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

浦口区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1 项目概况1.1 项目简介*1.1.1 项目名称1.1.2 项目位置1.1.3 设计范围及内容1.1.4 项目建设基本信息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占地面积、项目类型、项目性质(如新建、改建)等1.2 区域概况简要介绍项目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城市气象、降雨、河湖水系、土壤特性、地下水位等海绵城市相关情况。
1.3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1.3.1 现状条件分析*周边水系的水位(常水位、排涝水位或防洪水位)、周边道路描述。
1.3.2 场地竖向设计*描述设计项目的整体场地设计高程范围、周边道路的设计高程等。
1.3.3 工程地质及地下水位*土壤特性、渗透性能、地下水位。
1.3.4 设计下垫面分析*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取值、项目整体综合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计算。
1.3.5 绿化用地分析*分析整个场地的绿化用地特性、可做海绵设施的载体等。
1.3.6 地下空间概述*项目地下空间范围、地下空间顶板的高程范围及顶板覆土、分析对海绵城市的影响。
1.3.7 排水及内涝风险分析*对雨水管网概述(管径、走向、埋深)、小区雨水排口接入市政管道、对比小区与周围道路的竖向关系,分析是否存在内涝风险及积水点等1.3.8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总结*对上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2 设计依据、目标及技术路线2.1 设计依据2.1.1 国家及地方政策精简出主要的国家及地方的海绵城市相关政策2.1.2 设计依据*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相关专业资料2.2 设计目标2.2.1 上位规划解读*解读主要规划及地方文件、提取本项目相关的设计指标。
2.2.2 海绵城市设计指标*明确本项目相关的海绵城市设计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暴雨重现期*、透水铺装率、下凹式绿地率、内涝防治标准、雨水资源利用率等。
3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3.1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及技术路线*结合项目特点,概述本项目的设计基本原则,海绵城市设计的技术路线。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摘要简要阐述该规划关键容,包括:规划背景,城市现状分析的结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的现状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时序;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区的目标、标准,近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及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海绵城市组织、制度、资金和能力等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1概述1.1城市概况1.1.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1.2自然地理条件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河湖水系等基本情况。
1.1.3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1.2上位规划概要描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容,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中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的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水系、供水、城市、防洪等规划容。
1.3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节水、防洪、水系、绿地系统、竖向、道路交通等与海绵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容。
2现状分析2.1基础分析2.1.1降雨分析城市多年平均降雨总量、降雨天数、降雨的年分布情况等基本降雨特征。
采用不小于30年的降雨进行分析,分析论证本市不同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场次分析,分别分析不同降雨场次频率和不同降雨量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2.1.2城市下垫面对城市下垫面类型进行解析,按照水体、草地、林地、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分类类型。
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分析,确定城市建成区现状不透水地面分布情况与比例。
2.1.3城市面源污染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含量、来源等进行分析,分析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物的贡献率。
2.1.4合流制及其污染识别城市现状合流制区域及排水口、溢流口分布情况,分析城市现状合流制特征及溢流频次等现状合流制溢流污染情况。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摘要简要阐述该规划关键内容, 包括: 规划背景, 城市现状分析的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的现状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时序;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区的目标、标准, 近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及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海绵城市组织、制度、资金和能力等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1概述1.1城市概况1.1.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1.2自然地理条件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河湖水系等基本情况。
1.1.3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1.2上位规划概要1.3描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 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中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的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水系、供水、城市、防洪等规划内容。
1.4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节水、防洪、水系、绿地系统、竖向、道路交通等与海绵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内容。
2现状分析2.1基础分析2.1.1降雨分析城市多年平均降雨总量、降雨天数、降雨的年内分布情况等基本降雨特征。
2.1.2采用不小于30年的降雨进行分析, 分析论证本市不同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场次分析, 分别分析不同降雨场次频率和不同降雨量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2.1.3城市下垫面2.1.4对城市下垫面类型进行解析, 按照水体、草地、林地、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内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分类类型。
2.1.5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分析, 确定城市建成区现状不透水地面分布情况与比例。
2.1.6城市面源污染2.1.7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含量、来源等进行分析, 分析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物的贡献率。
西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1)区位条件西昌市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
西昌市距成都574公里,位于安宁河谷中段,在东经101°46'~102°25'、北纬27°32'~28°10'之间。
南北长约70公里,东西宽约63公里,东临昭觉、普格、喜德县,南接德昌县,西靠盐源县,北连冕宁县,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西昌市地处横断山脉东缘,位于著名的川滇南北构造体系的北半部,在地质构造上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褶皱、压性断裂和有机联系的秩序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组成,海拔高度4180~1160米。
全市地势呈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地势以高原中山为主。
境内岭谷高差十分悬殊,最高点在西昌、普格、德图1-1 区位分析图昌三市县交汇处的螺髻山,主峰海拔4359米;最低点在雅砻江深切河谷的荞地乡桐子林,海拔1160米。
谷、平原和山间盆地。
西昌城区处于安宁河谷中段,西昌盆地之中。
安宁河谷平原北起冕宁观音桥,南至米易县得石乡,长200余公里,西昌市境内河段处于平原的中游。
