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基本常识
• 3、凡传说地震震级很大或震级很准确,如 8级以上地震和发震时间、地点都很“明 确”,“精确”到几点几分,那肯定是谣 样的精度; • 4、凡打着某专家的旗号或说成是某地震部 门的预报,不通过正常的途径而小道传播 的都不可信。如说 “××地震局”已发布 了地震预报,要发生地震都是不能相信的。
4、地声异常
• 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 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多种多 样。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 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 弱,人们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 有动的感觉。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 内声响,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 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地声是 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 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 掌握地声知识就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 防效果。
5、地光异常
•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 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 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 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 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 出现,持续几秒钟。我国海城、龙陵、唐山、松 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 现象。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 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 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 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且 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态控制,能对人或动、 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 的宏观异常。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违反“常规” 或“常理”。例如有些花在冬季盛开,冬季蛇出 洞,鱼浮出水面或乱蹦,老鼠大白天群体搬家, 鸡鹅乱飞,狗不进舍,马不进圈等各类生物异常; 井水翻花、冒泡、变色、变味,泉水断流或喷涌, 地面上冒水、冒沙、冒泥等地下水异常;地声、 地光、地雾、地动、地鼓等地面异常;收音机失 灵,日光灯自明,电子闹钟走得忽快忽慢,罗盘 的指南针强烈扰动等电磁异常等。地震宏观异常 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 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 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 气象异常等。
防震减灾应急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应急知识宣传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突然和破坏性最强的一种,因此,加强防震减灾意识,普及应急知识,对于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的,当板块间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突然释放,形成地震。
2. 地震的类型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人工地震四种。
其中,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最大。
3. 地震的等级地震的等级分为九级,等级越高,破坏力越大。
地震的等级是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来判断的。
二、地震的前兆地震虽然突然,但往往会有前兆。
地震的前兆包括地下水位的变化、地震云、地声、动物的行为异常等。
三、防震减灾的措施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科学手段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内发出预警信号。
2. 地震应急准备地震应急准备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包括制定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准备应急物资等。
3. 地震时的自我保护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如果有时间,应迅速躲避到室内墙角、桌下等安全地带;如果被掩埋,应保持冷静,等待救援。
四、地震后的救援和恢复地震后的救援和恢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要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同时,要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以上就是防震减灾应急知识的一部分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震救援与恢复五、地震救援地震救援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对受灾人员进行救助和援助的活动。
地震救援工作包括搜救被困人员、救治伤员、分发救援物资等。
1. 搜救工作搜救工作是地震救援的重中之重。
在地震发生后,要尽快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搜救工作。
搜救工作要有序进行,避免盲目乱挖,造成更大的灾难。
2. 医疗救护医疗救护是地震救援的重要环节。
防震科普知识 一年级
防震科普知识一年级
防震科普知识(适合一年级学生)
1. 地震是地球上的岩石层发生断裂和移动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
2. 地震是自然灾害之一,它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火灾等危险。
3.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防震措施来保护自己,例如在地震发生时躲到桌子下或者靠近墙角等安全的地方。
4. 在地震发生后,我们要保持冷静,遵守教师或者家长的指示,不要惊慌失措。
5. 我们可以参与地震演习,学习如何正确行动和保护自己,在发生地震时能够更加安全。
6.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出警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安全措施。
7. 地震的震级用Richter震级或者里氏震级来表示,数值越大,地震的破坏力越强。
8. 地震不仅发生在陆地上,还会发生在海洋中,引发海啸。
9.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无法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观测来了解地震的发生规律。
10. 我们要学习防震知识,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确行动,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内容
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内容防灾减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
为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以下是一些适合宣传的知识内容。
一、地震防灾减灾知识1.了解地震风险区: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政府会划定地震风险区,并公布在地图上,公众应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地震风险,做好应对准备。
2.家庭防震准备:在家中选择安全的地方,如桌子下或门边的墙角,躲避时保护头部;同时,家庭应该备齐急救用品、非常规照明、食品和饮用水等。
3.疏散和避难:地震发生后,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开阔地带,避免靠近可能倒塌的建筑物,以免被困。
4.开展防震演习:经常组织家庭和单位的地震演习,提高应对地震的自救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知识1.保持警惕:在汛期,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避免靠近河道、山区和低洼地带。
2.防洪准备:提前储备物资,如食品、饮用水、紧急救援工具等,以备不时之需。
3.疏散和避险:当接到疏散指令时,应迅速高效地撤离,避开被淹的区域,尽量选择高地或安全的建筑物作为避难场所。
4.加强排涝措施:对于低洼地带的居民,要加强排涝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避免因排涝不畅导致严重淹水。
三、台风防灾减灾知识1.关注气象信息:在台风季节,时刻关注气象局发布的台风路径和强度信息,做好应对准备。
2.预防物品固定:在台风来临前,将易受风害的物品固定好,如花盆、室外家具等。
3.做好备品储备:提前准备应急物资,如食品、饮用水、电池、药品等。
4.室内安全:台风到来时,尽量留在室内,关好门窗,避免受到风雨的侵袭。
四、火灾防灾减灾知识1.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学习并掌握基本的灭火知识和急救技能,以提高自救能力。
2.避免火灾隐患:不随意乱扔烟蒂,不使用不合格的电器设备,不私拉乱接电线等。
