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着螽斯振羽整理说明1.本书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整理录入。
2.本书仅供学习研究《伤寒论》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3.本次文字录入和排版尽量忠实于书籍原貌,对于原书印刷错误或不合适的地方,我本人录;入时直接进行了更正。
如“段玉才”改为“段玉裁”《方言》的作者“杨雄”,通作“扬雄”,径改。
4.对于讲稿里面部分有争议的地方,为忠实于原书,尊重郝先生的学术思想,录入时一仍其旧。
如“项背强几几”不作“项背强”。
5.删除了篇首的《出版者的话》和篇末的《附录》部分。
6.本书整理时我尽量做到减少错讹,但由于工作较为繁琐,难免会有错误或照顾不到的地方,还望读者阅读时仔细核对原书。
螽斯振羽2011年春节于福建作者简介郝万山,男,1944年11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秘书组成员、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
在中医药教育岗位上工作近40年,主要讲授《伤寒论》。
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强调讲授中医经典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解析其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条理清楚,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成绩名列全校前茅。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着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
临床重医术,讲医德。
既为患者解除病痛,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深受学生和患者的拥戴。
、曾主编《白话伤寒论》《中医学问答题题库伤寒论分册》、(增订本)《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伤寒论》《伤寒、、论选读》等10部着作。
副主编或合着《实用经方集成》《四季饮食养生丛书》《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讲义》《伤寒论讲解》《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等14部着作。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的研究生讲座讲稿.txt.doc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的研究生讲座讲稿.txt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资源类型:RMVB版本: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地区:大陆语言:普通话简介:《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所著。
原著为《伤寒杂病论》,全书共16卷,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0年)。
原书曾散佚。
后经醒晋王叔和将原书伤寒部分整理编次,名为《伤寒论》(10),杂病部分经整理为《金匮要略》(3卷)。
做为中医的四大经典,在中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对我们在临床上有着很高的指导价值!望大家好好学习研究之!!!《伤寒论》总结了汉代以前人们与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本书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地发挥,将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把外感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类型,并全面论述其病变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全书运用贯穿了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体现了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利)、补)。
对证象与治则的论述共397条,姓方113个,用药170余种。
提出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并开辟了热病学(传染病学)的道路,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形成条理完整的医疗体系。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经典专著,被后世推崇为“方书之租”。
《伤寒论》不仅为诊疗外感疾病提供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对后世许多医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如明清时代的“温病学说”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即使在今天的临床实践中仍然发挥着其作用。
该书最早描述胆道蛔虫病及其治法,其中乌梅汤是驱除胆道蛔虫的世界最早有效方剂。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上一页到目录?? ??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
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
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 5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
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quot古涅阳县quot。
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
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quot 桂枝不中与之也quotquot柴胡不中与之也quot这个quot中quot和quot不中quot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
quot中quot就是quot可quot的意思quot不中quot就是不可quot不中与之quot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quot熬quot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quot小火慢慢煮就是熬quot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
在《伤寒论》中有quot巴豆熬去油quotquot虻虫熬去翅足quotquot白粉熬香quotquot杏仁熬黑quot。