河谷宽3~7Km,最宽11Km,现代河床弯曲平缓,平均比降1.66‰,沿线漫滩河曲发育,两岸广布Ⅰ-Ⅱ级冲积阶地及冰碛~冰水堆积Ⅲ-Ⅳ级阶地与大规模山前洪积扇群。
Ⅰ级阶地一般高出河床3~5m,Ⅱ级阶地高出河床10~20m。
西昌盆地位于西昌市东南侧,长18~20km,宽5~8km,由东河、西河等形成的全新统冲洪积扇组成,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为一断陷堆积盆地。
(3)气候条件西昌夏半年受西南和东南暖湿季风控制,降水集中,盛夏不热,夏秋温凉湿润。
冬半年受极地大陆的气候特点。
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急剧增温,夜晚晴空辐射大量散失,气温下降快,致使昼夜温差大,有“一年之中无冬夏,一日之间有四季”之说。
西昌平均温度为17.2℃,8月最高23.8℃,1月最低9.4℃。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附件2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大纲(供参考)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组织领导、工作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带动其他城市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制定本大纲。
一、基本情况(一)城市基础特征。
简述本市地形地貌、山水格局、水文地质、气候特征等。
(二)城市建设有关情况。
简述本市经济社会、人口、用地情况,以及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等情况。
二、已开展的工作和成效从以下方面简述已经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机构或协调机制建立情况。
(二)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相关地方标准制定情况。
(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文件制定和实施情况,包括规划建设管控制度、设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验收管理、运行维护、投融资等方面。
(四)城市内涝治理、防洪达标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已开展工作及成效。
(五)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融资情况。
包括: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引入、建立收费制度等。
(六)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机制建立情况,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关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剖析本城市在水方面的问题,从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防洪减灾能力、治理黑臭水体及防止返黑返臭、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污染物收集效能、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拟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工作思路(一)工作目标。
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统领,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城市内涝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收集效能提升,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构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宜居性包容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等角度,提出到示范期末拟实现的目标。
(二)指标体系。
因地制宜将工作目标分解形成内涝防治、防洪达标提升、雨水和再生水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海绵城市建设满意度等方面的量化指标,以及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定性指标。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宏观层面:以目标为导向,使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相协调统一;以海绵城市为抓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水方面问题。
微观层面: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具体问题。
(1)水安全建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水环境建设和水生态建设: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和环境问题(3)水资源建设:加大雨水资源化,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4)水文化建设:突出本地文化特色,使得城市建设记得住“乡愁”具体落实: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几个方面,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目的在宏观尺度:明确山水林田湖的保护格局,明确哪里能建、哪里要保护。
在城市尺度:明确海绵城市推进的具体路径;分析城市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老城区系统方案(工程、指标);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以目标为导向提出新城区方案(工程、指标);划定管控分区,提出规划规划管控体系;分析建设适宜性,明确海绵城市适宜设施。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及要点【其中的对应部分请参考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中第三章第十三条】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对应:(一) 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
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概述1.1 规划背景1.2 城市概况1.3 上位规划概要1.4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2 现状分析2.1 基础特征分析:降雨、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的空间分布)、城市面源污染、合流制及其污染、土壤、地下水、城市开发前水文特征分析(产汇流,降雨平衡)2.2 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需求分析2.3 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劣势分析第二部分规划总论与总体思路【对应:(二)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与总则一、项目背景二、规划内容1完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2指导海绵城市设计体系3规范海绵城市管理体系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2相关规范标准3相关规划六、规划原则1生态为本2因地制宜3统筹规划4合理分区七、规划目标1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2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3缓解城市内涝及提高应对超标降雨的能力4优化城市用地空间八、规划思路第二部分项目概况一、城市概况1城市区位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4水资源状况5水环境状况6水安全状况7水生态状况二、上位规划解读第三部分技术路线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一、中心城区现状概况1自然条件2现状涉水工程体系及设施二、主要问题分析1水环境2水安全3水资源4水生态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优势四、建设目标与指标1水生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水环境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雨水面源污染削减率3水资源与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4水安全排水防涝标准城市防洪标准5制度建设五、中心城区海棉系统建设格局1自然生态本底分析2大海绵系统建设格局3生态保护策略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分区2分区指标计算方法3一级分区指标控制4二级分区指标控制率及建设指引七、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1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2水环境治理目标3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4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减污方案: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从源头着手削减污染产生截污方案:完善中途管网收集系统,减少污染溢流频率加快管网不完善地区管道建设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合流制管道截污工程,减少污水溢流频率污水方案:通过建设生态净化和工程治污措施,加强末端治理能力建设海绵驳岸建设滨水