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中的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1fad53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6f.png)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对成语的熟悉和理解一直是衡量和测试语言能力的一项基本的标准。
那么你了解多少与三国时期有关的成语典故呢?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老牛舐犊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
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
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
”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私传军令。
由于杨修平时屡次卖弄小聪明令曹操不满,今次又在自己尚未下令撤退之时私传军令,于是,便以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
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惭愧啊,没有能够像金日磾[dī]一样具有先见之明,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
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9ab585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2.png)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1. 三顾茅庐:想当年,刘备那可是真心求贤呐!他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竟然三次亲自到诸葛亮住的茅庐去拜访,这得是多大的诚意呀!就好比你特别想要一个超级厉害的老师来教你学习,你是不是也会不辞辛苦地一次次去邀请呀!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足够真诚和坚持,就一定能打动别人。
2. 草船借箭:哎呀呀,诸葛亮可真是神了!他能巧妙地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用草船从曹操那儿“借”来了那么多箭!这就像你在玩游戏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超级棒的点子,一下子就赢了好多奖励一样!这不就是智慧的力量嘛!他的这个计谋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3. 乐不思蜀:刘禅这家伙,降了魏之后居然沉迷享乐,一点儿都不想念蜀地了!这就好像一个人到了一个新地方,完全被新的好玩的东西吸引住,把自己原来的家都给忘得一干二净了!这样真的好吗?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刘禅的没心没肺呀!这个成语警醒我们可不能太容易被安逸迷了眼。
4. 望梅止渴:曹操可真有办法呀!士兵们口渴难耐,他就说前面有梅林,让大家想着酸甜的梅子就不那么渴了。
这不就好比我们在特别饿的时候,想想美味的食物就能稍微缓解一下饥饿感吗!他用这个办法激励士兵继续前进,实在是高!这让我们知道了有时候心理作用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呢。
5. 单刀赴会:关羽那胆子可真是大得很呐!一个人就敢去赴鲁肃的宴会,这得多有气魄呀!这就像是你一个人面对一群很厉害的对手,但你一点儿都不害怕,还敢勇敢地去挑战他们!关羽的这份胆识和豪气真的令人赞叹不已。
6. 鞠躬尽瘁:诸葛亮为了蜀汉,那真的是尽心尽力呀!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直到最后一刻还在为国家操劳。
这就好像你非常热爱一个东西,你就会为了它不停地努力,付出所有!诸葛亮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要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全力以赴啊!我觉得这些成语故事都特别精彩,每一个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cf056d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4.png)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1. 三顾茅庐:想当初,刘备那可是一心一意想要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啊,竟然连续三次亲自到诸葛亮住的茅庐去拜访他,这是多么大的诚意呀!就好比你特别想要一个东西,不惜一切去争取它。
比如你为了得到心仪的工作,一次又一次去公司表现自己。
2. 草船借箭:哇塞,诸葛亮真的太神了!他只用了一些草船,就轻轻松松从曹操那里“借”来了那么多箭,这招真高呀!就像你在困难面前,用巧妙的办法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问题。
你想想,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突然灵机一动找到解题方法,不就和这差不多嘛!3. 望梅止渴:曹操带领军队赶路时,士兵们口渴得不行,曹操就说前方有梅子,让大家想到梅子酸甜的味道,嘴里生津就不那么渴了。
这就好比在你很累很饿的时候,想到一顿美味大餐,是不是感觉瞬间有了动力呀!比如说你在努力工作时,想到完成后可以去吃好吃的,就更有干劲了。
4. 单刀赴会:关羽一个人拿着刀就去赴鲁肃的宴会,这胆子也太大了吧!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自信啊,简直酷毙了!这就好像你一个人去面对很厉害的对手,毫不畏惧。
比如你勇敢地去和比你强很多的人竞争一个机会。
5. 舌战群儒:诸葛亮一个人和那么多大臣辩论,还能说得他们哑口无言,真牛啊!这就好像你在一群人质疑你的时候,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让他们信服。
就像你在讨论问题时,用道理让大家都认可你的观点。
6. 乐不思蜀:刘禅降魏后沉迷享乐不思蜀地,哎呀,这可真让人叹息呀!就好比一个人在新环境里完全忘记了过去。
像有些人到了新地方玩得太开心,都不想家啦!7. 锦囊妙计:诸葛亮提前给赵云几个锦囊,在关键时刻打开就能解决问题,这也太妙了吧!这就如同你事先准备了应对困难的办法,到时候一用就搞定。
好比你在做一件事之前,准备好了各种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成语典故都太经典了,从它们里面我们能学到好多智慧和勇气呢!。
来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5则
![来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5则](https://img.taocdn.com/s3/m/00f14a1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f.png)
来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5则三国演义产生了很多成语典故。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1、草船借箭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召弓弩手来向船射箭。
于是船两边都插满了箭。
诸葛亮下令回去,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就这样,10万支箭“借”到了手。
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2、赵云单骑救阿斗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
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回乱军中寻找。
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
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
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