3.保持安全出口畅通: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的畅通,以便火灾发生时快速逃生。
4.定期检查电线设备:定期检查家中电线、插座等设备,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更换。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导读:防震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
主要的解法是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防震减灾的主要内容有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等方面。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1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
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
这类地震大约占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
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
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一、什么是防震减灾防震减灾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程度。
其目的在于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为什么需要防震减灾1.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现象,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控性。
因此,只有通过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才能尽可能地降低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
2.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
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地震次数超过2000次,平均每年死亡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
因此,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进行防震减灾1.建筑物抗震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防震措施之一。
在建筑物设计时应考虑到地区特点、土壤条件等因素,并采用科学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2.加固老旧建筑:我国许多城市存在着大量老旧建筑,这些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容易在地震中倒塌。
因此,对这些建筑进行加固是非常必要的。
3.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地震发生后,应尽快组织救援力量进行紧急救援。
因此,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也是防震减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4.科学宣传教育:通过科学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这样,在地震发生时可以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四、如何进行自我保护1.在地震发生时应尽快找到安全位置躲避,并确保周围没有危险物品。
2.如果无法找到安全位置,则应蹲下来用手臂保护头部,并远离窗户、墙角等可能会倒塌或掉落物品的地方。
3.在地震结束后,应迅速逃离建筑物,避免停留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
4.在逃离时应注意防止火灾、电气短路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五、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一些地区抗震设防标准过低,建筑物抗震能力不足。
3.一些老旧建筑尚未进行加固工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4.应急救援能力相对较弱,在地震发生后无法及时组织有效救援力量。
防震减灾小常识10条
防震减灾小常识10条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灾害风险日益增加,防震减灾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防震减灾的10条小常识,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防灾能力和应对能力。
1. 安全环境评估在购房时,我们应该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房屋。
可以通过查看房屋的抗震等级和结构材料等信息,来评估房屋的抗震能力。
2. 定期检查房屋结构定期检查房屋的结构,包括墙体、梁柱、地基等部分。
发现有裂缝、变形等情况时,应及时修复,以保持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灾害逃生规划制定灾害逃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家庭成员在灾难发生时的逃生路径和集合地点,设计好逃生道路,确保能够及时安全地逃生。
4. 固定家居用品家居用品,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变成危险的物体。
我们需要将大型的家具固定在墙壁上,防止其倾倒和滚动,以减少伤害的可能性。
5. 储备应急物资在发生灾害时,应急物资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储备足够的食品、水、医疗用品、应急工具等物资,以应对突发情况。
6. 注意室内安全地震发生时,室内的玻璃、石膏板等易于破碎。
我们需要迅速寻找安全的位置,避免靠近这些易碎物品,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7.参与防震演习参与防震演习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应对地震的方法。
学习正确的防震避难姿势和逃生技巧,增强自己的应对能力,提高生存率。
8. 密切关注天气预警天气预警能够提前通知我们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天气预警,了解灾害的可能发生时间和地点,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9. 学习基本急救知识灾害发生时,伤者的数量往往很多。
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如止血、包扎等常见急救技能,可以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10. 积极参与社区防灾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的防灾工作,参加相关培训和活动,了解社区的灾害风险和防灾措施,与社区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以上是防震减灾的10条小常识,通过遵守这些规则和方法,我们可以在灾害中减少损失,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抗灾能力。
预防灾害始于日常,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防震减灾科普小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小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防震减灾的科普小知识。
1.地震的预测
地震的预测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的观测和分析,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信息。
目前,地震预测技术还不够成熟,预测的准确性也有限。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2.地震的应急准备
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首先,要迅速躲到桌子、床下或墙角等安全地带,保护头部和颈部。
其次,要关闭燃气、电源等设备,避免火灾和电击事故的发生。
最后,要听从政府的指挥,遵守应急预案,有序疏散。
3.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承受震动的能力。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建筑物的结构设计,采用抗震设计标准;二是加强建筑物的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三是加强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和维修建
筑物。
4.地震的后续处理
地震发生后,我们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工作。
首先,要对受灾地区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其次,要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最后,要总结地震救援和防震减灾工作的经验,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防震减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科学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为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做出贡献。
防震减灾科普小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小知识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并且往往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群众防震减灾意识,下面介绍一些防震减灾科普小知识。
一、地震前应该做什么?