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水质环境就地解决排水口初雨和污水溢流问题,缓解排水管网压力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控污方案:加大排污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偷排乱排行为分散污染源整治重点污染产业整治违规排污企业整治八、建设时序1近期建设重点2中远期建设重点九、相关规划衔接建议第五部分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1现状概况地形地貌与水系现状现状涉水工程设施情况前期工作基础2主要问题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3建设目标4一级分区及指标分解5二级分区及指标分解6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估算第六部分重点项目设计指引1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技术特点透水铺装(适用性、优缺点)下沉式绿地(适用性、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适用性、优缺点)湿塘(适用性、优缺点)雨水湿地(适用性、优缺点)蓄水池(适用性、优缺点)雨水罐(适用性、优缺点)植草沟(适用性、优缺点)绿色屋顶(适用性、优缺点)2道路与广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3建筑与小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4山体与绿地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第七部分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2融资机制保障预算内资金安排推进PPP融资模式加强争取政策性贷款3管控制度保障。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
其中包括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一、城市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自然地理情况重点分析区域地形、地貌、下垫面条件、河湖水系等。
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径流特性、洪涝特性等。
(三)水资源状况包括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包括现状水体水质、排污口分布、水源地分布等情况。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包括供排水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等。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一)存在问题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
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二)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
3.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一)总体目标(此目标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及考核的基本依据)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2.排水防涝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二)具体指标1.建成区内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1)“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等;(2)“净”:确定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等;(3)“用”: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4)“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雨污分流比例等。
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案编制大纲2021年5月系统方案编制大纲1本底条件分析1.1自然地理1.1.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包括编制范围所在区位,并分析编制范围所在区位在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管控分区中的定位。
1.1.2地形地貌分析地形资料,说明编制范围的地势走向、高程、坡度和天然径流路径,并出高程和坡度分析图。
1.1.3降雨分析不少于近30年的降雨数据,说明编制范围的降雨总量(多年均值和年际变化)和降雨的年内分布,并给出多年平均典型年降雨情况、长历时及短历时降雨雨量和雨型;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给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曲线图。
1.1.4蒸发分析不少于近30年的气象数据,说明编制范围的蒸发总量(多年均值和年际变化)和蒸发量的时间分布。
1.1.5河湖水系分析水系资料,说明河湖水系现状和规划分布情况,明确编制范围内河湖的流域位置、上下游关系、河道流量、洪枯水位、消落带等。
1.1.6地下水文分析地下水文资料,说明编制范围内地下水埋深和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地下水超采或补水需求以及对雨水下渗的影响。
1.1.7土壤地质分析土壤资料,说明编制范围的土壤质地和土壤的渗透性能。
1.2区域建设现状1.2.1用地情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情况,并应明确现状和规划的各类城市用地面积及占比。
1.2.2道路现状1.2.3排水及水利系统现状包括水利设施、排水分区、排水体制、排水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防汛调度等内容。
1.3社会经济概况包括行政区划、人口规模、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及发展概况等内容。
2现状问题评估2.1水生态问题评估2.1.1下垫面情况根据下垫面调查数据和现状用地情况,将现状下垫面按照屋面、一般路面、广场、一般草地、裸土和水体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各类别下垫面的面积和所占比例。
2.1.2降雨产汇流特征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核查等,对编制范围下垫面综合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进行调查。
2.1.3河湖岸线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核查等,调查护岸形式和占比。
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logging、城市内涝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并在一些城市开展了试点工作。
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改善城市的水环境,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总体目标。
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将自然水循环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雨水资源利用等措施,实现城市水logging、内涝等问题的有效治理,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环境质量。
二、试点范围。
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将首先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地区进行试点,包括但不限于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
试点范围将覆盖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等多个领域,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三、主要措施。
1.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地率和水体比例,合理布局城市绿地和湿地,增加城市的自然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2. 推广雨水资源利用技术,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将雨水资源合理利用,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的影响。
3.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改善城市排水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4. 推动建筑绿色化,鼓励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等技术,减少城市硬化面积,提高城市的透水性。
5.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 健全政策法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责任。
2.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3. 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增加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的监督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编制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编制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设计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制定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目标和原则。
