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饰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汇总
西方近代服饰
?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变 得多样化、个性化。服装也不能例外。现代服饰一般分为时髦、流行 与传统3类。服装设计网络化已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新理念,在网络 服装设计的指引下我们提出 虚拟服装设计,超维视觉服装设计,绿 色服装设计,文化内涵服装设计 等现代服装设计理念。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传统服装 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 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 ·系辞下》 载尺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这 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 证。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 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 ·释衣服》载 尺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 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 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 很大。
大。
? 2、 服装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西方服饰通过对人体曲线和对某些敏 感部位作裸露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服饰吸引力,给人以不可言状的美感,以此 产生心理效应,使人迅速进入纯粹的审美境界。
? 3、 追求感官刺激 西方服饰时刻使欣赏者能顿发性感,形成不寻常的 感官剌激。设计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独特的色彩搭配组合和特殊的线条 分割,充分体现性的心理、生理特征。因此在西方,性感明显的服饰比 比皆是。
西方古代服饰
? 西方 ,沿用了关于区域范畴的习惯称谓,与亚洲一带的 东方 相对。西方服装史,即是以西欧国家为主,上溯至 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服装发展史。西方服装体现出与东 方服装相迥异的风格,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代 表了人类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持较清晰的 演化脉络,本书章节的设计基本依据历史进程,另依据近 现代及当代流行时装的特殊地位,因此本书较其他西方服 装史书籍加大了这部分内容的含量,专门叙述了20世纪至 今时装的发展历程及风格特色,这既符合新时代对服装史 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
关于中西方服饰的异同
西洋古典服饰
三、 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 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 的 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 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 祥、龙 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 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 的情感;象鹤鹿 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 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一、传统图案元素分析
1.原始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原始服饰有大 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 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 等,当 时恶劣的环境下佩戴这些饰物,不 仅是为了装饰,也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 纪念。
原始服饰
2.商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服饰图 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 历史。服饰图 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 记载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 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 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 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 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 且是以二方连 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至今,这种二方连续 构图形式仍普遍地运用于服饰图案设计中。
龙飞凤舞服饰
凤穿牡丹服饰
法国路易十五时期服饰
杜飞花样服饰
欧普图案服饰
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 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界正在 努 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 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 素,同时中国 元素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 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的 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 化的冲击下保持 民族特色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找到这个点, 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 合点。
水晶烫片服饰
三、结论
民族图案应用于现代服装中,严格意义上说不是 普通商品,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一把标尺, 具有相当 的价值,图案应用于服装使中国服饰文 化享誉中外,自古至今都颇受人们青睐和推崇, 同时服饰图案寓意的深 刻内涵,已深入人心,成 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即使普通大众也喜爱 有加。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设计 师们结合中 国传统文化,敏锐地捕捉时代气息,洞察时代的 步伐,是传统的审美经验和新时代的审美信息融 会 贯通,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服饰图案, 图案设计应用于服装设计也成为了慰藉人们精神 的文化产品之 一。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追 求 感 官 刺 激
LOGO
西方特色服饰
LOGO
现在的中西方服饰“差异”
V S
LOGO
汉服文化兴起
LOGO
LOGO
谢谢
再见!
LOGO
中西方服饰差异
LOGO