1、对单位和家庭的房子进行安全检查,特别是老旧建筑物,确定是否有可能出现倒塌和人员伤亡的危险。
2、对危险物品进行清理,显著标示存放位置,并且尽量不要将之存放在家居中,特别是易燃易爆物品。
3、加强自我防护,学会基本的应急逃生技能,严密的检查防火设备和器具的运行情况,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撤离。
二、地震发生如何进行自救?
1、保持清醒,尽量靠近门框或掩护物,保护头部。
2、躲到墙角或床底下,千万不要躲在窗户旁或脆弱的石材装饰品下面。
3、地震发生时,切勿乱跑。
在掩护物左右寻找最近的安全区域,如果没有安全区域,则采取趴在地上、双手护头等方式保护自己。
三、在地震启动后,如何做好救援?
1、尽快关闭燃气和电源开关。
2、迅速检查家里的灾情,确保是否存在火灾问题、电线受创或者家里的物品存在危险等。
3、尽快救助受伤人员,做好现场的医疗救助。
四、如何防止地震灾害?
1、加强技术防御措施,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建筑的耐震性能,降低建筑物对人员以及财产的危害。
2、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民众的自救自护能力。
地震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极大,人们应该常备手电筒、雨衣、拖鞋、急救药箱、食品、饮用水以及通讯设备等物品,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安全撤离。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贯彻上述防震减灾科普小知识,减小地震灾害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手抄报简单又漂亮一、什么是防震减灾?防震减灾是指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损失,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预防和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和破坏。
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破坏力巨大。
通过科学的防震减灾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造成的风险。
二、为什么要进行防震减灾?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进行防震减灾可以减少地震的危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如何进行防震减灾?1.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其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建筑材料,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地震活动,并向人们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工作,可以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警觉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3. 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
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可以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造成的伤害。
4. 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地震发生后,及时进行应急救援工作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关键。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伤害。
四、防震减灾知识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
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防震减灾知识也是一种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可以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和抗灾能力。
五、总结防震减灾是重要的科普知识,通过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可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掌握防震减灾知识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防震减灾 小知识
防震减灾小知识一、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成因地震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当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或者拉伸时,就会在板块边界及其附近产生应力。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会突然破裂或者错动,从而释放出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面的震动。
除了构造地震外,还有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发)、塌陷地震(如地下溶洞或矿坑塌陷引起)等,但构造地震是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地震类型。
2.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它的传播速度最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纵波使地面上下颠簸,它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是一种剪切波,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比纵波慢。
横波使地面水平摇晃,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面波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它的传播速度最慢,但振幅较大,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最强。
二、地震预警与预报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例如,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地震监测仪首先检测到地震波,然后迅速将信息通过电波(如无线电、网络等)传送给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收到预警信息,从而有时间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如紧急制动高速行驶的列车、关闭危险设施等。
2. 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
目前,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活动规律、地质构造、地壳形变等多种因素的研究,能够做出一定程度的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测,但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准确性还比较低。
