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画装裱之——册页装裱
书画装裱PPT课件
![书画装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7a5a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b.png)
2.2 实验部分 2.2.1药液制备 将试验药品编号(见表一)后分别取适量,加水30mL浸泡l0min,加 热至沸再煎煮20min,过滤取滤液即可。
表1实验药品种类及编号
样品编号
药品种类
1
白矾5g
2
花椒5g
3
白矶5g+ 花椒5g
4
白芨 5g
5
百部5g
6
丁香5g
第21页/共31页
2.2.2琼脂水的制作 取蒸馏水100mL加琼脂6g,煮沸后放冷。 2.2.3浆糊药液琼脂培养基的制作 取小麦粉六份,每份1g,放入烧杯分别加人1至6号药液3mL充 分棍匀,在电炉上加热并不断搅拌熬7至8min至半透明状,且 能拉丝,成为浆头;取1至6号浆头4g分别对应加入1至6号药液 12mL , 调成稀浆糊;取1至6号稀浆糊15mL加琼脂水15mL, 调匀,于超净台上,分别平行铺板三块。 另制作阴性浆糊对照培养基,操作方法如“ 2.2.3 浆糊琼脂药 液培养基的制作”, 但将其 操作中所用“药 液 ”改为同量 的“蒸馏水” 2.2.4 涂布菌液 取提纯黑曲毒菌液0.5 微升 ,加入用“2.1.1PDA培养基的制 作”所得液体PDA培养基稀释2000倍,取稀释菌液 0.2mL用 涂布器平行涂于药基培养基上,将培养基放入30摄氏度保温 箱中恒温 培养,每隔两小时拍照记录,观察72小时。
第13页/共31页
第14页/共31页
明朝周嘉胄在《装潢志》“治糊”一 章中提到制作浆糊时,要用“白面”并 “却入白帆末,乳香小许”。明朝文震 享在《长物志》卷五第十四章《法糊》 中云:“法糊,用瓦盆盛水,以面一斤 渗水上,任其浮沉,夏五日,冬十日, 以臭为度,后用清水蘸白芨半两白矾三 分,去滓和元浸面打成……”。在这篇 文章中提到制浆时除了面粉一斤,白矾 三分以外,另外还需要添加中草药作为 辅助材料,其原因就是有利于提高装裱 书画的质量和平整度。
传统书画装裱的品式
![传统书画装裱的品式](https://img.taocdn.com/s3/m/8633a10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3.png)
书画装裱基本分为挂轴、手卷和册页三大类。
每一类因装饰和工艺的差别又可分为若干种。
具体的装裱方法:(l) 挂轴除画心外,一般由圈档、隔水、天地头、包首、轴头、天地杆、惊燕(北方又称寿带)、签条等部分组成。
其主要品式有:一色裱:正面只装裱边和天地头,用同一种续绢染成同一种颜色,不贴惊燕。
二色裱:正面由圈档、天地头和惊燕组成。
圈档的颜色随画心颜色配制,天地头一般用青色,惊燕的颜色与圈档的颜色相同。
三色裱:与两色裱基本相同,另加上下副隔水。
隔水的颜色比圈档稍深,惊燕的颜色与副隔水相同。
宣和式圈小边:裱件不镶宽边,只在画心四周镶古铜色小边,上下镶隔水、副隔水,上镶天头和贴惊燕,下镶地头。
锦眉:在画心上端和下端加镶一条约3公分左右宽的锦条。
普通装裱的小边色彩多用月白、浅米等色;至于选择绫绢材料的纹样、色彩,一般由所裱书画的艺术价值和画心色彩、画面内容、幅面大小而定。
总之,配色新旧深浅要与画心协调,新画装裱要美观,旧画装裱要古朴大方。
(2) 手卷装裱:手卷的装裱有:撞边、转边和套边三种品式。
它们的区别就在于边的处理。
纸撞边、绢转边、纸套边都由包首、天头、引首、隔水、画心、边和托尾组成。
装裱手卷的长度要视画心的长短、高低而定,短的5米,最长的有50米左右;天地头的长短统一比例为6:4,装裱手卷所需的材料、颜色都应由画心的新旧程度选配,使之协调融洽。
撞边纸的颜色通常用旧米色、深旧米色和浅旧米色,据画心的颜色选配。
纸套边,亦称包边或沿边。
它是用很薄的旧米色纸裁成窄条镶包手卷上下两边,不用皮纸撞边,其规格与撞边手卷相同。
(3) 册页装裱:册页的装裱品式有:蝴蝶式、推蓬式、经折式等种类。
它们都是用纸作开身,装裱后裁齐四边,装上册页面即全部完成。
册页的格式
![册页的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b0e23af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4.png)
册页的格式
册页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体式,由于画身不大,亦称“小品”,又称册叶,叶册。
其格式是由一张张对折的硬纸板组成,可以左右或上下翻阅。
册页有三种样式:一种是横式画心,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式”;一种是竖式画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称为“蝴蝶式”;另一种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经折式”(经摺式),较小的竖条称为“折子”;也有的裱成单片,称为“散装”。
一般册页均取偶数,少则四开、八开,多则十二、十六、二十四开等,页数再多可分为两册,每本册页的前后各加素白副页(又称护页)两开或四开。
一般都外镶边框,上下加檀木、楠木或宋锦裱装的硬壳板面做为封面和封底,收叠时成一部书状。
这样无论是欣赏、携带,还是保藏都比较方便。
如需更多与册页有关的信息,建议查阅书画装裱类书籍或咨询书画装裱师。
中国书法常见的九大作品形式(超全图文讲解)
![中国书法常见的九大作品形式(超全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93abe0e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a.png)
中国书法常见的九⼤作品形式(超全图⽂讲解)中国书法常见的九⼤作品形式(超全图⽂讲解)启明按: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书法⽼师除了要教关于书法的⼀些书写技巧之外,还会讲授⼀些与书法作品相关的知识,甚⾄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会要求⼤家写⼀幅书法作品,很多⼈就会有疑问了,第⼀,我要写什么内容,这个我们今天不讲,第⼆,我要写个什么形式,是条幅呢还是中堂?这⾥,条幅和中堂便是书法作品形式的名称。
今天启明就将书法作品常见的书法作品常见的九⼤形式的相关知识整理在这⾥,主要包括条幅、楹联、中堂、⽃⽅、匾额、条屏、扇⾯、册页、⼿卷,这些都是⽐较传统九⼤形式书法作品形式,今后启明还会整理出⼀批当代⽐较流⾏的书法作品形式。
希望对⼤家有帮助。
的书法作品形式全⽂如下:⼀、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条幅是竖⾏书写的长条作品。
尺⼨⼀般为⼀张整宣纸对裁。
