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古诗词赏析_作者:李白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静夜思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fadcb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3.png)
静夜思原文及翻译,静夜思赏析静夜思原文作者: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译文及注释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静夜思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53c73b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5.png)
静夜思原文及赏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短诗之一。
在唐诗中,它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柔情和思乡之情,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将对《静夜思》进行文字的赏析,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静夜思》的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整首诗由四句构成,每句四个字,总共十六个字,简洁明了。
首句以“床前明月光”开篇,通过床前明亮的月光形容当时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接着,“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月光映照下地面的景象,虚实交融,增加了诗中的意境和美感。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表达了诗人仰望月亮的动作,更进一步加强了与自然的亲近感。
而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通过“低头”和“思故乡”这两个词,深情地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这两个动作相互呼应,表达了李白远离故土、思乡之情。
《静夜思》以简练的句式、质朴的词语,刻画出了一个静夜中的情景,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它短小精悍,意境深远,给人以思索和遐想的空间。
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的情感,表达了诗人身处他乡,思念故土的痛苦和无奈。
《静夜思》以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静谧的夜晚,透过月光和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种旷怀之所以会让人触动,主要在于李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法,通过对照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渴望。
总之,《静夜思》以简短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情景,通过此情此景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其简练、质朴、富有意境的特点,给人一种沉静、清丽的感觉,让读者在寂静的夜晚,感受到作者思乡的心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这也是为什么《静夜思》一直以来都深受读者喜爱和传颂的原因。
通过对《静夜思》的赏析,我们对诗人如何巧妙地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深的思乡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李白诗《静夜思》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诗《静夜思》原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b05e3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2.png)
734年
开元二十二年
34岁。春在洛阳,写有《古风》其十八(天津三月时)、《春夜洛城闻笛》。过阳,拜见荆州长史韩朝宗。写有《与韩荆州书》。秋至江夏,有《江夏别宋之悌》等诗。
天宝七年
48岁。在金陵,与崔成甫相遇,写有《酬崔侍御》、《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等诗。游扬州江阳县、庐江、舒州等地,写有《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寄上吴王三首》等诗。期间,隐居舒州皖水之滨,写有《避地司空原言怀》、《瀑布》等六首诗,并题刻于二祖寺石壁上。
755年
天宝十四年
55岁。游皖南。回到宣城。与宣城太守赵悦交游,写有《赠宣城赵太守悦》、《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赵公西候新亭颂》。反对杨国忠发动的两次征南诏之战,写有《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冬,北上梁国。适逢安禄山陷陈留、洛阳,李白携宗夫人自梁园经洛阳西上华山。
756年
天宝十五年、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
749年
天宝八年
49岁。在金陵,怀念子女,写有《寄东鲁二稚子》、《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静夜思》等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约作于是年暮春。冬,写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
750年
天宝九年
50岁。归鲁郡,写有《任城县厅壁记》、《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井序》。秋,访元丹丘石门幽居,写有《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秋日炼药院白发赠元六兄林宗》等诗。
740年
开元二十八年
40岁。许夫人约卒于上年或是年。李白带子女离安陆至东鲁。写有《五月东鲁行答汉上翁》诗等。与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等隐于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写有《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等诗。
《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
![《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d6731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2.png)
《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1、《静夜思》古诗原文译文赏析静夜思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作品鉴赏《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
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c0bf68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3.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静夜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原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静夜思》是李白在异乡的深夜里,对故乡深深思念的情感表达。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浓厚的诗意和深沉的哲理。
首句“床前明月光”,描绘出一幅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接下来的“疑是地上霜”,通过将月光与霜进行比喻,既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冷色调,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举头望明月”一句,诗人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向往。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低下头,陷入深深的思考,他的思绪飘向远方的故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尽的怀念。
整首诗以月光和霜为引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已经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诗句,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抒怀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静夜思原文赏析
![静夜思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b56202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3.png)
静夜思原文赏析静夜思原文赏析静夜思原文赏析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举:抬。
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译文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
