络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独立完成路由器的配置与调试,实现不同网络间的互联;2. 学生能独立完成交换机的配置,实现局域网的划分与管理;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网络环境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网络维护能力;4.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与优化,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2. 学生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安全规范,具备网络安全意识;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网络技术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4.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路由与交换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网络技术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路由技术基础:- 路由器的基本概念与工作原理;-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 常见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的特点与应用。
2. 路由器配置与调试:- 路由器硬件连接与基本设置;- 静态路由配置;- 动态路由协议配置;- 路由器故障排除方法。
路由与交换课程设计
路由与交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其配置与管理方法;2. 学习网络层与链路层协议,了解IP地址分配、路由选择、VLAN划分等网络技术;3. 了解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如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等。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小型网络的路由与交换设备的配置,实现网络互联;2. 能够运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网络故障,并进行排查与解决;3. 能够设计简单的网络安全策略,提高网络安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网络组建过程中与他人沟通与协作;2. 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分解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路由器与交换机基本原理:包括路由器与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分类,重点讲解路由选择算法、交换机帧转发过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路由器与交换机基础2. 网络层与链路层协议:介绍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等网络层协议,以及VLAN划分、STP协议等链路层协议。
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层协议;第三章 链路层协议3. IP地址分配与路由选择:讲解IP地址的分类、子网划分、路由表的构建与维护,以及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配置。
教材章节:第四章 IP地址与路由选择4.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介绍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方法,包括命令行、图形界面配置等,以及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5. 网络安全策略:讲解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以及安全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TCPIP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标准
《TCP/IP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TCP/IP路由交换技术》是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交通通信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讲述通信网的基本知识,通信网的技术和应用;了解通信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指标,使学生能够掌握通信网络的基本构建方法,熟练掌握通信网络设备的使用和配置,从而加深对通信网络的理解。
2.目的和任务通过讲授、讨论、演示、练习和实验,使学员能够对中兴产品进行安装、配置和故障分析,能够规划、设计、配置与维护中小型企业网络,为中、小型企业用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四、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OSI、TCP/IP协议模型结构、各个层次的功能以及报文封装、DHCP报文交互过程、OSPF报文类型。
教学难点:数据转发过程、IPv4子网划分、OSPF报文类型,OSPF之DR选举过程、OSPF虚链路原理、扩展ACL应用。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五、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其前置课程为《现代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导论》,后续课程为《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等课程。
六、实验教学七、其它考核方式为上机考核+过程考核。
考核内容除了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增加了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上机考核占50%。
成绩考核方法分为过程考核和上机考核两种。
平时成绩为过程考核,包括出勤表现10%、课堂提问10%、作业测评10%、实践操作10%、实践报告1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服从意识等。
期末考试为上机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试题覆盖全部教学内容。
通过进行试卷分析,研究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交换与路由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路由器、交换机是现代组网时必不可少的两种常用网络设备。
路由及交换技术涉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各种领域。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该课程,主要介绍路由器和交换机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以便在实际组建网络时能更好地使用设备。
本课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习为基础,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相关知识掌握扎实。
2、设计思路《交换与路由技术》的总体设计思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以网络集成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培养学生网络IP地址规划能力、网络设备基础应用能力、网络设备维护管理能力;以路由器基本配置、路由协议配置、NAT配置、交换机VLAN配置和SPF配置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结合思科网络工程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二合一的课程,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根据网络施工具体过程,主要分为五大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子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按小组学习,每个小组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各个模块的教学和训练。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门课程建议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学分为4 分。
-中职《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
中职《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课程性质和价值)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Internet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局域网,随着企业计算机数量逐渐增大,我们经常会使用路由器和交换机来进行组网。
因此,熟练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已成为组建网络中的一种必须技能。
同时随着组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局域网,随着企业计算机数量逐渐增大,简单的使用集线器组网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我们使用路由器和交换机来进行组网。
本课程是学期课程,将全面介绍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常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使学习者能够熟练配置二层交换机、路由器、三层交换等常见组网设备,以适应现代网络社会的需要。
