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3728674561252d380eb6ebc.png)
地基处理的原则:在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中应保证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同时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土木工程地基处理应执行国家有关规范(程),且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方法
常用地基处理的方法:排水固结法、密实法、换填法、胶结法、加筋法、冷热处理法、托换法、纠偏……
3、实践太少。这次的课设很多地方看了书也不知道怎么做,原因是自己实践得太少,看来实践出真知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只有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才能懂得更多,走得更远。
篇二:地基处理学习报告 - 副本
一、概述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地基条件区域性较强,工程地质条件差异大,各种软弱地基分布面广。在软弱地基上进行土木工程建设,往往需要对天然地基进行处理,以满足工程结构对地基的要求。同时,既有结构物的地基土因不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除需进行地基处理外,还要进行基础加固,以满足结构物的正常使用要求。
二、地基处理
目的
土木工程地基处理与基础加固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软弱地基的强度,保证地基的稳定性;降低软弱地基的压缩性,减少基础沉降;防止地震时地基土的液化;改良与消除特殊土的不良特性;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同时,保证结构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对象
地基处理的对象:软弱地基与特殊土地基,软弱土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击土、杂填土以及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三、复合地基理论及应用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协调变形,共同承担上部结构传下来的荷载。
复合地基作用机理
施工阶段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挤密效应和排水固结效应;工作阶段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桩体效应、垫层效应和加筋效应。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4bdd79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6.png)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在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稳固的地基能够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持久,因此,地基处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品质。
在进行多个地基处理项目后,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1. 地质勘察的重要性在进行地基处理之前,一项全面而准确的地质勘察是必不可少的。
地质勘察可以提供有关地层情况、土质特性、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依据。
同时,通过地质勘察可以确定地基处理的范围和深度,避免工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加重成本。
2. 不同地基问题的解决方案地基问题的类型各不相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
常见的地基问题包括软土地基、弱固土地基、沉降土地基等。
对于软土地基,通常采用加固地基的方式,如灌注桩、挤密等;对于弱固土地基,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挖土加宽、加铁板桩等;对于沉降土地基,可进行加固处理,如加固地基、预应力灌注桩等。
因此,根据具体地基问题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3. 施工质量控制地基处理的施工质量对于工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进行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操作,并进行相关质量控制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的配合和沟通,监督施工质量,避免施工漏项。
此外,还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处理效果符合设计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
4. 落实经济效益地基处理不仅影响工程的安全性,还与工程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过度处理地基不仅会浪费资源,还将增加成本。
因此,在进行地基处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制定处理方案,充分评估处理效果与经济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并进行经济性分析,以便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可利用周边土方资源填筑,避免土方回填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利用回收材料进行加固等。
合理利用资源不仅能降低处理成本,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6e31aff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6.png)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保证建筑物基础稳定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我参与的某个地基处理项目中,我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点,了解地质情况。
地基处理之前,我们必须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土层、地下水、地震等因素。
只有全面而精准地了解地质情况,才能更好地制定地基处理方案。
例如,在我所参与的项目中,我们对项目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查,确定了地下水位和土层情况,进而确定了地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
第二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地基处理的方法非常多样,包括提升压实法、灌浆法、软基加固等。
因此,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必须结合地质情况、工程需求、工期和成本等多方面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根据项目区域的地质情况、土层情况等因素,选择了软基加固,并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施工,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点,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地基处理的质量对于工程的稳定安全和使用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整个地基处理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操作规范和施工合理。
具体来说,我们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检测手段,如GPS、测距仪、激光仪等,实时监控施工质量,并定期进行检测整改,从而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点,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在地基处理项目中,涉及到多方合作,如监理、设计、施工方等。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做好各方之间的沟通,在整个项目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我们所参与的项目中,我们建立了沟通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解决各方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让项目能够稳步推进。
综上所述,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充分了解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从而确保工程的稳定安全和质量。
希望我的经验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地基处理实践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实践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8a9d45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3.png)
