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

无边落木萧萧下
轻罗小
扇扑流萤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
书点意拨:万本重题考查古诗积累。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连线,
也可银查烛阅资秋料光。冷画屏
不尽长
江滚滚来
1.《山行》的作者是____唐____代的 ___杜__牧___ 。全诗描 写的是___秋_____季的景色, 从诗句 “__远__上__寒__山__石__径__斜__(_或__霜__叶__红__于__二__月__花__) ___”可以 看出来。
自读提示
点击图标, 听范读
自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出节奏。
小组合作
借助插图
在山中行走。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 理解诗意,和小组成山间员小交路流弯弯。曲曲。
查阅 字典
比。
联系生活 结合注释
合作探究
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诗人会产生 什么样的情感呢?小组内讨论。
诗人面对美景, 内心充满对大自然的 喜爱。
可以借助注释、插图、查字 典、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 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要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读 好停顿。
主题概括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 _刘__景__文__的勉励诗,表达了人到壮年, 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 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 时 光 ,乐__观__向__上___ 、 _努__力__不__懈__ , 切 不 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学写字
hán
jìng
xié
shuāng
主题概括
《山行》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 __深__秋__时节山林景色,表达了作者 _热__爱__自__然__的美好思想情感。
《夜书所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 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 泉市)人,南宋诗人。著有 《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 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4 课古诗三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4 课古诗三首课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 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 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 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逗 引蟋蟀吧,(因为)夜 深了远处的篱笆下还闪 动着灯火。
课文解读
再仔细朗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 每一首诗都描写了秋天怎样的景色呢? 分别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有不懂的 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 论解决。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句写白天登山所见,山路蜿蜒曲折,山顶白云缭绕。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写傍晚之景。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登车离去,足 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表现出诗 人对枫叶的赞美。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第一句诗以荷尽、菊残的衰败景象,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第二句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学习了上面的写作手法,你能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文章吗?
运用实例: 绿叶仿佛在风中起舞,离开了树,投向
了大地的怀抱,却不知这样会枯萎。我弯下 腰,轻轻拾起一片树叶,那有序的筋脉,是 一种美的点缀。我有些哀叹:绿叶啊,绿叶, 你这般美丽地从树上轻轻飘下,随风起舞, 却不知已被人称为“落叶”!
随堂练习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橙黄橘绿时】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秋末冬初。 【萧(xiāo)萧】风声。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整体感知
朗读古诗,根据注释了解三首古诗的具体意思。
山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我沿着漫长而弯 曲的小路上山,山上白云飘 浮的地方还住有人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4课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4课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
靖逸,龙泉(今浙江
丽水龙泉市)人,南
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新 字 读 认 sh3o xi`o ti2o c& l!





你放 还在 认词 识里 吗, ?
促 织
挑 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小结 “动客情”即作客他乡因 某事某物触发了思乡、思 亲的情思。本诗中,前两 句的“萧萧梧叶”“江上 秋风”触发诗人动了客情; 而后两句的儿童夜捉蟋蟀 的场面又一次使诗人动了 客情。
名家点评
“声华馥似当风桂,
气味清于著露兰。”
归纳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 们在捉蟋蟀。
我会写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
亲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
作 业
在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
大 声 朗 读
理 解 词 义 •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 促织:俗称蟋蟀,又叫蛐蛐。 • 篱落:篱笆。
闪仔 现细 出读 怎诗 样, 的你 画的 面脑 ?海 里
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背井离乡、独 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 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孤寂落寞、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

