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

合集下载

吴文化资料

吴文化资料

在学习吴文化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学到了也知道了非常多的吴文化知识,现在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故吴人的风俗习惯虽与越人相仿,但吴地距中原为近,开发较早,接受华夏文明的浸润较深,其百越文化基因不够显扬,越人则保留了较多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的太湖流域以及无锡、苏州等江南地区,其中苏锡常一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吴国国都一直迁徙,诸樊为吴王时在今苏州吴中区的木渎建都,后公子光刺王僚后为吴王即是阖闾,在伍子胥主持下重新建造都城阖闾大城就是后来的吴郡郡城、苏州府城、今天的苏州城。

这见诸于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来所有关于苏州历史古籍的记载。

从此吴郡郡城、苏州府城、苏州成为吴文化的中心至今。

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各族人民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政治制度,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称作吴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特别繁荣,其文化尤为发达,从这里的辉煌灿烂历史文化中,可见中华民族文化之一斑。

一、从全国第一古城说起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吉刚先生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说:“1951年农历新年,苏州市长王东年偕同党方开老人会,予亦被邀请前往,席上请来宾发言,予因述:‘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根底,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顶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场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

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提醒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开展演进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分,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

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是真实的。

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

一是秀美的水乡特色。

谈起吴地,湖山、古镇、小桥、流水、园林、曲径、荷池等精致小巧、优美典雅的自然文化景观就会自然浮现眼前。

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以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

吴文化就其主导性、根底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

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

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

二是婉约的吴语文化。

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

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

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

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

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

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概述2006-04-18 21:20:27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 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楚文化

楚文化

楚文化
1.特征
一种是努力工作和自我完善的进取精神。

二是追求新奇事物的创新精神,即开拓进取,不断探索。

第三是折衷主义的开放精神,即将北方和南方融为一体,并包括所有河流。

第四是崇尚军队,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

2.概念分析
楚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南部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祖先最初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郑)的中原。

迁往南方后,他们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因素带入楚国,并在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冀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了楚文化。

目前,湖北大部分地区和豫西南地区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

河南东南,江苏,浙江和安徽北部是晚楚文化的中心。

春秋中期以后,湖南和江西成为楚文化的重镇。

贵州云南,云南和广东等地的某些地区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3.地位
楚文化继承了商周的许多文化特征,其灿烂的文化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别具一格,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的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都是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其根源的追寻必须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4.楚文化装饰纹样的视觉特征
楚文化的纹饰里,最重要的要算是凤纹了。

因为楚国尊凤贬龙贱虎,所以在很多物件里都会凤踩虎或者啄龙的图样。

同样在各种装饰里,凤的重复排列图样也很多。

然后在楚文化的装饰中多以曲线造型或者制纹,这也是楚国很多物体器型与中原文化的不同。

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

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

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张硕(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摘要:本文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关键词:吴文化;楚文化;吴楚文化中国图书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张硕(1966—),湖北蕲春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是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余年,与周朝相始终。

现在,我们一般把楚人先祖熊绎被西周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作为楚建国封号的开始。

据《夏商周断代年表》,周成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

从周成王时期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国约有800余年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楚国作为江淮流域的最大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楚国八百余年扩张经营,为秦汉创立伟大封建帝国准备了重要条件,七国中秦楚应是对历史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

”在8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楚从立国之初偏居今鄂西北荆山一隅的一个蕞尔小邦,经过不断扩张,逐步拓展到横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泱泱大国,在楚国鼎盛时期,曾经领有东至东南沿海,西至川东,北至河南、山东,南至两广的广袤版图,厕身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长,是“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天下之强国”。

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人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

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当时楚国的歌曲。

全国重要的民间节日端午节,也是从楚地兴起并传开的。

鼎盛时期楚文化的门类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天文、历象、算数、冶金、织帛、髹漆、筑陂、筑城、筑室、道术、辞章、艺事等等。

吴文化

吴文化

判断正误(对/错)对/错在江南地区,考古学家在20世纪20代就发现了原始人类的踪迹和遗见教材P3 址。

南京猿人的头盖骨和相关遗迹的出土表明,大约50万年的远古时期,见教材P3 南京一带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

1985年,三岛山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的发现,首次揭示了太湖地区见教材P4 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面貌。

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粗糙的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

见教材P3苏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除三山岛外,还有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见教材P6-7 的草鞋山、吴江的梅埝、无锡锡山区的彭祖墩和常州圩墩等处。

和黄河流域一样,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见教材P2太湖流域的江南土著文化,就是吴文化。