1. 目标,制定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实现城市雨水的最大限度自然保水,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的影响,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原则,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即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多元共生原则,即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实现城市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多元共生;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发展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三、实施方案内容。
1. 建立雨水利用系统,通过建立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将城市雨水有效利用,满足城市景观、绿化和工业生产等用水需求,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
2. 构建雨水渗透系统,在城市道路、广场和绿地等区域,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和雨水花园等措施,促进雨水渗透,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地表和地下水环境。
3. 建设湿地和生态廊道,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合理布局湿地和生态廊道,利用这些自然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4. 推广绿色屋顶和墙体,在城市建筑中,推广绿色屋顶和墙体,通过植被覆盖和透水材料等手段,提高建筑的自然保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5. 强化城市水系和水体治理,加强城市水系和水体的规划和治理,通过河道整治、湖泊修复等措施,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四、实施方案保障。
1. 政策法规保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实施方案:XX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XX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X〕75号)精神,按照大力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要求,转变城市建设理念,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统筹协调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注重绿色生态措施和灰色基础设施、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的有机结合,实现空间约束和资源约束并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用3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开展青山和汉阳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模式,为我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到201X年底,实现以下5个方面指标:(一)城市雨水管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青山示范区不低于70%,汉阳四新示范区不低于8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TSS去除率计)不低于50%。
(二)城市内河水系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示范区湖泊水质达IV类标准率为100%,港渠水质达IV类标准率为65%。
当内河水系存在上游来水时,下游断面主要指标不得低于来水指标。
(三)城市防涝水平和防洪标准得到提高。
示范区易涝点改造基本完成,示范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防洪堤防达标率为100%。
(四)城市生态底线得到有效保护。
示范区天然水面保持率达到100%,生态护坡比例达到50%。
(五)建立一套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管控体系和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技术标准体系。
新建项目的海绵性审查率达到100%。
三、工作任务(一)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依法行政,严格遵守、执行《XX市城市绿化条例》、《XX市湖泊保护条例》、《XX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市人民政府令第224号)等法规、规章。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大纲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大纲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挑战。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使得城市出现了许多水资源利用不当、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已成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海绵城市的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系统,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水环境污染,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城市发展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是通过模仿自然系统的功能,使城市具备自然生态系统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调控功能。
三、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1. 绿地建设。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的透水性。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设置绿地,并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2. 道路改造。
改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雨水的渗透能力。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合理设置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利用效率。
3. 建筑设计。
推广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能力。
在建筑设计中,应加强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城市的雨水排放。
4. 水系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水系,恢复和保护城市水体生态系统。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设置湿地、河道等水体,提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5. 智能管网建设。
建设智能化的城市管网系统,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管理能力。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智能调控和管理。
6. 社会参与。
加强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度。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城市的水环境污染,增强城市的抗洪能力和适应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还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提纲

4 编制内容及技术要点1 一般规定1.1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的编制内容应包括现状及本底条件分析、问题成因分析、目标和指标体系、工程体系和管控体系。
1.2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应强调系统谋划、突出综合统筹、加强定量分析。
2 现状及本底条件分析2.1现状及本底条件分析应包括对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概况、用地情况、水务系统、建设情况、水生态现状、水环境现状、水安全现状和水资源现状的分析。
【内容说明】现状及本底条件分析是开展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和先决条件。
2.2区位条件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1应给出编制区域面积和区位图;2 应明确编制区域内城市河流的流域位置和上下游关系;3有上位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应分析编制区域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管控分区中的位置。
【内容说明】编制区域所处的区位位置,即该区域在所属市域范围的具体位置。