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构思,⽴意要新。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与落款的主次关系。
落款要错落有致,⾃然⽣动。
落款可写在末⾏正⽂的下⽅,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般不以正⽂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后⾯另占⼀⾏或两⾏,上下均不宜与正⽂平齐。
印章要⼩于款字,盖印⼀般需离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关于落款,启明推荐您读读这个⽂章《书画作品落款⽅法、落款常⽤词(附农历传统雅称及图⽂讲解)》这是启功先⽣的条幅作品《形端表正》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种是写成两⾏或三⾏的。
两⾏的格式。
左右两⾏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
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间的彼此呼应。
落款通常写在第⼆⾏的末尾,位置应略⾼于第⼀⾏末⼀个字。
款字可写⼀⾏或两⾏。
三⾏的格式,需注意三⾏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
落款可在末⾏下端,底端略⾼于⼀、⼆两⾏正⽂的位置;也可另⾏写款,款字应短于正⽂,上下不宜与正⽂平⾏。
另⼀种是居中写⼀⾏(少字数)的。
书写内容⼀般为格⾔、警句或⼀句诗词等。
书画装裱常见尺寸
![书画装裱常见尺寸](https://img.taocdn.com/s3/m/096012a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f.png)
小品:41X28(cm)三尺:96X52(cm)三尺斗方:50X50(cm)三尺对开:96X26(cm)大三尺:96X70(cm)三尺加长:136X50(cm)四尺:136X70(cm)四尺斗方:70X68(cm)四尺对开:136X34(cm)四尺三开:70X44(cm)六尺:180X96(cm)六尺斗方:96X90(cm)八尺:245X120(cm)八尺斗方:122X120(cm)小丈二:360X96(cm)大丈二斗方:180X142(cm)大丈二:360X142(cm书画装裱自古至今,形式多样,品类繁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01) 小品33*33cm 1平方尺(02) 小品45*33cm 1.4平方尺(03) 四尺三开68*45cm 2.8平方尺(04) 四尺四开68*68cm 4平方尺(05) 四尺对开斗方68*68cm 4平方尺(06) 四尺对开长条34*136cm 4平方尺(07) 四尺整纸68*136cm 8平方尺(08) 五尺整纸81*155cm 11.5平方尺(09) 六尺整纸96*178cm 15.6平方尺(10) 八尺整纸122*244cm 27平方尺(11) 丈二整纸144*366cm 48平方尺(12) 丈六整纸200*498cm 92平方尺(01)长*宽*9=平方尺(例:四尺整纸 1.36m*0.68m*9=8.32平方尺。
依据:1平方米等于9平方尺,以米为计算单位。
)(02)长*宽/0.1089=平方尺(例:四尺整纸 1.36m*0.68m/0.1089=8.4平方尺。
以厘米为计算单位,依据:33cm*33cm=1089平方厘米)书画格式:(01)宣纸未裱称软片(02)托一层宣纸称镜心(03)带裱边称镜片装框为镜框(04)装上天杆地轴称立轴(05)横式称横披(06)较窄的长横披称手卷(07)册页称开(08)扇形纸装裱称扇片(09)装扇骨的称成扇(10)圆形扇面称团扇大圆扇也称圆光(11)信纸书写称信札信札称通书画平尺的一般计算方法:宣纸一般分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等数种,现在还有特殊制式。
古人怎么观画?谈谈手卷和册页
![古人怎么观画?谈谈手卷和册页](https://img.taocdn.com/s3/m/9b8f325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4.png)
古人怎么观画?谈谈手卷和册页在“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中展出了一些园林题材的绘画,其中有一些是手卷和册页。
古人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在今天人看来有些奇怪的装裱形式?一个那么长,一个那么小。
古人是怎么来观看绘画的?与我们今天的看画的方式一样吗?还有采用手卷、册页和立轴来表现园林,古人在画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视角是怎样的呢?先来聊聊古人观看绘画的方式吧,因为在展厅的留言本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意见,都提到:“作品离得太远了看不清,举办方下次能不能注意一下”。
还有人觉得手卷只能展出一部分,其他的部分看不到很可惜。
其实这也是我们当时在布置展览的时候遇到的难题之一,那么小的册页悬挂在玻璃展柜里面,确实不易看清楚。
那么长的手卷如果全部展出,也是不可能的。
在展览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思来想去只能采用现在这样的展示方式。
如果深入地去看,这里面还包含了一个问题,就是古人看画的方式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
现在观看艺术作品通常都是在博物馆和美术馆这样的公共空间里面,作品放在展柜里面或者悬挂在墙上。
这个空间是开放的,是公共的,是比较大的。
但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欣赏艺术品都是很私人化的举动,是跟三五好友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相对小的空间里面完成的。
为什么会有手卷呢?因为手卷便于携带,而且宽度不大,只要卷起来就很方便带到朋友处一起欣赏观看。
现在展厅里面看手卷都是静态的,那个卷子是不能触碰的。
但是古人观看手卷是动态的,右手卷,左手放,一点点地呈现作品的画面,是一个动态的观看过程,就像现在我们看电影一样,画面里的空间是随着观看时间而变化的,从这点来说中国画的手卷,不但是一个空间的艺术,也是一个包含了时间的艺术。
但是手卷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要看后面的内容,必须把前面的画面先卷起来,因为手卷很长,卷起来就需要花费些时间,感觉不是那么方便,因此也慢慢发展出了同样便于携带的册页,一页页翻着看就方便很多了。