见教材P2周族部落的始祖为中国远古时期的农神后稷,后稷的父亲乃是“皇帝见教材P11 之曾孙”的帝喾,而后稷的母亲则为“炎帝之后”的姜原。

商朝末年,周族部落因部落权力的继承问题,导致了部落首领古公亶见教材P16 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的南奔。

由此,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开始了最初的融汇于整合,从而产生了吴文化。

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推翻见教材P11 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长三角”的地理学概念,据《辞海》介绍,指的是江苏省镇江以东,见教材P11 通扬运河以南、浙江省杭州湾以北这一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长三角”既是一个行政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概念。

这一地域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见教材P27 通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

“长三角”区域,土地面积约10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见教材P28 的1%;人口近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25%,近年却创造了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GDP。

因长江在今安徽芜湖、江苏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不再江分见教材P29 南北,而是分为东西。

江的两岸,隋唐以前,是南来北往主要渡口的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为江东。

吴文化

吴文化

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着美丽而又富庶的江南地区,人杰地灵,她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从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文物证明距今五千九百年前江南地区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经过远古原始社会、原始部落、蚩炎黄、三皇五帝、跨越夏商之交,江南腹地的吴地早已闪烁出“鱼米之乡”这颗东方明珠的光彩。

漫长的历史进程淡薄了人们的感觉。

五千多年前创立世界古代文明的东方大国曾先后由三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部落所组成。

东部苏浙皖鲁及沿海一带由当时是国最大的部落首领青帝蚩尤统率,他以强大的阵容击败炎帝族共工,直近黄帝族,气吞山河、威震华夏。

一度主宰着中国的历史!北方内蒙黄河中游由羌人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率领;西部黄河流域上游蒙古高原一带的狄人由黄帝轩辕氏率领。

战略军事家黄帝以少胜多,发明指南车,又联合炎帝,在十分危急困难的情况下出奇制胜,消灭了蚩尤,再击败盟友炎帝,又西伐白帝,建立了统一的中华民族。

正统观念的史学家历来只会歌颂黄帝,而贬低部落所创立的古代源於“混沌时代”,是夷蛮、羌、狄三族共同组成的。

更确切地说中华民族应是蚩炎黄三族组成,这才真正是中华文明的起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太湖流域却是“地广人稀”、“刀耕火耨”的荒凉之地,曾自居中原福地,歪称太湖江南为“荆蛮之地”,称当地百姓为“南蛮”,带有民族岐视的色彩,这是历史局限性的缘故。

江南古邑公元前3208年,泰伯来锡后先在梅里建城规模较小,这是江南最古老的城邑。

公子光夺取王位后在今胡埭乡建立第一个阖闾城,在县西25公里处,然后再建第二个阖闾城(姑苏城)(B.C.514年),但这以前若干年吴王僚早已在无锡建造城墙,并大兴土木建造吴王宫,宫殿建筑群(在今市中心中阳附近大娄巷)。

吴楚两地建筑文化对比分析

吴楚两地建筑文化对比分析

对吴楚两地建筑文化进行比较,吴建筑文化特色依旧在传统街巷、园林、楼阁亭榭中沉淀,新的江南特色建筑在积极探索之中,然而经过几千年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流,楚地文化已变得个性越来越不鲜明了。

此外建筑文化在交融中发展,在追寻本地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也可从他地建筑文化中得到借鉴与启发,从而加深对本地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从地域范围而言,楚地一般指以今汉水流域为中心北抵方城、南至衡、西起夔、东抵鄂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吴地指长江下游以南、杭州以北、常州以东环太湖周围地域。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木骨泥墙体系建筑文化与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干栏体系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之两大源头,中国北方地势平坦、文化容易交流,建筑文化也易具有共性,而南方多山水阻隔,文化易单独发展而形成一个个自具特色的文化龛。

历史学家将太湖流域的“吴”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和钱江流域的“越”文化相并列为长江中下游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和黄河一样,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古人有诗云:“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诗中两人虽分隔两地,然而有长江将两人紧紧联系,串起“我”与“君”之日日相思;“楚”建筑文化居长江头,“吴”建筑文化居长江尾,同一条江孕育着不同性格的建筑文化,了解其魅力,分析其联系,寻找其差异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的。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面镜子亦具有各自文化之烙印。

纵观吴楚两地建筑文化史,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虽然在源源不断地汇入来自中原的文化活水,但体现本土精神的主流建筑文化始终在延续,未曾中断,本文试将“吴”“楚”建筑文化进行对比以反观地域文化对建筑之影响、加深对吴地建筑文化之认识。

