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
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
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
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护理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促进康复。
为了保证中医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操作步骤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1 准备工作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环境准备:确保操作场所清洁、安全,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注意消毒操作区域和操作工具。
2.材料准备:根据具体操作需要,准备所需药材、器具等。
3.个人防护: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帽子等。
2.2 操作步骤根据具体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清洁患者皮肤:根据需要,使用温水和适当的清洁剂清洗患者的皮肤。
2.操作准备:将需要使用的药材、器具等准备好,确保其干净、整齐。
3.操作步骤:根据具体操作内容,执行相应的操作步骤,如按摩、刮痧、拔罐等。
4.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操作力度和频率;–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方法;–若发现异常情况,如患者不适或出现过敏反应等,应立即停止操作;–操作后应及时清理操作区域和器具,做好消毒工作。
5.操作结束:操作完成后,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感受,记录相关信息。
3. 注意事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1.操作者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操作准确、安全。
2.患者应提供必要的病历和健康信息,供操作者参考。
3.对于具有特殊病情或身体状况的患者,应谨慎选择适合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操作。
4.操作者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5.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操作过程合法、道德。
4.本文档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说明,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遵循本规程能够提高中医护理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包含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高热:包括中暑、中风、神昏等高热症状的护理。
3.痛证:包括各种疼痛症状的护理。
4.暴泻:包括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5.脱证:包括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的护理。
6.中药中毒:包括中药过量、误用等中毒症状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风温:包括感冒、咳嗽等风寒热症状的护理。
3.内伤发热:包括内伤、发热等症状的护理。
4.胃痛:包括胃痛、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5.黄疸:包括各种黄疸症状的护理。
6.水肿:包括水肿、淋证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疖、疔、痈、发、丹毒、疔疮、走黄等皮肤疾病的护理。
4.窦道、压疮、脱疽等伤口护理。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产前、产后的护理。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4.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等妇科疾病的护理。
5.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异位妊娠等孕产妇的护理。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肺炎、喘嗽、鹅口疮、泄泻、疳证、惊风、痫证、水肿、麻疹、水痘、痄腮、顿咳、小儿暑温、疫毒痢、遗尿、紫癜等儿科疾病的护理。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痔、肛痈、肛漏、肛裂、脱肛、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的护理。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总则1.为了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确保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制定本规程。
2.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内各个科室的护理操作人员,包括护士、护理员等。
3.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获得相关证书。
二、操作规程1.患者接触1.1护理操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应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职位,并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1.2护理操作人员要注意仪容仪表,保持清洁衣着,佩戴相应的工作证。
1.3护理操作人员的手部必须保持清洁,需进行常规的手部消毒。
2.患者体格检查2.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患者体格检查时,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遵守医疗保密法规定,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
2.2护理操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记录相应的体征数据,并及时报告医生。
3.输液操作3.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前,需确认患者的输液医嘱,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液液体。
3.2护理操作人员在输液操作过程中,需按照常规操作程序进行,如消毒针头、挂瓶等,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3.3输液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输液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4.注射操作4.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需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注射药物,如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4.2护理操作人员需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如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针头深度和注射速度。
