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平时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平时作业
1.影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该课程设计的原
则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课程目标,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观念、知识结构、设计能力,学校教育条件等。
一、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反映的是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达到的发展状态,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做中学”、“活动中发展”,因此任何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都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首先必须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为依据。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维”总目标,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段目标,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依据。
在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常常因为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而出现一些设计“次品”。
存在问题:1.设计“抽象化”,课程总目标没有具体化。
2.设计“纯知识化”,偏离课程总目标。
二、学生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是活动设计的主体,他们不仅仅参加活动,而且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也体现出主体性。
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是活动课程设计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一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的全过程,学生之所以能积极主动参与、全程参与,又主要是以他们的已有经验(包括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情况为前提的。
(一)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已有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直接认识获得的感性知识经验,而间接经验是通过间接认识获得的理性知识经验。
直接经验主要涉及的是有关学生生活、社会环境与自然事物方面的现象层次的经验。间接经验主要涉及的是学生经过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后获得的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层面的知识经验。
(二)学生的兴趣爱好
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类兴趣(本能、冲动):
第一类是“社会本能”(the social instinct)。
第二类是“制作本能”(the instinct of making)。
第三类是“探究本能”(the instinct of investigation)。
第四类是“艺术性本能”(the art instinct)。
杜威认为,这四类兴趣是儿童的自然资源,儿童后天的经验是在这四类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心智的积极生长依赖于对这四类兴趣的运用。因而,课程设计需要建立在这四类兴趣及相应经验的基础之上。
(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育必然要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制约,也就是说,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主要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身体发展主要是指身高、体重、各种器官及其技能的发展。心理发展主要指人的感知、想像、思维、创造力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等。
三、教师方面
(一)教师旧有的观念、习惯
存在问题: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部分教师将活动资料包奉为“圣经”,出现课程实施的教材化、学科化倾向,固守着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教师必须抛掉狭隘的课程观和习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能以书本为中心;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参与业务培训或在实践中提高,全面拓宽和夯实自己的知识层面,具备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如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力争做到文理兼通,多才多艺,向一个综合型、全能型、科研型教师靠拢。
要主动地补充教育教学新理念知识,实践性知识,常用的科研知识,常用的信息技术知识,认真研究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身心发展特点。
(三)教师的活动规划与设计能力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规划与设计能力,就是指教师的整体规划、方案设计、目标编制、内容选择、活动过程与课程评价设计等方面能力。
首先,学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企业”,拥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学校可以成立由各科老师组成的活动设计和指导小组,这样就可以发挥每个老师的特长,以弥补单个老师知识和设计能力的不足。
其次,一个课题组,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都有这各自的特长。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组织师生共同设计,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其三,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家庭背后,都有着一张社会网。还有社区各种人力、物力等课程资源。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捕捉信息的渠道众多可以快捷地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
其四,对于课程的设计方案,可以通过评价不断优化,参加规划或方案的评价人员也力求多方面。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对活动设计的负面影响。
四、学校的教育条件
由于学校的教育条件,如地理环境、物质条件、人文条件(学校的历史与文化、指导力量、学校氛围,所处社区)都直接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进而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它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生存土壤、活动场地、发展空间和成功机会,因此,它们也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重要因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也决定了其活动设计必然要求大大地扩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与学科课
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对教育资源的需求量更大,依赖程度更高。
没有这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再好的设计也只是一种美好的空想。因此,如果在设计时对这些因素不予以考虑,那么,具体实施的时候,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一)学校所处地区的自然资源
引导学生尽可能以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或现象作为设计的素材,使他们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口多少、聚居民族、气候特征、矿产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在城市地区,可以“垃圾”、“环境美化”、“空气和噪音污染”“生活资源与人口”等为题材;而在农村地区,可选择“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化肥污染”、“动植物资源保护”等作为素材。
(二)学校所处地区的文化资源
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它们。如利用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健康的民俗活动等进行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促进民族平等和交流的活动。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三)学校所处地区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
如围绕工农业生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交通与通信设施,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文教设施,公园等娱乐设施,各种教育基地等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在其设计过程中将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而新闻媒介、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成为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无形的动力。
(四)学校特有的物质条件和学校文化资源
开展适合突出学校特色的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站沟通了中小学教师之间,教师与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