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
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阱。
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
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
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
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3、火烧赤壁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妄想一举消灭刘备,同时吞并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抗曹。
双方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相遇。
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初战失利,于是曹操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东吴统帅周瑜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商量,觉得曹操人马众多,军容整齐,如果正面交战,孙刘联军无法取胜,于是他们决定采取火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
三国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三国四字成语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928f6f5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4.png)
三国四字成语历史典故
1.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制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一眼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在鲁肃的帮助下,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2. 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曹操行军途中,士兵口渴,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暂时忘记了口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 初出茅庐: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
诸葛亮才出山就大败曹军于博望坡,奠定了自己在蜀军中的地位。
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4. 七擒孟获: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豪强孟获抓了七次,前六次都放了,在第七次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
后用此典故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口服。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展示了三国时期人物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被引用和传承。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5c4c68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d.png)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关于三国演义成语故事11、步步为营三国时,黄忠和严颜攻占太阳山后,黄忠又带领人马向定军山进军。
来到定军山,黄忠多次去挑战,定军山的守将夏侯渊就是不出来应战。
因为那里地形相当复杂,也离开不清楚敌人的,黄忠只好安营扎寨住下来。
这时,曹操命令夏侯渊主动出击,并写信告诫,一要刚柔结合,二要有勇有谋。
夏侯渊反复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他让夏侯尚去引诱黄忠,自己乘机大伏击。
结果,黄忠手下的将军陈式果然上了当,被夏侯渊活捉。
黄忠很着急,采纳法正的意见,大军队的所有钱物都赐给全军将士,将士们一时间斗志昂扬,决心死战到底。
当天,军队就启程了。
每行走一段路程就设下一道营垒,然后又继续向前推进。
黄忠行军谨慎,防备又严密。
夏侯渊不听张颌劝阻,轻率出击,不仅吃了败战,还伤了部将夏侯尚。
黄忠的军队顺利推进到定军山下,夺取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
2、负薪救火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
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大全(5篇)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74b6c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f.png)
【导语】《三国演义》作为⼀部了历史演义⼩说,有许多成语故事源⾃于此。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三国成语故事⼤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如鱼得⽔ 东汉末年,天下⼤乱,刘备为实现统⼀天下的宏愿,特意拜访隐居的诸葛亮,请他出⼭。
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
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的宏图⼤志。
诸葛亮推⼼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针。
刘备听后⼤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
孔明竭⼒地辅佐刘备,⽽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却引起了关⽻、张飞等将领的不悦。
他们不时在刘备⾯前,表现出不满的神⾊,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
刘备耐⼼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做鱼,把孔明⽐做⽔,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完成夺取天下⼤业之重要。
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得到了⽔⼀样,希望⼤家不要再多说了。
”以后,刘备在孔明的辅佐下,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势⼒不断扩⼤,最终与魏、吴成了三⾜⿍⽴之势。
2.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六出祁⼭ 祁⼭,东起盐官,西⾄⼤堡⼦⼭,横卧在礼县西汉⽔北侧,绵延25公⾥,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是三国时蜀魏相争的古战场。
祁⼭堡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名⼈题写的匾额条幅⽓势恢宏,警句炙⼝,书艺精道。
三国时,魏、蜀争相掠夺陇南⼈⼝。
曹操先后掠夺、迁移陇南⼈⼝30多万⼊居关中,侨置武都郡于扶风郡美阳,⼜移⾄兴平县⼩槐⾥。
诸葛亮亦迁移西县⼈⼝1000余家还居汉中。
后⼜有武都王苻健率众⼊蜀,蜀将张尉往迎,安置于昭化之⽩⽔,⽽陇南为蜀所有,武都、阴平2郡仍存,属益州。
所以,三国时,魏蜀各有⼀武都郡,魏之武都郡在关中⼩槐⾥,蜀之武都郡治下辨。
另外,⼜于今礼县东北置祁⼭县,亦属武都郡。
三国时期,蜀诸葛亮为夺取关中,进图中原,在渭⽔流域多次对魏军进攻作战。
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统军10万,进驻汉中,图谋攻魏。
三国成语典故50个