4.3注射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注射药物的剂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5.中医疗法操作5.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中医疗法操作前,需获得相应的中医学或中医护理技术培训证书。
5.2护理操作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中医疗法操作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煎服等。
5.3中医疗法操作过程中,护理操作人员需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三、安全措施1.操作前,护理操作人员需了解操作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一、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对于内科急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高热高热是指体温超过38.5℃,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退热药物、进行物理降温等。
3、神昏神昏是一种意识障碍,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4、中风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进行康复训练等。
5、中暑中暑是由于高温、高湿度等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降温、补充水分等护理措施。
6、急性出血急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7、痛证痛证是指各种疼痛性疾病,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痛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8、暴泻暴泻是指突然出现的腹泻,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等,避免脱水等并发症的发生。
9、脱证脱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虚弱、晕厥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如保持患者的安静、进行康复训练等。
10、中药中毒中药中毒是指由于中药使用不当引起的中毒症状,需要及时采取解毒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
二、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患者的护理工作与其他患者类似,需要做好基本的护理工作,如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的体温、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等。
2、XXX风温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包括降温、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等。
3、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4、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由于内伤引起的发热症状,需要进行中药治疗、调理饮食等护理措施。
5、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使用止咳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6、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使用药物、进行物理疗法等。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一、前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是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是中医护理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的标准和规范。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促进中医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安全操作规程1.1 确保工作场所的清洁整洁,保持空气流通。
1.2 使用中医护理器械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1.3 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杜绝不规范操作和违章操作。
2. 技术操作规程2.1 按照中医护理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操作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2 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观察和处理。
3. 沟通协调规程3.1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协助患者合理安排护理。
3.2 与医疗团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提供有效的护理服务。
4. 知识技能规程4.1 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4.2 遵守中医护理的伦理规范和职业规范,严守护患尊严。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 技术操作评分标准1.1 操作准确性:技术操作是否符合中医护理操作标准和规范。
1.2 操作熟练度:对操作仪器和器材是否熟练掌握和运用。
1.3 操作效果:操作后是否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
2. 沟通协调评分标准2.1 与患者沟通:是否能有效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
2.2 与医疗团队协调:是否能与医疗团队有效沟通协作,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安全操作评分标准3.1 操作安全性:操作过程中是否注意安全细节,保障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3.2 事故处理:遇到突发情况时,是否能迅速、果断地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对于中医护理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个人认为,严格遵守规程和评分标准,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要求。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严格遵循规定的操作流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八项护理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技术。
按摩是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动气血运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应练习基本的按摩技法,熟悉穴位的位置和刺激方法。
2.手法要轻柔、细腻,力度适中,以不引起疼痛感为宜。