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在我国,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发展,实践经验日益丰富。
近期,我有幸参与了某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工作,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认识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一个良好的地基处理工程,可以保证建筑物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受地基沉降、变形等因素的影响,降低建筑物损坏的风险。
因此,在地基处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二、地基处理的原则1. 针对性原则:地基处理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的荷载大小、基础形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2. 经济性原则: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工程成本,选择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
3. 可靠性原则:地基处理工程应保证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不受地基沉降、变形等因素的影响。
4. 环保性原则: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三、地基处理的方法1. 基坑支护:针对深基坑工程,采用锚杆、支撑、围护桩等方法进行基坑支护,确保基坑安全。
2. 土壤加固:针对软弱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旋喷桩、注浆等方法进行土壤加固。
3. 排水疏干:针对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基,采用井点降水、集水明排等方法进行排水疏干。
4. 土壤置换:针对不良地基,采用土方开挖、换填等方法进行土壤置换。
四、实践心得体会1. 严谨的施工态度:在地基处理过程中,我们要严谨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施工质量。
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
2. 团队协作:地基处理工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需要各专业人员的密切配合。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工程任务。
3. 持续学习: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要关注行业动态,了解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4. 重视安全:地基处理工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要时刻绷紧安全弦,确保施工安全。
地基处理基础设计总结体会
![地基处理基础设计总结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15869dc50e2524de5187e48.png)
地基处理基础设计总结体会一、概述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
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
从平面上可见,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或分布成线形,但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地基,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
但有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
伐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
不论哪一种情况,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
因此,分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
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
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
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来,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
只是在地基非常软弱,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才需要采用伐形基础。
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地基上。
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拱式或预应力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这样可以比独立基础更均匀地分布荷载。
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就可以判定为软弱地基,就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
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
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相应参数。
冲填土尚应了解排水固结条件。
杂填土应查明堆积历史,明确自重下稳定性、湿陷性等基本因素。
在初步计算时,最好先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重量,并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上,从而等到平均的荷载值,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
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4倍的平均荷载值,则用单独基础可能比伐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倍的平均荷载值,那么建造满铺在全部面积上的伐形基础可能更经济。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e0fae66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d.png)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心得》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就像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许多的感悟,现在就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我慢慢发现,课程设计和平时课堂学习有着质的区别。
平时我们只是学习一些知识片段,而课程设计是要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融合起来,去解决一个实际的工程问题。
就像是盖房子,平时学的是一块一块的砖头怎么制作,而课程设计就是要用这些砖头砌出一堵完整的墙。
特别有感触的是进行基础类型选择的时候。
书本上给了好几种基础类型,像是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等等。
一开始我完全不知道该选哪种才最适合。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仅仅靠记忆那些基础类型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
我开始重新去分析工程的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的荷载以及现实中的一些限制因素。
我研究了好久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查看土壤的承载能力、地下水的情况等。
那一瞬间我想明白,基础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计算,它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考虑各种复杂的工况。
这个过程让我特别的头疼,但也正是这种纠结让我真正明白了基础选型的重要性,它是整个基础工程成功的关键步骤。
在计算过程中,有很多繁琐的部分。
就拿基础底面尺寸的计算来说。
要考虑各种荷载取值,组合系数的选择。
我不断核对规范,总担心计算出错。
这让我渐渐理解了工程规范的重要性。
规范就像是一把尺子,确保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会偏离安全和合理的轨道。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参数错误,可能就会导致整个基础设计出现偏差。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养成了严谨细致的态度,每一个数据都要经过反复的计算和检查。
现在回想起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在课程设计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比如说在遇到地基承载力不够的时候,我首先是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是不是有问题,然后再去考虑是否有优化基础类型或者加大基础尺寸等方法。
