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整理)民族学期末复习提纲.do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
1)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特定社会成员的人们所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2)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在于“满足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这些需要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部分。

文化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

3)格尔兹:文化是一个由符号构成的象征体系,是通过象征符号反应的意义体系。

4)哈维兰:文化是身为某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的人们为人处世的一整套规则或者标准,只要人们依据这套规则中规中矩地行事,其举止就会被视为得体的而为他人所接受。

文化的内涵:
❖1)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文化
❖2)人与社会的关系——社群文化或伦理文化
❖3)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精神文化
❖4)不可观察的文化
文化的要素:
❖1)精神要素(价值观)
❖2)语言和符号
❖3)规范体系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5)物质产品
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人类创造或衍生的。

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的事物不是文化创造物。

❖2)文化的共享性
❖3)文化的后天习得性
❖4)文化的象征性
❖5)文化的整合性
❖6)文化的传递和变迁性
❖7)文化的适应性
❖8)文化还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文化的功能:一种文化必须具有很好地解决它的主体所面临的根本问题的功能。

否则,它就会遭到淘汰。

❖1)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2)有效地组织和维护人口再生产活动,保障社会的生物延续性;
❖3)濡化年轻一代,使他们长大以后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4)确保人们生活有序,这种秩序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彼此相安,而且也包括个人的内心秩序,即确保个人精神生活的安详;
❖5)具有激励的功能,使社会成员能够获得从事有利于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的事业的动力;❖6)具有变化的潜力,因为环境在不断的变化。

假如它不能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它也是无法存在下去的。

第二讲民族学概述
一、民族学的学科观——认识论:
1、文化普同观:指全人类的心性一致与共同性。

无论何种民族,来自何处,人类都属于同一物种,在生物的、心理的、社会和文化上的需求是一致的。

不同群体所拥有的文化虽然表现得千差万别,但有其根本的相似之处
2、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

民族学反对“民族中心主义”、“文化沙文主义” 和种族主义。

3、整体观:
❖1)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整体把握
❖2)共时与历时的双重观察
❖3)生物性与文化性的综合分析
❖ 4)调查中的较小区域社会与更大的社会的总体
4、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emic)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其文化。

❖他观(etic)又称“客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二、民族学的方法论:
1、田野调查:是一种亲自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进行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的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通常在数月或者一年。

有的人甚至会一辈子关注和研究一个调查点。

田野调查法是人类学学科标志和看家本领。

❖1)参与观察:也称为居住体验法。

指的是在田野调查中主要依靠调查者参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对他们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直接观察❖2)深度访谈:即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采访和交谈。

❖3)直接体验
2、比较法
第三讲民族学理论(一)
1、古典进化论学派:
(一)、产生背景:
❖进化思想的影响:
社会进化:维柯《新科学》(172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孔多塞《人类知识进步图解》(1795);
生物进化:拉马克《动物学哲学》(1809);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
❖海外殖民地统治的促进
❖先驱——斯宾塞
代表作《进化的假说》(1852)
社会单线进化论:和一切生物都在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原则下从简单形式逐渐发展到较复杂的形式一样,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文化,也是由简单到较复杂的发展。

各文化都遵守着同样的程序。

各社会发展的速度有快慢不同,但必须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不能逾越。

(二)、代表人物
❖爱德华·泰勒(1832-1917):英国人类学创始人,代表作有《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1881)。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
1)对学科发展的贡献
2)残存法(遗留法)——文化演进:原始——野蛮——文明
3)万物有灵论(泛灵论)——宗教演进顺序:泛灵信仰——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精灵崇拜——多神崇拜——一神崇拜
❖摩尔根(1818-1881):美国民族学家,美国民族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0)、《古代社会》(1877)。

❖摩尔根与易洛魁印第安人的缘分。

❖摩尔根的主要观点:
1)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7个阶段:
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
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
文明社会。

划分标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
2)氏族制度的发展
3)家庭与婚姻的发展:
血缘家庭——普拉鲁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多妻——一夫一妻
4)财产的发展:氏族内部分配——同宗内部分配——子女继承
摩尔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弗雷泽:代表作有《金枝》(1890)《社会人类学的范围》(1908)、《图腾崇拜和族外婚制》(1910)。