3.穴位按摩时要维持手部温暖,避免出现手冷的情况,同时要注意穴位的清洁卫生。
二、拔火罐拔火罐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气血运行,排除病邪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熟悉拔火罐的方法和手法,避免对皮肤造成创伤或过度疼痛。
2.要注意罐内气压的调节,保持适当的吸附力,避免罐与皮肤脱落或过度吸附对皮肤造成伤害。
3.拔火罐后,要对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红肿。
三、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是通过贴合特定的耳穴位,刺激脑神经,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耳穴位置和压迫力度,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耳穴进行贴压。
2.要用手指轻轻按压耳穴,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耳部不适。
3.注意耳穴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四、刮痧刮痧是通过特殊的刮痧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擦产生红肿和淤血,促进身体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使用带有平滑表面的特殊刮痧工具,避免对皮肤造成伤害和刺激。
2.刮痧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刮伤皮肤,同时要掌握刮痧的速度和频率。
3.刮痧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刺激。
五、火针火针是通过在穴位上点燃艾条,烧灼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火针的操作方法和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烧伤。
2.点燃后的火针要及时放置在穴位上,避免烧灼时间过长或火针烧断。
3.火针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烧伤。
六、艾灸艾灸是通过燃烧艾条,热气温热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艾灸的操作方法和艾条的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烫伤。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评估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评估,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准备工作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用品、为患者做好安全和舒适的准备等。
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
1. 中医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按摩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促进身体循环。
2. 中药熏蒸: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熏蒸,有利于祛湿、通络、活血、驱寒等作用。
3. 针灸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灸操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缓解疼痛等。
4. 艾灸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操作,有助于温通经络、祛寒散寒、舒筋活络等。
四、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1. 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整洁,避免细菌感染。
2.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 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节奏和力度。
4. 操作结束后,要对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后续的资料记录和患者交流工作。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患者得到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
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是确保中医科护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重要指导文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科护理技巧,提高护理质量。
一、操作规程概述中医科护理操作规程是根据中医理论和技术特点,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一套规范化护理操作流程。
它涵盖了中医科常见的护理操作项目,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旨在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二、操作规程内容1、针灸操作规程(1)准备工作:核对医嘱,确认患者信息;准备针灸器具,如针具、棉球、酒精等;为患者讲解针灸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消毒:用棉球蘸取酒精为针灸部位消毒。
(3)进针: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针具,用单手进针法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穴位。
(4)行针:根据病情需要,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进行行针。
(5)留针:根据医嘱确定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6)出针:在留针时间结束后,缓慢将针拔出,并用棉球按压针孔。
2、推拿操作规程(1)准备工作:核对医嘱,确认患者信息;为患者讲解推拿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体位:根据治疗需要,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3)推拿: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采用推、拿、按、揉等手法进行推拿治疗。
(4)时间:每次推拿治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5)结束:治疗后协助患者休息片刻,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受。
3、拔罐操作规程(1)准备工作:核对医嘱,确认患者信息;准备拔罐器具,如火罐、酒精灯等;为患者讲解拔罐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体位:根据治疗需要,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3)消毒:用棉球蘸取酒精为拔罐部位消毒。
(4)拔罐:点燃酒精灯,将火罐扣在拔罐部位,待吸住后迅速拔下。
(5)时间:每次拔罐治疗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血液透析护理操作规程一、操作步骤1、准备物品:血液透析机、透析器、透析液、穿刺针、消毒用品、血压计、听诊器等。