然而吴楚两地各有自身复杂之历史地理状况,建筑也并非匀质分布、特征明显、分野清楚,比较也只能是粗略的、草简的、“见林不见树”的。

1、天人合一:吴建筑与自然高度和谐,楚建筑与自然诗意共处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吴楚两地的建筑文化之中。

江苏地域文化复习资料

江苏地域文化复习资料

1、江苏境内时间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__30万__年的“南京猿人”,1993年在南京市东郊_汤山_葫芦洞发现两块人类头骨化石。

2、新石器时代,江苏南部有环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和南京地区的_北阴阳营文化,以及崧泽文化和_良渚文化。

3、春秋战国时期,江苏境内出现了三支代表性的区域性文化,即吴文化、越文化和楚文化。

4、元代,江苏长江以南属__江浙_行省,以北属_河南_行省。

5、汉代郡国并行,江苏分属于_扬州_、徐州刺史部和吴楚等诸侯国。

6、江苏地域文化应以江苏成为一级行政区,即__1667_年,江苏建省为其源头。

7、_1667_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此为“江苏”得名之始。

8、清康熙六年(__1667__年),合江宁、苏州简称的“江苏”之名正式使用。

9、汉代以降,中原地区人口大规模南迁加速了江苏文化和_中原文化_文化融合的进程。

10、清代_徽派_的学术思想对江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1、目前的江苏古镇、民居建筑都有着非常明显的_徽派_风格。

12、元代,棉纺织业突飞猛进发展__黄道婆_在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3、日涉园,建于明万历年间,取_陶渊明_《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语意。

14、谢灵运和谢朓合称“大小谢”,是中国__山水诗的重要推动者。

15、淮南王_刘安_编撰的《淮南子》是江苏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巨著。

16、常熟人_黄公望_工诗词,善书法,其传世画迹主要有《富春山居图》等。

17、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称“_二王_”,一直被尊为正统书法的主流。

18、明代中叶,江苏画坛产生了著名的_吴门_画派,形成江苏绘画的又一高峰。

19、陆机的《_文赋_》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地专论创作的文章。

20、钟嵘的诗歌评论专著《_诗品_》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

21、南唐后主_李煜_填词技艺娴熟,情境别致,被誉为“词中之帝”。

22、江苏境内科学家_沈括_所著的《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江苏文化历史人文(旅游参考)

江苏文化历史人文(旅游参考)

江苏文化历史人文(旅游参考)【江苏5大文化地域】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等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概况为5大地域文化:1、吴文化:苏锡常地区属于吴文化,具有清新气息、柔美风格、鲜活灵性。

吴文化形成了聪颖灵慧、乐于创新等特征。

2、楚汉文化:以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以青莲岗文化、大墩子文化等为渊源,特征就是刚强雄浑。

3、金陵文化:以古都南京为中心,特征就是南北交汇、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独树一帜。

金陵文化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

4、淮扬文化:以扬州为中心,该地区河多水多、船多桥多,呈现出古、文绿、秀的地域风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豪迈与清新相结合的特征。

5、海洋文化:以江苏沿海城市连云港、盐城、南通为中心,从先秦时期逐步形成了海洋文化区。

海洋文化包括山海文化、西游文化等,具有沧海桑田、大胆开放的海派气概。

【江苏自然旅游资源3区域】1.江苏旅游资源按区域可分为长江、太湖及徐海三个旅游区。

(1)长江旅游区山川秀丽,古迹众多,包括扬通泰镇宁五市。

主要景点有南京: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莫愁湖、等扬州:瘦西湖、大明寺、个园等。

(2)太湖旅游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明水秀,包括苏锡常三市。

主要景点有苏州:古典园林、水乡古镇、虎丘、寒山寺、苏州乐园、玄妙观、盘门三景等。

无锡:鼋头渚风景区、锡惠公园、无锡影视基地、灵山胜境、善卷洞、竹海等。

常州:中华恐龙园、淹城遗址、天宁寺、天目湖、南山竹海等。

(3)徐海旅游区历史悠久,名胜众多,包括徐淮连盐宿五市。

主要景点有徐州:龟山汉墓、汉画像石艺术馆、徐州汉城、北洞山汉墓等。

淮安: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等。

连云港:花果山等。

宿迁:皂河安澜龙王庙、骆马湖旅游风景区等。

2.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江苏人文艺术历史】1、文学西汉淮阴(今淮安)枚乘是汉大赋的开山祖师,被后人推崇为“文章领袖”。

吴楚文化三题

吴楚文化三题

收稿日期:2006-03-03作者简介:张正明(1928-),男,上海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史、楚文化史。