中西方服饰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它是指服装、饰物、 穿着方式、装扮,包括发型、化妆在内的多种因 素的有机整体。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 貌的显示。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质 和 文化观念的差别,中西方的服饰文化有着较大 的差别。
LOGO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观念的特色
族注 性重 服 饰 文 化 的 民 围注 效重 果气 派 稳 重 的 氛 法注 和重 工精 艺细 表的 现艺 术 手 含善 蓄于 表 达 形 与 色 的
影受 响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LOGOຫໍສະໝຸດ 中国特色服饰LOGO
西方服饰文化观念的特色
突 出 表 现 个 性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完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小组成员:
一、色彩比较
• 中国传统服 饰以黄为尊, 青、红、黑 为正色
在西方,最流行 的色彩是“白色” 和“紫色”,白 色代表纯洁、正 直,紫色象征高 贵。
二、图案比较
中式服装喜 好运用图案表示 吉祥的祝愿。龙、 凤、牡丹常出现 在中国传统服饰 之上。
西欧服装则 较流行“藤草” 图案和轻淡柔 和的庭院“花 草”花样。
披挂式服装
贯头式服装
中西经典服饰欣赏
燕尾服 Tuxedo
欧洲正统的男士礼服,脱 胎于中世纪欧洲的宫廷礼服。
牛仔 cowboy
牛仔裤 jeans
牛仔裤,一 种用靛蓝色粗 斜纹布裁制的 直裆裤,最早 出现在美国矿 工和牛仔们的 欢迎,在当代 仍然十分流行。
C ~
旗装是满族妇女 的民族服饰。旗装 大多采用平直的线 条,衣身宽松,两 边开叉,胸腰围度 与衣裙的尺寸比例 较为接近;在袖口 领口有大量盘滚装 饰。
三、材料工艺的比较
西方服装材料以“毛呢” 为主
中式服装材料以 “丝绸”为主
中国人对服装穿着价 值的认识在于平面的 衣片上面,裁制时注 意工艺装饰,侧重对 服装的点缀
西式服装 裁制时讲究立 体塑型,侧重 服装的整体造 型。
中国服装的制作是静态的
中式服装的 裁制都是平放在 案板上进行的, 衣片的衣缝均以 直线为主。这种 静态制作服装的 形成,和中式服 装平面型结构有 关,和我国的民 族性格喜静不喜 动有关。
与此相对,西方服饰则不同。西方的衣 服非常实地,甚至是夸张地表现人的体形, 尤其是自中世纪末期的“哥特式”时代以 来,更是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 性在体形上的性别特征。
不同的着装方式 中国的衣服自古以来就以上衣下裳为特征, 前开前合,多用带子固定衣服,穿脱方便。
中外服饰文化差异
例如,红色在中国象征着 吉祥、繁荣,而在西方则 常常与危险、血腥相联系
4
服饰的面料
服饰的面料
A
中国传统的服 饰面料以丝绸、 棉麻为主,而 西方则更加喜 欢用毛料、化
纤等面料
B
此外,中西 方对面料的 质地也有很 大的差异
C
例如,中国的 丝绸面料质地 轻薄、柔软, 而西方的毛料 则更加厚重、
挺括
5
1
科技的进步也对中外服饰文化 产生了影响
2
例如,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为服 饰设计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可以打印出更为复杂、个性化 的服饰
3
这种技术在中国和西方都有应 用,但具体的运用方式和效果 可能存在差异
4
此外,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也 为中外服饰文化带来了新的元 素,这种设备在中西方都有市 场,但具体的款式和用途可能 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2
3
本文将从服饰的发展历程、服饰的款式、服饰的色彩、服饰的面料 以及服饰的穿着方式等方面,探讨中外服饰文化的差异
1
服饰的发展历程
服饰的发展历程
2
服饰的款式
服饰的款式
中国传统的服饰款式讲究的是宽松舒适,以宽袖、 大褂、长袍等为主,突出的是一种婉约、端庄的 美。而西方的服饰款式则更加注重修身、凸显身
服饰的穿着方式
服饰的穿着方式
中西方在服饰的穿着方式上 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 中国的传统服饰中有很多的 搭配方式,如旗袍配腰带、 汉服配玉佩等,而西方的服 饰则更加注重单品的选择和 搭配。此外,中西方在穿着 的时间和场合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 是正式场合的穿着,而西方 的西装则可以在正式和非正
13
服饰与文化交流
服饰与文化交流
从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看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语 汇 中 , 除 了 本 土 设 计 师 , 也 有 很 多 的 国 外 设 计 师 希 望 通 过 自 己 的 设 计 作
品 传 达 出 自 己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理
欲主义 ; 提倡科学和文化 , 反对 迷 信 。 伴 随 这些 文 化 思
图 3 《乔 几 尼 ・ 阿 诺 芬 尼 夫 妇
像 》 凡 ・ 艾 克 兄 弟
一
的 先进 文 明及 人 文 素质 , 开 拓 自己 的视 野 , 在 国 际 的 舞 台 中展 现 出 中国 设计 师 的设 计 风 采 。
4 结语
与其所处地理 方位 、 政治、 环 境 等 方 面 都 有 所 关联 , 这 使 西 方 古 代 服 饰 形 制 在 前 后 差 异 明 显 ,但 服 饰 大 多 以
潮 的到 来 。 西 方服 饰 也 发 生 了与前 未 有 的形 制 变化 。 倘 若 以文 艺 复 兴 时 期 为西 方 服 饰 文 ' f t的 转 折 期 ,我 们 似
-
7 ' - 可 以 由 此 开 始 感 受 到 时 尚 的 悄 然 流 行 。 华 美 繁 缛 的 细节装饰 , 精 致 细 密 的缝 绣 工 艺 , 也许 , 此 时 的 服 饰 只 是 作 为 一 种 特 殊 审 美 要 求 下 的产 物 装 点 美 化 着 人 体 , 有 甚 至 还 通 过 改 变 人 体 自 然 形 态 来 满 足 一 种 极 端 而 扭 曲 的 审美 文 化 。 例 如 , 为 了体 现体 态美 , 女 性 服 饰 开 始 出 现 表 现 腰 部 曲 线 的 倾 向 , 为 了 凸 显 和 加 强 这 种 曲 线 美 , 紧身胸衣 、 夸 张 繁 琐 的衬 箍 开 始 盛 行 , 当 时 女 性 不 惜 牺 牲 自我 而 桎 梏 于 其 中 。 同 时 , 立体 裁 剪方 式 出现 。 也 促 使这 种 窄 衣 文 化 进 一 步发 展 , 由此 。 西 方 服 饰 与 中 国 传 统 服 饰 也 有 了 本 质 上 的 差 别 。 西 方 服 饰 是 一 种 多 元 化 的 服 饰 文 化 , 它 从 诞 生 之 始 就 受 到 众 多 外 来 文 化 的影响 , 它不 同于 中国 传统 服 饰 有 较 强 的 的 延续 性 , 这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外国语学院英语2班岳奇2014102034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服装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
同时.影响服装发展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战争、意识形态,还有地域上的差别。
中国人的服装分为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中式服装、西式服装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审美文化、式样、面料、造型以及穿着方式、结构特征、局部结构特点、装饰、图案等方面均有其差异,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
古代中国的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影响,中国形成的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
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
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
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的效果。
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平面裁剪方法。
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和谐统一的空间造型。