2、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姓名、年龄、血型等基本信息。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000字一、患者护理环境1.根据患者病情对病房进行合理的布置,保持病房清洁卫生,确保空气流通。
2.保持病人的饮食营养均衡,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需要,为其提供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食。
3.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4.对患者进行心理关怀和安慰,促进患者情绪的稳定和恢复。
二、患者护理措施1.体温监测:对于中医内科患者,应每日记录体温,并根据情况调整服药时间和剂量,及时处理高热、低热等异常情况。
2.脉搏检查:定期测量患者的脉搏,观察患者的脉象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3.呼吸监测:对于呼吸困难、气管炎等患者,应定期检查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观察呼吸音和鼻黏膜的分泌物,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4.皮肤护理:对于褥疮、烧伤、烫伤、溃疡、湿疹等患者,应定期清洁皮肤,观察皮肤情况,妥善处理皮肤疾病。
5.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为其提供有营养的饮食,定时喂食,保证其水分和能量的摄入。
6.药物管理:根据医生的嘱托,按时按量投药,并监控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和护士。
7.康复训练:配合医生和康复师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加快病情恢复和身体功能的恢复。
8.心理护理:对于比较焦虑、抑郁、恐慌的患者,要耐心倾听、有效沟通,提供合理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其克服困难,积极面对疾病,恢复健康。
三、意外处理1.意识障碍: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要立即检查其呼吸、心跳、血压等指标,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为其开展抢救。
2.呕吐和腹泻:当患者出现呕吐和腹泻时,要及时清理呕吐物和粪便,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避免其感染其他病原体。
3.心律失常: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要监测其心律、心率和心电图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避免其发生心脏骤停等危险情况。
4.意外伤害:当患者发生意外伤害时,要及时检查受伤部位的情况,做好伤口清创、消毒、缝合等处理,防止其感染,避免出现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接待与评估
1. 患者接待:诊所接待人员应礼貌、热情地接待患者,指引患者到指定区域候诊。
2. 患者评估: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二、中医护理常规操作
1. 脉诊:护士应掌握良好的脉诊技术,准确把握患者的脉搏情况。
2. 舌诊:护士应详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并作出相应记录。
3. 中药熬制:护士应掌握中药熬制的技术,遵守熬制规程,保证药材煎煮的质量。
4. 推拿理疗:护士应掌握推拿技术,对需要推拿治疗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操作。
5. 针灸操作:护士应具备基本的针灸知识和技能,进行正确的针灸操作。
三、护理记录与卫生管理
1. 护理记录:护士应对患者的脉诊、舌诊、用药、病情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2. 病区卫生:护士应定期对病房进行卫生清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3. 消毒操作:护士应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对器械、设备进行定
期消毒,保证使用安全。
四、医患沟通与心理护理
1.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知识的讲解,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治疗。
2. 患者安慰:护士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关怀和安慰,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以上即是《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护士在中医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中医院护士操作规程
中医院护士操作规程中医院护士操作规程一、工作概述中医院护士是指在中医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人员。
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医嘱和护理计划,协助医生完成患者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二、职责与要求1.执行护理计划,根据医嘱提供患者护理服务;2.定期记录患者病情和护理措施,并及时上报给主管护士或医生;3.严格遵守医院相关规定和工作流程;4.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5.积极参与护士培训与继续教育,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三、护理操作规范1.病情评估和观察(1)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主诉;(2)观察患者的面色、语言、姿态、发育程度等;(3)测量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息等生命体征数据;(4)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措施。
2.药物管理(1)根据医嘱准确计算和配药;(2)核对药品名称、规格和用法,防止给药错误;(3)准确记录药品的用药时间和剂量;(4)监测患者用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3.导管护理(1)准确使用各种导管,如输液管、引流管等;(2)注意导管的引流和固定,防止脱落和感染;(3)监测导管的通畅和引流情况。
4.皮肤护理(1)保持患者身体清洁和干燥;(2)定期更换床单和内衣,防止皮肤感染;(3)观察皮肤情况,如压疮、湿疹等,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5.创伤和伤口护理(1)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保持手术切口和伤口的清洁;(2)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3)防止并发症,如感染、瘘管等。
6.急救与复苏(1)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2)熟悉抢救设备和药品的使用方法;(3)协助医生进行急救和复苏工作。
7.康复护理(1)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床边活动、行走等;(2)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自理能力训练;(3)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四、工作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正确佩戴工作服和标识牌;2.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合法权益;3.积极参与日常病房例会,并及时向主管护士或医生汇报工作;4.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5.及时维护和保养护理设备,确保正常使用。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疗法的辅助手段,以中医学的理论为依据,通过特定的操作方法,以促进病人恢复健康为目的的一种非药物治疗。