他主要研究原始宗教、巫术、仪式、原始人的心智等方面,提出了巫术、宗教、科学是人类思想进化的三个阶段。

❖提出巫术的两大思想原则:
❖1)相似律——模拟巫术
❖2)接触律——接触巫术
2、播化论(传播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产生的西方民族学理论。

传播学派将人
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归因于从一处起源地传播到其它地方。

侧重于研究文化的地理、空间与地方性变异,从传播的角度建构进化论的人类文化史,同时构筑西方自己的人类文化史。

分为德奥文化传播论和英国文化传播论。

❖传播论理论要点:
1)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

2)认为文化采借多于发明。

3)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

因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关联的机会愈多
❖德奥传播学派:
(1)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

无论哪一种文化事实都是在某一地方仅仅一次产生出来的,并只有少数几个地区较优秀的民族才能创造和发展文化。

他们的创造发明传播形成以他们为中心的文化圈,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从这些优秀民族的文化中传播和借用出来的。

整个人类文化史只是几个文化圈在地球上移动的历史,是他们之间彼此机械结合的历史。

(2)格雷布纳的实证研究方法:
形的标准量的标准
其方法论是要把人类形形色色的文化归结为单个的、一次产生的现象。

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不论分布在什么地方,格雷布纳都宣布他们属于同一个文化圈。

❖英国传播学派:
(1)威廉.里弗斯:原是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后1898年因人类学家哈登邀请,参加剑桥大学组织的托雷斯海峡人类学考古队,开始对民族学发生兴趣。

曾对印度南部的托达人
和美拉尼西亚人进行过实地调查,著有《托达人》(1906)、《美拉尼西亚人社会史》等。

他早年是进化论者,中年是文化传播论,晚年是埃及中心说的极端传播论者。

(2)史密斯:原是解剖学家,曾任伦敦大学解剖学教授。

1931年曾来中国查考北京猿人化石。

1900-1901应里弗斯邀请来埃及研究早期人类的遗骨,被埃及几千年前古文明所深深倾倒,在里弗斯的启发下,产生了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明中心的观点,认为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与古埃及相同的文化形式应该都是由埃及传播过去的。

3、社会决定论
❖法国社会学派的主要观点:
1)对社会事实的解释只能以其他社会事实来进行,而不能简化到生理和心理的层面
2)社会先在于个体并外在于个体,大于个体之和。

社会对个体具有强制性
3)社会的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
4)社会文化依据二元对立原理分类
5)所有社会现象都有功能实现,因而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代表人物:杜尔干、莫斯
4、功能学派(田野调查)
❖理论来源:法国社会学派。

❖功能学派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鼎盛于30年代至50年代。

1922年,英国同时出版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拉得克里夫·布朗的《安达曼岛民》两本著作。

这两本著作被后人誉为功能学派的诞生标志。

这两位作者也成为该派的领军人物。

❖马林诺夫斯基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1)关于“需要”与功能:人基本上有两类需要,基本需要(生物需要)和衍生需要
(即文化需要)。

用文化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即所谓的文
化的功能。

2)实地调查:他在西太平洋的长期实地调查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本规范,开启了民族学家必须亲身长期的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

促使民族学真正成为一门现
代社会科学。

尤其是所提倡的参与观察后来被接受为民族学的学科共识。

❖布朗(1881-1955):早年学习心理学和道德科学,于1898年和1900年两次赴法国学习,深受法国社会学年刊派的影响。

田野点:安达曼群岛;澳大利亚
❖布朗的观点和方法:
1)结构-功能论: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

强调文化功
能对于社会的整合性。

他强调结构的研究。

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二者合并起来,就
是社会体系。

2)主张使用自然科学的调查方法,如归纳法
❖功能论评价
1)贡献:
进一步发展和确立了文化整体的观念把民族学从书斋带到了田野,从历史带到了
现实,从对文化史的主观建构带到对社会生活的直接观察和详细描述,确立了现代
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典范
2)缺陷:
强调现实的同时忽视了历史;忽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无法解释文化差异
的产生;无法解释社会冲突与变迁。