第13卷第4期Vol.13No.4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ofEzhouUniversity2006年7月Jul.2006一、界定笼统说吴楚文化,容易使人乍听之际以为与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等类似,那是会发生误解的。

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都是同源异流的,吴楚文化却是异源同流的。

我们可以说,吴越文化就是吴文化和越文化,巴蜀文化就是巴文化和蜀文化。

可是,我们不能说,吴楚文化就是吴文化和楚文化。

缘由在于:吴文化与越文化,以及巴文化与蜀文化,都是两种一元性的文化;至于吴楚文化,则是一种二元性的文化。

二元性文化通常存在于两种一元性文化的交错地段,从而是边缘文化或称杂交文化。

假如用英语来表达,就是marginalculture或称cross—fertilizedculture。

这样的文化大抵有融合遗传的优势,即有“二美具”的特点。

为了研究吴楚文化,必须知道什么是吴文化以及什么是楚文化,其理自明。

对于吴文化和楚文化,假如只做分别的研究,吴归吴,楚归楚,好像河水不犯井水,那是必要的,但也是不够的。

因为,从这样的研究结果来看,它们就是两个文化板块,彼此界限分明,若不你挤我压,则必暂且相安无事。

在吴楚交错的边缘地段,却另有一种格局,吴文化与楚文化不是两个只会磕磕碰碰的板块,你进我退,我进你退;而是两个可以互渗交融的色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乃至某些方面你我不分,成为间色了。

研究吴楚文化这样的边缘文化或称杂交文化,可以认识吴楚交错地段特殊的文化建构和迷离的文化风采,并且洞察吴文化与楚文化二元互动的微妙进程,这是只研究吴文化和只研究楚文化所不可企及的境界,无疑有不容低估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效用。

二、位移吴楚交错地段,从古到今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间曾经南移。

吴与楚,先秦即已有之。

吴的国祚短促,楚的国祚长久。

吴文化_楚文化与吴楚文化

吴文化_楚文化与吴楚文化

收稿日期:2005-05-24作者简介:张硕(1966—),湖北蕲春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第12卷第5期Vol.12No.5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ofEzhouUniversity2005年9月Sep.2005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是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余年,与周朝相始终。

现在,我们一般把楚人先祖熊绎被西周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作为楚建国封号的开始。

据《夏商周断代年表》,周成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

从周成王时期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国约有800余年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楚国作为江淮流域的最大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楚国八百余年扩张经营,为秦汉创立伟大封建帝国准备了重要条件,七国中秦楚应是对历史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

”在8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楚从立国之初偏居今鄂西北荆山一隅的一个蕞尔小邦,经过不断扩张,逐步拓展到横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泱泱大国,在楚国鼎盛时期,曾经领有东至东南沿海,西至川东,北至河南、山东,南至两广的广袤版图,厕身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长,是“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天下之强国”。

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人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

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当时楚国的歌曲。

全国重要的民间节日端午节,也是从楚地兴起并传开的。

鼎盛时期楚文化的门类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天文、历象、算数、冶金、织帛、髹漆、筑陂、筑城、筑室、道术、辞章、艺事等等。

楚庄王、孙叔敖、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们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冶铸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髹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惊采绝艳的辞赋,汪洋恣肆的散文,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中国文明史上杰出的贡献。

论吴楚文化的交融

论吴楚文化的交融

第22卷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2No.2 2005年5月Jour nal of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of Suzhou(Social Science)M ay.2005论吴楚文化的交融肖梦龙(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212002)摘 要:吴、楚是长江中下地区的两个强大诸侯国家。

两国间的连年争霸战争,为吴、楚人才与文化交流开拓了渠道。

吴国任用楚人伍子胥为相,攻破郢都,大败楚国。

楚国学习吴越先进铸剑技术,在战争中发挥巨大威力。

吴国仿造楚式青铜青器,吸纳楚民土坑墓葬俗;楚人则效法吴之坟丘,吴、楚文化得到进一步交融。

楚灭吴越统一长江下游后,成为 东楚富饶地区。

关键词:吴、楚战争;文化交融中图分类号:K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5)02-0084-06黄河、长江都是孕育伟大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远古文化的策源地,古代文明的摇篮。

青铜时代,在长江上游有巴蜀文化的异军突起,中游地区楚文化气势恢宏灿烂,下游的吴越文化精深秀丽。

祖国大地上,中原的华夏与南方的蛮夷各族人民各尽智能,共同创造了中国博大辉煌的历史文化。

一、吴楚战争为两国人才与文化交流开拓了渠道吴、楚都是周初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它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成长、发展、壮大,并逐步兼并周围许多弱小方国而成为南方的强盛国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形成了各具区域特色的吴文化和楚文化。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各大国间相互征战,称王争霸,楚国和吴国都先后登上过霸主的舞台。