这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对了还有个体会,团队合作也非常的重要。
虽然这是个人的课程设计,但是在疑惑的时候和同学们交流,总会得到一些新的思路。
地基处理工作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工作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98b32b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3.png)
地基处理工作心得体会
一、前言
地基处理工作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建筑物
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施工中,我感悟到了许多实战经验,并在此总结分享,希望有所帮助。
二、地基材料的选择
选择地基材料是地基处理工作的重要步骤。
对于不同地区和土
层的地基,应选用不同的材料。
例如,对于软土地基,应选用固
结性材料,加强土层的能力;对于硬质地基,应选择疏松型材料,便于打入地基,提高效率。
三、地基处理方法
在地基处理工作过程中,处理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般
来说,针对不同的地基类型,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如,对于
软土地基,常采用加固等方式提高其承载力;对于基坑地基,则
需要进行排水和加固处理。
四、地基处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在地基处理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能随意变换地基处理方案;
2、必须确保地基处理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不能存在任何质量问题;
3、地基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的任何失误;
4、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五、总结
地基处理工作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通过总结经验,我了解到对于地基材料和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
注意事项的把握,对于保证地基处理质量和提高施工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信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学习心得
![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8d91585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5.png)
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学习心得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是道路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保障道路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参与实际的道路软土地基处理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以下是我对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学习心得的总结。
首先,了解软土地基特点。
软土地基具有土层较厚、土质松软、不稳定等特点,容易发生沉降、侧滑和塌陷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时,要充分了解软土的工程性质,明确地了解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合理的处理方案。
其次,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
地质勘察是软土地基处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土层的性质和分布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
因此,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前,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包括土层的分布、厚度、含水量、强度等参数的测定,以及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动情况的调查,从而对软土地基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接着,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根据软土地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而言,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土体加固、土体变形控制和排水措施等,针对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是关键。
比如,对于软土地基的加固,可以采用土钉墙、挤密灌浆、土石方加固等方法;对于土体变形控制,可以采用减载压实、预压加固等措施;对于排水问题,可以采用水平排水、垂直排水或者深层排水等方法。
在选择处理方法时,要充分考虑软土地基的工程性质和处理效果,从而确保处理效果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然后,加强施工监督和质量控制。
软土地基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任务,需要有专业的施工团队和严格的施工监督和质量控制。
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时,要有专业的监理人员进行实时监督和质量检验,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特别是对于关键节点和重要工艺,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最后,进行后期监测和维护。
软土地基处理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后期监测和维护,以确保处理效果的持久性和可靠性。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db6113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b.png)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关于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这次水利工程实习,我收益匪浅,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而且还从老一辈的水利工程专家那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现将实习以来的心得体会如下:由于我们是在学校学到专业课时才进行这次实习的,因此这次实习是比以往任何一次实习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后,才开始实习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更充分地理解了专业知识学习,进而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
首先,通过这次毕业实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知识。
大学三年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逐步具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都是理论知识,除上课程认知识习和假期专业实习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还远不够。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以前学习和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正确的认识。
以前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水利水电工程中最基础的内容,所运用的模型和原理也是最简单的类型。
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日趋规范和完整以及人民群众对建筑物安全、合理、经济的更高要求,工程上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疑惑,如何快速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我想,那便是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根据问题具体找出“瓶颈”所在,找到突破口去解决好。
其实,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很多我们都学过,但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用于解决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学以致用”的另一方面是“以小见大”。
许多知识、原理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我们在上次暑假实习时,我对工程采用基础静压桩法和锚杆固定的处理十分不解,因为静压桩比现浇混凝土桩经济费用高。
因此,我推测是该工程地基土质软弱或砂化严重,我向项目负责人请教后得到了肯定。