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quot小火慢慢煮quot来解释这个quot熬quot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不过我们评价仲景其人,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做过长沙太守,而在于他对医学的贡献。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创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医学家,是辨证论治诊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奠基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开拓者。自宋代以后,医家常以“长沙”指代仲景或仲景著作。如黄元御著《长沙药解》,陈修园等著《长沙方歌括》,吕履著《长沙用药十释》,日本人著《长沙证汇》等等,其中的“长沙”,皆代仲景或仲景著作。而在其他中医学的著作中,以“长沙”作为仲景代称,则是很常见的事情。
公元1065年,宋臣《伤寒论序》云:“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这里是说仲景的工作是祖述大圣人之意,也就是秉承古代大圣人的精神或思想,显然不是说仲景本人就是圣人。
1144年,成无己刊印《注解伤寒论》。1156年成无己已经90岁,出版了《伤寒明理论》,在这两本书里,也只是说张仲景所做的工作是类似圣人所做的工作,这和宋臣的《伤寒论序》口径基本一致,还是没有直称仲景为“医圣”或“圣人”。
郝万山
伤寒论讲稿
绪论
一、《伤寒论》的作者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一部著作。《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一)张仲景生卒年代
张仲景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219年,与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是同时代的人,了解其生卒年代,有利于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社会背景。张仲景的生平事迹,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皆未记述。《伤寒卒病论集》(汉·张仲景)、《针灸甲乙经序》(晋·皇甫谧)、《史通·人物志》(唐·刘知己)、《伤寒论序》(宋·林亿等)、《医说》(宋·张杲)虽涉其人其事,也只是只言片语。至明·李濂《医史》才有《张仲景宋臣《伤寒论序》引《名医录》云:“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但此事无正史可考,因《名医录》已佚,宋臣序就成了这件事情的最早记录。明代崇祯五年(1632年)在南阳城东,有园丁在菜园掘井,挖得一块石碑,上书“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11字。此碑现存南阳医圣祠,石刻风格每见于晋末至南北朝间,碑框花纹、配画,和晋末至南北朝间的石窟造像相仿,其图式也像是该时期的格调。1981年在修整祠墓的过程中,发现深埋积土中的碑座后面,有“咸和五年”4字,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即公元330年,距仲景逝世仅一百多年。碑座4字与大量东晋碑的署年字体相仿,但是偏于一旁,当是石工试刀时所刻。碑座所刻纹路和与汉晋时期琢石的方法也相仿,似是晋代物品。但碑座为汉白玉,碑身为青石,字体又和碑座年号的字体不同。显然碑身比碑座要晚。此碑如果出自晋代,这对考证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应当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过此碑对仲景的称谓,除“长沙太守”外,还有“医圣”一词,那么医学界是在何时把仲景称为“医圣”的呢?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共70讲,文字版)第09 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
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
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
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
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
随后,《伤寒论》在第2 条、第3 条、第6 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
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
不过第6 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
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
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
中风、伤寒、温病、风温这四个证候都以发热为主要特征,都是因为外邪所造成的,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是太阳中风;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的,这是太阳伤寒;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这是太阳温病,我们今天就直接把它叫做温病就可以了;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这叫做风温。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
四、热证45
五、虚证49
六、结胸证60
七、脏结证64
八、痞证65
九、痞证类证69
十、欲愈候70
十一、火逆证71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73
一、阳明病的性质和特点73
二、阳明病的病位73
三、阳明病成因阳明73
四、阳明生理73
五、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73
六、明邪气的传经和阳明病的预后74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与治法13
五、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14
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14
一、太阳病提纲14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15
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17
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19
第二节太阳病证20
一、太阳经证20
二、太阳腑证3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43
一、变证治则43
二、辨寒热真假44
一、太阴脏虚寒证108
二、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108
三、太阴中风证110
四、太阴发黄证110
五、太阴腐浊不化证及其预后111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12
概说112
一、少阴病的性质和特点112
二、少阴病的病位112
三、少阴病的成因112
四、少阴的生理112
五、少阴病证候分类与治疗112
六、少阴病的治疗禁忌113
七、少阴病的预后113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113
一、少阴病提纲113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114
三、少阴病的治疗禁忌115
第二节少阴病证115证121
四、少阴咽痛证122
