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的演变模型──基于句法的城市空间与功能模式演进的探讨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演变

高中地理教学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迭代,为了更好的教育效果,师生们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案例,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其中,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演变是一个很好的示例,本文将从概念定义、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定义城市内部的空间演变,指的是城市内部的各种地理现象,例如城市用地的改变、人口分布的变化、交通系统的升级、产业聚集区的形成等等,都是城市空间演变的表现。

它们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部分,反映着城市的发展和变革。

二、案例分析1. 北京CBD的演变北京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与朝阳区的中心地带,是北京最繁华、最集中的商务区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CBD的发展经历了个阶段:起步发展期(1984-1994)、高速发展期(1995-2008)和成熟发展期(2009至今)。

在起步发展期,北京CBD主要是以国家部委为中心的政治文化机构、科研机构、传媒企业等为主,大型商业建筑较少,交通设施还未完善。

到了高速发展期,随着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北京CBD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商业地产建设大幅增长,都市雕塑“聚能100”、金融街、世贸天阶等高楼大厦逐渐崛起。

成熟发展期目前正在延续,北京CBD已成为国家的投资重点和政策支持重心,新的CBD城市规划正在出台,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香港的土地利用问题香港位于中国的南部沿海,是一个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香港政府在60年代时开始实施土地利用计划,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用途,其中住宅用地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香港的工业化程度较高,很多工厂建在市区内,这导致了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活质量下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香港政府开始实施土地再开发计划,将固定设施转换为住宅区并配备公园绿地等休闲设施,使得香港的城市环境得以改善。

三、教学效果通过对城市内部空间演变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历史演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等知识。

187.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度研究

187.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度研究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度研究蒋晨煜,龙洁摘要: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城乡空间逐步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城市规划与设计面临着从“量”到“质”的转变,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共同的诉求。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构建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的关键所在。

笔者以扶绥县城市会客厅城市设计作为实证,利用空间句法理论,通过挖掘城市公共空间在社会、形象和使用三个方面的内涵特质,提出以整合度为切入点,针对性地构建活动吸引力、视线可及度与交通可达性三个层面的定量化研究思路。

希望借此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理论研究体系的科学性、规划技术手段的直观性,从而推动城市空间环境更高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空间句法,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度,全局深度1引言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设计作为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其受到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地位也日益凸显。

城市公共空间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设计的核心研究对象,作为领跑城市物质空间环境质量的精髓、交融传播多元文化的载体、共享平衡公众利益的平台以及展示形象与魅力的窗口,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构建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的关键,其建设的整体品质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品牌形象、综合竞争力以及大众对人居生活环境满意度。

传统城市设计模式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分析通常采用经验主义的手法,通过设计师自身经验与常识的主观判断,结合一般的空间规律及规范条例,从而得出设计要点与结论。

然而,伴随着城市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文化等影响因子不断叠加与更新,人类的行为规律与空间形态、功能之间的关联机制日益复杂。

同时,理性规划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趋势要求城乡规划、城市设计从更加科学严谨的理论、技术等层面出发,对空间方案进行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撑与论证。

传统模式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在空间要素关系处理、个体行为需求判断等方面显得较为主观与粗放,空间方案的创作与评判也常局限于形式、秩序和美学,缺乏更加科学合理、定量精准的分析与论证体系。

《2024年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范文

《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形态的演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也反映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北京旧城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其城市形态的演变更是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将基于空间句法,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二、空间句法概述空间句法是一种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方法,它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的组织关系、空间构成元素以及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和规律。

空间句法包括空间构成、空间关系、空间功能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城市形态的重要工具。

三、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1. 历史沿革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旧城经历了从单一的城市形态到多元的城市形态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城市形态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空间句法分析基于空间句法,我们可以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空间构成的角度看,北京旧城的空间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

其次,从空间关系的角度看,北京旧城的各个空间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城市空间的有机整体。

最后,从空间功能的角度看,北京旧城的空间功能不断丰富和拓展,从单一的居住功能逐渐发展为集居住、商业、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空间。

四、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的特点和趋势1. 特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多元性等特点。

历史性体现在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性体现在城市形态的演变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多元性体现在城市形态的演变中,形成了多元的城市功能空间。

2. 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方面,城市空间的拓展和更新不断推进,新的建筑和设施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建筑和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市路网可达性评价

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市路网可达性评价

交通工程魯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市路网可达性评价郭珂歆,戈文杰,彭媛媛,杨笑添,马铭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北京市是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伴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长期出现了交通流量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文章以北京市四环内的路网为研究范围,基于空间句法的轴线模型理论,采用Google Earth路网数据,运用Depthmap软件绘制路网轴线模型图和计算空间分析变量值,对城市环路的整合度、连接度等相关因素进行道路的可达度和交通流量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应用于典型路段地区进行分析,总结出北京城市环路的交通流量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整合度高、连接度低的区域,通行顺畅,景观可达性强;整合度低、连接高的区域,交通可达性较强;整合度低、连接度低的区域易形成拥堵;整合度高且连接度高的区域,交通可达性较低。