因为在学基础工程后,我一直记得授课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如果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应尽量少使用静压桩,静压桩费时而且费用大,也就是这个小道理,才让我产生上面的问题和疑惑。
有些问题看似复杂,其实换个角度或换种思维可能就简单的多了。
《地基处理》期末总结
![《地基处理》期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afc94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f.png)
《地基处理》期末总结首先,在地基处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基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地基工程是指在建筑物施工前的土地处理过程,包括地质勘察、地下水位控制、地基改造等环节。
地基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面上稳定有效的承载,避免地震、滑坡、沉降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其次,我们学习了地基勘察的方法和技巧。
地基勘察是地基处理的第一步,它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后续处理过程的选择和效果。
我们学习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以及如何正确地解读勘察结果。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地质图解的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理解勘察结果中所包含的地质信息。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学习了地基改造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地基改造是指对土地进行改良,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我们学习了常见的地基改造方法,如加固桩基、灌注桩基、深层土壤固化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地基改造过程中的施工技术和安全注意事项,以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地下水位控制的方法和技巧。
地下水位控制是地基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目的是降低地下水位,以减少土体的饱和度和可压缩性。
我们学习了地下水位控制的各种方法,包括抽水、降水、建立排水系统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制定合理的地下水位控制方案,以确保对地基的最佳保护效果。
在这个学期的地基处理课程中,我还参观了几个地基工程项目现场,亲身体验了地基处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
通过观察和学习实际工地上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地基处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我认识到地基处理是一个需要综合土木工程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工作,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才能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我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地处理地基问题,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最后,我要感谢老师们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在这个学期中与你们一起学习地基处理的经历将是我宝贵的回忆。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心得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6a5eb4d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f.png)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心得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可以帮助自己深入了解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
以下是一些心得:
1. 确定课程目标:在开始设计课程之前,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
这包括确定想要教授的内容、学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课程的有效期。
通过明确目标,可以更好地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课程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2. 分析课程需求:在了解目标之后,需要分析学生的需求。
这包括了解学生的背景、技能和兴趣,以及他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分析学生需求,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使课程更加适合学生,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设计课程内容: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需要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实践方法。
这包括基础知识、核心概念、实际应用和实践技能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使得课程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4. 安排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科的特点。
这包括课堂讲授、实验、练习、案例分析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使得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5. 评估课程效果:在课程设计之后,需要安排评估课程效果的活动。
这包括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和意见、以及改进课程设计等。
通过评估课程效果,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
总之,地基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需要细致规划和认真执行的过程。
通过明确目标、分析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估课程效果,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和教育。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学习心得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897cb5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9.png)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学习心得1. 引言建筑地基处理技术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和使用寿命。
为了提高对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和实践,本文将总结我对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学习心得。
2. 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阅读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 50007-2011)这一国家标准,并参考了相关文献和实际案例。
我着重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地基处理的分类与选择地基处理的方式可以根据地基状况的不同进行分类,常见的地基处理方式包括加固、改良和加强三种。
而选择适合的地基处理方式需要考虑地基的性质、荷载要求以及施工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各种地基处理方式的优点和适用场景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2 地基勘察与测试方法地基勘察与测试是进行地基处理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通过合适的勘察与测试方法,可以了解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质状况,为后续的地基处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在学习中,我熟悉了常见的地基勘察与测试方法,如现场观测、取样试验和岩土工程试验等。
2.3 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地基处理施工工艺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环节。
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施工工艺要点,并学习了地基处理中常用的材料和设备。