这种平面剪裁的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
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的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的线条美丽。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经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的支配,都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
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的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的丰满,腰部的纤细,用裙子的长度来调节下肢,目的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人的身体。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对中西方服饰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西服饰在融合。
越来越国际化。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中西方各自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进行一下差异对比。
中国服饰的特点:①式样,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②外形,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③结构特征,外形特别强调横向感觉,并使衣着人体变得纤细,特别就是并使四肢存有拔长美感。
④图案,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
西方服饰的特点:①古波斯服饰,德武雷瓦、直筒裙装式②古希腊服饰,迷人、优雅③古罗马服饰,奢华富丽、庄重④拜占庭服饰,造型呆板、笨拙⑤哥特式服饰,新奇、荒诞和大胆⑥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⑦巴洛克服饰,男装最艳丽最疯狂的时期⑧洛可可服饰,将女人发推至繁盛至极的华服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①社会功能,中国人很早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
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这种社会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西方的封建官员还没有中国历代那样完整的章服制度和区分级别的“制服”,但王宫贵族的穿戴与一般平民是有鲜明区别的。
②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注重,已沦为促进服装改良技术创新的两大源动力。
③形态构成,从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识上看,都是平面的。
从裁制方式上看,都是直线裁剪的。
对于中西服饰的发展与交,流坚信在将来可以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做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两种服饰文化之间也存有许多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这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并存、共生的基础。
未来中西双方的服饰文化会有质的横越。
东西方服装文化差异
东西方服装文化差异从伏羲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包缠在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态将会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服装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觋和礼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
在其发展进程中,因袭、守旧,继承性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
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作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
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
变异与创新性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装文化深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
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透露出一种含蓄美。
林语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领悟,他说:“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之点就是,后者已在显出人体的线形,而前者在意遮隐之。
”这使得中装与西装的直观静态之美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别。
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
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
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
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
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
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中西方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西服饰文化方面,可以从服装的历史渊源、服饰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服饰的设计和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可以从服装的历史渊源着手。
中国的服饰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周代、汉代。
汉服作为传统的中国服饰,曾经流行了几千年之久,其特点是宽袖、大襟、长衫、长裙等。
而西方的服饰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受到了古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的服饰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西装、裙装、裤装等。
其次,中西服饰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服饰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上。
中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因此服装在两种文化中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服饰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保护身体、展示个性和表达社会地位。
古代的朝服和官服就是为了显示权贵的身份和地位而设计的。
然而,在西方社会,服装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审美选择和时尚的追求。