三、地震避险与逃生1. 室内避险如果在室内遇到地震,要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是震前预防、震后救灾与重建等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四个环节。
一、地震监测预报(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2、地震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矿山地震。
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85%~90%。
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经度、震中纬度、震源深度和震级。
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深度是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一般将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
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8.9级,是发生于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防灾减灾安全宣传知识大全
防灾减灾安全宣传知识大全防灾减灾安全宣传知识大全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防灾减灾意识日益重要。
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全面介绍防灾减灾安全宣传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自然灾害。
一、地震安全1. 了解地震基本常识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的短暂而突然的震动,了解地震的基本常识对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至关重要。
2. 室内地震逃生技巧在地震发生时,室内是最容易发生伤亡的地方。
了解室内地震逃生技巧,如寻找安全的避难角落、躲避掉落物等,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安全。
3. 户外地震逃生技巧当地震发生时,如果身处室外,应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等容易坠落物体的场所。
选择开阔的地方躲避,并采取正确的保护姿势,如蹲下身体、保护头部等。
4. 家庭地震应急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准备十分重要。
家庭成员应了解如何切断电源、关闭燃气,准备好地震应急包和灭火器等必备物品。
二、暴雨洪涝防范1. 预防暴雨洪涝灾害预防暴雨洪涝灾害的关键在于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和留白空间规划,并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2. 居民暴雨洪涝应急措施居民应了解自家住宅区域是否处于洪水易发区域,并掌握应急疏散通道。
在洪涝来临时,要及时与家人沟通联系,做好食品、药品等应急物资的储备。
三、火灾防范1. 家庭火灾预防家庭火灾的主要原因包括用火不慎、电器故障等。
定期检查家中的电器设备,不乱扔烟蒂,加强儿童火灾安全教育等是预防火灾的有效途径。
2. 火灾疏散逃生技巧火灾发生时,合理疏散逃生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
了解安全疏散通道,选择合适的逃生出口,并保持镇定冷静,避免被烟雾呛到。
四、台风防范1. 台风预警信号台风预警信号的分类和意义对于台风防范至关重要,只有了解这些信号才能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
2. 居民台风防范措施台风来袭时,居民应做好室内外物品的固定,关闭门窗,储备好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避免外出等措施。
五、地质灾害防范1.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措施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等,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加强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强化公众的安全意识等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
抗震救灾基本常识
抗震救灾是指抵抗地震、支援灾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它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原则。
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会立即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1. 震级大小划分:
-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 避震四大常识: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3. 在家中的避震措施:应就近躲在结实、不易倾倒的家具下面,或躲在墙角、卫生间,不要使用电梯逃生。
安全教育知识防震 内容
安全教育知识防震内容
安全教育知识防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震预警:在地震发生时,要尽可能迅速地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并根据预警做出相应的避震准备。
2. 室内避震:在室内时,应寻找坚固的遮蔽物,如承重墙、桌子等,躲避在三角空间内,以保护自己免受掉落物体的伤害。
同时要关闭火源和电源,避免使用电梯,并保持冷静,不要恐慌。
3. 室外避震:在室外时,应远离高楼大厦、树木、电线杆等高大建筑物,寻找开阔的空地,蹲下或趴下,用手护住头部。
4. 车辆避震:如果正在驾车,应尽快将车辆停在空旷的地方,并注意避开桥梁、隧道等可能发生塌陷的危险区域。
5. 自救互救:如果不幸被困废墟下,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行动,以免消耗体力。
应利用周围的资源进行自救互救,如敲击管道或墙壁发出声音,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6. 应急物资准备: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影响,家中应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急救药品、防寒保暖用品等。
7. 学习和了解地震知识:通过学习地震知识,了解地震的成因、预警、预防和应对措施等,提高自身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8.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根据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和房屋结构,制定合理的家庭防震计划,明确各个成员的避震位置和行动路线。
9. 定期进行防震演习:通过参与防震演习,提高家庭成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能力,熟悉应急疏散程序。
10. 注意安全警示标志和标语:在公共场所和户外要特别留意安全警示标志和标语,遵循相关规定和建议,确保自身安全。
总之,安全教育知识防震需要综合考虑预警、室内外避震、自救互救、应急物资准备、知识学习和演习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防震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