通过对施工工序的学习,我对不同地基处理方式的施工流程和注意事项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2.4 地基处理的质量控制地基处理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地基处理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学习中,我了解了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如施工记录、检查验收和质量监测等。
同时,我也学习了常见的质量问题和相应的处理措施。
3. 学习心得通过学习《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和相关资料,我对建筑地基处理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3.1 系统性学习建筑地基处理技术是一个庞大的专业领域,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整合各类信息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
地基处理的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84cc06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2.png)
地基处理的心得体会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个人的工作经验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在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地基处理需要慎重,不能掉以轻心。
一个稳固的地基是整个建筑的基础,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建筑物的倾斜、沉降等问题,甚至会发生坍塌的风险。
因此,我们在进行地基处理时必须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地质情况,确定最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
其次,地基处理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般来说,地基处理的方法有加固、夯实、挖掘、注浆等。
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我们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土壤性质、建筑物的重量和结构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如果地质条件较差,土壤不稳定,就需要加固和夯实地基,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如果地基土质较松软,就需要挖掘并注入高强度灌浆材料,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另外,地基处理的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和控制。
在地基处理后,我们不能就此放任自流,而是要对处理效果进行监测和控制。
监测可以采用各种测量方法,如杆状变形测量、地表位移监测等,及时发现并解决地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增加地基加固的层数和厚度,调整加固的材料比例等,以确保地基处理的效果达到预期。
此外,地基处理还需要考虑环保和节能。
在进行地基处理时,我们要注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选择环保的材料和工艺。
同时,还要考虑节能的问题,尽可能减少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施工效率。
最后,地基处理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施工。
由于地基处理牵涉到复杂的地质、土力学和结构力学等专业知识,因此最好由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施工。
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能够确保地基处理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他们还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成本和资源浪费。
总之,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进行地基处理时,我们需要慎重选择合适的方法、加强监测和控制、注重环保和节能,并且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施工。
2024年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学习心得
![2024年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8c62d94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2.png)
2024年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学习心得在____年,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的学习心得在____年,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路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其中大部分道路需要经过软土地基处理。
软土地基是指由细粒土、有机质和水组成的一种地基,其力学性质较差,容易引起沉降、错动、变形等问题,对道路的稳定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非常重要。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和探索:一、理论学习:在学习软土地基处理的理论知识方面,我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学术资料,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我了解到,软土地基处理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地基的承载力,降低沉降和变形的风险。
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预压、加固、加碱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此外,还需要考虑软土地基的含水量、孔隙比等参数,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地下水位、地震等。
二、实地考察: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软土地基处理的过程和效果,我参观了一些道路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的实地施工现场。
通过观察和交流,我对不同的处理方法有了更加直观和实际的了解。
例如,在某个道路工程中,我看到了预压处理的过程,施工人员使用了大型压路机对软土地基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压实和加固,从而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
三、实验研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软土地基处理的效果,我还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
我选择了一些典型的软土样本,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如固结试验、剪切试验等。
通过这些试验,我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软土的特性和行为,并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尤其感受到了软土地基处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软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不同的软土地基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问题,因此处理策略也略有不同。
另外,软土地基处理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
在实际工程中,往往需要与地质、水文等多个专业进行协同合作,以确保处理效果和道路的稳定性。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8162d92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5.png)
地基处理心得体会地基处理心得体会篇一:地基处理毕业设计体会七、结论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做这份课设,感触良多:1、知识在于积累。
这次课程设计中,有太多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尤其是计算时需要的系数。
因为平时看得少,记得也少,什么系数都要查规范,但之前没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临时去查资料费时又费力。
只有平时看了,用了,才能把它们积累起来,记牢了,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2、人多力量大。
以前的课设是大家讨论着做,但这次可能是节日期间,大家心都有点散,做事也少了份激情。
个人孤军奋战效益也低了许多,错误也很多。
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协作,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3、实践太少。