史称 春秋无义战,固然是讲战争给人民和社会造成了灾难与破坏,而另一方面事与愿反,春秋战国却造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科学大发展的历史进步局面。

吴楚间的连年争霸战争,就典型的为两国人才与科学文化的交融,开拓了渠道。

对此,楚文化史专家张正明先生有过精辟论述: 军事冲突与文化交流又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当时的形势下,文化交流往往需要军事冲突作先导。

江苏地域文化答案

江苏地域文化答案

江苏地域文化答案【篇一:江苏地域文化期末答案】200多年历史。

2、1113年,北宋设置镇江府,始称镇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新政权,应天随后改名南京。

1667(康熙六年)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此为“江苏”得名之始。

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定都,改名天京,并在占领区苏南地区建_天京省和_苏福省。

1863年,_李鸿章在苏州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最早的近代企业。

1865年,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更名为“金陵制造局”,这是南京第一个近代工业企业。

1902年,清廷批准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后易名两江师范学堂,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

1905年由近代实业家、教育家_张謇先生创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1907年8月江南图书馆阅览室在南京创办,这是江苏省第一所近代图书馆,也是我国最早的图书馆之一。

1910年,美国教会的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改组为金陵大学。

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1927年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确定南京为中华民国首都。

故南京又有“十朝都会”之称。

1928年_上海与南京都作为中央特别市划出江苏。

20世纪初,荣德生在家乡兴办了中国较早的一批民族工业企业,无锡由此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3、阿炳,一生共创作和演出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_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

4、安定书院,是我省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书院西侧有一株960多年的古银杏,传为胡瑗手植。

5、鲍照,擅长诗赋,尤善乐府,风格清俊飘逸,对唐代李白等影响较大。

6、北宋时期,江苏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路和京东西路。

北周时改广陵为吴州,隋改吴州为扬州,至此,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基本一致起来。

7、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神医”的_华佗,还精通方药、诊断、针灸法。

8、埠子车轮饼,香甜脆酥,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颇为赞赏,现为江苏省“老字号”食品。

从文物看“吴楚” 从文化看“端午”

从文物看“吴楚” 从文化看“端午”

从文物看“吴楚” 从文化看“端午”河南博物院 王文析端午节,又被我们称为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宴飨于一体的民俗大节。

流行于我国和多个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

民间流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便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的说法。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多方面内容,饱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融多种民俗为一体。

那么,我从文物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来聊一些跟端午有关的内容。

文物文化——来自“吴楚”的文物端午节,也叫端午,与楚地有关,因此也有人把端午叫“吴楚”。

说起端午节,人们就会与屈原投江、伍员复仇、曹娥殉父等元素联系在一起,它们的结合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文化习俗,还将这个民族特有的价值显示、精神追求通过节日的载体印刻在大众的记忆中。

我们都知道,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说到楚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湖北荆州,其实,楚国最早封国在丹阳,即今天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境内。

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楚国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垂麟纹升鼎(图1),通高58厘米,口径图1 垂麟纹升鼎俎面细节编钟细节图4 云纹铜禁图2 蟠虺纹镂空俎图3 王孙诰编钟56.7厘米,重60.5千克,河南南阳淅川下寺春秋楚国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升鼎无盖,敞口,方唇外折,双耳外撇立于口沿之上,束腰,有腰箍一周,平底,马蹄足。

鼎身纹饰复杂而精美,双耳外部及左右两侧铸有浮起的蟠螭纹,顶部饰浮雕兽面。

吴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

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文化由3800多年前商末西周部落周太王的两个儿子、周文王大伯父和二伯父——泰伯和仲雍从中原(陕西岐山一带)携带来的中原文明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本土文化融合而成。

先后经历了吴越时期、吴楚时期,创造了独特的江南、东南文化。

该地区语言相近,俗称“吴语区”。

最早的都城建在梅里(在今苏州境内,一说在无锡境内),号“句吴国”,后迁都姑苏(今苏州市)。

苏州和无锡梅村被视为吴文化发源地,而以苏州为吴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城市。

吴国的建立促成吴文化的形成据史书记载,黄帝本从少典姓公孙。

他的氏族长期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

氏族强大独立后改以姬为姓。

黄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姓姬的人,因而成为后世姬姓和所有从姬姓分衍出的姓氏如吴氏等的最原始、最根本的祖先。