这两种装裱形式的画作,其实都是为了和好朋友一起欣赏的,三五好友,在室内几案,或在室外亭中,或在山中涧旁,焚香、品茶、观画、谈画,是相对非常个人化的欣赏方式。
简述中国书画装裱的作用及装裱品式
![简述中国书画装裱的作用及装裱品式](https://img.taocdn.com/s3/m/1b9f742004a1b0717ed5dd57.png)
简述中国书画装裱的作用及装裱品式什么是装裱?装裱是指对书画的装饰,这种独特的传统工艺,早在1500年前的晋代就已经进入萌芽阶段。
唐代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到“自晋代以前,装禙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禙。
”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繁荣,装裱行业兴盛,出现了诸如明人周嘉胄所著《装潢志》等装裱专著,《历代名画记》中《论装禙裱轴》是最早论述装裱的文章。
装裱也叫“装潢、装池、装背、装褫、装褙、裱褙”等,但“装裱”一词是在众多称谓中最为通用、易懂的名词,也是以上术语的统一称谓。
装潢更是伴随着中国书画的诞生与发展以及社会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完整的艺术门类。
一、书画装裱的作用一幅书画作品,大多都书写或绘画在易破碎的宣纸及绢上。
这些材质轻薄柔软,不易保存易于破碎,又因墨色的胶质作用会出现皱褶不平,断裂,折痕等。
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只有经过托裱画芯,使之平贴。
再根据书画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锦、纸、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
使色彩更加丰富突出,更能增添作品的艺术性,显示出用笔的气势,墨色的神韵,层次与意境的体现。
衬托出章法布局的巧妙构思,领略其书法墨迹及丹青妙笔,而且能更好地延长书画的使用寿命。
装裱技术是中国高雅、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瑰宝,是保护修复行之有效的传统特殊技法,是伴随着中国书画的诞生与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完整的艺术门类。
所以说中国的书画装裱修复艺术不仅能保护书画,还起到了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二、装裱中不同的形制、款式书画装裱的规格大小不一,有横、竖、单幅、双幅(对联)、多幅(屏式),根据这些不同的规格,设计出不同的装裱形制和装裱款式。
按照画件的形体规定的式样称为形制,如轴、卷、册三大类。
根据字画的面积大小、形状及内容分别装裱成画片、条幅、手卷和册页等形式称为款式。
装裱的不同款式又称品式或装式,即在同一形制中,也有相对独立的装裱名称。
(一)立轴的品式立轴的装裱品式有10余种,可分为条屏、独景屏、通景屏、对联。
书画展册页装裱方法
![书画展册页装裱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0131e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b.png)
书画展册页装裱方法
书画展册页的装裱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选纸:根据书画的内容和风格,选择适当的纸张,如宣纸、洒金纸、藏经笺等。
2. 准备材料: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包括绫子、绢、锦等装饰材料,以及墨纸、染料等。
3. 清洗书画:将书画作品清洗干净,去除污渍和杂质。
4. 配框:根据书画的尺寸和风格,选择适当的框架,并配好相应的装饰材料。
5. 托裱:将书画作品放在绫子或绢上,用浆糊粘合,然后用丝棉纸轻轻托裱,使书画平整。
6. 裁剪:将托裱好的书画进行裁剪,去掉多余的绫子或绢。
7. 上框:将裁剪好的书画放入框架中,用丝带或绳索固定。
8. 装饰:在框架的四周或适当位置添加装饰材料,如贴花、挂轴等。
9. 检查调整:最后检查调整书画的平整度和框子的牢固度,确保整体效果美观大方。
需要注意的是,在装裱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避免损坏书画作品。
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装裱方法,以达到最佳的保护和展示效果。
碑帖拓本的修复装裱
![碑帖拓本的修复装裱](https://img.taocdn.com/s3/m/abf3b9c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2.png)
碑帖拓本的修复装裱作者:王书军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1期摘要:碑帖拓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是记录和保存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
近些年,随着书法热潮的兴起,以及对相关文献材料整理研究的逐渐重视,碑帖的鉴定收藏与装裱修复日益受到学界关注,装裱修复的市场需求也随之进一步扩大。
可惜的是,甚少有人知晓,碑帖的装裱当采用与书画装裱不同的操作技法。
书画作品要求平整不出现褶皱,正确的碑帖拓本装裱方法则要求在装裱后仍保留椎拓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字凹凸状态。
很多碑帖拓本就因为错误的装裱操作,文字被撑平拉大,丧失了原本的艺术韵味。
对于这样的碑帖来说,如何将其恢复原有的立体凹凸,重新挖掘其艺术魅力,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修复难题。
本次研究以修复宋拓木刻本《十七帖》为例,提出一个全新的碑帖修复与装裱研究方向。
关键词:碑帖;拓本;十七帖;平面化;立体凹凸;复原;修复;装裱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1.0091 对修复的认识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在历史的某个时间中被创造出来,保存状况随着时间与史实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便出现了艺术品对修复的需要。