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方案,以期促进交通流量空间分布问题早日解决。

关键词:空间句法;Depthmap;路网;可达性;交通流量中图分类号:U491.1 +3 文献标识码:A D0l:10.13282/ki.wccst.2021.01.047文章编号:1673-4874(2021)01 -0175-04〇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连年快速增长,2019年已达到590. 9万辆W,成为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最高的城市之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流量空间分布不均问题也曰益突出,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在20年前已经出现,经常造成行人出行时间延长、能源浪费、生态损害、交通事故增加等一系列伴生问题,降低了市民通过道路交通出行通勤的效率,增加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并无形中提升了城市的运行和治理成本。

因此,对交通流量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方案,是减缓并最终解决交通流量空间分布问题的重要工作。

城市路网规划的合理性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潜力与后进动力。

北京是全国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并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地位,承载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交通压力。

《2024年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范文

《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旧城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其城市形态的演变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缩影。

空间句法作为一种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演变的工具,为研究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运用空间句法,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城市规划、历史保护和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北京旧城作为我国古代都城的代表,其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旧城的城市形态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城市的物理空间,还关系到城市的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

因此,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空间句法是一种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演变的理论和方法,它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的组成、连接和功能,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规律。

本文将运用空间句法,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城市空间的扩张、功能区的演变、交通网络的变革等方面。

四、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与特点1. 历史演变过程北京旧城的城市形态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从封闭的城墙内聚落到开放的现代都市的转变。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旧城的城市形态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

2. 空间形态特点北京旧城的城市形态具有独特的空间特点,如街巷交错、院落相连、建筑风格独特等。

这些特点在旧城的城市形态演变中得以保留和传承,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

五、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分析1. 空间句法在旧城形态分析中的应用运用空间句法对北京旧城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旧城空间的组成、连接和功能关系,为研究旧城形态的演变提供有力的工具。

2. 旧城形态演变的阶段与特征根据历史资料和空间句法的分析结果,可以将北京旧城形态的演变分为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演变特征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街巷提升研究——以北京国子监历史街区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街巷提升研究——以北京国子监历史街区为例

文化街区保护体系,历史街区在保护更新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

然而现阶段,针对历史街区的更新研究还大多停留在街区本身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法也往往是现状勘察与总结归纳,只关注局部层面,如建筑、庭院、街道及小巷,鲜少分析街道的整体空间结构。

本文以国子监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句法理论,通过运用数学模型对国子监历史街区的整体形态进行量化分析,之后再结合街区现状,提出更为合理的更新策略,在保护历史街区基底的同时,为历史街区的空间质量优化提供更加适宜的方向与方式。

1 国子监历史街区概况1.1 区位与风貌国子监街区位于北京旧城区东北部(见图1),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1990年被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其范围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侧的育树胡同、炮局头条、后永康胡同、东城煤炭一厂、华侨饭店用地东边界,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北起北二环东路,南至北新桥三条、方家胡同,总街区面积为4万m 2(见图2)。

该地区与元大都同时建成,是北京旧城内重要寺庙建筑和文物最集中的街区。

街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国子监、雍和宫,有保存完好的四座明代牌楼,以及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林寺和循郡王府,还有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其风格相对完整,房屋质量较好,如方家胡同13号及15号四合院、前永康胡同7号及9号四合院等[1]。

整个街区风貌独特,孔庙、国子监和雍和宫等重要历史建筑群被传统四合院环绕,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与日常生活气息。

1.2 用地与人口国子监历史街区位于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内,片区内常住人口约13 000人。

据安平门街道办事处统计,辖区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4 900人,占街区总人口的37%,老龄化问题严重。

此外,该街区残疾人和低保户的数量也略高于东城区其他地区[2]。

与什刹海、南锣鼓巷、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脉和记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如何通过改造使街区空间与时代变化相适应,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
北 京城 市 空 间发 展 分 析模 型
龙 瀛 毛其智 沈振江 杜立群
B e i j i n g U r b a n S p a t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Mo de l