2.3自然条件应包括降雨、蒸发、河流水系、地形地貌、土壤下渗、地下水位和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内容。
【内容说明】降雨:应分析不少于近30年降雨数据,说明编制区域的降雨总量(多年均值和年际变化)和降雨的时空分布,并给出多年平均典型年降雨情况;无上位规划的,应明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并给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曲线图。
蒸发:应分析不少于近30年气象数据,说明编制区域的蒸发总量(多年均值和年际变化)和蒸发的时空分布。
地形地貌:应分析地形资料,说明编制区域的地势走向、高程、坡度和天然径流路径,宜给出高程、坡度和天然径流路径分析图。
河流水系:应分析水系资料,说明河流水系现状和规划分布情况,明确编制区域内河流的流域位置、上下游关系、河道流量、洪枯水位、消落带等。
土壤下渗:应分析土壤资料,说明编制区域的土质构成和土壤的渗透情况。
地下水位:应分析地下水位资料,说明编制区域地下水埋深和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地下水超采或补水需求以及对雨水下渗的影响。
多年平均径流深:应分析径流资料,给出编制区域多年平均径流深的数值,若编制区域所属行政范围内有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也可采用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中的数值。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

海绵城市方案纲要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改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减少城市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最大限度地模拟和利用自然水循环,达到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以下是海绵城市方案纲要的主要内容。
一、政策和法规支持1.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激励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其中。
2.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委员会负责海绵城市相关事务的协调和管理。
二、城市规划1.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一致性。
2.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减少城市人口密度和用地强度,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湿地面积。
3.鼓励开发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三、水资源管理1.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城市水资源的供应与利用。
2.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鼓励居民和企业节约用水。
3.建立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生活用水和景观水体补给。
4.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减少水污染物排放,保护城市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
四、雨水、洪水管理1.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排水能力,减少城市的内涝问题。
2.建立雨洪管理中心,通过监测、预警和调度等手段,减轻城市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3.鼓励城市居民和企业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增加地面渗透能力,减少雨水径流。
五、生态环境保护1.保护城市的湿地、水体、绿地和自然景观,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容量和稳定性。
2.实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恢复和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3.建设生态廊道和城市森林,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效益。
六、社会参与和宣传1.加强对公众和决策者的海绵城市知识和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2.鼓励公众和社区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合适的培训和支持。
3.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技术研发和创新1.鼓励研究机构和企业加大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海绵城市工作推进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工作推进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我市决定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制定并实施海绵城市工作推进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控制,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抗灾能力。
2. 原则: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突出实效。
三、工作重点和措施1. 规划设计: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布局海绵城市设施,确保城市各项功能得到有效整合。
2. 建设工程: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投入,加快建设进度,重点推进雨水花园、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地表径流的自然渗透和蓄滞能力。
3. 管理运营: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加强设施维护和管理,确保海绵城市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行。
4. 宣传推广: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知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
2. 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3. 技术支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工程和管理运营的技术水平。
五、预期效果1. 城市内涝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 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缓解。
3. 城市抗灾能力得到增强,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得到降低。
4. 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六、总结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一、前言
1.1背景介绍
1.2目标和意义
二、概述
2.1概念解释
2.2国内外发展现状
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选定原则
3.1区域特点
3.2城市规模和发展状况
3.3技术支持与人力资源
3.4政策环境和社会支持
四、建设目标
4.1总体目标
4.2分项目标
五、建设内容
5.1绿地建设
5.2雨水管理设施建设
5.3慢行系统建设
5.4建筑物绿色改造
六、建设方案
6.1绿地建设方案
6.1.1绿地规划设计与布局
6.1.2绿地建设与管理
6.2雨水管理设施建设方案
6.2.1雨水收集与利用
6.2.2雨水调蓄与排放
6.3慢行系统建设方案
6.3.1步行系统建设
6.3.2自行车系统建设
6.4建筑物绿色改造方案
6.4.1建筑节能改造
6.4.2绿化改造
七、配套政策
7.1环保政策
7.2资金支持政策
7.3规划法规支持
八、实施计划
8.1时间节点
8.2实施步骤
8.3资金投入
九、监测与评估
9.1监测指标
9.2评估方法
9.3定期报告
十、总结与展望
10.1经验总结
10.2展望未来
以上是一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供参考使用。
具体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具体城市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进一步编制和完善。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第5章建设任务海绵城市的建设包含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雨水收集调蓄设施、沿岸生态缓坡等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且都具有一定的工程规模。
从规划到设计、施工,均涉及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各个方面,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本方案旨在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
依据原则如下:(1)保护性开发: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地等)选择进行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措施。
(2)水文干扰最小化: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