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即西陵氏的累祖、方雷氏的女节、彤鱼女之女以及嫫母。

传说嫫母是世界上外貌最丑陋的姑娘,但却生了一颗非常仁爱、善良的心。

黄帝与四妃生了二十五个儿子,他们大都又独立成新的氏族首领。

在野蛮时代末期开始,那些刚独立出来的氏族的姓氏由部落联盟集团的首领封赐。

传说,黄帝吹律定姓,《国语·晋语》这样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姑、儇、依是也。

”其中,只有黄帝与正妃累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继承了黄帝本姓姬,吴姓即从玄嚣这一支发派递传而来,《丹阳吴氏族谱》正是以少吴(即玄嚣)为第二世远祖。

巨人足印:一个动人的故事黄帝的第五代孙是赫赫有名的上古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喾。

吴楚两地古代歌谣比较研究

吴楚两地古代歌谣比较研究

吴楚两地古代歌谣比较研究■刘子衿 黄子凌/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本文将以吴地歌谣的起源和发展、楚辞中的民间风俗为切入点对吴楚两地相文化互影响相互渗透这一文化现象做出考察与研究。

关键词:吴歌 楚辞 吴地文化 楚地文化吴地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各种外来文化冲击并与之杂糅,其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楚地文化与吴地文化的碰撞与新生。

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不仅影响着楚国士大夫阶层的创作,也影响着吴地民歌民谣的发展。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吴楚两地文化终归演变成了两种不一样的文化体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却也彼此之间保持独立,不被同化。

而吴楚文化源远流长,其时空划分究竟该怎样断定呢 “把吴文化与楚文化相接,构成吴楚文化,既可指先秦时期业已发生接触冲撞的吴、楚文化,也可用来指称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曰长江中下游文化。

这是广义的吴楚文化。

” [1] 本文将以吴地歌谣的起源和发展、楚辞中的民间风俗为切入点对吴楚两地相文化互影响相互渗透这一文化现象做出考察与研究。

一、吴地歌谣的起源与发展演变吴地,从地理上看是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方言区。

关于吴歌的起源问题顾颉刚在其《吴歌小史》中这样写道的:“吴歌最早起于何时,我们不甚清楚,但也不会比《诗经》更迟。

可是因为《诗三百篇》的编者只收集了中原和江、汉的国风,长江以南的吴、越、楚都没有在风雅中占得一席地位。

这也许是因为他们蛮夷鴃舌之音,还不足以登中原文化的大雅之堂的缘故。

可是这并不能证明吴人没有歌,不会唱。

” [2] 先秦时期吴地农业水平低下,生产能力与中原地区相比较而言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吴地的山歌却是具鲜明的稻作文化特色的艺术。

这其中必然意味着吴地在先秦时期进行过一次甚至数次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大幅度提升——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原先进的农业文化向“蛮夷之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传播和输出到了吴地呢?据历料记载,殷商末年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让王出走,为了不使三弟季历(姬昌的父亲)找到他,不远千里,率部南徙,自黄土高原的关中平原西部岐山县,来到江南水乡无锡梅里平墟(现梅村一带),筑城建都始创勾吴国,成为了江南土著的首领,并由此开创了江南文明。

略论吴楚文化的异同

略论吴楚文化的异同

作者: 王廷洽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0-93页
主题词: 华夏文化;中原地区;楚国;吴国;地理环境;异同;太伯;左传;学术界;华夏族
摘要: <正> 吴文化和楚文化有着相似的生成机制;由此,吴楚文化有不少相似的内涵,而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使两者各具特色。

吴国的建立,目前学术界出现三说:吴太伯、仲率领奔吴立国说;周章立国说;吴王寿梦立国说。

以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衡量标尺,当以后说为长。

当吴国开始兴盛、向外开疆扩土时,其北方的地盘已为中原诸强瓜分殆尽,东临大海,唯有向南与越人争锋、往西与楚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张硕(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摘要:本文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关键词:吴文化;楚文化;吴楚文化中国图书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张硕(1966—),湖北蕲春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

楚文化因楚国楚人而得名,是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余年,与周朝相始终。

现在,我们一般把楚人先祖熊绎被西周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作为楚建国封号的开始。

据《夏商周断代年表》,周成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

从周成王时期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国约有800余年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楚国作为江淮流域的最大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楚国八百余年扩张经营,为秦汉创立伟大封建帝国准备了重要条件,七国中秦楚应是对历史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

”在8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楚从立国之初偏居今鄂西北荆山一隅的一个蕞尔小邦,经过不断扩张,逐步拓展到横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泱泱大国,在楚国鼎盛时期,曾经领有东至东南沿海,西至川东,北至河南、山东,南至两广的广袤版图,厕身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长,是“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天下之强国”。