![三国成语典故50个](https://img.taocdn.com/s3/m/1539c21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0.png)
三国成语典故50个在中国文化中,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戏剧性的事件和故事,这些故事已经变成了许多经典的成语。
下面是50个由三国时期故事产生的成语典故。
1. 无可奈何:指无法改变的事实。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派夏侯渊追杀关羽,但夏侯渊最终无可奈何地失败了。
2. 蔚为大观:指非常壮观美丽。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看到了建筑师吕布设计的美丽园林,称之为“蔚为大观”。
3. 叶落归根:指一个人回到他的家园或母校。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之前,告诉自己的儿子“叶落归根”,意思是回到他们的家乡。
4. 苦心孤诣:指非常努力地工作。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周瑜为了击败曹操,拼尽了所有的努力。
5. 响彻云际:指声音响亮。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声音响彻云际,威风凛凛。
6. 称心如意:指达到理想的状态。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张辽获得曹操的称赞时说“不破虏军,不释鞑子,吾心不如意也”。
7. 守口如瓶:指保守秘密。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谋士田丰被曹操杀害后,没人知道他被杀害的原因。
8. 背信弃义:指没有诚信。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曹操虽然许多次向刘备表示要放他回去,但最终还是把刘备送进了监狱。
9. 能者多劳:指有能力的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蜀国的文臣们看到诸葛亮一直在忙碌工作,都对他说“能者多劳”。
10. 舍生取义:指为了道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孙策为了保护他的义兄,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他的生命。
11. 雄才大略:指才干和决策能力出众。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在接受曹操的委派后,展现了他的非凡才干和决策能力。
12. 君子之交淡如水:指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典故来源:《三国演义》中,蜀汉的诸葛亮和东吴的周瑜虽然之间有竞争,但仍然保持着淡如水的朋友关系。
13. 同舟共济:指在困难时共同合作。
三国成语典故
![三国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0c3fba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b.png)
三国成语典故三国成语典故1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盘点出自三国典故的成语精选集锦
![盘点出自三国典故的成语精选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cba7bdc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1.png)
盘点出自三国典故的成语精选集锦盘点出自三国典故的成语精选集锦在中国文明五千年和汉语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成语故事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它是文明的积淀,汉语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盘点出自三国典故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盘点出自三国典故的成语1不出所料谗言之可怕处,就是传播者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哪怕是一丁点。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逢纪因谮曰:“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不知所云诸葛亮这一生,诚恳忘我的工作,就是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情动难已,连自己说些什么话都不清楚。
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伯仲之间将班固提到了傅说的高度,不知傅说他老人家是否能答应。
出自: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作奸犯科在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不管你地位如何,每个人行为如何,都因有有关机构来执行。
诸葛亮提醒人们,有罪无罪,有法律说了算。
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手不释卷经诗书文籍熏陶的曹丕,虽在统一大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可文学修养却是非其他君主扩一般文士所能匹敌的。
出自:曹丕《典论》,其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月明星稀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曹操在写诗时观察得很仔细,月亮明亮了,星星的光芒自然也就暗淡了许多,现在还有人在写文章时还会用“星月交辉”的词来,应当好好地读读这道诗。
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https://img.taocdn.com/s3/m/0a52ce1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e3.png)
三国演义经典成语故事20个【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大全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650cb7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0.png)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大全《三国演义》中诞生了很多成语典故,里面包含的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仍被捧为经典。
了解其中的典故,有利于我们引用成语,增加写作的文采,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整理一下《三国演义》相关的部分成语所蕴含的小典故吧。
得陇望蜀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
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
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
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
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陇: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
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有贬义。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
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
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
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
”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