这次的课设很多地方看了书也不知道怎么做,原因是自己实践得太少,看来实践出真知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只有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才能懂得更多,走得更远。
篇二:地基处理学习报告 - 副本一、概述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地基条件区域性较强,工程地质条件差异大,各种软弱地基分布面广。
在软弱地基上进行土木工程建设,往往需要对天然地基进行处理,以满足工程结构对地基的要求。
同时,既有结构物的地基土因不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除需进行地基处理外,还要进行基础加固,以满足结构物的正常使用要求。
二、地基处理目的土木工程地基处理与基础加固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软弱地基的强度,保证地基的稳定性;降低软弱地基的压缩性,减少基础沉降;防止地震时地基土的液化;改良与消除特殊土的不良特性;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同时,保证结构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对象地基处理的对象:软弱地基与特殊土地基,软弱土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击土、杂填土以及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地基处理期末总结
![地基处理期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9fd13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2.png)
地基处理期末总结地基处理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基础,对于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学期的地基处理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的未来职业发展将会非常有帮助。
首先,我学习了地基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地基处理是指在土壤中进行物理、化学或工程处理,以改善土壤的工程性质,从而提高建筑物和结构物的承载能力。
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水文性质,以及不同地基处理方法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是进行地基处理工作的基础。
其次,我学习了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和技术。
地基处理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或工程方法来改善土壤的工程性质。
物理方法包括加固地基、加压注浆和振动加固等;化学方法包括水泥固化、灌浆和土壤改良剂等;工程方法包括排水和地基置换等。
在课程中,我学习了这些方法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和土壤条件下的应用效果。
在实践方面,我参与了地基处理的实验和工程项目。
在实验室中,我学习了常见的地基处理实验,如压缩试验、剪切试验和排水试验。
这些实验帮助我理解了地基处理的工作原理和影响因素。
在工程项目中,我参与了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我学会了使用软件模拟地基处理过程,评估不同方案的效果,并进行施工管理。
通过实践,我深入了解了地基处理工作的实际操作和挑战。
此外,在课程中,我还学习了地基处理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
地基处理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地基处理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如何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制定检验方案、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评估处理效果。
我也学习了常见的地基处理问题和应急措施,以及如何进行质量评估和问题解决。
在这个学期的地基处理课程中,我获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我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和实施地基处理方案,确保建筑物和结构物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2023年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学习心得
![2023年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d1cccf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2.png)
2023年道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学习心得2023年,我参与了一项道路软土地基处理的学习工作。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提高道路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交通需求和确保道路的安全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学习心得,下面我将分享其中的一些重要收获。
首先,我认识到了软土地基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软土地基是由高含水量和较低密实度的土壤组成的,其力学性质较差,容易产生沉降和变形等问题。
因此,在处理软土地基时,我们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土壤的力学性质、水分含量、排水措施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加固、预压等,以确保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我学会了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软土地基处理。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地基处理、加固、预压等。
其中,地基处理是指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机械性能,提高其承载能力。
加固则是指通过添加增强材料或加固结构,提高软土地基的稳定性。
而预压则是指在道路建设前,施加一定的压力和荷载,使软土地基产生固结和变形,从而达到提高其力学性质的目的。
这些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为软土地基处理提供了更加可靠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软土地基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人员共同合作。
在这个项目中,我与土木工程师、地质学家、测绘师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团队成员共同工作,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协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快速有效地推进项目进展,同时也能够相互学习和成长。
最后,我认识到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在这个项目中,我不仅学习了软土地基处理的理论知识,还深入了解了相关的实践经验和最新技术。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并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因此,持续学习是我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总的来说,参与道路软土地基处理的学习工作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感想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16f4d13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d.png)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感想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地基处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地基处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基处理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工程事业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基处理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和技术,以及工程应用案例。
1.地基处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基的分类、地基处理的定义和目的等。
2.常用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压实、排水、加固、置换等方法。