对于如何操作达到合适的艺术效果,从而对修复提出了双重要求,即美学要求与史实要求。
前者要求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后者则要求艺术品的史实性。
在物质依据的基础上构建美学和史实要求,达到其功能性。
负责艺术品形象传递的物质载体并不只是艺术形象的伴随,载体和形象相互支撑且同样重要。
从美学角度出发,根据艺术作品的材料层面分析,修复工作即是对艺术作品载体材料的修复。
碑帖拓本作为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承。
本文通过对《十七帖》拓本修复(图1)的介绍,反映了对修复对象在物质载体和艺术形象两方面的深入理解,是做好修复工作的前提。
装裱手卷的形制品式
![装裱手卷的形制品式](https://img.taocdn.com/s3/m/c6003e2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6.png)
装裱手卷的形制品式
装裱手卷的形制品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卷轴式装裱手卷:手卷卷轴式装裱,适合长卷的展示,其中较为流行的有盘龙式(也叫圆卷)和梅花式(也叫方卷)两种。
2. 册页式装裱手卷:手卷按册页的形式装裱,可分别翻开展示。
其中常见的有明轮册页和折轮册页两种。
3. 敞口式装裱手卷:手卷在两端松弛的情况下展示,形态更加随意自然。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形制品式,装裱手卷的形态还可能受到手卷内容、时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其他变化丰富的品式。
浅谈册页的装裱方式
![浅谈册页的装裱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1cb6658f561252d381eb6e40.png)
浅谈册页的装裱方式作者:袁学瑞来源:《文物世界》 2016年第5期中国书画的装裱形式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书画幅面的不同规格和形式,以及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分别采用不同的装裱款式,以力求在审美上达到最佳的程度,而册页正是传统的装裱款式之一。
当然用册页装裱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些小幅面的书画小品、书画扇面、名人信札和古人留下来的各类“帖”、“柬”墨迹,也可以是各种拓片等等。
以册页的款式装裱起来,既便于随手展阅欣赏,又利于长期保存和收藏。
册页的内容种类还有一些区别,如有的通套都是绘画或书法,也有的是绘画和书法混杂。
就册页的款式而言,可分为三种款式,即“开板式”、“散装式”和“空白式”。
下面逐一介绍。
一、开板式册页在开板式册页中,由于书画心的规格不同,其装裱的形式也不一样。
如书画心横窄竖长,可装裱成左右开板式,即左右翻阅的竖式册页,俗称“蝴蝶式”。
如规格恰恰相反,是横长竖窄,可装裱成上下翻阅的横式册页,俗称“推蓬式”。
二者只有翻阅的方式有别,其装裱的方法并无差异。
而“经折式”册页,则是通册为一个整体,如同折扇。
这种形式多用于法帖或者信札,其规格一般较小,背纸也较前两种册页稍薄。
在明清时期的朝廷中,大臣向皇帝进谏的文书就是这种形式,所谓的“奏折”也是这么来的。
开板式的册页每一开都是由对折的两页组成,可装两幅书画心。
常见的画册形式都是每开只装一幅作品,留下一页空白纸,供后人题跋之用。
蝴蝶式册页留右边的一页为空白纸,推蓬式则是留上面的一页。
如果说书画心数量较多,也不想留下空白供人题跋,可以直接将册页装满便是。
当然,如果是装裱法帖、名人信札之类的册页心,不论采用装裱款式,直接装满即可。
开板式册页是由书画心、镶料、背纸和封面四部分组成。
册页的开数一般取双数,少则8、10开成一册,多则24开成一册。
开数太多,会沉重笨拙,不方便展阅,开数太少,则不足以成册。
常见的大都是12开成一册,以方便装裱展阅。
对于册页的镶料可选用绫、绢或者料纸,锦绫亦可。
书画修复工作中的传统装裱艺术
![书画修复工作中的传统装裱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d9debc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7.png)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092Vol.200书画修复是一项难度较高的技术性工作,尤其是对于古字画的修复,更不得盲目。
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不仅要对作品的材料、现状以及残损程度做出合理的评估与判断,更要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传承过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修复方案。
唯有如此,书画修复工作中的传统装裱艺术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1 书画修复工作中传统装裱艺术的体式与特点1.1 挂轴类装裱艺术挂轴类装裱分为一色式、二色式和三色式等不同的样式。
一色式装裱指的是只装裱书画的裱边和天地头,主要由绫和绢组成,用料和色泽要保持一致,具体分为挖囊和正囊两种类型。
挖囊指的是根据书画的画芯,将整块绫和绢先挖下来;正囊是按照将要进行修复的书画大小裁出边和天地头,再在书画画芯的正面镶上绫边。
二色式装裱的正面由圈档、天地头和“惊燕”共同组成。
三色式装裱和二色式装裱的形式基本相同,但需要加上下幅隔水,这是因为幅隔水颜色比圈档的颜色要深一些,这样一来,“惊燕”的颜色就会与幅隔水的颜色基本相同。
1.2 手卷类装裱艺术按照款式来划分,手卷类装裱主要有纸撞边、纸套边、绢转边等;按照形式来划分,主要有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等。
虽然款式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规格基本统一。
按照整体结构划分,主要分为画心、引首、天头、拖尾、隔水以及副隔水。
其中,天头主要用来保护和装饰书画的画心,引首主要用来题写手卷的名称,拖尾主要用来题词。
而为了使天头、引首、拖尾、画心更加明确,还需要配备一相隔的镶条。
1.3 册页类装裱册页类装裱有蝴蝶式、推蓬式和经折式等,同时还有镜片、横批、屏条、对联、通景屏等不同体式。
上述体式也是随着实际情况而不断变化的。
册页类装裱主要由一张经过反复对折的硬纸板组成,这样就可以上、下、左、右进行翻阅。