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
”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
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
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
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
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
但这也是不成立的。
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精选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f5d3a4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d.png)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精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时期的战争、权谋为背景,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和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成语典故,让我们一起领略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1. 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中刘备入蜀时的故事。
刘备带着手下的几百人到蜀地,面对种种困难,为了鼓舞士气,他下令破釜沉舟,以表示誓死不退的决心。
这个典故后来常用来比喻“斗志昂扬,没有回头路”,表示做事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念。
2. 借尸还魂“借尸还魂”是指将一事物的意识寄托在另一事物上。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斩华雄后,为解救白衣马,将马上尸体扔下山,魂归救马。
这个典故后来引申为利用他人或外物帮助恢复自己的生命或精神等。
3. 固若金汤“固若金汤”原本是形容军事防御坚固,取自《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时周瑜在赤壁建酒池铁围,形容这种设施坚固。
这个典故后来用来形容事物坚固不可破。
4. 抛砖引玉“抛砖引玉”意为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他人有价值的意见或作品。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对诸葛亮说,提出计策,以此达到引出诸葛亮善于谋略的目的。
这个典故后来用来比喻引出有价值的意见。
5. 前车之鉴“前车之鉴”原指学习古人的好坏教训,以免自己重蹈覆辙。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恃勇欺骗,导致身陷曹军,后被曹操活捉。
这个典故后来用来形容古人的教训可以作为他人的鉴戒。
6. 歇后语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歇后语,比如“三才贼,三才则独不杀贼”,“千里姻缘一线牵”,“三顾茅庐”,都是非常经典的成语典故,构成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以上这些典故,窥见了《三国演义》中的智慧和哲理,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处事原则和处世态度。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源自于小说情节的编排,更是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的展现。
愿我们能从这些典故中找到启发,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和深意,指引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成长,步步高升。
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
![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0d7f58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9.png)
三国的成语故事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的成语故事1梁上君子释源:《后汉书·陈蹇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蹇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
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说解:梁上君子,本指栖身陈蹇宅中房梁之上欲行盗窃的人。
后泛指窃贼。
苏轼《东坡志林》三:“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人吾室。
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数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单刀赴会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荆州宴会。
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
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
那是艺术家的创造,并非历史。
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
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手不释卷经诗书文籍熏陶的曹丕,虽在统一大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可文学修养却是非其他君主扩一般文士所能匹敌的。
出自:曹丕《典论》,其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月明星稀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曹操在写诗时观察得很仔细,月亮明亮了,星星的光芒自然也就暗淡了许多,现在还有人在写文章时还会用“星月交辉”的词来,应当好好地读读这道诗。
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周郎顾曲周郎风采,令人想往。
出自:《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大全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eaadf2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8.png)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大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事物认识的结晶,每个成语都是古人智慧的浓缩而如今我们现代日常又经常用得到。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国演义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篇一:望梅止渴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
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
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
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
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
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
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