防震小知识十条
防震小知识十条
防震小知识十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
2. 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
3. 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作到畅通无阻。
4. 加固室内家俱杂物,特别是睡觉的地方,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
5. 落实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
6. 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 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
8. 建筑物要有坚固的地基。
9. 如果某些动物反常在道路上狂奔,这是地震的预兆,要及时让人们离开建筑物到空旷的地方去,做到预测到以后以最快的速度让人民知道,及时疏散开,减小人的损失。
10. 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此时要保持冷静,能撤离时,迅速有序地疏散到选定的安全地区,不要拥挤在楼梯和过道上。
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震后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例如:在家里可躲在床或桌下面或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卫生间等。
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边。
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难。
避震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尽量避开人流,不乱跑,不拥挤在楼梯和过道上。
防震减灾小知识20条
防震减灾小知识20条一、地震预警1. 地震发生时,要尽快了解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并依据地震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家庭防震计划2.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明确每个家庭成员在地震发生时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三、地震逃生原则3. 遵循“因地制宜,就近避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逃生方式和避难场所。
四、家庭防震准备4. 准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水、食物、药品、照明工具等。
5. 家庭成员要熟悉周围环境,了解安全避难所的位置和逃生路线。
五、地震应急物品6.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急救包、灭火器、防寒保暖用品等。
7. 定期检查应急物品是否完好可用,及时更新补充。
六、寻找安全避难所8. 寻找周围安全、空旷的避难所,如广场、公园等,远离高大建筑物、玻璃幕墙、高压线等危险区域。
七、防止余震伤害9. 在地震发生后,要继续保持警惕,注意观察环境变化,防止余震带来的伤害。
10. 如遇余震,要迅速采取防护措施,如护住头部,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墙角处等。
八、保持镇静心态11. 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或盲目行动。
12. 通过呼吸调整、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降低恐惧和焦虑。
九、防震演习重要性13. 积极参加防震演习,了解正确的逃生方法和避难场所。
14. 在演习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家庭防震计划。
十、地震后注意事项15. 地震后要保持警觉,避免进入危险区域,防止余震发生。
16.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传播。
十一、了解建筑抗震性能17. 在地震高发区,要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建筑居住和工作。
18. 对于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要加强抗震加固和维护。
十二、避免使用危险物品19. 在地震发生时,要避免使用明火、锋利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物品。
20. 如遇火灾等危险情况,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如用湿布捂住口鼻,趴在地上等待救援等。
防震减灾宣传知识
防震减灾宣传知识一、地震预警知识地震预警是基于地震波传播速度与电磁波速度之间的差异,通过检测到地震的初激波(P波)并在破坏性的主激波(S波)到达之前发出警告的一种方法。
在地震高发区,提前预警尤为重要。
当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二、地震应急措施1.紧急逃生:在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手中的活动,迅速撤离到开阔、平坦的地面,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
2.保护自己:如果无法迅速撤离,应立即躲到课桌、床铺等坚固的物体下面,用手或枕头等物品护住头部。
避免在吊灯、窗户下面躲避。
3.避免次生灾害:在撤离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穿越堵塞的道路或进入危险区域,如燃气管道附近或化学工厂附近。
三、家庭防震准备1.检查房屋结构:定期检查房屋的结构状况,确保房屋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2.储备应急物品:家中应储备一些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手电筒、急救包、饮用水、干粮等。
3.学习逃生技巧:家庭成员应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逃生技巧,如如何快速打开门窗、如何躲避危险区域等。
四、建筑结构安全1.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在建造房屋时,应充分考虑地震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措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2.识别危房:对于一些老旧、不规范的建筑,应进行抗震评估和检测,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
五、疏散与避难方法1.及时疏散人群:在地震发生后,应立即组织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远离危险地带。
2.选择安全的避难场所:在疏散过程中,应选择开阔、平坦且无危险的场所作为避难场所,如公园、广场等。
避免在危险区域停留或躲避。
3.在灾后救援中发挥自身优势:在救援过程中,可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救援行动,为受灾人群提供帮助和支持。
六、灾后生活安排1.保持心理稳定:地震灾害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创伤,因此灾后应积极调整心态,保持情绪稳定,以便更好地应对后续的生活和工作。
2.维护自身安全:灾后要及时清理和维修房屋,确保居住环境的安全性。