写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 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此诗虽似写景,但每句都 切合刘的身世,并用以勖勉对方。这在苏诗中确属 精心之作。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的景物描写,才能领 略诗中的积极涵义。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背诵课文。(重点) 3.初步感知古诗大意。(难点)
音序:Z 部首:贝
书写指导:右边中间框要扁、
组词:赠言 赠人玫瑰
里面是中竖、左点和右撇,
造句:我赠送给老师一件小礼物。 不是日或田。
我会写
liú
刘景文 刘
结构:左右
音序:L 部首:刂 组词:刘备 刘邦 造句: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
书写指导:文字横要短、撇 要长、捺变为一长点。
我会写
gài
雨盖 盖
试着把词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我会写
sòng
送来 送
结构:半包围 音序:S 部首:辶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3.学习一组写秋景的古诗,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
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理解词语
【夜书】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4.《赠刘景文》 (朗读).mp3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1.图形放大法
例1: 求方程 x5 +2x2 + 4 = 0 的一个根. 该方程有几个根?欲寻找其中一个实根,并且达 到一定的精度。
8000
画方程曲线图(tuxfd.m) 画方程曲线图( ) x=-6:0.01:6; y=x.^5+2.*x.^2+4; plot(x,y),hold on, line([-6,6],[0,0])
G2:
I 2 h2 E2 = 2 ( h2 + ( s − x ) 2 )3/ 2
dE2 3I 2 h2 ( s − x) = 2 dx (h2 + ( s − x) 2 )5/ 2
dE1 3I1h1 x =− 2 dx (h1 + x 2 )5/ 2
E = E1+E2:双峰函数,中部有最低点。
上一页
* * E( xm (h2 ), h2 ) = max E( xm (h2 ), h2 ) h2
该点一定在函数 E( xm( h2),h2) 的稳定点或边界点. 稳定点满足 等价于
dE ( xm (h2 ), h2 ) =0 dh2
∂E ( x, h2 ) =0 ∂x
∂E ( x, h2 ) =0 ∂h2
下一页
主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主 页
引例:路灯照明
2) 最暗照明点
dE1 3I1h1 x =− 2 dx (h1 + x 2 )5/ 2
dE2 3I 2 h2 ( s − x) = 2 dx (h2 + ( s − x) 2 )5/ 2
3I1h1x 3I2h2 (s − x) dE dE1 dE2 = + = − 2 2 5/2 + 2 =0 2 5/2 dx dx dx (h1 + x ) (h2 + (s − x) )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PPT课件
[唐]杜牧
hán jìnɡ xiè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shuānɡ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向山的远 处伸展。
倾斜,这里有曲 折不直的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深秋时节 石头小路。 生:产生,生出。指
的山林。
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译文】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 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在白云飘浮的 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个“生”字形 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 缭绕和飘浮等种种动 态,也说明山很高。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用“霜叶” 和“二月花”作对比, 突出了霜叶的红,体现 了深秋枫林的生机盎然。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 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 图,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寒山 石径
山 眺望远景 白云 人家
色彩鲜明

枫林
生机盎然
驻足欣赏 霜叶 秋比春美
[]
赠 刘 景 文 宋 苏 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 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 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题 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zènɡliú
赠刘景文
sònɡsū shì
[宋]苏轼
qínɡ
jú cán yóu ào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jūn
chénɡ jú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达到极端。诗中指凋谢; 惨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将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学习古诗,他们将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4.创新与实践: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古诗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和实践。他们能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评价与反馈
4.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古诗的背诵、练习题的完成质量等,了解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测试结果,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互动能力,我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古诗接龙:学生分组进行接龙游戏,每组派一名代表朗读古诗,下一句需以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开头。通过游戏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并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和旁白,对古诗进行情景再现。要求学生通过语气、表情、动作等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此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新人教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山行》、《登鹳雀楼》和《望洞庭》三首古诗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意思,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同时,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说课稿

《赠刘景文》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擎、残、犹”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赠刘景文》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3。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二、说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

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1。

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语文 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新课导入
◎ 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气爽
大雁南飞
层林尽染
硕果累累
山行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 唐代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 称杜牧为“小杜”。
主要作品:《阿房宫赋》《江 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 课
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 朗读古诗,说说诗人看到了 哪些景物?
白云 人家
枫林
寒山 石径
课文解读
◎ 从“远”和“斜”这两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寒山 高大 石径 绵长
课文解读
◎ 想象后半句诗的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云雾飘渺 山高、冷清 对 比
炊烟袅袅 生活气息
课文解读
◎ 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 前两句诗的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 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课文解读
◎ 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 枫林美景 所以 流连忘返
课文解读
◎ 看图说说这枫叶红得怎样?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字词学习
用条状物或有尖的 东西拨开或弄出
tiǎo 挑 灯 挑 火 挑
tiāo 挑 水 挑 担 子
用肩担着
字词学习
送挑
结构 分类
字词学习
这里形容风吹梧 桐叶发出的声音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春晓》和《小松树》。

这三首古诗以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家国情怀。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三首古诗,领略其中的美妙意境。