下面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准备1. 清洁和消毒:操作前应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操作台、器具、药品等。
2. 操作环境:操作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充足的光线和空气流通。
3. 仪器准备:依据操作所需,准备好所需的仪器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4. 药品准备:依据操作所需,准备好所需的药品,按照要求准备数量和浓度。
二、操作技术要求1. 操作手法:操作时应掌握正确的手法,遵循中医的理论和原则,比如按揉、推拿、捏揉、拨叩等,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或过轻。
2. 位置选择: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操作,确保病人舒适和方便操作。
3. 仪器操作:对于需要使用仪器和设备的操作,应熟悉其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保证安全和有效性。
4. 防护操作:对于需要保护医护人员或病人的操作,如接触传染病患者时,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5. 注意事项:对于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如避免操作部位的污染、避免造成身体不适等,应特别注意并遵守。
三、操作步骤1. 操作前准备:根据操作所需准备好仪器和药品,清洁和消毒操作场所。
2. 仔细询问:询问病人详细的病史和症状,并做好记录。
3. 望诊:运用中医望诊方法,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4. 摸诊:运用中医摸诊方法,检查病人相关部位的肿块、湿疹、疼痛等情况。
5. 闻诊:运用中医闻诊方法,辨别病人的脱落细胞、口臭等情况。
6. 询问:对病人进行详细询问,了解病情和病史。
7. 辨证论治:依据中医四诊法对病情进行辨证,确定治疗方法和技术。
8. 操作治疗: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针灸、推拿、艾灸等。
9. 治疗后观察:对治疗后的病人进行观察,如症状改善情况、舌色变化等。
10. 做好记录:及时记录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便于跟踪和评估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评估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之前,护士应当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心理状态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二、穴位按摩中医护理技术中,穴位按摩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穴位按摩操作时,护士应当准确找准穴位,掌握按摩力度和频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中草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缓解疼痛、舒缓疲劳。
护士在进行中草药熏洗操作时,应当注意药物浓度、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避免烫伤患者皮肤。
四、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排毒、调理气血的作用。
护士在进行拔罐操作时,应当注意火候的掌握,避免造成皮肤烫伤或其他损伤。
五、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各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护士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应当注重穴位选择、针刺技巧和消毒防感染措施,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六、药膳烹饪药膳烹饪是中医养生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食疗调理身体。
护士在进行药膳烹饪操作时,应当注意药食搭配、烹饪技巧,确保药膳的疗效和安全性。
七、理疗按摩理疗按摩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护士在进行理疗按摩操作时,应当注意手法的轻重、速度和部位,避免给患者带来不适。
以上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护士在实践中应当严格遵守规程,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传统医学宝贵的遗产,通过规范的操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疗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愿每一位护士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目录23第一章针刺疗法45一电针疗法6二穴位注射7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8四针刺护理9第二章灸法一艾条灸1011二艾炷灸12三温针灸13四灯火灸14第三章放血疗法15第四章挑治疗法16第五章拔罐疗法17一拔火罐法18二拔药罐法19第六章发泡疗法20第七章磁疗法第八章推拿疗法2122附:小儿推拿疗法第九章刮痧疗法2324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25第十一章换药法26第十二章熏洗疗法27第十三章溻渍法28第十四章涂药法第十五章敷药法2930第十六章贴药法31第十七章吹药法第十八章点眼药法3233第十九章药熨法34第二十章导便法35第二十一章坐药法36第二十二章煎药法37第二十三章服药法38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3940第一章针刺疗法4142一、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4344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4546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47(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48针仪。