册页类装裱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样式:①横式画心,即上下翻阅,也被称为“推篷式”;②竖式画心,即左右翻阅,也被称为“蝴蝶式”;③经折式,即通折一体;④散装,也就是所谓的单片。
中国画的装裱步骤
![中国画的装裱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a43f9df004a1b0717fd5dde7.png)
聚贤阁装裱培训中心指点你中国画的装裱步骤古语有云:“三分字画,七分裱”,精致的装裱工艺不仅可以使字画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也能起到烘托字画,突出神韵的作用。
书画装裱的步骤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卷轴或者装框条成镜框。
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
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
工具/原料宣纸、浆糊、尺子、鬃刷、背板、绢或者绫、轴或框条等步骤/方法第一步:观察字画。
揣摩原作的气度,以利于更好地选择装裱材料烘托原作气质。
第二步:托裱画心。
1.将画心反铺在干净的画案上,用喷壶在画心背面均匀喷洒水花;2.待画心潮润且平整得贴附在画案上时,用排笔在画心背面均匀刷浆;3.一手持特制的装裱棕刷,一手持略大于画心的托纸,对齐一边,用棕刷自上而下排扫托纸,逐渐使整张托纸平整贴附于画心背面;4.用手指在托纸边缘均匀抹上浆糊;5.待画心略干后,轻轻揭起,转贴至挣墙晾干。
第三步:镶条。
1.待画心干透,用裁刀将其从墙面取下,裁去托纸不整齐的边角部分;2.在画心四角均匀抹浆,镶上助条;3.在助条边缘抹浆,镶上边条。
第四步:覆背。
在已镶条的画作后重复第二个步骤。
第五步:装框。
已制成的画作如需装框则在画作干透后进行平整,镶装画框;如做成卷轴,则应在画作上下装上天杆和地杆,并牵上挂绳,拴入绛色丝带。
注意事项一般的装裱能够收藏的是手工的,浆糊的质量也是收藏时间的保证。
裱画的糨糊不同于普通的糨糊,不仅黏稠度和透明度有所差别,并且在熬制时还要加入一些防治蠹虫的配料北京聚贤阁装裱培训中心一家专业装裱字画,高仿水印书画的老作坊,成立于1984年,主要经营:手绘高仿字画,古字画揭裱修复,传统手工装裱,现代机裱装裱,剪纸、十字绣卷轴裱,配框等。
框类有国画框、油画框、版画框,素描画框、水彩画框,摄影配框、剪纸配框。
书法作品的幅式
![书法作品的幅式](https://img.taocdn.com/s3/m/05a88f322af90242a895e5c3.png)
书法作品的幅式书法作品的幅式由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不同,由于书写目的、应用场合不同,由于特定作者的艺术意趣、具体构思不同……书法作品历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类型。
从作品的幅式方面来看,常见的类型有条幅、中堂、横披、手卷、斗方、册页、对联、屏联、扇面、镜心等等。
条幅: 也称为主轴。
一般是指高度明显长于宽度的幅式,也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常见形式。
这种幅式,适应中国传统书法的竖行、从右向左排行的写法;与中国传统的居室建筑、室内陈设协调一致;适宜挂在墙壁上长时间、反复仔细地观赏……是明清以来书法作品中数量最多的、至今仍然普遍使用的一种幅式。
条幅的装裱方法有的简便有的复杂。
装裱本身就是一门装潢艺术,这里只能简略地加以说明。
条幅的装裱形式一般由天杆、天头、画(诗) 塘、上隔水、字(画)心、左右边条、下隔水、地头、地轴、轴头等部分组成。
复杂一些的装裱还要加“惊燕”、各种“锦牙”、锦盒等等。
条幅中幅面比较大的又称为大轴。
幅式狭长的,例如四尺、五尺宣纸对开的又称为条屏、长轴。
中堂:一般是指悬挂在住宅主厅——中心客厅的书画作品。
中堂一般也是高度长于宽度,不过常常是指长宽比例接近黄金分割律(1:0.6左右)的、幅面比较大的一种幅式。
中堂的装裱形式与条幅近似。
中堂绘画作品的两侧往往配有对联。
不过也有单挂中堂的,特别是中堂书法作品,单独悬挂的比较多。
横披:也称为横幅、横额。
一般是指宽度长于高度的幅式。
这种幅式比较适合书写成语警句、斋馆名号,比较适合悬挂在房屋墙壁的高处。
横披的装裱形式一般由左右木杆、左右“耳”、上下边条、字(画) 心、包首、签条等部分组成。
近些年来,出现了不少巨大的横幅书画作品,这是对于传统横披的一种发展。
从幅式方面来看,还是应该划分在横幅的类型之中。
手卷: 也称为长卷。
一般是指宽度很长,不宜在一般场合全部展开、观赏,而适合卷裹成圆筒状收藏的一种幅式。
例如,书法作品中唐代怀素的《自叙帖》,绘画作品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
中国书画装裱简史、形制及品式
![中国书画装裱简史、形制及品式](https://img.taocdn.com/s3/m/25ac14a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0.png)
中国书画装裱简史、形制及品式中国书画装裱简史来源:时间:2007-06-01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它的产⽣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民族⽂化遗产,传播⼈类精神⽂明,都起了特殊的作⽤。
我国最早的绘画、⽂字,⼤都给制在器物上,镌刻到⽯头、⾦属、兽⾻以及⽵⽊上,给收藏和传播带来了很⼤困难。
当缣帛(后来的纸张)问世后,绘画技法才得以施展与提⾼,⽂字也由单⼀的实⽤发展成为书法艺术。
缣帛的发明,⽆疑是推动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促使装裱⼯艺降⽣的重要物质条件。
⽽丝织、造纸与书法、绘画的相互作⽤,⼜导致了装裱⼯艺的升华。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样,书画装裱也有⼀个从⽆到有、由浅⽽深的发展过程。
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的《⼈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后来的长沙马王堆⼀号汉墓出⼟的帛画,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分重要的作⽤。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裱背和装饰书画的技艺经过不断的探索、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整套颇具特⾊的优良传统。
这是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艺遗产极其宝贵的⼀个组成部分,亟待我们加以整理、继承和发展。