北 京 近 年 来 城 市 扩 张 的 速 度 较 快 ,城 镇 建 设 用 地
础 上 ,重 点将 模 型 应 用 于 两 个 方 面 :① 给 出 了 实现 指 定 的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即 2 0 2 0年 北 京 规 划 空 间布 局 方 案 ,所 需 要
g r o wt h i n B e i j i n g me t r o ol p i t a n a r e a , b a s e d o n c e l l u l a r a u t o ma t a ( CA ) a p —
f u t u r e u r b a n or f l T l f o r B e i j i n g 。 wh i c h
f a e e s c h a l l e n g e s of r a p i d g r o wt h i n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we d e v e l o p
E n v i r o n me n t De s i g n , Km 2 a z a wa Un i v e r s i t y ,K a n s -
前 的 规 划 城 市 空 间 布 局 实现 所 需 的 配 套 政 策 ,并 对 远 景 的 城 市增 长 进 行 预 测 , 自主 开 发 了基 于 元 胞 自动 机 ( C A) 的 北 京 城 市 空 间发 展 分 析 模 型 ( B L Ⅱ ) E M) ,用于对 北京的城 市 空 间发 展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及 预 测 。 文 中 对 基 于 C A 的 城 市

北京城的发展

北京城的发展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949 1952 1956 1958 1996
辖区土地面积(平方公 里)
春秋蓟——边防重镇
秦汉蓟-隋唐幽州——贸易中心
辽南京——陪都
元大都——政治、经济中心
金中都——统治中心
明清北京——综合性都城
元大都




1、把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林结合起来,宋善的上下水道,水面又 与绿化结合,使元大都在我国都成廸设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继承发展了唐宊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 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廸筑环境加 以衬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3、元大都的规划廸设有一个明显的向封廸社会前期城市儒家礼制观念 和风栺的复归,同时又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4、城市廸设工程有有统一指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 彻,保证率元大都一气呵成廸设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利壮 观的城市之一。
金中都
• 参照宊汴梁形制迚行规划; • 都城为事套方城,外城每边有 三门; • 皇城位于城内中部偏西位置, 廸在高台之上; • 道路从城门引伸直交,呈井字 形; • 宫城南面中轴线长达2公里, 官府寺庙沿轴线布置。
元大都
• 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控制了欧亚洲广大地区。幵逐渐向中原拓
展,攻下位于北京的金中都,在金中都附近廸立新的都城元大都。
当代北京——(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代城市规划大多遵循《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规制廸设,为突出统治者的地位 一般以宫城为中心。 北京城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 古都,可以堪称古代规划思想集 中体现的典范,自金在此廸都以 来,城市虽多次重廸,但基本规 划思想却始终以突出皇权,便于 管理为准则。因此,城市的空间 结构在推翻封廸王朝后开始有明 显改变。

基于空间形态算法的北京老城区道路网络演变

基于空间形态算法的北京老城区道路网络演变

基于空间形态算法的北京老城区道路网络演变基于空间形态算法的北京老城区道路网络演变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城区是北京城市发展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城区的道路网络逐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如何科学合理地改造和演变老城区的道路网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老城区的道路网络演变,空间形态算法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空间形态算法是一种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空间功能关系的建模技术,可以模拟城市演化过程中的道路网络变化,并对未来的演变进行预测。

在北京老城区的道路网络演变中,基于空间形态算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老城区的发展历程,并针对未来出行需求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设计。

首先,基于空间形态算法可以揭示北京老城区道路网络演变的空间特征和趋势。

通过对历史地图和空间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老城区道路的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

例如,在北京的胡同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道路网络呈现出错综复杂、曲折蜿蜒的特点。

而在城市的辐射状街道网中,道路密度和连接性相对较高,方便了出行和交通流动。

通过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为老城区的道路网络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基于空间形态算法可以预测北京老城区道路网络未来的演变趋势。

通过对老城区历史地理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结合城市发展趋势和出行需求的变化,可以建立道路网络演变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预测未来道路改造的方向和路径,为规划部门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拆迁和破坏老城区的文化遗产。

最后,基于空间形态算法的研究可以为北京老城区的道路网络改造提供指导和决策支持。

通过对老城区的道路网络进行可视化和模拟,可以根据出行需求和交通流量进行优化设计,比如增设交通枢纽和提供出行服务的设施。

同时,可以通过规划和设计街区空间,提升老城区的可达性和交通效率。

这些改造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缓解老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居民的交通出行体验。

总之,基于空间形态算法的北京老城区道路网络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4年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范文

《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其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是中国城市发展史的重要一环。

本文旨在运用空间句法这一研究工具,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城市规划与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二、空间句法理论及其应用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空间关系来研究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方法。

它通过构建空间句法模型,对城市空间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揭示城市空间的组织规律和演变趋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空间句法,对北京旧城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三、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1. 古代城市形态北京旧城的古代城市形态以皇宫为中心,街道格局规整,形成了明显的中心-边缘结构。

这种城市形态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中心主义思想。

2. 近代城市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旧城的城市形态开始发生变化。

新的建筑和功能区不断涌现,街道格局逐渐复杂化,城市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3. 现代城市形态现代北京旧城的城市形态更加复杂,高楼大厦与古老建筑交相辉映,交通网络更加发达。

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老城区保护与更新等。

四、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分析1. 空间句法模型的构建运用空间句法理论,我们构建了北京旧城的空间句法模型。

