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认知心理学期末

天津大学认知心理学期末
天津大学认知心理学期末

1. 知觉有哪些区别于感觉的特征

①知觉的选择性。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的选择性是知觉最基本的特性,背景往往衬托着、弥漫着、扩展着,对象往往轮廓分明、结构完整。

②知觉的整体性。虽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由不同部分构成,但是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个部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③知觉的恒常性。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不同明暗度的情境之下,观察某一熟知物体时,虽然该物体的物理特征因受环境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特征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却倾向于保持其原样不变的心理作用。像此种外在刺激因环境影响使其特征改变,而在知觉经验上却维持不变的心理倾向,称之为知觉恒常性。

2. 简述模板说、原型说和特征说的主要内容

①模板说。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称作模板,它们与外部模式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各种模板进行一一比较,哪一个模板与刺激匹配程度最高,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从而完成模式识别过程。

②原型说。原型说认为,人的记忆中存储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对事物形象的一种概括的心理表征,反映了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在进行原型匹配时,需要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为简单的部件形状,通过对部件原型进行匹配,以达到识别对象的目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比较,而且由于原型是一种概括表征,这种比较不要求严格的精确匹配,只需近似匹配即可。

③特征说。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征。特征间的关系有时也称为特征。特征说认为所有复杂的刺激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分离的特征组成的,各种模式与记忆中储存的各种模式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来完成模式识别的过程。

3. 说明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器模型的异同

过滤器模型。该理论认为,注意的选择性是信息加工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加工的资源有限造成的。注意就像一个过滤器,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筛选,受到注意的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而未受到注意的信息则被排除在信息加工系统之外。过滤器对信息的通过或拒绝是由刺激的简单物理特性决定的,而不需要高级分析参与活动。因此,过滤器模型是基于感觉特征选择信息的,而且是按“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

衰减器模型。当外界输入的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被注意或被追随的信息能完全通过,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也能通过,但在强度上出现衰减。该模型指出,不同刺激类型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信息,例如自己的名字、危险信号等的激活阈限低,容易被激活,从而接受进一步的信息加工。

两个模型的相同点:

①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是共同的,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

②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③这种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两个模型的不同点:

①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不同。过滤器模型是以全或无的形式加工的,而衰减模型主要在于将过滤器的“全或无”的工作方式改为衰减,将过滤器模型的单通道模型改为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衰减模型承认注意在通道间的分配,显得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

②过滤器模型假设选择性注意的基础是对进来的物理刺激的较粗略分析,而衰减器模型则认为,前注意分析更为复杂,甚至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4.记忆的多重存贮模型的主要内容

记忆多存储模是20世纪60年代由阿特金森和谢弗林提出的记忆模型。该模型把记忆区分为三种存储系统,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原样,保持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系统。一部分信息保持大约0.5 ~3 秒后就消失了;另一部分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或模式识别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若信息极为强烈深刻,也可一次性进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可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当需要某些知识时,便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只有回溯到短时记忆,这些知识才能被重新意识到和备用。短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不超过1分钟。若信息得到及时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

这三种存储在信息的存储位置、记忆容量、保持时间、编码方式、信息丢失原因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感觉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按输入的原样被登记在感觉记忆中。感觉记忆被储存在感觉储存器中,其存储容量非常有限。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约1秒钟左右,图像信息的存储时间有时还低于1秒钟,声象信息的存储为2 ~ 4秒钟左右。感觉记忆主要由物理特性编码,刺激信息进入感觉存储器时,一般不需要任何主动的加工或操作。信息丢失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没有被选择与注意而衰退和消失。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它对从感觉存储和长时记忆中来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主要以听觉形式编码存储。短时记忆被储存在短时存储器中,其容量不超过7土2个组块。信息丢失的原因主要是对信息没有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特别是没有进行精致性的复述加工,这可能是由于注意涣散、干扰或原有短暂存储的刺激信息被不断进入的新信息所取代。

长时记忆是指指永久性的信息存贮,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长时记忆有一个非常大的容量,除了几分钟以前的记忆之外,还包括几十年以前的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语义形式编码。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相对永久,丢失的可能性相对要小。

5. 影响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主要因素

①期望错觉和定势偏见。当要求目击者回忆和认定罪犯时,他可能会根据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关于某类罪犯的定势偏见,即他认为某类罪犯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来回忆或认定,而不是根据罪犯的实际特征进行回忆或认定。

②情绪因素:情绪在目击者对事件的观察和回忆过程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情绪对于证人证言的影响相对复杂。在观察和回忆阶段,中等水平的紧张能够提高证人的记忆。然而,无论过度的紧张出现在观察阶段还是回忆阶段,记忆都会受到损伤。当情绪的紧张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时,是有利于记忆的;当目击者处于极度紧张时便有损记忆。

③事后信息:证人在感知案件事实后,可能接触到关于该案件的各种信息,这些相关信息就是事件后信息。事件后信息不仅能提高证人现存的记忆,同时也能改变其记忆,甚至可以把不存在的细节添加到证人的记忆中。

④知觉影响:证人在出庭作证时,为了让人相信他对事件的陈述是全面而准确的,往往会主观地选择一些情节,把它们和知觉过的可靠情节联系起来,使其陈述出来的事件成为合乎逻辑的、可理解的事件。而这样一来,证人陈述的事件便不可避免地与真实的事件相背离了。

⑤推理和估计。人们在进行概率推理时, 往往忽视事件的基准率信息, 不顾事件的先验概率, 而是采用一些启发式策略,如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调整启发法等,正是这些启发式策略引导着推理。证人在回忆事件的时候, 根据是否易于想到有关的经验事件来判断事件发生的细节( 可得性启发法) , 这样就易使证词与客观事实相背离。

⑥言语掩蔽。从证人这个角度分析,当事件难于用语言描述时,证人对它进行语词编码反而会有损于记忆,从而导致虚假记忆, 这种现象被叫作词语遮蔽效应。

⑦目击者性格因素。缺乏自信的目击者容易受到询问者的心理暗示,从而产生错误记忆,而使描述存在偏差。

⑧目击辨认。传统的辨认程序中, 组织辨认的侦查人员都是该案件的办案人员, 他们确定了怀疑对象, 设计辨认队列, 组织辨认进行, 纪录辨认结果, 但是这样的方式却可能影响证人的辨认结果。在辨认前侦查人员只能做不带任何倾向性意见的指引性说明, 对其说明的内容必须严格限制, 否则辨认前的说明反而会给证人带来先入为主的错误信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