49(三) 操作方法50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5152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53两根针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5455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6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57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58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59(四) 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6061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62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目录第一章针刺疗法 (2)一电针疗法 (2)二穴位注射 (2)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3)四针刺护理 (3)第二章灸法 (4)一艾条灸 (4)二艾炷灸 (5)三温针灸 (5)四灯火灸 (6)第三章放血疗法 (6)第四章挑治疗法 (7)第五章拔罐疗法 (8)一拔火罐法 (9)二拔药罐法 (9)第六章发泡疗法 (10)第七章磁疗法 (11)第八章推拿疗法 (12)附:小儿推拿疗法 (14)第九章刮痧疗法 (15)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 (16)第十一章换药法 (17)第十二章熏洗疗法 (20)第十三章溻渍法 (20)第十四章涂药法 (21)第十五章敷药法 (22)第十六章贴药法 (22)第十七章吹药法 (23)第十八章点眼药法 (23)第十九章药熨法 (24)第二十章导便法 (25)第二十一章坐药法 (27)第二十二章煎药法 (27)第二十三章服药法 (28)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 (30)一、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 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的针柄或者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普通为 10~20 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蓦地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接待和沟通1. 对于接诊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友好、热情地接待和引导患者。
2. 在接待环节,医务人员需要向患者询问详细病史、症状、以往就诊经历等信息,以便进行准确的诊疗。
3. 医务人员在接待过程中需注意维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个人尊严,避免透露患者个人信息。
二、中医技术操作1. 中医诊察操作a. 医务人员应牢记中医诊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b. 应仔细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指标,记录相关信息。
c. 对于口问患者,应根据患者症状和病史进行详细询问。
d. 对于闻切患者,应仔细听取患者主诉,并进行相应体格检查。
2. 中医治疗技术操作a. 医务人员应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并在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b.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消毒规范,使用无菌针刺具,并掌握针刺技术和穴位选择。
c. 在进行中药煎煮时,医务人员应遵循中药煎煮规范,控制煎煮时间和火力,确保药物煎煮效果。
d. 在施行拔罐、刮痧等中医理疗技术时,医务人员应注意操作力度和方法,防止对患者造成伤害。
三、记录和报告1.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详细记录患者就诊情况、诊断、治疗过程、药物使用等信息,并妥善保存。
2. 医务人员应根据诊疗规范准确记录患者体征、症状、疗效等信息,并在治疗结束后向主治医生汇报。
3. 在记录和报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隐私保护,避免透露患者个人信息。
四、安全与卫生1.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病或其他与诊疗活动相冲突的健康状况。
2. 在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遵循洗手、戴口罩等基本卫生操作,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卫生。
3. 在使用中药时,医务人员应注意中药煎煮液的温度,防止烫伤患者。
4. 在进行针灸等操作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针刺伤患者。
五、专业素养1. 医务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持续学习和提升专业能力。
2. 医务人员应遵循中医伦理,并保持良好的医学道德,尊重患者隐私、遵守职业规范。
中医护理通用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通用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护理是一种传统的健康护理方法,结合了中医理论与实践。
为了提供规范和标准化的中医护理服务,制定了本技术操作规程。
2. 技术操作规程2.1 准备工作- 首先,中医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资格和培训背景,以确保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 在开始任何操作前,中医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的病情、健康记录和医嘱,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理解患者需求。
2.2 操作过程- 依据中医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和护理方案。
- 在操作前进行必要的消毒和洗手。
- 按照中医理论和技术要求,执行所需的护理操作,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的技术步骤和操作方法。
- 注重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整洁,保持设备和工具的清洁和良好状态。
- 严格遵守中医护理的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尊重患者权益和隐私。
2.3 事故处理与安全措施- 中医护理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急救技能,并熟悉相关应急处理流程。
-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不适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并记录。
-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预防和控制感染传播,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
- 合理使用和储存中医药材和器械,遵循相关法规和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3. 结论中医护理通用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有利于提高中医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中医护理人员应按照本规程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流程,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中医护理服务。
本操作规程为通用规程,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可根据不同情况和治疗需求进行调整。
注意: 本文档根据最佳实践和常规操作制定,但仍建议在操作过程中谨慎判断并参考相关法规和专业指南。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环节。
第三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该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病情,科学施行。