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人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诗坛上的千古绝唱。

人们熟知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当时楚国的歌曲。

全国重要的民间节日端午节,也是从楚地兴起并传开的。

鼎盛时期楚文化的门类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天文、历象、算数、冶金、织帛、髹漆、筑陂、筑城、筑室、道术、辞章、艺事等等。

楚庄王、孙叔敖、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们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都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冶铸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髹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惊采绝艳的辞赋,汪洋恣肆的散文,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中国文明史上杰出的贡献。

可以说,正是楚国先民“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忠君爱国的思想理念,“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兼收并蓄的包容意识,“一鸣惊人”的创新能力,才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楚文化。

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楚人从来不固步自封,从来不拒绝外来文化的优秀因子。

楚国建国后,就本国民族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即“抚有蛮夷,以属诸夏”,表现出积极开放融合的思想和态度。

楚人兼采夷夏之长,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正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生机。

这其中,地处长江流域的吴文化和楚文化这两支先进的地域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商朝末年,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把王位让贤于三弟季历,两人一起从陕西的岐山出奔到长江下游的荆蛮,两人抛却故国一切传统礼俗制度,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得到土著居民的敬仰拥戴,成立了“句吴”,即江南第一个国家雏形。

太伯将北方的农耕文化、青铜文化传播到这里,促进了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形成新的区域文化,即古代文化中后来居上的吴文化。

以后五六百年,吴国凭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逐渐发展、扩散了源远流长的吴文化。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周定王6年(公元前601年),楚国出兵伐灭有谋叛之心的舒蓼,在滑讷(今安徽巢县、无为县一带)与吴、越订立同盟,划定边界。

这是历史上吴与楚的最早交往的记录。

周简王2年(公元前584年),羽翼日渐丰满的吴国与中原诸侯在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临淮关)举行会议,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与吴国往来聚会的记录,此后吴国就有了向北发展的意图。

周敬王2年(公元前518年),吴国边邑卑梁(今安徽天长市石梁镇)与楚国边邑钟离即所谓“吴头楚尾之地”的一群儿童为了争夺当时重要的生产资源桑叶,引起一场纠纷,最终导致吴、楚两国发起战争,史称“卑梁之衅”。

阖闾9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向楚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吴军直捣楚国郢都,楚昭王仓惶出逃。

夫差23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国失国。

公元前355年,楚继而灭越。

长江下游地区统归楚国版图。

……不仅在史书上有大量相关的记载,同时,近年来在吴、楚两地不断出土的地下文物也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吴、楚文化交流的情况:首先,战国中晚期以后楚文化对长江下游吴地影响越来越明显,吴国故地墓葬大量出土楚国的青铜礼器如鼎以及其他楚器,在遗址和城址里也出现了楚文化的因素,反映出楚文化在吴地的扩张和发展。

在墓葬方面,江苏六合程桥1、2、3号墓、和仁东周墓、镇江谏壁粮山1、2号墓以及苏州虎丘、吴县何山东周墓等,都出土有楚式鼎等楚文化风格的青铜器。

在无锡前州,曾出土战国晚期楚“鹅陵君王子申”诸器。

在上海地区战国晚期墓葬中,印纹陶逐渐消失,出现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鼎、豆、壶等陶器和楚国货币泥质郢爰。

楚国的货币有铜币“蚁鼻钱”、金币饼金和金版“郢爰”,这些风格独具的楚币在江苏各地都有出土:盱眙曾出土10块金饼和11块金版,其中最大的一块金版重610克,有54个“郢爰”方形印记,是全国发现的金版中体量最大者;吴地一些墓葬葬俗也可以看见楚国习俗的痕迹。

吴国自西周以来就流行平地掩埋、堆土成冢的土墩墓,这种葬式的显著特点是不挖墓穴。

但自春秋中晚期开始,吴人亦开始学习楚国和中原营建墓室、设置棺椁的竖穴土坑墓埋葬制度,如1978年3月,在江苏清江南郊发现一座战国中期偏早的木椁墓,木椁内分隔成四厢,已完全是楚墓的风格;1980年10月,在江苏武进孟河乡发现一座土坑竖穴墓,出土青铜器鼎、盉、壶、盘组合,木椁四周填以青膏泥,已经完全是一座楚文化墓葬,时代在战国晚期;江苏清江高庄墓有木椁且内分四室,也是楚墓的形制。