服装不仅仅是保护身体的工具,更是用来展现个人品味、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最后,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还反映在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上。
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服饰设计和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服饰设计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对称美,追求端庄、典雅和内敛的风格。
色彩上以红色和金色为主,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而西方的服饰设计则更加注重个性和时尚,更强调个人的审美追求和表达。
色彩上更为多样,可以使用各种鲜艳和对比强烈的颜色,以突出个人的时尚品味。
总结起来,中西服饰文化在服装的历史渊源、功能和象征意义、设计和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它们对服饰的不同认知和追求,导致了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
对于人们来说,了解和尊重他人文化的服饰差异很重要,这有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对比
秦汉时代——内衣外穿
• 社会背景:秦统一中国,是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创 立了各种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後世影响很大。 • 特点:当时的男子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 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领长衫, 窄袖。
秦代的袍服是 一种有絮棉的 夹层内衣,穿 着时在袍服的 外面要罩一件 外衣。
•
中国服饰文化
• 1.了解中国服饰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在历史变迁 中得以传承发展并得以稳定形成。 • 2.了解西方服饰文化的演变与特有意义。 • 3.最后通过中西方服饰的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点,相同点,深 入理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为我们未来跨文 化交际打下基础。
唐朝服饰的特点:华丽开放,等级制度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 在贵妇间流行的款 式:高腰襦裙。它 将裙带高高系在腰 线以上,比如胸下, 甚至系在胸线上方, 准确地说应称为齐 胸襦裙。这种款式 无论身材丰腴还是 瘦削都能达到别样 的飘逸效果,尤其 是在以丰腴为流行 的圈子中更受欢迎
明朝重拾汉唐服制
•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後,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 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 • 这一时期体现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图腾文化的鲜明特点。
四.哥特式服饰
• 影响因素及特点:受哥特式建筑风格影响,哥特服装风格 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 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 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 真正的哥特时尚体现为:黑色的东西,或其他暗色,如海 军蓝、深红。
五.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服饰特点中国服饰特点早期服饰初具模型商周时期等级制度宗教拜占庭时期宗教影响大春秋战国对应天时节令十字军东征时期战争影响骑士风秦代衣冠服制哥特式服饰教堂色彩汉代不分级别性别文艺复兴时期形体美风格奢华魏晋南北朝享乐主义受老庄佛道影响巴洛克时期男装女性化隋唐时期文明开化中西结合洛可可时期夸张大胆明代图腾文化近代后期工业革命衣料改革创新清代庞杂繁荣现代个性化服装品牌林立近代社会革命现代受西方影响不同点衣料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
总体看来,传统的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服饰的民族特色,善于形与色的含蓄,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
与之不同,西方人则突出表现个性,追求感官的刺激,崇尚人体美,对他们而言,服饰是为了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
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一、颜色的差异:就色彩而言,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
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
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
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
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
用蓝色作为服饰的装饰之色,符合中国古传统礼教制约下的人们的求平淡、求朴素的审美情趣。
中式服饰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至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案运用的极其广泛。
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图案寓意深刻。
如果说中国服饰文化及色彩上是讲究整体美、神韵美,讲究包容性,那么西方服饰文化及色彩讲究的则是个性美、人体美。
西方服饰在古罗马时期就奠定了以白色寓意纯洁、紫色象征高贵的色彩偏爱,西方女性的婚妙礼服仍以白色作为主要用色。
紫色是一种高贵和财富的象征。
在一般情况下,红紫色有年轻感,青紫色有优雅的女性感;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西方有时也会被用于沉默或者悲哀的丧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和强烈感。
中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差异
中西⽅服饰审美⽂化的差异 因为形成的地理、历史、⽂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服饰审美⽂化在服装功能意识、着装观念、着装⽅式、变迁过程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下⾯是店铺给⼤家搜集整理的中西⽅服饰审美⽂化的差异⽂章内容。
中西⽅服饰审美⽂化的差异 中国服饰审美⽂化是指以黄河⽂明为基础,在⼀个相对固定⽽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形成,随着⽂明的进步和朝代的更替⽽⾼度发展的服饰⽂化,具有明显的传承性;西⽅服饰⽂化是指以地中海⽂明为基础,跨越亚、⾮、欧三⼤洲,受多种⽂明相互混合的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化的移动⽽形成的欧洲____⽂化圈中的服饰⽂化,表现出复杂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服饰功能意识的差异 对于服装的功能,中西⽅在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开始中国⼈就给服饰打上了“阶级等差,尊卑有序”的烙印,直接成为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属”的⼯具。
从帝王后妃,达官贵⼈,以⾄黎民百姓,⾐冠服饰都有严格的区别,⽬的在于顺应“礼仪”的“差序分别”。
中国⼈不仅仅把穿⾐局限于保暖和装饰的功能,更加关注的是“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