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安全,预防疾病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一、地震知识1.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平均每天发生地震4万多次。
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尧舜时代就已记载到发生在山西现称薄州的地震。
2.我国目前仍处在20世纪地震活动第5个活跃期,直至本世纪初。
3.给人类以生命环境的地球内部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地壳又分成许多板块,如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等六大板块,以及许多次级板块。
4.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板块的飘移、互相碰撞,使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大量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叫地震。
5.按成因,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和人为因素的地震(如水库地震、核爆地震等)。
其中构造地震对人类危害最大,因为它是地球内部地质构造变动导致岩石断裂而引起的地震。
6.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投影点叫震中,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7.地震分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距地表70公里内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内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其中浅源地震破坏性最大。
8.地震时,震源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地震波是由纵波和横波组成。
纵波传播速度快,上下颠动,衰减也快,一般在震中附近才能感觉到。
横波传播速度慢,左右摇晃,振幅大,作用时间长,对建筑物造成破坏作用的主要是横波。
9.凭感觉人们可以判断地震的远近。
先感觉到上下颠动明显,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则为近震,此时震中就在附近,应立即避震;先感觉到左右摇晃比较明显,上下颠动不明显,则为远震,此时不必惊慌。
10.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叫震级,释放能量越大,震级也就越大。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8.9级的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智利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洲厄瓜多尔——哥伦比亚边界近海中及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增发生8.9级地震。
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例如: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的6级地震,波及宜兴,对宜兴来说,这是地震震级也是6级。
12.地震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叫地震三要素。
13.地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即2.8级以下的地震叫微震,人无明显感觉;(2)有感地震:2.8-4.5级以上的地震,人有感觉;(3)破坏性地震:一般4.5级以上的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地震叫破坏性地震;(4)中强地震:4.5-6.9级的地震;(5)强烈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大的地震。
14.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同,同一距离上的烈度也会不同。
烈度与震级大小、震中远近、震源深浅、地质条件、地表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有关。
地震烈度共分1-12度。
1-2度:人无感觉;3度:人有感觉;4-5度:人有感觉,门窗作响,器物翻倒;6度:地面行人行走不稳,房屋裂缝,造成破坏性地震;7-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倒塌破坏,烟囱断裂;9-10度:房屋建筑物严重破坏,铁轨变形,地表多处裂缝;11-12度:房屋普遍倒塌,地面严重变形,山体滑坡,造成巨大灾害。
一般一次6级地震,震中烈度达8度,人站立不稳,大部分房屋破坏倒塌,烟囱断裂,框架建筑及新式砖房等受到严重破坏。
15.地震带:就是地震成串发生的地带。
世界上有2条最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
二、地震灾害:16.地震灾害对人类危害很大,可分为:(1)直接灾害:即直接由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工程设施的破坏而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
(2)次生灾害:由直接灾害派生而引起的火灾、水灾、有毒污染、煤气管道爆炸、海啸、瘟疫等造成的灾害,也叫二次灾害。
次生灾害中最严重的是火灾。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火灾是1739年银川8级大地震烧了5天5夜。
(3)广义灾害(也叫三次灾害):由次生灾害如因防震抗震体制不健全、指挥系统失灵造成社会恐慌而加深地震灾害的灾害。
17.地震灾害的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位置、持续时间、人口密度、工程建筑基础和质量等因素有关。
18.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因为:(1)我国大陆处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境内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2)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震源浅、频率高,强大度,分布广;(3)人口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4)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差,成灾率高。
19.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特大地震,例如:(1)1303年,山西洪桐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20万人;(2)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其中瘟疫和饥荒死亡60万人,堪称世界之最;(3)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死亡23万人;(4)1966年3月,刑台6.8级和7.3级大地震,死亡8000多人,受伤3万多人,经济损失10亿元;(5)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仅十几秒钟时间,就把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这是建国以来,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现代地震史上之最。
