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作者:————————————————————————————————日期:
水稻插秧机
1.水稻插秧机设计要求
水稻插秧机是用于栽植水稻秧苗的机具。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寿命长。它主要包括送秧机构、传动机构、分插机构、机架和船体等组成。本设计主要完成分插机构和送秧机构的设计。
设计要求:
1)水稻插秧机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
2)插秧频率120次/min。
3)插秧深度10~25mm之间。
4)发动机功率2.42kw,转速2600r/min,传动机构始末传动比i=26。
5)对移箱机构(送秧机构)的设计要求:
a.每次移箱距离应与秧爪每次取秧宽度相配合,要求
保证取秧准确、均匀。
b.移箱的时间应与秧爪的运动相配合。
c.传动平稳,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必须使用可靠、耐久。
2. 工作原理及其动作分解
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栽植臂和秧爪),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
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
秧爪在栽植臂的带动下完成取秧和插秧工作,图1中虚线给出秧爪的静轨迹图,h为插秧深度。
图1
送秧机构的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按照送秧方向的不同,送秧机构分为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横向送秧机构,其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垂直,采用的是移动秧箱法。因此,又称移箱机构。本设计采用横向送秧箱机构。
工艺动作分解:
1)秧爪按照特定静轨迹(如图1 所示)做往复运动。
2)秧箱做横向直线往复运动。(在秧爪取秧过程中,秧箱
需保持连续不断的匀速运动;在移至两端极限位置后,秧
箱自动换向。)
3.分插机构,送秧机构运动方案设计及确定
1) 分插机构的设计方案
方案甲:
评价:采用曲柄摇杆机构,主动件为曲柄,使秧爪按照特定轨迹运动。此机构设计简单,传动准确,快速。
方案乙:
评价:本机构采用连杆机构,利用油缸作为主动件,来实现秧爪的特定轨迹运动。此机构设计简单,但是需要额外的液压油路。
结论:方案甲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符合设计要求,故分插机构选用方案甲。
2)送秧机构的方案设计
方案A:
评价:采用凸轮机构,通过凸轮的回转运动,实现从动件(秧箱)的
横向直线往复运动。本机构结构简单,传力小,传动准确,运动灵活。但凸轮廓线的设计较复杂。
方案B:
评价:此系统以电动机为驱动元件,通过PLC控制系统,来控制齿轮的转动,从而影响齿条的运动,使齿条进行直线往复运动。此机构设计简单,传动平稳,效率高,传动比准确,可靠。但此方案需要PLC控制设备,成本较高。
结论:方案A采用凸轮机构,结构简单,传动平稳,成本较低,故送秧机构选择方案A。
3)方案设计的确定
综上所述,考虑到插秧机的设计要求(水稻插秧机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送秧机构传动平稳,结构简单,加工方
便,必须使用可靠、耐久。)以及自身所学知识,本设计的分插机构选择方案甲,送秧机构选择方案A 。
如图:
运动仿真图:
4.机构尺寸的设计
1)送秧机构
在设计要求中,电动机的转速为2600r/min。
由于传动机构始末传动比i = 26 ,
故皮带轮与齿轮1 的转速为100r/min 。
在设计要求中,
插秧频率为120次/min ,
故齿轮2 的转速为120r/min,
即齿轮1与齿轮2 的传动比为5:6 。
两齿轮的设计如下:
名称齿轮1 齿轮2
模数m 3
齿数36 30 分度圆直径 d 108 90
齿顶高 h a 6 6
齿根高 h f7.5 7.5
基圆直径 d b100 84
传动比 i 5:6
啮合角α22.19°22.19°齿轮1 与齿轮2 之间的中心距为99 mm 。
齿轮传动如图:
连杆机构:
杆AB为曲柄,杆CD为摇杆,BE与连杆BC 固结。本设计的要求中,点E的轨迹如图1中所示。
假设AB长为10mm,BC长为30mm,CD长为20mm,AD长为30mm,BE长为55mm ,
以A 为原点,AD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10 *cosθ1 + 30 *cosθ2 = 30 + 20 *cosθ3,
10 *sinθ1 + 30* sinθ2 = 20* sinθ3,得,
θ2 = 2* arctan ﹛2*sinθ1 —[16 —( 2*cosθ1 +1) ²]½﹜/ (4 * cosθ1 —11)
点E的轨迹方程如下:
x = 10 *cosθ1 + 55*cos(θ2+θ)
y = 10* sinθ1 + 55 *sin(θ2+θ)
利用MATLAB软件,通过改变角θ的大小(θ的值依次取10°,15°,20°,25°,30°,35°,40°,45°,50°),来获得点E的9个轨迹图。
在MATLAB 编译器中输入以下语言:
for i=1:9
theta1=0:pi/100:2*pi;
theta2=2*atan((2*sin(theta1)-sqrt(16-(2*cos(theta1)+1).^2))./(4*cos (theta1)-11));
x=10*cos(theta1)+55*cos((i-1)*3.75*pi/180+pi/12+theta2);
y=10*sin(theta1)+55*sin((i-1)*3.75*pi/180+pi/12+theta2); subplot(3,3,i);
plot(x,y);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