从夏、商到周朝,随着服饰礼仪的制度的完善,这种观念⼏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的⾏为,来“治国安邦”。
所以,中国服装⽂化具有强烈的政治⾊彩。
西⽅服装的等级观念并不严格,除了极其特殊的仪式活动之外,等级差别主要通过⾯料的⾼档与做⼯的精细来表现。
许多贵妇⼈收买宫廷⾥的服装⼯匠,了解王后在将要出席的社交场合穿什么样的⾐服,也如此打扮借以炫耀⾃⼰的地位和⾝份,王后并不介意。
这种宽容就使款式、图案、⾊彩等服装审美因素没有强烈的权⼒专属⾊彩。
古罗马⼈也曾⼗分重视⾐服对于⾝份的表⽰,封建时代也曾推出各种服饰禁令,但很少像中国⼈那样把服装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他们更多注重的是服装的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
⼆、着装观念的差异 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对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的重视,中国⼈穿⾐始终保持着⼀种东⽅式的矜持,对肌肤严密地包藏和掩蔽,中国服饰⽂化在⼀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包”的⽂化,既不能“现露”体形,更不能随便“裸露”肌肤。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每个民族(de)文化,都由其精神本性所决定,而精神本性又由该民族(de)境况所造成.作为民族文化(de)一部分,服饰文化是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de),因此,中西方服饰之间(de)差异是基于各自民族地理环境、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本身(de)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地域、不同种族(de)人们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de)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种族人们(de)服饰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de)服饰文化.一、中西方(de)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de)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de).20世纪以前,中国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de)天然屏障,东、南濒临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北有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安居着华夏各民族.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de)分裂和改朝换代,但以中庸内敛(de)儒家文化为核心(de)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中国服饰文化符合礼仪就是美(de)倾向正是开端于此.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de)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de)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de)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de),地跨亚、欧三大洲,由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de)迁徙、文化(de)移动而形成(de).在这样(de)社会里,人被放到了一个社会关系空前复杂,充满各种冲突(de)外部世界之中,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de)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境(de)制约,从而培养了他们通过思辨、科学、和民主等社交活动来了解世界(de)兴趣.正是这种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de)兴趣,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de)重视.二、中西方服饰文化(de)比较1、服饰审美意识(de)差异.中国古代哲学(de)核心是物我同构(de)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古代中国人(de)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一种审美(de)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de)人格精神.人、自然三者之间(de)互不冲突:衣不可束缚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de)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己于自然(de)脱俗(de)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审美具有趋向内敛、内涵(de)特点,体现了一种简单自然、宁静致远(de)潜在(de)民族精神和文化(de)内在灵魂.西方哲学(de)重要特点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明确地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我关系是对立(de),从而导致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求真(de)习惯.惯于用理性来研讨法则,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de)传统习惯.这种以自然为本追求外界以求得法则获得真理(de)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客观实在(de)美和自然规律(de)承认和探求.就服饰而言,很自然地势必表现出对人体美、客观形式美(de)追求.2、服饰结构形态(de)差异.中国传统服饰(de)最大特点是服装造型不追求明确(de)人体形态,不张扬人体效果.运用平面(de)直线裁剪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de)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流动(de)人体曲线美.如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空间造型(de)虚与实、明与暗(de)节奏表达一样,不需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结构线和省道,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起伏连绵(de)衣褶和曲直缠绕(de)襟裾,营造出有远有近、有虚有实(de)活泼生动(de)三维立体效果.最具典型(de)是打太极拳时穿(de)中式传统服装,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只有袖底缝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结构简单舒展,造型意识是节奏化(de),生命之体在宽衣(de)贴体与离体之间流动,展现(de)是流畅自然(de)美.中华服饰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de)平面裁剪方法,营造出自成纹理、和谐统一(de)意象造型结构,结构形态方面既不能显露体形,更不能随便裸露肌肤,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内涵、意境、气韵相吻合.西方服装(de)最大特点是修饰显露出人体美.西方文明欣赏并颂扬人体(de)美感,在人体上寄寓着崇高(de)理想,并重视展示人体(de)性差异,毫不忌讳(de)表现性感.女装以大面积(de)露颈、露肩、露背、半胸来显露人体,男装则以填充物来加强肩和胸(de)雄健,以紧身(de)长统袜(或是连袜裤)来塑造和显露下肢(de)造型.这种方式促使西式服装在造型上起伏很大,在衣服结构上出现许多人为(de)创造性.