《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展示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的“千里目”意味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暗喻着人生的不易。

我们可以从这首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被启发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春晓》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通过描绘春天的清晨和自然界的变化,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讴歌。

这首古诗流露出孟郊对简朴的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忘珍惜时间,感受生活的美妙与变化。

《小松树》这首古诗是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诗中写道:“小松树,栽在深山里。

你不畏严寒,不怕风吹雨打。

”通过描绘小松树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这首古诗启示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被环境所限。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古诗都充满了智慧和感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家国情怀,还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继续研读古诗,感受其中的意境和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我们能够增强对汉字和语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在语文学习中发现更多美丽的古诗,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文学的欣赏水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上课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古诗三首》上课课件



傲 橘
橙残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 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挑 tiǎo (挑战)
tiāo (百里挑一)
读一读:
注意加点字的 读音!
小红经过层层挑. 选,最终获得第一名。她真 是个百里挑. 一的技术人才。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源自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径. (
jìng

zèn√g )
jìn )
橙. (
chéng

céng )
同音易混字
橙 chéng

字义:红和黄合成的颜色。如:橙黄。 组词:(橙色)(橙子)(橙黄橘绿)
字义:水清。如:澄清。 组词:(澄清)(清澄)(正本澄源)
运用:山橙园飘香,一条澄清的小溪从园中穿过,处处风景如画。 这条小溪的水很澄清。
联想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反衬
语文要素
诗的前两句: “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更体现 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 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 漂泊流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后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 发作者的联想。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 起家乡的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 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赠刘景文》写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 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 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其人生坎坷遭遇, 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三首诗的作者都是通过描写秋天的不同景 色来表达自己内心极为丰富的感情,这种表达 方法称为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拓 展 延 伸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秋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张籍
王维
洛阳城里见秋风,
独在异乡为异客,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书所见》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 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描写了梧桐叶、秋风、儿童、篱笆、 灯火等景物,抒发了他对家乡的追忆、留恋 之情,以及客居他乡的孤独无奈之感。
随堂练习 读《夜书所见》,完成练习。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中,诗人听到的是( ② ),看到的是( ① ),想到的 是( ③ )。(填序号)
送行
t挑iǎo 动
我会写
送挑
左右结构: 挑 半包围结构: 送
多音字
挑 tiǎo(挑战)(挑拨)
tiāo(挑选)(挑水)
例:他信心满满地挑(tiāo)选了一 个具有挑(tiǎo)战性的比赛项目。
诗歌朗读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与其父苏洵(xún)、弟苏辙(zhé), 合称“三苏” 。 代 表 作 有 《念奴娇·赤 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 壁赋》等。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读准生字,并尝试读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四课《古诗三首》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四课《古诗三首》

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
这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课文讲解
思考:如何理萧瑟冷落,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 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用来比喻人到壮年, 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 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1.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 “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 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萧索、清 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 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课堂小练
2.“停车坐爱枫林晚”,作者被美丽的枫 叶吸引。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 不好。因为“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 间,却能令人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 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课文讲解
要求:齐读诗歌,想象画面。 思考: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荷花、擎雨盖、残菊、傲霜枝。
课文讲解
要求:1.读前两句,理解意思。
2.怎样刻画菊花的形象?
我会认
zè ng liú
cá n

à o
jūn
ché ng

赠刘 残 犹 傲 君 橙橘
我会写
擎(擎天)
hé (荷花)

hè (负荷)
傲(骄傲) 橙(橙色)
橘(橘红)
我会写
擎:举,向上托。
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犹:还,依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君:你,指刘景文。
须:必须。
课文讲解
5.白云生处:白云产生的地方。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课件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课件