通过分析模型中的空间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城市空间的组织结构和演变规律。

2. 空间结构分析通过对空间句法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北京旧城的空在结构上呈现出中心辐射、多中心发展的趋势。

同时,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空间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3. 功能分区分析北京旧城的功能分区明显,老城区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功能,新城区则以商业、居住等功能为主。

通过空间句法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

五、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的趋势与问题1. 演变趋势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新的建筑和功能区不断涌现,城市空间日益丰富。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及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分析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及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分析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及城市布局空间分析姓名:***专业:城市规划(景观)学号:**********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及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分析【摘要】北京从元朝自今作为中国的首都已有近千年,但元大都定于北京之前,北京在形成城市上经历了漫长的道路,这条路也就是区域城市体系形成的时期。

秦国灭掉燕国后,秦朝建立郡县制时期,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无中心发展阶段。

东汉末期,才确定北京地区的中心城市。

自秦汉至北朝这一时期,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发展初期的整合阶段。

隋唐辽金时期,是北京地区城市体系的继续发展期。

元明清时期是北京地区城市体系的完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北京作为中心城市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规模庞大,人口众多。

区域城市体系形成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更新,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主要交通方式不同而呈现的空间形态差异是因为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关系。

【关键词】北京区域城市体系空间形式城市交通等时间线北京自周初燕蓟分封至燕国统一这是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区域内城市发育极不完善,表现为城市数量少,城市发展极不稳定,城市之间也缺乏紧密的联系。

尽管燕国实行了郡县制,但是还不完善,况且战国时代燕国是一个诸侯国,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独立和封闭的状态。

自秦汉至北朝时期,是区域城市体系发展的整合期。

传统社会形态的城市,其等级规模与行政建置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尽管北京地区城市体系是从燕国统一开始,但是其真正的起点还是秦代,因为秦代已经完全确立起郡县制,城市建制得以从制度上完善。

秦国统一后,北京地区才成为封建大一统国家的一部分,区域城市体系也从封闭走向开放。

秦汉时代,是北京地区城市大发展的时代,但是区域城市体系也开始完善。

首先区域中心城市逐渐确立。

秦灭燕后,蓟城由燕国都城降为普通的郡国治所,因此秦至西汉的大部分时间里,北京地区城市体系处于无中心发展阶段。

西汉末期,幽州刺史部治所开始设在蓟城,蓟城迈向了区域中心城市第一步。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演进的结构模式与聚合规律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演进的结构模式与聚合规律

北京城市功能空间演进的结构模式与聚合规律北京城市功能空间演进的结构模式与聚合规律摘要: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城市功能空间的演进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城市功能空间演进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其结构模式与聚合规律。

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城市功能空间的演进经历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由集中向分散、由线性扩展向径向扩展的变化。

这一演进过程受到政策、产业布局、交通网络等因素的影响。

在城市影响力的作用下,各个功能区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格局,并呈现出一定的聚集规律。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城市空间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北京市;城市功能空间;结构模式;聚合规律一、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和文明的集中体现,其功能空间的演进研究对于了解城市发展规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市城市功能空间的演进情况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市城市功能空间演进的研究,探讨其结构模式和聚合规律。

通过对历史背景、政策导向、产业布局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北京市城市功能空间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特点,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北京市城市功能空间的演进历程1. 历史背景与政策导向北京市作为中国的古都,其城市规划和功能区划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功能空间主要以皇城、内城和外城为核心,政治、文化、商业等功能区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紧凑的城市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的城市功能空间发生了重要变化。

1953年,国务院确定了建设北京城市功能区的目标,明确提出了政治、文化、科研、商业等功能区的布局要求。

2. 产业布局与交通网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北京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转型。

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兴起,成为北京市的新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交通网络的建设也为城市功能空间的演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地铁站点周边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以前门地区珠市口地铁站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地铁站点周边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以前门地区珠市口地铁站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地铁站点周边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以前门地区珠市口地铁站为例张健;王一洋;吕元【摘要】通过引入空间句法理论,运用整合度、选择度、标准化角度整合度(NAIN)、标准化角度选择度(NACH)及空间视域模型等方法,从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2方面,对老城区保护性街区地铁站点周边的城市肌理进行研究.并以北京前门地区珠市口地铁站为例,针对环境、功能、交通等问题,提出相应保护性街区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9(026)003【总页数】6页(P49-54)【关键词】城市更新;公共空间;空间句法;历史街区;地铁站点【作者】张健;王一洋;吕元【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地铁在满足历史街区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的同时,也使站点周边地区成为城市活动最活跃的区域。

而人口密集的历史街区是城市活动的集中发生地,也是城市更新过程中最敏感的部分,站点周边城市更新是历史街区借以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所必不可少的手段。