第四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关职业资格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证书。
第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患者安全评估和操作计划,并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
第六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操作简洁、有序,确保工作环境清洁、整齐,并保证操作区域的卫生。
第七条患者个人信息应保密,医疗废弃物应当安全处理。
第二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第一节针灸第八条进行针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九条针具应严格消毒,并使用一次性针头。
第十条针灸操作应准确、快速、稳定,避免损伤患者。
第十一条针灸时,应确保患者舒适,并根据需要进行辅助疗法。
第十二条针灸后,应清点针具和结束时间,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第二节推拿按摩第十三条进行推拿按摩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四条推拿按摩前,护士和护理人员应仔细准备相关工具和药品。
第十五条推拿按摩应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操作部位和力度,并注意患者的呼吸、心率,及时调整操作方法。
第十六条推拿按摩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反应。
第三节中草药熏蒸第十七条进行中草药熏蒸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十八条中草药熏蒸应在通风良好的房间进行,避免患者呼吸困难。
第十九条熏蒸时,应监测患者体温、心率和呼吸情况,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第二十条熏蒸后,应保持患者休息,避免劳累和受凉。
第四节中医理疗第二十一条进行中医理疗前,应核实患者身份并征求其同意。
第二十二条中医理疗操作应遵循中医学原理,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力度适中。
第二十三条中医理疗过程应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
第二十四条中医理疗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避免不适。
第三章质量管理第二十五条护士和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中医护理培训,更新专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禹城市人民医院目录第一章针刺疗法 (2)一电针疗法 (2)二穴位注射 (2)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3)四针刺护理 (3)第二章灸法 (4)一艾条灸 (4)二艾炷灸 (5)三温针灸 (5)四灯火灸 (6)第三章放血疗法 (6)第四章挑治疗法 (7)第五章拔罐疗法 (8)一拔火罐法 (9)二拔药罐法 (9)第六章发泡疗法 (10)第七章磁疗法 (11)第八章推拿疗法 (12)附:小儿推拿疗法 (14)第九章刮痧疗法 (15)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 (16)第十一章换药法 (17)第十二章熏洗疗法 (20)第十三章溻渍法 (20)第十四章涂药法 (21)第十五章敷药法 (22)第十六章贴药法 (22)第十七章吹药法 (23)第十八章点眼药法 (23)第十九章药熨法 (24)第二十章导便法 (25)第二十一章坐药法 (27)第二十二章煎药法 (27)第二十三章服药法 (28)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 (30)第一章针刺疗法一、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 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 操作方法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 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二、穴位注射法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一)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扭挫伤、高血压、胃病、胆绞痛、肝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注射用药液、5~20毫升注射器和6~7号针头、75%酒精棉球、镊子、消毒干棉球。
(三) 操作方法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2、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吸药液。
3、选好穴位(2~4个),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4、持注射器,针头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用直刺或斜刺方法推进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抽无回血,即将药物注入。
5、如用药量较多,可在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退至皮下再改变方向刺入注药。
6、药液注完后快速拔针,用干棉球轻按针孔,以防出血(四) 注意事项1、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应慎用;凡引起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等)须先作皮试。
2、推药速度根据刺激量而定,要求强刺激者宜快速推药,轻刺激者宜慢速推药。
3、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毫升,头面等表浅处为 0.3~0.5毫升,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毫升。
4、进针后如病人有触电感,应稍退针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注意不要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采用针或其它方法刺激耳穴,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叫耳针疗法。
(一) 适应症凡适应毫针治疗之疾病,均可用耳针治疗。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毫针或揿针、2%碘酒、75%酒精、消毒干棉球、镊子、胶布。
(三) 操作方法1、选准穴位,常规消毒皮肤。
2、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半寸短柄亳针对准穴位刺入,深度以刺穿软骨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病人感局部热胀或麻凉为得气,一般反应强烈者效果较好。
3、留针20~30分钟后起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
4、需留针时间长者,可选用揿针作耳部埋针。
5、其它还有用磁石、菜籽、绿豆等园形硬粒,按压在耳穴上,外用胶布固定的方法。
(四) 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若见针眼红肿,应及时涂擦2%碘酒或口服消炎药,防止软骨发炎。
2、耳廓冻伤部位禁止针刺。
3、耳针治疗时偶有晕针,须注意预防和处理。
四、针刺护理(一) 治疗室内经常保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通风换气。