表现在结构上便是运用立体裁剪手法,设计大量(de)内部分割结构线以及省道,将平面(de)布料变化成符合人体曲线(de)立体外观,在造型上注重与人体三维关系相一致(de)精确数字,近似立体(de)软雕塑作品3、服饰功能和历史(de)差异.对于服饰(de)社会功能,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认识和侧重点上存在着明显(de)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服饰(de)社会伦理功能.黄帝、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把穿衣局限尧、于保暖或装饰(de)功能,而更加关注(de)是其治国安天下(de)社会伦理功能.从夏、商到周朝,随着服饰礼仪制度(de)完善,这种观念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de)思想,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de)行为进行治国安邦.西方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虽然古罗马人也曾十分重视服饰对于身份(de)表示,封建时代也曾不断推出各种服饰禁令,但大多是一些奢侈禁令,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用森严(de)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de)社会行为和权限,把服饰(de)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de),而更多注重(de)是服饰(de)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从服饰(de)历史看,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服饰革新,易代必易服.改朝换代首先要易服,但这些变化仅仅限于长短肥瘦,色彩装饰(de)变易,其上衣下裳、衣裳连属等基本形制从周代起一直得以沿用.与西洋服装样式更迭频繁,并强调构成、空间形式组合(de)状况相比,中华服装样式一直处在较稳定封闭(de)状态,并且其对服装造型(de)理解,始终停留在二维平面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宗法思想(de)影响下,服装更多地作为一种思想和道德(de)附庸,也就是说,它在历史上作为一种器物缺少它独立(de)地位和品格,而只能被作为一种观念(de)产物,这种观念当然是围绕礼(de).4、服饰材料和装饰(de)差异.就服饰材料而言,中西方因其不同(de)地理环境而创造出不同(de)衣料文化.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葛、亚麻、苎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而且早在69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丝绸是中国人对人类服饰(de)一大贡献.与中国发达(de)丝绸文化相比,古埃及则主要是亚麻文化,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衣料方面没有什么创举,是对地中海沿岸(de)上古文明(de)继承,即亚麻文化与羊毛文化兼而有之.从服饰(de)装饰看,在颜色选择方面,中国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尤其是代表土地(de)黄色,被统治阶级视为权利(de)象征而成为宫廷(de)御用服饰颜色.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de)颜色.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de)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de)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de)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de)升级,明亮(de)色彩受到人们(de)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de)天蓝和圣洁(de)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de)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de)色彩.从图案选择来看,中西服饰图案选择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de)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de)传人”(de)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de)希望.西欧服装上(de)图案随着历史(de)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de)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de)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de)藤草和轻淡柔和(de)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de)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de)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de)欧普图案等.由于中式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装饰.三、结束语四、综上所述,中西方服饰因其不同(de)文化背景而体现出不同(de)风格特征,东方服饰崇尚自然,追求无形之形.西方服饰历来崇尚对人体(de)欣赏,追求合体,展现人体曲线美.。
浅析中西方传统服饰文化特征差异
彩 。在 欧洲 的文 艺 复兴 之 后 ,人 们 又开 始喜 欢 明亮 的色 彩 。不 同 异 。中 国有 完善 的服 饰 礼仪 制度 ,人们 习惯 于注 重服 装 的社 会伦 的地 域在 色 彩 的喜 好上 也 有很 大 的 差异 ,比如 丁 香色 和 和 装饰 的 必需 品 , 同时也 具有 很 受法 国人 的喜 欢 。 西班 牙人 则 崇 尚高 雅 的玫 瑰 红和 银 灰色 调 。 天 鹅绒 往往 受 到贵 妇 的欢迎 。
国 的封 建社 会 多被 视 为上 等 社会 专 用 的色 彩 , 以示 高贵 ,而 在 民 关联 ,并与 相对 结 构突 出的脸 部轮 廓 以及 高 大 的体 型相 适应 。它 间 ,正 色是 人 们衣 着 配色 所 喜爱 和 追求 的颜色 。因此 可 以说 ,特 们在 廓 形上 注 重立 体三 围造 型 ,常运 用立 体 式剪 裁 突 出人体 的 某
关键词 :中西方服 饰 ;文化差异 ;民族元素
龙 袍 ,并 且龙 袍 上 的十二 章 纹 图案 如 日、 月 、火 、星 等 图案 也各
有 不 同的寓 意 。
文 艺 复兴 时期 的 意大 利 流行 华 丽 的花卉 图 案 ,受 罗可 可装 饰 中 国 服 饰 文 化 经 过 历 史 的 演 变 逐 渐 形 成 了 “中 式 服 饰 文 风 格 影 响 的法 国 路 易十 五 时 期 ,则 流 行表 现 s 形或 涡 旋 形 的藤 草 化 ”,具 有鲜 明 的 东方 文化 的特 色 ; 而 以地 中海 文 明 为基 础 的西 和轻 淡柔和 的庭 园花 草纹 样 ,等 等 。西 方传 统服 饰 纹 样有 其 自身 方 服饰 文化 发 展 至现 代 亦有 了突破 性 的 发展 。在 国际 一体 化趋 势 的渊 源 , 白成 体 系 ,并 随着 历史 的变 迁 也在 不 断变 化 。与 中 国传 下 ,如 何 掌控 继承 和 发 展 的关 系 ,是 现代 服 装领 域 值 得深度 思考 统服 饰 纹 样 不同 ,西 方注 重对 客 观 真实 的描 绘 , 以真 实写 生 的方 的 问题 。由此 ,对 中西 方传 统服 饰 文 化 的差 异性 进 行认 识 和分 析 式 反映 出特 有 的写实 主义 风格 。 具有 非 常重 要 的意义 。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分析
中西服饰⽂化差异分析2019-06-01⼀、中西新娘礼服图案对⽐中西服饰在图案的选择上有许多的不同。
对于新娘礼服来说,中式新娘礼服上最常见的图案为凤凰,其次还有花鸟、青花瓷等⼀些古典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礼服上的图案会发⽣⼀些变化,但有⼀点不变的是,所有的图案都象征吉祥如意、⼤富⼤贵。