❖新功能论:在功能论盛行的后期,学派内部开始悄悄出现一些反思,针对功能论的缺陷提
出质疑:
1)对马林诺夫斯基个人需要论的批评
2)对社会均衡、稳定论提出质疑:
林耀华与《金翼》:摇摆论
格拉克曼的“社会冲突论”:非洲斯威士人的反叛仪式
5、历史特殊论学派(文化相对论):历史特殊论是20世纪初以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
为代表的美国历史学派的基本主张。

该理论以实证方法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不做原则性的理论概括,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历史,因此,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
❖博厄斯(1858-1942)出身于犹太家庭
1)文化独立论和文化相对论
2)文化区概念及分析法
各地区都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因此可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征来划分地理区域,称为“文化区域”。

文化特质——文化丛结——文化类型——文化带——文化区
第四讲民族学理论(二)
1、新进化论学派(单线进化与多线进化):
❖怀特(1900-1975),美国人类学家,新进化论的倡导者。

其主要观点:
1)同意古典进化论的文化单线进化观点。

提出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评估文化进化的标准C=ET 。

C代表文化,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T代表开发能源的工具与技术的效率。

文化的四个进化阶段。

2)文化的构成:文化分为三个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

3)符号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人类行为无一不是由于符号的运用而引发的。

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使用符号。

❖斯图尔德(1902-1972)
1)多线进化论:受文化相对论影响,认为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性,因而文化的进化有多种途径并呈现出多种形态。

2)文化生态学:强调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文化与其所处生态环境不可分离。

生态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了文化的差异性。

❖塞维斯(1915-)和萨林斯(1930-)
1)力图将怀特普遍进化论与斯图尔德多线进化论结合起来,提出“一般进化”与“特殊进化”并存。

2)社会组织的“一般进化”理论:队群社会→部落社会→酋邦制社会→国家→工业社会。

❖新进化论主要观点:
①唯物主义文化进化史观②普遍进化与多线进化
2、象征主义(对文化的不同理解)
❖主要观点:
①人是由其自身编织的意义之网所支撑着的动物,而文化就是这种意义之网。

文化就是
一个象征符号构成的意义体系。

②对文化的研究应该是对象征符号意义体系的研究。

❖格尔兹(1926——),美国人类学家
❖主要观点:
(1)对文化的定义;
(2)文化研究——对文化的阐释——阐释人类学;
(3)深描与浅描(眨眼的含义?)
(4)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

(5)地方性知识:从本地人的观点出发“解释”本地人(被研究者)的文化。

(“经验接近”与“经验远离”)
(6)文化研究不是“科学”的探求,而与被研究的文化一样,是一种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社会得以绵延传续,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得以表述的话语
途径
❖特纳(1920-1983),英国人类学家
❖主要观点:
1)恩丹布人仪式的三个阶段:隔离期;过渡期;结合期。

2)象征符号在社会中的实用意义:如过渡期的象征意义及其功能(与格尔兹的区别)❖玛丽·道格拉斯(1921—),英国女人类学家。

❖主要研究与观点:
1)禁忌的来源:分类的模糊
2)肮脏或洁净的分类:取决于人的分类系统
3)人的分类系统与社会系统对应,是社会秩序的象征性体现(肮脏=错误或不道德)和合法化
第五讲生计与经济
1、生计方式:
❖寻食生活方式
1)时间及分布:1万年前——现在25万人(不到0.005%),占人类历史90%;
2)特点:高流动性;人口规模小(控制人口的措施);队群;平均主义
❖游耕生计方式——刀耕火种
1)含义和类型:前进式;螺旋式
2)特点:定居时间变长;人口负载量增加;土地成为私有财产
❖游牧生计方式
1)分布地区:北非、中东、欧洲、亚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2)特点:流动性——逐水草而居;
2、互惠与再分配
❖互惠交易
1)一般互惠:价值不一定相等;时间不限
2)平衡互惠:价值相等;时间较固定
3)负性互惠:价值不对等
❖再分配:非工业社会的再分配制度:指的是一种从“付出”到“返还”的完整的连锁系统,表现为在一个共同体内部,普通成员可向拥有政治甚至宗教权力的领导者,义务奉献、付出财物或服务,然后领导者又通过节日盛宴其他仪式,将自己聚集并保存的这些财物、服务等返还一部分给普通成员。