但大量案例表明,轨道交通站点植入历史街区,使原有“肌体”对“新组织”产生“排异”反应,历史街区原有空间布局成为束缚新时代交通发展的瓶颈,并影响街区整体优化更新,如何安全度过该“阵痛期”,并以地铁站点的整体性规划建设为契机,实现“以新带老”的历史街区活力复兴,将成为存量更新背景下的主题。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本文选取的研究范围是北京市前门地区,以地铁珠市口为中心的半径在1km内的老城街区,东至南新华街,西至祈年大街,北邻前门大街,南侧以北纬路、天桥南大街和天坛路为界(见图1)。

区域内现存大量保护性四合院民居,其中东琉璃厂、鲜鱼口地区和大栅栏地区皆属于1994年北京市划定的25块历史保护区[1],需进行整体性保护。

此外,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前门步行街,是天安门广场周边唯一规划的商业街区,且以珠市口地铁站为中心,区域内另有和平门、前门、虎坊桥及桥湾4个地铁站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为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观测基点和数据。

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嬗变

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嬗变

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嬗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这座历史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城市“自构”的作用,更有“被构”的印记。

前者指城市遵循内在的发展规律成长,可以视为一种“自组织过程”;后者指决策者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干预、控制、影响城市发展进程,以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通常采用总体规划的方式来推进。

1949年以来,北京共开展了6次较大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这些规划清晰地反映了决策者的意图,也有力地左右了北京的发展变化。

本文分四个阶段简述其变化过程。

1、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解放伊始,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经历了连年的战争后,百废待兴。

要想强国富民,势必选择工业化道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这是当时中央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

对新中国的首都北京而言,也面临着城市定位的选择,从结果看,北京的选择服从了国家的工业化战略要求,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当时曾经出现过著名的“梁陈方案”(见图1、图2),基于对北京古城的由衷赞美和充分尊重,主持北京规划的梁思成先生认为,国家的工业化不必局限在北京考虑,北京应该象华盛顿那样建成优美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为此提出保护古城、在西侧建设行政中心的新旧并立的双心结构。

这一构想未被采纳,从意识形态看,前苏联首都莫斯科的规划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北京,为了突出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中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安排一定数量的工厂,提高工人阶级的比重,将长久以来的消费性城市改造为生产性城市。

这种认识左右了北京此后近30年的发展。

1953年《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提出,首都应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中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用20年左右时间使人口由200万增长到500万(见图3)。

该规划沿袭了1938年莫斯科规划的一些思想,采用单中心加放射型路网结构模式,在城内特别是在郊区安排了大量工业。

此外,“机关大院”(包括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文化医疗机构等)陆续兴建。

北京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空间句法解析

北京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空间句法解析
第 3 个度量为尽端路轴线的百分比。相比较,1978 年前小区案 例的均值(18.89%)明显低于胡同街区的数值(35.94%); 到了 1978 年后小区,案例均值进一步明显下降,至 8.29%; 最后,到了门禁 社区,案例均值降至最低(7.12%)。由此可以说,门禁社区规划设 计趋向于营造更为局部循环流通的街道网络。 1.2 基点拓扑深度分析(Point depth analysis)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市场经济和住房改革以来,大量的私有住 宅开发已取代过去的公共福利住宅开发。在北京,这些新的私有住 宅开发的规划设计通常采用“门禁社区”(Gated Communities)的形 式 1)。有保安守卫的社区入口大门、边界围栏是这些门禁社区开发 明显的共同特征。
起源于美国 19 世纪末的高档住宅开发—门禁社区这种住宅 开发形式现今已在全球蔓延,并已引起了公众媒体与学术界的广泛 关注与讨论[1]。但是,现有的学术研究往往停留在宏观规划与抽象 的社会层面上,缺乏在与人们生活紧密关联的住区规划设计尺度上 的科学系统化研究。为此,以“空间句法”(Space Syntax) 和历史 纵向案例比较的研究方法,本文将对9个位于北京城市边缘基于私 有房地产开发的门禁社区规划设计案例、 3 个改革开放前(或 1978 年前)基于单位特定项目开发的小区规划设计、3 个改革开放后(或 1978 年后)基于全面综合规划开发的小区规划设计,和1个传统胡 同街区(作为基准案例)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图 1~3)。其目的是揭 示这些新近的门禁社区规划设计在“街道组构”( S t r e e t Configuration)方面是如何不同于早期的住区规划设计,进而增加对 北京新近门禁社区规划设计特性的理解。
第2个度量“,网格轴线性”(Grid Axiality)[3]99,用于指示在多 大程度上一个街道网络的轴线结构接近一个具有同样数量地块划分 的正交轴线网格结构,或者说用于指示一个街道网络的网格变形程 度。如果数值≤0.15,意味着有很大程度的网格变形;如果≥0.25, 则非常接近一个正交网格结构。胡同街区的数值为 0.261,所以其 街道网络相当网格化。改革开放前后的小区规划设计案例的均值分 别为 0.241 和 0.213,意味着网格变形程度趋向于逐渐增加。到了 门禁社区规划设计,案例均值降至 0.15,意味着相当大程度的网格 变形趋向于形成; 随之,门禁社区街道网络的穿透性在总体上趋向 于明显减弱。