⼀、秦、汉时代书画装裱艺术的出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了中国,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不久,这个短命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怒涛中覆灭了。
在楚汉相争中那位斩⽩蛇⽽起的刘邦,终于建⽴了西汉政权。
西汉⾪书发展,⽴碑之风盛⾏,传世的汉碑约有170余种,洋洋⼤观,灿若星⾠。
秦汉绘画艺术是,包括壁画、漆画、画像砖、⽊板画、⽊筒画、帛画等。
⽐前秦都有发展。
在艺术表现上,⼒求抓⼤貌,⼤势上也能处理较⼤的场⾯,塑造出各种不同的形象,但这个时期的绘画尚处在稚拙阶段,还缺乏深⼊精致的表达能⼒。
秦、汉已使⽤简策与帛书。
⽤⽵做的叫“简策”,⽤⽊做的叫“版牍”。
关于简的制作,古书上也有很清楚的记载,历年来从地下挖掘的实物,也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
古代书画装裱样式
![古代书画装裱样式](https://img.taocdn.com/s3/m/b5b0510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f.png)
古代书画装裱样式
古代书画装裱样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立轴:主要用于竖式构图,悬挂欣赏。
画幅的上下左右常有文人或收藏家题字赞赏。
中间部分称“画心”,上有“诗塘”、“天头”,下是地脚。
上下又有“隔水”,有的天头贴“惊燕”。
“画心”上下端可加镶锦条,称“锦眉”,亦称“锦牙”。
2. 对幅: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画作品组合而成。
如果是画,就称为“画对”;是书法,则称为“书对”,或称对联。
3. 屏条:屏条又分为通景屏、镜心等。
镜心是托裱后的画心,适用于夹放在镜框内,故称镜心。
其形式横竖皆可,是一种简化了的立轴装裱形式,可装在镜框里悬挂欣赏。
4. 册页:一种折叠式的装潢,逐页打开,便于翻阅。
册页又分为横式和坚式两种,每一折称一“开”。
每页的尺寸约等于全页的四分之一。
此外,还有长卷、横披、横幅、扇面等形式。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古册页的几种形式
![古册页的几种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f39be6a2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8.png)
古册页的几种形式
书画的装潢,目的是为了便於观赏和收藏,可大别为挂轴、手卷、册页三种。
挂轴多悬於壁面,以为居所的装饰;手卷是横幅长画,欣赏时置於桌上,边捲边看;册页顾名思义,是将画幅装裱成一页一页,犹如书本。
册页的基本形式,又可大别为三种:
一、蝴蝶装:
左右翻开,相对摺合,画幅中线为折痕,左右展开如蝴蝶两翼,也称摺装。
二、推篷装:
翻看时是上下开合,恰如把篷推起,适合裱装横宽大於纵高的画幅,或者摺扇面。
三、经折装:
当初用於抄诵佛经,故名。
通常多幅书画连在一起,装裱完成后可以摊开平放,亦能摺成一册。
一般册页张数多半取偶数,如八张、十二张、十六张,甚至更多成套。
册页的画幅比较小,直长者像小轴,横长者像小卷,也有许多近於正方形、正圆、椭圆、葫芦腰,以及拆下来的各种形状扇面等等不一的形式。
惟其「小」,所以在构景立意时,往往抓住最重要、最美好的部分,将它完美地表现出来,盈尺之间,画趣画理,发人遐思,引人入胜。
书画的装裱形制与鉴定的关系
![书画的装裱形制与鉴定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490e5d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1.png)
书画的装裱形制与鉴定的关系在书画鉴定中,书画的装潢格式和形制上要有所了解,因为这些能反映出时代特点,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作为鉴定时的一种参考。
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有着独特的装裱格式和形制,体现了不同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收藏保护方式。
书画的主要装裱形制有挂式、手卷、册页、扇面、纨面等,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形制又有相应的变化。
1.挂式主要有中堂(立轴)、挂屏、镜心(镜片)、对联。
立轴的形式是由古代的屏风演变。
据张彦远记载,在隋代以前,绘画主要是以屏风为准。
而根据现今传世的立轴作品观察,像唐、北宋的许多立轴画,最初并非是此种装裱形式,而是屏风画,后来才被藏家出于保存方便的考虑改装为轴的。
如郭熙《窠石平远图》,它的尺寸明显地具有屏风的特点。
《窠石平远图》轴,北宋,郭熙绘,绢本,墨笔,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
另外,相传为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虽为宋人摹本,但观察其图中用于厅堂装饰之图,亦都作屏风样式,并无挂轴。
《韩熙载夜宴图》卷,五代,顾闳中作(宋摹本) ,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
对联出现得较晚,一般认为足在明末清初。
条屏虽然出现较早,但通景屏(即由数幅画作连成一整幅画作的形式)最早出现在明末,盛行于清代康熙以后。
《夏山清茂》通景屏,袁江,绢本,设色,纵233厘米,横58厘米,4幅。
《夏山清茂》通景屏,袁江,绢本,设色,纵233厘米,横58厘米,4幅。
2.手卷是在各种装裱形制中出现最早的,六朝时已有。
横批的形制,现存实物则不见于明代以前绘画。
手卷的装裱以北宋徽宗“宣和装”和清乾隆“内府装”最为精致美观。
其中“宣和装”之书画今日存世已如吉光片羽,可见的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卫贤高士图等;而乾隆“内府装”则因时代较近,故存世很多,许多经过清乾隆内府收藏,尤其是经过《石渠宝笈初编》或《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古代和清院体绘画,包括乾隆自己的作品,都是“内府装”的标准面貌。
收藏清乾隆时期院体书画手卷,在考量其价值时,是否存“内府装”的原貌,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册页装裱
怎样托册页画心?