为了不使人们忘记这次地震的惨痛教训,我国政府把这次唐山地震日-7月28日定为全国人民的地震纪念日。
(6)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400多颗2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死亡近3000人,受伤11300多人,震坏房屋11万多户,32万人无家可归,余震2万多次,经济损失118亿美元。
成为20世纪罕见的大地震。
20.我省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因为(1)属于中强地震地质构造区;(2)人口稠密;(3)经济发达。
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会造成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例如(1)1979年7月9日,溧阳市上兴、上沛发生6级地震,死亡46人,受伤2965人,损坏房屋4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
为了不忘血的历史教训,江苏省人民政府把这次溧阳地震日-7月9日定为全省人民的地震纪念日。
(2)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4级地震,损坏房屋10万余间,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成为我国5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
21.宜兴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31次地震。
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二次地震是:(1)1974年4月22日受溧阳5.5级地震的波及;(2)1979年7月9日溧阳6级地震的波及,全市有强烈震感,并使我市21个公社,262个生产大队遭受震灾,死伤25人,震坏房屋4460多间,经济损失1亿元。
因此,我市是属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的地区。
三、防震减灾:22.地震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但可以通过科学的监测预报和防御措施来减轻。
我国防震减灾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综合防御体系,也就是要做好(1)地震监测预报;(2)地震灾害预防;(3)地震应急;(4)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
23.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1)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2)次生灾害。
24.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除了震级大,是直下型地震外,其根本原因是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极差。
25.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是:(1)对旧有建筑物抗震加固;(2)对新建建筑物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设防,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26.建筑物抗震设防的核心是:减轻地震力和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
具体要抓好选址、设计和施工三个环节。
27.民房建筑不要把地基选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如疏松的沙、泽、坡地和河边等。
不要砌空斗墙,要进行抗震设防,并保证施工质量。
不能野蛮装修,如拆除承重墙等,以免破坏房屋整体结构,影响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
28.生命线工程是指与城市生产、生活有关系的工程。
包括(1)交通: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道路、地铁等;(2)通讯工程:包括电报、电话、传真、邮政等;(3)供电工程:包括电站、电厂、电力枢纽、电网等;(4)供水工程:水源井、水库、排水和配水管道等;(5)粮食工程:粮库、油库、副食供应等;(6)供气:煤气设施等;(7)卫生工程:(8)消防工程等。
29.防震减灾以生命线工程为重点是因为: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命脉,是人民生存的重要保障,某一环节或局部的破坏失控,都将导致整个城市功能的丧失和瘫痪。
30.我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的目标是: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大中城市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四、预测预报:31.我国早在汉朝时代公元132年,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在公元138年记录到了陕西大地震。
32.地震的预测预报是通过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震前异常现象即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现象来监督预报的,这是我国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的基本途径。
33.地震宏观异常是指人们能觉察到的震前异常现象,如地声、地光、喷油喷气、地下水位大幅升降、井水发浑发泡翻花变味或枯竭、动物异常等。
34.地震微观异常,是指人们不易觉察到的震前异常。
如地壳变形、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电磁、电阻、重力变化等。
35.动物异常表现为惊恐不安、狂叫狂奔、发呆不食、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
这是因为动物的某些器官灵敏,震前物理场、化学场的变化,导致产生一系列的振动,电磁、气象、地温等变化而刺激动物器官,使其行为异常的缘故。
36.震前地面动物异常:动物异常大多出现在震前1-2天之内,震前几小时更为集中。
表现为:(1)狂燥不安:狂吠、哭泣、嗅地、扒地、乱抓乱咬、乱跑外逃,猪羊不进圈,猫刁小猫搬家,牛马驴脱缰逃跑;(2)忧郁:反应迟钝、呆滞、不进食、不怕人等。
37.震前穴居动物异常:是指冬眠的蛇、蚯蚓等大量出洞,或被冻死地面;老鼠活动反常,成群结对搬家等。
38.震前鱼类异常:成群的鱼翻腾打漩狂游,或漂游水面,鱼肚朝天翻白或大量死亡。
39.飞行动物异常:鸽、笼鸟、家禽(鸡、鸭)惊飞、惊叫,不进巢,笼鸟撞,不进食,不进窝;呆滞无神,改变栖息方式(如鸡不进窝上树栖息等)。
40.动物异常的识别:(1)动物异常种类不是少数几种,一般常见动物都有异常反映;(2)异常的反映量大;(3)时间上具有相对集中出现的高潮期;(4)地区上具有相对分布的密集区。
41.地声、地光是地震来临的一种信号,是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
大多数在震前几秒钟至几分钟出现。
42.地震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四种。
时间上分别为10年内、1-2年内、3个月内和10天内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报。
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成功预报了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4级、8月16日四川松潘7.2级地震等,拯救了10万人的生命和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