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指出,文化的交流往往都是双向的,吴国吸收了楚国和中原地区掘坑做墓的作法,而吴国堆建墓冢的习俗也对楚国以及中原地区“不树不封”的埋葬习俗以巨大的影响,因此,春秋以后,坟丘墓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葬式。

在城址方面,苏州吴大城、高淳固城、溧阳平陵城、扬州广陵城等,归楚后都进行过营建,出土有丰富的楚文化遗物。

在遗址方面,镇江丹徒三山下湖遗址有丰富的楚文化层堆积,出土有楚文化特点的铜器和陶器,同时与吴文化遗物共存,反映出吴、楚文化融合的特点。

其次,与长江下游吴地考古学文化在战国中晚期逐渐“楚化”相对应,同一时期在楚国故地则发现了大量的吴国文化遗物,尤其是兵器,重要的发现有:1.“吴王夫差剑”1976年出土于湖北襄阳;2.“吴王夫差剑”1976年出土于河南辉;3.“吴王光剑”1978年出土于安徽南陵;4.“吴王夫差戟”1980年出土于安徽霍山;5.“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6.“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在湖北江陵。

……吴国王者兵器在楚国腹地大量出土,可能是楚吴交战中楚人所缴获的战利品,也可能是吴国攻陷楚国都城后吴人遗留之物。

通过对史料和地下出土文物的检讨,可以说,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

我们还可以从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里看出二者交流、融合的盛况:第一,楚文化的一个优秀成果就是纺织刺绣技术,1982年在湖北江陵的一座小型楚墓里出土了一大批美仑美奂的丝绸刺绣品,震惊了世界,被称为“地下丝绸宝库”。

其实,植桑缫丝、丝织刺绣也是吴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

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地就开始栽桑养蚕和缫丝织帛。

1958年,考古学家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批纺织物残片,它们包括一批麻织品和一些丝织品。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和丝线等丝织品被盛放在一个竹筐之中,绢片呈黄褐色,已经完全炭化。

丝线、丝带接近炭化程度但仍有一定的韧性。

细丝带宽约0.5厘米,是由30根单纱分10股编织而成的圆形带子。

残绢片经纬密度是每平方厘米48根,是缫而后织的,纤度偏细,主要通过增加经纬纱数以达到绢织物的密度。

这些绢片、丝带和丝线的纤维原料经科学鉴定为家蚕丝,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丝织物。

钱山漾遗址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平均值为公元前3000年,即距今5000年左右。

而出自钱山漾遗址的丝、麻织品实物标本,不仅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更是我国服饰史、纺织史上空前的发现。

实际上,除了浙江钱山漾遗址,在长江流域下游广袤的区域内,关于植桑、养蚕的考古发现还有不少:1960年、1974年考古工作者两次发掘上海青浦县崧泽遗址,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中部文化层里,确认该文化层孢子花粉组合中桑树花粉的比例非常高,反映了当时该遗址四周曾经生长有大片的桑树林。

1973年,在距今6500年前浙江河姆渡遗址第3文化层,出土了1只牙雕小盅,牙雕小盅上面刻有清晰的蚕纹,蚕身上的环节数目,也与家蚕完全相同,这也可视为长江流域居民将野蚕驯化为家蚕的开始;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吴江梅堰遗址,出土过一件带柄灰陶壶,陶壶腹下部清晰刻有围绕器壁一周的5条蚕纹。

每条蚕头向一致,蚕的头部与身躯与现代家蚕形象酷似,毫无二致。

这说明在良渚文化时期,该地的居民也在从事饲养家蚕。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和丝线等丝织品不仅是世界上已知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还是织造最精细、是足以与现代纺织品并肩媲美的纺织品。

吴地是中国丝绸文化的起源地,应该是持论科学、谨严的。

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楚国发达的丝织技术的源头应在吴地。

第二,楚人尚武爱国,墓里出土有大量制作精美的实用兵器。

但是,从楚国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兵器来看,主要是用于车战的戈、矛、戟,其特点长大而锋利。

短兵器如铜剑就出土很少,如河南下寺春秋楚墓所出的剑只有两件;湖北襄阳山湾春秋楚墓所出的剑也只有两件。

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楚国军队的用剑数量,远远落后于吴越。

进入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战争更加频繁,规模更加扩大,和其他国家一样,楚国步兵和骑兵逐渐取代车兵成为战争中的主力,号称“带甲百万”,青铜短剑势必成为将士必备的兵器。

于是,大量精美锐利的青铜剑随之在楚国问世,成为楚国兵器工业的重要成就。

这个成就的取得与楚国向吴越学习先进的铸剑工艺是分不开的。

春秋战国之际的青铜剑,以吴越铸造的最为优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