需要装册页的画心一般都比较小,形状也各异,有直线边际的正方形和弧线边际的扇面形等。
册页画心的托法与其他书画装裱款式裱件托画心的方法大致相同,只是在出局条时略有不同。
册页画心有两种托法,一是前面介绍过的印助条托画心方法,再一个就是直接出局条的方法。
首先根据画心的形状配好托纸,托纸为两层,大小要比画心周围大出2-3厘米。
配好托纸后,托心时上托两层纸,使其周围延伸出来的纸边作局条。
画心挣平下墙后,是直线边际的(留出局条宽度后),可用裁刀直接裁切;是弧线边际的,则要用剪刀沿线剪裁或在挖嵌时连同局条、嵌身一块挖切出来。
装册页最讲究平整,托画心时必须出好软局条。
如做不到这一点,则宁可不要局条。
千万不要硬镶局条,否则,会使画心边口高低不平,影响整个册页的平整。
怎样托册页底子?
册页底子相当于挂轴等其他装裱品式裱件的覆背纸,但比覆背纸要厚很多。
因为册页不是卷拢的,而是像书一样翻页展观的,所以册页底子要厚、要挺。
一般为6层左右,大的可加到8层,以不颤不晃为度。
下面以长26厘米、宽22厘米的画心,装成八开册页为例介绍册页底子的托法。
册页底子以每个6层纸计算,放出画心尺寸后共需67×40厘米的宣纸48张。
第一至四层可用上述尺寸的整张纸托,第五层是“分心纸”,即把已裁好的托纸再裁成两个半张;第六层还是整张纸。
按照上述要求逐层加托(托时用浆应稍稠些,以能拉动排笔运刷为宜),将一至四层托好后,在上第五层分心纸时其分心距离不能超过1厘米。
在托好第六层即最后一层时,下垫吸水纸着力排实,然后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各拍一条1厘米宽的浆口,上墙挣平。
册页底子较厚重,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干燥,因此应在托画心后接着托册页底子,以便使其干透干匀。
怎样托制册页副页及开身纸?
册页的副页和开身纸作用基本同镶料纸,是从同一料纸上裁切下来的,挖嵌前形状相同。
副页处于一本册页的开头和末端,自画心一页对等地向外开张,相当于书籍的扉页;开身纸的一半装饰画心(即同镶料纸的作用),画心嵌进开身纸里,所以又叫“嵌身纸”。
副页和开身纸最终最终都要粘附在册页底子上。
副页和开身纸在托之前,均可将表面一层染成色纸(新画可染成浅米色,旧画则颜色不可太跳),刷淡胶矾水晾干后
再托起,贴壁挣平。
启揭下壁后按照册页底子的大小,每边缩进2厘米进行方裁(册页底子每边伸出的2厘米作为上墙贴板时的贴口)。
裁好后将每页向正面折叠使四角对齐,逐张折好后摞在一起撞齐,用马蹄刀切掉折缝两端的夹角。
这样,副页及开身纸展开后就都有了一条清楚的“分心线”。
怎样挖制嵌身纸?
开身纸挖去画心部分就称为“嵌身纸”,待与册页底子粘附后,画心将嵌身于此。
嵌身纸的挖制方法是:将开身纸正面朝上置于案上,下垫裁板,画心正面朝上放在开身纸分心线的右边,使画心上边略宽(或相等)于下边,左端边缘距分心线1.2厘米。
摆正后加几点浆糊暂时将画心固定,在画心的周围留出局边扎孔作记。
扎孔后不要取下画心,用马蹄刀的尖端沿针孔自前而后顺时针方向,连同开身纸一起挖镶,并用指甲划出上下左右画心与嵌身纸之间的4个印记,以备投册页时准确无误地将画心嵌入。
取出画心与其相粘连的嵌身纸后,用薄竹启子将粘连处慢慢分开(注意不要捅破画心),这样,画心的嵌身纸就挖制完成了。
怎样投册页?