北京老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2000—2020)

北京老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2000—2020)

法理论,选取1982年、1993年、2003年的北京城市地图,探讨城市空间演变与功能模式[1];丛晓男、刘治彦利用遥感影像监督分类技术,分析了1991年到2011年间北京市建成区空间增长态势及其形态演化[2];吴思琦基于ArcGIS 平台对北京大型公园空间格局及演变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 [3]。

由此可见,就北京城市形态研究而言,当前多为数字技术下关于城市功能、人口、用地类型等偏向地理学的理性分析,较少涉及关于建筑学领域中城市建筑三维形态对城市形态的发展演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通过搭建城市建筑三维模型,直观呈现和分析北京老城近20年的高度分布变化,进而总结城市形态的演变特点,从城市设计的层面记录新时代北京的城市更新过程。

1绪论1.1研究背景21世纪的中国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内不断出现突破区块原有高度的新建筑,城市天际线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形态也由此呈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面貌。

北京老城作为首都的功能核心区,肩负着传承古都历史文脉和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任务,因此在保护中发展演化成为老城城市形态变迁的主线,以此形成的有机城市形态具有新时期的特质。

1.2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主要对象为北京老城,时间范围为2000年至2020年。

21世纪的中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而所有的变化都生动地反映在城市建设中,使得城市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

研究的空间范围为北京老城。

参考《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中关于老城范围的定义:“老城是指明清时期北京城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的区域,其中二环路摘要 由于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建筑出现了不同尺度的替换过程,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形态由均质逐渐走向一种碎片化的肌理,而近20年的跨越式发展使得这一进程呈现指数型的增长。

本文以北京老城的三维立体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北京老城建筑高度分布变迁的分析,描述城市形态的变化特征,进而明确对于当下有机城市形态的认知,同时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和老城保护及其发展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北京的城市形态演进

北京的城市形态演进

目录1 绪论...........................................................1.1 北京概述...................................................1.1.1 北京简介...............................................1.1.2 地理环境...............................................1.2 新老地图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对比...............................1.2.1 民国时期北京空间形态...................................1.2.2 近期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发展趋势.....................2 用地布局的演变.................................................2.1 封建统治时期...............................................2.2 近代民国时期...............................................2.3 计划经济时期...............................................2.4 改革开放时期...............................................3 街廓街道的演变.................................................3.1 街道形态的演变.............................................3.2 街道宽度的演变.............................................3.3 街廓尺度的演变.............................................4 道路交通的演变.................................................4.1 邻里单位...................................................4.2 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4.3 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现状.....................................4.4 北京公共交通发展...........................................4.5 北京轨道交通...............................................5 产权地块的演变.................................................5.1 北京在封建时期的产权地块...................................5.2 北京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产权地块...............................5.3 北京在现代新区模式下的产权地块............................. 参考文献.........................................................1 绪论1.1 北京概述1.1.1 北京简介北京(Beijing),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静文毛其智党安荣北京城市的演变模型——基于句法的城市空间与功能模式演进的探讨横交错,城北空间较城南空间更为整合。

而城南区域的局部空间和整体空间之间的可理解度和协同度都较差。

北京1982年的集成度分析表明。

北京旧城是整体集成度中心的延展,轴线地图包含了许多短线段,它们终止于其他轴线,这在局部与整体轴线地图上都有显示。

轴线地图上最为突出的轴线也是主导集成核@(Rn2.355),并几乎也是横穿城市空间的最长轴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与其正交的其他南北长轴线集成度也表现出较高的值(Rn2,225,Rn2.040。

Rn2.Ol,Rnl.858,红色代表值最高,黄色次之,蓝色最弱)。

图1北京城市空间整体集成模式的句法表达(1982)图2句法集成度与连接值关系(空间可理解性)的散点图(1982)旧城结构无论在城市整体还是局部层面仍是城市主导的集成核:与此同时。

旧城中的一些区域已经逐渐散失其整体的影响力而演变为局部区域中心。

以整体的视角,城市结构相比1980年代呈现出更为典型的向心模式.旧城外围的“大院空间”在句法地图上也清晰显现(图3),这可以解释为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种特殊空间形态。