3.地基处理技术:包括深层搅拌、预制桩、灌浆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4.工程应用案例:分析实际工程中地基处理的成功案例,探讨地基处理效果的评价和监测。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学生能够了解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地基处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地基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配置相应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请为我写一遍大四土木系学生写完关于地基处理的毕业设计后的总结与体会
![请为我写一遍大四土木系学生写完关于地基处理的毕业设计后的总结与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e5686c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6.png)
请为我写一遍大四土木系学生写完关于地基处理的毕业设计后的总
结与体会
大四土木系学生的地基处理毕业设计总结与体会
在我的大四土木系学习过程中,我选择了地基处理作为我的毕业设计课题。
经过数月的努力与研究,我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并且在此总结中,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地基处理是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地基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因此,对地基进行适当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主要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地基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来评估它们的效果。
通过这个过程,我深刻认识到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地质条件来决定。
其次,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在我的毕业设计中,我不仅仅关注地基的稳定性,还考虑了建筑物的荷载、地质条件、施工成本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试图找到一个最佳的地基处理方案。
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限制和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权衡,以找到一个最适合特定情况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在这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学会了如何进行文献综述、设计实验和进行数据分析。
我也学会了如何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和设计优化。
这些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对我非常有帮助。
总体而言,我的毕业设计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地基处理的重要性,还提高了我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相信这些经验和技能将对我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个毕业设计项目,我不仅仅是完成了学业的一部分,更是为将来的土木工程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85e2ea3ec3a87c24028c47f.png)
④卵石:冲洪积成因,灰黄色、灰色,饱和,稍密-中密,该层全场地均有分布,卵石岩性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凝灰岩等,呈亚圆、扁平状,粒径以2~4cm为主,少数>10cm,局部地段存在个别>40cm的块石,呈交错排列、级配较差,卵石含量一般50%~60%,骨架间隙由30%~40%软塑状粘性土充填,该层重型动探击数一般为9~15,平均为击。厚度为~,层顶高程-~-,层顶埋深~。
表9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选择适宜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案。
2、完成对所选择的复合地基方案的设计计算工作:选择桩长、桩径,确定面积置换率以及布桩形式,完成承载力计算,完成沉降计算,确定复合地基的检测方法及验收标准。3、绘制该复合地基的桩位布置图(平面布置图、剖面图和横断面图)。4、编制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说明。
(1)对所选用的地基处理的方案进行比选后的可行性论证,同时要考虑经济、施工周期等各项条件进行的必要分析;
(2)绘制平面布置图、剖面图;
(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内容包含完整的计算说明书,内容参照设计要求,详细叙述每一步设计的细节;书写清楚,字体端正,列入主要过程的计算步骤,计算公式;
(4)图件:布图合理,图面整洁,线条及字体规范,图中书写字体一律采用仿宋体。
1、设计目的
(1)提高地基承载力
结构的荷载最终都将传到地基上,结构建筑物的强度很大,而基
础能够承受的强度却很小,压缩性很大。通过适当的措施,改善和提高土的承载能力。
(2)改善剪切特性
地基的剪切破坏以及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取决于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因此,为了防止剪切破坏以及减小土压力,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以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基处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篇一:《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foundation treatment》2.课程类别《地基处理》课程设计是岩土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
3.课程学时:总学时1周。
4.学分15.先修课程:《地基处理》6. 适用专业:岩土工程7.大纲执笔: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教研室李玉花8.大纲审批:建筑工程学字学术委员会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地基处理是岩土工程经常碰到的问题,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本课程的宗旨是为了使该专业学生能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方法和计算原理,为毕业后从事地基处理工程工作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地基的处理方法理论基础和应用条件,为今后从事生产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1.换土垫层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重点)。
2.深层密实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重点)。
3.排水固结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难点)。
4.加筋法的分类和适用条件。
学时安排通过实验(4个学时),掌握地基处理的一些基本方法。
五、考核办法:闭卷六、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地基处理》叶书麟、叶观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版(二)参考书:1. 陈仲颐,叶书麟,基础工程学2. 地基处理手册编写委员会,地基处理手册篇二:地基处理课设地基处理技术课程设计水泥土搅拌法地基处理计算书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年6月27日目录一、设计资料3 1、基本设计资料3 2、设计要求3 二、选择地基处理方式4 三、确定加固目标及土层特性4 1、加固目标4 2、土层特性4四、水泥搅拌桩的设计计算5 1、固化剂的选择5 2、桩长5 3、桩径的选择54、加固范围及桩的平面布置55、褥垫层厚度56、承载力计算57、软弱下卧层验算7 8、沉降计算7五、复合地基的检测方法和验收标准9 1、质量检验9 2、验收标准10六、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说明10 1、一般规定10 2、施工11一、设计基本资料(一)、基本设计资料1、工程概况某六层住宅楼,建筑占地约800m2,建筑面积约5000m2。
2、基础形式与荷载条件拟采用筏板基础(基础底面为25m*32m),基础底面压力120 kPa,基础埋深。
3、工程地质条件该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地面标高在,地下水埋深在地面下,平均水位标高。
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9。
表9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选择适宜的复合地基处理方案。
2、完成对所选择的复合地基方案的设计计算工作:选择桩长、桩径,确定面积置换率以及布桩形式,完成承载力计算,完成沉降计算,确定复合地基的检测方法及验收标准。
3、绘制该复合地基的桩位布置图(平面布置图、剖面图和横断面图)。
4、编制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说明。