所有这些寓意美好的图案都体现了⼈们对于美满⽣活的向往和期待。
并且,由于直线的剪裁⼿法,使得这种服饰⽐较便于绣上图案,所以通常来说,中式礼服上会有较多的图案,并且图案的做⼯较为精细,这正是中国传统⽂化中服饰⽂化注重精细的艺术⼿法和⼯艺表现的最典型代表,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体现。
⽽对于西⽅的新娘礼服,通常来说⽐较单⼀、简洁,⼤部分礼服的图案设计为蕾丝的碎花,主要呈现西⽅⽂化中⼀直崇尚的纯洁、⼤⽅、⾃然、简单的民族特质。
⼆、中西新娘礼服差异的⽂化成因(⼀)中西传统思想对新娘礼服差异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深受等级制度及权⼒地位象征的影响,穿⾐风格也相应较为传统。
并且,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加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穿⾐上不仅仅追求漂亮和舒服,最重要的是合礼。
所以,中式的新娘礼服通常为上⾐下裙,且上⾐的⾐袖为长袖;礼服的⾐领多为竖领,⼏乎将脖⼦也包裹起来;裙⼦长⾄脚踝,全⾝上下都严严实实地包裹在⾐服中。
并且,许多新娘礼服都在内部搭长袖长裤的底衬。
所以说,中国⼈保守的传统思想,使得⼈们在穿⾐上也尽量追求保守,讲求严实合缝,⾐服的扣⼦扣谈古论今到颈部,裤⼦长度盖过脚踝。
另外,根据中国“宽⾐”和“合⾝不合体”的传统,以及长期以来各民族服饰⽂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中式的服装设计通常为A字形,服装的袖⼝和下摆向外扩张。
因此,中式的新娘礼服设计通常使⽤直线式的剪裁⽅式,这种⽅式使得新娘礼服的整体效果看起来⽐较扁平、宽松、⼤⽅,尽显东⽅⼥性的端庄与含蓄之美。
⽽对于西⽅来讲,⾃古以来都追求民主与⾃由,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质决定了其服饰的夸张、开放的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服饰看中西文化差异中文系 11级赖艺群 1101000321东西方服饰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相对独立的社会环境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服饰体系。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
服饰潮流也在这一大趋势下日益“趋同”。
西方人对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崛起刮目相看,尤其是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在推出的新作当中不断导入中国服饰文化元素。
要想比较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区别,我们就应先弄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征。
1.中、西方文化的特征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文化都曾在这块热土上相互碰撞、交流和融会贯通,共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统治,构筑起高度发达的文化体系。
与此相对,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
西欧诸国经过在中世纪的发展和拜占庭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与远东的中国完全不同的基督教文化圈。
在这个文化圈中生存着众多的种族,存在着性格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种跃动的、积极进取的性格特色。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前者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环境中发展繁荣起来的,具有相对单一而鲜明的个性特色,属个体发生性质;后者则跨越亚、非、欧三大洲,在一个广阔的地域环境中,由多种文明相互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具有混合性特色,属系统发生性质。
2. 中、西方服饰文化特性在上述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作为其组成部分的服饰文化,必然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⑴不同的衣料文化脱离饮血茹毛的原始社会后,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衣料文化。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利用葛、亚麻、苎麻等植物纤维和羊毛等动物纤维来织布,而且早在69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织丝。
丝绸是中国人对人类衣生活的一大贡献,离开高雅的丝绸就无从谈起。
与中国发达的丝绸文化相比,古埃及则主要是亚麻文化,两河流域主要是羊毛文化,印度是棉文化的发源地。
古希腊和古罗马在衣料方面没有什么创举,是对地中海沿岸的上古文明的继承,即亚麻文化与羊毛文化兼而有之。
而对于丝绸,虽然早在公元前,古罗马就通过丝绸之路领略了来自远东的丝绸的风采,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古罗马人始终无法弄明白这美丽织物的奥秘。
一直到公元552年,拜占庭帝国派遣两位懂中国话的传教士到中国,才弄清丝绸的秘密,一个世纪以后,在拜占庭才织出丝绸来,而欧洲人自己能织出丝绸,要到13-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
⑵不同的服装功能意识对于服装的功能,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认识和侧重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服装的社会伦理功能.不仅仅把穿衣局限于保暖或装饰的功能,而更加关注的是其“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
从夏、商到周朝,随着服饰礼仪制度的完善,这种观念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用穿戴装束来统一人的思想,不厌其烦地反复修订服饰制度,以此来规范各阶层人的行为,来“治国安邦”。
西方在这方面就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虽然古罗马人也曾十分重视衣服对于身份的表示,封建时代也曾不断推出各种服饰禁令,但大多是一些奢侈禁令,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充分地把服装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的,而更多注重的是服装的财富价值和审美功能。
⑶不同的着装观念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相对稳定、自闭保守的状态下,儒和道的学说信仰互助互补地融合,汇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与东方其它各民族也有差异。
从而,在女装的宽衣造型上表现出了一种中国风格的神气与韵味,流露着民族的潜在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
它体现了中国女性贤善宽容,自然朴质,淡泊明志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还有贤淑婉约,含蓄内敛,柔中寓刚,宁静致远的风韵气质和个性色彩。
儒家以“德”、“礼”来规范服饰。
儒教力求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个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统一在服饰上加以体现。
儒家美学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来要求人们着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体现了强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的服装造型观念,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