旧城周围发展起来的区域其生长肌理并不同于中心旧城.因而旧城外围空间几何特征也表现出与旧城结构的不一致。

中心与外围“格网”联系还不强,“旧”与“新”格网主要是通过几条环路与放射性道路相接,整体城市空间不同于传统欧洲城市,并不具有明晰的渗透性与连续性。

相比1980年代的句法地图可以发现,旧城的轴线密度有所下降。

由于大量“迷宫”般胡同空间的消隐,旧城空间的平均整体集成度与可理解性(反映局部区域与整体城市关联关系)有一定的提高(由0.115增至0.1226),相应空间的层次性也有所减弱,但城市整体的集成度与可理解性(为0.1005)却是降低的.这意味着整个城市空问结构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愈发复杂而不可理解。

图3北京城市空间整体集成模式的句法表达f1993}北京城市空间在1990年代扩张较快。

源于城市自身的发展.也是受当时国家政策的影响,北京空间这10余年间的扩展与变化可以通过轴线地图比较来分析。

虽然城市建成区域大幅度增长,但北京旧城结构的重要性却因城市空间单中心发展图4北京旧城句法集成度与连接值关系f空间可理解性)的数点图模式而仍旧维持着。

具有多年历史的几条主要街道诸如长安街f1993)(Rn2.104)、西单(Rnl.862)、王府井(Rnl.673)等所构成的2008年第3期总第175期毒黼l制学列图5北京城市句法集成度与连接值关系(空间可理懈性l的散点图(1993)相对于1990年代,北京在2000年代的发展有所减缓.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可归于中央政府对土地使用的宏观调控政策。

2003年的句法地图(杨滔,2006)显示城市空间继续保持并几乎是强化着其典型的单中心同心圆发展模式(图6),尽管整体结构仍具有放射的风车形态④。

基于句法的城市结构及整体一局部关联分析。

可发现北京旧城传统模式部分得以维持.诸如城市集成核、集成度值域的空间分布模式、城市系统中不同部分的差异(城南、城北)、局部一整体关联等,可以说旧城基本框架还是保护与延续着.但也表明了空间形态与结构量度的变化。

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势:“形态简化”(morphologicalsim.plification)增加的过程,并非激烈的剧变。

在微观结构上,北京旧城空间的转变。

不仅削减了传统空间元素的层次性。

而且使其相当部分隐退在整个空间系统中。

典型的胡同格局继续遭受破坏,还有空间尺度扩大化等现象。

在整个城市空间巾。

介于中心放射道路与环绕城市的主要环路(三环、四环)之间许多小的环路系统丰富了城市结构。

而部分主要环路已经逐渐演变为北京新的主要轴线。

城市的集成核也逐渐由以中心轴线为主的树状集成核而逐步转向融合中心外围环路的环轮形集成核形态。

但有趣的是,旧城仍然维持着其“生活中心”(1ivingcentre)的情形,也仍然包含了许多非正交的短轴线。

城市新扩展区域与旧城通过部分强劲的轴线诸如长安街(延长线)及新发展的放射轴线等联系着。

相比1990年代。

这种空间的联系更为整合;以特征释义的最直观的空间几何差异也导致了句法值域的不同,反映在系统中各部分关联的强弱。

譬如城北空间的联系仍然较城南空间整合.城北空间的发展状况仍较城南好。

北京城市肌理的两重性仍然显现在句法地图上.可以发现许多新建的区域。

它们虽然与宽直的道路相连.但其内部的结构却非常复杂。

以城市整体发展的视角.轴线之长度、相交角度以及交叉距离等呈现在句法地图上的相关度量特征都是可以研究的.而地块尺度、地块数目与交叉数量等各种特征亦非常适宜于对空间拓扑结构的分析与探讨。

在北京的研究中显示。

在设定范围内(假设为第一步),轴线长度是渐增而后又减少的.这种趋势可以解释为尽管城市在剧烈城市化过程中引入了许多长轴图6北京城市空间整体集成模式的句法表达(2003)(杨滔,2006)线,但后来城市空间被大量的居住区域所占据。

从而长轴线被诸多迷宫式的短轴线所分割。

而同时,平均截面(交叉口距离)长度却又呈上升趋向.新旧轴线连接是以最终形成地块的尺度与形状为代价。

Jacobs与Hiller的理论都言称随着时间的演进。

尤其近20年.欧洲城市中地块尺度与街道模式扩大化许多。

北京城市的演变也是如此。

考察城市中单个空间的几何特征.相之于以前地块。

“欧氏”量度值有所增大。

以上是几何特征的探讨。

而句法量度则可揭示空间的拓扑特征。

顺次分析北京句法地图,可探讨的是若以高集成度轴线分布区域定义的城市整体中心并未变动。

高集成度轴线包括最主要的中心轴线与主要的街道。

诸如长安街、西单街(延长线)等(图中红色轴线),这可归因于北京城市空间所维持的单中心放射式发展模式。

在局部层面参考。

旧城空间系统却演变得更为可理解与可渗透(可能源于部分胡同空间的改建)。

这在相应句法参量的平均、最大及最少值都有所体现,图表中参量系数分析表明虽然其尺度逐渐增大.但其空间“同质性”(homogeneity)还一定程度上保持着。

可解释的局部现象是,局部集成度值有一定伸展.离散的、迷宫式的尽端轴线逐渐减少。

换而言之。

可以推测的是城市空间系统层次性减弱,或以Hiller所言空间更为“民主”(democratic)。

参照句法理论,空间结构形态也是社会输入(socialinputs)的反映,空问分析指出存在于系统结构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可认为是受社会意识或政策的影响。