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
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
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
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
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篇二:老牛舐犊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
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
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
三国成语故事大全
![三国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f6c35b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3.png)
三国成语故事三国成语故事大全东汉末年,三国争霸,从此展开了一段历史长剧,战争风云,变化多端,叱咤风云人物,智慧勇猛事迹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成语。
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三国成语故事大全,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三国成语故事11、【妄自菲薄】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2、【智取陈仓】诸葛亮第二次上表伐魏国,领精兵三十万奔陈仓道口而来。
陈仓口守将郝昭有勇有谋,更得大将王双相助,诸葛亮造云梯,制冲车,填城壕,掘地道,强力攻城,但所有能用上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陈仓口还是久攻不下。
诸葛亮郁闷至极,一时无措,无奈问计姜维。
姜维仔细分析了陈仓城池坚固,兼守将郝昭坚持防御战,防御工事牢固,更得王双相助,认为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于是建议诸葛亮暂停攻城,派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分兵把守关隘要道防止敌方从街亭进攻,自己派人献书诈降魏国大都督曹真,暗里袭击曹军大本营祁山。
曹真中计,损失兵折将,于是祁山攻克。
祁山一克,攻克陈仓口指日可待。
3、【巢毁卵破】在东汉末年孔子的后代孔融。
他自幼聪明知书达理,明礼数。
至今还流传着“孔融让梨”的故事。
可是这么一个贤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杀害,被灭了全家。
那时,曹操发动五十万大军,准备南征刘备。
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张,却遭到曹操的拒绝。
孔融不服气,背后讲了愤愤不平的话。
曹操知道后,便下令处死孔融全家。
当时孔融的两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正在家里下棋。
突然面临此大祸。
横眉冷对上前护住爹爹,孔融请求曹操官兵放过两个小儿,自己愿承受一切惩罚。
儿子却高声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宁死而不屈”。
这句话的意思是,鸟巢倒了翻在地下,怎么还有完好的鸟蛋呢?“覆巢无完卵”,也成“巢毁卵破”,就是说家已被毁了,那还有个人的安危可谈!4、【顾曲周郎】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ee2ac2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2.png)
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三国演义里的成语故事有10个,这10个成语故事如下:1.三顾茅庐:描述刘备在寻求诸葛亮加入他的军队时,两次到访都没有找到,最后在第三次才找到,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寻求贤能之人的热切愿望。
2.草船借箭:这是诸葛亮利用智谋从曹操那里借来大量箭矢的故事,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利用他人的失误或弱点来取得成功。
3.刮目相看: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和他交谈,发现他的进步很大,于是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人的进步和改变很大,需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
4.赤膊上阵:讲的是许褚的故事,他为了保护自己的主公曹操,不穿盔甲就上战场,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不顾一切地投入战斗或者体育竞技。
5.舌战群儒:这个成语源自于诸葛亮为了联盟东吴抵抗曹操,与东吴的一群文臣进行激烈的辩论的故事,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有口才的人的辩论和演讲。
6.走为上策:讲的是刘琦为了躲避继母的迫害,多次带着属下和士兵离开自己的驻地,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主动离开或退却。
7.乐不思蜀:讲的是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在魏国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后来蜀国被魏国灭亡,司马昭问他是否想回到蜀地,他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人贪图安逸,忘记了过去的不幸或痛苦。
8.过五关斩六将:出自《三国演义》第27回,故事中关羽为了寻找刘备,一路过了五个关口,杀了六个阻拦的将领。
这个成语原意是形容武艺高强,勇猛过人的人,现常用来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第49回,故事中周瑜制定了一个火攻曹操的计划,但缺少东风这个关键条件。
诸葛亮借东风成功后,周瑜大喜过望地说:“此皆先生之赐也。
”这个成语原意是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准备好了,只缺少一个关键的条件,现常用来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做好,只等待一个机会或条件就可以开始行动。
10.望梅止渴:这个故事讲述了曹操在行军过程中,为了解决士兵们的口渴问题,告诉士兵们前面有一片梅林,可以止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历史中的成语典故
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三国历史中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国时,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
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吴国怕不怕我们魏国?”
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问话,心中很气愤。
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
至于说到怕不怕,尽管大国有征伐的武力,小国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有雄兵百万,据江汉天险,何必怕人家?”
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
赵咨答道:“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
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
曹
丕也连声称赞赵咨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
”
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
三国历史中的成语典故篇二:乐不思蜀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