(二) 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不宜刺激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三)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
针刺前应详细交待术中的感觉和注意事项。
术中应做好保温和体位固定工作。
(四) 为防止折针,术前要认真检查针体与针根部,对有硬弯、锈蚀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在行针或留针时,不宜将针体全部刺入皮内。
(五)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六) 病人的胸腹、腰背部不宜直刺和深刺,避免刺伤内脏;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至阴等敏感穴位,不宜针刺,以防引起流产。
(七)起针时应核对所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留在病人身上。
(八) 针具用完后,先经高压消毒或煮沸消毒后再行选针和检针工作,选针时要用软布把针体擦亮,保持干燥,以防生锈,然后装入针盒消毒备用。
第二章灸法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烧灼熏烤的一种疗法。
借其温热性和药物的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艾条灸(一)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有防病保健作用。
(二) 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
(三) 操作方法1、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约3厘米高进行熏烤。
以病人肩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
2、雀啄灸:点燃艾条一瑞,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般地一上一下移动。
一般可灸2~5分钟。
3、回旋灸:点燃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来回旋转移动。
一般可灸20~30分钟。
(四) 注意事项1、施灸时要安排好病人体位,以防文火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注意观察施灸部位的情况,对感觉迟钝的病人尤应注意,防止烧伤。
3、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如灸后局部起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
二、艾炷灸(一) 直接灸1、适应症:同艾条灸,瘢痕灸常用于哮喘、肺痨(阳虚型)、瘰疬等。
2、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炷(取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捏成圆锥状。
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一厘米,炷底: 直径约0.8厘米)、火柴、蒜汁或凡士林、膏药等。
3、操作方法:(1)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置艾炷于上点撚,当艾炷烧剩2/5左右,病人感灼痛时,即取下换炷再灸。
一般可灸3~7壮。
(2)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少许蒜汁,再置艾炷于上点燃,直至艾炷燃尽为一壮,除去艾灰,加炷再灸,一般可灸3~7壮。
灸毕,贴上膏药。
化脓期间,每日换膏药一次。
4、注意事项:(1)同艾条灸。
(2)瘢痕灸中因造成烧伤而致剧烈疼痛,事先应取得病人同意与合作,灸时可用手在灸处四周轻拍,以缓解疼痛。
(二) 间接灸1、适应症:隔姜灸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及风寒湿痹;隔蒜灸用于肿疡初起、肺痨(阳虚型)、瘰疬、毒虫咬伤等;隔盐灸用于虚寒性腹痛、吐泻、虚脱等。
2、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姜片或蒜片或细盐。
3、操作方法:(1)隔姜灸:取鲜姜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换炷再灸,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为度。
(2)隔蒜灸:同隔姜灸,以蒜片代姜片。
(3)隔盐灸:取细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点燃,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换炷再灸。
一般可灸3~5壮。
4、注意事项:同艾条灸。
三、温针灸(一) 适应症适用于宜留针又须施灸的疾患,如痹证、痿证等。
(二) 物品准备同毫针刺法,另加艾绒、火柴。
(三) 操作方法1、针刺得气后留针。
2、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用小段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使热力沿针体传至穴内。
3、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取下,换炷再灸,每次可灸2~5壮。
4、灸毕,除去艾灰,退出毫针。
(四)注意事项1、同艾条灸。
2、针柄上的艾绒须捻紧,并在针上套一厚纸片,平放在皮肤上,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
四、灯火灸(一) 适应症常用于痄腮、脐风、小儿高烧抽筋等。
(二) 物品准备灯草、麻油、火柴。
(三) 操作方法1、取灯草一根,将一端捻细,蘸麻油。
2、右手拇食指持灯草,露出二分长点燃,迅速对准穴位点灸一下,即离开。
3、再燃再点灸,直至灸完需灸穴位。
(四) 注意事项1、同艾条灸。
2、蘸油量不宜太多,以免油珠落下烫伤皮肤。
第三章放血疗法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身体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具有开窍泄热、活血消肿、通经活络、镇吐止泻等作用。
一、适应症与放血部位适用于实证和热证。
(一) 高热刺大椎、十宣。
(二) 头痛刺太阳。
(三) 中暑、中风闭症刺十宣。
(四) 急性胃肠炎刺曲池、委中。
(五)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刺太阳或耳背静脉放血。
(六)咽喉肿痛刺少商。
(七)小儿疳积刺四缝。
(八) 外伤性淤血、痈疖、丹毒在病灶相应部位散刺放血。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内盛消毒三棱针或粗毫针或小尖刀、75%酒精棉球、消毒敷料、弯盘、胶布。
三、操作方法(一) 点刺:又称速刺,多用于穴位放血。
1、选好穴位,常规消毒皮肤。
2、术者右手持针,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0.3厘米,立即出针。
3、轻轻按压针孔,挤出少量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以止血。
(二) 挑刺:多用于胸背、腰骶部或耳后等部位放血。
1、选好部位,常规消毒皮肤。
2、用三棱针或小尖刀挑破细小静脉,挤出少量血液。
3、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
(三) 缓刺:多用于窝部的浅静脉放血。
1 、在刺血部位的上部用手压迫或用止血带扎紧,使其充血。
2、常规消毒皮肤。
3、用粗毫针或三棱针缓慢刺入选好部位的浅表静脉约0.3厘米深,随即缓慢退针。
4、松开压迫刺血部位上部的手或解开止血带。
5、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
(四) 散刺:又称围刺,多用于病灶周围点刺放血。
1、常规消毒皮肤。
2、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或沿病灶边缘顺序点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