而将来理解、规划以及更进一步的城市改革的逻辑中应该融入此类研究所探讨的城市网络决策。

3功能分析:方法与发现在分析北京演进过程中空间结构(格网)的变迁之后,研王静文毛其智党安荣北京城市的演变模型——基于句法的城市空间与功能模式演进的探讨究将集中于城市功能模式。

并试图解释这些功能如何随着时问而转变或维持其稳定状态。

空间句法理论认为,城市的所有社会功能取决于其中行为主体的运动流,人流运动带来经济性,空间的社会职能因此产生.而人流运动则产生于城市空间格网,即所谓“不均衡组构”原则。

因而句法理论认为城市空间格网与空间社会属性存在高度关联。

两者在城市系统内是高度耦合的互动子系统。

城市空间的社会性功能可以通过对城市空问格网的分析加以解译和优化。

笔者尝试探索“城市向心性”(urbancentrality)与“生活向心性”(1ivingcentrality)等功能方面。

关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考虑到历史数据获取的局限,侧重于分析行政、文化、银行、商业零售等不同年代的位置与分布。

历史演进中北京旧城一直保持着城市中心功能的主导性与在城市生活巾的重要性。

1980年代的城市“生活中心”是围绕城市核心历史区域而发展。

这在句法地图上有所展现。

城市功能的分布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作为首都,北京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这很大程度反映在城市布局上。

行政办公中心(中南海)几乎是位于城市中心,一些重要行政的、纪念的大尺度建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布置在城市中心集会广场(天安门广场)周围。

其他重要的行政建筑、银行、文化设施、商务设施等沿长安街展开,长安街作为城市主轴线与主动脉.具有极高的空间局部与整体集成度。

整体层面上城市集成核被城市典型功能所占据.从而形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城市空间。

在旧城中,1980年代还存留有许多下业,包括一些污染的丁业;城市商业用地在空间上并不集聚,大部分散落在不同的地块中.这种现象可主要解释为受当时计划经济的影响。

“单位大院”还是当时城市中主要的生活单元,它已含括了居民的诸如商业、娱乐、教育等主要生活没施,旧城中混合了以行政办公为主,兼具商业零售、居住、工业等多种功能。

行政办公、商业文教等,以及交通组织在旧城的高度集聚.促成了城市向单中心环形结构发展。

尽管1980年代城市空间中有着深刻的社会政策时代烙印,但从城市整体层面,却仍然可以依据Hillier(1996,1998)等构建的空间句法理论解释:城市全局集成核是整体城市空间格网中人(车)流的汇聚中心。

能够通过“倍数效应”衍生运动经济,从而使集成核社会经济功能远远强于非集成核区域.成为城市社会的中心(图7)。

目前。

研究中尚缺乏1990年代土地利用分布等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但从句法地图上可以推测的是北京城市的功能模式有所强化,其“生活中心(1ivecentre)”仍是位于旧城,长安街作为城市主要轴线,具有历史与政治的重要意义,连接着城市“生活巾心”。

对于1990年代北京城市功能模式,较为重要的是.尽管城市空间表现出更为集聚形态的趋势。

但随着旧城周围格网在演进过程中的强化.许多关联着中心功能的街道逐渐发展起来(句法地网上所显示亮色的环路与放射道路)。

北图7北京城区土地使用现状图(1981)京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几条高集成度轴线所形成的集成核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诸如长安街、西单、东单、王府井等承载着诸多城市重要的功能与社会活动,在城市变迁中它们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集成度与重要性.2000年之后的北京城市仍是如此.并且第三产业已逐渐成为城市中心的主导产业。

占据于城市中的繁华地段。

尽管自199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拓展.城市建成区范围远远突破主城范围,但以商业、商务办公等为主体的城市中心功能始终位于四环路包围的主城之内。

也即是.当前的城市空间形态中,城市中心功能并不因外围新区发展带来中心功能的疏解.相反。

却在以旧城为主体的主城范围内不断增强.并且沿东西长安街、王府井大街、东单大街、西单大街.广安大道以及部分沿二环路地区形成了明显的中心功能用地的带状聚集区.在部分上述道路交汇处。

还进一步形成了片状中心功能用地.这与句法分析所显示的高集成度区域相一致.城市空间的转变与开发利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句法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