工业社会的再分配制度:税收。

第六讲婚姻与家庭
1、婚姻的定义:
❖人类学的定义:
1)婚姻是“得到习俗或法律承认的一男或数男与一女或数女相结合的关系,并包括他
们在婚配期间相互所具有的以及他们对所生子女所具有的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2)婚姻“仅仅存在于当经济的功能和性功能结合为一种关系之时”
3)婚姻是制度化的性结合
2、婚姻功能
❖保持社会(群体)的稳定。

❖为繁衍后代提供适宜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在早期的采集----狩猎社会,婚姻可以提供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

❖婚姻还可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联合。

3、婚后居住模式
❖单居制
(1)从父居:又称从夫居
(2)从母居:又称从妻居
(3)从舅居
❖两居制
(1)两可居
(2)两方居
❖新居制:工业社会较常见。

寻食社会也有。

❖分居制
(1)原居制:夫妻各自在各自家庭
(2)独居制:夫妻各自独立生活
4、家庭的定义与功能
❖家庭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建立在婚姻、血缘或收继关系基础之上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结构的最小细胞。

❖家庭的功能
(1)社会基础性(2)结构封闭性(3)功能整合性(4)高频互动性
第七讲亲属与继嗣
1、五服
❖中国的五服制度: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服,服事天子之意。

(2)另指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以丧服种类分为五等,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称为五服——斩衰(崔)、齐衰(资崔)、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也是通婚的一个界标。

五服外方可通婚。

2、亲属称谓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是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术语或名称。

❖亲族称谓的作用:
可以确定和维护整个社会秩序;可以加强亲属群体间的团结与合作;可以将不具亲属关系的成员整合进亲属关系的网络之中,拉近社会关系;能帮助人们理解婚姻家庭形态的演化。

3、继嗣的含义:或称继嗣法则,是根据已知的或推测出来的共同祖先,使每个人与特定的
亲属发生关系的规则。

按照这种规则组成的亲属群体就叫继嗣群(descent group)。

第八讲群体与社会分层
1、社会分层的定义:指社会中的人按照不同地位被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别,是一
种制度化的不平等。

2、划分标准
(1)财富:经济资源。

是社会分层的最重要层面,是权力与声望的基础。

(2)权力:达到目标或目的的能力。

有权力的人可能拥有财富,但也可能是拥有他
人不具备的特殊知识和雄辩力。

比如对宗教仪式的掌控。

(3)声望:来自社会的尊重和敬仰。

3、类型(等级;种姓)
(1)等级社会:依据血缘、社会地位、职业、财富等将人们分为不同层级的群体,并认为这样的层级划分是天生注定的。

等级中成员的地位是相当固定且不可渗透的。

等级实行严格的内婚制。

(2)阶级社会:是根据人们所享有的特权和权力的高低差别而对人进行的区分。

(3)印度种姓制度:印度人有数以千计的姓氏。

这些姓氏归属于四个类别:婆罗门(教士和学者)、刹帝利(武士)、吠舍(商人)和首陀罗(工匠和体力劳动者)。

在四个类别之下还有一种“不可接触者”,是被逐出种姓者,最受歧视的贱民。

第九讲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1、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组织?
❖什么是政治?
所谓政治就是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中,一种结构支配其他结构的权力关系。

政治是对权力的竞争和运用。

权力竞争的目的是获得资源,以在社会中获得并维系统治地位。

❖什么是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指的是一个社会用以维护内部秩序和处理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事务的那些手段和方法(或者说指一个社会的权力分配和权力安排的具体形式)。