《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深秋时 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 天的热爱之情。
4.山 行
远: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美丽
近:枫林
霜叶 喜爱
苏轼:(1037~1101),北宋 画家,字子瞻(zhān),号东坡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与父苏 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 家”之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头·丙辰中秋》《赤壁赋》等都 的名篇。
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
准确地表现了儿童翻动泥土寻找促织的可爱形
更令他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的生活。
诗意: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深了,(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 灯火。
《夜书所见》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怎样的感情?
诗人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篱 等景物,抒发了他思念家乡、追忆童年
三首诗都的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色的 写表达自己内心极为丰富的感情,这种 法称为借景抒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1.书:写; 2.所见:所看到的。 3.夜书所见:夜间把自己所看到的景
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漂泊在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
孤独、思乡之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 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蟋蟀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配乐朗诵古诗三首。 2.选取一首古诗,画出诗句描绘的
谢谢观看!
团团圆圆一家在台湾可受欢迎了。每 天,小 朋友们 排着长 队,等 着跟它 们合影 留念。 从“排 着长队 ”体现 出每天 喜欢它 们的人 不计其 数,特 别受欢 迎。从 “合影 留念” 体现出 大家都 想和大 熊猫留 住最美 丽的瞬 间以作 纪念。 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norms or standards. 今年“五一”节,沉睡一年的花儿忽 然打了 苞,我 高兴极 了,真 庆幸当 时没把 它拔掉 。起初 ,底窄 头宽的 绿叶芯 中夹了 个绿色 小球, 仿佛夹 着颗小 绿豆。 长了几 天,花 苞就透 出一点 黄色, 这时, 已有黄 豆大小 。再耐 心等待 一些日 子,花 儿终于 开了, 颜色金 黄金黄 的,几 十个花 瓣摆了 三,四 层,虽 只有铜 钱大小 ,但这 就更显 出它的 娇小, 美丽极 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径斜赠刘残橙挑
左右 结构
hán shuāng gài jú
寒霜盖菊
上下 结构
jūn sòng
君送
半包围 结构
你看到 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山行
课文解读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 地伸向远方。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这里有弯弯曲曲的意思。

2、《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山间 )所看
到的( 深秋时节 )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构
成的寒秋山色、图石,径表、达白了云作、者人对家大、自枫然林美、景霜的叶( )
之情。
喜爱
赠刘景文
课文解读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宋盖]苏,轼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qínɡ
后两行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行,生机勃 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 的美感。这行诗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山路绵长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飘浮 停车坐爱枫林晚, 喜爱枫林 霜叶红于二月花。 点明原因
经过风霜的枫叶,比二__月__春__光__里_的__鲜__花__还__要_红艳。
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 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 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 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走进作者
作者名片:杜牧(803年-约852年),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 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 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杜牧 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作品:《阿房宫赋》《遣怀》《樊川
文集》《江南春》《早雁》等。
作者名片:苏轼(1037年—1101年),字
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 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代表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江
山势高缓 人家居住 难抑惊喜 揭示中心
远景 近景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 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歌颂 了枫叶不畏严寒的精神。
结构梳理
山行

近 因为爱看 停



寒 山
白 云

枫 林
枫 叶

人晚

径家
随堂练习
1、“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诗中的“坐”的意
思是:因(为
促织
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 科,也叫蛐蛐儿、趋织、吟 蛩。在地下活动,啮食植物 茎叶、种实和根部,是农业 害虫。以翅摩擦发音,鸣声 清脆响亮。
篱落
篱笆又叫栅栏、护栏, 是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 施,一般都是由木头,棍 子,竹子,芦苇、灌木或 者石头构成。
字词学习
jìng xié zèng liú cán chéng tiāo
《赠刘景文》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 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 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才得到小小升 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其人 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刘景文
刘季孙(1033~1092) 北宋诗人,苏轼称其为“慷 慨奇士”。字景文,祥符 (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 将刘平之子。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尽
荷:荷花 尽:落尽,没有 擎雨盖:荷叶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残
菊:菊花 残:开败 犹有:只有 傲霜枝:傲视霜雪的
枝干
“荷尽”、“菊残” 两词可以看出是秋末冬初 的萧瑟景象。“已无”与 “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 家。
这两行诗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行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行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 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山窝窝里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我停车不走是 因为 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
坐:因为。
“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 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 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 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 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 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 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 理趣的警句。
城子》《水调歌头》《潇湘竹石图》等。
作者名片: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
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 学家、诗人。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 江湖诗派风格,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代表作品:《靖逸小稿》《四朝闻见录》
《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嘉兴界》《南 宋群贤小集》《四朝闻见录》等。
知识锦囊
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 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 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 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 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 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 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 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 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新课导入
秋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你能背几首写 秋天的古诗吗?
4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 会认“径、斜”等12个生字,会写“寒、径” 等13个生字,掌握“挑”一个多音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 诗。默写《山行》。
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 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