第三节少阴病兼证124
一、少阴兼太阳证124
二、少阴兼燥实证125
第四节少阴病预后126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二) 国医战队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二)国医战队【治法】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方剂】桂枝加附子汤。
【方义】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而成。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用炮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邪去阳旺,表固汗止,津液自复,诸证可愈。
现代临床,对于外感病无论是服西药发汗或中药发汗,亦或不经发汗而自汗不止者,均有良效。
对于妇女阳虚崩漏带下,对于痹证属阳虚寒痹者皆有疗效。
(4)桂枝去芍药汤证及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1]胸满[2]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
一将息如前法。
若微寒[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注释】[1]脉促:此处指脉来急促或短促,不是“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的促脉。
[2]胸满:满,mèn,音闷,通懑。
胸满,即胸闷。
“满”字,古有二音二义,水满读曰mǎn,气满读日mèn,因为胸为气海,所以,凡满字和胸部相关联的时候,则应读mèn,通“懑”。
而腹部是胃肠道所在的部位,胃肠道是通行水谷的场所,所以满字和腹部相关联的时候,应当读mǎn。
[3]微寒:注家多认为是指脉微、恶寒两个症状。
【提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或又兼肾阳不足的证治。
【讲解】本证成因:表证误下,挫伤心胸阳气,表邪乘虚内陷胸中,或又兼肾阳受损。
主症和病机:胸满是心胸阳气不振,阳郁不伸,邪陷胸中,气机不利所致。
脉促,当是脉搏急促而无力,这是心胸中阳气不足,但尚能奋力与邪相争而出现的虚性代偿现象。
证属邪陷胸中,心胸阳气不振,故用桂枝去芍药汤温振心胸阳气,祛邪达表。
如果又兼见脉微而恶寒,则不仅心胸阳气不振,又兼有肾阳虚损。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概说一、太阳病的成因二、太阳病的病位三、太阳病的生理太阳病概说小结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一、太阳病的成因比较简单,常见的是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于是导致了太阳病的发生,这是常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就有恢复的这种倾向,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于是乎出现了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如果是因为阴寒邪气太过强大,那么人体是可以直接出现少阴病的情况的。
如果这股邪气被遏制,那么人体的阳气恢复,就会抗击邪气,将少阴病传经为太阳病,叫“驱邪达表”。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阳气,将邪气赶回体表。
这个在中医里被称作脏邪还腑,(少阴心、肾为脏,太阳膀胱为腑)也叫做阴病出阳。
当然,不是所有少阴病都有转化为太阳病的可能,一般少阴病都是因为心肾真气衰退造成的,这种心肾真气衰退的少阴病,基本是不可能转化为太阳病的。
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实际这种情况在出现时会比较复杂。
首先说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一个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正气虚衰为主的,它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
另外一类是以寒盛伤阳为主,这个病证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寒邪太盛伤了少阴的阳气。
当机体阳气来抗邪的时候,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让它回到太阳,这叫“驱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指的太阳,因为太阳和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脏邪阴病还腑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对于太阳病的成因来说,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所以我们在这里作简单介绍,到后面少阴病篇遇到这个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解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二、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肺部的病变,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
在《黄帝内经》里,虽然用太阳来命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用太阳来命名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
伤寒论讲义(郝讲)完整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3)第02讲《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 (8)第03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14)第04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20)第05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 (26)第06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 (32)第07讲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 (38)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44)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50)第10讲太阳中风证治 (57)第11讲桂枝汤的适应症. (62)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症、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 (68)第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 (74)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 (80)第15讲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86)第16讲伤寒兼证(1) (93)第17讲伤寒兼证(2) (100)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105)第19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108)第20讲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水证概说 (113)第21讲太阳蓄血证(1) (117)第22讲太阳蓄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 (123)第23讲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 (129)第24讲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135)第25讲心阳虚证 (140)第26讲水气病 (145)第27讲脾虚症 (150)第28讲肾阳虚证 (155)第29讲阴阳两虚证 (160)第30讲结胸证 (165)第31讲结胸证(2) (170)第32讲结胸证(3)、脏结证 (175)第33讲心下痞证(1) (180)第34讲心下痞证(2) (184)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 (189)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194)第37讲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199)第38讲阳明病概说 (204)第39讲阳明病纲要 (210)第40讲阳明热证 (216)第41讲阳明腑实证(1) (223)第42讲阳明腑实证(2) (229)第43讲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 (234)第44讲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 (240)第45讲阳明湿热发黄证 (247)第46讲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 (253)第47讲少阳病概说 (258)第48讲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 (263)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269)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 (275)第51讲少阳兼证(2) (280)第52讲少阳兼证(3) (285)第53讲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 (290)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 (295)第55讲辨太阴病证并治(2) (299)第56讲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 (304)第57讲少阴寒化证(1) (309)第58讲少阴寒化证(2) (314)第59讲少阴寒化证(3) (319)第60讲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 (325)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 (330)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337)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 (342)第64讲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 (348)第65讲厥逆证 (354)第66讲辨下利、辨呕吐 (359)第67讲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 (364)第68讲辨霍乱病证并治 (369)第69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 (375)第70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 (380)第01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第01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 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第03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第04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第05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第06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第07讲太阳病提纲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第10讲太阳中风证治第11讲桂枝汤的适应证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第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15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第16讲伤寒兼证(1)第17讲伤寒兼证(2)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第19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第20讲太阳蓄水证(2)第21讲太阳蓄血证(1)第22讲太阳蓄血证(2)第23讲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第24讲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第25讲心阳虚证第26讲水气病第27讲脾虚证第28讲肾阳虚证第29讲阴阳两虚证第30讲结胸证第31讲结胸证(2)第32讲结胸证(3)、脏结证第33讲心下痞证(1)第34讲心下痞证(2)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第37讲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第38讲阳明病概说第39讲阳明病纲第40讲阳明热证第41讲阳明腑实证(1)第42讲阳明腑实证(2)第43讲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第44讲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第45讲阳明湿热发黄证第46讲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第47讲少阳病概说第48讲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第51讲少阳兼证(2)第52讲少阳兼证(3)第53讲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第55讲辨太阴病证并治(2)第56讲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第57讲少阴寒化证(1)第58讲少阴寒化证(2)第59讲少阴寒化证(3)第60讲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第63讲厥阴病第64讲厥阴上热下寒证(2)第65讲厥逆证第66讲辨下利、辨呕吐第67讲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第68讲辨霍乱病证并治第69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第70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剖析