2、非集权和政治组织
❖队群组织:队群是最简单的政治组织形式。

它是由若干个家庭组成的血缘群体。

生计方式:通常以寻食或游牧为生
家庭和居住模式: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的变换。

权力运作方式:集体商榷达成一致(人口数量少)
首领:自然形成。

其职责主要是带领队群成员迁徙。

除此以外,首领再无其他任何权力和义务。

队群成员的行为主要靠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和宗教信仰的力量来规范。

当发生冲突时,搬迁是人们通常会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队群组织的特点:小规模;封闭(内部通婚);流动性强;政治独立;平权(几乎没有社会分层)。

❖氏族:氏族就是相信大家拥有一位共同祖先的人们群体。

这是大多数部落社会的政治组织单位和政治权力运作的舞台。

氏族的权力运作:长老制。

长老们形成一个类似于议会的组织,内外事务都由他们来商讨解决。

但长老并没有绝对权威。

拆合世系制:非洲努尔人的政治组织形式。

❖部落
定义:部落组织是指由氏族的血缘纽带整合起来的、彼此分离的许多队群或村落,或者依据年龄级别、伙伴关系组织起来的、突破了血缘或地缘局限的联盟群体。

特点:有领袖,实行内部自治;不稳定;
权力运作方式:领袖是群体中较有智慧和品行高尚的人,受人尊敬。

人们愿意听取领袖的
意见。

但领袖没有权力要求人们按自己想法行事。

部落的社会秩序维护机制:与队群社会类似。

主要靠舆论压力和来自宗教信仰的约束力。

❖非集权政治组织的特点:
在队群和部落当中,权力是分散的,而且每一个群体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彼此独立。

这类社会的人口规模不大,而且社群也罢、个人也罢,由于大家在生活当中所从事
的绝大多数工作相差无几,因此,在知识、技能等方面也显不出有太多的差别,或
者说彼此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政治组织隶属于血缘团体、年阶团体或者是利益共同
体。

3、集权政治组织都有哪些类型?
❖酋邦
(1)酋邦是一种地方性集权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方群体组成;民众分成不同的等级,由一个居于社会等级顶端的统治者,即酋长所统治。

在酋邦政体
之下,每个人的政治地位是由他与酋长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决定的。

与酋长的
关系越亲密,地位越高,并且受到地位比自己低的等级的尊崇和伺候。

(2)酋邦的特点:
(3)权力集中在酋长手中并世袭;
(4)人们的经济活动受酋长支配。

酋长控制并对社会的剩余产品进行分配。

(5)具有权力、地位高低不等的社会分层;
(6)有以酋长为核心的统治集团,通过这个统治集团行使权力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

❖国家
(1)国家的定义:国家是有着社会阶层和一个正式的政府,并以法律为依据的自治
的政治单位。

国家是最正式的政治组织形式。

在国家这种政治组织下,政治权力集
中于政府,而政府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内管理国家公民的事务,对外处理与外
国的关系。

(2)国家制度的组成要素:
人口控制制度:通过人口普查和行政区域化分实现对人口的控制和国家边界的划分。

司法体系:法律制度(汉莫拉比法典);法院和法官;
暴力机关:执法机关,如公安部门、监狱(对内);军队(对外);
财政制度:税收制度;再分配制度;
除以上国家制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构成——宗教。

宗教是国家对人民的思
想意识进行控制的重要媒介,也是国家机器合法化的重要媒介和途径。

4、社会控制的含义:社会控制指对社会秩序的维系,调整个体利益和社群利益以维护社会
的稳定与和谐。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指人们依靠社会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施加影响,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及和谐发展的手段和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指社会对犯罪行为或越轨行为的预防,阻止及处置的措施和过程
第十讲宗教信仰
1、宗教的定义及类型
❖宗教的定义:
华莱士:宗教是与超自然生命、能力和力量有关的信仰和仪式。

格尔兹:宗教是一个象征体系。

其目的是确立人类强有力的、普遍的、恒久的情绪与动机,使得这些情绪和动机仿佛具有独特的真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