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如果把整个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1],那么,从原始社会文字产生至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即为古代语文教育期。其中,从文字产生至奴隶社会中期结合劳动和生活进行言语和文字教育的阶段为言文教育期,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渗透在文化教育中的读写

教化的阶段为古文教育期。古代语文教育期虽然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也没有语文这一学科的名称,但渗透在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活动中的语文教育理念、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不乏启示。

一、生活教育:既重视语文课堂,更重视社会生活

生活教育既是古代语文教育的理念,又是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2]“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3]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理念与方法正符合教育的本源,当然也符合语文教育的本源。

从原始社会文字产生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言文教育,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人类经由洪荒时代、

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言文教育期的教育尚未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分离独立,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它虽然内容贫乏、形式简单,处于混沌、粗疏的状态,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但它与生活这一原始情结相联。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语言既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种经由生活的原始途径所形成的生活教育法,就是当时和此后语文教育最正宗而本真的基本方法。

到了古文教育期,与言文教育期的生活教育一脉相承,出现了以“家训”为标志的较为规范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那些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们大都认为“天下之本在家”。由于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他们的家训自然成为生活中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司马光的《家范》,清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是影响较大的家教书。这类书虽然在宣扬忠臣义士、贤妻良母等封建意识方面消极因素很多,但在指导学习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培养社会人才方面还是起过积极作用的。

古代的生活教育对于我们的启示主要在于: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不应仅限于校内与课内,更要孕育并融入于生活,每一个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是学习语文以及学习做人的大课堂。我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

的外延相等”,正包含着这样的原始含义。

在语文教育中,如果单纯指望从校内课堂中学习,就会因限于时空、缺乏广泛的生活基础和应用舞台,从而削弱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生活的现实中汲取语文营养,通过课堂学习提高语文的理解水平、把握语文的应用规律,并且最终将其应用于生活,从而形成一个“生活―课堂―生活”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告诉我们,学校语文学习、家庭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学习应构成一个大系统。就学校语文学习说,课堂语文学习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因为还有课外的语文学习。课堂语文学习只是社会生活中语文活动的一部分,只有充分利用课内外(包括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语文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言语习得:既重视语言知识,更重视言语能力

在言文教育期,人们并不是先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再来进行言语活动,而是在母语的言语环境中把握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进行言语活动。正是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的母语环境中,人们凭借口耳授受的方式,用口头言语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言语不断发展,以至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是言文教育的极好内容和教材,而以此为内容和教材的母语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就是通过“言”――口耳相传的形式来进行的。可以说,原始状态的这种粗糙而生动的言语教

育,就是母语教育的胚胎。在母语的海洋里学习言语,通过言语实践把握语言规则,通过把握语言规则进而提高言语水平,这是当时乃至之后的古文教育期语文教育的一条根本途径。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也告诉我们,要想学到知识和技能,就得不断从实践中习得。这些异常朴素的道理,正是语文教育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言语习得规律。

古人的言语习得经验看似简单朴素,却是十分宝贵的语文学习真经,其对我们的启示在于:语言知识尽管十分重要,但渗透语言知识的言语训练应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义

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的符

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全民性的交际工具。言语则是人们对那套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过程,及其所形成的结果,是一种个人行为。语言和言语虽有质的区别,但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互为前提,互为因果。首先,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交际作用,都必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不断发展。同时,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思想情感,并借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开设母语课程,究其本意,都是为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母语,包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

言,和母语的实际应用――言语。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教育的重点则更在于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语文教育过程应当是“言语―语言―言语”。这就是说,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他人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中领悟语言规则,进而形成学生自己做人须臾不能离开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这是母语学习的基本模式。

借鉴由古代语文教育沿袭的言语习得经验,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语言是规则,言语是行为,行为离不开规则,规则为行为服务;语言侧重于知识体系,言语侧重于能力表现,能力离不开知识基础,知识又要以能力为目标。同时尤其需要强调,在语文教育中,应当十分重视言语习得,着重培养言语能力。

三、学法指导:既重视教师教法,更重视学生学法

言文教育期后,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古文教育期。这一时期从奴隶社会末期开始,历经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古文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以“五经”“四书”为教材,或以历代名家名篇为范本,有时读专书,有时读选文,学的都是书面的“文”;二是文、史、哲不分,甚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当时十分重视学法和教法的研究,而且具有学法与教法融合、学法与教法并重的特点。正是由于学法与教法相融合,所以学法指导其实也就是一种教法,从而体现了“学法教法化,教法学法化”[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