二、选择地基处理方式1、综合比选:各种地基适用范围如下表所示:表1 复合地基的适用范围加固方案不采用振冲置换法,振冲挤密法,因为地基报告中的粘土抗剪强度较小,不满足地基处理的要求,况且这种方法适用于砂土、粉土地基,而我们的处理对象主要是粘土;不采用土、灰土挤密桩,因为其目标主要是消除地基湿陷为目的,较宜用于黄土地区;对比经济、施工难易程度、对环境是否友好等多方面因素的比选,确定将深层搅拌桩确定为此工程地基处理方式。
深层搅拌桩具有以下优势:⑴基本不存在挤土效应,对周围地基扰动小,对周围原有建筑物及地下沟管影响很小;⑵可根据不同土质和工程设计要求,合理选择固化剂及配方,应用较为灵活;⑶施工无振动,无噪音,污染小,可在市区和建筑物密集地带施工;⑷土体加固后,重度基本不变,软弱下卧层不致产生较大附加沉降;⑸结构型式灵活多样,可根据工程需要,选用柱状、壁状、格栅状或块状。
⑹在负温下制作的水泥土正温后强度可继续增长且接近标准值,因此只要地温不低于-10度,就可进行深层搅拌法冬季施工。
综上所述,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法比较适用于此工程。
三、确定工程加固目标及土层特性1、加固目标加固后基础承载力特征值至少达到120kPa,除提高地基承载力外,还要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地基土的压缩性、改善地基土的透水特性、提高地基土的抗液化性能等等。
2、土层特性本课程设计的各土层厚度为:四、水泥土搅拌桩的设计计算1、固化剂的选择选用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为15%,采用湿法搅拌技术,水灰比为,为避免环境污染,且工程无特殊要求,不加入外掺剂。
2、桩长竖向承载搅拌桩的长度应根据上部结构对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确定,并宜穿透软弱土层到达承载力相对较高的土层。
湿法加固深度不宜大于20m,干法加固深度不宜大于15m。
本计算书采用湿法搅拌,设计桩长时宜穿透软弱土层,故深层搅拌桩的桩长定为15m,桩端落在六号土层,即暗绿色粉质粘土层上。
3、桩径的选择常用桩径500~600mm。
本工程中无特殊要求,故采用500mm的桩径,故桩的截面积= 4、加固范围及桩的平面布置(1)加固范围:水泥搅拌桩既与钢筋混凝土桩不一样,也与散体材料桩不一样,其刚度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其加固范围可仅布置在基础范围内,而不必像散体材料一样,在基础以外设置保护桩。
桩的平面布置图见附图1(2)布桩形式:布桩形式应根据地基土性质及上部建筑对变形的要求进行选择,在本计算书中采用柱状布置比较适宜。
5、褥垫层厚度根据相关规范,应在基础和桩之间设置200~300mm厚褥垫层,其材料可选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故本计算书采用300mm厚的褥垫层。
6、承载力计算(1)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设杂填土的重度为18KN/m3?m??18??18???2??/m3基础埋深承载力修正系数?d=,基础埋深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查表取90kPafsp?fspk??d??m?d???90???????(2)确定单桩承载力Ra先按Ra??fcuAp确定单桩承载力,查表得,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强度折减系数篇三:地基处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2016-2017 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地基处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变电站场地站址地基处理工程设计一、设计说明地基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本课程设计,是继《地基处理》课堂教学结束后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是与地基处理理论学习相配套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深入理解和巩固地基处理的基础理论,牢固掌握地基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地基处理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实际具体问题。
了解并掌握实际地质和荷载条件下不良地基处治设计的一般方法;熟练地质资料的使用;培养运用土力学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练掌握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和监测技术,培养初步的独立设计能力。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设计,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作风和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1、设计目的(1)提高地基承载力结构的荷载最终都将传到地基上,结构建筑物的强度很大,而基础能够承受的强度却很小,压缩性很大。
通过适当的措施,改善和提高土的承载能力。
(2)改善剪切特性地基的剪切破坏以及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取决于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因此,为了防止剪切破坏以及减小土压力,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以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3)改善地基土的压缩特性主要是采用一定措施以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以减少地基土的沉降。
另外,防止侧向流动(塑性流动)产生的剪切变形,也是改善剪切特性的目的之一。
(4)改善透水特性由于地下水的运动会使地基出现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使地基土变成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以减小其水压力。
(5)改善动力特性地震时饱和松散粉细砂(包括一部分轻亚粘土)将会产生液化。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地基土液化,并改善其振动特性以提高地基的抗震特性。
(6)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主要是指消除或减少黄土的湿陷性和膨胀性等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
2、设计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地基处理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龚晓楠,2008《工程使用地基处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设计要求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对比分析可选择的地基处理方案,结合工程的要求和天然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的性质,并认为主要考虑复合地基处理方法与均质人工地基处理方法同时要求:(1)对所选用的地基处理的方案进行比选后的可行性论证,同时要考虑经济、施工周期等各项条件进行的必要分析;(2)绘制平面布置图、剖面图;(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内容包含完整的计算说明书,内容参照设计要求,详细叙述每一步设计的细节;书写清楚,字体端正,列入主要过程的计算步骤,计算公式;(4)图件:布图合理,图面整洁,线条及字体规范,图中书写字体一律采用仿宋体。
4、设计原则考虑建筑地基处理工程存在工程量大、工期紧张、施工条件差等观因素,因而设计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确保工期的情况下、在确保工程质量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力争做到施工便利,经济合理,缩短工期。
二、课程设计资料1、工程概况拟建220kv 变电站场地站址主要属海积地貌单元,西侧150m为冲沟入海口,场地地形平坦,高程在~ 之间,按整平标高,场地全部为填方区,现场地东北角种有蔬菜、果树和铁树苗,其余地段已经三通一平。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站址处主要岩性为花岗岩,场地范围内未发现活动断裂通过。
场地附近未发现坟墓,文物、矿产等存在,场地交通条件较好。
2、地质概况根据野外钻探取芯肉眼鉴别及原位测试手段,并结合室内试验成果,确定场地内自上而下地基岩土层划分及各特征分述如下:①耕植土:灰黄色、灰褐色,湿,软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以粉质粘土为主,含较多植物根系,均匀性差。
本层场地内原始地貌均有分布,一般厚度约~②卵石:冲洪积成因,灰色、灰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粒径以2~6cm 为主,卵石含量50%~55%,其中2~4cm占30%~40%,粒径>4cm 占15%~20%,其余多为粘性土充填,局部含有个别>20cm 的漂石。
场地除东北侧地段缺失外,其余地段均有分布,厚度约~,层顶高程~。
③淤泥:海积成因,灰色、深灰色,饱和,流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切面较光滑,该层下部含有少量卵石,该层全场低均有分布,厚度为~,层顶高程为-~。
④卵石:冲洪积成因,灰黄色、灰色,饱和,稍密-中密,该层全场地均有分布,卵石岩性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凝灰岩等,呈亚圆、扁平状,粒径以2~4cm 为主,少数>10cm,局部地段存在个别>40cm的块石,呈交错排列、级配较差,卵石含量一般50%~60%,骨架间隙由30%~40%软塑状粘性土充填,该层重型动探击数一般为9~15,平均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