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
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
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
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
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
诗歌静夜思古诗
![诗歌静夜思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03b3397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1b.png)
诗歌静夜思古诗一、原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衍生注释:1. “床”:这里的“床”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供人睡觉的床铺;也有观点认为是指井栏,古代井栏四周常有围栏,形状像床,在井栏前能看到明月的投影。
2. “疑”:是怀疑、疑惑的意思。
诗人乍一看月光铺洒在地上,恍惚间以为是白霜。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表达思乡之情。
在寂静的夜晚,明月照亮了床前的一片地方,本是平常的景象,却引发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想念。
那月色白得像霜,让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
- 情感真挚动人。
这种思乡情不是那种浓烈得大喊大叫的情感,而是在不经意间,在对平常景象的感触中自然流露出来。
每个在外漂泊的游子,都能在这简单的诗句中找到共鸣。
2. 表现手法-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虚写,诗人把月光错看成霜,这种错觉增添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实写,抬头看到明月,明月是故乡的象征,然后低下头思念起故乡,自然而流畅。
- 首句写景,后三句抒情。
通过对眼前明月的描绘,很自然地过渡到思乡之情上,以景寓情,景情交融,短短二十个字,就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一生豪放不羁,游历四方。
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像《蜀道难》那样豪迈奔放的作品,也有像《静夜思》这样充满乡情、清新自然的小诗。
他的经历丰富,从巴蜀之地走向盛唐的大部分地方,在旅途中,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就会涌上心头,《静夜思》说不定就是他在某个客居的夜晚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
五、运用片段:1. 比如小强到外地去打工,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
到了晚上,他住在简陋的宿舍,看到窗外月光照进来,他就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
小强不禁自言自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啊。
这月亮跟家里看到的也没啥两样,可感觉就是不一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现在可太想家了。
李白《静夜思》古诗讲解和赏析,含视频讲解
![李白《静夜思》古诗讲解和赏析,含视频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65645c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17.png)
李白《静夜思》古诗讲解和赏析,含视频讲解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静夜思:在寂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
举头:抬头。
古诗译文:
床前一片明亮的月光,我怀疑那是地上的白霜。
抬起头望见天山一轮明月,低下头思念遥远的
故乡。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所写。
李白是唐朝著名豪放派诗人,他的诗词豪放、大气,充满
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诗是李白的五言绝句。
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人睡梦乍醒,迷离朦胧
之中,忽然看见床前一片洁白的月光,他还以为那是地上的一层白霜。
但抬起头来一看,天上
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他不由得思念起家乡来。
由“疑”到“望”,由“举头”到“低头”,非常形象逼真
的描写出诗人由明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真实的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乡愁。
静夜思古诗词赏析及意境描写
![静夜思古诗词赏析及意境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954ee75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a.png)
静夜思古诗词赏析及意境描写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短小精悍的古诗,在表达作者内心思绪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超凡境界。
本文将对《静夜思》进行赏析,并对其中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深入探讨。
《静夜思》的诗句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深夜里的景象,展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通过对月光与故乡的巧妙联想,赋予了这首诗更加深远的意义。
诗歌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直观地表达了作者醒着的状态。
月光倾泻入室,映照在床前,形成了一种光影效果。
作者以“明月光”形容这种光亮,同时以“疑是地上霜”描述出月光的冷冽感。
这种冷意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寒冷,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
接下来的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将视线从床前的明月引向远方的故乡。
作者直接以“举头”、“低头”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深夜的寂静中,明月成了作者与故乡之间的桥梁,通过抬头凝望明月与低头思念故乡,作者借助这两个动作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纷纷思念之情。
这也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典型情感表达方式,通过在自然景物中寻找心灵的寄托,达到情感排解和冲淡寂寞的效果。
整首《静夜思》在表达诗人思故乡之情的同时,也运用了寥寥数语展示了古人在寂静夜晚的情感和思索。
它通过简短而有力的词句,将读者带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首写月亮、写床前的诗,但深入思考后却可以看到,诗中所要表达的是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寂寥与孤单。
《静夜思》与其他古代诗歌相比,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意境的构建。
它通过描绘床前的明月光、地上的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画面,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互融合,使诗歌更具意境与美感。
读者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沉浸在作者的情感之中,也仿佛置身于这个夜晚的寂静中。
综上所述,《静夜思》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和意境描写,将作者孤寂的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白《静夜思》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静夜思》的意思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21e326c5da50e2524d7fb5.png)
李白《静夜思》的意思及赏析
静夜思1
李白
一床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一床一前有雪白的月光,让我以为是秋霜满地。
举头看到那月儿圆满,低下头来思念起了我的家乡。
【月光之美】
在夜里欣赏过月色的人都知道,月光是平静如水、雪白如霜的。
它照到哪里,哪里就变得安静、柔和。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用简单的句子表达了月色的这种特点。
“一床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让人一望而知。
紧接着,他抬起头来,看到了天空中的明月,很自然地垂下了头,在月色中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是每个中国人心中
最早的思乡种子。
【赏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举头一低头,既是相衔接的两个动作,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赏月与思乡,过渡得自然而紧凑。
我们在从景色转到抒情的时候,也要学会自然而然地过渡,既不能太生硬、毫无预兆,也不能太拖沓而让读者失去耐心。
【启示】
李白曾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与李白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约定。