儒家服饰观念由于历史上长期的统治地位,对历朝历代的女装基本造型都有影响。
道教认为纯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
服饰也应顺应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
女装造型上的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装饰,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匮乏,并不影响服装的美感,在尽量与自然贴近相融的过程中,渐渐达到无我境地。
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互不冲突的。
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
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体。
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宕荡,但女装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
儒的入世思想体现了宽衣的质朴方正,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
道的出世思想表达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与此相对,西方的服装则不同,除了中世纪受基督教的影响,出现了否定人的存在,否定人体美的表现这种特殊时期外,无论是古代的“宽衣”文化,还是文艺复兴以来的“窄衣”文化,西方的衣服都非常写实地,甚至是夸张地表现人的体形,尤其是自中世纪末期的“哥特式”时代以来,更是十分“露骨”地“强化”男女两性在体形上的性别特征,不仅想方设法来“显露”两性这种外形特征,而且不断地扩大裸露的面积和部位(尤其是女装)。
在“显露”方面,还创造出一系列“补强”的手段。
这种方式促使西方的服装在造型上起伏很大,在衣服结构上出现许多人为的创造性。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主张拼命竞争,使私欲膨胀。
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了的人体之美,不同程度地违背了自然规律。
三宅一生被西方人看作是一个伟大的服装创造家,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设计师,是因为他的设计具有革命的意义,在他的作品中成功地融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又把古代精神与现代精神融为一体,又透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他设计的服装造型是以日本传统的裁剪方法和服装空间意识为基础,淡淡隐现出作为东方的日本民族的哲学观念和对自然的态度,流露着东西结合、古今结合的气韵美感。
他的设计灵感常来源于大自然,营造服装的意境神韵之美。
他的服装舒畅、飘逸,使身体得到了最大的自由,身体的每一运动在他的服装上都能表现出柔和与性感的惊奇,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穿着态度。
他的服装表现着时代感的生活方式,又无过多的商业气息,他的设计是前所未有的,却让人联想起人类的历史。
三宅的设计一直力求以为人本,简洁、单纯、易穿、易保养、免烫,极符合人性的要求,也极体现时代的气韵。
⑷不同的着装方式从着装方式上看,中西方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文艺复兴时期女装中国的衣服自古以来就以上衣下裳为特征,前开前合,多用带子固定衣服,穿脱方便;而西方的衣服则从披挂式到贯头式,再到前开式,形式多样。
多用饰针或扣子固定衣服(尽管西方的扣子是从亚洲学来的),形成一套较为复杂的穿着技巧。
尤其是贯头式的穿法,在中国服装史上很少看到,而在西方,这种着装方式却十分发达,从古埃及的“丘尼克”(Tunic),到古罗马的“丘尼卡”(Tunica)和拜占庭的“达尔玛提卡”(Dalmatica),再到中世纪的“布里奥”(Bliaut),以及后来的各种“罗布”(Robe),几乎都是贯头式的。
现代女装中非常发达的一个品种——连衣裙,也以贯头式的为多,或者说最正统的连衣裙还是贯头式的。
而中国虽然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时就出现上下连属的“深衣”,但那从一开始就是前开前合式的,后来的各种袍、衫,也都是前开式的。
现在人们穿的前开的西式衬衣,过去也是贯头穿的,真正的前开式衬衣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
另外,披挂式衣服在西方也十分发达,而在中国,这种穿着方式出现较晚,大约是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的,到现在也还局限于僧人的袈裟。
古希腊的“希顿”(Chiton)和“希玛纯”(Himation)、古罗马的“托加”(Toga),这些用一块布披挂在身上的衣服,强调披挂时形成的优美的垂褶效果,这也形成了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形态和着装方式的一种独特类型。
西方的“宽衣”与中国的“宽衣”,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在观念上、效果上都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⑸不同的变迁过程从服装文化的变迁过程上看,中国与西方也完全不一样。
中国人“尊祖”的观念十分浓厚,历朝历代虽然都有服饰革新,改朝换代首先要“易服”,不断地修订服饰制度,把服装“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社会功能看得很重,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祖先遗制,特别是对“周礼”(周朝的冠服制度)极为尊崇。
在五千年的服装史中,虽然多次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甚至像元朝和清朝那样,被少数民族统治,但中原的汉民族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博的胸怀,不断吸纳异文化或异域文化之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始终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其内在原因恐怕与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又较晚脱离封建社会有关。
这使整个中国服装史的演变过程基本上沿着一条线发展,这条线就是“保守着前开前合、含蓄宽松的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形态”,其造型、结构上起伏不大,个性十分鲜明。
进入20世纪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伴随着反帝、反封建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先是被动地,后来又主动地接纳西方服饰文化“与国际接轨”,形成现代这种“国际化”的服饰文化。
西方服装的变迁过程可归纳为从古代的“宽衣”,经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以后“窄衣”文化的发展这样一个明显的大起大落。
这与主宰西方服装文化的民族之变动,文化中心之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谓古代的“宽衣文化”,是指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古代诸文明所创造的服装文化。
其经典即古希腊、古罗马的服饰文化。
这是西方的“古典”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础。
从服装上看,那是“一块布的艺术”,是披挂式和贯头式结构的经典。
同样是“宽衣”,但与中国相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完全不同。
进入20世纪,西方人一方面通过殖民运动向外扩张,把西方的窄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同时,也受到世界其他文化的冲击,尤其是来自东方的直线裁剪的宽衣文化的冲击,于是,又出现对“非构筑式的追求”——解构主义倾向。
东西方文化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共同形成各种国际化的潮流。