(二)课程基本理念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满足一下要求为基本理念(1)、体系性要求:所设计的模块课程,要求能够既能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
所谓自成体系是指单个模块课程要涵盖该模块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领域,不能有遗漏;所谓能够独立使用,是指该模块课程的设计,要以每一任务为单位,对每一节课甚至每个知识点,要设计出适合教学需要的任务课程,它可以独立用于教学。
(2)、功能性要求:所设计模块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起重要作用:一是用于辅助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向学生演示和表达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辅助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二是辅助学生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发现探索知识;三是提供资料参考,重点在于提供教师备课以及学生学习时的相关参考资料;四是用于学生的兴趣扩展,重点用于帮助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增长见识、形成个性。
五是能即时测评,重点在于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即时反馈。
(3)技能性要求:模块教学设计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改课程所传授的技能,并能将这些技能应用的以后的工作中.二、课程目标通过项目引领的软件开发活动,熟练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技能,对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和管理有基本的了解;能承担中小型企业的网络的搭建和管理工作任务。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
《交换与路由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交换与路由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路由器、交换机是现代组网时必不可少的两种常用网络设备。
路由及交换技术涉及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各种领域。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该课程,主要介绍路由器和交换机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以便在实际组建网络时能更好地使用设备。
本课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习为基础,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相关知识掌握扎实。
2、设计思路《交换与路由技术》的总体设计思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以网络集成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培养学生网络IP地址规划能力、网络设备基础应用能力、网络设备维护管理能力;以路由器基本配置、路由协议配置、NAT配置、交换机VLAN配置和SPF配置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结合思科网络工程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本课程是理论和实践二合一的课程,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根据网络施工具体过程,主要分为五大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子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按小组学习,每个小组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各个模块的教学和训练。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该门课程建议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学分为4分。
路由和交换基础课程设计
路由和交换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配置方法。
2. 了解TCP/IP协议栈中路由选择和数据交换的过程。
3. 掌握VLAN技术及其应用场景,能进行基本的VLAN配置。
技能目标:1. 能够使用模拟软件搭建简单的网络拓扑,并进行路由和交换配置。
2. 能够分析并解决基本的网络故障,如IP冲突、路由不通等问题。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小型局域网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路由和交换的基本原理及配置方法。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深入理解和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实验,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网络环境中。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路由器原理与配置- 路由器概述、工作原理、路由选择算法。
- 静态路由、动态路由配置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路由器原理与配置。
2. 交换机原理与配置- 交换机概述、工作原理、VLAN技术。
- 交换机基本配置、VLAN配置方法。
- 教材章节:第四章交换机原理与配置。
3. 网络故障分析与排查- 常见网络故障类型及原因。
- 故障排查方法与步骤。
- 教材章节:第五章网络故障分析与排查。
4. 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 网络设备管理方法、远程管理技术。
- 设备维护策略、网络安全防护。
- 教材章节:第六章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
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搭建简单网络拓扑,进行路由和交换配置。
- 分析实际案例,解决网络故障。
《路由和交换基础(Routing and Switching Essentials)》课程小结
课程引言:1、网络基础是IP地址规划;网络最重要的过程是:交换和路由。
2、本课程目标:学习小型网络中路由器和交换机的体系结构、组件和操作。
学习如何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第 1 章 交换网络简介1、融合网络:数据;语音;视频。
2、现代园区网(LAN)采用交换机和三层网络模型组建。
3、三层网络模型:(1)接入层:连接终端设备,通常用二层交换机(2)分布层:汇聚接入层设备,通常用三层交换机(3)核心层:高速数据交换,通常用三层交换机。
4、三层模型特点:小于或等于三层;确保网络可预测,可控制和可扩展。
5、交换机种类:固定;模块;堆叠。
6、MAC地址表:帧交换;存储转发和直通交换。
7、冲突域和广播域:禁止冲突,抑制广播。
第 2 章 基本的交换概念和配置1、方便配置网络设备的初始命令:line con 0exec‐timeout 0 0 永不超时logging synchronous 同步2、交换机启动主要步骤:(1)加载ROM中的迷你IOS,检测硬件POST(2)加载flash或TFTP中的完整IOS (3)加载NVRAM中的启动配置文件为内存中的运行配置文件配置或进入交互配置模式。
注意:MODE键的用途:可以维护交换机或进行口令回复。
3、交换机的基本配置:请参看第1本书中的配置;交换机端口不能配置IP地址,建议对端口的双工模式,速度设为auto;如果有启用 auto‐MDIX(实际就是不要去手工配置);交换机的虚拟接口(SVI)VLAN上可以配置IP地址,可以通过该IP地址远程管理交换机,默认所有端口都属于VLAN 1。
配置管理接口示例:S1#configure terminalS1(config)#interface vlan 99S1(config‐if)#ip address 172.17.99.11 255.255.255.0S1(config‐if)#no shutdownS1#configure terminalS1(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8S1(config‐if)#switchport mode accessS1(config‐if)#switchport acces vlan 99配置默认网关:S1#configure terminalS1(config)#ip default‐gateway 172.17.99.1查看:S1#show ip interface brief4、LAN中的安全问题:MAC泛洪攻击(设置端口安全);DHCP欺骗(spoofing)攻击(设置端口安全和端口信任);利用CDP(测试完成后关闭);利用telnet(该用SSH)。
《路由与交换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实用标准
附件2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列举该专业的所有核心课程)《路由与交换基础》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CP0131 总学时: 80 学分: 5.5一、课程性质与定位《路由与交换基础》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该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本课程衔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后续《路由与交换提高》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网络结构确定能力层次,任务驱动引领教学、全网互联互通终极目标导向等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1.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面向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规划设计师等岗位。
通过企业一线调研、网络招聘广告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确定这些岗位在岗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再依此确定对应的教学内容。