册页按画心挖出嵌身纸后要与其周围相连,而只有将嵌身纸粘合到册页底子上才用可能进行这一工作,这个连、合的过程就叫“投册页”。
方法是:将已托好的册页底子逐个启揭下壁(不需方裁),使有分心纸的一面朝上置于裱画案,用排笔先蘸清水将其逐个刷湿,摞在一起潮闷。
然后取过一张,蘸稠浆水再刷透刷匀,将开身纸的分心线对准分心纸的中间,用棕刷将其轻轻刷平,把画心按4个印记投进嵌身纸,用手指按平边口。
然后提起册页底子迎光对照,检查画心四周有无骑缝或隙缝,对正修好(即边口相撞)后,将其正面覆盖一张已潮闷好的册页底子,然后两张同时提起翻扣在画案上,用棕刷排平刷实。
垫干纸吸去些水分后,蹾刷沿所有边口、对缝蹾硺一遍,使其更加严丝合缝,再轻力排刷一遍后,即可四周拍浆上壁挣平。
粘合副页,除省略投画心的程序外,其他均与以上所述工艺一样。
副页、开身纸等经过投册页的工艺将其粘合到册页底子上,就成了册页中的一页。
册页下墙后怎样砑和折?
投好后的册页较厚,上墙后要经过3—5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干透挣平。
干透后的每一页均要下墙砑光。
册页的砑装不同于立轴及其他品式裱件的砑装,将册页的一页正面朝上置于光滑平整的画案上,使其背面与案面直接接触,将一张宣纸铺盖在画面上,轻擦一遍石蜡,然后双手握砑石从头至尾着力砑一遍,砑完后调转着再砑一遍。
如果手感厚重,可调转着再砑两遍。
这样砑磨后的册页薄了许多,并且反面和正面都同时被砑出了微滑的暗光,既可增加册页的美感,又可使册页变得平软。
册页砑好后要折叠才能开张,折叠时不可硬折,以免将册页折断,可用“湿折”的方法折缝。
方法是:用高出册页少许、宽20厘米左右的宣纸折成约3厘米宽的纸条,用大羊毫笔蘸清水刷在纸条上(水分不要太大),将湿纸条放在册页的分心线上,直尺对谁上下两端的分心犄角,用竹启子沿直尺划印,使纸条的湿气下渗,然后拿掉直尺取下纸条,按折缝将册页折叠过来,待逐张折完后摞在一起,将折缝一边撞齐,放在干净平整的画案一端,上盖木板并压铁块等重物(特别是折缝处),几天以后即可取出。
怎样将册页的单页连成册?
册页经过折叠、压平后,撞齐折缝的一边,用大切刀切齐其他三个边。
如果没有大切刀,可用针锥比量逐个扎孔作记,单张裁切。
裁切整齐的单页即可连接成册,先制作一个直角板框,将单页一颠一倒(指每页的折缝与对边)地按次序摆正后,上压一尺板与视线平行,然后用竹启子蘸稠浆将折缝的下面与下一页边口的上面,涂抹几点浆糊并粘住。
按照此方法依次将八开单页粘接好后,把册页调转过来,用同样的方法将对面的边口粘接好,这个粘接单页的过程就叫“连册”。
全册连完后,为防止尘土沾污,要用宣纸将已连接成册的一摞包封好置于平整处,覆盖平板上压重物,将其压平压干。
7天后即可取出进行下道工序—“加封板面”。
怎样做册页的封面?
每个册页都有大小相同的上下两个板面,这两个板面就是册页的封面。
册页封面有楠木面、紫檀面、嵌银丝面及锦包面等多种。
木质面的封面制作工艺简单,按册页的大小四周锉出斜坡或弧型漆成即可;而制作锦包面的封面却比较复杂。
下面详细介绍“锦包面”板面的制作方法。
将草纸板胎(或优质胶合板胎)按册页的大小裁切(每边宽出0.3厘米),再按封底、封面来确定两板面的上下位置,然后用木锉将胎板四边口向内锉出斜坡(此后板面不能再上下颠倒或交错调转,以免加封后上下不规矩)。
锉好后,用细砂纸打磨成光洁平整、有角有棱的两块板面,然后按照板胎大小四周放出1-2厘米的尺寸,裁两块未托制的锦面经行包糊。
糊制方法是:将锦的背面潮水置于案上,四周涂抹1厘米左右的浆口。
把板面取来正面向下置于锦面上(注意锦的图案不能歪斜),使锦的四周向上折起扒包在板胎的内面。
粘紧包实后,按封里每边缩进0.3厘米裁一白色镶料纸,满刷稠浆贴于板面的内面,使其四边口压住锦的四边口,用棕刷刷平排实。
待晾干后盖在册页的上下,四角涂浆粘压结实即可。
这种锦包面的方法,称为“空绷”的包法,是将锦面上满刷稠浆后实包在板胎上,用这种方法包制的板面比较硬、挺。
上述两种方法各有长处,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不同板胎的性质,选用不同的包封方法。
册页装成后怎样贴签条?
册页上的签条与挂轴等装裱款式上的签条作用相同,册页装成后,包面的板面必须贴上签条,其颜色以柔和而厚重的深赭石色(微发黄色)最佳,因为这种颜色的签条贴在华丽高贵的锦面上,会使封面显得更加典雅庄重。
以优质木板面做封面的则不一定非要贴签条,因为板面经过打蜡磨光后,光亮照人,已显得十分精巧,只要请专家刻上字,就可以。
由于册页装成的品式不同,其贴签条的位置也有所不同。
一般蝴蝶式册页,签条应贴在册页的左上方。
签条总长宽可根据册页的大小而定,一般长为封面的7/10(亦可用竖长减去签条,满刷浆糊后贴在白色镶料纸上,沿签条四周各放出0.2厘米的宽度(作局边)裁切整齐,在其背面满刷浆糊(亦可只涂四周边口)后,贴在左上方(上边和左边各留出0.5厘米),刷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