五、少阳病的预后94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95
一、少阳病提纲95
一、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禁忌95
第二节少阳病证95
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95
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97
三、小柴胡汤使用禁忌100
第二节少阳病兼证101
一、柴胡桂枝汤证101
二、大柴胡汤的适应证102
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75
一、阳明病提纲75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75
三、阳明病脉证76
第二节阳明病证77
一、阳明热证77
二、阳明实证80
三、胃寒气逆证89
第三节阳明病变证89
一、阳明湿热发黄证89
二、阳明热入血室证91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93
概说93
一、少阳病的病位93
二、少阳病的成因93
三、少阳的生理93
(三)张仲景的学医经历
仲景师从同乡张伯祖,且医术超过他的老师。《伤寒论序》所说的“识用精微,过其师”,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写照。张仲景后来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著有《伤寒杂病论》传世,成为中医多学科的奠基和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泉。可见师带徒的教育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出中医大家。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103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04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04
第四节少阳病及阳证的传经与预后105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07
概说107
一、太阴病病位107
二、太阴病成因107
三、太阴生理107
四、太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疗107
五、太阴病预后107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107
第一节太阴病证108
七、少阴病的预后1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打印版————————————————————————————————作者:————————————————————————————————日期: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目录作者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1)一、《伤寒论》的作者 (1)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背景 (3)三、《伤寒杂病论》的沿革和《伤寒论》的版本 (4)四、《伤寒论》的内容与贡献 (6)五、关于六经辨证 (10)六、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与要求 (12)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概说 (15)一、太阳病的病位 (15)二、太阳病的成因 (15)三、有关太阳的生理 (15)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与治法 (16)五、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 (17)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 (18)一、太阳病提纲 (18)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19)三、太阳病的自愈日和欲解时以及六经病的欲解时 (22)四、辨太阳病传经与否 (25)第二节太阳病证 (25)二、太阳腑证 (51)第三节太阳病变证 (58)一、变证治则 (58)二、辨寒热真假 (59)三、辨表里先后治则 (59)四、热证 (61)五、虚证 (67)六、结胸证 (82)七、脏结证 (88)八、痞证 (89)九、痞证类证 (95)十、欲愈候 (97)十一、火逆证 (98)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00)一、阳明病的性质和特点 (100)二、阳明病的病位 (100)三、阳明病成因阳明 (100)四、阳明生理 (100)五、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101)六、明邪气的传经和阳明病的预后 (102)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 (102)一、阳明病提纲 (102)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103)三、阳明病脉证 (103)一、阳明热证 (105)二、阳明实证 (110)三、胃寒气逆证 (121)第三节阳明病变证 (122)一、阳明湿热发黄证 (122)二、阳明热入血室证 (125)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6)概说 (126)一、少阳病的病位 (126)二、少阳病的成因 (126)三、少阳的生理 (126)四、少阳病的证候特点、分类、治法与治禁 (127)五、少阳病的预后 (128)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 (128)一、少阳病提纲 (128)一、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禁忌 (128)第二节少阳病证 (129)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 (129)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 (131)三、小柴胡汤使用禁忌 (135)第二节少阳病兼证 (136)一、柴胡桂枝汤证 (136)二、大柴胡汤的适应证 (137)三、柴胡加芒硝汤证 (138)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139)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140)第四节少阳病及阳证的传经与预后 (141)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4)概说 (144)一、太阴病病位 (144)二、太阴病成因 (144)三、太阴生理 (144)四、太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疗 (144)五、太阴病预后 (144)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 (145)第一节太阴病证 (145)一、太阴脏虚寒证 (145)二、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 (146)三、太阴中风证 (147)四、太阴发黄证 (148)五、太阴腐浊不化证及其预后 (149)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50)概说 (150)一、少阴病的性质和特点 (150)二、少阴病的病位 (150)三、少阴病的成因 (150)四、少阴的生理 (150)五、少阴病证候分类与治疗 (151)六、少阴病的治疗禁忌 (151)七、少阴病的预后 (151)一、少阴病提纲 (151)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152)三、少阴病的治疗禁忌 (153)第二节少阴病证 (154)一、少阴寒化证 (154)二、少阴热化证 (160)三、少阴阳郁证 (162)四、少阴咽痛证 (163)第三节少阴病兼证 (167)一、少阴兼太阳证 (167)二、少阴兼燥实证 (168)第四节少阴病预后 (170)一、正复向愈证 (170)二、热移热膀胱证 (171)三、阳回可治证 (171)四、少阴危重证 (171)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173)概说 (173)一、厥阴病的性质和特点 (173)二、厥阴病的病位 (173)三、厥阴的生理 (173)四、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和预后转归 (173)五、“厥阴病篇”所涉及的厥利呕哕证 (174)第一节厥阴病辨证纲要 (175)一、厥阴寒证 (176)二、厥阴危重证——脏厥证 (179)三、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诸证 (180)四、厥阴寒热错杂证 (181)第三节辨厥逆证 (183)一、厥逆的病机与证候表现 (183)二、厥逆证治 (183)三、厥证治禁与寒厥可灸 (187)第四节辨呕哕下利证 (187)一、辨呕证 (187)二、辨哕证 (188)三、辨下利证 (188)第五节厥阴病预后 (193)一、正复可愈证 (193)二、正衰危重证 (193)第七章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195)概说 (195)一、霍乱的概念 (195)二、霍乱病的成因 (195)三、霍乱病的分类 (195)四、霍乱的治法 (195)第一节霍乱的证候特点 (195)一、利水止利法和温中止利法 (196)一、温里驱寒止利法 (197)三、破阴回阳,益阴和阳法 (198)四、回阳救逆,益气生津法 (198)第三节霍乱病愈后的调养 (199)一、里和表未解的治法 (199)二、病后的饮食调养 (199)第八章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201)概说 (201)第一节阴阳易证 (201)第二节差后劳复证 (202)第三节差后遗留疾患的处理 (203)一、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证 (203)二、差后两太阴虚寒证 (203)第四节差后饮食调养 (205)绪论一、《伤寒论》的作者《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一部著作。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一)张仲景生卒年代张仲景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219年,与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是同时代的人,了解其生卒年代,有利于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社会背景。
张仲景的生平事迹,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皆未记述。
《伤寒卒病论集》(汉·张仲景)、《针灸甲乙经序》(晋·皇甫谧)、《史通·人物志》(唐·刘知己)、《伤寒论序》(宋·林亿等)、《医说》(宋·张杲)虽涉其人其事,也只是只言片语。
至明·李濂《医史》才有《张仲景补传》,清·陆九芝有《补后汉书张机传》。
据宋臣林亿等《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云: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其后,明清的一些地方志和医家传记,就有了较多的类似记载。
(二)张仲景祖籍张仲景祖居南阳,据考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
古涅阳在今河南省邓州市稂东镇西北1.5公里昀张寨村,光绪末年(1908年)张寨村北城门尚存,城门上有“古涅阳县”石刻铭文碑额。
这个地方,属于中国古代楚国的北部,因此可以说张仲景为楚人,在他的著作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楚国方言的特征。
如“桂枝不中与之也”,“不中”犹言不可,至今仍为河南方言。
又如“熬”的含义是“炒”,这也是古代楚国的方言。
(三)张仲景的学医经历仲景师从同乡张伯祖,且医术超过他的老师。
《伤寒论序》所说的“识用精微,过其师”,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写照。
张仲景后来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著有《伤寒杂病论》传世,成为中医多学科的奠基和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泉。
可见师带徒的教育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出中医大家。
(四)张仲景的性格和心理素质据《太平御览》卷722引《何颙别传》曰:“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
”意思是说,仲景在年少时向他的同乡“心理学家”或“预测学家”何颙咨询,看看他将来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何颙说,您的性格内向,善于深思熟虑而不张扬,以后(如果为医)将是一个高明的医生。
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然就像何颙所预测的那样。
(五)张仲景的职务宋臣《伤寒论序》引《名医录》云:“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但此事无正史可考,因《名医录》已佚,宋臣序就成了这件事情的最早记录。
明代崇祯五年(1632年)在南阳城东,有园丁在菜园掘井,挖得一块石碑,上书“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11字。
此碑现存南阳医圣祠,石刻风格每见于晋末至南北朝间,碑框花纹、配画,和晋末至南北朝间的石窟造像相仿,其图式也像是该时期的格调。
1981年在修整祠墓的过程中,发现深埋积土中的碑座后面,有“咸和五年”4字,咸和是晋成帝司马衍的年号,咸和五年即公元330年,距仲景逝世仅一百多年。
碑座4字与大量东晋碑的署年字体相仿,但是偏于一旁,当是石工试刀时所刻。
碑座所刻纹路和与汉晋时期琢石的方法也相仿,似是晋代物品。
但碑座为汉白玉,碑身为青石,字体又和碑座年号的字体不同。
显然碑身比碑座要晚。
此碑如果出自晋代,这对考证仲景是否做过长沙太守应当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过此碑对仲景的称谓,除“长沙太守”外,还有“医圣”一词,那么医学界是在何时把仲景称为“医圣”的呢?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这里对伊尹才只是称“亚圣”,此时仲景在医学界,显然还没有和“圣”字沾边。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直呼“仲景”。
王焘《外台秘要》直言“张仲景”方,也没有出现过直接和“圣”有关联的说法。
公元1065年,宋臣《伤寒论序》云:“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这里是说仲景的工作是祖述大圣人之意,也就是秉承古代大圣人的精神或思想,显然不是说仲景本人就是圣人。
1144年,成无己刊印《注解伤寒论》。
1156年成无己已经90岁,出版了《伤寒明理论》,在这两本书里,也只是说张仲景所做的工作是类似圣人所做的工作,这和宋臣的《伤寒论序》口径基本一致,还是没有直称仲景为“医圣”或“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