2.网络结构确定能力层次。
网络结构有大小、复杂之分。
同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中所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层次也是不同。
本课程主要面向的单区域小型局域网。
主要培养学生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来构建这样一个局域网,实现局域网内部的互联互通。
3.任务驱动引领教学。
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细分不同具体分任务,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方式引领教学。
通过先实践后理论小结的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4.全网互联互通终极目标导向。
互联互通是网络的基本要求,在每个任务或项目中,都把全网互联互通作为完成结果。
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实现全网互联互通作为构建网络的最重要目标。
三、课程目标而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IP地址速算、能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构建一个单区域局域网络,并能较熟练通过VLAN 配置实现网络隔离、通过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配置实现局域网内部的全网互联互通。
具体目标为:1.知识目标(1)了解网络中数据包转发过程,掌握IP地址结构、子网掩码、子网等相关概念;(2)熟悉路由器和交换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3)懂得以路由器角度对所有网络进行分类;(4)理解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的作用及区别;(5)掌握动态路由和静态路由的优缺点及应用场合;(6)掌握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相关概念及区别;(7)掌握路由表组成及路由器主要工作过程;(8)了解冲突域、广播域和交换机交换等概念;(9)掌握虚拟局域网概念、作用及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列举该专业的所有核心课程)
《路由与交换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CP0131 总学时:80 学分: 5.5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路由与交换基础》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该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本课程衔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后续《路由与交换提高》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网络结构确定能力层次,任务驱动引领教学、全网互联互通终极目标导向等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1.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面向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网络规划设计师等岗位。
通过企业一线调研、网络招聘广告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确定这些岗位在岗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再依此确定对应的教学内容。
2.网络结构确定能力层次。
网络结构有大小、复杂之分。
同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在不同的网络结构中所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层次也是不同。
本课程主要面向的单区域小型局域网。
主要
培养学生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来构建这样一个局域网,实现局域网内部的互联互通。
3.任务驱动引领教学。
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细分不同具体分任务,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方式引领教学。
通过先实践后理论小结的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4.全网互联互通终极目标导向。
互联互通是网络的基本要求,在每个任务或项目中,都把全网互联互通作为完成结果。
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实现全网互联互通作为构建网络的最重要目标。
三、课程目标
而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IP地址速算、能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构建一个单区域局域网络,并能较熟练通过VLAN 配置实现网络隔离、通过静态路由或动态路由配置实现局域网内部的全网互联互通。
具体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了解网络中数据包转发过程,掌握IP地址结构、子网掩码、子网等相关概念;
(2)熟悉路由器和交换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3)懂得以路由器角度对所有网络进行分类;
(4)理解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的作用及区别;
(5)掌握动态路由和静态路由的优缺点及应用场合;(6)掌握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相关概念及区别;
(7)掌握路由表组成及路由器主要工作过程;
(8)了解冲突域、广播域和交换机交换等概念;
(9)掌握虚拟局域网概念、作用及分类。
2.技能目标
(1)能根据IP地址要求,快速计算每个网络的网络地址、广播地址和可用地址范围;
(2)熟练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基本配置;
(3)熟练配置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
(4)掌握RIPv2路由协议配置;
(5)掌握OSPF路由协议配置;
(6)掌握EIGRP路由协议配置;
(7)能熟练配置VLAN;
(8)掌握交换机实现VLAN间互相访问;
(9)掌握使用路由器子接口实现VLAN间互相访问;(10)掌握VLAN快速统一部署技术;
3.素质目标
(1)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和安全意识,遵守职业道德;
(2)具有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4)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通过亲历实践实现,检验、判断各种技术问题。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的课程内容由IP地址计算和规划、路由器和交换机基本配置、静态路由/默认路由配置、动态路由配置、VLAN基本配置、VLAN间通信配置等6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
每个典型工作任务按实现的复杂和难易程度,分解成对应的子任务,并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
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对应课程一个教学内容模块,课程内容与要求具体如下表。
五、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综合使用项目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学生自主研讨法等教学方法,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理实一体化的结合。
由于网络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还需要多使用生活中实例来进行类比,比如,用邮政快递系统类比网络体系,用指纹类比设备硬件地址、学号类比IP地址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网络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二)师资条件
本专业目前共有3名专任教师能胜任本门课程教学。
其中两名为双师型教师,三人都获得CCNA等网络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
另外有较稳定的外聘教师1名。
(三)教学条件
课程教学需要使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
本专业现有一个锐捷网络机房、一个华三网络机房及少量思科路由器和交换机。
锐捷网络机房和华三网络机房各有8组设备,每组设备提供2台路由器、1台三层交换机和一台二层交换机。
因为每组设备同时只能一个人使用,完全使用真实设备存在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
是以网络设备模拟器软件为主。
目前教学中使用的网络设备模拟器软件为思科的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
与其他类似软件GNS3、HCL、LITO相比,这款软件具有稳定、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不高和方便跟踪调试网络等优势。
(四)教学资源
(1)教材。
使用本专业教师参编教材《网络项目实践与设备配置管理》。
(2)网络资源。
可以使用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还推荐学生使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资源共享课《路由与交换》的教学资源。
(3)校内实训场所。
可以利用信息中心机房给学生实地讲解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部署;可以利用校园网给学生讲解局域网的典型结构和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