明月是乡愁与一团一圆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大使”。
但是在今天,有多少人能对着明月记起那些古人的佳句名篇呢?似乎我们的月亮,正在失去她的颜色。
唯有走进古诗词,我们的明月才能复一活,中国传统的文化才能复一活。
静夜思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李白
![静夜思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李白](https://img.taocdn.com/s3/m/47f9cecf3968011ca20091c3.png)
《静夜思》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作,为浪漫诗人代表的所创作。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似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土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
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衬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那么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
句的“疑〞字,说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
他的故土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土〞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d688081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63.png)
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的《静夜思》古诗全诗意思,欢迎大家阅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小学学习的诗词《静夜思》注释及赏析
![小学学习的诗词《静夜思》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ec533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48.png)
【导语】李⽩在⼀个⽉明星稀的夜晚,诗⼈抬望天空⼀轮皓⽉,思乡之情油然⽽⽣,写下了这⾸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静夜思》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产⽣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扩展阅读:李⽩的诗词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奇妙,浪漫主义,⽴意清晰。
李⽩⽣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量赞美名⼭⼤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清新飘逸,⽽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轻快,⼈们称他为“诗仙”。
李⽩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法的运⽤,⽆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成功地在中塑造⾃我,强烈地表现⾃我,突出抒情主⼈公的独特个性,因⽽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
《静夜思》古诗原文
![《静夜思》古诗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0c46e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64.png)
《静夜思》古诗原文《静夜思》古诗原文《静夜思》是唐代作者李白所作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作者于屋内抬头望月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古诗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静夜思》古诗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注释: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静夜思》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
![《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d5f43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9.png)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静夜思》赏析篇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静夜思》赏析篇2[案例描述](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静,安静。
夜,夜晚。
思,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
)板书:明月光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4.理解第三行诗句: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
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
板书:举头望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
(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
)抬头望的明月。
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
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
读第四行诗。
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说说重点字、词的意思。
疑举头思故乡(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教学反思]这里我是选用一个环节来进行说明,这个月来,我的点点感悟。
赏析古诗词摘抄笔记(3篇)
![赏析古诗词摘抄笔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5b726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1.png)
第1篇一、引言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流传至今。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无数读者。
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的情感世界,领略到他们的智慧与才华。
本文将摘抄一些经典古诗词,并对其进行赏析,以供读者品味。
二、摘抄及赏析1.《静夜思》李白的《静夜思》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其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通过“明月”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月光洒在床前,仿佛地面上覆盖了一层霜。
诗人举头望明月,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低头沉思,感慨万千。
2.《登鹳雀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绘登高望远的佳作,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鹳雀楼时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精神。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站在高楼之上,极目远眺,感慨万千。
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寓意着诗人追求更高远的目标,不断攀登人生高峰。
3.《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佳作,全文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这首诗以古原草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感慨。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绘了草木的生长规律,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诗人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哀愁。
4.《江雪》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描绘江边雪景的佳作,全文如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以江雪为背景,塑造了一位不畏严寒、独立寒江的渔翁形象。
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一片荒凉的景象,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展现了渔翁坚韧不拔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词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