(3)统筹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有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需在方案中明确,便于后期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协调与衔接。
5.1主要工程5.1.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海绵城市实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来分担雨水径流控制量。
本试点城市年均降雨总量达1500mm,而一年中,降雨次数繁多,且多数为低于0.5年一遇或1年一遇的降雨。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达到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的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系,具体方法参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附录2:设计降雨量是各城市实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的专有量值,考虑我国不同城市的降雨分布特征不同,各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应单独推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3 :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
其中包括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一、城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自然地理情况重点分析区域地形、地貌、下垫面条件、河湖水系等。
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径流特性、洪涝特性等。
(三)水资源状况
包括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包括现状水体水质、排污口分布、水源地分布等情况。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包括供排水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等。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
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
3.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
(一)总体目标(此目标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及考核的基本依据)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
2.排水防涝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二)具体指标
1.建成区内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1)“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等;
(2)“净”:确定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等;
(3)“用”: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
(4)“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雨污分流比例等。
2.建成区外主要指标
(1)防洪标准: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海潮防御标准等;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等;
(2)水源涵养:水源保护区比例、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地下水水位等。
四、技术路线
建设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有关要求,因地制宜,提出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提出完善制度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的措施。
五、建设任务
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
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通过经济技术比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
(一)主要工程
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1)渗: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
(2)滞: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
(3)蓄: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
(4)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适当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建设;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
(5)用: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现生利用设施;建设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
更新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的老旧管网等。
(6)排:进行河道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河道,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整治,恢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老旧城区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
造;高标准建设雨水管网,加大截流倍流;加快易涝立交桥区、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提标改造等。
2.城市建成区外主要工程:
(1)防洪:因地制宜,建设防洪堤坝、涵闸,分洪和蓄滞洪设施等,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
(2)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等;
(3)水源涵养工程:水源涵养林、湿地、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
(二)建设项目和投资安排
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根据轻重缓急确定建设时序、建设期限。
按照建筑红线内(绿色建筑小区)、公共部分的设施布局,以及工程投资建设主体的不同,将“渗、滞、蓄、净、用、排”的各项建设任务分解,测算工程规模和投资安排(填写附表)。
1.城市建成区内:
(1)建筑红线内(绿色建筑小区):工程类型、工程量、投资来源;市场化运作情况,政府提出的规模建设管控要求;投资来源等,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2)公共部分(可经营项目):工程类型、规模,运作模式,投资来源、收益来源,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3)公共部分(非经营项目):工程类型、规模,运作
模式,投资来源,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2.城市建成区外:
水利工程部分的工程量、投资来源、投资规模、相关投融资计划等。
(三)时间进度安排
2015-2017年进度安排计划,应包含至少1年的运营期。
六、预期效益分析可行性论证报告
在科学预测建设效果的基础上,分析试点在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预期效益等。
效益分析应结合试点期目标和指标体系,尽量提出量化的预期效益。
七、主要示范内容
(一)规划建设管控制度
包括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落实到城市总规、控规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制度,地块开发的规划建设管控制度等;
(二)制度机制
包括加强城市河湖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低影响开发控制和雨水调蓄利用、城市防洪和排水防涝应急管理、持续稳定投入等体制机制。
(三)技术标准及方法
包括形成的技术标准、方法、政策等。
(四)能力建设
包括建立城市暴雨预报预警体系,健全城市防洪和排水
防涝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人员队伍、抢险能力等。
(五)规范的运作模式
包括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运作模式等。
(六)费价与投融资制度
包括保障社会资本正常运营和合理收益的费价政策,财政补贴制度,中长期财政预算制度等。
(七)绩效考核与按效果付费制度
包括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按实施效果付费。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组织机构、部门及职责分工、责任人员等。
(二)资金保障
资金需求总额及分年度预算,资金需求的计算方法。
资金筹措情况,长效投入机制及资金来源,财政支持手段。
(三)融资机制保障
包括融资机制设计等。
如采用PPP模式,还需包括PPP 模式的投融资结构设计及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的具体机制安排,采取PPP模式部分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等。
(四)管理及制度保障
保障试点工作的相关制度措施等。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